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论文和谐发展论文: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对生态文明的启示

上传人:ning****hua 文档编号:52780578 上传时间:2022-02-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人合一论文和谐发展论文: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对生态文明的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天人合一论文和谐发展论文: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对生态文明的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天人合一论文和谐发展论文: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对生态文明的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人合一论文和谐发展论文: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对生态文明的启示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兴起,人类加速了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进程。在社会生产力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破坏,达到了空前严重的程度。人和自然的关系呈现为紧张失衡,致使人类处于全球生态环境危机之中。如何寻求解决生态危机。人们开始寻求东方智慧。尤其是把大自然看做是一个有机整体,主张向善求仁,侧重人道,完善人的社会本性,珍爱自然,儒家天人合一观。关键词:天人合一;生态;自然;和谐发展一、天人合一:儒家的基本精神之一(一)儒家学派代表人物的天人合一观1孔子的天人合一观“天”究竟指什么呢?孔子理解,“天”是自然界,“天道”是自然规律。孔子认为,自然界是个不断的有生命创造的自然界。他说:“天言何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p.24)这里的“天”就是指自然界。“天何言哉”固然指天不说话,但天却以它的生命力为言说,人不仅要倾听它,而且要实现它。四时运行,万物生长是自然界的最大特点和基本功能。“生”字明确肯定了自然界的生命意义。自然界的“生”既是人和自然万物生命的总根源,也是人和自然万物价值意义上的总根据。当然“这里的生不仅是生物学上的生,更重要的是一种伦理价值意义上的生”2(p.203)。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虽然“畏天命”,从一开始对于天有一种很深的尊敬,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认为天是宗教神学意义上的上帝,而是把天改造为有生命意义和伦理价值的自然界。孔子用“生”点化了自然界,自然界不再是僵化的物的世界,而是生机弥漫、生命流行的世界。并且,这“生”的品格,使自然界具有伦理价值。所以“生”不仅具有了宇宙论的意义,也被视为人类道德原则的根源。由此,人和自然万物成为一体,天地万物与人一体不分,即“天人合一”。2孟子的“性天合一”观孟子是儒家思想的又一集大成者。孟子的天人观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天人合一。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从民本的角度说,孟子认为“天”“民”合一;二是从心性角度说,孟子认为“性”“天”合一。虽然孟子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但他的“性天合一”的观点也具有天人合一的深刻意蕴。我们主要从心性论角度探讨孟子的天人合一观。所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3(p.32)孟子认为,人性具备仁义礼智四端,而仁义礼智根源于心,故心、性相通为一,故尽其心而可知其性。又人性所具之四端乃天所赋予,故知其性可知天。所以,通过“存心养性”的功夫,就可以“知天事天”。另外,命亦为天所赋予,故若能知天事天,修身以待,即为“立命”由此可知,孟子心性论的深层意义是与“天”相通的。天人关系通过心性沟通起来,统一起来。人能完全了解自己的本性,就能完全了解天,修养自己的心性就能奉天,这是儒家天人合一的基础。这一点,还鲜明地反映在孟子“性天合一”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诚”。他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4这里所谓“诚”相当于事物的本性,规律之意。所以,孟子认为“诚”就是天道,是天的根本属性。“思诚”即求诚(认识诚)以合乎诚的境界是人之道。因此,他以“诚”作为天人合一的理论指向。孟子还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因为,万物的本性同样由天所赋,而天性即在我心,只要体验到本性,也就与天,与万物之性相通,实现了天人合一。这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最高境界,对于人来说,再没有比这更为快乐的事。所以是“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的“性天合一”观影响深远,它体现了孟子追求以心性道德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追求。3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董仲舒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划时代的思想家,是儒家在汉代发展历程中承上启下的大儒。他提出“独尊儒术”。第一次明确提出天与人“合而为一”。他说:“事各顺于名,各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他又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为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4并且,董仲舒用他的“天人同类”说,具体丰富了天人合一的内容。认为天和人是同类,所以可以互相感应。比如,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每年有360天,人的骨胳有360节;天是圆的。人的头也是圆的;天有五行,人有五脏等等。因此,天是人的曾祖父,并且按照类别来考察。天与人是同类,这时候天人合一环的正式提出。这样的天人合一又叫“天人相副”,即人是天的副本,天是人的范型。在此基础上,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天的意志决定人的认识,人的认识决定万物。自然界的变化,如太阳的活动,月亮的盈虚,气候的变化,地磁场以及土壤的化学成分都必然会对人体产生影响。他指出:“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效,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醒,又出怪异以警惕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次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之道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安之。”5(p.42)在这里,董仲舒强调国家的统治者的政令,理发以及一切行为都必须要以天心之仁爱为准则,否则就要受到议案的惩罚。人生活在世界上,人和自然万物必然处在交互作用之中的。人依赖于自然而存在,人为了生存而利用自然,而自然受到运用,改造后,它也要反作用于人类。当这种作用与反作用处在和谐状态时,生态保持平衡,天与人总是处在交互作用中,也就达到了天人感应,最终走向天人合一。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似乎是利用宗教迷信对人君的“失道”加以限制,从维护封建社会的根本利益,把天人感应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作为神道设教。君权神授的理论根据。”但是,这其中包含如果违背天道自然的规律之后,必然要受到惩罚的思想。因此,提倡人与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二)儒家天人合一的主旨天人合一作为儒家的基本精神。主张人与天地相协调,以达到天与人的和谐。汉儒董仲舒讲过“天人感应”“天人之际,合二为一”。孟子虽没有提出天人合一这一词,但他的“性天合一”的观念具有天人合一的深刻意蕴,孟子的“性天合一”,董仲舒的“天人同类”、“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用语不同或表述不同,都可以视为天人合一的具体表现。综合起来,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孔子就肯定了天之可则,即肯定了自然的可则。天人合一即天与自然的统一,以合一或统一的眼光看待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分一于自然,世界统一,世界就是自然。天人合一是关于统一、和合的人的存在世界,他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关于怎样统一的自然关系,进一步讲是关于人的存在世界是怎样统一的自然关系。在儒家看来,天和人是处在和谐的统一体中。因为人秉受天地之气而生。董仲舒认为:“人受命乎天也”,王夫之也指出:“天无一日而息其命,人无一日而不受命于天,故曰凝命在受命。”由此,我们应认识到天人是合一的。1人高于万物,灵于万物既然人与自然是一体的,在这种思想趋势下,愈加认为人高于万物,灵于万物。但这并不能构成人主宰万物的理由。相反,唯其高于万物,灵于万物,才能体天地之心以为心,才会尽到爱物,护生之责。“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6所谓天有好生之道,人是天道的实现者、成就者,人不能尽爱物之责,就是对天道的违背。在儒家看来,每一个生命体,每一个生命形态,都是天地创造的,不可替代的存在,都有其确定不移的意义和价值。2.天人合一是儒家提倡的极高道德境界这一道德境界的实现,要通过尽性来达到。所谓尽性,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本性。自然界不断生育万物,是自然界的最大特点和基本功能。自然界的“生生之德”是人和自然万物价值意义的总根据。自然界所赋予人的本性是完成和实现自然界的生生不已,化育万物的“生生之道”。所以,“尽性也指充分实现和完成自然界生生不息地化育万物的生生之德和生生之道,也就是宇宙生命在人类和自然界中化育流行。”2(p.21)“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则能尽人坠情;能尽人之情,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6人作为与天、地并列为三的存在,应当积极地完成和实现宇宙生命的流行发用,使自然界生生不息。如果充分完成和实现之,则就“尽性”。能“尽性”,就会完成和实现人的使命,天职即“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由于人和生命万物一体流行,所以也就实现了自然万物的生生不息,即“尽物之性”。“尽己之性”是成己,“尽物之性”是成物。“成己”即完成自己的德性生命提升,完成一个人的人格;“成物”即实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命潜能。如果“成物”,则实现了“参天地之化育”人就“与天地参”,取得了立于天地间的尊严和独立意义,实现与天合一。总结儒家天人合一观的主旨,是说人源于自然,最终又归于自然,人与自然同在。在关系处理上,人要以自然为依托,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自然融为一体。而自然则成为人生存与发展的家园。从而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天人合一境界。二、全球生态问题(一)生态现状当代随着科技的不断提高和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盛行。在资本对利的追求下,为了物质利益,人们肆无忌惮地破坏自然,以牺牲环境求发展,导致地球变暖、酸雨肆虐、臭氧层破坏;森林和湿地面积减小土壤严重退化,流失加剧;水资源面临危机海洋遭到污染;生物多样性面临严峻挑战;人口膨胀,地球不堪重负;导致全球生态危机出现。(二)生态环境恶化的文化根源:人类中心主义文化所导致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看成是自然界进化的目的,看成是自然界中最高贵的东西。自然界中的一切看成为人而存在,供人随意驱使与利用,按人的主观需要安排宇宙。像古希腊普拉泰戈拉的“人是万物尺度”,亚里士多德的“植物为动物存在,禽兽为人存在”都带有把人类作为自然界主人的人类中心论特征。进入工业社会,这一特征更为明显。自然界为人的理性所安排,成为一个僵死的、被动的、无意义的、物理化的机械世界,拥有理性能力的人类,凌驾其上,对其随意驱使和利用。人类中心主义这种观点必然导致在价值观上坚持人类价值的至上性,以及对人类的利害作为价值的判断依据。如此一来,自然万物只有被人类利用的外在价值,而不具有独立的不依赖于人而存在的内在价值。这种文化观念对发挥人的巨大创造力,不断战天斗地,改变人在自然界中状态,改变人从属于自然和完全依附于自然的地位,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有重要指导作用。但是这种观念导致人类为满足自己的需要,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利用自然,这种利用不顾及对自然的伤害。当前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严峻现实表明,遵循人类中心论的思想,实行人统治自然的战略,反而易使自身生存受到威胁。站在西方文化的角度,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对抗关系,主张“征服自然”,不甘心像动物那样依靠本能与自然保持天然合一。从某种意义上所,一部西方文明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对抗史。这一切加剧了人和自然关系的紧张态势,导致全球生态环境恶化。三、在人与自然二分中,儒家天人合一对解决生态问题的启示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使人与自然失去平衡,就会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危机,带来灾难。面对人类中心主义导致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人们把目光转向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儒家学派就提出了天人合一观念,提倡“天”“人”是相即不离的一体。虽然儒家没有明确提出关于环境的哲学,但是它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关于人与生命,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人与自然和谐一体发展的深刻论述。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的承受力去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自然界对于人类,不是宰制人类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认识,可以为我所用的客观对象。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得到自然界与人类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一致,自我身心的平衡统一,从而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现代生产力的告诉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使人类社会对生态系统的需求急剧增加,人类向大自然索取的规模、数量和速度不断提高,开发利用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行为,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前面已讨论了引起生态危机的文化根源,那么,这些文化观念的本质应该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错误认识。而解决生态问题的前提就集中在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对此,我们要从儒家学说中汲取营养带来的生态破坏提供了一些启示,对我们今天的生态环境建设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参考文献1论语阳货篇 m.合肥:安徽出版社,1997.2周立升,颜炳罡.儒家文化与当代社会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3余文军.直解孟子尽心上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4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集.董仲舒:“春秋繁露.立元神”m.北京:中华书局,1981.5汉书董仲舒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6礼记中庸m.北京:中国三环出版社,199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