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版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过关题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60730772 上传时间:2022-03-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版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过关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四年级语文版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过关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四年级语文版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过关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版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过关题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陪客钮儿在家,有客访其父。父适他往。儿邀客入,请客上座,己在下位陪之。客有问,则谨答之。客去,儿送至门外。及父归,以客所言,告之于父。1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父适他往。(_)合适。恰好。舒适。(2)客有问,则谨答之。(_)恭敬。慎重。小心。2客人来访,孩子是怎样做的?根据古文内容填空。客访:_客上座:_客有问:_客去:_客所言:_3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读了古文后,你有什么感想?_2. 读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 )变成灰色。1在短文中的( )里填上合适的词。2作者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对爬山虎的脚进行细致的描写的。一是形状,我是从_等词语感受到的。二是动作,我是从_等词语感受到的,三是颜色,我是从_等词语感受到的。3. 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王戎观虎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选文有删改)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1)纵百姓观之 观:_(2)了无恐色 恐:_2“王戎却安然沉稳,一动不动,毫无害怕的表情。”文中哪句话说的是这个意思?请用“_”画出来。3从当时情景看,为什么听到虎吼王戎并不害怕?_4. 课内阅读。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1.解释下列词。题:_。西林:_。只缘:_。不识:_。横看:_。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代诗人_,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不同位置观看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3.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_4.这首诗中,有三组反义词,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 ) ( )( ) ( )( )5.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5. 课内阅读。王戎七岁,尝与诸(ch zh)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zh zh)枝,诸儿竞(jng jng)走取之,唯(wi wi)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阅读文言文,用“”画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2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儿竞走取之(跑)B.唯戎不动(只有)C.人问之(它,指“道边的李子”)D.取之,信然(的确如此)3试着写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这句话的意思。_4你一定能说出王戎不取道旁之李的原因吧!_6.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子:_折枝:_(2)取之,信然。之:_信然:_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1)尝与诸小儿游。_(2)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_3王戎为什么不取道旁李?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_4如果再给这个故事起个名字,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A.道边苦李B.王戎与诸小儿游C.王戎七岁D.多子的李树7. 读句子,按要求完成练习。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1此句中“尝”的意思是( )A.尝试B.曾经2请在此句中用“/”标出朗读停顿。3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通过本学期开展的历史人物故事会,你还了解的历史人物故事有_。8. 课外阅读。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下面句子停顿不正确的是( )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C.何不/试之以足D.私拟作/群鹤舞空2下列划线的字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楚人有涉江者/郑人有欲买履者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昂首观之C.又留蚊于素帐中/于土墙凹凸处D.遽契其舟/常蹲其身3解释划线的词语。楚人有涉江者_遽契其舟_4翻译下面的句子。是吾剑之所从坠。_求剑若此,不亦惑乎?_5寓言故事一般表达了作者对某种人和事的认识,这则寓言故事对你有何启示?_9. 小古文阅读。孟母戒子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諠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注释:诵:背诵。辍(chu):停止。諠(xun):忘记。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意思。其母方织(_)A正在 B方向 C相当以此戒之(_)A命令 B告诫 C戒备2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_3读完以后,请说说故事讲了什么道理?_10.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n)。(1)画线诗句是说诗人因感伤时事,牵挂亲人,所以见_而落泪(或曰泪溅于花),闻_也感到心惊。(2)带点一句中,“家书”是指_,“家书抵万金”采用了_的修辞手法,表达出了将士们对家乡亲人的_。11. 课内阅读。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1这段文字选自_。2解释下面的词语。恭:_通:_练囊:_3翻译“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这个句子。_4车胤买不起灯油读书,他想到了什么方法?你有什么感受?_12. 小古文阅读。燧明国 不识四时昼夜,有火树名燧木,屈盘万顷。后世有圣人,游日月之外,至於其国,息此树下。有鸟若鸮 ,啄树则灿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注释:燧明国:传说中的国家名。四时昼夜:春夏秋冬和白天黑夜。屈盘:曲折盘结。至:到。息:休息。鸮(xio):鸱鸮(ch),鸟类的一科,头大,嘴短而弯曲,吃鼠、兔、昆虫等小动物,对农业有益。感:感悟。1(理解句子)结合注释,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1)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_(2)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_2这段文字讲述了燧人_的故事。3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它教给了我们许多生存的本领,故事中的圣人就是受“_”(用文中的原句回答)这一自然现象的启发,悟出了钻木取火的道理。4古今中外,依据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而发明创造的事例不胜枚举,试举一例。_13. 阅读课文片段,按要求做题。炎帝(d d)之少(sho sho)女,名曰(r yu)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ru n)而不返(fn fn),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n mi)于东海。(精卫填海1本文选自_。2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注音,用“”画出。3解释句子加点字以及句子的意思。(1)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故:_。句意:_。(2)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湮:_。句意:_。14. 课文理解。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大意。_2文中“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句话表现了女娃的什么精神?_3你如何理解人死后化成鸟填海的做法?_6 /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