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学段目标与内容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58520152 上传时间:2022-02-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学段目标与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学段目标与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学段目标与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学段目标与内容五年级教材仍按主题单元建构主要有以下几个单元:* 白天和黑夜 地球与宇宙* 光与色彩 物质世界* 电和磁 物质世界* 呼吸和血液循环 生命世界* 解释与模型 方法显性化一些重要的科学概念、原理及科学方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滴水穿石、聚沙成塔之功。教材从探究对象、探究水平、探究方法三个方面螺旋上升。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本单元是根据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中“天空中的星体”这部分内容标准编写的,这方面内容在本套科学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学生常见的影子、太阳、月亮,通过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在初步认识太阳、月亮、运动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视角逐渐引向昼夜交替变化对生物以及人类的影响,这是人类认识宇宙的开始。主要是让学生知道昼夜变化与地球的自转有关;了解古代人对昼夜变化的猜想;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及动植物的影响。教材的编写以五个话题展开:* 1太阳和影子 (2课时)* 2太阳钟 (1课时)* 3昼夜交替 (1课时)* 4看月亮 (1课时)* 5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1课时)1、太阳和影子教学目标:学生能借助身体和器物进行观察,发现影子变化的规律;能进行太阳的运动与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知道一天中气温和影子的变化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教材结构:本课分为两部分:(1)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和高度。课文通过日出和日落的照片,唤起学生已有的感受体验,接着指导学生用叠加拳头的方法测定太阳高度。(2)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这是本课教学的主活动,组织学生在阳光下观测物体影子的变化,并记下当时的时间。在观察后运动手机筒模拟太阳来了解太阳的位置和影子长短方位变化的关系。教学设想:1、在阳光下观察太阳的影子(重视观察前的指导)2、研究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画影子,并记录温度和时间)3、模拟太阳的运动,观察影子的变化(如何控制手电筒的运动)2、太阳钟教学目标:知道太阳钟是利用太阳与影子的关系制成的;了解古代的计时工具日晷及其原理;能做用太阳的影子表示时间的“钟表”教材结构:本课分成三部分:(1)了解有关日晷的知识。课文主要是用四幅图片展示了四种日晷。(2)制作简易太阳钟。课文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了两种简易太阳钟制作方法,一是小棍投影,石头标标影位;二是半圆纸上标刻度,纸板尖影映时间。(3)手掌日晷。教学设想:1、认识各种各样的日晷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日晷的图片资料,重点启发学生讨论日晷的工作原理)2、制作简易日晷(太阳钟)3、玩手掌日晷。3、昼夜交替:教学目标: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内容;能用地球仪、手电筒模拟昼夜的形成;知道昼夜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通用根据地球自转大致推算出某地的时间。教材安排:本课分成四部分:(1)从同一地区白天和黑夜的现象入手,引发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现象背后的奥秘。(2)模拟昼夜的成因。(3)推算昼夜区域和某地时间。(4)列举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几种昼夜成因观点。教学设想:1、思考:昼夜是怎样形成的(最好找同一地点昼夜交替的录像画面对学生进行启发)2、模拟昼夜现象,探究昼夜的成因3、阅读资料,了解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历史4、看月亮:教学目标:能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知道月亮的变化规律;能设计一些方法,真实地记录月相的变化。教材安排:本课分三部分:回顾生活经验,画出自己记忆中的月亮;(2)观察模拟月相盒内的月相;(3)连续观察一个月的月相变化,根据月相变化的规律。教学设想:1、鼓励学生画出自己见过的月相,越多越好2、观察月相盒中的“月相”变化3、连续观察月相,探究月相变化规律4、交流月相日记,发现月相变化规律5、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教学目标:能观察记录植物在一天中的变化;通过调查身边动植物与昼夜的关系,知道昼夜对动植物会产生影响;知道动植物、人体都有自己的生物钟。教材安排:本课分三部分:(1)了解昼夜变化对植物的影响;(2)了解昼夜变化对动物的影响;(3)利用具体事例,让学生明白改变昼夜长短能改变动植物的生活节律和生长状况,反映也生物对环境的依赖性。教学设想:1、认识昼夜对植物的影响(了解林奈的花钟)2、认识昼夜对人的影响(展开关于生物钟的讨论)3、认识昼夜对动物的影响4、人为改变昼夜现象对动植物的影响第二单元:光与色彩本单元是根据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领域里有关“光”的具体内容标准编写的,主要使学生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光是有颜色的;日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以及有关眼睛的构造及保健方面的知识。教材的编写以四个话题展开:* 1光的行进 (一课时)* 2 照镜子 (两课时)* 3研究透镜 (一课时)* 4七色光 (一课时)1、光的行进教学目标:学生知道会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认识各种各样的光源;让学生联系各种光现象认识光是直线传播的。并且通过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进一步验证光的直线传播特性。教材结构:本课分成三部分。(1)发光的物体叫光源。课本中选取了4幅插图具有代表意义(阳光、星光、萤光和灯光),其中有自然光源,也有人造光源,有热光源,也有冷光源(生物光源)。(2)光线是直线传播的。课文中提供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3幅插图,夜晚汽车的灯光、透射过密林和乌云的阳光,以唤起学生的相关知识和生活经验。再通过手电筒的光穿透过所有纸板照到墙上,让学生对“光沿直线传播规律”进行验证。(3)小孔成像。通过阅读和制作实验,让学生一边亲自感受这个神奇的现象,一边动脑筋为之作出合理解释。教学设想:1、认识光源时可以让学生认真观察教科书上的插图,让学生进行分析,这四种光源有什么代表性?教师要提醒学生辨别真假光源。2、在研究光线直线传播时,可以让学生先猜想光是怎样行进的,通过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这样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了解、体验到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为以后更好的学习理解光的反射、折射奠定基础。有关小孔成像的知识,我们对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处理,增加了一个小孔成像的小实验,让学生从现象入手,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然后再由教师介绍小孔成像的故事,加深学生对小孔成像的认识,再通过制作并玩一玩小孔成像仪,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小孔成像的认识,满足学生喜爱“动手做”的愿望。3、在材料设计方面,教师要准备一些光源和光直线传播现象的图像资料,还有学生探究活动的材料,如:手电筒、中间有孔的纸板、制作小孔成像仪的材料、剪刀、胶带、小纸箱、半透明纸、大头针等。2、照镜子教学目标:通过玩平面镜,使学生认识到光在行进中遇到镜面会发生反射的现象;通过制作万花筒或潜望镜,进一步理解光的反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作为拓展的部分,可以让学生知道还有凹面镜和凸面镜,凸面镜可以起到反映大范围景物的作用。教材安排:本课安排了如下7格活动,让学生用镜子探究光的反射现象。(1)照镜子游戏。3幅插图,第一幅图是镜子与人脸平行,是我们平常照镜子的方法,镜子中的像与本人是左右相反的;第二幅是镜子与人形成一定的角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这种状态下镜子中的影象会发生变化。第三幅是两个学生做照镜子的游戏,让学生感性认识到光路是可逆的。(2)改变镜子的角度,观察镜中物体的变化。第一幅图是两面镜子的角度成90度,镜中出现三辆玩具车,成60度,镜中出现五辆玩具车两面镜子的夹角越小,其中出现的影象就越多,这是两面镜子在相互映照产生的。影象个数=(360度两镜的角度)-1。第二幅是两面彼此平行放置的镜子中所映出的影象。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光线在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会改变传播方向。(3)制作万花筒。让学生对光学更加感兴趣。(4)日光打靶游戏。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光的反射现象。(5)制作潜望镜并解释其原理。让学生理解和运用光线的直线传播和反射的现象,并能够画出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图。(6)照曲面镜。会使学生对镜子的反光现象做更深入的探究和思考。凹面镜的影象是上下颠倒的、放大的;凸面镜的影象是正立的、缩小的。反光镜和转弯镜都是凸面镜的运用。凸面镜都起着大范围景物的作用。凹面镜起着聚光的作用。(7)找一找身边的物体,什么东西能照出物体的影象?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让学生总结出表面光滑的物体都像镜子一样具有较强的反光能力,从而使他们对镜子的成像原理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学设想:1、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于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在生活中都照过镜子,玩过镜子游戏,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因此本课一开始教师可以出示一面镜子,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你们用过它或用它做过游戏吗?”“你们是怎么做的?”接下去安排三个小游戏:第一个是玩一面镜子;第二个是玩两面镜子;第三个是玩多面镜子。这几项内容关键是要组织好,完全可以引起学生很高的兴趣。2、在解释用潜望镜看到物体的原理时,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如画一画、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等。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3、在照曲面镜时,可让学生先预测一下:把平面镜弯曲,会照出什么样的像?再让学生去观察,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的能动性。4、在整个过程中,通过一个个游戏或制作活动作为知识的载体,让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3、研究透镜教学目标: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知道有凸透镜放大物体、会聚光线和使物体成像的作用,了解凸透镜的多种用途。作为拓展部分,可以让学生知道还有一种中间薄、四周厚的凹透镜,凹透镜与凸透镜组合起来就是望远镜。教材分析:本课以五个活动来开展教学的。1、观察并探究水滴、水杯对物体的放大现象,让学生发现当水面为球型或弧型时,水柱为圆形时,会像放大镜一样将物体放大,为探究埋下伏笔。2、观察了解放大镜的镜片是什么样的。图中展示了三种放大镜,是学生认识到“凡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都是凸透镜。3、研究放大镜有那些作用放大、聚焦和成像。图中展示了三个作用的图示。其中放大和聚焦同学们经常能够接触到,关键是成像作用,这是探究的重点,要使学生通过实验和测量,认识到成像的规律。4、凸透镜的多种用途。照相机、显微镜和老花眼睛。5、研究凹透镜,并尝试做一个望远镜。教学设想:1、本课是在光怎样行进和照镜子基础上的进一步延续,玩放大镜是探究光的折射现象。如果让学生一下子说出光的折射是怎么回事,他们恐怕很难说清楚。因此,本课首先让从一滴圆形的水珠、一只装满水的圆柱玻璃杯、一个凸起的弧形水面等物体都具有放大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的实际情况,对成像作用要给时间,在材料设计方面,教师要提供足够的实验器材,并进行一定的指导,让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3、教师要多准备一些有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学仪器,让学生认真观察,理解透镜的应用。透镜的组合是一个拓展活动,教师可以放手学生课外去研究和交流。4、七色光教学目标:学生了解日光是由七种不同的色光组成的,通过三棱镜的实验证明彩虹是阳光的色散形成的,这里渗透牛顿研究七色光的科学史教育。通过做单色光下观察物体颜色的实验,使学生初步了解光与色彩的关系,感受到光学世界的无限奥秘。教材安排:本课以七个活动来开展教学活动的。1、制造彩虹。用面对阳光,喷溅水珠达到制作彩虹的目的。2、分解阳光实验。展示了三棱镜和斜放在水盆中的平面镜分解阳光的方法。3、阅读牛顿发现七色光的故事。了解科学史和科学精神。4、把七色光合成为白光。这是牛顿说服对方的重要实验之一。5、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纸看由不同颜色线条构成的图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6、混合红、绿、蓝三色光,让学生知道光的三原色。7、了解大自然中美丽的色彩是光的色散、光的吸收与反射形成的。物体所呈现的色彩,取决于它反射那种色光。教学设想:1、在制作彩虹时,要让学生想一想,除了雨过天晴后会产生彩虹,还会在什么时候看见彩虹。让学生思考。用水珠制造彩虹时,要选择树,眼睛要向树冠上看,不能让学生直接用肉眼去看太阳,以免灼伤学生的眼睛。实验时要注意选择背风处,以免水雾吹散。2、光的色散合混合可以同时进行。3、对学生阅读牛顿的故事时,要让学生理解坚持真理需要一定的勇气和只有通过严谨的科学实验才能使别人信服。第三单元 电和磁本单元主要使学生知道电是生产生活中常用的能源;认识完整的电路组成;会组装一个简单电路;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掌握安全用电的常识;认识磁铁的性质;知道电能产生磁性;会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等。本单元共有六课:* l 简单电路 (两课时)* 2物体都能导电吗 (一课时)* 3神秘的 暗箱 (一课时)* 4研究磁铁 (两课时)* 5电磁铁 (两课时)一、简单电路教学目标:知道基本电路的组成元素及作用;能够连接基本的电路,并画出电路图。教材安排:本课分成四个部分:1、情境图(圣诞树上的小灯光亮起来)。2、认识基本电路元素并连接起来。3、把开关加进电路。4、制作红绿灯。教学设想:1、出示动态图画,思考:小灯泡为什么会亮2、给出电路元件认识,想办法让小灯泡亮起来3、怎样使小灯泡更亮4、做一个简单红绿灯二、导体和绝缘体教学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有的物体容易导电,有的物体不容易导电,并能联系实际辨认电器、电料、工具等。了解导体、绝缘体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材安排: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来认识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同时联系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电器、电料和工具,分辨他们各部分的组成以及各部分的作用。课文是从三个方面来展开学生的探究活动的。1、对物体的导电性能进行预测。这一活动调动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反映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在此环节中,学生对准备的材料已经有了预测,需要学生在验证前设计验证方案。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电路的完整性,思考应检验电路中的哪一部分。2、用验电球做一个人体导电的游戏。3、水能导电吗?课文中提供了装置,让学生进行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糖水来试一试。从而得出导体、绝缘体的概念。4、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分析各种物体的作用。教学设想:1、在对猜想进行检测时,要充分发挥课文中图的导向作用,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验电电路,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验电的方法。2、人体导电游戏用验电球的效果比较好,其他不容易看到明显的现象。3、图三的导电性能测量,要把小灯泡改换成发光二极管或音乐卡效果会更好。三、探测暗盒里的电路教学目标:运用“解暗箱”的方法,研究盒子里安装了什么样的电路。利用一个检测工具检测盒盖上的触点,根据外面的小灯泡亮、灭来判断盒子里电路是怎样连接的。这里渗透了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很多科学之谜就是“打不开的黑盒子”。教材安排: 本课以四个活动来组织教学的。1、是用制作一个验电器,去对盒中的电路进行测试。2、根据测试结果绘制线路图并进行交流。3、打开暗箱看一看,验证自己的判断。教学设想:1、解暗箱的内容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科学探究的广泛性。科学探究不只是操作、观察、种植和饲养以及设计,还包括对一些未知领域的探求,因为看不到、摸不到的世界有着更加精彩的诱惑力,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了解、掌握探究的方法,从而达到科学探究的目的。通过这项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分享合作成功的愉快。2、利用检测器去检验暗箱中的电路,对学生来说,看到现象较为容易,关键是根据现象画内部电路图,变直观为抽象的认识,这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挑战。因此,单从教学内容看,活动就是检测,如果从学生的发展来看,活动中所暗含的科学探究含义的巨大。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的去探究,用心去体验。3、对于学生来说,关于科学的本质,以及在科学研究中无法显性化的东西对于他们的诱惑力是巨大的。因此,神秘的暗箱一课从这一个角度出发,引领学生进入到探究、研究的另一个领域。四、研究磁铁教学目标:让学生独立探究磁铁的性质,并了解磁铁的应用。拓展的内容:“测量出两块磁铁磁力的大小”,重在方法的设计上,用量化的方法比较出来;做 “ 用小天平测量隔着东西,磁铁磁力大小的变化”实验, 学生会惊奇的发现:磁铁随着隔着东西的增加,磁力变化是有规律的。教材安排:本课的活动从以下六个方面来体现的。1、认识各种形状的磁铁。2、研究磁铁的基本性质。学生会积极参与研究,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3、制作磁铁。在学生认识磁铁性质的基础上,学生自己制作磁铁,在活动中进一步对磁铁的性质加深强化。4、磁铁在生活中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尽量多说一些高科技中磁铁的应用。5、测量出两块磁铁磁力的大小。可以让学生去想用什么方法测量磁力的大小,怎样测量。6、测出隔着东西以后,磁铁磁力大小的变化。学生在测量中要做好测量的记录。教学设想:1、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兴趣,这样处理教材内容:首先,教师出示一个会跳舞的“唐老鸭磁性玩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孩子们探究磁铁的兴趣,同时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其次,在学生认识磁铁能吸铁的基础上,去引领、激发学生探究磁铁的其它性质:相吸、相斥、磁力的传递、指南北方向等。接着,组织学生讨论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学生通过了解磁铁的用途会发现磁铁的磁力有大有小,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组织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测出磁力的大小。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和处理可以看出,本课训练的重点是使学生在探究磁铁的活动中,探究出磁铁的基本性质及认识磁铁的应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2、在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上,尽可能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以小组活动方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究空间,使学生在玩、做中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本节课的教学准备: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菱形磁铁、回形针、指南针、唐老鸭磁性玩具、线、烧杯、水、圆形铅笔。五、电磁铁教学目标:重点是认识电磁铁的性质,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系;知道电磁铁也有两极,并且是可变的;了解电磁铁的应用。有关实验,教师可以不加指导,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加以研究,然后汇报交流,总结出规律来。教材安排:本课从四个方面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1、制作电磁铁。2、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这个活动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在探究实验中,要鼓励进行实验的检验,强调对现象的观察盒数据的记录整理。3、探究电磁铁的两极。4、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认识到电磁铁为人类工作带来巨大方便。5、电与磁互相转换的活动。教学设想:1、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探究活动前充分讨论,做出合理的假设,然后利用对比实验(控制变量)来完成探究任务。“动手之前先动脑”,对于实验的设计,教师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修改、完善,这样,在实验时才会更容易成功。2、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小组的电磁铁两极与自己小组的是否一样,他们就会反思自己与他人的做法,从而发现改变磁极的因素。第四单元 呼吸和血液循环本单元是根据课程标准中关于人体的呼吸器官、血液循环器官以及相关的卫生保健等方面的要求来建构的,这是学生认识心跳与呼吸、认识自己的身体的一个重要单元,也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一个重要单元。教材的编写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开展:*1测量呼吸和心跳 (1课时)*2肺和呼吸 (1课时)*3心脏和血液循环 (1课时)1、测量呼吸和心跳教学目标:知道心跳、呼吸的快慢和运动的剧烈程度有关;会正确测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次数。教材安排:本课主要分三部分内容:1、回忆运动后身体的变化2、收集静坐、运动结束、休息三分钟后的呼吸和心跳次数3、整理数据,发现规律教学设想:1、课前组织适当运动,讨论运动前后身体的变化,讨论运动前后身体的变化 2、测量自己安静状态下、运动结束时和休息3分钟后1分钟内的心跳和呼吸次数。3、指导学生用条形统计图来分析数据。2、肺和呼吸教学目标:认识呼吸器官;知道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呼吸让我们吸进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能用一定的方法测自己的肺活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呼吸器官。教材安排:本课主要分五个方面内容:1、认识呼吸器官;2、利用澄清石灰水实验证明呼出和吸进的气体是不同的;3、了解呼吸器官的作用;4、测一测自己的肺活量;5、保护呼吸器官。教学设想:1、认识呼吸器官(注意嘴不是呼吸器官)2、比较吸进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不同3、采用多种测量方法测量自己的肺活量4、呼吸器官的卫生保健。(编一份宣传小报)3、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目标:知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知道心脏的形成和功能;会测量自己的脉搏,明白心跳和脉搏的关系;明白坚持体育锻炼有益身心的道理。教材安排:本课主要分以下四个内容:1、认识心脏与心跳;2、认识心脏跳动的作用;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4、怎样关爱自己的心脏。教学设想:1、认识心脏和心脏的功能,通过皮球模拟认识心脏的收缩和舒张2、测定1分钟的脉搏次数3、认识血液循环的功能4、制定体育锻炼计划第五单元 解释与建立模型科学探究过程技能结构关系本单元在全套教材的科学探究过程技能学习与训练顺序中的位置提出问题 观察与测量 排序与分类 调查与预测解释与建立模型 交流与质疑 假设与实验 拓展与应用一、 本单元主要建构依据:课程标准中有较多内容与本单元有关,它们是单元构建的主要根据,排列如下:分目标之科学探究: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初步的分析,并提出合理的解释。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解释。2、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3、 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能对数据整理过程中发现的冲突或矛盾之处进行分析和判断。4、能运用语言、图、表等多种方式表达研究的过程和结论。5、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解释是根据事实做出的分析、判断和推理。建立模型是解释自己的思想和发现的方法。模型包括图画图表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等。模型方便我们解释那些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事物的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解释和建立模型。解释与建立模型之间是具有连带关系的,解释是模型的内容,模型是解释的形式。1. 解释:科学探究中的解释区分为过程形态(思维过程)和结果形态(得到一种或多种解释),重点在前者。两者涉及的具体问题是:第一,解释的前提是持续的、认真的观察,在观察中联结学生的已有经验、展开学生的积极思维。第二,解释中的思维不仅运用到基本的思维过程即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具体化等,还运用到思维的各种逻辑形式即判断与推理(演绎、归纳、类比),甚至运用到更为复杂的问题解决(觉察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所以,解释充满了理性色彩,闪耀着思辨的智慧光芒。第三,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是解释中两种基本的探究范型,前者着重针对问题的数据特征,后者着重问题的特性描述。第四,解释不同于事实,解释结果的嬗变折射出科学进步的进程。这部分内容设计主要围绕着:在观察中进行解释,在解释中积极思维,区分事实与解释的差异,认同并追求合理的解释。2. 建立模型:好的模型就是好的解释。化繁为简、化动为静、着色或标记、放大或缩微都是很好的解释形式。这部分内容不仅需要学生认识各种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图画模型,认同模型对于解释的作用,还应该热情地投入到模型制作的活动中去。9 /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