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课后习题(共5页)

上传人:_impsvz****pswzcf... 文档编号:51133081 上传时间:2022-01-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课后习题(共5页)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免疫课后习题(共5页)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免疫课后习题(共5页)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免疫学导论第一章名词解释一 自然免疫: 先天性免疫或固有性免疫,是个体出生是就具有的天然免疫,可通过遗传获得,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主要针对入侵病原体的天然防御功能。二 获得免疫: 适应性免疫,是个体出生后,接触到生活环境中的多种异物抗原,并在不断刺激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免疫,也称获得性免疫。三 体液免疫:是指由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增殖为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形成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具有中和毒素、激活补体、调理吞噬等作用。四 细胞免疫:是指由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Td抗原刺激T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为致敏T细胞,通过Tc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以及Th1细胞释放淋巴因子的作用,从而表现出抗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抗肿瘤、抗寄生虫和迟发型变态反应。五 克隆选择: 适应性免疫的核心理论,由澳大利亚免疫学家伯内特(M. Burnet)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认为适应性免疫应答由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驱动;每一个淋巴细胞克隆表达相同的特异性抗原受体,在抗原选择下,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淋巴细胞发生克隆扩增,分化为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能识别自身抗原的淋巴细胞在发育早期即被清除。该学说是在侧链理论有关抗原选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简答一 免疫学发展史上重大发现及意义 见书P12表格第二章名词解释一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且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特异性结合的物质。二半抗原与载体: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而具有免疫反应性,但不能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载体:赋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蛋白质。半抗原 + 蛋白质 完全抗原三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又称表位,是抗原物质中能与其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结构(免疫应答的特异性基础)。四超抗原: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激活大量(2%20%)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主要包括细菌和病毒的成分及其产物等。五抗原组学:是建立在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基础上的新兴领域,它正在成长为继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后的学科重点。思考题一作为抗原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1.免疫原性,即抗原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殖、分化和产生免疫效应物质的特性。 2.免疫反应性,即抗原能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的特性。具有这两种特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或免疫原,各种微生物和大多数蛋白质属于此。有些小分子物质虽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而具有免疫反应性,但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无免疫原性,称半抗原。二研究抗原表位的基本策略是什么?1.计算机分析法 2.化学合成多肽方法研究抗原表位 3.生物学方法研究抗原表位 4.用PVDF膜分析蛋白抗原表位三超抗原与常规抗原的区别在于:1.常规抗原仅能激活极少数具有抗原特异性受体的T细胞或B细胞克隆;超抗原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多个克隆的T细胞或B细胞。2.常规抗原与TCR超变区的抗原结合槽结合。超抗原的一端能与TCRV的外侧结合,另一3.端与MHC-类分子结合4.T细胞识别常规抗原是特异性的;识别超抗原是非特异性的。5.T细胞识别常规抗原受MHC限制;识别超抗原不受MHC限制。第三章名词解释一Ig:即免疫球蛋白,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二Fab:木瓜蛋白酶使Ig在铰链区重链间二硫键近N端处切断,形成两个相同的单价抗原结合片段简称Fab段,一个可结晶的片段简称Fc段。三Fc:同上四CDR:互补性决定区,免疫球蛋白的超变区因在空间结构上可与抗原决定簇形成精密的互补,故又称互补性决定区。五Iisotype:在同一物种中所有个体都完全相同的一组表位,而不存在于其他物种中。六mIgM:单体的IgM,存在于未成熟的B细胞表面。简答一Ig的种类有哪些?根据什么特性来分类?各自的功能有何差异?1.根据重链类别不同,免疫球蛋白可分为五类,即(IgG)、(IgA)、(IgM)、(IgD)和(IgE),IgG,IgA和IgM还有。2.IgG:血清含量最多,半衰期最长,分布最广;唯一能穿过胎盘Ig;抗菌、抗病毒、抗毒素抗体大多为IgG;与抗原结合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其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发挥调理吞噬作用;与NK细胞结合介导ADCC作用;还可与葡萄球菌A蛋白(SPA)结合用于检测某些抗原。 IgM: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在种系发育、个体发育及免疫应答中产生最早;结合抗原、激活补体、调理吞噬的能力比IgG强的多,是高效能的抗体。 IgA:常以二聚体形式存在于分泌液中,参与粘膜抗感染免疫。IgD:为单体,血清中含量很少,主要存在于成熟B细胞表面,为B细胞的抗原受体。SmIgD是B细胞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IgE:为单体,半衰期最短,血清中含量极微,参与过敏反应,可介导型超敏反应的发生。二体液免疫应答与抗体产生规律有什么联系?(一)初次免疫应答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可分为:潜伏期:抗原已入侵,但抗体还无法检出对数期:抗体水平呈对数增长平台期:此期抗体含量相对稳定下降期:与抗原结合或被降解,抗体含量逐渐下降特点:1.潜伏期长2.抗体量少3.抗体类型以IgM为主4维持时间短5.抗体特异性低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二)再次免疫应答相同抗原再次入侵,可迅速、高效地产生特异性应答特点:1.潜伏期短2.抗体量多3.抗体类型以IgG为主4维持时间长5.抗体特异性高第四章名词解释一 补体活化途径:二 溶膜复合物:三 调理作用:补体裂解产物(C3b、C4b)与细胞或其他颗粒性物质结合,可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四 趋化作用:是指白细胞向着化学刺激物作定向移动。五 S蛋白:溶膜复合物抑制因子六 过敏毒素:C3a、C4a、C5a具有过敏毒素作用,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后,可使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血管活性介质,导致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平滑肌痉挛和局部水肿。七 B因子:补体旁路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之一。八 补体受体1型:九 促衰变因子DAF:具有促进C3转化酶衰变的活性的单糖链蛋白分子。简答一 补体通过多条途径活化的生物学意义? 溶菌和溶细胞作用;中和溶解病毒作用;调理和免疫粘附作用;炎症介答作用、激肽样作用、过敏毒素作用及趋化作用。二补体介导的炎症应答有何生物学意义?C2a具有激肽样作用,可使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C3a、C4a、C5a具有过敏毒素作用,可以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血管活性介质,引起炎症反应;C3a、C567、C5a有趋化作用,可以吸引炎症细胞向补体激活的炎症区域游走和积累,增强炎症反应。上述由补体介导的急性炎症反应既可针对抗原,也可能对自身组织成分造成损害(如III型超敏反应)。第五章名词解释一 淋巴细胞:在适应性免疫中起关键作用的白细胞,主要指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二 NK细胞和NS细胞:NK细胞即自然杀伤细胞,这类细胞不依赖于抗原刺激,能非特异地溶解多种肿瘤细胞和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发挥ADCC效应,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510。NS是自然抑制细胞。三 T细胞抗原受体(TCR):是T细胞表面特征性标记,与一组CD3分子以非共价键结合而成的复合物,主要识别特异性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四 整合素:是细胞黏附分子,并起着信号传导作用。五 归巢受体:表达于淋巴细胞表面的一类黏附分子。六 协同刺激和协同刺激因子:与有关的分子, 参与B的的一类分子简答一 哪些免疫细胞有呈递抗原的的功能?抗原呈递与哪些分子的功能有关?可分为专职APC和非专职APC.专职APC是指一类特化的细胞,它们具有摄入、加工、处理、提呈胞外抗原,激活CD4+T细胞,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这类细胞必须表达MHC-类分子、协同刺激信号分子和各种粘附分子。专职APC包括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内皮细胞和B细胞。通常情况下则表达MHC-类分子、协同刺激信号分子和各种粘附分子的细胞称非专职APC.第六章名词解释一 MHC:即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简答一 你认为MHC的限制性有哪些内容?说明其生理意义。1. MHC限制性: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不仅识别抗原肽,还要识别自身MHC分子。2. MHC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参与胸腺对胸腺细胞的选择作用,对机体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参与免疫细胞相互识别,对免疫细胞相互作用的遗传限制等。(参与对抗原的处理;约束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 参与对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 诱导自身或同种淋巴细胞反应; 参与T细胞的分化过程。 )第七章名词解释一 Antiserum:既抗血清,指用抗原人工免疫实验动物,可以获得含有特异性抗体的血清。二 Recombinant antibody:重组抗体,二 Hybridoms technique:杂交瘤技术三 scFv :单链抗体由抗体重链可变区和轻链可变区通过1520个氨基酸的短肽(linker)连接而成。第八章名词解释一 获得免疫性二抗原呈递细胞APC:指那些能表达MHCII类分子、并能将抗原加工呈递给免疫应答细胞的细胞。/ 指摄取、加工、提呈抗原给T细胞的一类细胞。(抗原提呈:指抗原提呈细胞摄取、加工抗原后,将抗原肽-MHC复合物提呈给T细胞,从而将抗原信息传递给T细胞的过程。)三内源性抗原:指那些在细胞内合成的抗原。(抗原提呈细胞和靶细胞胞内产生的抗原。其与HLA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表达于细胞表面并被提呈给CD8阳性细胞毒性T细胞。)四协同刺激信号:免疫活性细胞活化需要双信号刺激,第二信号即协同刺激信号,是抗原提呈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与淋巴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受体结合、相互作用后产生的。简答一 试比较内源性抗原及外源性抗原加工,呈递及效应过程的差异。1. 外源性抗原以抗原肽MHCII类分子复合物形式呈递给CD4+T细胞识别。(外源性抗原经吞噬或吞饮作用,被APC摄入胞内形成吞噬体,后者与溶酶体融合形成吞噬溶酶体。抗原在吞噬溶酶体内酸性环境中被蛋白水解酶降解为小分子多肽,其中具有免疫原性的称为抗原肽。内质网中合成的MHC-类分子进入高尔基体后,由分泌小泡携带,通过与吞噬溶酶体融合,使抗原肽与小泡内MHC-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类分子复合物。该复合物表达于APC表面,可被相应CD4+T细胞识别结合。)2. 内源性抗原以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形式呈递给CD8+T细胞识别。(内源性抗原是指细胞自身合成的抗原,如肿瘤抗原和病毒蛋白抗原等。内源性抗原在细胞内生成后,可被存在于胞质中的蛋白酶体,即小分子聚合多肽体(LMP)降解成小分子多肽;小分子多肽与热休克蛋白70/90在胞质内结合后,经抗原肽转运体(TAP)转运到内质网中,通过加工修饰成为具有免疫原性的抗原肽;抗原肽与内质网中合成的MHC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类分子复合物;后者转入高尔基体再通过分泌小泡将其运送到APC表面,供相应CD8+T细胞识别结合。)二T细胞介导的免疫杀伤与抗体介导的免疫杀伤各有哪些途径?第九章名词解释一 白细胞介素:是由多种免疫细胞(活化的T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分泌的一类细胞因子。二白细胞介素12:又称天然杀伤细胞刺激因子,细胞毒淋巴细胞成熟因子。三y-干扰素:(干扰素:干扰素是最先发现的细胞因子,因其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能力故称干扰素。)简答一 TB细胞表面标志二佐剂作用三沉淀反应原理四细胞因子的功能五ADCC对AK细胞吞噬作用六干扰素功能 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