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专题28浅尝现代生物技术生物(浙江选考专用)考点浅尝现代生物技术考点浅尝现代生物技术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植物组织培养植物组织培养1.培养基培养基(1)成分: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有机成分。(2)类型:MS培养基、发芽培养基和生根培养基。(3)作用:为植物组织或器官生长和发育提供营养条件。(4)配制:称量、溶解、调pH、融化、分装(三角瓶)、加盖灭菌。考点清单2.组织培养组织培养(1)含义:组织培养就是取一部分植物组织,如叶、芽、茎、根、花瓣或花粉等,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在三角瓶中的琼脂培养基上,给予一定的温度和光照,使之产生愈伤组织,进而生根发芽。(2)过程:重点难点重点难点植物组织培养植物组织培养1.基本过程基本过程abcd(1)a表示离体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它能被培养成d的根本原因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2)b表示愈伤组织,它与a相比分化程度低,全能性高。(3)若a是花药,则d是单倍体植株,继续对其使用秋水仙素处理可获得染色体加倍的可育植株。2.操作流程操作流程配制MS固体培养基外植体消毒:用70%的乙醇和5%的次氯酸钠溶液对外植体进行消毒,注意时间不能太长接种:接种过程中插入外植体时形态学上端朝上,每个锥形瓶接种23个外植体。外植体接种与细菌接种相似,操作步骤相同,而且都要求无菌操作培养:接种后的锥形瓶应该放在无菌箱中进行培养,并定期进行消毒,保持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移栽:将生根的苗从锥形瓶中移至草炭土或蛭石中继续培养,苗健壮后再移至土中栽培易混易错易混易错 外植体在培养过程中被污染的原因:外植体消毒不彻底;培养基灭菌不彻底;接种过程中被杂菌污染;锥形瓶密封性差等。3.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时应注意的问题(1)所有实验用具应严格灭菌。(2)接种过程要求严格的无菌操作。(3)愈伤组织培养,最初避光培养,后期见光培养。(4)试管苗培养:要先进行生芽培养,再进行生根培养,试管苗培养要在光照条件下进行。方法方法 菊花的组织培养菊花的组织培养1.原理原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2.基本过程基本过程菊花组织丛状苗生根苗健壮后长成植株3.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条件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条件(1)材料:植物的种类、材料的年龄和保存时间的长短等都会影响实验结果。突破方法菊花组织培养一般选择已无菌培养过的菊花幼苗作材料。一般来说,容易进行无性繁殖的植物容易进行组织培养。选取生长旺盛的嫩枝进行组织培养的原因是嫩枝生理状态好,容易诱导脱分化和再分化。(2)营养:常用的培养基是MS培养基,其中含有的大量元素是N、P、S、K、Ca、Mg,微量元素是Fe、Mn、B、Zn、Cu、Mo、I、Co,有机成分有甘氨酸、烟酸、肌醇、维生素、蔗糖等。(3)激素:在培养基中需要添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等植物激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浓度、使用的先后顺序、用量的比例等都影响实验结果。(4)环境条件:pH、温度、光照等。例例以野生菊花为材料进行的组织培养步骤如图所示:愈伤组织生芽生根Y定植请回答:(1)按照菊花的需求量,MS培养基由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组成。MS培养基含有十几种化合物,配制不方便也难以称量准确,可将培养基中的各种成分扩大510倍分别称量,配成,用时稀释。(2)步骤X中的野生菊花一般选择()A.开过花的老枝B.未开花植株的茎上部新萌生的侧枝C.正在开花的枝条D任何枝条均可MSX制备培养基(3)野生菊花外植体在接种前要用70%和5%溶液进行表面消毒。(4)过程A在无菌的条件下把消毒后的野生菊花外植体接种在三角瓶中的琼脂培养基上,给予一定的温度和,使之产生愈伤组织。过程B要在培养基上进行,使之长出较多的丛状苗。植物组织培养实验用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而不用植物中存在的天然激素的原因是。(5)步骤Y表示,再将幼苗移植到土中培养(定植),即可长成植株并开花。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以野生菊花为材料进行的组织培养,应选取较为幼嫩的组织,用70%乙醇和5%次氯酸钠溶液消毒,先用发芽培养基,再用生根培养基,移栽炼苗后再移植到土壤中培养。答案答案(1)有机成分母液(2)B(3)乙醇次氯酸钠(4)光照发芽(或细胞分裂素多于生长素的)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植物中没有相应的分解它的酶,作用时间长,作用效果明显(意思合理可给分)(5)移栽炼苗【思维点拨】【思维点拨】(1)植物组织培养在快速繁殖、除去植物病毒、新品种的培育、品种资源的保护、某些代谢产物(如色素、芳香物质等)的生产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2)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应该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实验经过外植体愈伤组织丛状苗生根苗炼苗移栽植株的过程,需要一定的光照和温度条件。(3)组织培养时不用天然激素而是用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因为植物中存在相应的分解天然激素的酶而没有分解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酶,所以天然激素在植物体内作用和存在的时间短,植物生长调节剂作用和存在的时间长,作用效果明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