精修版新课标新高考历史同步测试卷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含解析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66582752 上传时间:2022-03-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修版新课标新高考历史同步测试卷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精修版新课标新高考历史同步测试卷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精修版新课标新高考历史同步测试卷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备考精品资料【精校版】 高考第一轮总复习同步测试卷历史(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4分)1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国君往往有许多儿子,理论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然而国君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实质上(C)A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B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C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王权至上D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嫡长子继承制常遭破坏,“国君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和“各王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的现象,实质上都是王权至上的表现。所以答案为C。2(2016雅礼)相比前代,周代的神职官吏在政权机构中大为削弱。一切有关丧葬、祭祀、占卜以及文化教育等事,都属于掌礼机构管理,司巫在这一机构中的地位是较低的。史官的地位,则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可以说明(D)A巫术在周代宗法政治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B古代史官主张轻徭薄赋得到统治者的认可C儒学崇尚道德的主张成为社会风气的主流D周代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政治的进步【解析】材料中“司巫在这一机构中的地位是较低的”,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错误;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故C项错误;周朝耒耜出现和普遍使用使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人类战胜自然能力提高,从而促进了神职官吏的削弱,从事记事的史官地位提高,故D项正确。3“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周初亦然皆称诸侯曰友邦君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分封制(C)A继承了夏朝和商朝的王位世袭制B确立了周王对诸侯国的直接管辖C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D依据血缘关系规范权力、财富的分配【解析】材料主要体现了不同时期天子和诸侯之间关系的变化,从最初的“君臣之分未定”“友邦君”“诸侯之长”到“臣子”“大藩”“天子之尊”“诸侯之君”,反映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强化了地方臣服于中央的等级关系,因此本题选C。材料未涉及王位世袭制,A项错误;周王只直接管辖王畿地区,诸侯享有对诸侯国的管辖权,B项错误;宗法制依据血缘关系规范权力和财富的分配,D项错误。4在西周时代,“姓”和“氏”是两个概念,“姓”表明血统,“氏”则为“姓”的分支。贵族男子的“字”全称有三个汉字:第一字表长幼行辈(伯、仲、叔、季等),第二字任意,末一字为“父”字。这说明姓氏名字制度在当时最主要的作用是(B)A强化宗族认同B维护尊卑关系C凸显贵族地位D继承华夏传统【解析】此题可转化为宗法制有何作用,姓氏名字制度亦是宗法制的一部分,材料中贵族名字重长幼行辈,故选B。5(2017一中)有学者认为,由于宗族和宗法关系在中国长期存在,传统文化上强调“忠孝相通”“忠孝同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这主要说明中国传统社会(C)A国先于家观念主导B君权至上意识浓厚C家国一体观念突出D家庭伦理道德至上【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选官强调“忠孝相通”“求忠臣于孝子之门”,材料中的“忠”是指忠于国,忠于皇权,尽忠职守,“孝”是指孝于家,孝敬父母长辈,和谐家庭关系,体现了家国一体的观念,C对;A错在材料没有体现先后的概念;B错在只强调“忠”于皇权,忽略了“孝”,D与B相反,也只强调了一个方面,故均不对。6. “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材料认为秦朝政治制度(B)A强化了君主个人独裁B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C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D削弱了三公九卿的权力【解析】强化了君主个人独裁与材料中“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亦事势推迁所必至”表明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故B项正确;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分封制度与材料中“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不符,故C项错误;削弱与材料中“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不符,故D项错误。7(2016长郡)贾谊说:“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输将繇使(辗转运送),其远在五百里而至秦不能分尺寸之地输将起海上而来,一钱之赋,数十钱之费,弗轻能至也。”作者在此主要强调的是(B)A分封制下赋税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B中央集权下租税征收成本大幅增加C秦朝的苛政导致民众赋役负担沉重D汉初的郡国并行严重威胁中央财政【解析】依据材料内容可知,商周时期都城在天子统治的中央,辗转运送各种赋税,最远也不过五百里,秦统一六国之后,运输成本增加,“一钱之赋,数十钱之费”。作者比较的目的不在于说明分封制下的赋税运输成本低而在于说明当时中央集权导致运输成本增加,故A项错误;B项正是说明租税的征收运输成本增加,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题目无意强调也没有涉及民众赋役负担的增加,更没有提及苛政,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汉初的郡国并行制,故D项错误。 8(2017附中)据以下表格不能得出的认识是(C)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高层政区州路行省布政使司省统县政区郡郡州州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县州、县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C政区层级的调整提高了地方自主性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解析】注意题干限制词:不能。秦汉至明清,县级政区都是县,A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州是高层政区,至隋唐时变为统县政区,清朝则为县级政区,故B项正确;从简表可知,秦汉与隋唐是两级制,而魏晋南北朝、宋金、元明清都是三级制,故D项说法正确。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是为中央集权服务,故C项“提高了地方自主性”说法是错误的,为正确选项。9(2016一中)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材料的观点认为(B)A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解析】据材料“元朝的行省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聚集境内财富”可知元朝行省制下的地方权力与郡县制下的地方权力相比相对较大,故B项正确。元朝的行省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错误。元朝的行省长官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接受中央的绝对领导,C项错误。行省是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D项错误。10(2016一中)唐代规定:一切政府法律,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B)A注重依法治国B相权对皇权的制约C皇权不断加强D宰相掌控了决策权【解析】分析材料可以看出,政事堂在法律的颁布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没有政事堂的盖印,算不得法律,体现了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的制约作用,故选B。A项错误,唐代法律体现的是皇帝的意志,体现的是人治社会。C项错误,材料主要说明的是政事堂的作用。D项明显错误,相权虽然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决策权始终掌握在皇帝手中。11(2017雅礼)钱穆先生认为,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B)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B权力中枢决策规范化C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D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秦汉时期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以皇帝为尊,下有三公,分别为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在三公九卿制度下,皇帝掌握对最后决策的决定权,但他不参与决策的制定(更多的是通过丞相),所以钱穆说是“后台”。而在三省六部制下,皇帝要参与决策制定的过程,中书草拟和门下决策的政令都是出自皇帝,皇帝已经走到“前台”,这体现了权力中枢决策更具有制度保障与规范化。12(2016一中)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权知州事”,以表示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并规定“三岁一易”。这表明当时(B)A地方武将拥兵自重现象普遍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C西北边患的威胁得到了缓解D事权分割导致冗官现象严重【解析】“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说明武将拥兵自重现象已有改变。“名若不正”“任若不久”“三岁一易”,说明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13(2016一中)官员入仕之初,其官秩低,地位也不突出,但正符合皇权以贱抑贵的策略考虑,所谓“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大小相制之意也”。下列制度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A汉武帝时期的内外朝制度B唐太宗时期的三省六部制C宋太祖时期的二府三司制D明太祖时期的内阁制度【解析】汉初时,丞相权力极大,武帝时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A项符合题意。14(2017一中)据统计,清代某县的108位知县中,出身进士的有31人,举人36人,贡生9人,其他32人。这反映出(B)A科举制在选官方面影响非常有限B科举制已成为最重要的选官方式C清代这一地区的文化教育较落后D清代的人才选拔机制呈现多样化【解析】通过数字的比较,科举制在选官方面影响十分大,故A项错误;“清代某县的108位知县中,出身进士的有31人,举人36人,贡生9人”可以得出科举制已成为最重要的选官方式,故B项正确;清县官为流官,知县一般非本地人,材料知县出身构成与当地文教无关,故C项错误;“进士的有31人,举人36人,贡生9人”可见科举制度是主流,并未呈现多样化,故D项错误。15(2016附中)明世宗(嘉靖)时,霍韬上书说:“阁臣职参机务,今止票拟,而裁决归近习。辅臣失参赞之权,近习起干政之渐。自今章奏请召大臣面决施行,讲官、台谏班列左右,众议而公驳之。宰相(阁臣)得取善之名,内臣免招权之谤。”霍韬意在(A)A批评宦官专权 B任用宦官牵制内阁C恢复宰相制度 D担忧内阁权力扩张【解析】霍韬的上书大意是说:内阁大臣的职务是参与机要事务的,现在却只有票拟之权,对军政大事的裁决权归属于宦官;内阁大臣失去了参与议定的权力,宦官出现了干预政治的苗头;只有恢复皇帝与阁臣“面议”朝政的制度,宦官与阁臣才能各安其位。A项与材料相符。16(2016附中)“对君主来说,有效控制政治信息通道,是分官设职的目的所在,也是维护并强化君权的基本手段。”下列各项,最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A)A军机处的设立B刺史的委派C三省六部制的完善D科举制的创立【解析】符合材料“控制政治信息通道”“维护并强化君权”信息的只有A。17(2016雅礼)绅士是大一统的专制皇权确立之后,中国传统社会中所特具的一种人物。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下绅权和皇权是共存的。宋代官爵恩泽出于皇帝,共存谈不上,共治也将就了。元明清三代连共治也说不上绅权成为皇权的奴役了。这主要说明(B)A绅士权威的衰弱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绅权是皇权的重要补充D绅权与皇权相互依存【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绅权和皇权关系的演变,不能说明绅士权威的衰弱,故A项错误;绅权和皇权关系从共存到共治再到奴役,说明皇权不断突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故B项正确;从材料“绅权成为皇权的奴役了”说明绅权不是皇权的重要补充,故C项错误;绅权和皇权关系从共存到共治再到奴役说明绅权与皇权并不是相互依存,故D项错误。18(2016一中)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C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解析】考查中国历史分期的阶段特征。从唐德刚的划分来看,“封建”指的是奴隶社会阶段;帝制指封建帝制存续阶段;民治指的是从中华民国开始的历史,故符合分封制特点的是A。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46分)19(23分)(2017雅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之间的边界已以山川作为标志。两汉魏晋的州界比起郡国边界来,要更符合山川界线。隋代不但简化层级,省并州郡,而且郡界也都以山川形势而定。秦汉时期萌芽的犬牙相入原则为历代所沿用。即使隋唐大部州郡都遵从山川形便原则,犬牙相入的措施也并未弃而不用。如以出琼花而名闻天下的扬州,隋炀帝时改为江都郡,该郡就地跨江南北。又如以今江西抚州为中心的临川郡境也踞武夷山之东西,唐代的陕州(治今河南三门峡市)也地跨黄河两岸,就是明证。宋代的路比唐代的道更偏离山川形便的原则。唐后期武宁军节度使虽辖有淮南北之地,但其所领四州,仅有一州在淮南。北宋淮南东路虽以淮南为名,却有半路在淮水之北。而且该路与其北面的京东东路边界还形成犬牙交错的曲折状。两汉的豫章郡与唐后期的江南西道和今天江西省几近全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地理单元,在宋代则把它一分为二,东北部归入江南东路,其余部分则与今湖北的东南角组成江南西路。元代幅员过于辽阔,即使小省也有数十万平方公里,且行省长官握有大权,加之行政区划层次既多又复杂,为防止分裂的发生,唯一的手段只有利用犬牙相入的原则。因此元代完全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任何一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据周振鹤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材料二清代学者储大文说:“元代分省建制,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据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行政区划发展的主要特点。(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的行省区划造成的不良后果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参考答案】(1)秦朝之前,行政区划基本采用山川形便原则;秦朝至宋朝,山川形便原则越来越让位于犬牙相入原则;元朝开始,完全突破自然山川的走向来设置行政区,并且有意造成犬牙相入的局面。(2)不良后果:对镇压农民起义造成困难;地方无险可守,有碍治安;不同气候土壤的地理区域合而为一,对农业发展带来不利;行省地域过大,不得不增设管理层次。评价:元代行省制度的设立带来了一些社会弊端。但它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20(2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是一个成功的创造,“大宗维翰(注:翰:栋梁),小宗维城”,既讲“亲亲”,也讲“尊尊”东汉以后,强宗大族遍布各地,他们筑堡坞,置部曲,把持地方,操纵官吏,战乱时建立宗党武装,形成割据势力与此相联系,魏晋南北朝时谱牒之学十分流行。大姓、士族都在修家谱,以明统系,宗族不相混淆。两宋时期,宗族发展出现“千年土地八百主”的现象,“今骤得富贵者,止能为三四十年之计”,高官大族也可能“家世零替”。如何整合族人、延续世系、复兴宗法,成为宋代士大夫面临的共同难题。随后,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为主要特征的宗法家族制度得以全面复兴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二顾至于今日,欧洲脱离宗法社会已久,而吾国终颠顿于宗法社会之中而不能前进夫孝之义不立,则忠之说无所附;家庭之专制既解,君主之压力亦散故余谓盗跖之为害在一时,盗丘之遗祸及万世;乡愿之误事仅一隅,国愿之流毒遍天下。吴虞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1915年7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宗法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并归纳其共同特征。(8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以来宗族制度“全面复兴”的背景。(8分)(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法制受到抨击的历史背景,并谈谈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宗法制度。(7分)【参考答案】(1)变化:周代,宗法血缘与国家政治高度融合(或主要实行于统治阶级内部);东汉以后,门阀士族及宗法性豪强同时崛起;宋明时期,获得纵深发展(或宋明时期宗族共同体在士大夫推动下,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为主要内容全面复兴)。特征:以父系血缘为纽带,普遍沿袭嫡长子继承制;家国同构。(2)背景:门阀制度的衰落;小农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严重,宗族间相互救助;理学的崛起。(3)背景: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和社会转型;宗法制是封建专制及其意识形态的核心据点;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民主共和成为主流政治理念;“尊孔复古”逆流出现,新文化运动继起。看待:与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互为表里,对其发展有过积极作用。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之际,消极作用逐渐彰显,仍蕴含一定积极因素。(或回答具体内容亦可:宗族制,适应古代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传统文化,有其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基层地方自治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和谐及社会的安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它是封建专制统治的组织依托;是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有消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