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城市发展规划

上传人:lis****211 文档编号:57192036 上传时间:2022-02-23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州市城市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杭州市城市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杭州市城市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杭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总报告规划专题专题一:杭州都市区功能定位研究专题二:产业分工与道路择定专题三:塑造创新的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专题四:提升杭州的中心职能金融和物流专题五:交通发展战略规划专题六:杭州都市区空间结构规划专题七:杭州城市风貌与城市形象专题八:杭州旅游发展规划专题九:杭州都市区生态化建设专题十:杭州城市的人文与精神专题十一:经营城市与制度创新第一篇:发展与危机Development & Crisis第二篇:人文与精神Humane & Spirit第三篇:理念与目标Philosophy & Objective第四篇:产业与路径Industry & Route第五篇:空间与环境Space & Environment第六篇:经营与创新Operation & Innovation第一篇:发展与危机一. 值得关注的大背景杭州城市发展的宏观环境Backgroundthe Macro-environment of1. 汹涌澎湃的世界性浪潮( 1) 全球化影响日益加深( 2) 市场化考验十分严峻( 3) 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 4) 现代化前景不容乐观思考和研究杭州城市的发展, 必须以开放的思维理念为指导, 以广阔的时空背景为参照,以清醒现实的认知态度为基础, 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竞争力为目标。2. 正在转变的全国性格局从全国产业战略布局的发展态势看,正在实现由“一个大局”向“另一个大局”的转变,杭州等沿海城市的发展面临着国际、国内双重压力。3. 激烈重组的长三角区域在这个高度竞争、迅速变动的内部环境里,杭州能否找准位置、抢占优势、强化中心地位, 妥善处理好与周边城市的竞争与协作关系, 将直接决定杭州未来长远发展的成败。4. 极化竞争的省域环境浙江省内目前各级城市都在极力强化要素的集聚发展,竞争的态势有增无减。二 . 古今江南的富庶地杭州城市发展的稳健步伐Rich and Populous City in Ancient &Modern times- the Stable Step of hangzhou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1. 富甲一方的江南都会“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2. 平稳上升的经济大市在自身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与国内发展波动较大或跳跃式前进的城市相比,杭州的发展步伐相对比较稳健。“九五”时期,全市 GDP年均增长率 12.4%,2000 年 GDP总量达 1382.6 亿元,是 1978 年的 48.7 倍。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中,杭州 GDP总量紧随上海、苏州之后;在全国 15 个副省级城市中,杭州 GDP位于广州、深圳之后列第三;其在全国 100 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中的经济地位也在不断上升, 多项主要指标的排名显著提高。3. 贴近市场的运作模式在市场经济发展大潮中抢占了一定的先机,捕捉了较多的获利机会。4. 规避风险的内生优势杭州大多数企业正在自主地走向市场, 自我投资、自我积累、 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正在形成。 此外,杭州目前欠发达的外向型经济, 客观上使其对外资依赖度较小,对国际经济风险有一定的规避性和抵御能力。5. 颇具磁力的人居环境“家住西湖山水间” 。在工业化、 城市化飞速发展而生活环境、 生活品质却不断受到下降威胁的今天,杭州极具魅力的人居环境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三. 难以维系的安逸梦杭州城市发展的潜伏危机Hard to Maintain the Easy & comfortable Dream the Potential Crisis ofHangzhou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1. 受到挑战的区域中心地位 Regional Central Status with Challenges杭州区域地位的下降是由杭州整体城市竞争力和辐射力的下降造成的。一项资料表明, 在最近 10 年中,杭州市竞争力由第 8 位降至第 10 位,而宁波却由第 12 位升至第 8 位,苏州由第 11 位上升至第 5 位(陶松龄, 2001)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借鉴国际惯例,通过详尽、深入、细致的分析,对我国各大城市的经济发展环境和竞争力进行了排序, 日前公布结果。 城市竞争能力依次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大连、天津、青岛、南京、武汉、厦门。经济发展环境依次为上海、深圳、北京、广州、天津、大连、杭州、南京、武汉、成都。长江三角洲庞大的制造业基地是否会南移, 取决于南北翼两地对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等多种因素的竞争。 杭州如果在竞争环节上没有重大突破, 先进制造业的大规模南移, 就只能是聊以自慰的美好期待。 强市弱中心一个尴尬的角色作为省会城市, 全省政治与文化中心的地位尚在; 而作为区域中心城市, 杭州的发展实力已使其无法被其他城市心悦诚服地认同。 影响腹地缩小一个远去的杭州的区域弱中心地位使其传统的影响腹地正在被不断袭夺。 以其为中心的杭嘉湖绍区域经济板块正在明显解体。 从某种意义上讲, 腹地的丧失是对杭州巩固区域中心地位的最大冲击。电信、客货公路流铁路流、航空流、水运流、报纸发行的调查分析区域网络化交通的建设使杭州已经不再是区域要素流动的必经节点, 杭州很可能成为一个被逾越的区域发展角落。2. 优势不显的工业化之路根据产业发展过程的分析, 可以判断,杭州已经进入工业化发展中后期阶段、产业的高度化阶段。企业结构碎石型杭州工业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很难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合力。2000 年杭州全市工业总产值42%左右的贡献来自规模以下的中小企业,271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产值规模也只有568 万元。创新源先天不足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适合创业和创新的环境亟待完善。1999 年杭州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为24 万人,而同年上海是74.3 万人,南京是 27.83 万人;是年,杭州市高校学生数为7.53 万人,只为上海的44%、南京的 50%;在科技企业化方面,浙大在全国大学中只排列第10 位左右 . 制高点抢占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受到自身认识的禁锢以及大上海阴影的笼罩, 杭州抢占制高点的意识不强,本应具有的商贸流通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信息和科技教育中心职能一直未能得到有效发挥。成长环境:忧多于喜外部环境 : 上海、苏州、宁波等周边地区的迅速成长,对杭州的区域地位和产业发展已造成巨大压力。 在引进外资、融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全球体系的进程中,杭州相对落后。内部环境 : 杭州的创业环境除了缺乏自身的创新能力外,还缺乏不畏吃苦、不畏失败的精神。 其次,过高的土地和房地产价格提高了企业和人口进入的资本门槛。第三,老杭州与萧山、余杭在行政区划调整以后,面临着都市区管理中的产业和空间如何进一步磨合,这也成为产业发展的制度障碍。3. 尚未整合的都市区空间 Metropolitan Area Space that tion重大行政区划调整, 为杭州都市区功能与空间重组创造了历史性机遇, 足以透视出国家和浙江省对杭州城市发展所寄予的厚望。 在周边地区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环境中,迅速将这种行政地域空间扩大的优势,转化为城市社会、经济、空间、环境的全方位耦合优势, 构筑一个最有利于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平台, 才是最具决定性作用的核心问题。令人担忧的是,目前杭州都市区行政区划调整的正面效应正在被缓慢而艰难的磨合过程所抵消。4.偏 安 一 隅 的 杭 州 醉 文 化 Drunk Culture Content to Exercise Sovereugnty over a Part of the County在所有的文化形态中, 至今对杭州社会、 经济发展影响最深的当属 “南宋偏安醉文化”。某种意义上讲,制约杭州发展的最大 障碍尚还不是外界的环境,而正是这种偏安的化形态及其衍生出的相关制度劣势。第二篇:人文与精神一 . 根脉与情结 Root & Sentiment杭州的历史文化特征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 江、河、湖、海相依的自然景观,使水成为杭州文化表现的基本形态, 影响着杭州人的生存方式和审美情趣, 形成了他们主柔、重情、尚文、爱美的性格特征。杭州传统文化的特点一言以蔽之:秀丽杭州城、悠闲杭州人、英烈杭州魂。二 . 撞击与反思 Dash & Re-consideration在历史文化与现代精神的撞击中,杭州面临的激烈程度要远比其他城市为甚。1. 自耕垄田现代经济是宏观型经济。 杭州缺乏与外界的主动沟通、 缺乏放眼世界的开阔视野、缺乏对现代信息的敏捷反应。2. 勾留西湖现代经济是开放型经济。杭州人缺乏以四海为家、志在四方的胸襟与气魄,缺乏勇于拼搏、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3. 醉浴暖风现代经济是互补型经济。 唯我独尊的心态使杭州人不能冷静地审视和对待周围环境的变化。4. 商唯坐售现代经济是拼搏型经济。孰不知市场经济中,“好酒也怕巷子深” 。5. 乐水乐静现代经济是风险型经济。 杭州人阴柔有余而阳刚不足, 关注细节而不能准确的把握全局,患得患失而束缚杭州创业手脚。三. 融合与创新 Integration & Innovation1. 扬弃对杭州文化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某些方面, 应当加以改造创新; 而其优良的文化精髓,应得以集中体现和充分发扬: (1)整体的和谐性。( 2)精致奇巧的唯美性。( 3)诗意的生活情趣。 融合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融合、东方与西方文化在融合、 人与自然在融合。 今天的杭州必须顺应这一大趋势,全方位推进杭州文化的发展提高。 再造杭州文化和人文精神, 必须以钱江潮、运河水、西湖韵、杭州魂为核心,集钱江、运河和西湖于一身,体现动静结合、刚柔并济、外扬内蓄的总体特征。第三篇:理念与目标一. 建构认识城市的高境界城市竞争的新法则New Rules of UrbanCompetition1. 城市以功能比强弱功能是城市的内涵。城市的核心功能是市场,是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谁占据了这一制高点,谁就掌握了控制发展全局的权力。2. 以文化论输赢文化是城市的底蕴。 杭州城市文化的建设必须有民族特点, 同时又要有吸取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的“海纳百川”的胸襟。杭州由“西湖时代“到“钱江时代”的转换,不仅意味着城市空间建设重点的转移, 更意味着现代杭州城市文化精神的张扬和提升。3. 城市以空间视优劣空间是城市的载体。 空间规划更多地具有了空间政策的内涵, 成为一种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手段。4. 环境是城市的根本。生态化的人居环境已日益成为吸引现代资本流、 信息流、物质流和人才流的理想场所。二 . 重构杭州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人间天堂的新理想New Ideal ofMans Paradise1. 接轨国际,充满活力的开放之城在角色选择上, 把握世界发展大势, 主动参与全球经济分工, 力争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在经济发展上,引导民资投入,借助外脑、外资、外力提升发展层次,积蓄持续的发展后劲;在制度创新上,转变政府形象,兼容计划、服务、调控等职能,摈弃中小企业落后组织方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文化理念上,告别封闭自大的消极意识,积极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塑造杭州新精神。2. 辐射带动,功能卓越的中心之城培育创新功能与市场功能, 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 加大企业战略性调整和改组的力度,培植新链主延伸产业链; 构筑便捷的区域大交通, 拓展城市影响腹地;发挥名城效应,强化科教、信息功能,提升城市发展的内在质量。果断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尽快实现由西湖向钱江的跨越;延续古城整体风貌,建设现代都市新城,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对话;聚合诸多发展单元,强化网络联系,构建组群式都市区结构;优化配置空间资源,打破行政界限,有序重组工业园区和高教园区。林,和谐共生的生态之城修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建构“两环一轴生态主廊“的都市区生态网架;显山露水,展现自然资源与景观,促进人与自然的融合;控制环境开发容量,协调城市建设、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5、灵秀文润,人居最佳的诗韵之城挖掘水文化内涵, 体现灵活应变、 玲珑剔透的内在特征, 营造充满灵性的城市氛围;协调建筑风格,营造精致和谐的建筑群体环境,塑造充满柔性的城市景观;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依托, 张扬城市个性, 赋予时代内涵, 凸显充满诗性的城市文化底蕴;顺应复归自然的人性追求, 重视城市设施人性化建设, 构筑充满人性的宜居环境。杭州为长江三角洲南翼中心城市, 上海大都市圈内人居首选城市, 上海与华中、华南地区生产要素流动的重要门户, 以山水风景为脉、 吴越文化为韵的国际性旅游城市与历史文化名城。三. 新构杭州在长三角中的关系坐标区域发展的新角色New Roleof Regional Development1. 杭州与上海依托上海、错位经营、互惠互利、相对独立上海是长三角中的发展主角。 杭州必须确立 “当好配角也能成名角” 的基本观念。在与上海协同发展的过程中, 杭州必须采取错位经营的战略, 大力发展与上海互补的某些优势产业,提升杭州自身的城市功能与区域地位。杭州与上海的协同发展是互相依存、共荣共损的。杭州与上海的关系界于苏州与上海、 南京与上海两种类型之间: 既在经济社会关系上与上海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也有自身相对独立完整的一面, 某些功能(如旅游)可以直接接轨国际。2. 杭州与苏州各为一翼,资源共享,良性竞争,局部超越杭州与苏州共同构成支撑上海国际城市发展的有力两翼。杭州与苏州地处一区、 资源相系、文化相通, 历史发展轨迹与现状发展背景都有许多相似之处。 两个城市有许多可以携手共同发展的地方, 尤其是在自然环境保护、区域旅游联合、 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等方面, 需要大力强调 “共建共享”观念。在区域发展过程中, 由于地理区位的邻近、 发展环境的类似, 杭州与苏州的竞争是无可回避的, 在一定时期内可能将非常激烈。 但是从长远的眼光来看, 杭州与苏州必须积极地将这种近域竞争引导到更大层面的国内、 国际竞争中去, 确立良性竞争的理念和机制,而不能以两城市的互相损耗为手段、为代价。苏州许多成功的发展经验值得杭州借鉴。 但是作为省会城市的杭州, 具有完善的城市功能, 拥有一定的经济腹地, 具有不可多得的人居环境, 有着提升城市地位的巨大潜力与基础。 发挥好这些优势, 杭州完全可以在城市功能高级化、 产业层次先导化等方面超越苏州。3. 杭州与宁波依江借海,双赢联动,有扬有放,巩固中心杭州必须充分利用宁波的沿海港口条件,强化杭州的交通区位优势。杭州具有宁波难以比拟的综合优势。 宁波作为国际性港口城市、 华东重要工业基地,与杭州的发展具有较大互补性, 杭州城市的综合职能是宁波所无法取代的。因此,杭州与宁波之间更应强调的是协作, 以培育一个足以与沪宁发展轴相媲美的杭甬发展轴,实现两个城市的双赢发展。宁波是浙江省内最有可能在经济总量上对杭州构成强大竞争的城市。 为了实现与宁波的双赢发展, 杭州必须采用重点突破的战略, 对产业的选择实行有扬有放。杭州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既有的其他优势, 大力发展资源配置性产业, 增强对全省经济的带头作用和辐射作用,在城市发展质量、城市品位、城市经营、制度创新等方面占据浙江省的新高地,巩固省域中心城市的地位。第四篇:产业与路径一 . 产业战略:转变中的希望Industry Strategy Hope in Change1. 产业体系从垂直分工到水平分工垂直分工贸易将逐步为水平分工贸易所替代。 杭州有条件发展成为面向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全省乃至全国的,为中小企业和地方资本服务的区域金融中心、现代物流中枢和技术中介基地,在功能错位的基础上形成不同的区域服务范围、服务层次和服务对象。2. 产业性质从综合型到特色化面对高度竞争而极化的环境, 杭州应从综合型产业向特色化、领先型产业转变。3. 产业功能从生产中心到资源配置中心工业大市至多只能成为经济大市,而只有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作支撑,才可能成为经济强市。促使城市从生产中心向资源配置中心、市场中心的复归,唯此才能确保杭州“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4. 产业组织从碎石型到规模集群企业要获得规模效益, 一种方式是以快速成长来扩大自身的规模; 另一种有效的途径则是由许多企业组成一个相互竞争又合作的联盟, 即中小企业集群。 杭州要重视中小企业集群之间及与大企业间的专业协作配套, 更要鼓励通过股份制合并、合资等形式促进企业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二 . 高新技术产业:孵化中的成长Hi-tech Industry Growth inIncubation杭州必须采取更为主动的姿态,克服逃避和等待的思想, 主动利用上海的资金、人才和技术, 服务于本地高新产业的发展, 形成上海大都市周边的一个有独立研发能力、 产品特色、市场腹地和供应链条的高科技产业集聚地。 杭州可以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研究开发和改造提高相结合、 市场专业化与经营网络化相结合的最成功的地区。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 2000 年 40 强企业的总收入只有 157.45 亿元,平均每个企业只有 3.9 亿元,只相当于中关村科技园前 40 强企业的 14.9%。此外,杭州要用高新技术来大力改造和武装现有的制造业企业, 形成长江 三角洲南翼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从全球竞争角度提升制造业的产业竞争力。三 . 生 产 服务 业 : 发 展 中 的 先 机ProductiveServiceIndustryOpportunity in Development1. 以错位服务培育区域专业金融中心“长三角制造业中心南移” 的命题很大程度中取决于未来区域金融中心争夺的结果。杭州作为区域金融中心恰是上海金融中心的必要补充, 成为它向内辐射的支点之一。杭州完全可以在和上海金融中心的竞争与合作中找到自己生存发展的空间:服务于中小民营和私营企业。在浙江省 1999 年高达 4650.5 亿元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中, 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仅为 114.34 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 2.46%。在杭州召开的“迎接入世挑战银行业研讨会 “上,世界银行家们极为关注对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市场的挖掘:“温州以及整个浙江是中国中小企业及私营企业最发达的地区,中国银行业目前对这块市场似乎有所忽视,而我们将全力挖掘“。都市快报 ,20001.9.282. 以供应链管理建设现代物流中枢浙江省业已发达的实物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一个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信息和控制中心对生产、销售、储运的整合。杭州作为全省的信息中心和管理中心,建设物流中心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当将自己建设成为面向浙江、 皖南、赣北地区的长江三角洲物流供应链副中心节点,浙江省物流的供应链管理中心。3. 以环节经营发展技术中介基地在杭州高新技术发展“科学家 +民间企业家”的模式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使二者结合起来,这就迫切需要来推进它们之间的结合和发展。四 . 旅 游 业 : 转 型 中 的 延伸TourismIndustryExtensioninTransition1. 市场延伸由国内旅游走向国际旅游杭州距离国际风景旅游城市还有相当的差距。 国内城市之间旅游业发展的竞争日趋激烈。杭州应该充分借助上海的国际门户作用, 尽快由国内著名风景旅游城市跻身国际风景旅游城市行列。2. 产业链延伸:从单一观光走向综合产业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 依托性很强的产业, 现代旅游业要想获得持续恒久的发展,还必须由传统的单纯观光旅游转向包括会展、 商务、休闲在内的综合旅游,拓展、抢占更为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3. 空间延伸:从西湖走向区域区域旅游合作对杭州具有重要意义。 在大区域中组织东、 西两条重要的旅游线路:一条是以上海、南京、黄山为端点,包括苏州、无锡等众多城市在内的大区域旅游环线,另一条是与上海、绍兴、宁波、舟山联系。杭州还要加强与国内其他旅游城市之间的合作。4. 功能延伸:从发展旅游业走向提高城市竞争力旅游业作为“一种经济催化剂” ,对城市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苏州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值得杭州借鉴。第五篇:空间与环境一. 从 拐 点 到 中 枢 : 区 域 交 通 网 络 的 构 筑From CornertoCenter Building of Regional Transport Network1. 基于清醒判断的对策杭州有可能沦为区域交通中一个不起眼的拐点。 欲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 应在保持与上海、 宁波等中心城市便捷的交通联系的同时, 更需开辟面向国内、 省内等更为广泛腹地的通道。2. 以主通道拓展城市影响腹地杭沪通道:杭甬通道:杭宁通道: 杭徽通道:杭金通道 杭州湾跨海大通道:在未来区域大交通格局下, 杭州的控制性腹地为浙江中、 南部与闽北、赣东地区;共享性腹地为苏南、 浙北地区;竞争性腹地为皖南地区; 拓展影响性腹地为皖北、赣中西部地区。3. 以强大功能支撑中枢地位上述杭州交通战略构想若能成为现实,即会大大增强杭州的对外交通功能,同时有效克服目前长三角地区“之”字型交通体系中“拐点”地位的劣势,而成为沪杭甬、沪宁杭、杭甬金(衢) 、杭宁徽等多个区域大三角交通网络相交的复合中枢节点,其交通枢纽地位将大大凸显。 其功能内涵主要体现为集聚、 中转、疏解、配送。集聚提供腹地区域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服务,引导生产要素向杭州集聚;中转发挥生产要素在华中、华南及浙北地区之间流动的重要门户的作用;疏解作为上海、 宁波港口的后方基地, 为出港物资的组合、 分配与分流服务;配送适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需要, 为长三角地区企业的生产、 销售提供物资流通载体服务。二 . 容 量 与 模 式 都 市 区 空 间 发 展 方 案 比 选 Volume & Pattern Selection of Metropolitan Area Space Development Scheme1. 都市区的人口发展预测700 万人口的都市区规模,对2020 年乃至远景的杭州可能是最佳的选择,届时杭州市域相应总人口为1020 万左右。2. 都市区空间发展方案( 1) 基于生态理念与 TOD模式整合的都市区空间方案同济大学已经进行了卓越的研究( 杭州都市区地域空间布局结构研究2001),提出了“轴向发展平行结构“和“跨越发展组团结构”两种模式。我们认为,从与杭州都市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未来需求匹配、 从切应都市区内市镇发展力量及便于实施推动、从与杭州都市区生态环境的更好整合等角度进行考察,“跨越发展组团结构“应是更好的选择。( 2) 基于发展规模的都市区空间方案 方案 1 500 万人口规模的都市区空间结构基本结构:一主一辅,两个卫星城镇. 这只是杭州都市区发展的一个中间阶段。 方案 2 1000 万人口规模的都市区空间结构基本结构:双核四辅、若干市镇组团的都市连绵体城市产业的高级化犹如空中楼阁,城市竞争力的提高更是无从谈起。 方案 3 700 万人口规模的都市区空间结构这是一个与杭州未来城市职能定位和新经济发展相匹配的适度的都市区规模。三. 有 机 的 秩 序 重 整 杭 州 都 市 区 的 空 间 结 构OrganicOrder Re-adjustment of Metropolitan Area Space Structure1. 轨迹与症结:城市空间演化剖析有限的城市空间制约了城市功能的提升。2. 东进或南下:都市区空间发展的基本走向下沙都无法担负起一个真正的城市副中心角色。 跨江发展固然要付出通道投资的静态成本, 但由此却可带来无法估量的城市收益和战略胜势。 钱塘江已不再是一个地理上的天堑, 而更是一个思想观念上的 “天堑”。放弃跨江发展的决心,就意味着已经实施的行政区划调整所付出的巨大社会、 政治成本付之东流; 放弃跨江发展的决心, 就意味着杭州和成为更大、 更强的区域中心城市的机遇擦肩而过。杭州都市区范围内建设开发的总体空间取向应确定为:南合北控,东调西抑。3. 双核拥江:都市区空间总体构造隔江发展 跨江发展 拥江发展。将“跨江发展”改称为“拥江发展” ,绝不仅仅意味着措辞的变化, 它所标志的是对城市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和建设大杭州的发展气概。平衡组团 城市组群。 杭州完全有条件构筑比平衡组团发展水平更高的都市区空间形态开放、有机的“城市组群“。 都市区空间发展目标 :( 1) 高竞争力、高组织力的区域中心城市全面提升产业结构, 在都市区乃至更大空间范围内协调产业布局, 为新经济的发展提供策源地和承载空间。大力发展发挥强大区域组织功能的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为形成更大、更强的区域中心城市创造空间载体。( 2) 高效率、高弹性的有机组群城市通过快速交通网络沟通都市区内的多个发展单元, 加快区域内发展单元间的基础设施一体化、 城市功能整体化和布局结构网络化。适应未来城市发展的种种可能前景与时序组合,建立一个高效率运行、高应变可能的组群式都市区结构。( 3) 高融合、高质量的生态共生城市生态环境是未来杭州进行城市竞争的重要资本, 大力保护杭州天赋的、 卓越的自然生态环境, 建构大尺度自然空间与中微观环境相结合的都市区生态架, 在不超越适宜自然生态自我修复的环境开发容量内, 协调城市建设、 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城市与自然生态的共融、共生、共长。( 4) 高品位、高舒适的人居最佳城市充分挖掘、发扬杭州城市的优秀文化内涵与底蕴, 大力提高城市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品位, 以人为本进行城市的规划、 建设,配套齐全的城市基础设施与生活设施。使杭州成为长江三角洲乃至更大区域范围内最适宜人们居住的生活首选城市。 都市区空间结构 :双核三辅、两轴两环、辐射组群结构双核:江北老城区和江南新市区三辅:临平市镇、富阳市镇、下沙市镇两轴:横轴横贯都市区东西的钱江自然生态轴;纵轴纵贯都市区南北的城市发展轴;两环:以环城公路形成的包围都市区核心的绿色生态环; 以都市区大外环线沟通的外围生态、产业环(其中东半环是工业、流通产业环,西半环是旅游、生态产业环)辐射组群:在核心城市周围培育塘栖、瓶窑(良渚) 、余杭(闲林)、临浦、瓜沥等外围市镇, 组成城镇组群,建立与城市核心区快速联系的辐射型的交通网络。 都市区空间功能构成 江北老城区:都市区的旅游、商贸、文教、居住与行政管理中心,容纳人口160 万(疏解老城区,现状人口 170 余万);江南新城:都市区的 CBD内核区、高新技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汇集区、 高教产业区、与老城区并重的生活居住核心,容纳人口 180 万;临平:都市区的生活居住辅城、 都市区北部的物流储运配送中心,容纳人口 50 万; 富阳:都市区沿江旅游度假扩散区,都市区远期的生活居住辅城、高教园区,容纳人口 40 万;下沙: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配套生活居住的辅城,容纳人口 20 万;乔司(九堡):工业型市镇,容纳人口 30 万;塘栖:水乡旅游、工贸型市镇,容纳人口 10 万;瓶窑(良渚):古文化旅游型市镇,容纳人口 20 万;余杭(闲林):综合性旅游、工贸型市镇,远景可作为高教园区,容纳人口 30 万;临浦:生态旅游、工贸市镇,容纳人口 20 万;瓜沥:都市区南部的物流储运配送中心、工贸型市镇,容纳人口 20 万;其他市镇:独立增长型的小地域生活中心,共计容纳人口60 万;乡村地域:容纳人口60 万。 城市快速干道与轨道交通两纵三横快速路,轨道交通4. 载体与内容:都市区产业空间布局第一产业: 生态林业 :西北部丘陵山区、萧山南部丘陵山区 生态农业、都市农业 :西北丘陵山区、东南部钱江围垦区第二产业: 传统轻工业、都市工业 :兼容于老城区 传统重工业转移、改造区 :半山地区 现代制造业区 :萧山、下沙、临平 高新技术产业区 :江南高新技术开发区、文三路高新技术孵化区 未来大型制造业战略储备区 :东南部钱江围垦区第三产业: 行政 :市级行政中心在钱江新城, 省级行政中心逐步向江南 CBD区块转移CBD:钱江二桥、三桥之间的钱江两岸CRD:老城区武林广场、萧山传统商业中心 高教区 :萧山区(含现在滨江区,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区布局)、富阳、老余杭 物流储运 :临平、萧山国际机场附近区域 山水旅游 :西湖、钱塘江及西部、西南部丘陵湿地区5. 雄心与步骤:杭州 CBD21空间发展的构想放弃 CBD,无疑意味着放弃成为更大、更强的区域中心城市的努力。从杭州未来的产业空间分布来看, 杭州 CBD的最佳位置选择应在钱江二桥与三桥之间的两岸地域,从整个杭州未来可能及需要强烈影响的腹地区域来看, CBD的核心区布局在钱塘江的南岸将更具有战略态势。 城市南北双发展核心的有力依托和 CBD 建设时序的较大周旋余地, 使杭州有可能以最小的风险、 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区域核心竞争优势。 政府要运用规划设计 “理性预期”(AOD)等城市经营手段,引导周边配套环境和氛围尽快形成。四 . 都市区空间的规划政策 Planning Policies of MetropolitanArea Space1. 从旧八区到新八区:都市行政区域的再划分对市区进行行政区划调整, 将现行的八个城区重新划分为新的八区: 东城区、西城区、西湖区、新萧山区、临平区、余杭区、临浦区、瓜沥区。2. 加大引导与管制的力度:都市区空间生长进程的调控生长管理与精明生长TOD、 SOD与 AODTOD模式运用成功的关键在于政府行动领先于市场需求, 从而使实施 TOD的外部成本大大降低。SOD,就是首先在欲促进开发的地区,政府有意识地进行大型社会服务设施以及某些商业设施的建 设,从而对期望集聚的要素产生巨大的吸引力。AOD,即规划理性预期引导。这是一种城市经营的新手段。 CBD21建设步骤,即是这一理念模式的运用。空间发展的政策区划疏解振兴区:产业拓展区:调整完善区:控制蔓延区:区域中心拓展区:生态维护区:城中村与特殊用地的整备3. 对空间的合理调整:都市区重大要素的整合( 1) 高教园区小和山高教园区,从对生态环境影响及其自身配套方面来讲, 均是不可取的。杭州的高教园区应集中布置在现在的滨江区,未来继续向两翼延伸,实现高校、城市、高新企业发展的联动,远期向富阳、老余杭扩展; 对于目前已经在其他地域开始建设的高校, 应该控制现状规模。 而对尚未建设的高校, 要进行重新选址,争取在萧山区(包括现在的滨江区)集中建设 ; 借助这次高校用地调整的机遇,为未来若干所专业大学合并成立新的综合性大学,创造空间上融合的条件,集中再培育 1-2 所象浙江大学这样具备实力和影响的高校 ; 对文三路高教区逐步腾出的用地,要限制高校自主进行商业、 房地产开发,政府要积极进行土地储备,这个区域最为理想的 功能,是转化为未来杭州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对文三路高教区中不准备 迁出的学校,政府要大力促进用地调整,相对集中布局。( 2) 工业开发区与高新技术区尽快取消现在的区属工业园区, 逐步将分散的企业集中到几个大型的工业区中;将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合并。( 3) 重要交通线路与站场随着杭州城市外环高速路的建成, 规划将原先穿越城区的沪杭、 杭甬高速公路段改为市区快速干道; 袁浦大桥和下沙大桥作为都市区过境交通桥梁, 其他桥梁服务于城市内部交通; 将现在封闭的机场快速路改为城市内部道路, 由原杭甬高速公路城区段承担其机场运输功能;将现在的城中火车城站改为尽端式车站,并与未来城市轻轨枢纽转换站相合一。 取消浙赣铁路穿越城市中心区和跨越钱江一桥的路段,统一由钱江二桥通过。( 4) 京杭运河水运通道远期以文化、生态、旅游等功能为主;开辟运河市区段的第二通道,要持慎重态度, 以免出现大量沉淀成本和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如果必须抉择,建议采用东线方案;在都市区北部可考虑建立一个运河储运港池。五. 内外双修雕琢杭州生态与文化并蓄的宜居环境Inside & Outside DecorationComfortable Living EnvironmentCarving with Biology and Culture1. 复归自然:确立都市区发展的生态理念杭州应将生态的理念融入城市建设、 生产、生活等各项内容之中, 把城市发展融入自然系统的支撑体系,优先考虑自然山水的完整性和可修复性。2. 营建家园:构筑绿色的都市区生态网架构筑“两环一轴生态主廊”的结构。两环:沿环城公路构建都市区绿色生态内环廊。在都市区外围利用山体建立绿色生态屏障,即生态外环廊;一轴:沿钱塘江自西向东伸展的绿色生态开敞轴;生态主廊:横贯都市区的自然生态主廊道,是影响杭州都 市区总体生态环境、联系各种生态单元的关键载体, 体现山水城市总格局和体现地域特色的生态、景观轴。规划确定如下生态管制区域:生态示范区、 饮用水源保护区、 平原河网水土保持区、 滩涂生态湿地和泄洪区生态湿地、矿山生态修复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区、生态城市建设核心区、自然保护区。3. 融合文化:凸显城市底蕴与个性风貌灵、秀、文、润,既是城市传统风貌的景观特征, 更是文化内蕴的外在表达。在萧山、余杭等地塑造现代城市形象。 如此,钱江两岸的城市风貌将实现新与旧的辉映,传统与现代的对话。第六篇:经营与创新一. 城市经营必须反思和创新的命题Urban OperationSubjectneeds to be Re-consideration and Innovation1. 城市:政府可资经营的最大活化资产2. 资金导向和功能导向:明确经营城市的目的资金导向的城市经营往往立足于即期发展, 而功能导向的城市经营则更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对城市功能优化与提升的系统综合作用。 杭州在城市经营中要防止本末倒置。3. 局部收益和全局代价:合理调控城市房地产业杭州目前高昂的地价与房价,已明显地构成对杭州城市持续发展的现实威胁,以致许多外部的生产要素难以流入杭州,人才难以在杭州创业和定居。4. 有形资源和无形资产:环境与文化资源的经营优越的环境和丰厚的文化资源, 是杭州城市经营的一笔无可估价的有形资源与无形资产。对这两种资源不仅要保护好, 要重要的是要应用城市经营的策略运作好,以最大化地生成经济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杭州城市软环境建设的水平。5. 城市形象和注意力经济:知名度、美誉度的经营多渠道、多层次包装杭州,宣传杭州,推介杭州。二. 制度创新城市进步的必由之路System Innovation the Only Way of Urban Progress1. 政府职能定位:寻找有为和无为的契合“无为”并不意味着政府放弃必要的宏观调控。在产业发展上,如前所述,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生产务业, 尤其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引导, 在空间发展上,要加紧研究和形成一个能够有效促进城市与区域空间发展的协调机制。2. 土地制度创新:应用市场机制平衡多元发展主体需求一是进一步完善土地储备制度, 以市场运作为手段, 以多方利益为扭结, 以更好地实现土地储备的宗旨, 促进城市功能提升。 二是处理好城中村用地权属转换过程中的利益矛盾,以有利于城市发展为前提,兼顾城市政府与农民的利益。3. 城市与区域管治:弥合行政区与经济区的隙痕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运作特征的现代大都市区管理体制。 一是进一步明确市级政府和区级政府的职能分工; 二是从有利于维护大都市区的整体利益和保持余杭、萧山的发展活力出发,协调好杭州老城区和余杭、萧山新城区在利益、政策、机制、待遇等方面的矛盾。结 论1. 杭州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种环境, 必须从产业、文化、空间、经营、创新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思考,重新认识全新背景下城市竞争的新法则。2. 杭州必须大力提升现代生产服务业,尤其是具有建设成为区域专业金融中心、物流管理中枢、技术中介基地的前景。包括旅游业在内的杭州传统优势行业,必须跳出其行业自身而从系统提高城市竞争力角度来认识。3. 杭州面对一个高度竞争、激烈重组的区域环境,其重要的战略对策是拓展城市影响腹地,提高城市的中枢地位。为此,必须构筑“多三角复合节点”的区域交通枢纽地位,必须通过都市区空间结构的战略部署,强化对钱江南岸地区的影响和带动。4. 从区域战略格局、 构筑大杭州、提升城市竞争力角度看, 杭州必须实现 “拥江发展”,整合萧山的优势,构筑“双核三辅、两轴两环、辐射组群”的都市区空间结构。5. 从提升城市竞争力理解,杭州的城市经营必须由资金导向转向功能导向,实现政府与市场职能的契合,建立新型的都市区管理体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