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终身体育理念下的大学体育教育模式的改革

上传人:阳*** 文档编号:50855047 上传时间:2022-01-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终身体育理念下的大学体育教育模式的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基于终身体育理念下的大学体育教育模式的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基于终身体育理念下的大学体育教育模式的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终身体育理念下的大学体育教育模式的改革 摘要:作为现代学校体育教育追求的长远目标,终身体育深刻地影响了学校体育的改革。在终身体育教育中,学校体育教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然而这一环节却依然遭受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导思想的旧的体育教育模式思想的束缚。 毕业 关键词:终身体育;大学体育;重要性;改革;途径 一、终身体育理论概述 所谓终身体育,指的是对体育教学的接受和体育锻炼的从事要贯穿一个人的终身,从而提高从事者的身体素质,愉悦从事者的身心。所以说,终身体育的内容包括:与终身体育相关的问题陪伴一个人的一生,且这种陪伴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采取有效措施锻炼身体,从而使身体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得到保证。 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确立终身体育锻炼的必要性 (一)体育课不能满足身体全面发展增强体质的需要 观察各个高校的体育课设置抢矿,相当一部分学校体育课仅仅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安排,并且通常所安排的课程时间为每周两学时。而全面的、经常的体育锻炼是获得身体全面发展、增强身体素质的必经途径,也就是说时间紧张、范围狭窄的体育课很难保证学生的这种要求得到满足,因而,应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确立终身体育的理念,将体育锻炼贯穿学生的终身。 (二)学生身体状况日益下降 高校中,除了爱好体育和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之外,能够持续坚持体育锻炼的人越来越少。尤其是三年级以后,学校开展的体育课课时少了,再加上专业课课程任务越来越重,人们投入在体育锻炼上的时间越来越少,这种既没有客观要求的催促更没有主管运动的趋势导致相当一部分人的身体素质无法提高,甚至越来越弱。 作文 /zuowen/ (三)我国社会体育开展现状并不乐观 据一项全球预测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只占5%,患病的人占20%,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而在亚健康状态的人中,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员占到90%以上(数据来自中国新闻网)。然而,这种亚健康状态是可以控制和改善的,一个有效的途径便是体育锻炼。所以说,终身体育教育理念思想的树立不仅必要而且十分重要。 三、以终身体育理念改革高校体育教育 (一)树立以身心健康、自主快乐为原则的教学观念 第一、以“健康第一”而非“竞技运动”指导体育教学 从本质上看,保证人的身心健康才是体育教学的终极目的。也就是说,以体育运动为手段使学生的体质得到强化,使学生的意识品质得到培养,通过改善身心条件保证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不仅意气风发而且乐观自信,更加适应群体和社会,并在获得个人自由以及良好身体素质的基础上保证人生价值的实现。这是当前国际上对待大学体育的普遍方法。 以德国为例,德国体育教学以人的身体健康发展为宗旨,通过学生终身健体强身的意识的培养,最终落实健康教育、集体意识教育和环境教育于体育课的教学实践中,不仅增添了新鲜的内容和血液到传统的体育课程中,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上体育课、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论文代写 第二、以学生为主体,保证学生的自主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受益 事实上,人生来就不同,不论是性情、条件还是能力,并且随着体育项目的不同,其所具有的运动特点也不同。一旦这种客观存在的人的差异性和适应运动能力被忽视掉,从而剥夺人自主选择与自身情况相适应的体育项目的全体,那么从体育中获得快乐便是无稽之谈,不仅不会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会损害学生的身心。我国传统的“竞技体育”教学观便是犯了这样的措施,它以一样的教育方式对待不一样的学生,从而导致许多学生不仅不能喜爱体育反而对体育产生了一种畏惧心理。 (二)注重教师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层次和教学水平 搞好体育教学改革,关键在于提高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高校体育教师队伍,是高校体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是体育教学改革、促进高校体育科学化的主力军。因此,必须根据高校教师所存在的问题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使教师的学历层次得到提高,知识得到补充和发展,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基础理论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水平,以保持知识、技术结构的合理性、适应性和先进性。未来高校体育的成败,对人才的培养最终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加强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是改革和发展高校体育的基本前提。在新的时代,只有具备一支优秀的高校体育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合格人才。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三)建立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 第一、教学评价 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包括学习态度、动机、表现等)。对素质较好的学生要培养体育精神和正确的人生观,更加认识自己的潜能,促进自我发展与实现,在体育运动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对素质较差的学生应体现“人文性”,更加给予特殊的关怀和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失败和无助感,走出心理误区,树立尊严。享受健身的乐趣,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体育学习的价值。 第二、考核评价 在建立测评参照系时,要以学生个体为主,结合学生自评、学生之间的互评、教师评价为一体,同时,以学生的体育思想意识、动机、兴趣,运用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作,在课堂上的表现,身体素质状况等为标准,从而对学生全面地、整体地、综合地进行评价。 四、结论 提高民族的素质,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体育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使命。学校体育的改革应顺应素质改革的大潮。我国台湾学者胡梦鲸提出:在终身教育理论中,基础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已有知识的传递,而是终身学习者的培养。因此,学校体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通过增强健康的能力,形成增进健康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学校体育参与素质教育的改革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和难点,通过理性的参与,把“育体育心”、“社会需要与学生主体需要”、“增强体质与终身受益”三者紧密结合,使学校体育的改革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论文代写 参考文献: 1 刘艳霞.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以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导 J.龙岩学院学报,2006(6):114-115. 2 陈才发. 基于终身体育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6(7):79-80. 3 王则珊. 终身体育 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4 卢元镇. 体育社会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 张菊林,徐丽娜,邓家平. 体育教程 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6 卢昌亚,曹可强. 大学体育 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4 / 4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分类 > 论文指导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