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历史教案(六)

上传人:hjk****65 文档编号:58519432 上传时间:2022-02-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复习历史教案(六)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考复习历史教案(六)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考复习历史教案(六)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六课时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考点6)基础网络特点: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变化。刺史制度武帝分全国为13州,每州作为个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刺史级别不高。地方政制但代表中央,可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时期刺史权力增大,东汉末年,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汉初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封国两级王国:名义受朝廷节制,实与割据无异。侯国:相当于县,直属朝廷,不受所在郡管辖。武帝两手 “推恩令”:分割王国属地,列侯归郡统辖。“附益之法”:限制诸侯活动,不许招结宾客,不得参政。选官制度目的:为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察举含义:即选举。是由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西汉主要选官途径。主要方式:举孝廉,据声望乡举里选。内容衰落:豪强地主势力发展,门第族望成为主要依据,世家地主由此形成发展。皇帝征召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西汉人口最多时近六千万,东汉末年达五千六百多万。编户齐民身份独立,依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田租较轻,但人口税、更赋及附加税役很重。重点、难点、考点问题1、秦汉时期统治阶级对治理国家和巩固统治的探索 由于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汉统治阶级在如何治理国家和巩固统治方面经验很少。因此,统治阶级在治理国家和巩固统治问题上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成为本时期政治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从统治政策看,从秦的暴政到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再到武帝时期的文武兼用。 政治制度上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一脉相承,而地方行政制度则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曲折过程。秦否定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西汉初在一定程度上否定郡县制,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西汉中期从政治实践中认识到分封制的弊端,解决了王国问题,实际上取消了这一制度。 从统治思想看,秦朝主要以法家思想为治国主导思想;西汉初推崇黄老思想,实际上是道家的“无为”、顺应自然的思想指导治国;到汉武帝时,采用经过改造的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指导思想,但在尊儒的同时还尚法。儒法兼用、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服务。 除统治阶级之外,司马迁以私人身份修史,撰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辉煌巨作史记,从另外一个方面探索治国之道。2、关于秦亡汉盛问题 秦与西汉都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王朝。秦仅存在15年,二世而亡;西汉存在了200多年,在汉武帝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强盛局面。 1、从两个王朝的建立看,秦朝由春秋战国时的秦国发展而来,没有经过农民战争对政权改造这个环节。而西汉是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朝后建立的,刘邦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亲历者,农民战争对封建政权的改造作用很大。 2、从统治政策看,秦崇尚法家思想,统治残酷,实行严刑峻法,徭役繁重,人民赋税负担沉重,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致使社会矛盾激化。而西汉初的几代皇帝,面对社会经济凋敝的状况,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减轻农民负担,爱惜民力,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3、从国家进行的重大工程看,秦朝征调大量劳力用于长城和陵墓、宫室的修建。而西汉则多利用国家力量进行水利工程的修建,前者破坏生产,后者有利于生产。 4、在对待王国贵族和割据势力方面,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思想文化政策方面秦汉也有差异。 5、秦始皇、秦二世与西汉前期几位皇帝的个人性格和秉性也有不同。以上原因导致了秦汉两种不同的结局。3、秦汉统治思想的演变 1、统治思想确定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的需要,是统治阶级的需要。战国时,社会经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大变革,反映社会变革的儒、墨、道、法等学说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2、秦国用法家思想商鞅变法、而富强,又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而统一六国。统一过程中,秦始皇接受了韩非子法家思想,以吏为师,祟尚法治,实行严刑峻法,并焚书坑儒。一方面,法家思想适宜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儒家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秦始皇没有认识到儒家学说对巩固统一的作用。 3、西汉建立初年鉴于秦亡教训和当时社会的极端贫困,采用了黄老道家学说,无为而治。采用轻徭薄赋,约法省禁,与民休息,恢复经济,稳定统治。4、到汉武帝时,随着王国问题解决,中央集权加强需要实现思想统一;而黄老政治的实行,诸子百家学说流行,不适应思想统一和政治的需要。儒生董仲舒对儒学又进行改造,使之适应当时大一统需要。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在长安设太学,用儒家经典教学,培养封建官吏。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通过战国至汉武帝200多年的探索,我国封建统治阶级终于找到了儒家统治思想。但是,还应看到,汉武帝虽尊祟儒术,实际上是“霸王道杂之”,儒法并用,是经过改造的儒家思想4、“汉承秦制”的主要含义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承袭秦朝的监察制。汉武帝发展为刺史制度,监察郡国等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承袭秦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基础金题1、贾谊治安策建议:“欲天下之治,莫若众建诸侯则少其 罚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一主张后来发展 A、削夺王国的封地 B、夺去王候爵位C、“推思令 D、继承西周分封制2、 A、控制人口增长B、组织人民进行训练 C、控制管理百姓D、维持地方治安3、两汉政治制度与秦朝政治制度的关系是 A、推陈出新 B、继承发展 C、一脉相承 D、截然不同4、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B、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C、征收赋税和征发摇役、兵役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5、汉初政府制度与秦朝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A、中央机构 B、地方制度 C、皇帝权力 D、根本目的6、下列关于察举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它是汉武帝时出现的自下而上选拔人才的选官制度B、所选拔对象为豪强地主势力 C、又称乡举里选,是两汉主要选官制度 D、为西汉“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起到一定积极作用7、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 A、都是中央集权制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而实行的D、都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了8、东汉时期,门第族望日渐成为察举的主要依据,其主要原因是 A、豪门望族中人才辈出B、地方豪强势力的膨胀 C、世家地主形成发展起来D、皇帝重视门第族望、累世公卿9、东汉时期对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严重威胁的地方势力是 A、独立王国 B、士族地主C、内迁少数民族 D、豪强地主10、下列对西汉编户制度性质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行政管理制度B、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 C、地方行政制度D、保甲制度11、汉代政治经济制度又有哪些弊端?12、司马迁说孟子的学说“迂远而阔于事情”,秦始皇以“焚书坑儒”压制儒家学说,而汉武帝却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分析说明儒家学说在战国、秦、汉的不同地位及其原因,并指出儒家学说地位的变化所反映的中国封建社会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考点6- 3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