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63204619 上传时间:2022-03-17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1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二)教材分析:本课共有三页图画,其中第一页的主题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第二页至第三页的主题是“在实践中学会运用”。学情分析:本册教材提出的两种学习习惯,是前几册教材提出的学习习惯的延伸。我们不仅指导学生了解插图内容,还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理解,教师应从课内外的教学内容入手,促使学生思想动因发生积极变化。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教学重点:1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2认真观察课本插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教学难点:通过课本插图和有关事例,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以及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教学准备:挂图、投影。教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道理,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1在学习中使学生明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道理。2指导学生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等。教学过程:一、导入从一年级起,我们就开始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中我们学到了关于写字、读书、写日记等方法,为我们以后养成习惯打下了基础。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最后一个习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指导看图,领会内容A指导观察第一页1学生自由观察,思考:图上有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他这是会时想些什么?2指明回答,教师补充第一幅:在天文台,老师和同学参观古代的天文仪器。同学门看到这台仪器,一定为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第二幅:在天文台的天文展览馆内,墙上贴着宇宙中星体的照片,希望大家长大后到太空中研究宇宙的奥秘。第三幅:简介:碑刻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和图画,大多出自著名书法家和书画家之手,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同桌共同参观三幅图,回顾主要内容,说说自己的想法。B指导观察下两幅图1学生自由观察插图,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思考:图上有哪些人物,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有什么意义?2同组相互交流,感受体会C学生交流:观察了这些图画,你有什么想法?三、教师小结1通过观察插图,你知道什么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了吗?该怎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准备怎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讨论、交流。3小结: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不仅可以从书本上获得,从课本上获得,还可以走出课堂,走出课本,在社会上、大自然中获取。大千世界万事万物、自然界的各色景观处处有学问,处处有语文。在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学会读社会和自然这样的大书,这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图中的这些同学,他们走出课堂,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在这个过程中也增长了语文知识,收获很大。当然,“行万里路”并不一定要有“万里”之遥,同学们可以从身边开始,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运用语文,读好社会和自然这本大书。同时,还可以结合记日记,记下自己的观察所,这对于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很有帮助。四、作业1阅读徐霞客的故事,学习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精神,加深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体会。2深入大自然和社会,写观察日记。 第二课时(总第2课时)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逐步养成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教学重点: 1让学生在学习中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2指导学生逐步养成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逐步养成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等。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从小就要到学校里学习知识,长大后才能胜任祖国交给我们的工作。因此,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学生齐答:运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在实践中学会运用。二、指导看图教师带领学生依次观察插图,弄清图中内容。1第一行两幅 (1)教师简单介绍 (2)学生讨论:控制室和播放室的几位同学是怎样工作的? (3)班级交流2第二行左图 (1)提问:图上的同学在干什么?表情如何? (2)教师小结:这几位同学的字真棒,但这并不是轻易得来的,而是他们长久的练习换来的。只要大家坚持天天练习,相信有一天你们的字会写的更好!第二行右图: (1)学生仔细观察,回答:从图中得知,演讲要注意什么? (2)请一位同学作一次简短的演讲,学生评价。 (3)教师总评3第三行左图(1)观察图中的人物在干什么?(2)自由练习朗诵,体会方法。第三行右图 (1)观察插图,回答:图上的人在干什么,黑板报出的怎样? (2)师补充:办黑板报要选择好内容,确定栏目,设计图案。4左上图:学生观察,谈谈怎样编手抄报?5右下图 (1)教师简介 (2)学生交流:他们演的怎样?怎样才能演好课本剧? (3)教师小结:参加课本剧演出,可以锻炼自己运用语文的能力,陶冶艺术情操,培养自己多方面的情感。三、谈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四、作业1分组编辑出版小报或黑板报。2练习排演课本剧。3参加语文课外活动。 第一单元单元概述:本单元的4篇课文围绕主题“壮丽山川”来组织。由长江之歌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洞四篇课文组成。本单元的“壮丽山川”与前面各册中写台湾的蝴蝶谷、南沙群岛、庐山云雾、沙漠绿洲、高原、草原等文,勾勒出一幅气势恢弘、景象万千的河山长卷图,长城、运河、秦兵马俑等历史文化遗产更是辉映其间。虽表达的主题相同,但写作的方法却各有特色。长江之歌以诗歌形式出现,表达强烈的热爱之情。三亚落日则以拟人化的手法,动态地展现落日美景,可以引导学生如临其境地品读,熟读背诵,积累内化。烟台的海是按季节的顺序描写景色的不同的,教学时可以把了解和学习按时间顺序、抓住特点描写景物作为重点。记金华的双龙洞具有按游览顺序写的特点,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清描述的顺序,学习、借鉴这种写法。教学目标:1、 学会26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在阅读中理解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背诵相应的段落。3、感受祖国山河的博大与壮美,升腾起强烈的爱国情怀。4、学会用比喻和拟人写法把句子写得生动形象5、口语交际:结合本单元学习的几篇课文,把家乡的名胜古迹,民风民俗等介绍给大家。6、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课时安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时长江之歌 2课时三亚落日 2课时烟台的海 3课时习作 2课时练习 3课时 1、长江之歌教材分析: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作为中国母亲河的赞歌,它凝聚了巨大的文化内涵、情感容量和审美价值,可以视作这类文章的担纲之作。 “长江之歌”题意是关于长江的歌,唱长江的歌,赞长江的歌。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它是永远值得赞颂的。 整首诗歌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 第二部分(第2节):写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第一节主要从地理特点的角度描写长江歌颂长江一泻千里,滋润两岸的气概,该节侧重写实;第二节主要从时空的角度描写长江,赋予长江一种象征意义,永远充满青春活力,永远向前发展,该节长于抒情。 但这两部分又用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贯通起来,并把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作为主线,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融为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进而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歌词语言精练,对仗工整,结构精巧,巧妙运用比拟、比喻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在抒情状物、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中,塑造了长江伟大的母亲形象,表现出了长江的丰富内涵和精神价值,朴实无华地表达出中国人民对长江的深深的依恋与无尽的赞美。教学设想: 教学这篇课文要抓住三点: 1、形象;2、感情;3、活动。 1、形象 教学这篇课文,一定要让长江的形象在孩子们的头脑中树立起来。 这篇课文是话说长江这个电视栏目的主题歌曲,而话说长江这栏目的主要创作思想,是为了人们能够了解长江、认识长江,明白长江与我们中华民族的关系:血脉之江,民族之魂,母亲河!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就要让孩子们了解长江的沧桑历史,了解人们对于长江的情感。2、感情 这是本文教学重要的人文价值,情感价值,让孩子们爱上长江,从而产生强烈的爱国热情,而这一思想情感在文中是通过词句来表现的,因此教学中,我们还是要抓住课后的思考题4: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找出有关的诗句具体说说。这一提示是我们教学的着眼点和归宿! 3、活动 要举行一定的语文实践活动,文字的,图片的,影视的让孩子们通过手、眼、耳、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实践活动,多感官的、多方位的感知长江,感受长江,让长江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与长江血肉相连!教学目标:1、朗读、想象、感悟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气势磅礴、体会作者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并在朗读中产生共鸣,进而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2、读中探究现代诗的特点,感受拟人、反复、比喻等方式的表达效果,并能模仿某一句段进行创造性想象仿写。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教学重点: 朗读、想象、感悟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气势磅礴、体会作者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采用各种形式的读,感悟语言,读中体悟情怀、读中丰富情感,在反复的朗读中,与作者产生心的共鸣,进而升腾起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之情。教法与学法:以读促悟法、合作探究法、引导点拨法。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总第3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出现的生字,能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并学会积累与运用。2读通顺课文,能初步了解课文大意。教学重点:学会生字,能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学难点:能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大意。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课文录音等。教学过程:一、出示问题,激发兴趣。 (1) 长江的源头在哪? (2) 长江分别流经哪些省?二、指名几位学生朗读课文 三、读完后,说说这首诗歌中你觉得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对长江的情感。 说说为什么这句诗最能体现作者对于长江的情感? 还有相同感觉的同学说说吗?(他觉得中华民族从长江上汲取了无穷的力量) 指名读。 齐读。 (1)作者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你能从诗歌中找到答案吗? 学生分别找到第一节二节的句子,根据回答加以引导点拨理解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部,长江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源泉是无穷的)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比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的宽阔。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 相机指导朗读,再齐读第1节。 指导背诵第1 (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理解“尘埃”在此处意为什么。 相机指导朗读,再齐读第2节。 指导背诵第2节。 (2)这一句在诗歌中出现了几次? 两次 介绍诗歌的手法之一:反复,并简单介绍这种手法的作用。 (3)诗歌还有其他特点(相机介绍押韵等简单知识)四、指导写字。1出示生字:乳汁哺挽涤埃灌溉2指导写字:乳:左右基本等宽。汁、哺、挽、涤、埃:左窄右宽。灌、溉:左窄右宽,因笔画较多,写时要紧凑一些。3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五、练习朗读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总第4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教学重点:能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难点: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教学准备:课文录音、小黑板等。教学过程:一、复习背诵。二、拓展学习1、你了解名人写长江的诗词文章吗? 2、出示相关诗词。 3、根据你喜欢的诗词,读一读,品一品。 4、说说诗词中的长江给你的感受。三、出示资料,共品长江。 1、出示课件,播放相关图片与影像资料 长江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美丽风光、地理知识等好地拓展了课文的学习时空。2、看完后,说说你对长江的感受。四、交流资料,抒发感言1、根据交流,从自己的角度,写写对长江的感言。如“长江是历史的象征,她是一条母亲河,更是一条历史之长河”,如:“母亲是无私的,母亲永远是天底下最美的人,母爱永远是天底下最伟大的爱。”如“不同的人看长江会有不同的感悟,千百年来她给了诗人多少诗的灵感!”2同学们,作者从空间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3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4练习朗读。五、板书设计 2、三亚落日教材分析:三亚落日是一篇精美的写景文章,课文描写了洋溢着热带风情的三亚壮美而富有诗意的落日景象。文中活泼、清新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读者,教学时要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朗读品味,使学生了解三亚落日的神奇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并积累一定的好词好句。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文章层次清楚,词汇丰富,语言清新,可以将指导朗读和背诵作为教学的重点。文章开篇点题,“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正当人们急于欣赏三亚落日时,文章却宕开一笔,先写三亚的海“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作者从天写到海,既描绘了三亚海的特征,有为下文写落日提供了环境和背景。接下来的3、4小节,写三亚的落日,太阳落下的过程,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收敛光芒慢慢下沉顽皮地蹦跳悄然无声地入水。文章的最后写了作者对三亚落日的赞叹,也呼应了前文。浓墨重彩的描绘,鲜活的比拟是本文的写作特色,而如何让学生理解,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三亚落日像是专门为孩子们写的,文中的落日依附了一颗童心,活脱脱像个活泼、快乐的孩子,活力四射,动感十足。读这篇课文孩子们会感到那轮三亚的落日就是自己。文中动词锤炼得极见功力,使南洋的热带风情和落日的诗意变化在跳荡的笔触中极富视觉冲击力。学习三亚落日后,在熟读、背诵课文的基础上,借鉴作者的写法,观察落日的过程,并做一次小练笔。学以致用,强化积累,并对自己语言仓库中的存储进行激活、调动、重组,学用结合,增强底蕴。教学设想:由景入情,由情到文,再由文升情编排教学。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景,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3、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文字,领悟表达的技巧。教学难点:感悟三亚落日之美。教法与学法:引导点拨法、朗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总第5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理清课文脉络。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题目: 2 三亚落日 (出示中国地图)介绍三亚?。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本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课文却特意写了三亚落日,在三亚看到的落日与我们这儿看到的落日有什么不同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 课文第1、2自然段分别写什么? (在三亚看落日很有诗意,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 3、学生划分段落。 三、初步感知全文,精读第一自然段。 1、轻声读课文,画出概括全文内容的一句话。 讨论交流。(板书:真有诗意) 你是怎么理解真有诗意的? (有诗情画意,能让人产生非常美好的想象) 2、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1)学生试读。 (2)指导读好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也不逊色 等词句。(要求读出喜爱、赞美之情) (3)范读、齐读。 第二课时(总第6课时)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会欣赏文章中的佳词佳句。 2、练习背诵课文,总结课文,完成练习。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新课1、从上节课我们在学习中,三亚哪些景色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三亚是个怎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亚。二、精读课文,细细品味1、(出示美景图)看了这么多美丽的图片,请学生说感受。2、带着观图感受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3、在作者眼里落日像什么呢?一起来欣赏这一轮落日。出示:“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又平稳地停住了。”读句子,感悟。比较字词的妙用,为什么用“挨”不用“碰”。还有“悬”、“沉”等字师:长时间看着落日,会有不同的感受。李白曾有过这样的诗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故人是什么意思?李白把谁比成了朋友?师:如果是孩童,是怎样一个孩童,如果是跳水员,是怎样的跳水员?读一读,把你的感受与前后桌的同学交流一下,但要言之有据。4、根据师生交流作者眼中的落日,师引读:(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只见它慢慢地下沉最后像跳水员那样向人们道了再见。)5、出示:藏起了那份绚丽,静静的,无声无息椰子树不再摇曳,大海也在轻轻叹息,目送你远去,人在斜阳里。6、 齐读“目送你远去,人在斜阳里”。7、出示巴金:海上日出片断:“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 是真红,却没有亮光。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 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 面,颜色真红得可爱”。这是描写日出的美景,有兴趣地找来读一读,见课外补充阅读。8、总结:风景无处不在,只要心中有“美”。 板书:美三、练习背诵四、作业1、其实日落时的景象不光在三亚看富有诗意,只要你静心的去看,每天看似平常的日落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无论是在高山,还是在海边,那都是一种诗意。不信,你就去欣赏一番,有时间也写一篇有关落日的短文,片段也行。(提示:放学后,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观察地点,细细地去看,观察它的形状、颜色、光芒和周围的云彩,然后把看到的下来。)2、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4、 板书设计 3、烟台的海教材分析:烟台的海是一篇写景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独特景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为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而努力的美好感情。文章共六个自然段,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交代烟台的地理特点,总写烟台有独特的海上奇观。第二部分是第25自然段,具体写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和烟台人民的生活情景。这部分分四个层次写了冬天、春天、夏天、秋天烟台的海。第三部分是第6自然段,赞颂烟台的海和烟台人民。课文第二部分着重为我们展示了烟台海的绮丽与壮观,以及烟台人的勤劳、能干。我们在阅读时对这部分应重点感受。本文的语言很美,写法上也有着鲜明的特色:(一)构思精巧,结构严谨。文章写“景”也写“人”,“景”与“人”交相晖映。“总分总”的结构,又突出了文章的重点。(二)语言凝炼,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教学设想:烟台的海文字精美,如诗如画。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天的充实与忙碌,使烟台的海成了一幅画,一道广阔的背景,一座壮丽的舞台。文字亦如笔下景观一样波俏明丽。如何让学生感悟烟台的美,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着把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美景放在一课时中学习,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构一个较为完整的结构与表象,让学生深入的朗读,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来体会。让学生美美地读,把文章读得美美的。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能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并能仿造打比方的句子。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感悟课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意思,感受烟台的海绮丽壮观,烟台的人勤劳、能干,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教法与学法:引导点拨法、朗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挂图、课件等。教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7课时)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揭题。1、 同学们,你们看过或游览过大海吗?谈谈自己所了解或体验过的海边生活情景。2、看中国地图,沿海城市很多,有没有北面面临着大海的城市呢?(烟台)3、揭题。注意海的笔顺:最后三笔,先写上面的点,接着写中间的横,最后写下面的点。再从地图上了解一下烟台、渤海湾、胶东半岛、西伯利亚、南太平洋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过渡:这里的海有什么独特的景观?作者想向我们介绍些什么呢?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看画面,听配乐朗诵,说说自己的感受。2、是的,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特点各不相同,景色太美了!请同学们自由轻读课文要求读正确。3、检查自学:(1)读生字及词语。独特景观 凝重 前赴后继 锲而不舍 蔚为壮观 嬉笑崇山峻岭 过滤 宛如 如痴如醉 呢喃细语 湛蓝 凝重 轻盈 浪漫 忙碌(2) 指名读课文,评议纠正(3) 理解词语。看录象,有关轮船、锚及起锚的过程。4、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5、分清段落层次。三、学习第一段1、齐读2、读懂了什么?(概括介绍烟台北面临海,有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四、写字指导1、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什么。2、用钢笔描红、临写。五、作业 1、抄词。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总第8课时)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内容,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教学重点: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教学难点:反复朗读、品位,理解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教学准备:课文录音、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1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2过渡: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景观有什么独特之处呢?谁能把文中那句概括烟台海的四季特点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作者是怎样具体为我们介绍烟台海的四季特点的呢?细读课文。二、学习第2自然段,感受“独特”1 朗读想想这一段除了写海,还写了什么,分层。(海,人)2各自读介绍“海”的部分,看看题头的照片,体会一下该如何读好这段话。(突出“气势汹汹、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扑向溅起发出掀到”等词语,感受寒流袭来时,烟台海浪汹涌的壮观景象)3人们在冬天的海边又是如何的?读第二层。(突出“纷纷顶着观赏不顾站在拍照留念”等词语,体会烟台人和外地游客不畏严寒、不怕风浪的豪迈情怀)4通过读,你欣赏到了烟台的海冬天的风光了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海是怎样的?你又是怎样享受这冬海风光的?5你觉得冬天的海美吗?愿意记住它吗?先自己读读,再在小组内试背,最后有感情地背诵给大家听.6小结第2自然段的学习方法:整体读,想想讲了那几个意思分层朗读、理解、体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背诵。三、用上面的方法自学介绍春夏的两个自然段1学生自学(读、说、背)2分四人小组讨论、汇报。3各小组成员分工读、说、背向全班汇报,评议结果。(第3自然段:抓住“嬉笑着追逐着奔向、触摸到、退了回去、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等词句,体会冬去春来,烟台的海“微波泛起”的景象。通过“脱去、驾船驶过、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词句领悟烟台人不误春时、勤劳繁忙的情景和生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幸福生活。)(第4自然段:抓住“凉爽和惬意、水平如镜、浮出、拖着、倒映、呢喃细语”等词语,感受夏日烟台的海的浪漫可爱,人海相依的恬静和惬意。)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2背诵第14自然段。3造句。 第三课时(总第9课时)教学目标:1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2能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意思,并能仿造打比方的句子。教学重点: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教学难点: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教学准备:工具书、小黑板等。教学过程:一、复习1在冬、春、夏三季中,烟台的海各有什么特点?2能通过你的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2-4自然段。二、继续学习第二段1自渎第5自然段,整体感知。2找出句子,朗读并体会海的特点。一到立秋这天,海水立刻变得格外湛蓝,天空也显得格外明朗,较之昨日,空气中立刻就有了秋的凉意。3“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这又表现在哪里呢?从“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体会出秋日烟台的海清新高远的格调和渔民紧张忙碌的生活。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背诵。5把25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将冬天的海放到一开始来介绍呢?一般的地方,冬天是萧条、冷落的,而冬天烟台的海却是一道壮丽的风景线,又显的那么凝重。(理解凝重)冬天烟台的海景象尤为独特,所以一开始就介绍它。三、细读第三段:1齐读第6自然段。2联系全文,体会这是怎样的画、怎样的背景、怎样的舞台。3欣赏画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说是一幅画,是因为它像画一样美丽多姿;说是广阔的背景,是因为它是烟台人物质、文化生活的依托;说是壮丽的舞台,是因为它为烟台人的生存、发展、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四、总结全文:1烟台的海一年四季都是那么迷人,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季节呢?你来做导游向游客作一介绍。比谁介绍得好?2你游览过什么地方?哪里给你的印象最深?能把那里的景色给同学们介绍吗?五、作业 :1课后向爸爸、妈妈等说说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样子,让他们也感受一下那里的壮观、美丽、蓬勃、充实。2写一个片段,介绍一处迷人的风景。板书设计 3烟台的海 海 人 冬 凝重 不畏严寒 春 活泼 勤劳播种 夏 宁静 人海相依 秋 高远 充实忙碌 “画”“背景”“舞台” “活剧 4、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材分析:这是一篇游记,课文节选自小记十篇一书,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金华的双龙洞是浙江金华的名胜。因为内洞的洞顶有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所以叫“双龙洞”。全文按游览顺序,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第1节),交代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及双龙洞的地点。第二段(第2、3小节),写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先写山后写溪流,最后用“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引出描写的重点双龙洞。.在教学时让学生懂得双龙洞沿途的景色已如此美丽,双龙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得一游。沿途美景成了双成洞奇特景象的衬托。不然,学生写游记,前面把看到的景物一一罗列会造成喧宾夺主,主次不分第三段(第4、5、6、7小节),分别写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情景。第4节先写在洞口观山的感受,然后具体描写外洞,写出外洞口“宽”内“大”的特点。最后又提到泉水,交代了泉水的流向。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第5节写作者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情形,这一节写得很详细,可分为五层:第一层写泉水的来路,承接上文,自然过渡,引出下文。第二层介绍泉水流出的孔隙的大小。第三层写小船的形状,使人对孔隙的矮、窄有了明确的认识。第四层介绍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办法。第五层写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感觉。先写作者穿过孔隙之前的心情和所做的准备,再写作者穿过孔隙时的感觉,读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第6、7小节写作者游览内洞时的情景,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可分为四层:第一层写“黑”,“内洞一团漆黑”。第二层写“奇”。借着汽油灯光,首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其次看到的是些“石钟乳和石笋”。第三层写“大”。“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第四层写水“源”。“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点出了双龙洞已到尽头。这一段主要写内洞“黑”、“奇”、“大”三个特点。第四段(第8节),写出洞,自然结束文章。这篇文章段落分明,条理清晰。一是按游览顺序划分段落;二是另有一条水线在串连着全文,因而有两条线:游线和水线同时贯穿全文。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奇特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分清主次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教学设想:教学旨在构建动感课堂,彰显学生的生命活力,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究,勇于创新,在学做小导游情境活动中,感悟内化文本,催生个性语言,促进思维发展,阅读与想象相结合,感悟与体验相结合,发展语言能力。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6个生字,特别注意“臀”的正确读音。理解生字组成的词2. 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领悟作者移步换景写游记的方法。3. 阅读与想象相结合,感悟与体验相结合,在学做小导游情境活动中,发展语言能力。4.感受旅游情趣,激发起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知道作者是怎样按游览顺序有条理地记叙双龙洞的,并能说出其主要内容。教学难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教法与学法:合作探究法、朗读感悟法、引导点拨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总第10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3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9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2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记载)3本文是一篇游记。这篇游记是叶圣陶先生于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4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金华的双龙洞景致美丽奇特,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去双龙洞看一看,那就让我们和文中的我一起去游览,好吗?二、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2检查自读情况。(l)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可采取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 (2)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三、寻觅游踪整体感悟 1.披文入境,概说全文感知。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跟随着叶圣陶爷爷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轻声读课文,读后说说课文写了什么,金华双龙洞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再读文本,梳理游踪线索。你跟随着叶老先生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景点呢?再读读课文,圈出景点的名称。教师根据汇报交流,完成板书:上山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出洞 3.浏览文本,理清脉络。学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按游览顺序分段和概括段意献比较容易了。2概括段落大意:第一段: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第二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三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第五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第六段:写乘船出洞。四、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金华观龙洞的资料。 第二课时(总第1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2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自然段。教学过程:一、畅谈游历从自己的生活切入在节假日里,有不少同学跟随着爸爸妈妈去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置身名山大川,有的让你沉醉于她的瑰丽,有的让你流连于她的神奇,有的则让你惊叹于她的博大。你曾到过什么地方游览,并说说你的感受好吗?可参照这样的句式。出示1、我游览过 ( 什么地方 ) ,那里 ( 什么风光 ) ,我感到 ( 什么印象 )。二、导游竞聘比赛促读,深化感悟1、激趣引入。上节课你跟随着叶老先生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景点呢?2、金华双龙洞神奇的景观,每天都吸引着大批的游客前往观光。我们凭着对课文的阅读,是否能做一次小导游,带领游客欣赏这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杰作呢?3、说议“景点”。 要做导游,需要熟悉景点,尤其要把握好景点的特点。唯有这样,通过你的解说,游客方能领略大自然的可爱之处,才会被大自然的奇妙所吸引。你能结合图示,说说各景点的特点吗? 读议课文,感知景观特点让学生自由选择景点,说出自己的见解,教师作如下追问,引导理解并体验。山上景色明艳,从哪些词句看出来?读一读。外洞很宽敞,文章是用什么方法讲出这一特点的?你还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孔隙窄小到什么程度?如果你在那样的孔隙里,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读一读,演一演。内洞黑、大、奇的特点,分别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读读说说。质疑探究,读通文本提示学生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大家一起来解决。可相机配图释词:石笋、石钟乳。4、竞聘赛读,表达真我感受。下面我们将要进行各景点小导游的竞聘,最先读得好的先做小导游。先练一练,读的时候,一定要把景点的特点,还有你的感受表达出来。三、共议“导游”调动思维,让“导”“游”出彩1.体验“导游”角色,说法论技。为了给游客“导”出精彩,让游客满意,并为之神往,导游需具备不寻常的功夫。现在我们就来谈一谈怎样做个好导游。教师对学生的精彩发言予以肯定,归纳说话内容,引导学生体验。开头需有开场白,让游客一听就喜欢你(可让学生动笔写一写。如导游外洞开场白:游客们,带着向往,在欣赏了明艳的山林风光之后,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双龙洞的洞口。下面将由我为各位导游,我叫XXX。愿我的导游将各位带进人间仙境,一睹双龙洞神奇的容颜。);(重点段落)背上,不看书;丰富说的内容,使游客获取更多的人文知识(增加传说、内洞石钟乳的形状等。教师出示2,丰富阅读,为导游增加积累。);孔隙介绍: 进洞,须经蛤蟆嘴逆水而行,洞穴宽约3米,长约12米,水面离穴顶约一尺左右。游人入内,必须仰天平卧小舟中,徐徐送入洞内,脸面相距穴顶仅数寸。奇中有趣,趣中寓险。“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千尺横梁压水低,轻舟仰卧入回溪”,这正是双龙洞的独特诱人之处。(突现特点)把握好语气、做好动作,使解说声情并茂,富有磁性、感染力;还需预测游客的心理愿望,或发难问题;2. 体验“游客”角色,问题发难。做一名游客,观赏着无限风光,你有没有什么问题想问导游吗?对提出来的问题,引导解疑或存疑。山上哪来的泉水呢?那石钟乳还有些什么形状,可以取什么名称?“双龙洞”的名称有什么来历?我还想知道3.交流课外资料,拓展视野,丰富“导”“游”内容。 为了使我们的“导游”和“游客”了解更多的知识,让我们把课前搜集的资料分享一下。分小组交流,过后把小组里有价值的图片、牒片里的资料等用多媒体呈现出来,共同玩赏、阅读。教师相机出示下面的文3,让学生阅读文字,感受双龙洞的奇、妙、趣。内洞奇观: 舟至洞内豁然开朗,内洞面积约200多平方米,洞底崎岖不平,洞顶高低起伏,石壁上的钟乳石、地面上的石笋、纵横交错,奇形怪状,千姿百态,似人似物,各具风采,故取名有“黄龙吐水”、“青蛙盗仙草”、“单峰骆驼”、“龟蛇共生”、“寿星仙桃”、“彩云遮月”、“倒挂蝙蝠”、“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金鸡展翅”、“龙台龙帐”、“龙麟龙爪”等。妙趣横生的景观,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在灯光映照下,宛似置身于水晶龙宫之中。明代大旅行家、探险家徐霞客游此洞时,在游记中写道:“中悬重幄,水陆兼奇,幽明凑异者矣”。3.择段演练说话。四、设境导游体验角色,内化文本,创生语言1.“导”“游”互动。景点:山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等。师:提醒两方角色动作、语言、神情表演逼真,并配合学生表演,用多媒体展示图画、文字等营造情境场。“导游”:到讲台前,手拿导游旗,随兴为游客导游。“游客”:随机观看、赞叹,向导游发问,也可对“导游”作出评价。2.“游客”抒怀。游览了双龙洞,你一定有许多的话要说。游览胜地总有凿得十分平整的“回音壁”,那是让文人墨客留下感言的。如果让你来写,你会写些什么呢?可以是一个词,可以是一句话,想写诗也行。(教师可在黑板上简笔画出石头,让学生写在石头上,以激发更大的兴趣。)五、走进自然延伸课外,记录人文生活选定地方景观,组织学生郊游,让学生详细记录郊游的经过及所见所闻,尝试写一篇游记。事先可安排习作水平高的学生观察,写出导游词,在郊游时给同学们导游。 练习1教学目标:1学习“拟人”的方法,并加以运用。2背诵十二个有关“冬”的成语,积累词汇。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4练习口语交际,学习当小导游。5学写毛笔字。教学重点:学习“拟人”的方法、背诵十二个有关“冬”的成语、写好钢笔字、练习口语交际,学习当小导游等都是本次练习的重点。教学难点:练习口语交际(学习当小导游)、学写毛笔字是本次练习的难点。教学准备:小黑板、工具书等。教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2课时)教学目标:1语文与生活,引导学生在语文生活中学习如何使用拟人的写作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 2让学生诵读和积累十二个描写冬天景色的词语,能大概说说它的意思。凭借相关词语的意思建立一幅风雪美景图,感受冬景的美。教学重点:让学生诵读和积累十二个描写冬天景色的词语,能大概说说它的意思。凭借相关词语的意思建立一幅风雪美景图,感受冬景的美。教学难点: 语文与生活,引导学生在语文生活中学习如何使用拟人的写作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境,自读课文的这段话,思考:爸爸把“小溪哗啦啦地流着。”改成“小溪唱着欢乐的歌往前跑。”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哪句话更生动有趣。 (2)点明这是拟人写法。 (3)说说拟人写法对于文章起到什么好处。 (4)你还有什么样的修改方法。如:小溪追逐着,嬉笑着等。 2教学第二部分。 (1)自读三组句子,比较之间的不同点。 (2)小组内交流,再指名说说这样写的好。 (3)教师总结:后一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读来更有感情,更生动。 (4)用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自己的体验。 3教学第三部分。 (1)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自己喜欢的事物。 (2)设计情景练习:你和它们交朋友,与它们说说“悄悄话”,你猜它们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指导:让学生把这些事物当作人,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达。 (3)指名交流,并说说你这样写的原因。 (4)教师总结:运用拟人的写法把事物写活了,写得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1诵读词语。(1)出示词语,请同学自由认读。 正音“霜”、“疆”、“素”、“残” (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读准字音。 (3)同桌讨论每个词语的大概意思。(4)学生练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全班交流,最好说说这些词语的使用情境。 (5)注意每一行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 (6)指出每个词语都描写了冬天的风雪美景。 2积累反馈。 (1)在理解成语的基础上,有感情的读读成语。 (2)指名学生读。 (3)同桌练习背诵,指名学生背诵。 第二课时(总第13课时)教学目标:1写好钢笔字描红课文烟台的海的小片段,注意行款整齐,字体工整。2写好毛笔字学写毛笔字“园”“团”,注意字形左窄右宽。教学重点:写好钢笔字。教学难点:写好毛笔字。教学准备:范写钢笔字帖。教学过程: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名读这段话,明确选自于课文烟台的海。 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整体的布局,行款的优美,还要细心观察每个字间架结构的匀称、合理。 3通过观察,让学生说出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的距离,行与行之间的距离,每个字的结构的书写注意点。 4指点:字距小于行距,大字紧凑,小字写的舒展一些,“的”字可适当小一些。 5板演“广阔”、“舞台”、“威武雄壮”等词语。 6学生练习描红。注意观察整体,一气呵成。 7教师巡视并及时指导。二、学写毛笔字。1指导学生从字形上认识到“园”“团”都是立长方形。2观察“园”“团”两个字在“米字格”中的位置。3临写:体会“口”要写米字格的中间,“口”要摆得平正、稳重,稍向右上取势,“口”内的“元”“才”要写得匀称。 第三课时(总第14课时)教学目标:口语交际: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