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古人上中下三策

上传人:d****1 文档编号:55948798 上传时间:2022-02-1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趣谈古人上中下三策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趣谈古人上中下三策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趣谈古人上中下三策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趣谈古人上中下三策孙子兵法中的上中下三策。孙武是中国春秋时期吴国将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灭亡楚国。其著有巨作 孙子兵法。被后世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孙子兵法也是中国最早出现上中下三策的名著。孙子兵法 原文曰 : “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 ,得其下;求其下 ,必败。”意思是追求上等的,可以得到中等的;追求中等的, 可以得到下等的; 追求下等的, 什么都得不到。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曰:“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意思是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薛公的上中下三策。英布,秦末汉初名将,初为霸王项羽帐下五大将之一,是项羽作战时最得利的左右手,战力高且立下诸多战功,封为九江王。后背叛项羽,转而支持汉阵营,被封淮南王,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其后英布眼见功臣陈豨、韩信、彭越被汉帝诛杀,心中不安,于汉高祖十一年(前 196 年)七月举兵反汉。淮南王英布造反,汉高祖刘邦向夏侯婴的老朋友薛公问计。薛公在对刘邦召对时进行战略分析,认为在英布的角度之上能采取上中下三计: “何谓上计?” “东取吴,西取楚,并齐取鲁,传檄燕、赵,固守其所,山东非汉之有也。”上策就是以淮南为基地, 东取吴和楚, 就是现在的江苏南部和北部,然后北上占领齐鲁(就是现在的山东) ,然后外交上争取燕赵(就是现在的北京和河北)依附,然后可以占有太行山以东,和汉高祖对抗。“何谓中计?”“东取吴,西取楚,并韩取魏,据敖庾之粟,塞成皋之口,胜败之数未可知也。 ”中策就是取了吴楚之后, 不是去占领齐鲁, 而是占领韩魏(就是河南中部的许昌到山东西部的菏泽)一线。这样的话,在荥阳一带布防,可以扼守洛阳门户,威胁函谷关,占据成皋之险和敖仓之粮,就可以抗衡一些,鹿死谁手,未为可知。“何谓下计?”“东取吴,西取下蔡,归重于越,身归长沙,陛下安枕而卧,汉无事矣。”下策就是东边取了吴,然后西边占领蔡(就是现在的江西九江一带) ,背靠南越和闽越(就是现在的广东和福建) ,然后自己坐镇长沙。这样的话,汉高祖就可以高枕无忧, 很快平息这场叛乱了上曰:“是计将安出?”令尹对曰:“出下计。”上曰:“何谓废上中计而出下计?” 令尹曰:“布故丽山之徒也,自致万乘之主,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故曰出下计。”上曰:“善。”日后英布果然如同薛公所分析的一样,采取了下计,刘邦率军亲征击败英布,英布逃亡到江西一带,被他的内弟第二代长沙王吴臣诱捕杀害于番阳(今江西景德镇西)。贾让的治河上中下三策。贾让,汉哀帝时任待诏。当时黄河频繁决溢,灾患严重。朝廷征集治河方案,绥和二年 (公元前 7) ,贾让应诏上书,提出治河三策。上策:主张不与水争地, “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决黎阳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 这是针对当时黄河已成悬河的形势,提出人工改道,避高趋下的方案。他认为,实行这一方案,虽要付出重大代价,“败坏城郭、田庐、冢墓以万数”,但是可以使“河定民安, 千载无患”。中策:是开渠引水,达到分洪、灌溉和发展航运等目的。他认为这一方案不能一劳永逸,但可兴利除害,能维持数百年。下策:他又认为如果保守旧堤,年年修补,劳费无穷,是最下策。贾让三策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次全面地对治理黄河进行了方案论证,较完整地概括了西汉治黄的基本主张和措施;首次明确提出在黄河下游设置滞洪区的思想, 强调滞洪区的作用是“使秋水多,得有所休息”;论证规划方案时首次提出经济补偿的概念,主张筹划治河工费用于安置因改道所需的移民;提出综合利用黄河水利资源,具体论证开渠分水有三利(低地放淤肥田 ,改旱地为稻田,通漕运) ,不开则有三害(民常忙于救灾,土地盐碱沼泽化,决溢为害) ;分析了黄河堤防的形成 ,发展过程及其弊端。 由于上述特点, 他的治理黄河三策对后世治河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古代治河思想方面的重要遗产之一。贾让的治河三策,是中国最早对黄河下游兴利除害的治河文献。东汉史学家班固以1000 余字的篇幅把它完整地记入汉书沟洫志中,对后世的治河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班超的上中下三策。班超( 32 年 102 年),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永平十六年(73 年 ),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镇抚西域各国。汉朝的青年班超被派作为外交官的随从武官,带领 人,出使西域各国。首站到达鄯善国。鄯善国王头几天热情招待,后几天就冷淡起来。原来鄯善国位于匈奴与汉朝之间,处于被争夺的地位。班超敏感地觉得这一定是匈奴也派使者来了,现在的冷淡潜伏着汉使者与班超本人的生命危机。于是 他们对负责招待他们的鄯善国人进行恐吓,得知匈奴使者的人数和住宿地。然后,他向手下名武士分析形势,这时只有上中下三策。 下策是坐以待毙;中策是逃走,但逃不多远仍是死路;上策是先下手为强。大家同意了,便在当天夜里摸到匈奴使者住处,匈奴使者毫无防备,多人全部在睡梦和慌乱中被杀。这样,鄯善国向汉朝亲近了。班超先发制人,既脱了险,又为国建了奇功。庞统的上中下三策。庞统( 179 年 214 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三国时刘备手下的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上策,暗中选择精兵,日夜行军进攻成都;中策,刘璋手下最重要的将领是杨怀、高沛,手下兵马甚多,并且一直很提防刘备,多次上书建议刘璋驱逐刘备。庞统认为刘备可以借口荆州有急事准备回军,借此召见,趁机除去二人;下策,退回白帝城,等待时机。最后,刘备选择了庞统的中策。应该说,刘备的选择是很明智的。刘备入川庞统献的三策是按照军事角度排序的。而刘备的选择是按照政治角度,如何顺利接掌西川政权排序的。庞统给出的是军事上可行的三策,相当于海选,刘备在军事可行的前提下选择政治最优之策。李密的上中下三策。李密( 582 年 619 年 1 月 20 日),字玄邃, 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 人,隋唐时期的群雄之一。 杨玄感,司徒杨素之子,隋末最先起兵反隋炀帝杨广的贵族首领。因隋炀帝猜忌大臣, 使得杨玄感内心不安。 于是开始策划谋反。公元 613 年(大业九年) ,隋炀帝征讨高句丽,派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监理军需运输。杨玄感趁隋炀帝第二次东征,后方空虚之际, ,便抓住取隋代之的这一良机,在黎阳起兵反隋。杨玄感筹划起兵,暗中派人到长安迎接李密,让他主持谋划工作。李密到了以后,向杨玄感献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往东北打,占领涿郡,封锁临渝关,切断隋炀帝的归路,然后和高元两面夹击,让隋炀帝不战自溃;中策是往西打, 直取大兴城, 攻占长安, 占据关中,凭险固守,让隋炀帝有家难归;下策是就近攻打东都洛阳。杨玄感听了三策后说:“你说的下策, 才是上策。 现在朝臣们的家属,都在洛阳,如果不攻取它,怎能影响世人?并且经过城镇却不攻打, 用什么显示威力?”杨玄感思虑再三, 竟然选择了下策,率兵攻打洛阳。在洛阳城下,杨玄感曾经一呼百应,集结了十万大军。但也同样是在洛阳城下,杨玄感久战不克,隋援军到来,攻势强烈,玄感军立刻不敌,一日三战三败,兵败西撤,从此踏上了不归路。杨玄感起兵反隋,直接导致隋炀帝二征高丽失败,起兵虽以失败告终,但动摇了隋王朝的腐朽统治,客观上推动了隋末农民起义的发展。李鸿章幕僚上中下三策。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之时,西太后下诏时在广东的李鸿章北上议和。有幕僚为李鸿章定下上中下三策以应对此事。上策为拥两广自立,以李鸿章在中外的影响力,图谋恢复汉人政权,在亚洲首开新政体; 中策为速起广东之兵北上剿拳勤王,以谢洋人; 下策就是奉诏单骑入虎狼之穴议和了。 分析起来,第一方案不是忠臣所为,第二种方案实在是空谈,当时广东并无一兵一卒可以调用,所谓勤王之说只能是水中望月,徒劳而已。而如果实行第三种方案必定要议和,议和必定要定条约,定条约必定又要丧权辱国。对年近八十的李鸿章来说,实在是自取灭亡之道,以李鸿章的识见,岂能不知?至此李鸿章时代谢幕了。抛开李鸿章此次议和丧权辱国不说,单凭他临难不辞,虽水火犹慨然赴之的勇气,在当时的中国是独一无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