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边城中的“湘西世界”

上传人:磨石 文档编号:55248480 上传时间:2022-02-17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边城中的“湘西世界”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论边城中的“湘西世界”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论边城中的“湘西世界”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单位 中国语言文学系 学生学号 2 编 号 ZW2011HY018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 论边城中的“湘西世界” 学生姓名 沈 楠 专业名称 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徐 济 民 2011年5月25日总 目 录论文正文一、边城中的“湘西世界”(6)(一)与人合二为一的自然之景 (6)(二)人性美 (8)1、祖孙之间的亲情美(8)2、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美(9)3、邻里之间的人情美 (10)二、“湘西世界”的形成要素 (11)(一)作者自身因素(11)1、苗族的血统 (11)2、地域文化的熏陶 (12)3、对苗民的同情 (13)(二)外部环境的作用(14)1、边城的地理位置 (14) 2、都市环境的冲击 (14)3、现代文明对湘西的入侵 (15)三、湘西世界的美好与悲哀(17)(一)湘西世界的田园牧歌(17)(二)“湘西世界”隐伏的悲哀 (18)参考文献 (23)谢辞 (24)附录1. 任务书(25)2. 中期检查报告 (27)3. 指导教师指导记录表(28)4. 结题报告(29)5. 成绩评定及答辩评议表 (30)6. 答辩过程记录 (32)论边城中的“湘西世界”摘要: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他从作品到理论构建的“湘西世界”。其湘西世界的建构及其文学成就的代表应首推以湘西为题材和背景的小说。边城毫无疑问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他在边城这部作品中极力构建着心中的理想神庙,在这座神庙中既供奉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又供奉着他的文学理想。“湘西世界”的建构与他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外部环境息息相关,多种因素的相互交织使得沈从文在边城中构建出一幅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图景。尽管这种牧歌情调式、如梦幻般的湘西世界一直以来令众多读者如痴如醉,但深入研究其作品,我们会发现沈从文构建“湘西世界”的真正意图并不在于构造一个令人神往倾心的世外桃源。恰恰相反,他的“湘西世界”的真正意蕴在于要让读者挖掘出其背后所隐伏着的哀愁以及作者在“湘西世界”中所倾注的文学理想,这才是“湘西世界”存在的真正意蕴。关键词:边城;湘西世界;牧歌;悲剧The Xiangxi World in the Border townAbstract: Shen Congwens main contribution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s that he constructs the Xiangxi world from the work to the theory. It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Xiangxi world and its literary achievements that the novels regard Xiangxi as their theme and backgroud. Border town unquestionable is the representative one. Shen Congwen is struggling to construct his ideal holy place, in which he consecrates his dream for life and literary. The constructing of Xiangxi world is closely related to his life experiences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A convergence of many factors makes him draw an idyllic picture of life in Xiangxi world. Although many readers are captivated by this kind of idyllic and dreaming life, if you get more into his work, you will find the real purpose of constructing Xiangxi world for Shen Congwen is not to build an attractive ideal world, on the contrary, he wants to make the reader can bring out the concealed sadness and the authors literary ideal, which is the true meanings of Xiangxi world.Key words: Border town; Xiangxi world; idyllic; tragedy 目 录一、边城中的“湘西世界” (6)(一)与人合二为一的自然之景(6)(二)人性美(8)1、祖孙之间的亲情美 (8)2、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美 (9)3、邻里之间的人情美 (10)二、湘西世界的形成要素 (11)(一)作者自身因素(11)1、苗族的血统 (11)2、地域文化的熏陶 (12)3、对苗民的同情 (13)(二)外部环境的作用 (13)1、边城的地理位置 (13)2、都市环境的冲击 (14)3、现代文明对湘西的入侵 (15)三、湘西世界的美好与悲哀 (17 )(一)湘西世界的田园牧歌(17)(二)“湘西世界”隐伏的悲哀 (18)参考文献 ( 23)谢辞 ( 24)33 / 34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自1934年问世以来,就引起了广泛关注。李健吾在边城沈从文先生作中写道:“边城是这样一部杰作:这里一切谐和,光与影的适度配置,什么样人生活在什么样空气里,一件艺术作品,正是叫人看不出是艺术的。一切准乎自然,而我们明白,在这种自然的气势之下,藏着一个艺术家的心力。细致,然而绝不琐碎;真实,然而绝不教训;风韵,然而绝不弄姿;美丽,然而绝不做作。这不是一个大东西,然而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1。边城创作的年代是战火纷飞的时代,但作者却不曾刻意去营造那个年代特有的战火气息。相反,他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世外桃源世界里那种和谐自然的生命形态。小说描写了湘西边陲的茶峒山城里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兄弟二人。与摆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之间的曲折爱情故事。青山绿水、渡口边的年迈摆渡人、16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竞赛中生龙活虎的傩送、慷慨乐施的码头团总顺顺等等,在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纯净优美,展现出一个充满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然而最终,美好的一切都只能存留在记忆之,天保与傩送兄弟二人:一人身亡,一人出走。年迈的老船夫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带着愧疚死去,只剩下翠翠在渡口孤独的等待着新上人的归来。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最终因为一切的不凑巧而以悲剧告终,笼罩在整部小说之上的是一种无奈的命运感,是传统文化中天命观的强烈表现。在边城里,沈从文创造出闪耀着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体现着人性的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同时也以悲剧的结局体现了作者对于被现代文明所侵蚀而摇摇欲坠的“湘西世界”的痛苦回忆与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一、边城中的“湘西世界”提到沈从文其人,人们最先想起的大概就是“湘西”和“边城”这样两个词语。“边城”这个静态的词,已经和沈从文紧密相连而不可分割了。虽然沈从文的世界并不止于此,但是他的灵魂恐怕永远安居在边城之中。在沈从文构筑起来的“湘西世界”中,作为乡土文学的代表,边城在人物塑造及审美艺术特色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沈从文在边城之中所营造的自然与人性完美结合的意境,传达出一份可贵的对于整个民族的悲天悯人的情怀。通过对自然与人性的描绘,充分展示了其“湘西世界”的理想生活图景。(一)与人合二为一的自然之景边城是一部中篇小说,全书篇幅不长。在7万多字中,可算作自然景物描写的大概有20多处,字数并不占很大比例,还有很多是与人的想法或者对话结合而成的,并非单纯的自然景物描写。从这个概况来看,书中的景物描写在数量上远远不及以风景描写作为重要表现手段的一些现代小说。然而分析其出现的场合和特点,自然景物描写却在边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首先表现在小说的重要背景介绍都是在景物描写中完成的。如小说开头的一段“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2寥寥数语,如闲话家常,将小说故事的场景,人物和人物的活动环境涵盖其中。甚至主人公翠翠的名字,也是在景物描写中交代的,因为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其次,书中每每情节发生变化或结构进入下一阶段时,便会以景物的变化来做预示。如为了描写小城和大佬二佬兄弟,先写顺着白河如果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底潭如果为白日所映照,河底的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都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来去去,全部就像是浮在空气里一般。大有柳宗元小石潭记的神韵和意境。另外,作家在边城中通过写湘西的自然景物来衬托人物之美,人物与景物相互交融。如借景物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天已快黑,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杜鹃叫不息,空气中混有泥土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生意人的杂声,心中有些许薄薄的凄凉”“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的白雾,这时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她似乎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3这几组景物描写,每一段都是一幅很美的图画。都通过景物描写细腻的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不同的景物衬托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除此之外,作者还借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如文中写道:“高崖上、月光下、草丛中珍藏着多少美好纯真的梦,印记了多少刻骨铭心的记忆,多少如梦似幻的故事”。这些景物的描写有一个最突出的共同特点,那就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也就是对在大自然中生存的人类的描写,都在极力追求一种优美、和谐的意境,即人在自然的怀抱中,与自然相处相得,合二为一的情景。如“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4”在这一幅美丽的图景中,暮春时节的桃花、人家、河水、游鱼,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人作为自然中极小的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也成了图景的一个部分,人们只有在桃花深处才能找到可以沽酒的人家。而正因为有了人家和飘摇的酒旗,才使得这幅春景图更有灵气。在这样的自然景物描写中,沈从文所塑造的人物自然也是气定神足的“自然人”。李健吾说沈从文:“在他的艺术作品里,他表现一段具体的生命,而这生命是美化了的,经过他的热情再现的,他所有的人物全可爱。仿佛有意,其实无意,他要读者抛下各自的烦恼,走近他理想的世界一个肝胆相见的真情实意的世界。”5翠翠正是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典型。沈从文在谈及边城的写作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6沈从文与翠翠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他们都在湘西山水中生长,都是自然的产儿,天真与浪漫,热情与幻想,构成他们生命的外部特征。然而其可爱之处并非在于外表,而是在于其与周围的自然相依相伴,灵魂之美与自然之美水乳交融、息息相通。(二)人性美 沈从文曾说过:“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地基,用坚硬的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建筑,这种庙里供奉的是人性。”7沈从文的全部文学创作有一个核心指向,即“人性”。“人性”二字是其文学观的灵魂,统摄着其所有文本。边城是通过各种感情的描写来展现人性之美的。1、祖孙之间的亲情美老船夫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痛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毫无保留的都给了她们。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儿背着自己与在当地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有了小孩之后,他却并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过这件事情一样,仍然很平静地把日子过下去。后来,士兵服毒而亡,女儿为之殉情,他又毫不犹豫地担负起了抚养外孙女的责任。随着岁月的流逝,转眼间,外孙女已出落成了一个和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从此,在老船夫的心里又多了一层心事:为翠翠找个如意郎君。为此,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然而,无意中却为孙女的爱情道路设置了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最终酿成了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他带着万般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然离开了人世。小说的主人公翠翠是全书之魂。她是人之子, 更是大自然的女儿。她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又给了她一颗绝不世俗的心;酉水、小船载满了她那少女的悠悠岁月。祖孙俩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渡船上、白塔下相依为命。一不贪财、二不羡贵、三不嫌贫、四不偷懒,愿守清贫,甘于助人。年幼的翠翠正是在这种祥和而又古朴的环境中,从爷爷那里继承了本该继承的东西,弘扬了本该弘扬的内容。翠翠与爷爷朝夕相处、形影不离,正是爷爷对翠翠付出了全部的爱,才使得翠翠这个遗孤在近乎奇迹中长大。翠翠在无忧无虑快乐成长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了爷爷全部的爱,对爷爷体贴入微。尽管后来爷爷误解了她,但当爷爷遽然逝去,她悲痛万分,那种无法割舍的亲情,使翠翠只想守在祖父的坟山,不愿进城。一个人挺立渡口继续摆渡,去完成那永远也无法完成的愿望,这是亲情给予她的力量,亲情使翠翠变得执著、勇敢、顽强,甚至连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孤独的在渡口、渡船上翘首期盼心上人的归来。2、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美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自古以来,有许许多多感人的爱情被人们所赞誉,也有许许多多庸俗的爱情被人们贬斥、唾弃。但边城的爱情是在一个古朴的环境中孕育的,着实有其迷人之处。首先,是翠翠的父母相爱却结婚不成,她的父亲心想:一同去生既无法聚首,一同去死应当无人可以阻拦,首先服了毒。她的母亲待翠翠出生之后,到溪边故意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这种凄美的爱情虽不可取,但比起现代的那些视爱情如粪土,金钱至上的人更值得赞扬和同情。对于任何一个天真纯洁的青年来说,爱情都是美丽的,充满幸福的。爱情之花虽然会因人世生活的风雨而遭受摧残以致于最后枯萎,但在爱的路上,坚定勇敢地去爱的人总会赢得人们的赞誉和同情。 其次,是翠翠和船总顺顺两个儿子之间的爱情。天保和傩送兄弟俩都爱上了翠翠,他们虽然出身豪门,却没有富人子弟的自私与傲慢,在他们心中爱是那么的纯洁,与世俗的钱财、门第观毫不相干。当天保发现翠翠爱的是傩送之后,他忍痛割爱,成人之美;而翠翠的爱更是透明纯洁,没有一丝杂质的,当她爱上傩送之后,就矢志不移,对二佬的爱恋是那样的执著。直到最后,还痴痴地等着二佬傩送,尽管“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翠翠与傩送这对深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超乎自然的朴素爱情,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在这人杰地灵的偏僻之地,两颗年轻的心靠拢了。他们互相选择了对方,这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然而,翠翠这种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心,在现代社会,已被“天涯何处无芳草”、 “好则聚,不好则散”等所谓现实的爱情观击得粉碎。许多人的行为本身就是对神圣爱情的亵渎,如海誓山盟认为是锁定对方的手段,让人不能容忍;“妻管严”被人耻笑无能,让人弃之而去;私设小金库为的是寻找婚外情的刺激,使道德人性沦丧,凡此种种,都与边城中的爱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3、邻里之间的人情美老船夫是作者在小说中尽力刻画的一个人物。他古道热肠,忠于职守,克尽本分。五十年来,老船夫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都忠于职守,他从来不去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自己的意义,只是静静地很忠实的在那里为别人服务下去。对过渡的客人热诚、负责,并认为这一切都理所当然。“渡头为公家所有,过渡人本不必付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他实在却情不过,就将这些钱托人买来茶叶和上等的烟草,放在船上,免费给过渡的客人,受到过渡客人由衷的感激。”8因此,老船夫赢得了边城人民发自内心的敬意和感激。老船夫俨然一个古道热肠的标本,“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如此的生活,再平凡不过了, 可是就在这平凡之中,老船夫那颗见义就上,见利就让的心创造了不平凡。当地首富船总顺顺,不以财富欺人,为人明事明理,正直公平,豪爽大度, 乐善好施,是地方上极受尊敬、备受爱戴之人。只要是因为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的退伍兵士、游学的文人墨客,凡是到了茶峒这个地方闻名求助于他的,他都尽力帮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尤其是在小说的最后他尽失前嫌,抛开丧子之痛,毅然担负起照顾翠翠的责任。在他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少了商人的唯利是图、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多了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直的品德。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茶峒发大水的时候,“便常常有人驾了小舢舨,一见河心浮沉而来的是一匹牲畜、一段小木或一只空船、船上有一个妇人或一个小孩哭喊,便急急的把船桨去,在下游一些迎着了那个目的物,把它用长绳系定,再向岸边桨去。这些诚实勇敢的人,也爱利,也仗义,同一般当地人相似。不拘救人救物,却同样在一种愉快的冒险行为中,做得十分敏捷勇敢,使人见到不能不为之喝彩”9。这是多么朴实而又使人感到亲切的行为。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茶峒人的淳朴善良。这份厚厚的美德足可令城市中那些自以为知书达礼、寡心静欲者为之汗颜。在这里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心与心的交换。这种浓烈的人情味是在人们倍感世态炎凉、人情淡薄的当今社会所望尘莫及的,也是令人颇为企羡的。二、“湘西世界”的形成要素“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而边城则是沈从文“湘西世界”的集中代表。因此,从中完全可以看出他的“湘西世界”里人性的淳朴善良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健康生命形式。他之所以能够构建这样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世界,离不开主客观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自身的苗族血统和童年湘西生活经历在他的心中播下了渴求美好的种子;都市生活撞破了其从湘西带来的人生理想;现代都市文明对人们道德观,价值观的影响,古朴湘西的巨大变化。这种种因素的相互交织使他不得不另外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来供奉自己的理想,并且借此来达到生命的一种平衡。(一)作者自身因素1、苗族的血统湘西凤凰是一个汉、苗、瑶、土家等民族杂居的地方,地处偏僻而景色优美,沈氏家族世代便居住于此。在以汉族文化为中心的旧中国,少数民族是被大汉族主义歧视和打压的对象。在湖南、贵州、四川交接的湘西一带,虽然由于汉人和少数民族长期比邻而居,彼此的文化已经有了一定的渗透和融合,但仍然存在较大的隔阂,汉人的血统优越感多多少少还存在着。作为将军后裔的沈家同样也不能免俗。由于沈从文的祖母不能生养,于是沈家买来一个苗族姑娘为沈家传宗接代,这个苗族女人为沈家生养了两个儿子。在当时,凡苗民或苗民所生之子,一律不得参加文武科举。这对于渴望子承父业的将军之家,无疑是一块巨大的心病。于是这位可怜的苗族妇女在生下第二个儿子后不久就被远嫁到异乡,从此不知下落。也许只是为了给这个苗族女人在沈家的历史画个句号,沈家给她修了一座假坟。沈从文20岁时才从父亲那里得知这桩家族的陈年往事,才知道自己的血管里流淌着苗族血脉。自此,一种苗族血缘的亲和感在沈从文的意识里逐渐变得强烈,它影响着作者在书写这个民族时,多了一层微妙的血亲的情感和立场,去体验这个民族的的生活和情感,通过对这个民族的生活和风俗文化的展现,表达着自己对人生理想的诉求。2、地域文化的熏陶沈从文出生在川、黔、湘、鄂四省交界的湘西凤凰县里,这里是楚文化的发源地。虽然经历了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历代统治者的无数次征伐,但这里依然保持着较为完整的巫楚文化体系。少年时期的沈从文生活于此,湘西边地奇险秀丽的大自然,一方面启迪着他的灵性,丰富着他的情感;另一方面,楚文化根底深厚,神秘的传统也理所当然浸染着其心灵。尽管清朝对苗族区实行了“改土归流“的改造,但生活在高山峻岭的苗族,生活仍处于封闭或者半封闭的状态之中,这使得他们较多的保留了原始初民的文化和性格特征。由于生存条件的艰苦和对备受欺凌的反抗,使他们养成了顽强无畏、剽悍勇敢的性格;与封建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疏离,使他们更大限度的保留着先民的淳朴和率真,而不具备现代人的狡黠;苗族人信奉自然神,认为万物皆神,形成了历史悠久的“巫鬼文化”的信仰。这使得他们更容易与自然万物形成一种和谐共处的关系。尊崇自然、接近自然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养成了他们顺乎自然的天性。因其把神作为统领一切的力量,因而人与人之间几乎不具备阶级的依附关系,从而形成一种较为自由平等的社会关系。由于地理环境的封闭性,苗族聚居区的这种文化和生活方式直至沈从文的幼年时代仍然保持着基本稳定的状况。对于幼年和少年的沈从文来说,苗乡是一个神奇而令人向往的地方。以致于沈从文极不情愿呆在教室中学习,而是经常逃学去野外游戏玩耍,去接近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和现实社会。沈从文自幼性情自由烂漫、调皮顽劣、不受约束,善于对世界的感性观察,在关于苗族的见闻中,那些神秘莫测的奇风异俗是最能引发和满足少年沈从文对世界的探索和好奇之心的,而苗族的奔放豪侠、自由浪漫天性又恰好暗合了沈从文骨子里的率真,这使他在苗族的文化中获得了一种认同感和归宿感。3、对苗民的同情川、黔、湘、鄂四省交界的大片土地自古以来就是土家族、苗族繁衍生息之所。秦朝统一中国之后,就开始了对这块土地的的征服,历代统治着总是企图用武力把这块疆土置于他们的统治之下。然而,为了捍卫权利守卫家园,苗族人民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战斗,并且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不得不一次次地从富庶的低谷水乡向生存环境恶劣的崇山峻岭转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苗族的历史就是征服与反征服、同化与反同化的历史,是贯穿了战争和迁移的的血泪史。在沈从文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苗族悲惨的历史命运又一次以残酷的事实呈现了出来。随着武昌起义的洪流,苗族民众的起义失败,于是苗乡遭到了血洗。凤凰城内每天有一百人左右苗民被砍杀,其中多数是无辜的百姓。屠杀持续了一个多月,血流成河,尸积如山。年幼的沈从文每天到城墙上看杀人,虽然他那是并不知道苗民被屠杀的理由,但大屠杀的血腥场面却给他幼小的心灵打上了不可磨去的烙印。几年以后,已经从军的沈从文在“清乡剿匪”中再次目睹了苗民被肆意宰杀的惨状。苗族人民遭受的歧视和虐杀,以一种血腥的事实深深地镌刻在沈从文的记忆深处。同时,当时的苗族人像牲口一样被人任意买卖,自己嫡亲祖母的遭遇,使沈从文进一步认识到苗族人民的悲惨命运。这些痛苦的记忆在沈从文的心灵深处发酵着,当他在五四运动时接受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之后,这些早期的记忆便跃然纸上,表现在对“湘西世界”美好人性的刻画,对生命的尊重。正是因为沈从文具有的苗族血统以及受到苗族地域文化的熏陶,对苗族苦难历史的同情使得他自始至终在骨子里渗透着对真、善、美的追求,以期在他的文学作品里一直希望还原一个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湘西世界。(二)外部环境的作用1、边城的地理位置边城位于四川、湖南“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它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边城人民所感到。”10所以,在这样一个安静、和平的情境中,民风古朴,人们不论贫富,不讲地位,都能以诚相待,富人与穷人一样慷慨、温存、善良。作者在边城中评价到: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不知羞耻的城市中人更可信任。这一评价就充分说明边城所处地理位置的封闭及其受到外界影响之小。边城是一个典型的乌托邦情景。边城中的茶峒小镇是一处封闭的边鄙小镇,因与外界交往的断绝,使它没有受到外来的所谓的现代“文明”的侵蚀,而独自保持着一种自给自足的生存状态。封闭性使得这样一个边地的小镇能够一如既往的维持着传统的乡土文明,排斥外来文明,继续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沈从文的文学理想的构筑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在这个意义上,边城与桃花源记是一脉相承的。2、都市环境的冲击1922年沈从文离开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湘西,满怀理想的来到北京。初到北京的他,设想能够考上大学,先去接受系统的现代化知识教育和当时先进的思想理念。但对于这样一个小学都没有毕业,连新式标点符号都一窍不通的人来说,结果是毫无悬念的:他连续在几个学校的招考中得了零分。很快,身上的盘缠用光了,但是他又不甘心无功而返,不想让自己的理想破灭,唯有向亲友或同乡大学生求助以维持最基本的生计,或寄宿会馆,或租住来廉租房,饥饱更是不定,以致数年之后当沈从文回忆这段生活时还充满了辛酸:“人究竟是生物,每天总得有点什么消化消化,体力才可望支持的下去。当时这件事就毫无办法,有一顿无一顿是常事。”11如果说物质上的缺乏还能靠行伍几年练就的坚强体魄勉强支持,那么来自精神、心理和人格上的各种屈辱、贬损和打击是更加令人痛苦的:茶坊的嘲讽、势力之徒的欺侮、感情的无所依靠等,这些都是沈从文不断的从昔日的湘西生活经历和当下的文学创作中去寻找心灵的慰藉的缘由。所以对于一个决心在文字上寻找出路的青年沈从文来说,除了现实生存上的种种无奈、屈辱与自卑的体验之外,其实也在思考着如何看待那份与自己血肉相连的边地人身感受,以及这份感受与当时中国文坛流行主张之间的关系。尤为庆幸的是当时的中国文坛刚刚结束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久,已经呈现出一种多元竞争,多元并存的局面,这使得沈从文在文坛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即可以对湘西边地城乡生活进行追怀与诗意的展现。3、现代文明对湘西的入侵疏离了政治,远离丑恶的都市文化,沈从文在边城营造着爱与美的天地,潜心于表现与历史毫无关系的人生之常态。从表面上看,边城中展示的是梦幻般的世外桃源图景,翠翠代表着完美的人生形式,但是,正如汪曾祺所言:“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12在风雨如磐的30年代,神州大地无处不在大动荡的巨变之中,虽然沈从文竭力去回避主流,但对时代的焦虑不得不伴随着他,即便是湘西环境闭塞,尚能自处,但是依然不能够抵挡整个社会巨变的潮流。1934年沈从文离开湘西12年后初次回到故乡,发现“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的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那点堕落趋势。最明显的是农村社会那点正直朴素的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了,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所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的人生观。敬鬼神畏天命的迷信固然已经被常识所摧毁,然而做人时的义利取舍是非辨别也随同泯没了。”13伴随着社会的转型,人们思想的解放,湘西的封建化、都市化,都在炮火的掩饰下,以不可抗拒的方式,不断地向前推进着。一切凡属于昨天的旧人旧事都已被慢慢同化,被逐渐取代,新的生活、观念、文化和习俗逐步建立并巩固。军官和乡绅似乎都失去了往日的正直豪爽。他们在政治上横行霸道,经济上敲诈勒索,精神上空虚无聊,是一群被现代文明腐蚀的乡村灵魂;饱经风霜、见多识广的老水手,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下,也失去了往日的稳重和自信;湘西的女人也慢慢的变成了都市里的女人,把爱情移到牛羊金银虚名虚事上来了,爱情的地位显然也已经堕落,美的歌声与美的身体同样被其他物质战胜成为无用的东西,湘西往日的美好都只是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之中了。因此,沈从文不得不把自己人生理想寄托于一种往事不再和对故土的焦虑之中。沈从文从乡下闯入城市,不顾一切的在城市中生活下来,并且过上来所谓上等人的生活。但路途的磨难以及伤痛的记忆,再加上乡下人所接受的传统文化的教育所养成的自由散漫的性格,使他很难在精神上融入城市,对现代的一些价值观比如道德、人情,他很难认同,更加难以接受。他说:“在都市住上十年,我还是个乡下人。第一件事,我就永远不习惯城里所习惯的道德的愉快,伦理的愉快。”14他虽然居住在城市,但是在观念上、价值尺度上、思想意识上,他不能也不愿意适应城市,他感觉他始终不是一个城市人。但是他又不能退回湘西去,因为湘西也不是一片乐土。湘西给沈从文留下的恰恰是痛苦,这种痛苦不仅是生存上的也是精神上的。实际上,从沈从文的所见所闻、亲身感受来看,湘西一点也不美好:贫困、落后、愚昧、腐败、野蛮。只不过这一切都来得直接,不虚伪,毫无矫饰罢了,这一切在他的自传中都可以得到证实。特别是杀人,充满了人性的野蛮、残忍。在这里,杀人如麻,杀人如儿戏,士兵竟然通过杀人来取乐。对于杀人,大家已经没有任何感觉了,刽子手没有感觉,看的人也麻木了,被杀的人也没有了感觉,生命在这里完全是麻木的。对于这样一个地方,作者还能回去生活吗?事实上,正是因为湘西的苦难、凶险、恐怖、生存的艰难,沈从文才逃出湘西。根据他的自传,我们知道沈从文离开湘西的直接原因有二:一是大病一场,二是一位老同学的淹死。在从文自传中他说:“我去收拾他的残骸掩埋,看见那个臃肿样子时,我发生了对自己的疑问。我病死或淹死或到外边饿死,有什么不同?若前些日子病死了,连许多没有看过的东西都不能见到,许多不曾到过的地方也无从走去,真无意思。”15怎么办?于是,他不得不思考去学些不明白的问题,去些新地方,去看些听些新的世界。湘西的闭塞、贫穷、落后以及它给沈从文精神上的创伤才是沈从文离开湘西的真正原因。沈从文身居城市,对城市物质生活感到满足,但对于都市文明的精神价值,他并不认同,始终没有归属感,而现实的湘西不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非安身立命之所,但人又不能悬浮在空气中,置身世外。于是他便做了一个尴尬的选择,在物质上享受都市,而在精神上想象一个“湘西世界”以寄托,这便是“湘西世界”的由来。从这个角度来说,“湘西世界”从根本上是一个想象的、充满理想色彩的桃花源式的世界。这个“湘西世界”已经不是现实中的湘西,而是集作者的经历与精神于一体的批判现代都市文明的理想的湘西。自身对湘西生活的认同感;现代生活对人性的侵蚀;自身理想的破灭;个性解放时代的自由思想的允许;对中国现状的担忧。这一切因素的相互交织便促使沈从文从作品到理论构建了供奉着自己人生理想的“湘西世界”。三、“湘西世界”的美好与悲哀以边城为代表的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诗意盎然,温情脉脉的人类社会。但在这个世界的背后却隐伏着作者深深的悲剧感。这种悲剧感既是对于现实社会的担忧,也包含着自己理想落寞的悲伤。(一)湘西世界的田园牧歌沈从文描绘的“湘西世界”,不仅环境优美,人际关系和谐,生活秩序平缓宁静,而且其中人物的生活更是“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展现,真可谓是乱世中的世外桃源。在沈从文笔下:边城的山,深翠逼人,卷起竹的涛声;他笔下的水,或为清泉一泓,或为湍流奔走于深涧,皆清亮可喜,动水激起层层水花,如梦如幻,静水中白石、游鱼历历可见,如浮在空气中;他笔下的家居,近水处,多在桃花掩映中,多有酒水可沽,结构精巧,古趣盎然。边城的风俗更是令人迷醉,端午赛龙舟,那狭长的船被朱色彩绘,立于船头的指挥头裹红布,蓬蓬铛铛的锣鼓撼人心魄;赛后年轻人扑入水中,捕捉绿头长颈的大雄鸭,英姿飒爽;热闹的码头,浑厚的水手,多情的女子,浓香的烧酒,把茶峒小镇装点成了人间乐园。除此之外,边城的社会组织结构极为松散,正常社会生活全赖地方传统习俗来维系着。在边城中,地方虽有“戍军”,但这支军队却从来不打仗,除了号兵每天都上城吹号玩以外,其余的人似乎并不曾存在过一样。戍军统领虽然身为地方长官,却基本上无所事事,小说中他的出场,只是在端午节龙舟赛后,把三十只雄鸭子放入水中,让年青人泅水去追赶;茶峒河街码头也并不由他管理,而是地方上推选出来的“高年硕德”人物,运用习惯规矩排调一切。人事关系和谐,安定平静。湘西世界不仅社会生活和谐有序,其中的人物也超乎寻常地美好。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男子,不仅勇敢、强健而且相貌英俊,性格中还有极其温柔的一面。比如二佬傩送,小说中写“傩送美丽得很,茶峒船家人拙于赞扬这种美丽,只知道为他取出一个诨名为岳云”。而他笔下的湘西女性形象都是柔美如水,恬静温柔,纯净忠贞,如翠翠,翠翠是大自然的女儿,是湘西美丽的山水哺育了她。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湘西的清风丽日,茶峒的青山绿水,碧溪岨的竹篁白塔,使她健康秀美、纯洁如玉、超凡脱俗,对于刚刚来临却又戛然而止的爱情,翠翠选择了等候,独自一人品味着那份孤独、凄凉和深深的忧伤。其次,边城的其他人几乎都是淳朴、善良、忠诚、重义轻利、互助互爱的。如老船夫、掌水码头的龙头大哥哥顺顺。甚至连妓女也是“浑厚”的,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可信任。在茶峒边城中,自然的美、民风的淳朴、生命的真、人性的善,无不令人神往倾心,人格的独立和完整、生命的坚韧和顽强、人性的崇高和伟大无不令人感动。一曲悠长动听的牧歌因为一群有血有肉、敢爱敢恨的人而鲜活生动。在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世界里,人与自然息息相通,相生相长;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一切都处于原生状态,处于人类的婴儿状态。它尚未被污浊的世俗所浸浊,与那烂熟的成年状态相比,它更多一些朴质无华的天性,更多一些可爱的稚拙和迷人的纯情。边城的婴儿状态像一颗水晶至今仍然在动人地闪烁着。(二)“湘西世界”隐伏的悲哀边城是沈从文一部优秀的中篇小说,作者创作时曾告给读者:“我准备创作一点纯粹的诗,与生活不相粘附的诗。情感上积压下来的一点东西,家庭生活并不能完全中和它、消耗它,我需要一点传奇,一种不朽的痛苦经验,一分从我过去负责所必然发生的悲剧.换言之,即完美爱情生活并不能调整我的生命,还要用一种温柔的笔调来写爱情,写那种和我目前生活完全相反,然而与我过去感情十分相近的牧歌,方可望使生命得到平衡。”16显而易见,作者的缘由,是出于“不朽的痛苦经验”,是对于过去甜美生活的痛苦回忆。边城中沈从文所构筑的充满真、善、美的世界,一直以来令众多读者坚定不移的相信那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乌托邦,但当细细品味之后会发现作者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想向读者展示一个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图景。恰恰相反,沈从文创造边城乃至他的整个“湘西世界”的生活图景,其真正意图在于让国民理解他的世界背后所隐伏的哀痛,进而达到他改造国民性的目的。在边城中,沈从文尽管自始至终都采用温柔平缓的的笔调来诉说这一美丽的故事,但内心的痛苦却是相当沉重的。他说:“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故事中充满了五月中的斜风细雨,以及那点六月中夏雨欲来时闷人的热和闷热中的寂寞”17。这种善的不凑巧与最终的挫折和不幸,几乎安排在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身上。在小说的第一章,作者就交待了翠翠母亲的故事:她和一个军人唱歌相熟后有了私情,军人服毒自杀,她在生下孩子之后也追随赴死。到第七章,翠翠母亲的故事第二次出现。第一次出现是叙述者直接对读者讲的,不经过小说中的人物;第二次则是出现在老船夫的意识和思想里,他眼看翠翠越来越像母亲,心里就不免忆起旧事。到第十一章,第三次出现,这是老船夫以为明白翠翠的心事的时候,便把眼睛向远处望去,在空中望见了十六年前翠翠的母亲,船夫心中异常柔和了。轻轻的自言自语:“每一只船总要有个码头,每一只雀儿得有个窠。”他同时想起那个可怜的母亲过去的事情,心中有了一点隐痛,却勉强笑着。他告诉翠翠大佬托人来做媒,翠翠不做声,心中只想哭,可是也无理由可哭,祖父还是再说下去,便引到了死去的母亲来。老人话说了一阵,沉默了。翠翠悄悄把头撂过一些,见祖父眼中业已酿成了一汪眼泪。翠翠又惊又怕,怯生生的说:“爷爷,你怎么的?”第四次、第五次是紧接着出现在第十二章、十三章里,三章的连续出现,而且一次比一次清晰地的指向某个似乎难以逃开的阴影。第十二章,老船夫隐约觉得翠翠爱二佬不爱大佬,他忽然觉得翠翠一切全像那个母亲,而且隐隐约约便感觉到这母女二人共通的命运。说到共通的命运,这地步对老船夫来说,不祥和悲哀的感觉其实已经全部出来了。第十三章里,才有了翠翠对母亲的故事的感受。一方面是,祖父说了些那个可怜母亲的乖巧处,同时且说到那可怜母亲性格强硬处,使翠翠听来神往倾心,还有一方面就是:翠翠抱坐在月光下,傍着祖父身边,问了许多关于那个可怜母亲的故事。间或叹一口气,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想挪移得远一点,才嘘着这种气,可是却无从把那种东西移开。翠翠母亲的故事刚开始只存在于叙述者客观的叙述中;紧接着它出现在老船夫的心里,并且逐渐强化,越来越占有位置;直至达到对命运的预感;最后,它到了翠翠的心里,成为压迫着她的无从挪移的沉重的东西。 由于年少,翠翠对它的感知不可能与老船夫的感知等同,但是它既然已经成为翠翠无法移开的东西,就一直等待着她明白的一天。全文结尾处,杨马兵跟翠翠说她的父母,而且说到老船夫的事,说到围绕着翠翠所发生的一切,翠翠先前不知道的种种,凡是以前不明白的,这会全明白了。明白了,也就长大了。由此,翠翠受到了人事的“教育”,这其中,一定包含着对命运的感知。紧接着,小说又写大佬和二佬兄弟两人都爱上了翠翠,而翠翠真正喜欢的是二佬,结果是顺顺派人来给大佬做媒。与此同时,王团总来给自己的女儿说亲,欲用碾坊作陪嫁,看中的恰恰是二佬。二佬为翠翠唱了一夜的歌,恰好翠翠睡觉了。大佬为了顾及兄弟之情,成全弟弟,一气之下,外出闯滩而亡。二佬因为哥哥的死去,又不能得到翠翠的理会,心里也很沮丧,也离家而出走他乡。正在这时,暴风雨来临,老船夫带着悔恨与愧疚而死去,最后只有杨马兵陪伴翠翠留在渡口,继续着爷爷未竟之事。而此时的杨马兵又偏偏是年轻时深深爱着翠翠母亲却被其冷落的人。评论家刘西渭在评论边城时说:“作者的人物虽说全部良善,本身却含有悲剧成份。唯其良善,我们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力量。这种悲哀不仅仅由于情节的演进,而是自来带在人物的气质里。自然越是平静,自然人越显得悲哀,一个更大的命运影罩住他们的生存。这几乎是自然一个永久的原则:悲哀”18。 湘西边城世界,从表面来看充溢着祥和的田园情趣,如同一首醉人的牧歌。美丽的故事和人物缓缓往下走,宁静平和,却始终有一种东西让人心里不得放松。放下作品,让人有种不知悲从何来的难过。伴随着痛苦和忧伤,边城奏出了孤独凄凉的情调。在如此美丽而又充满善良的“湘西世界”里,也有它自己的悲哀。它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世外桃源,而是一个残缺的世界,这种残缺贯穿于小说中的每一个人。这个残缺的世界最终注定了沈从文这个人生理想的落寞。边城中这种生存悲剧的构建是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它与作家的人生经历和创作时代是紧密相连的。沈从文的湘西生活经历使得他热爱他的家乡,培养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为湘西世界的建构奠定了现实基础;三十年代血与火的历史,人们价值观的扭曲以及对于故土已逝的深深焦虑,激发了他期望以对理想的生命形式的赞美来提升国民向善向美的热情,以此来改造国民精神的文学理想,为湘西世界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所以,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并不是充满了牧歌情调的世外桃源,而是人类生存的悲剧,弥漫着挽救人类的氛围。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湘西世界是怎样诞生于沈从文的笔下的,品味了湘西世界所表现的牧歌情调,继而回到湘西世界的本身来探寻沈从文所描绘的湘西世界以及作者在湘西世界倾注的文学理想,即改变现代文明对国民的影响,达到民族道德重建的目的。正如他在边城题记中说道:“我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本身已离开了学校,或始终就无从接近学校,还认识些中国文字,置身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说谎造谣消息所达不到的那种职务上,在那个社会里生活,而且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去看。他们真知道当前农村是什么,想知道过去农村是什么,他们必也愿意从这本书上同时还知道点世界一小角隅的农村与军人。我所写到的世界,即或在他们全然是一个陌生的世界,然而他们的宽容,他们向一本书去求取安慰与知识的热忱,却一定使他们能够把这本书很从容读下去的。我并不即此而止,还预备给他们一种对照的机会,将在另外一个作品里,来提到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质朴,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他们受横征暴敛以及鸦片烟的毒害,变成了如何穷困与懒惰!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代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 19所以,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是为了保留美好的品质于大众国民的血里或者梦里,去重造民族未来的价值体系,并不是一味的向人们展示一个世外桃源,他的“湘西世界”是文学的世界,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世界。边城中“湘西世界”的构建,是一次落后的重建,也是古典价值在现代的重构,这才是沈从文作品真正的内涵,是他整个“湘西世界”构建的真正意蕴。参考文献:15李健吾.咀华二集咀华集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6、27页.2348910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边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93、329、295、293、295、299页.6沈从文.边城序言大公报文艺副刊J.1936年,第61期.7沈从文.习作选集待序国闻周报N.1936,第13期第2卷.11沈从文.沈从文小说集题记,沈从文文集第11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年,第69页.12汪曾祺.又读边城汪曾祺文集文论卷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100页.13沈从文.长河题记沈从文文集第7卷M. 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年:第2页.14沈从文.从文自传沈从文文集第11卷M. 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年:第324页.15沈从文.从文自传一个转机沈从文文集第13卷M. 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年:第364页.16沈从文.沈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文集第11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年:第42页.17任恒伟.生存悲剧的构建浅谈沈从文边城世界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26页.18郭红安.李健吾批评文集M.广东:珠海出版社,1998年:第56页19沈从文.边城题记沈从文文集第6卷M. 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年:第85页.谢 辞时光如水流逝,大学生活已接近尾声,四年多的努力与付出,随着本次论文的完成,将要划下完美的句号。我的论文在徐济民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已经得以完成。感谢导师在论文提纲的修改及确定以及最后的论文撰写整个过程中给予我细心的指引和教导,使得我循序渐进,并最终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值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徐济民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感谢老师不厌其烦的对我的论文给予建议和意见。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四年中给予我诸多教诲和帮助的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教导。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四年中努力学习的专业知识也在本次论文中加以运用。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参考了有关的书籍和论文,在这里一并向有关的作者表示谢意。谢谢你们宝贵的资料,使我从中得到启示和灵感。我还要感谢我的各位室友,在毕业设计的这段时间里,你们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帮助我取得了很多可贵的资料,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对于你们帮助和支持,在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谢!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分类 > 论文指导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