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完整复习资料

上传人:dao****ing 文档编号:60588902 上传时间:2022-03-0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新闻传播史完整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完整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完整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章进奏院状(重点):唐代设藩镇,藩镇长官都在京都设立办事机构,即进奏院,其长官叫进奏官。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称作“进奏院状”。它是宋代邸报的前身,初步具有报纸的性质,处于官文书向正式官报转化的过渡状态,近似于西方近代的报纸前身新闻信。“开元杂报”:指唐朝开元年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这种朝廷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的传播。唐人孙樵经纬集读开元杂报中记载了他在襄樊一带发现数十幅这种简明公报的抄件的情况,其存在为唐代“进奏院状报”提供了重要的旁证。邸报(重要):出现于宋代,是一种形式较完备的正式的封建官报,宋代对京都的分散的进奏院进行了整顿,设立了都进奏院,进奏官有时也被称为邸吏,经由进奏官传发出去的封建官报叫邸报,邸报具有了更多报纸的特点和封建官报的色彩。其实质上成为进奏院状的别称和省称,还兼有邸状、邸吏状、邸吏状报、朝报等别称。报房京报:指明末及清中叶,内容来自内阁和科抄,是一种与近代报刊最为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也是中国古代报纸的最完备形式。由北京的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出版,公开销售于民间的以盈利为目的的报纸。小报:最早的民间报纸。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政府机关的中下级官员和书店主人;内容特点(消息灵通、时效性强;大多为中枢部门没有公开的朝廷机事);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读者范围广。小报盛行的原因:邸报的内容经定本制度审核后,信息含量少;邸报的读者范围只限于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邸报时效性较低。给我们的启示:满足受众需求;注重时效性。小报的特点:1、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2、新闻来源复杂;3、非官方的商业行为;4、时新性强,传播交迅速;5、被政府视为非法传播行为。第二章察世俗每月统纪传(重点):是世界上首份中文近代报刊,由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于1815年8月5日正式出版,作为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以阐释基督教教义、介绍圣经为主,也涉及宣传西方文化与近代科技知识,并有时事政治,其采取中国本土化策略,处处附会儒学,采用雕版印刷,有首篇预报性新闻月食及我国报刊史上最早发表的新闻插图,1821年12月因米怜病重而停刊,其创刊揭开了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的第一页。蜜蜂华报(重点):1822年9月12日,用葡萄牙文在澳门出版的周刊。为澳门出版的、也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外文报纸。该报是当时的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创办的政府机关报,是澳门葡萄牙人社会新当权者的喉舌,以鼓吹立宪派主张为宗旨,1823年被查封。广州记录报(重点):为适应鸦片贸易的需求,1827年11月8日,英国商人马地臣和美国人伍德在广州创办了英文版的商业周刊广州记录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该报主要刊登货价行情、航运消息,但也广泛涉及刊登有关中国的新闻与评论,具有强烈地强烈的政治性,该报是当时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鸦片战争后迁往香港,更名为香港记录报(曾将三国演义译成英文在报上连载。),于1858年停刊。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重点):1833年8月,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创办于广州,雕版印刷,中国书式,内容以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显示了与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的继承关系,在业务上初具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刊载新闻,1835年该刊由“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续办,1838年停刊。遐迩贯珍(重点):创刊于1853年8月1日,由马礼逊教育会和英华书院主办,除少量宗教外,大量刊载介绍西方国家政治、历史、地理和科学知识的文章,该报为英国殖民政策辩护。每月一日出版,16开本,沿用线装书的装帧形式,;重视新闻报道,内容涉及广泛,客观、公正地反映事件的真实面貌,曾刊登照片,并出版附刊布告篇登载广告,皆开中文报纸之先河,其是中国境内第一家铅印的中文报纸。申报:1872年4月30日年创刊(初名申江新报),创办人是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Ernest Major)。其目的是为了赚钱,所以十分重视办报质量。而且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这在外国人所办的报刊中,是第一家。申报中文是商业报纸的重要发展。商业报纸中出现以办报直接赚钱,标志着中国近代报业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商业利益的追求,推动了新闻工作的改进。申报的特点:(1)、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放在首位;(2)、为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1882年1月16日,申报刊出该报记者从天津发来的新闻专电,为国内报纸上出现的第一条国内新闻电讯,开辟了我国报纸利用电报在国内传递新闻的新路;还在国内报纸中最早发布号外。(3)、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还最早刊登了国际旅行通讯,东行日记为国内报纸上刊登的第一篇国际旅行通讯。(4)、还加强报纸的言论工作,认为在必要时要仗义执言;还注意发表读者来信和来论。(5)、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是新闻业务上的一大创造性举措。1872年6月4日申报第2版的戏园琐谈为我国报纸上刊出的第一篇剧评。(6)、开始使用新闻图片;(7)在发行、广告等报业经营业务上,申报也有不少成功的经验。采用廉价销售的营销策略,雇佣报童在街头叫卖。同时向读者招刊广告。申报在新闻业务上的多个第一:(1)美查时期的申报,报纸内容和办报质量的改进:重视言论、文艺,使它们成为报纸必备的内容,由新闻、言论、文艺、广告四要素组成的近代报纸模式开始形成,这是申报的一大贡献。改进新闻报道:社会新闻开始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对普通百姓所受的压制和痛苦有一些揭露,拓宽新闻报道面,类似现在的旅行通讯,东行日记等。1883年6月10日申报“有闻必录”提出,词语很快流行。(2)经营其他出版事业:出版发行各类期刊,兼营书籍出版业务,创办申昌书局,翻印旧书和刊印新著160种图书,在我国近代印刷史上为创举。1876年3月申报馆发刊我国最早使用白话文的报纸民报,第一份面向妇女、儿童等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创办的通俗报纸。(3)重视经营管理:进行商业竞争,招揽广告,重视发行。(4)1905年申报革新:1905年2月7日,扩充版幅,12条改革方案和措施:更新宗旨;扩充篇幅;改良形式;专发电报;详记战务;广译东西洋各报;选录紧要奏议公犊;敦请特别访员;广延各省访事;搜罗商界要闻;广采本地要事;选登时事来搞。1897年11月24日字林沪报创办我国报纸的第一个副刊消闲报。新闻报:英商丹福士创刊于1893年2月,1899年传给美商福开森,内容以经济新闻为主,以工商界人士为主要对象,重视经营管理,广告和销售排在前列。采用低于申报价格的推销办法,并出版画报单页,随报附送石印画报以争取读者,开我国日报定期附送画页的先例。后于1894年创刊新闻报馆画报。1960年5月31日终刊。中国近代报纸的发展背景:1.国内背景:鸦片战争以前,处于封建社会阶段;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封闭的社会不利于近代报刊的发展;2.中国的闭关与帝国主义扩张的冲突;3.西学东渐(英国的海外传教事业)【传媒文化和意识的渗透;西方媒介资本和经营理念的移植;西方报业印刷术的引进】4.封建报纸自身的局限性(内容单一、流于程式化)。在华外报的作用:1.外人在华办报活动实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2.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3.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补充1.杂文篇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其文章外国书论最早介绍了西方活字印刷术和西方报业,并引入了“新闻纸”的概念。2.广州杂志是澳门历史上第一份英语报纸,为月刊。3.香港钞报为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纸。4.德臣报(德臣西报、中国邮报)是中国也是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地英文报纸。5.19世纪后半叶,上海三大中文报纸申报、字林西报和新闻报。6.北华捷报是上海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刊,字林西报是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7.字林沪报于1897年11月24日创办我国报纸的第一个副刊消闲报;1895年出版晚刊夜报,是我国最早的中文晚报之一。8.福州最早创办的是福州信使报,最早的中文报刊是教会使者报。第三章循环日报(重点):我国近代第一家宣扬变法自强的报纸,王韬创办并任主笔,1874年2月4日在香港创办,是国人早期自办的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它以“强中以攘外,諏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鼓吹维新变法的必要,内容以政论为主,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之一。该报出版时断时续,多次易主,1959年停刊。王韬(重点):洋务派代表人,早期维新派代表人,著名的报人和报刊政论家,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创办循环日报并主持其笔政十年,其政论后来形成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后来的维新派报人影响很大。其政论被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王韬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中国记者之父”林语堂语。王韬的办报主张:(1)提出办报的目的是“立言”,强调报纸的社会监督、向导国民作用; (2)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3)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4)论述了报纸的文风;(5)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北京:万国公报中外纪闻(重点)1895年月17日在北京创刊,是康梁创办的第一份报纸。同月强学会成立,万国公报成为该会的机关报,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报刊的萌芽。12月16日更名为中外纪闻,双日刊,主要刊登西方通讯社电讯及报道,并转载各省新报内容;介绍西方政治、经济及自然科学。免费赠阅。1896年1月20日遭查封而停刊。 出版意义及影响形同京报木版雕印的双日刊,由康有为独资创办,委托民间报房雕印,随报房所印的京报免费分送在京的官绅,这是维新派欲开民智先开官智的理论的实践。中外纪闻刊登外文报纸、外文电讯的译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强学报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南方的代表。康有为1896年元月12日创刊,康有为的弟子徐琴丶何树龄主编。其政治色彩浓厚,采用孔子纪年以托古改制,旗帜更为鲜明的倡导变法,呼吁开设议院,并充分宣传报纸对政治的巨大作用。由于两江总督张之洞的干预和被封,之发行了两期的强学报被迫停刊,上海强学会解散。时务报(重点) 1896年在上海创办,梁启超任总编辑。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是旬刊,以“域外报译”为主,同时开设言论栏目。(维新变法的代表作是变法通议,此文在时务报上连载;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阐明了维新变法主张,是维新派的政治纲领,其新闻思想代表作论报馆有益于国是,提出“去塞求通”的观点,认为报馆有耳目喉舌的作用。) 主要宣传进化论,倡导学校废科举,设议院兴民权,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揭露帝国主义罪行,呼吁捍卫民族独立,该报在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中的爱国分子中引起了很大影响。该报是当时发行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国人报刊,该报发行量最高达1.7万份。国闻报在维新派报刊中独树一帜,很有特色:首先,它以“通外情为要务”;其次,讲究办报的策略;再次,消息迅速,稿源茂盛。“报章文体”是维新派在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新颖的报刊论说文体。首先由王韬在循环日报上运用,后以时务报上梁启超等人的政论文为代表,故被称为“时务文体”,也被称为“新民文体” 。其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或外来语。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特点(重点):1报刊数量多 ;2 办报地区广; 3 办报种类多; 4 与外报相反的发展路线,国人办报是由内地到沿海 ; 5 与外报相比,国人所报这些报刊均属于政治家办报,其目的是为了变法自强; 6 以宣传维新变法为主。维新派办报活动的进步作用与历史贡献(重点)两个突破:既突破了外报在华的垄断地位,又突破了封建王朝的言禁。两个开端:政治家办报和政党办报都由此发端两个创新:在新闻思想和报刊文风两个方面呈现出新风貌。维新派报刊在新闻业务上的特点:1、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2、新闻报道中夹带评论;3、编辑工作有所改进;4、重视新闻的采访工作;5、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补充1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的特点:一.创办者身份比较复杂;二.一般为私营性质的;三.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宣传者;四.有鲜明的反侵略爱国思想;五.大多参照外国人在当地出版的中文报纸的模式;六.处境十分困难(经济和政治阻挠).2.梁发与蔡高被誉为中国最早的近代报人。3. 第一份国人自办的中文报刊,是艾小梅1873年8月在汉口创办的昭文新报。4.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范文澜语),也是我国最早认识到报刊的社会功能并开始实践的人,他的译报编辑活动是国人办报的先声。5.郑观应的主要新闻观点: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有力工具;创办报纸是中国变法自强的重要手段;应该维护民族尊严,允许国人办报;制定报律来规范报业。第四章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内容和特点。内容:(1)言论出版及新闻从业人员的自由权利;(2)报刊创办的管理制度;(3)报刊出版的管理制度;(4)报刊禁载事项。特点:(1)资本主义形式,封建主义的内容;(2)无法取信于民,在实践上缺乏全面实施的社会基础;(3)无权制裁在华外报,染有半殖民地色彩。中国日报革命派兴中会的第一个机关报,也是同盟会香港分会的机关报,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中国日报中的鼓吹录是中国最早的文艺副刊之一。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陈少白任编辑,早期宣传爱国救亡,后期大力宣传三民主义。1913年停刊。民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革命派报刊进入新阶段的主要标志。民报宣传的主要内容:民族、民权、民生 ; 第一次系统提出了民族国家的立国思想。对马克思和社会主义作了介绍。新民丛报:康梁保皇会在日本的机关报。梁启超1902年2月8日创办于日本横滨,并任主编。该报宗旨在于“开民智”、“造新民”,成为保皇会最主要的言论机关。1907年8月悄然停刊。告别线装书形式,改用白报纸印刷 。该报虽未站在时代前列,但该报对西方政治学说的介绍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倡导,客观上起到了一定作用。简述于右任的办报活动于右任的神州日报和“竖三民”:神州日报是于创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1907年在上海创刊。创刊80天后遭火灾,于退出。1909至1910年间,于在上海相继创办了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民呼日报以大量篇幅揭露贪官污吏的行为而被封。民吁日报因赞扬刺杀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的英勇行为,出版48天后被封。民立报创刊之初言论较为温和,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言论日趋激烈,是当时发行量最大的一家日报。由于这三份报纸都是于右任创办,报名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又互相衔接,史称“竖三民”报。梁启超: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政治活动家,著名报人,报刊宣传家、报刊政论家、学者。梁的办报活动与政治活动相始终。1895年主编中外纪闻到1919年创办改造,近30年报人生涯中创办或主编、主笔了15种报纸。对报刊功能、办报原则、健全舆论、宣传方法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思想,为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梁氏的论说被称为“时务文体”或“新文体”、“报章文体”,开一代文风之先河。梁启超在近代新闻史上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对后世影响深远。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的内容,结果,性质和意义:民报创刊后,为从思想上扩大革命派的影响,主动向改良派报刊新民丛报发起攻击,双方围绕着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了论战:第一,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这是整个论战的中心。第二,进行民权革命?第三、 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第四、 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论战中,新民丛报虽然具有一些合理的观点,但总体上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民报从总体上把握了人民的心声,时代的潮流,即革命。 在民报的带动下,革命派在海外和香港的各家报纸也纷纷与当地的改良报刊展开了论战,论战持续了两年多,最终以改良派的失败而告终。 论战的性质和意义: 1:这次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报刊发动的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进攻,也是革命阵营与反革命阵营、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与半封建半殖民地道路的斗争,也是一次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斗争,在“中国往何处去”这个重大问题上,革命派占了上风。 2:这次论战是一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三民主义深入人心,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许多改良派的人也开始转向革命派,同时通过论战,革命派还培养起一批革命骨干。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早期的新闻思想:(1)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2)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代表作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对近代报刊的功能及作用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3)他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早期改良派的新闻思想,第一个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资产阶级新闻理论;(4)他的“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在今天仍具有指导意义。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改良派流亡,提出新的观点:一是报纸的“两大天职”说;二是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辛亥革命时期:(1)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他认为舆论是天地间最大的社会制裁力,报馆则是体现舆论最有力的机关;(2)提出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即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为我国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最后形成奠定了基础,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影响巨大。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均来自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学说。但是,他们的新闻思想与改良派的也有质的不同,他们更注意汲取西方新闻学说中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内涵,因而具有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革命性和战斗性。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康有为的新闻思想:重视报刊的宣传作用,要求“设报达聪”。革命派1、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2、承认报刊的党派性,主张利用报刊宣传革命的纲领、政见,公开承认其报纸为“党报”和“机关报”;3、高度评价报纸的政治斗争工具的作用,把报纸视为革命的锐利武器。郑贯公曾将报纸称为“笔枪”;4、重视报刊制造舆论的作用。指出要革命就必须造革命之舆论,造革命之舆论必须靠报纸。孙中山更将报纸视为“舆论之母”。另外,鼓吹资产阶级的言论自由;重视报纸“开民智”的作用;认为报刊宣传应与武装斗争紧密配合;主张以通俗的语言向“下等社会”宣传革命等。简述“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苏报:是1896年6月由胡璋在上海创刊, 是以他的日籍妻子生驹悦的名义在上海的日本领事馆注册的。该刊常常刊载公堂桃色新闻,趣味低级。陈范当馆主后,苏报具有进步的政治倾向。1902年以后,苏报开始成为一份倾向民主革命的报纸,之后开辟“学界风潮”专栏,成了革命组织爱国学社的言论机关。1896年创刊的苏报在1902年后转向革命立场,公开呐喊革命,为清政府所不容。6月30日,清政府包围苏报馆,章太炎等被捕,次日邹容自行投案。7月7日,苏报被查封,7月15日,以清政府为原告,以章邹等为被告的“苏报案”在上海租界会审。章太炎、邹容等被判入狱,苏报永远停刊。这就是“苏报案”。补充 政治官报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枢部门直接创办和公开出版发行的政府机关报沙架免度新录 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新闻团体的兴起报刊近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天津报馆俱乐部中国最早的报业同业组织中国报界俱进会近代中国的第一个全国性报业组织1872年,英国路透社远东分社是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最早的通讯社1904年,广州中兴通讯社是中国第一个国人自办的通讯社,骆侠挺创办。著作权章程: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著作权法。钦定宪法大纲:近代中国的第一个宪法性文件,大清报律此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法。时报首创了报纸周刊;新闻报:企业化经营管理,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家发行量突破10万份的报纸京话日报:北京历史上第一种销数逾万的报纸,通常被认为是中国报纸刊登新闻照片之首。东方杂志:1904年由商务印务馆创办于上海,1948年12月停刊,是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的大型综合性文摘月刊。第五章暂行报律1912年3月4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在正式宣布废除大清报律的同时,与报界约法三章,基本内容为: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3月6日,上海报界俱进会代表十几家报纸专电南京临时政府表示坚决反对。孙中山知道此事后,于3月9日下令撤销暂行报律。“横三民报” 民国成立后,在“政党政治”潮流的影响下,全国掀起了“政党报刊”的出版热潮。自由党在上海创办了民权报,由戴季陶、何海鸣主编。该报以言论激烈闻名于世。民权报与同时在上海出版的中华民报和民国新闻,被人民称为“横三民报”。它们与大共和日报和民立报公开论争,成为当时“激进派”报纸“癸丑报灾” 袁世凯用残暴的手段对报界实行专制统治。他迫害新闻界,捣毁、查封报馆,逮捕、驱逐、杀害报人的事件时有发生。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的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的500家少了三分之一。1913年是农历癸丑年,这段历史在被称为“癸丑报灾”。 东京通讯社1915年7月,邵飘萍在东京留学期间组织的,专门为京、沪报纸提供东京通讯。它首先向读者报道了袁世凯政府和日本政府秘密商议中的“二十一条密约”的详细内容,对国内的反袁斗争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民国初年报业出现短暂繁荣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报业短暂繁荣的表现:北京市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新创办的报纸最多,有50多家,以下依次是上海、天津、广州等地。报纸的急剧增加,反映了当时社会大变动期间人们对新闻的渴求。有的报纸为了抢时间,还出了午刊、晚刊。新出版的报刊中,绝大多数是政党报刊。除了“同盟会-国民党”和“共和党-进步党”两大政党系统的报刊以外,一些小的政党,政治团体和个人也办了不少报刊。原因: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立即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新闻体制,保障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一方面是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之中;二是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和法律,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三是废止清朝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规定,颁布促进新闻事业发展的新法令。袁世凯及北洋军阀是如何扭曲自由新闻体制的?袁世凯及北洋军阀统新闻事业的手段1、创办御用报纸和收买报纸、报人。袁世凯自从就任临时大总统以后,就立即着手创办和收买报纸。先后在北京、上海、长沙创办了多家报纸,比较有影响的是亚细亚日报和神州日报。另外,据统计,袁世凯执政期间直接或间接收买的报纸在125家以上。2、制定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为了使摧残舆论的暴行合法化,袁世凯在执政期间先后颁布了戒严法、治安警察法、报纸条件和出版法,对报刊的登记,出版、发行、言论、采访、编辑等活动横加干涉。北洋政府颁报纸法。3、用暴力手段任意摧残报业、迫害报人,袁世凯时期,多家报纸被封,报人遭迫害,使得全国报纸总数始终维持在130-150上下,形成了持续四年的新闻事业的低潮。黄远生对我国新闻事业有哪些重要贡献?黄远生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以新闻采访和新闻通讯写作而盛名的新闻记者,是中国报纸从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演变的开拓者.“远生通讯”更是被视为当年中国新闻界的一大品牌。他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著称于世,是我国新闻通讯奠基人。在新闻思想方面也有不少独到见解,如四能”要求。“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政论很出色,继承了“时务文体”的特点而又深可见长。“远生通讯”特点:1、题材重大,思想深刻;2、将文学手法引进新闻通讯写作,善于捕捉细节,刻画入微,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法,具有很强的现场感;3、语言风格上。融文、白于一体,有很强的表现力。文风亦庄亦谐,在嬉笑、戏谑中显露锋芒;4、将政论手法引进新闻通讯写作;5、采访深入详实。黄远生的通讯既继承了中国古代历史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又具备了现代通讯的基本特点,即真实性、新闻性、生动性、评论性。他的新闻通讯写作实践,在中国新闻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简述邵飘萍从事新闻活动的事迹。(重点)邵飘萍(1886-1926),原名新成,又名镜清、振青,字飘萍,笔名阿平、素昧平生,浙江金华人,时值辛亥革命后期,改良派和革命派报刊的大辩论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读了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的文章,则使他萌发了“要做一个新闻记者的动机”和“新闻救国”的思想。1905年毕业后回金华教书,同时应聘为申报特约通讯员。1911年浙江宣布独立后,他怀着为民主共和而战的激情奔赴杭州创办汉民日报,任主笔, 他不畏权势,不受利诱,撰写了大量论说、时评和随笔,抨击袁世凯及军阀的专横跋扈,揭露贪官污吏的罪行。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汉民日报同时被封。1914年出狱后,他东渡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政法学校。在此期间,他与同学创办了东京通讯社向国内发稿。1916年春回国后,受聘于上海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主要撰写时评。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驻京特派记者。邵飘萍毕生从事新闻工作,当过通讯员、编辑、特派记者、主笔、社长,办过通讯社,并从事过新闻学研究和教育工作,是民初新闻界一个不可多得的全才。1925年,邵飘萍秘密加入了共产党。1926年4月26日,被奉系军阀以“勾结赤俄,宣传赤化”罪名杀害于北京。邵飘萍1923年出版的著作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简述19131918年,我国通讯事业的发展情况。我国的通讯事业在1913年到1918年的五六年内有了长足的发展,新创办的通讯社不下20家。如北京的北京通讯社和新闻编译社,上海的国民第一通讯社,武汉的湖北通讯社和武汉通讯社,长沙的湖南通讯社、大中通讯社和中华通讯社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创办的。它们的规模都不大,一般只有一两个访员,用复写或油印方式向有限的几家报刊发稿,大多靠官僚政客和资本家的津贴来维持,也有个别是自由撰稿人独立办的。补充“民初三大名记者”黄远生、刘少少(有报界“怪杰“之称)、徐彬彬。林白水是我国最早学新闻的留学生之一。1918年欧战结束后,胡政之以大公报记者身份采访巴黎和会,采访该会唯一的中国记者。张季鸾创办的北京民立报,最先披露袁世凯政府与六国银行团签定的“善后大借款”合同全文 。 第六章新青年 ( 一卷名为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它代表现代报刊的开始。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成为主要阵地。从创刊到1922年7月止,共9卷。陈独秀主编。1918年与李大钊等合办每周评论,1918年1月,第4卷第1号开始,实行轮值主编制。主编人有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李大钊,沈尹默等。每周评论 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是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于1918年12月在北京创刊。由陈独秀负责主编,他和李大钊都是主要撰稿人,鲜明地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并倾向社会主义。从第26期起,在胡适接手主持下,挑起 “问题与主义”的论战,成为宣传实用主义的刊物。每周评论大力进行了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政治时事报道评述。每周评论配合新青年,支持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斗争。每周评论是4开采版小型报,栏目新颖多样。每周评论对于五四运动的报道,尤其起了舆论先导的作用。“四大副刊” 四大著名副刊: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报纸副刊发生了突破性的革新,分别是北京晨报的副刊、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京报副刊、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它们各有特点,但都具有宣扬民主与科学思想,传播社会主义新思潮的进步性质,它们的成就为办好我国报纸的副刊提供了有益的经验。简要评述李大钊的报刊活动及其贡献。 李大钊,河北乐亭人,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的卓越宣传家,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活动的先驱。他揭开了我国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页。1916年从日本寄给新青年第一篇稿件青春。1918年李大刊在报刊上发表了几篇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文章,有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五四运动前夕,李大钊把轮值主编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写了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李大钊是新青年编辑部中接受并宣传十月革命的第一人,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新阶段。简要评述新青年创办经过,及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 新青年创刊的背景。改造国民性、启蒙。新青年(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1915年9 月15日创刊于上海。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它代表现代报刊的开始。敬告青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的,带有发刊词性质的纲领性政论,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成为主要阵地。从创刊到1922 年7 月止,共9 卷。陈独秀主编。1918年与李大钊等合办每周评论,1918年1 月,第4 卷第1 号开始,实行轮值主编制。主编人有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李大钊,沈尹默等。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上中主要的宣传贡献。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动了一场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它主要的宣传贡献有以下三个方面:1、批判封建的旧道德,抨击尊孔复辟逆流,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新道德新思想。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3、发起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在五四时期办过哪些报刊?有何影响? 毛:五四时期的“三大评论”:每周评论、湘江评论、星期评论, 周:天津的“新曙光”,“全国的学生会报冠” 连续在益世报上发表56篇通信,深刻反映了当时欧洲的革命形势、旅欧华人的斗争和中国留学生的艰苦生活。青年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和青年周恩来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重点) 1、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阶级基础2、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我国广泛传播思想旗帜 3、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发起组成了共产主义小组编者作者队伍和组织领导力量我国新闻工作在“五四”时期有何重大改革?(重点)1、开创自由讨论的风气, 2政论在报刊中再现辉煌 “杂文”这一评论文体出现. 3新文风的出现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提倡使用新式标点符号4副刊的革新 五四时期“四大副刊”。中国首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特点与意义特点:(1)以向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者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基本任务;(2)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宣传鼓动和新闻报道工作;(3)新闻宣传工作与建党的组织工作紧密结合、相辅而行。意义:我国首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在筹建中国共产党的进程中发挥了宣传、鼓动和组织作用,为以后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补充新青年的创办是启蒙报刊出现的标志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诞生的标志: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报刊、通讯社宣告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中俄通讯社:我国第一家无产阶级通讯社新闻周刊为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刊物。徐宝璜新闻学于1919年12月出版,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本新闻学专著。第七章向导(重点) 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1922年上海创刊。1927年停刊,共出201期。是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在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出版的,蔡和森是第一任主编,向导集中宣传党的 “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中国青年(重点) 1923年8月,团中央决定创办中国青年作为团中央的机关刊物。10月,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等先后担任主编。经常发行1多份,最多时2万份,1927年10月停刊。在大革命时期,中国青年是办得最出色、影响很大的刊物之一。热血日报、(重点) 热血日报:(1925.6.41927)是中共为加强五卅运动的宣传专门出版的,是中共创办的第一张日报,共出刊24号。是一张4张4版的政治性报纸。具有通俗化、群众化的特色,主编瞿秋白。(2003)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党报的特点及早期的办报思想 从党成立到大革命时期,开始形成具有无产阶级报刊特点的工作方式和办报思想。1、报刊宣传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报是党的集体宣传鼓动者和组织者。2、宣传、组织最广大民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能为自己的利益奋斗,是中共报刊的基本宗旨。3、 敢于正视现实,真实地报道事实,是中共报刊最主要的宣传方式。中共早期报刊的主要特点。(1)在方针上,把党的报刊作为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党性原则,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领导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2)在基本任务上,继承与发扬“五四”时期报刊的革命精神,以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革命斗争为基本任务;(3)在文风上,党的报刊坚持了“五四”时期倡导白话文的正确方向;(4)在对象上,以广大工人为读者对象的同时,要面向民众,面向社会,扩大影响范围。 蔡和森、瞿秋白、恽代英、萧楚女、邵飘萍等人的报刊活动与贡献(重点)邵飘萍,1913年主持汉民日报,二次革命失败后,汉民日报被封,邵飘萍入狱。1914年出狱后,东渡日本留学,创办了东京通信社。1916年回国,受聘于上海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主要撰写时评。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1918年10月,在北京独立创办日报京报,自任社长,同时还兼任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讲师。1919年京报被查封,邵飘萍再度流亡日本,出任大阪朝日新闻特约记者。1920年回国恢复京报。日销量平时有四五千份,多时达六千多份。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1925年,他秘密加入共产党,1926年,邵飘萍用京报全力揭露“三一八”惨案真相,抨击当局,被列入黑名单。张作霖进占北京第三天,邵飘萍被诱骗逮捕,不经审讯,以“宣传赤化”罪名,被枪杀于天桥刑场。邵飘萍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贡献卓越,英年遇难,是中国新闻界的重大损失。邵飘萍被害后,京报一度停刊,后又恢复出版,他的夫人继承。 简述成舍我“世界报系”概况。 (重点) 成舍我,报刊大王,创立成氏报系事业。1924年4月创办世界晚报,1925年2月创办世界日报,同年10月出版单张世界画报。 简要评述新记大公报“四不”办报方针 。 (重点) “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并以此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成为北方大报之一。 “第一不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吾人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第二不卖,不以言论作交易。换言之,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是也。是以吾人之言论,或不免囿于知识及感情,而断不为金钱所左右。第三不私除愿忠于报纸固有之职务外,并无私图。易言之,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第四不盲,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是谓盲信;感情冲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吾人诚不明,而不愿自陷于盲。” 中国广播事业的诞生概况。 (重点) 中国的广播事业最早是由外国人经办的。1923年1月,美国商人奥斯邦创办的中国无线电公司与英文大陆报合办的上海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开播。这是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由于它没有经过中国政府批准,当年4月停播。哈尔滨广播电台,呼号XOH,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补充我国第一座民营广播电台是1927年3月成立的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劳动周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张全国性的工人报纸政治周报: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报刊中影响最大的一份。热血日报:中共创办的第一张日报 新记大公报开创了大公报在新闻界新的起点。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美国商人奥斯邦创办的中国无线电公司与英文大陆报合办的上海大陆报)。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电台(呼号XOH)。国闻通讯社 :1921年8月在上海成立。胡政之任社长。1924年创办国闻周报。1926年新记公司大公报社成立后进,该报成为大公报社的附属机构。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protect a host of attractions and historical sites, as well as to maintain the economic vitality of the downtown area. Figure 5.1-5 figure 5.1.4 Washington mass transit network to support implementation of effective transport demand management policies to reduce urban traffic congestion and public transport priority was in the early 1960 of the 20th century by the planners first proposed in Paris, France, and in Europe and other major cities to operate has been the formation of the rich content system. Public transport priority consists of two aspects: one is on the bus to help. . 5.1-7 Park and ride systems 5.1.5 typical case Hong Kong-Japan Sapporo, Sapporo is a Japan Hokkaido central parts of cities, Japans fifth largest city. Area of 1121km2 in the city, a population of 1.921 million. In addition is 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 of Hokkaido, Sapporo is Hokkaidos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enter, in 1972, hosted the 11th Winter Olympic Games. 3 JR Sapporo rail transit line 3 metro and 3 tram lines, Sapporo in the urban development process combined with Center of construction of subway construction and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and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Prior to 1971, Sapporo, Japan Hokkaido local Centre in the urban development process, in response to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city centre traffic demand, building trams. 1981 years ago for holding the winter Olympic Games as an opportunity to start building connected to the venue and the city centr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