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整合、有效拓展-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策略历史(杭州)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56843590 上传时间:2022-02-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理整合、有效拓展-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策略历史(杭州)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合理整合、有效拓展-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策略历史(杭州)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合理整合、有效拓展-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策略历史(杭州)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试论高中历史新课程第二阶段复习的基本策略以翻开先秦文明的画卷为例杭州市普通教育研究室 朱可(杭州市孩儿巷6号,邮编:310003,手机13957170592EMAIL:hzjyszk63)【内容提要】高三历史第二阶段复习一直是广大高三教师的心病: 如同鸡肋,难以舍弃;处理不好又食之无味,浪费时间。新课程模块化、专题式的编排思路,给第二阶段复习增加了新的难度传统的先通史、后专题的第二阶段复习方式模式已经不适应。笔者以杭州萧山中学徐忠华老师第二阶段复习课例翻开先秦文明的画卷为例,总结出第二阶段复习应该遵循通史为纲,专题为纬的基本原则,实行通史与小专题相结合的复习思路,把握阶段确定、史实整合、学法归纳、知识拓展四个核心步骤,把必修1、2、3与选修中的相关内容加以整合,让学生形成清晰的阶段概念和学习能力,真正提高复习效率,完善学生的知识素养。【关键词】 新课程 高考 第二阶段 复习策略 随着高考日子的日益临近,高中历史新课程的高考复习进入到传统意义上的第二轮。但是,高三历史的第二阶段复习一直是广大高三教师的心病: 如同鸡肋,难以舍弃;处理不好又食之无味,浪费时间。新课程模块化、专题式的编排思路,更是给第二阶段复习增加了新的难度不能照搬传统的先通史、后专题的第二阶段复习方式。但如何走出一条新路,大家又都在探索之中。笔者认为,第二阶段复习应该遵循通史为纲,专题为纬的基本原则,实行通史与小专题相结合的复习思路,切实引导学生整合必修与选修的内容,形成基本的框架结构,最终形成清晰的史学认识。杭州萧山中学徐忠华老师在杭州市2009年高中历史复习研讨会上以翻开先秦文明的画卷为内容,进行了一次第二阶段复习课展示,听后启发颇大,故而加以整理,述诸文字,以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共鸣。一、阶段确定,形成框架模块化、专题式教材编写方式有许多优点如线索清、思路明等,但也带来了一个无法回避的现象学生的历史阶段性不明,给学习造成极大的难度。我们知道,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社会存在,当然也就会形成不同的意识形态,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清晰的阶段概念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框架,从而使繁杂的历史知识点有所归依,不会错位:宋元时期,相比隋唐时期,商品经济有较大的发展如坊市界限被打破、市民阶层扩大、夜市兴盛、“草市”蓬起、交子使用等,我们才可能在清明上河图中看到居民区与商业区交叉存在、“瓦子”里人头涌动、24小时几乎时时刻刻都有“市”的情况,这在隋唐时期是不可想象的。现在,绝大多数学校已经进入第二阶段复习,要保证该阶段的复习效率,以历史阶段为经,阶段内的小专题为纬,不失为一个较好的复习模式。徐忠华老师的翻开先秦文明的画卷就是以此立意,进行思考的。徐老师采用奥运会开幕式的画卷的形式,引导学生根据文明史观,划分历史阶段。他把先秦时期作为一个复习的阶段,首先让学生明确该阶段的基本概念先秦时期,起于远古人类产生时期,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期间经历了原始时代、夏商西周时期,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其次,让学生明确本阶段的三个小专题先秦文明物质篇、先秦文明制度篇和先秦文明精神,引导学生按照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三大角度进行归类和整理。这样的复习方式,既能做到形式活泼,提起学生复习的兴趣。又能做到形成框架,架起立体的知识之树,提高复习效率。这种阶段与小专题结合的复习形式是非常有效的,这几年的高考题越来越侧重于考查历史的阶段特征如2004年历史上海卷第10题“进入19世纪,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自恃富强,劫违禁令日形狂诞。1833年,英国取消了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独占权,英国这样做的目的是A 打开商品市场 B扩大资本输出C夺取香港诸岛D巩固远东霸权。该题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只要有清晰阶段概念,明确19世纪初,英国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打开商品市场,进行商品输出是他们的主要目的,东印度公司的所作所为阻碍了他们的商品输出,因此,答案就比较容易得出。类似的例子有很多,我们只有让学生把握清晰的阶段,形成基本的框架,才能做到举一反三,提高效率。二、史实整合,理清线索历史具有独特的学科特性所有的结论与论点都必须建基于准确、丰富的史实基础上,如果没有准确的史实基石,任何分析思考都是空中楼阁,甚至会产生分析越缜密,与史实相差越远的悖论。因此,历史学习的前提是要使自己拥有扎实、明确的史实基础。高中历史新教材采用模块化、专题式的编写方式,其基本原则是建立在学生在初中已经拥有较为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的学生基本形成历史框架结构后,再进行串线梳理,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把握。但事实是一些省份如浙江采用的是综合版的历史与社会教材,知识体系本身就不完整。即使是使用分科历史教材的省份也因碰到:中考不算分、学生不重视等情况而使学科的知识体系并不完备。因此,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会碰到许多问题如史实不清、朝代错位、性质不明,甚至出现概念模糊等情况。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尤其是高三第一轮的复习,学生的史实概念应该相对清晰,但对于缺乏系统训练的学生来说,情况还是不容乐观。如有些学生把拿破仑称帝与袁世凯称帝等同考虑,从而出现贬低拿破仑或抬高袁世凯的现象;有些学生不了解手工作坊与手工工场、君主专制与君主立宪之间的差别等,给历史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尤其是新教材模块化和专题式的编排,造成史实分散、内容不全的情况,如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这个时期到底鼎盛在哪里?有哪些具体的表现?造成怎样的影响?学生无法理清。徐老师在引导学生归纳三个小专题后,首先要求学生把散落在必修1、2、3和选修中的相关内容按照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三个方面进行整合。鉴于史实内容比较散且繁杂,徐老师指导学生对每个文明的史实内容加以细化:物质文明从农业(具体从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的变化和土地制度的演变三方面进行拓展)、手工业(着重从纺织业、冶铸业、制瓷业展开)、商业(战国时期重农抑商的政策形成与评价、商业的发展情况如城市的繁荣、商人的出现等);制度文明则从宗法制、分封制和县制的角度进行整理,要求学生理清这些制度的概念、基本内容、基本评价等;精神文明则围绕百家争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三个环节展开,要求整理出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主要的流派与思想、影响(其他同)。这种整合是在形成阶段概念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是对零散史实的进一步梳理,可引导学生课前以变革、线索的形式加以整理,把分散的史实能加以整合,形成线索,就等于织好一张鱼网,离成功也就不远了三、学法归纳,提升能力传统的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一般有一固定模式:由于担心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挖掘教材,教师往往一讲到底特征描绘、规律总结和概念分析皆由教师代而完成。学生一般只需上课认真记录,下课用心记忆即可。也就是说,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与感悟,只能建立在教师对历史的学习与感悟的基础上,很少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见解。也有一些教师片面理解“落实基础知识”这个概念,高三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点的落实而忽视了能力的提升和学法的渗透,这与新课程的学习精神完全是背道而驰的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没有掌握良好学习方法的同学是不可能有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的。学法的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提升。(一)强调整合历史知识的整合性思考专题式、模块化的教材编排模式是建立在学生拥有较为扎实、系统的历史学科知识的基础上的。而对绝大多数高中学生来说,他们的历史学科系统知识比较欠缺,这就必然会对高三历史学习带来困难。因此,教师高三历史复习中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整合专题之间、模块之间要经常迁移、经常联系,形成知识体系。因为,历史学科毕竟不同于其他学科,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模块是密不可分的,否则,我们很难让学生明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些深刻哲理。在翻开先秦文明的画卷一课中,徐老师把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关内容整合在一起,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本课的最后阶段,他还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文明,把战国时期与古代希腊的情况进行了一个对比(见下表)春秋战国古代希腊文明类型大河文明海洋文明制度文明政治制度君主专制的萌芽公民集体民主制政治活动商鞅变法等梭伦改革等物质文明经济类型农业经济工商业经济经济思想重农抑商重视商业的发展精神文明思想发展百家争鸣人文精神的起源恩格斯说过:“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由一幅种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古今知识、中外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培养学生随时整合、迁移的意识,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能力。(二)重视辩析历史史实的规律性提升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的特征,后人不可能亲身感受到已经发生的历史。人们只能通过已有的史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所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科学、合理的复原和思考。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依靠严谨、理性的辨析能力。辩析能力指思考问题的逻辑性、哲理性分析问题有条理、有思路,能够史论结合,以史带论并能总结规律,进行理性思考。徐老师在翻开先秦文明的画卷一课中,在引导学生自主整理知识、进行整合迁移的基础上,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辩析得出以下结论:物质文明的总体认识:当时农业文明建立并发展生产力发展方面,已经从石器、青铜器发展到使用铁器,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生产关系方面,土地制度、经营方式和分配形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有利于物质文明的进步。制度文明方面的总体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出现和发展形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经萌芽;精神文明方面的总体认识:传统思想文化的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解放;文学艺术;百花竟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这种在史实梳理基础上的学法渗透是十分必要的,它能让学生学会从微观走向宏观,从繁杂走向精炼,从知识走向认识。在复习过程中,让辩析意识随时存在于学习的各个环节,蕴含在整个学习与教学过程的始终,并能用科学、合理的归纳来提升所应用的知识,惟有如此,才能让复习卓有成效。再次,学会鉴别历史情境的科学性营造历史情境是指历史事件发生以及历史人物活动所处的时间、空间以及其时代背景等它决定着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历史局面的形成。它的营造与再现,既有助于学生准确的了解历史又能拉近学生与遥远历史的距离,产生对历史的亲近感。在翻开先秦文明的画卷一课中,徐老师营造了许多的教学情境,使学习更直观。如位于浙江省浦江县的“郑氏义门”,自南宋开始,历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三百六十余年,鼎盛时有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明太祖朱元璋曾亲赐“江南第一家”。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封建国家的倡导 B分封制的产物C君主专制的需要 D宗法制的影响。又如某“百家争鸣”网站首页,页面设置了三项链接,分别是:历史背景、各家学说、历史文献。如果再添加一个新的网页链接,你认为最合适的是A.私学兴起B.孔子和孟子C.韩非子 D.后世影响 这些情境比直截了当的提关于宗法制和百家争鸣的问题要好得多。当然,历史情境的营造必须遵循两个原则:有助于学生认识历史、感悟历史,让学生通过情境,缩短历史距离,产生历史学习的兴趣;科学与严谨的精神,不能随意地虚构历史情境,甚至歪曲、捏造历史情境,否则,历史感的缺失会造成对历史的误读,这是得不偿失的。四、知识拓展,扩大视野高三第二轮复习的最大难题就在于一些教师就模块讲模块或就专题讲专题,在教学方法、教学思路上与第一阶段没有大的区别,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因和活力。因此,在第二阶段的复习中,除了学法指导外,还要适当拓展,扩大视野。1渗透必要的历史常识学习历史不在于掌握多少教材知识,记忆多少历史概念与史实,而是通过历史学习,内化史实、感悟历史、完善情感。但不可否认的是,历史学习是以史实、概念为基础的,没有明确的史实支撑,所有的分析与感悟都会偏离方向。因此,对于史实的记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知识,不能只停留于僵化的概念。应该通过历史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常识,把他们内化为自身的人文素养,这样的历史学习才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历史常识是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钥匙,是学生能够了解历史、分析历史、感悟历史的基石,其内容丰富多彩。由于多种原因,这些常识在教材中无法体现,但它却是历史学习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积淀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因素。在翻开先秦文明的画卷一课中,徐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一组问题:清代的四库全书汇集了大量的史料,给后人学习历史提供了方便。如果我们现在要查阅孔子的论语和韩非子的相关内容,应该分别查阅A经部 B史部C子部 D集部。适当的常识拓展,能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有效地阅读史书、提取史料,扫清历史学习中的拦路虎,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完善他们的人文素养。当然,这种拓展要根据时间和教学安排来定,不能过分以至喧宾夺主,冲击正常的复习。2完善合理的史料意识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提倡的三大理念,它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并进而解决问题。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历史学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建立在史料的鉴别与分析理解的基础上的。没有史料意识,缺乏史料理解能力,所有的学习方法与策略都会成为空谈。近几年的高考题,越来越重视史料的解读,2008年全国文科综合卷12道选择题基本采用史料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可见,史料是历史学研究的基础,是史学成果必要的支撑。在翻开先秦文明的画卷中,徐老师一般不直接地呈现基本知识的考查点,而是通过史料的引用来引出,这不仅使试题更有历史味,而且更能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如在讲述物质文明时,他出示了一则史料: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许多井田制公田以外的私田。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不缴纳给国君,而且改变了对耕田者的剥削方式,即让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后,可以保留一部分产品。 中国古代史 根据这则史料提出两个问题:(1)依据材料回答:与奴隶社会相比,春秋战国时期,农业领域发生了哪些显著的变化?(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回答: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显著发展的原因?要求学生讨论后,得出:变化表现在:生产力变化工具、耕作方式、水利等方面;生产关系的变化土地制度、产品分配、经营等方面。并总结出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些共同原因:工具、水利、经营方式、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剥削方式以及统治者的重视等,让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解读历史,这种设计在课例中比比皆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3拓展高度的人文精神人文性是文科综合考试力求凸显的特性,文科综合考试的目的就在于通过政治、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知识的考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贴近现实、形成感悟的能力。因此,作为人文学科,文科综合考试能否凸显人文精神成为试题成败的关键,也是新课程改革精神能否在考试改革中进行渗透的标志。但是,人文精神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在试题中引用一些诗句、典故、图片资料就是拓展了人文精神,而是要让学生能依据一切既有的知识并以独特的态度和方法对人和社会做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翻开先秦文明的画卷一课中,徐老师不仅要求中西结合,整合思考,而且让学生运用思辩能力,深化人文意识。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但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请回答:(1)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比较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和战国时期的中国的异同。(2)这一时期东西方的哲学、思想“相通的地方”表现在哪里,简要分析原因。通过深化,目的是让学生得出:这一时期,中西方都注重人的作用,经济发展使人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这样的挖掘,有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高中历史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素质的整体和谐发展以及个性的独特优化。在高三新课程历史第二阶段复习中,我们更应该转变传统观念,立足学科知识,超越教材认识即重视史实的落实与把握,又强调学习方法的应用与视野的拓展,这样的复习才是符合新课程理念,具有积极意义的。注释:恩格斯:反杜林论,第18页,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作者简介:朱可,男,1963年4月生。现为杭州市普通教育研究室副主任,历史教研员,中学特级教师。浙江省教育学院兼职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法、高考研究。7 /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