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实践探究课题研究方案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56444128 上传时间:2022-02-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实践探究课题研究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实践探究课题研究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实践探究课题研究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实践探究课题研究方案整理 陈定云 一、课题的提出1、问题的由来中国,泱泱大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几千年不曾中断的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为我们留下了无穷璀璨的文化瑰宝。古代诗歌就是其中最为光彩夺目的一颗明珠。然而,当前中学古代诗歌教学现状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极不相称,也与中学生这个最应该拥有梦想与诗的青少年时代极不和谐。古代诗歌中蕴藏着的丰富的文化精粹和宝贵的民族精神不能被充分发掘、继承和弘扬,这是语文教育的盲区,是语文教师的失职,更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罪过。语文教师要从学生身心和谐成长、国家持续发展、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重视古代诗歌教学。中学古代诗歌教学,既要继承和吸收我国古代的诗教传统,从语言艺术、道德修养上着力,又要学习和借鉴现代最新的研究成果,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人文的精神超越。尤为重要的是,要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出发,在教育学、心理学、文艺学、社会学等理论的指导下,立足课堂,辐射课外,不断创新中学古代诗歌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设计活动舞台,构建诗意校园。2、主要概念的界定根据中国文学史分期的研究,一般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现代文学史的开始,而之前则为古代文学史。古代诗歌指的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前的古典诗歌样式,区别于后来不拘形式的白话体的新诗。本课题中所述的古代诗歌,首先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古代诗歌,它们的出现形式主要是课文和诵读欣赏,另外就是教材内容中引用的诗句。其次,我们更要努力将学习的视野扩展到古代诗歌的全部,去感受和领悟中华文明的博大和精彩。初中是青少年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基本文化修养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古代诗歌是古代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因子和思想内核,是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和养成健全人格的最优化教材之一。3、目前国内研究状况及与本课题的关系中国历来就有诗教的传统。大教育家孔子十分推崇诗教的作用。他说:“不学诗,无以言。”并且把他整理的诗三百作为教材之一,用来培养塑造“温柔敦厚”的君子。科举制下,诗经成为儒学经典之一,是求取功名的必考科目。另外,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诗歌教材也盛传不衰,就连蒙学读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也采用了诗的押韵歌咏形式,以便于孩童的诵读识记。进入新世纪后,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2003年相继颁布了义务教育、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许多语文教师结合新课标、新理论及教学新手段对古代诗歌教学进行了新的思考和研究,提出了许多有实践价值的成果。如吴彩霞在新课标下中学古典诗歌教学模式研究中,归纳和倡导“读、品两步”、“感知、诵读、比较、扩展等四步”、“朗读与翻译、质疑与思考、评价与总结、诵读与记忆等五步”几种教学模式。张利芳在古诗词有效性教学模式浅探中提出了“专题式、比照式、导引式、延伸式”等课堂教学模式。李正兵等在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中构建了“教诗以诗”的模式,主张从阐释名句、比照阅读、转借生发、指点迷津等方面切入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在古代诗歌教学方法上,孙清武提出了“溯源、比较、描摹、玩味”等八种方法,对于激活学生兴趣、提高文学修养和审判鉴赏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上对于古代诗歌教学的研究论述给了我们许多启发和思考,特别是诗歌诵读欣赏的方法和模式值得借鉴,但我们认为古代诗歌和中国的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形式有着紧密了解,读诗、品诗、写诗也应该有机结合起来,在古代诗歌教学中还可以开创出更广阔的天地。4、研究的理论依据叶澜教授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认为“课堂教学的丰富性主要在过程中展开”,提出“把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钟启泉教授强调:“教师需要聚集课堂,反思自身的教学。因为,课堂教学占了教师教育工作的大部分。” 施良方、崔允漷主编的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在课堂教学策略部分集中讨论了教学前的准备、教学中的实施和教学后的评价,认为课堂教学研究是指现代教师工作的一种生活方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意向性(有目的)的行为,同时它又是一种探究性的行为,现代教师要从“教书”转向“教人”,教一个活生生的、具有整体生命性的人,他们每时每刻都要面对或处理具有不确定的教育情景。黎奇主编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根据对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境的深入研究,侧重于实践活动整体的、师生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的研究,通过整合与创造,特别是对课堂教学典型案例的分析和总结,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使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理念得到了具体呈现。区培民主编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例的评述,特别是在论述语文课堂教学部分提出了构建21世纪的新型课堂的思想,并从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等方面对语文课堂实施的模式/方式进行了评介。因此,我们对初中古代诗歌教学的研究重点应立足于课堂教学,以古代诗歌为载体,努力将古代诗歌鉴赏的理论研究融入到现实的课堂教学当中,从课堂教学的层面来探究初中古代诗歌教学的任务、要素及策略,从生命成长的高度,关注学生需求,设计并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促进全体学生的素质发展。5、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课题的研究反对古代诗歌教学的应试化倾向,反对那种以量取胜和加重学生负担的做法,反对把古代诗歌的教学与语文教育断裂开来。古代诗歌是语文教育的载体,在古代诗歌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语文课程性质和语文教育特点的落实,要注重语文教育的实践性、有效性和普适性,积极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魅力课堂,构建诗意校园,使古代诗歌教学在回归初中语文教育中准确定位,成为改革语文教育的切入点和语文教育发展的生长点。二、研究目标本课题研究侧重于古代诗歌教学的课堂实践,在教学论的层面上关注教与学现象,运用教学心理、接受美学、构建主义、情境教学等理论进行深入探讨,从课程论的层面上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从教育学的层面上重视古代诗歌教学对学生道德情操的感染熏陶和人格养成,从社会学、文化学的层面上突出古代诗歌教学对民族精神、人文价值的追求,希望通过切实的研究总结出生动有效的教学活动形式,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人文精神塑造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有机融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审美情趣和科学的价值观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三、研究内容(一)中考语文试卷中古代诗歌考题摭议通过搜集新课程实施以来各地中考试卷的研究,发现古代诗歌命题趋向、考查与教学的关系影响,探讨古代诗歌考查的合理有效形式。(二)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的现状探析 1、对诗歌和诗歌教学的认识存在偏误 诗歌教学,首先就要了解诗歌这一文学样式。中国古代对诗歌的认识,有“诗言志”,“不学诗,无以言”等观念,可以说我们的古人,是把诗歌看作个人思想和知识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然而现在,我们却似乎不再去追问诗歌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了,一提到诗歌,只是简单认为诗歌就是抒情的作品,是高雅的艺术之类。另一方面,对“诗歌教学”这一教学活动,也存在某种观念上的偏误,这就是有不少老师认为:“只要扫清字词障碍,会翻译诗句大意即算完成任务,因而将其教学目标归位于识记的层面上。”无疑,这种对中学诗歌教学功能认识的片面化,是仅仅只着眼于对诗歌语言和知识层面的一种狭窄认识。确实,诗歌的字词或是诗歌的内容,我们不可忽视,我们对名篇名作也需要诵读、识记,但是,在关注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更多的还应是关注诗歌的思想和情感因素,应更注重诗歌的涵咏功能。2、诗歌教学的科学分析化倾向严重人们不愿自己去谈诗,就是不愿把诗歌意象分解开来,然而我们现在的现实状况是,诗歌教学中的“分析”“分解”已经变得无孔不入了,有老师这样总结:“捉住真情,分析诗情画意,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捉住意象,分析诗歌意境,提高学生品味语言、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可以说,“应试教育”是诗歌教学越来越向技术化、分析操作化的方向迈进进而导致诗歌功能异化的根源所在,正因为此,不少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多从纯理性的角度进行注解,只注重字词的剖析、句子的梳理以及平仄、押韵辞格等有关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很少引导甚至完全忽略了学生对诗歌意境美的感受。3、诗歌教学太过局限于教材本身诚然,诗歌教学关注诗歌本身、关注诗歌的审美层面,注重文本内容,确实必不可少,可以起到“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能能力”的作用,但是,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与文本、读者、整理、教师等多元对话的过程,文本的内容是已经成型的、固定的,它的内涵却是依据不同的读者的个人情感经验来发掘和接受的,它与读者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息息相关。而如果只是学习课本的内容,这造成的结果就是可能会否定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他们无法调动自己更多的经验来感受文学作品,因而这无异于折断学生想象的翅膀,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大打折扣。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不论事诗歌还是别的题材,都不能一味地以文本为中心,不能过分局限于教材内容,把梳理完课本内容就算完事,它还需要注重调动读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在课本以外,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丰厚的积累过程中,提升认知与感悟能力,这样才更能够更好地去发掘出文本本身的多重内涵。4、诗歌教学方法显得有些单一 诗歌教学方法的过于单一,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普遍使用的是讲授法,诗歌教学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成了对现成结论简单记忆的过程,在这样的诗歌教学模式下,学生完全没有兴趣,完全没有那种心潮澎湃的情感体验,因而出现昏昏欲睡,或是偷偷在那津津有味地看小说或漫画的状况,我们也就不难想象了。5、诗歌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现行诗歌教学的评价机制,往往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一切都是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在运转,会不会解题做题、会不会考试成了绝大部分人对学习诗歌成效的评价标准!而在现行考试制度下,中考和高考语文试卷中,因为诗歌所占考卷题量和分值的比例相对偏低,而在写作要求中,又往往会有:“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的规定,诗歌写作被排斥在考试范围之外,因而这就使得很大一部分学生不仅读不懂诗歌,更别说对诗歌的创作尝试了。可以说,正是因为这样的评价、考量机制,才导致了对诗歌教学的重视不够。(三)初中生古代诗歌鉴赏方略结合古今诗歌鉴赏理论,从初中生的接受能力实际出发,有选择地进行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学会品读诗歌,窥探诗歌鉴赏的门径,在读有所感、悟有所会中品尝到古代诗歌的情韵旨趣,从而不断强化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笔者根据自己在不同年级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古诗歌教学的三种境界“入诗入境入情”, 古诗歌教学可以分为五个步骤“知人论世诵读感知文本解读想象体验文本还原”。第一重境界:“入诗”。“入诗”就是让学生初步走近整理、走进文本。这需要完成前面的三个步骤:诵读感知、知人论世和文本解读。步骤一:“诵读感知”。“诵读感知”就是先由老师范读或学生根据课本注释初步阅读文本,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一般可以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查阅不理解的词语和典故的意思,然后找出诗歌中描写的主要意象。在此基础上自由朗读几遍。步骤二:“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介绍整理概况及和文本密切相关的文史知识、写作背景。现在的资料十分丰富,选择和甄别十分重要。资料介绍要力求贴近史实,从整理生活的大背景和大多数诗作中去感受整理的情怀,而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更不能在一首诗中顾头不顾尾地无限放大某个方面。要介绍整理生活的历史背景和诗作的创作背景。学生没有条件查找资料,需要老师进行筛选甄别后提供给学生参考。背景资料选择得好对学生理解古诗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步骤三:“文本解读”。“文本解读”就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初步感受整理的情怀。很多老师对古诗歌的文本解读或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沉不下去,深入不了;或细微艰涩、旁征博引,贪多求全,找不到切入点。还有老师把古诗歌当古文来教,逐字解释、逐句翻译,弄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让一首韵味十足的古诗变得味同嚼蜡。因此,古诗歌的文本解读一定要贴近学生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文化积累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只在小学的时候背诵过少量简易的古诗,对古诗的认知程度基本上还停留在句式整齐、容易上口的层面上,对诗歌的内涵和意蕴不容易理解,因此文本解读的重点应该放在了解古代文化知识、在老师的引导下初步感受炼字、修辞、诗歌的意境和整理的思想感情方面。到了八年级,有了一定的积累,要多让学生自己体验古诗的语言美(如节奏、语调、修辞等),要开始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体验逐步学会由“入诗”到“入境”、“入情”,感知整理的内心感受和作品的内涵。到了九年级,随着学生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和生活阅历的增加,古诗积累也逐步丰富起来,因此要在前面的基础上给学生适当增加古代文化素养的滋润,逐步学会通过古诗描绘的意境和整理进行心灵的沟通,逐步走进整理的内心世界,提高对古诗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初步感受古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为高中阶段进行古诗歌鉴赏打下较好的基础。第二重境界:“入境”。“入境”就是要通过对诗歌中的意象的联想想象再现诗中情景,让学生有“设身处地”之感。在这个过程中,联想想象是十分重要的“入境”手段。在本人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使用联想想象的方式让学生把诗中的意象切分成若干个画面,再把若干个画面连接起来组成一个有变化的情节。这样,学生就有了一个具体可感的感知空间。第三重境界:“入情”。“入情”是指了解整理的内心世界,和是整理进行精神沟通。这需要做好两个准备。一是文本解读一定要到位,二是“入境”一定要到位。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中重要词语和典故的理解,关键句子的把握来探究整理内心的丰富情感,这就是在“入境”的基础上“入情”了。“入情”的过程是在想象的基础上深入体验的过程,这不是每个学生都可以达到的境界,但是能让少数学生体验这种与古人的心灵交流那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步骤四:想象体验。“想象”是“入境”的主要手段,“体验”是“入情”的主要手段。“想象体验”涉及到学生对古诗歌的不同程度的理解和感受。之所以把这个步骤合并在一起,主要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他们之间密不可分,而不同学生在这一步骤的学习过程中达到的效果是有差异的。有些学生只能“入境”而很难“入情”。步骤五:“文本还原”。“文本还原”是指在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的基础上根据诗歌意象组成的画面和情节还原出诗歌的原文,也就是一种在联想和理解基础上的背(四)初中古代诗歌教学中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融合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积淀,教学中不可或缺地理应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通过感悟祖国语言文字,努力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树立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全面和谐发展。四、研究方法与步骤(一)在研究方法上,本选题将采用:1文献研读法 学习借鉴古今关于诗歌鉴赏的研究成果,理论了解实际,拓展研究思路,开辟研究天地,坚持走科学化、理论化的研究道路,力求研究成果的普适化,提高选题研究的理论价值。2调查分析法 通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调查分析,了解古代诗歌教学的现状,总结得失,寻求古代诗歌教学的切入点,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不断提高古代诗歌教学的效益。3活动激趣法 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营造更加宽阔的学习古代诗歌的天地,从“诵、歌、画、作”等方面引导学生沉潜入古代诗歌,在活动中理解诗意、体悟诗情、涵泳诗趣,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从而为学习成长的生命增添诗歌的底色和文化的底蕴。4经验总结法 在探究中有反思,在实践中有创新,要真行动、真思考,从研究过程中发现最原始的个性化材料,从学生学习成长的最切近处进行教育设计,努力使自己总结出来的研究成果真实、鲜活、可行、有效。(二)研究步骤本课题研究从设计和完成预期两年完成,分为四个阶段,具体研究过程如下:1第一阶段(2012年2月课题立项)确立课题研究方向和内容,组建课题组,明确分工,落实研究任务,完成课题申报、评审书的填写。2第二阶段(课题立项2012年7月)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初中古代诗歌教学的现状,立足古代诗歌教学课堂实践,疏理新课程实施以来中考语文试卷中古代诗歌命题特点和发展趋向,并提出自己的研究观点,开展“经典诵读”、“诗意班级”等活动。3第三阶段(2012年9月2013年7月)紧密结合初中古代诗歌教与学的实践,通过教师的鉴赏指导和活动开展,激发学生古代诗歌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初步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技能,让学生在古代诗歌学习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和精彩。4第四阶段(2013年8月2014年7月)全面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深入总结课题研究成果,认真撰写研究报告,力争如期完成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结题。五、课题的预期成果本课题的预期成果主要有两种:课题成果报告与资料汇编1、课题研究成果报告2、教案、案例研究汇编六、可行性论证1、本课题在校领导内、教科室内已通过多次商讨,非常重视,已初步有了一定的研究方案,并取得了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资料,为下一步的论证和研究打下基础。2、学校“有效教学”系列探讨与研究活动的开展,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浓厚的学术氛围。学校对教科研活动的不断重视与推进,备课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与鼎力支持,为本课题研究的进一步实施与后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3、本人从事语文教学十多年,对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有实践积累和深入研究,还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有较高的教科研热情,教学论文在省、市、区获奖多篇。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施良方 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黎奇主编: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4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5张利芳:古诗词有效性教学模式浅探,语文教学通讯2009年3A。6孙清武:古代诗歌教学八法,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6月。 (此文为2012年萧山区级中学语文立项课题)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辑,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6 /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