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师大2019秋《化学教学论》

上传人:奇异 文档编号:52432758 上传时间:2022-02-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师大2019秋《化学教学论》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东师大2019秋《化学教学论》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东师大2019秋《化学教学论》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离线作业考核化学教学论满分100分10分,共50分)1“以实验为基础”中“实验”的基本含义是什么?答:以实验为基础”中实验的含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实验事实、实验史实、实验方法、实验探究活动。2举例说明什么是实验条件控制的方法。答:(1)概念:实验条件的控制把影响实验对象的诸条件中的一个条件作为可变,其它条件保持不变,探寻此条件的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便找出最佳实验条件的一种科学方法。(2)如:氨的氧化制硝酸;(3)如:在进行氢气制取时,选用稀硫酸就能够达到实验目的,而进行铜和硫酸反应实验室时,必须应用浓硫酸才能够顺利完成实验.在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若稀盐酸浓度太大时,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则不会出现明显的现象,又如制取氯气时,必须应用浓盐酸。3中学化学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2)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态度(3)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4)培养诚实谦虚、脚踏实地的态度(5)培养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6)培养刚毅顽强、百折不回的科学精神。4化学教学中主要的教学资源有哪些?答:教学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资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人力、物力与自然资源。化学教学中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化学实验室以及化学实验仪器、装置、药品,影像设备和新课程配套的形象资料,网络和网络教学设备,图书馆及教科书、学生用书等图书资料,还有教师、学生、工厂、农场等。5您怎样理解“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答: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对于这些知识我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二、论述题(共50分)1新的化学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是化学课程目标之一。请在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完成下列问题:(1)试述科学探究的含义;(15分)答:化学教学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模拟科学家探索科学问题、发现科学规律的基本活动,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化学科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实践活动。科学探究包括8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具体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作出假设与猜想,并设计方案,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搜集证据,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初步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对化学教学中的科学探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一)科学探究是一种活动(二)科学探究是一个过程,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1.提出问题,2.制定计划,3.收集资料,4.分析处理资料,得出结论,5.展示并交流研究成果。(三)科学探究是一种手段(2)试用科学探究的思想设计某节课的教学。(15分)答:课题1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方法;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作用;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燃烧实质及其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了解逃生一般方法。【重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难点】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教学方法】利用活动元教学原理,设计一些活动,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仪器、药品】学生分组:小蜡烛(2支)、水、银子、酒精灯、烧杯、棉花、小石子、小木条、滤纸、小刀、抽滤瓶、试管、灭火器。教师演示:白磷、红磷、碳酸钠(固体、浓溶液)、盐酸(1:4、浓)、导管、烧杯(500mL1只、1000mL3只)、铜板、吸耳球、酒精灯。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联想生活中的有关燃烧现象并思考老师的提问开门见山,引入新课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也屡见不鲜,那么物质燃烧到底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1、参与小组活动并指导学生实验,宏观了解学生的实验进展。2、与同学一起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3、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初步得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活动与探究一:(约8min)1、分组实验(1)用镣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2)用镣子分别夹取一个蘸有水、一个没蘸水的小棉花团,放到酒精灯的火焰上片刻。(3)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的一支用烧杯罩住。2、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2)(3)3、交流与讨论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物质燃烧与哪些因素有关?4、活动小结燃烧需要的条件是:。1、通过简单的实验,从活动中思考并悟出燃烧的条件。2、培养学生实验与探究的能力。1、教师演示实验(1)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个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2)、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空气,观察现象。2、引导并组织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得出什么是燃烧的现象,进一步得出燃烧的条件活动与探究二:约10min1、观察实验现象(实物投影)2、讨论与交流下列问题(1)上述实验中,为什么薄铜片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2)为什么铜片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为什么在通入空气后却燃烧了?(4)综上所述,燃烧需要什么条件?3、活动小结:(板书)(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2)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此实验对空气的污染较严重,所以老师演示给学生观察,目的在于进一步根据实验现象并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由不同的实验事实再次得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严谨的思维方式,了解对比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1、引导学生讨论与交流。2、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燃烧与灭火的关系,从而得出灭火的原理或方法。3、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并对每个问题进行小结。4、幻灯片播放让“家庭远离火灾”(科普资料)及Flash演示“火场逃生方法”活动与探究三:约15min1、讨论与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有过灭火的经验吗?谈谈你在生活中采取的一些灭火措施。2、组实验:如图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3、 讨论与交流(1)你如何熄灭蜡烛?(2)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处理?为什么?(3)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了,如何处理?为什么?(4)扑灭森林火灾时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为什么?(5)如何解释“釜底抽薪”和“杯水车薪”这两个成语?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入手,了解燃烧与灭火的关系。在通过一组简单的实验,进一步分析得出几种常见的灭火方法。通过讨论并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措施,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理解燃烧与灭火的关系,突破难点。4、观看幻灯片及Flash动画资料并思考面对火灾时如何进行灭火或逃生。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了解逃生一般方法。演示灭火器原理活动与探究四:约4min阅读教材(P127)与交流:几种常见的灭火器原理和使用范围让学生初步了解灭火器的原理以及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教师演示:实验7-2:面粉爆炸实验活动与探究五: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约5min1、观察实验现象2、学生阅读P128-129内容。3、讨论与交流:了解生活中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认识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让学生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课后拓展与实践1、根据自己住宅的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需采取的灭火或自救措施)。2、作业:课本P131习题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对火灾的安全防范意识。板书设计课题1燃烧和灭火一、燃烧的条伴1、便烯是可燃物与氧同发生的I种发光、发热的剧烈曲氧优反应,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二号氧气(式空亏)接触-二者同时扃足,昧一不可达到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P二、灭火的原理或方法口3清除或隔离可燃物_.t力神燃物与空气瞋维即可二者选其一C35将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三、常见易燃和易爆物的安舒陶2.试分析中学化学课程的综合化特点。(20分)答:化学课程中渗透综合化思想,加强化学与社会、生活、人文及相关学科等的联系,通过对化学课程进行学科改造,使之逐渐走向综合化,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为课程综合化的改革提供一条可能的途径。一、跨学科的综合:现实社会中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物理、生物、环境学、医学、农业这五个方面,它们彼此交叉渗透,为人类的生存以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中学化学课程仅从物理、生物、环境这三个方面的综合化。(1)化学与物理的结合,主要表现在计算方面、物质的运动方面和电学方面;(二)化学与生物的综合,主要表现在生物常识、与自然生物的生命活动相关的知识、与人体自身密切相关的生物常识等;(三)化学与环境方面的综合,主要体现在化合物以及化学工业的发展对我们所处环境的危害或潜在威胁、对于环境的防治和保护等。二、化学与社会、生活的综合:反映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关注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引导学生在社会背景中学习、将化学知识的学习融入到有关的社会现象和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中,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三、化学与人文科学的综合:力求使化学学科知识课程的设计和组织的首要原则发人的完善发展为中心和目的,赋予传统化学知识以价值,使之既符合本身“真”的标准,也符合“善”和“美”的标准,符合人性的要求,而不能单纯向受教育者传授书本上的化学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市场营销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