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述评

上传人:靓*** 文档编号:51118157 上传时间:2022-01-2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70.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述评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述评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述评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述评摘要: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 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文章对西方学者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区域差异问题所提 出的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作了评述。关键词:区域经济 差异理论研究一、主要的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简介与评述1 .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 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不发达经济中,人均收入提高或下降的刺 激力量并存,如果经济发展的努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临界规模, 那就不能克服发展障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 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2 .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论:以马尔萨斯理论为基础,说明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水平人 均收入反复轮回的现象。不发达经济的痼疾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处于仅够糊口或接近于维 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很低的居民收入使储蓄和投资受到极大局限:如果以增大国民 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乂通常导致人口增长,从而乂将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状态 中,这是不发达经济难以逾越的一个陷阱。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走出陷阱,就必 须使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率。3 .罗森斯坦一罗丹的大推进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 作用于各产业,从而冲破其发展的瓶颈。此论在发展中国家较有市场,原因在于它的三个 “不可分性”的理论基础即社会分摊资本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储蓄供给的不可 分性以及外部经济效果具有更能说服人的证据。4 .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资本缺乏是阻碍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 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由投资诱力不足和储蓄能力太弱造成的,而这两个问题的产生乂是 由于资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存在恶性循环:但贫困恶性循环并非一成不变,平衡增长可 以摆脱恶性循环,是扩大市场容量和造成投资诱力的一种必须的方法。上述理论应用在区域经济中就形成了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它不仅强调部门或产业间的 平衡发展、同步发展,而且强调区域间或区域内部的平衡(同步)发展,即空间的均衡化。 认为随着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将趋于收敛(平衡),因此主张在 区域内均衡布局生产力,空间上均衡投资,各产业均衡发展,齐头并进,最终实现区域经 济的均衡发展。均衡发展理论的缺陷之一在于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即对于一般区域特别是不发达 区域来说,不可能具备推动所有产业和区域均衡发展的资本和其他资源,在经济发展初期 很难做到均衡发展。缺陷之二,忽略了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因素,似乎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就能决定劳动和资本的流动,就能决定工资报酬率和资本收益率的高低。但事实 上,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趋向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差异。发达区域由于具有更好的基础设 施、服务和更大的市场,必然对资本和劳动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从而产生极化效应,形成 规模经济,虽然也有发达区域向周围区域的扩展效应,但在完全市场中,极化效应往往超 过扩展效应,使区际差异加大。另外,技术条件不同也会使资本收益率大不相同,此时的 资本要素流动会造成不发达区域资本要素更加稀缺,经济发展更加困难。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显然是从理性观念出发,采用静态分析方法,把问题过分简单化了, 与发展中国家的客观现实距离太大,无法解释现实的经济增长过程,无法为区域发展问题 找到出路。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非均衡发展理论对发展中国家更有合理性和现实指导 意义。二、主要的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简介与评述按发展阶段的适用性,非均衡发展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时间变量的,主要 包括循环累积因果论、不平衡增长论与产业关联论、增长极理论,中心一外围论、梯度推 移理论等:另一类是有时间变量的,主要以倒“U”型理论为代表。1 .冈纳缨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不是 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优势而 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则由于既得优势,这些区域就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 素继续超前发展,从而进一步强化和加剧区域间的不平衡,导致增长区域和滞后区域之间 发生空间相互作用,由此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一是回流效应,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不发 达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使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二是扩散效应,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 发达区域向不发达区域流动,使区域发展差异得到缩小。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回流效应 远大于扩散效应,即发达区域更发达,落后区域更落后。基于此,缪尔达尔提出了区域经 济发展的政策主张。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应当优先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寻求较好的 投资效率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但当经济发展到一 定水平时,也要防止累积循环因果造成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政府必须制定一系列特殊政 策来刺激落后地区的发展,以缩小经济差异。2 .艾尔伯特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论。该理论认为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出现在每一处, 经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将使经济增长围绕最初的出发点集中,增长极的出现必然意味着增 长在区域间的不平等是经济增长不可避免的伴生物,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他提出了与 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相对应的“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极 化效应占主导地位,因此区域差异会逐渐扩大;但从长期看,涓滴效应将缩小区域差异。3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法国经济学家佩鲁首次提出的增长极概念的出发点是抽象的 经济空间,是以部门分工所决定的产业联系为主要内容,所关心的是各种经济单元之间的 联系。他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各部门,而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部门, 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终极影响。显然,他主要强调规模 大、创新能力高、增长快速、居支配地位的旦能促进其他部门发展的推进型单元即主导产 业部门,着重强调产业间的关联推动效应。布代维尔从理论上将增长极概念的经济空间推 广到地理空间,认为经济空间不仅包含了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也包括了经济现象的 区位关系或地域结构关系。因此,增长极概念有两种含义:一是在经济意义上特指推进型 主导产业部门;二是地理意义上特指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应指出的是,点一轴开发理论 可看作是增长极和生长轴理论的延伸,它不仅强调点”(城市或优区位地区)的开发, 而且强调“轴”(点与点之间的交通干线)的开发,以点带轴,点轴贯通,形成点轴系统。4 .弗里德曼的中心一外围论。在考虑区际不平衡较长期的演变趋势基础上,将经济 系统空间结构划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二元空间结构。中心区 发展条件较优越,经济效益较高,处于支配地位,而外围区发展条件较差,经济效益较低, 处r被支配地位。因此,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各生产要素从外围区向中心区的净转移。在 经济发展初始阶段,二元结构十分明显,最初表现为一种单核结构,随着经济进入起飞阶 段,单核结构逐渐为多核结构替代,当经济进入持续增长阶段,随着政府政策干预,中心 和外围界限会逐渐消失,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一体化,各区域优势充分发挥,经济获得 全面发展。该理论对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具有指导意义,但其关于二元区域结构随经济进入 持续增长阶段而消失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5 .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基础是美国的跨国企业问题专家弗农等的工业生产生命 循环阶段论。认为工业各部门甚至各种匚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在发展中 必须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并且在不同阶段,将由兴旺部门转为停滞部 门,最后成为衰退部门。区域经济学者把生命循环论引用到区域经济学中,创造了区域经 济梯度转移理论。根据该理论,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世界上每 出现一种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都会随时间推税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传递,威尔伯等 人形象地称之为“工业区位向下渗透”现象。无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学派虽然正确指出了不同区域间经济增长率的差异,但不能 因此而断定区际差异必然会不可逆转地不断扩大。因为各种非均衡增长模型片面地强调了 累积性优势的作用,忽视了空间距离、社会行为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意义。缪尔达尔和赫希 曼的理论动摇了市场机制能自动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传统观念,并引起一场关于经济发展 趋同或趋异的大论战。但是在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提出之前,论战缺 乏实证基础。他的研究使讨论向实证化方向迈出了有力的一步,倒“U”型理论也成为有 时间变量的非均衡发展理论的代表。6 .威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威廉姆逊把库兹涅茨的收入分配倒“U”型假说应 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出了区域经济差异的倒“U”型理论。他通过实证分析指 出,无论是截面分析还是时间序列分析,结果都表明,发展阶段与区域差异之间存在着倒 “U”型关系(如图1所示)。这一理论将时序问题引入了区域空间结构变动分析。由此 可见,倒“U”型理论的特征在于均衡与增长之间的替代关系依时间的推移而呈非线性变 化。纵观上述两类非均衡发展理论,其共同的特点是,二元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轨 迹必然是非均衡的,但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二元经济必然会向更高层次的一元经济即区 域经济一体化过渡。其区别主要在于,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述均衡与增长的替代关 系,因而各有适用范围。在关于增长是否不论所处发展阶段如何都存在对非均衡的依赖性 问题上,这两类理论之间是相互冲突的。增长极理论、不平衡增长论和梯度转移理论倾向 于认为无论处在经济发展的哪个阶段,进一步的增长总要求打破原有的均衡。而倒“U” 型理论则强调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时期增长对均衡的依赖。三、国外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的新进展近年来国外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地区差异的构 成与分解。近些年来,学术界开始运用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对地区差异的构成与来源进行分 解,以揭示引起地区差异变动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采用费景汉等人提出的 方法,对基尼系数进行分解;二是采用加权变异系数方法,对地区差异的产业或部门构成 进行分解;三是采用锡尔系数和广义端指数,对地区差异的地理构成进行分解。(2)区 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自2 0世纪6 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逊提出区域收入趋同假说, 到8 0年代小阿莫斯提出“在经济发展后期阶段区域收入趋异”的假说,各国学者大都是 从区域差异的角度来探讨区域收入趋同或趋异问题。而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运用新古典 增长模型来探讨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3)运用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成果深入 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新经济增长理论注重动态分析,强调技术进步的内生性和 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运用这 一工具不仅可以研究地区经济增长的变化趋势,而且可以进一步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原因。 (4 )对企业投资定位和地方政府经济发展政策评价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通过问卷 调查和对大量统计数据的分析,着重探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为企业决策和地方政 府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提供依据。这些方法同样适用于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