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六课 辛弃疾词两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55689877 上传时间:2022-02-18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9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六课 辛弃疾词两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高中语文 第六课 辛弃疾词两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高中语文 第六课 辛弃疾词两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施滩崔道融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赏析】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而是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诗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上联平平道来,旨在澄清史实。据史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了的史实再颠倒过来。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诗人在为西施辩诬之后,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春天到了,江河水涨,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奔流,好像在为她蒙上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但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能是诗的想像,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慨叹。这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论,在议论中渗透感情。晚唐诗人罗隐也写过类似的诗:“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比较起来,两诗的立意相似,又各具特色。罗诗议论充分,能联系“时运”来分析国家的兴亡,这比崔诗似觉深入一层;崔诗发议论,不仅诉诸理智,而且诉诸感情,将理智和感情自然地糅合在一起,这较之罗诗又有其高出一筹的地方。(2011年高考江苏卷)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夫列子御风而行,_,旬有五日而后反。(庄子逍遥游)(2)_,来吾道夫先路!(屈原离骚)(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4)土地平旷,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5)以古为镜,_;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吴兢贞观政要任贤)(6)_,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7)可堪回首,_,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8)_,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王国维先生纪念碑)【答案】(1)泠然善也(2)乘骐骥以驰骋兮(3)星汉灿烂(4)屋舍俨然(5)可以知兴替(6)去来江口守空船(7)佛狸祠下(8)独立之精神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2分析辛词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理解作者用典的深刻用意。3体悟作者在水龙吟中表达出的郁闷无奈的思想感情,学习他深沉真挚的爱国热情。理解作者在永遇乐中所表达的爱国之心和老当益壮的战斗之志。2解释词语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剑。脍:把鱼、肉切细。求田问舍:购买田地和房舍。刘郎才气:指有雄才大略的刘备。树犹如此:语出世说新语。晋朝的桓温北伐,途中见到自己早年栽种的柳树已粗过十围,便叹息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此处借以抒发自己不能为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而效力,徒然虚度时光的感慨。红巾翠袖:代指女子。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无处寻找英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了。舞榭歌台:演出歌舞的楼台。寻常巷陌:普通的街道。巷、陌,这里指街道。金戈铁马:这里指代精锐的部队。金戈,用金属制成的长枪。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到处是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6走近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一生都在致力于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大业。其词现存620余首。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辛弃疾的词意境雄奇阔大,气魄宏伟,形象飞动,纵横激烈,沉郁顿挫,豪迈非凡。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继承诗经楚辞的传统,创造性地运用比兴象征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并具有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善于熔铸诗、辞、歌、赋、经、史入词,善于提炼民间口语入词,给词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辛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辛弃疾以词名世,其诗文创作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另外有奏疏美芹十论九议。词集名稼轩长短句。7了解背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我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词篇。辛弃疾原来在北方抗金,后因起义军失败,而渡江南下,南下之后,南宋小朝廷不仅不予重用,相反对他诸多猜忌,但他仍怀着满腔热切的希望,写了美芹十论上奏皇帝,结果奉行投降主义路线的南宋朝廷以“讲和方定,议不行”(宋史本传)为理由,而不予理睬,辛弃疾回顾自己渡江南来以后,曾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把自己心中想说的忠心爱国的肺腑之言都陈奏给皇帝了。可是南宋统治集团好比是一个患恐敌症的重病人,任凭你怎样用议论去鼓舞他们,使他们拔出于消沉畏缩的气氛之中,都是徒劳无功的。正如陆游在一首诗中说:“诸君尚守和戎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报国无门,壮志难申,辛弃疾这时心中的悲愤是可想而知的。这一切,就是他登建康赏心亭时写下传诵千古的水龙吟的背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作于词人镇江知府任上。当时,执政的韩侂胄意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辛弃疾任镇江知府。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为北伐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但不同意韩侂胄立即北伐的主张。韩听不进他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从某种意义上说,等于是给韩的一封“谏书”。词的上片借歌颂孙权、刘裕,表明作者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下片以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北伐而导致失败的史实警告当权者不要急于用兵,显示了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8开阔视野(1)词人逸事英雄虎胆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访稼轩未晚以词会友的故事宋宁宗嘉泰年间,刘过在杭州。当年辛弃疾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曾听说刘过的文名,便派遣一名侍从去招请他。刘过刚好碰上有事不能成行,便写了一封信给车夫带去,还仿效辛弃疾沁园春的体式作词一首封好转呈,下笔便逼似辛弃疾词。这首词写道: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白云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他作的这首沁园春词,词语劲健,气势豪迈,如下片对偶句与散文句错综运用,这是仿效唐代诗人王勃的赋体,而又加以变化。辛弃疾得此词大为高兴,赠送给刘过数百万钱,还特别邀请他去,留住宾馆里欢宴满月,两人唱酬不倦。(2)关于“题眼”“诗眼”“词眼”从标题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标题即“题眼”,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样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哀江头的“哀”,整首诗如泣如诉,凄婉感人,题眼即见。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诗眼、词眼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如王维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诗中的“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不仅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钥匙。再如李清照的醉花阴,这首重阳词,情景交融,写出了女主人公多愁善感,怜花自怜的性格情态。结尾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是全篇的词眼,形象地概括了全篇词意,画龙点睛,使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本课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讲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1.吃透文本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上片写景抒情,通过写清秋、远山、孤雁、夕阳等,表达了自己飘零江南的愁恨、抑郁和孤独之情。下片直接言志,表达自己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愿望不能实现的无奈与遗憾。2设疑激智(1)词的上片写的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词的上片,大段写景,借景抒情。“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这是所见。登楼远眺,三楚故地,天高野阔。上面湛湛青天、悠悠白云,入眼的是一派凄清悲凉的秋景;脚下秦淮之水注入万里长江,无语东流,越去越远,直至水天相接处,最后融入了无边的秋色里。秋天原本萧瑟惨淡,加上作者登楼又心情沉重,所以,尽管江南的秋天天高地阔,江水也宁静、清澈,但作者眼里和笔下的环境气氛却显得黯然压抑,凄清伤神。“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侧重写所感。放眼秋山,千姿百态。但远远望去,不论状如玉簪的山,还是形同螺髻的山,在清冷的秋天里,都似乎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愁绪和怅恨的色彩。这里的“献愁供恨”其实是移情及物,是自己对大好河山沦陷的痛心。“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又写所闻。在落日斜照的赏心亭上,在失群孤雁的声声哀鸣中,一个客居江南的天涯游子正怆然伫立。山水无情,犹且“献愁供恨”;孤雁独飞,宁不撩人愁肠?更何况其哀鸣之声,声声入耳,是那样的惊心动魄呢。落日孤雁,固写眼前实景,其实也是喻情,是以物况己,包含着家国之痛身世之叹。犹言南宋国势衰微,恢复遥遥无期,孤雁悲苦,尚可南归,而自己却已有家难投了。词写到这里,情调未免略显苍凉低沉。但词人一生慷慨纵横,从不失英雄本色。即使在罢黜闲居时,也还是要“补天裂”(贺新郎),要“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所以在悲凉之余,下文更表现出了激愤。他顺理成章地写到了自己的所为:“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词意跌宕,突然扬起,而又一如水到渠成,隐隐流出了一片建功立业之意。他拔剑而起,反复把看;他壮怀激烈,几番手拍栏杆。可又有谁能理解一个失意英雄此刻的心情呢?把看吴钩、手拍栏杆原是忠愤激越时的行为,却也是抑郁苦闷无从发泄时的行为。至此,不为当权者所用的悲愤难诉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词人的自我形象也已跃然纸上。末三句由前面写景转入直接抒情,点出了全篇主旨,为下阕用典使事、抒怀言志作好了铺垫。以上,词的上片从上(天空)、下(大江)、远(青山)、近(楼头)不同角度描绘了一幅完整的秋意图,渲染了一种凄清萧瑟的气氛,给人造成了一种怨愤、失落、压抑的感觉,并通过所见、所闻、所感、所为展开题旨,不但交待了时间(深秋傍晚)、地点(赏心亭楼头)、人物(江南游子)、事由(登临凭吊),而且已隐隐道出了作者的情怀,内涵极为丰富。(2)词的下片连用三个典故,请简要分析其作用。词的下片作者连用三个典故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先用张季鹰之典。晋朝张翰字季鹰,为官时,一日“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张翰为官可以忘情世事,追求个人的“适志”,但词人自己却因家乡沦落金人之手,有家难归,只能永远客居江南了。“休说”“归未”,意含否定,既写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又表明了自己不会像张季鹰那样置国事不顾而隐居的责任感。再用三国时许汜、刘备之典,进一步表明自己矢志恢复山河的雄才大略。许汜向陈登请教买地置屋之事,为人所不齿;而蜀主刘备,素有平天下的雄才大略,为人敬仰。作者一生以功业自许,忧国伤时,矢志恢复,假如自己今后真的变成了像许汜一样的琐屑小人,囿于个人生计,求田问舍,无济世之志,那么,自己还有何面目去见当今那些舍身忘家的刘备式的英雄人物呢?以上两典连用,衔接极其自然。通过否定张季鹰与许汜,申述了自己志之所在。最后用桓温之典直述心声。桓温北伐时见过去种的柳树已十分粗大,感慨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词人借此写出了自己的担忧和时间的紧迫:时间一年年过去,光阴虚度,恢复无期。国事依旧不可收拾,自己的夙愿依旧不能实现。自然界的树木尚且经不起时光淘洗,变得摇落枯萎,日渐衰老,更不必说风雨飘摇中不胜愁苦的人了!至此,三次驱典入词,两番反面否定,层层曲折地把感情的宣泄推向了高峰,也把全词主旨作了具体说明,使人对其“登临意”有了深切的了解。(3)从整体上说,这首词有什么特点?此词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阔景、壮志、豪气、悲怀一时齐集,笔力遒劲而笔致婉曲,于纵横跌宕中慷慨淋漓,如闻裂帛之声,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沉郁悲慨。全词写尽英雄失意之感,又有极强的感染力,至今读来仍动人心魄。(4)这首词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表现自己的“登临意”的?他通过对秋天里的青天、流水、远山、落日、征鸿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烘托他的“登临意”。又通过看吴钩、拍栏杆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登临意”。再用张翰、刘备以及桓温等历史人物的典故来阐发自己的“登临意”。【答案】B(A.“岑”读cn;B.“簪”读zn,“脍”读kui;C.“倩”读qin;D项无错误。)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遥岑远目:眺望远处的山岭。B刘郎才气:指有雄才大略的刘备。C树犹如此:语出世说新语。晋朝的桓温北伐,途中见到自己早年栽种的柳树已粗过十围,便叹息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此处借以抒发对时过境迁的感慨和对家乡的怀念。D神鸦社鼓:吃祭品的乌鸦和社日祭神的鼓声。说明人们已忘却战败的历史,竟在佛狸祠前频繁地迎神赛社。【答案】C(C.借此抒发自己不能为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而效力,徒然虚度时光的感慨。)【答案】 A(A项七手八脚:形容人多忙乱,动作不一。此处应为“手忙脚乱”。B项江河日下:江河的水天天向下游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C项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占一半。D项冰山一角:比喻事物已经显露出来的一小部分。)4下列没有典故的一项是()A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B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D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答案】A5文学知识填空。(1)辛弃疾字_,号_,山东济南人,_爱国词人,其词抒写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与_共为豪放派的代表。(2)古诗词中常有化用现象,指出与“遥岑出寸碧,远目增双明”相对应的词句_。(3)韩愈有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辛弃疾有词句_,皮日休有诗句“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三者在写作特点上有共同之处。【答案】(1)幼安稼轩南宋苏轼(2)“遥岑远目”(3)“玉簪螺髻”6下列对词句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本指刘邦。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邦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虑。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又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答案】B(“刘邦”应为“刘备”。)第二课时(讲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吃透文本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上片借歌颂孙权、刘裕表明作者的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下片显示了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抒发了报国无门的苦闷心情。2设疑激智(1)全词用了哪些典故(也可说用事:古人及其事迹)?各有什么作用?词的上片从眼前的大好河山,追念到曾经活跃在这里的两个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景仰,也暗含着用英雄们的业绩鼓励、鞭策自己的意思。词的下片用了三个典故:刘义隆北伐、拓跋焘建行宫、廉颇思赵。用刘义隆北伐惨败的故事,是针对当时执政的韩侂胄的急于事功,主张出兵,不做充分准备的警告。用拓跋焘的故事,是指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记收复失地的悲愤之词。用廉颇的故事,是以廉颇自比,表示希望仍然能为国效力。(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句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这句话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使自己国土不受外侵,并拓域开疆,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吴国出现承平气象。“风流”,指孙权的才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火,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言外有江山寂寞,时势消沉之意。这几句话突出萧飒、凄凉之象,笔调转为哀婉、舒缓,词人慨叹眼前之景象,表达了他们对孙权的崇拜和对当前时局的担忧。(3)这首词用典很多,但依然很有诗意,它的形象性表现在哪里?作者的政治见解透过诗歌形象地表达出来而不破坏诗词美。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用历史事实来说明现实问题。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侂胄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内心的独白。作者构建的意象,有借古讽今的、规劝的,也有总结历史经验的、预示未来的,而这些都串联在创作主体的思绪和感情的变化、升腾之上。也正因为事件的述说浸透了情,理又隐在事中,要读者去体会,故而体现了词的本质。(4)这首词的用典有何具体特点?请分析。用典用事贴切而寄意深远。用事是用典的一种方式,即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先说词的上片。应当看到,这不是用史家的方式评论历史人物,而是借历史人物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词人既已来到当时的抗战前线,渴望自己能实现恢复中原的宿愿,他对曾经在这个地方成就了大业的英雄怀着景仰的感情,是极为自然的事其中也含有用英雄们的业绩鼓励、鞭策自己的意思。这样写,可谓蕴藉极深。其次,词中也有一条明显的叙事、抒情的线索:词人知道这个地方在三国孙权时代曾经出现过繁华的景象,想去探寻它的遗迹,然而没有见到,昔日的“舞榭歌台”已经荡然无存,这使他感慨万千;可是他看到了在“斜阳草树”掩映下的刘裕的故居,这时他的脑海中便浮现出一幅当年刘裕誓师北伐的图景来,他对刘裕“气吞万里如虎”的形象赞叹不已。读到这里,一个胸怀恢复大计的爱国词人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了。再说词的下片。一开始就是一幅令人沮丧的历史图景:宋文帝元嘉年间王玄谟“草草”出兵北伐,遭到惨败。这是词人回溯历史,意在汲取教训,不打无准备之仗。上片既已说到北伐雄图,这里再说北伐的基本方针,也是极其自然的。这是诗词中常用的讽喻手法,因为当时执政的韩侂胄急于事功,主张立即出兵,词人这样写含有委婉劝阻的作用,不可跟政论混为一谈。再一件事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长江边的瓜步山上建行宫,词人借此表示,沦陷区的人民安于异族统治,不迅速谋求恢复,后果将不堪设想。词人将这番意思艺术地融入“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幅图景里,颇能发人深思。最后用廉颇思赵一事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地、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综观全词,用事虽多,然而抒情的脉络清晰,词中所涉及的那些历史故事全都图画般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词人的思想感情也使人觉得触手可及。一句话,它用艺术形象来表现词人的政治立场和观点,这是辛词用事的一大特点,把握这个特点才能正确地鉴赏辛词。【答案】B(A项gnggn;C项zhozho;D项xiji)2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A慰藉愤懑雾霭荒芜人烟B洗练暇想拜谒变换莫测C幅射渲闹渣滓残羹冷灸D干燥狭溢因缘矫糅造作【答案】C(辐射喧闹残羹冷炙,A项荒无人烟,B项遐想变幻莫测,D项狭隘矫揉造作)【答案】A(不名一钱:名,占有。没有一文钱,形容极其贫穷。B项天衣无缝:用于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不能用于具体的衣服做工。C项黍离之悲:用于抒发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之情。不用于对个人命运的悲叹。D项言不由衷:说出的话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指心口不一,形容说话无诚挚之意,不用于形容表达能力)【答案】C(A.英俊,有才华/英雄业绩;B.花白/开花;C.剩得;D.赤壁古战场/国都。)5下列各句中所用典故与历史人物相对应的一项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封狼居胥。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A刘裕周瑜霍去病张季鹰B周瑜刘裕霍去病张季鹰C周瑜刘裕张季鹰霍去病D刘裕周瑜张季鹰霍去病【答案】B6对“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怀念廉颇,感痛今天再也找不到廉颇那样的名将了。B作者以廉颇自比,表达了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抒发了不被朝廷重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C作者怀念廉颇,用追述赵国不重用廉颇而加速灭亡的事实来影射南宋统建治者。D作者以廉颇自比,指出朝廷若不重用主战的将领,必将重蹈历史上赵国灭亡的覆辙。【答案】B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原文展示】是故一昼一夜,花开者谢;一秋一春,物故者新。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刘基司马季主论卜【名句背景】司马季主是楚地人,他精通天文星历之学,汉朝初年在长安占卜,名气很大。有一天雨刚停,街市清洁,行人又少。汉朝大臣贾谊、宋忠同车出行,被司马季主的宏辞博论吸引住了,听得十分佩服,就问:“先生这样的高人,怎么地位低下,做占卜这样下等职业呢?”司马季主捧腹大笑:“看来你们很像有学问,为什么说出这样浅薄的话?什么算尊贵,什么是高贵呢?”问得贾、宋两人汗颜。【名句译释】因此,一个白天一个黑夜,花开了又谢了;一个秋天一个春天,树叶凋零了又发芽了。湍急的水流下面,一定会有深潭;高大的山丘下面,一定会有深谷。【名句评析】事物总是在变化的。有盛必有衰,有阳必有阴,有昼必有夜,有高必有低。我们要注意事物的相互变化,并且去适应它。文句运用对偶句形式,读时显得语句流畅,声音和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