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新城(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战略规划

上传人:1888****888 文档编号:47356569 上传时间:2021-12-20 格式:PPT 页数:101 大小:1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新城(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战略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苏州新城(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战略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苏州新城(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战略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v1.前言v2.认识篇v3.解析篇v4.定位篇v5.空间篇v6.结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n1.前言n2.认识篇n3.模式篇n4.解析篇n5.空间篇n6.结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u1.1研究范围长三角核心地区 :沪宁高速走廊沿线地区与以上海为中心半径200公里范围内。u苏州东部地区:东至沪西、西至苏州市东环路、南至湖荡地区、北至阳澄湖的广阔地区。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苏州新城:以园区辖区为核心,所涉及的行政辖区包括:园区辖区、郭巷街道、甪直镇。总面积约450km。u1.2规划范围依据规划要求,将“苏州新城”划分为“苏州新城城区”(266km)和“苏州新城吴淞江地区”(184km)。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v苏州新城城区依据规划要求,划分为:n苏州新城中心区即苏州工业园中新合作区,分为三期,总面积72km。n苏州新城城区三片,包括:城北片(唯亭镇),面积103km;城东片(胜浦镇),面积23km;城南片(娄葑镇,扣除原车坊镇新城路以南地区),面积194km。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v苏州新城吴淞江地区依据规划要求,划分为:n郭车片区包括郭巷街道的绕城高速以北地区和原车坊镇新城路以南、吴淞江以北地区,面积49km。n郭南片区包括郭巷街道的绕城高速以南地区(其中包括原车坊镇吴淞江以南地区),面积57km。n甪直片区即甪直镇镇域,面积78km。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u1.4工作阶段n苏州工业园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l主要任务:确定园区的发展目标、功能定位、重点产业、人口与用地规模、空间结构等。 l工作进程:现场调研、踏勘(6.76.10,8.38.10)初步思路与空间结构方案汇报(8.26)发展战略成果前汇报(10.15)发展战略成果汇报(1.15)n苏州工业园区分区规划(20052020)l主要任务:以发展战略规划的成果为依据,编制分区深度的空间布局规划。l工作进程:补充调研初步空间布局方案汇报最终成果汇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n1.前言n2.认识篇n3.模式篇n4.定位篇n5.空间篇n6.结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q园区发展成就回顾n园区对全国的贡献u苏州工业园区在短短11年内实现了经济起步和腾飞,同时在社会、环境等各方面保持了健康发展,是国内开发区建设的典范,有效带动了长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和发展。n园区对苏州市的贡献u主要经济指标基本达到1993年苏州市域水平。u以全市土地的3%、人口的3.5%、工业用电量的5%创造了工业总产值的16%、实际利用外资的28%、进出口总额的17%。u每万元GDP耗水5.9吨、耗能0.22吨标准煤,每度电产生GDP25元、工业产值 90元,资源使用效率达到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u累计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8万个。u5万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换为具有就业创业技能的新型市民,70%农户迁入现代化居住小区。(2003年末统计数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n2004年经济发展状况及纵向比较11年来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 45%左右。实现GDP503亿元,年增长38,其中第二产业345亿元;工业总产值1404.5亿元,年增长56;进出口总额281亿美元,年增长96。工业总产值(亿元)进出口总额(单位:亿美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140000160000180000人199419961998200020022004 年n2004年社会发展状况及纵向比较农村人均收入9566元城镇职工人均收入25843元参加公积金人数累计16.3万人参加公积金人数城镇职工人均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n2003年经济指标横向比较0500000100000015000002000000250000030000003500000400000045000005000000天津广州苏州工业园上海金桥大连昆山青岛长春上海漕河泾宁波厦门海沧杭州北京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万元)02000000400000060000008000000100000001200000014000000天津广州苏州工业园上海金桥大连昆山青岛长春上海漕河泾宁波厦门海沧杭州北京万元工业总产值(万元) 资料来源:中国开发区统计年鉴(2004)横向比较以2003年统计资料为准,在全国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5个享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的国家级工业园区中选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GDP前7位和国家级工业园区的GDP前3位,并增加宁波、杭州、北京,做各项经济指标比较。在国家级开发区中,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均居第三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u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经济发展和管理”、“公共行政管理”三个层次上借鉴新加坡的经验。u1994年版园区规划中,新方运用了新城(镇)规划理念,取得了良好效果。n规划、管理和成效具有示范意义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n1.前言n2.认识篇n3.解析篇n4.定位篇n5.空间篇n6.结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n3.解析篇l模式问题l定位问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q发展模式问题苏州市域1苏州市域土地资源几近耗竭,过分依赖土地等要素投入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2苏州生态安全性和环境品质的降低,导致城市对外来资金和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下降,对经济的持续发展不利3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出效益滞后,城市综合功能弱4市强民不富5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压力日益加重6苏州人间天堂的失落和人文精神的消逝,城市综合竞争力下降依据目前的土地消耗速度,苏州市域的土地存量将在58年内消耗殆尽。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q园区发展模式问题资源瓶颈依据近年的土地出让速度,园区的土地存量仅够维持34年。2004年园区已经有建设的工业用地为46.5 km,已批未建工业用地为12.9km ,已平未批土地为21.9km(含“白地”),未来可新增的工业用地有限。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用地余量促进产业持续、快速的增长?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年公顷批出土地面积工业用地面积2004年园区工业用地现状园区历年批出土地面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目前园区虽然引进了大量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半导体、光电、机电一体化等支柱产业,但引进产业的生产环节仍主要集中在附加值少、技术含量低的装配阶段。随着区域交通条件的改善,外部竞争压力愈来愈大,这就要求园区尽快实现产业提升和转型。n园区发展模式问题产业提升与转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q解决途径1)盘活存量提高土地开发强度2)集群产业“加粗”和“拉长”产业链3)综合功能三产与二产并举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1)盘活存量l现状土地开发强度分析合作区一期蒌葑镇南区平均建筑面积密度(万平米/公顷)0.660.660.63单位面积注册资金(亿美元/平方公里)7.82.4单位面积工业产值(亿元/平方公里)234.2234.245.5单位面积利润(亿元/平方公里)20.70.9在过去几年批出的工业用地中,尚有约3/4的土地未得到充分利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尚未体现。 园区合作区一期及蒌葑镇工业用地(代表发展成熟的工业用地)平均建筑面积密度为0.65万平米/公顷,而其它地区则为0.15万平米/公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1)盘活存量l未来需求测算依据计划2014年园区GDP将在现有的基础上翻两番,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工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会有所下降,假设从现有68.7下降到55,则工业创造的GDP应在2014年增长到目前的3.2倍。 n如保持现状生产效率和土地利用率,则总共需要148.8 km工业用地,扣除已批未建和已平未批用地,缺67.5km工业用地。n如保持现状生产效率,将园区工业用地整体平均建筑面积密度提升至目前合作区一期的水平(0.65),则可基本实现供需平衡。n如保持现状生产效率,将园区工业用地整体平均建筑面积密度提升至1,则只需要约53 km土地即可实现经济目标。n如在此基础上将目前生产效率提高至1.5倍,则只需要35km工业用地。n在2014年以后的工业产值增长,主要依靠劳动效率的提高实现,工业用地面积不再增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1)盘活存量l未来需求测算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和产出效率可以大大降低土地需求,尤其是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对节省用地的贡献极大。园区未来可通过征收土地税、提高土地开发强度、完善土地退出机制等手段,实现从“推出增量土地”转向“盘活存量土地”的土地发展策略转变。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2)产业集群l“加粗”产业链通过同类产业的集聚,实现资源共享,降低生产性服务业成本,提高整体竞争力。建议:吸纳能带动下游企业进驻的高端技术产业(如和舰科技),有利于“加粗”产业链。和舰科技新材料9%生物制药6%精密机械20%电子信息50%其它15%目前园区投资项目产业结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2)产业集群l“拉长”产业链随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日臻成熟和定位的提升,园区的产业发展重点应当向两端“研发”和“行销”拓展。高新技术产业存在“研发制造行销”的产业链,产业利润、单位土地的使用效率、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都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状况。制造利润研发行销产业序列施振荣曲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3)功能综合随着园区定性的提升和产业进入门槛的提高,园区的第三产业应逐步替代第二产业成为带动园区经济新一轮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体现在产业结构上,是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体现在产业策略上,是重点扶持服务园区、辐射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东部新城消费性服务业。体现在用地结构上,是工业用地比例逐渐降低,公共设施用地比例逐渐提高。体现在空间结构上,是由工业园区走向东部新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现代文化产业带动了其它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城市中心区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和文化娱乐业;在工业区及周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商务、科研教育产业;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和人文底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工业设计产业;结合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澄湖发展自然景观旅游业和生态旅游业;结合环澄湖古镇发展人文景观旅游业和传统文化产业;结合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发展人文房地产业。l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在三产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制造娱乐旅游科研文化居住商务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u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上海:建立上海:建立1818个创意产业集聚区个创意产业集聚区北京:北京:Design Resource Design Resource CooperationCooperation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落户中关村科技园区德胜科技园落户中关村科技园区德胜科技园 新加坡:创意产业被列为战略产业。新加坡:创意产业被列为战略产业。伦敦:伦敦:20002000年,创意工业占国内生产年,创意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值的7.9%7.9% ,解决了,解决了150150万个就业万个就业岗位岗位v什么叫文化创意产业?v又叫创意工业、创造性产业、创意经济等。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创造财富及就业潜力的行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l国外三产替代二产的案例加州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娱乐业加州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娱乐业加州经济的两大支柱产业:以硅谷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文化产业。近几年尽管加州硅谷产业经济走势低靡,但是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文化产业仍然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在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电影文化产业中最具影响力,成为加州经济增长的支柱。硅谷好莱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l国外文化创意产业的案例英国英国SheffieldSheffield文化区文化区( (Cultural industry quarterCultural industry quarter,CIQ)CIQ) 英国的创意工业增长速度比经济增长快两倍,每年带来约600亿英镑的营业额和80亿英镑的出口额。占了世界创意工业贸易额的16%,为英国带来4%的经济贡献,聘用约150万人。 Sheffield文化区(CIQ)的面积不大,但依靠 “群聚效益”(Cluster),形成相互聚合、渗透激活的“引爆效果”。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当代中国优秀建筑文化的示范和孵化场所集聚的新城公共建筑空间群(30位建筑师,80万平方米)带来功能以外的文化附加值。 东莞松山湖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中心区科技产业园中心区l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案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q发展模式问题小结l园区应从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物质资源投入型(外延式)经济模式向技术、文化、管理等非物质资源投入型(内涵式)经济模式转变,解决持续发展问题。l实现转变的具体途径是盘活存量、产业集群、功能综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n3.解析篇l模式问题l定位问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从历史到现在、从中方到新方、从政府到市民,对苏州工业园区定位的认识都有所不同。“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邓小平 南巡讲话u定位问题q中、新双方定位的差异性n中方定位示范性工业区将园区作为中国工业现代化改革的试验场,承载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厚望,体现了我国经济起步期的国家大战略;n新方定位“工业新镇”将园区作为海外的盈利性实体,与周边地区相对独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q过去与现在定位的差异性n过去:纯工业区 “加快建设苏州工业园区,为发展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积累新经验。”江泽民 1995 “把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江泽民 2001n现在:工业区居住区n未来:综合功能的新城区 “把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新城区。”l单一功能的工业园区向综合功能的新城区转变在我国城镇化发展中是普遍现象上世纪90 年代起,我国许多城市通过开发区建设,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产业和人口的集聚,逐渐转变为城市的新市区、城市外围的新市镇或一个新城市。这种模式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也存在土地浪费、基础设施供需失衡、公共设施滞后、与主城衔接不畅等问题。也存在土地浪费、基础设施供需失衡、公共设施滞后、与主城衔接不畅等问题。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q定位差异带来的问题对园区定位的不同认识,是园区目前所碰到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孤岛孤岛”困境困境在园区建立之初,园区产业“两头在外”,与周边地区相比优势明显,各生产要素的流通不多,因此应当“筑坝”形成“孤岛”,以保证园区尽快发展为成熟的外向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目前的外部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必然趋势,园区如继续阻隔与周边地区的要素流通,将成为时代所遗弃的“孤岛”。功能的机械分割功能的机械分割商务区尚处于起步阶段;居住区主要以高档住宅为主,服务对象中主城区、园区和外地居民各占1/3,但工业区就业工人的居住问题则主要通过企业内部、打工楼(集体公寓)或出租农民住宅解决。由此导致实际通勤流与新方规划设想有很大不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q定位提升的必要性n内在因素1)自然与人文资源的唯一性苏州的人文历史资源和自然资源是区域唯一性资源,是苏州的核心竞争力。园区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具有区域唯一性优势。2)区位优势位于“区域中轴”之上,距离上海仅80公里。3)制度优势快速通关、新加坡管理模式4)自身发展的必然规律大城市附近的独立工业区必然走向综合功能的新城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v从自我中心,走向区域腹地;v从东部发展,走向西部区域;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占地26平方公里,汇集航空港、京沪高速铁路、磁悬浮、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客运、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等多种方式于一体,大造具有区域战略性的、全球罕见的世界级现代城市综合交通设施。引发区域中轴和沪西腹地区域重大影响。上海近期发展动向: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工程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和上海铁路七宝站上海西部新城?上海西部新城?上海西部新城上海西部新城/区域新城?区域新城?区域商务中心(花桥、连云港)?区域商务中心(花桥、连云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省动向:花桥国际商务城 花桥国际商务城面积49.95平方公里;其中启动区总面积10平方公里,包括核心区、研发教育区和商贸区;启动区一期面积4.5平方公里,为核心区,规划商务办公区建筑面积600万平方米。 在花桥建设国际商务城体现了江苏省对“区域中轴”重要性的认识。与花桥相比,园区建设CBD虽然具备经济基础优势和规模优势,但也应当认识到周边的竞争已经凸现,机会稍纵即逝。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q定位提升的必要性n外在因素1)国际第三产业的转移作为国内经济发达地区,长三角地区应当抓住国际第三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目前世界范围内第三产业开始转移,而中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消费将有爆炸性增长,具备吸纳国际第三产业转移的条件。2)中央政府的期望“苏州工业园区要建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典型。”曾庆红案例:天津滨海新区案例:天津滨海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依托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济实力、产业基础和海港条件成为京津冀经济区的首要重点发展地区,落实国家战略落实国家战略的新的新“试验场试验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q定位提升的必要性n外在因素3)区域和苏州市对园区的要求东部地区苏州中心城区的是首要发展方向。未来苏州的发展寄希望于园区的发展;未来园区的发展离不开苏州整体的发展。4)周边的挑战同类园区间竞争激烈。相对区位优势减弱。土地资源紧缺。苏州市域省级以上开发区分布图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发挥优势l区位优势l规模优势l效率优势l先发优势l形象优势l人文和自然景观优势弥补劣势l“孤岛”劣势l机械的功能分区l供求错位抓住机遇l世界范围内第三产业的转移l区域经济一体化l苏州市的空间结构调整应对挑战l同类园区间竞争激烈l土地、水资源紧缺l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受到威胁n定位问题小结l适应外部条件变化,发挥优势,弥补劣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l提升自身定位,从单一功能的工业区走向综合功能的新城区。“那些能够生存下来的往往不是最聪明的、最有智慧的,而是最能够适应环境而变化的。”达尔文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n1.前言n2.认识篇n3.解析篇n4.定位篇n5.空间篇n6.结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q定位需要考虑的因素n资源禀赋:土地(日益紧缺)、资金(较充足)、人力(结构失衡)、管理水平(国内领先)、技术(较高)、自然景观和人文底蕴(未充分利用)n区位条件:长三角区域中轴,优势明显n经济基础:优势明显n发展阶段:工业发展已到成熟阶段v4.1苏州新城定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总目标:以和谐社会为主题的“青山清水,新天堂” “文化名城、高新基地、宜居城市、山水之都”q苏州总规对苏州新城的判断w86版总规以保护为主题的“假山假水,城中园”;w96版总规以发展为主题的“真山真水,园中城”;w本版总规以促进协调发展与和谐社会为主题的“青山清水,新天堂”。四大目标都应在新城有所体现,更应当是“高新基地”、“宜居城市”的重点落位地区。1)城市发展总目标的重点落位地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中心城区总建设用地面积为373平方公里总人口控制在350万人(人均用地105平方米/人)人口规模承担功能苏州主城 140 万人 ,其中高新区80万人,老城区60万人 市级行政办公集中地,市级商业、文化、体育、娱乐中心,居住集中地 苏州新城城区 110万人城市商务办公集中地,集中发展金融、咨询、设计、研发等高端生产服务功能,并将其建设成为品质较高的居住集中地。吴中片区 30万人中心城区的两大副中心之一,重要的居住集中区,重要的高新技术制造业发展基地,主要的教育产业基地、市级旅游服务中心。 平相片区 45万人 中心城区的两大副中心之一,重要的居住集中区,重要的高新技术制造业发展基地和市级商业、物流中心。越溪片区 10万人 以文化教育为主的功能组团 ,配置档次较高的居住用地与相对完善的生活公共设施。 浒通片区 10万人 制造业集中区,未来进一步接纳新区与老城区用地调整退出的二产企业 。车坊片区5万人 产学研相结合的重要科技园区苏州主城 140 万人 ,其中高新区80万人,老城区60万人 市级行政办公集中地,市级商业、文化、体育、娱乐中心,居住集中地 2)“双城”之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3)中央商务区所在地园区建设长三角地区的次级商务中心和苏州市中央商务区具备区位优势、经济优势、产业基础、城市“硬环境”和“软环境”优势,体现了区域对园区的要求。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苏州新城是苏州东部地区的核心城镇建设地区,也是苏州中心城区近期发展的首要地区。苏州新城4)城市首要发展地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q本版规划定位苏州市现代化新城和苏州市中央商务区,长三角地区的次级商务中心,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之一。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n相应的思路和策略l苏州市的现代化新城 思路:形成足够的“反磁力”,解决苏州古城保护问题;协调园区与周边地区的各种关系。 策略:化解“孤岛”的一体化策略;协调与市域其它各市、区的功能布局、空间结构及基础设施联系;调整用地结构,完善城市功能。l苏州市中央商务区和长三角地区的次级商务中心思路:从长三角区域产业联动和整体发展的视角出发,提升园区职能。 策略:打造服务于长三角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和消费性服务业中心。 l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之一思路:借鉴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经验,提升产业竞争力。策略:盘活存量、产业集群、功能综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打造现代服务业中心,建设适宜居住和创业的国际化、现代化新城。 v4.2苏州新城发展目标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u长三角地区的次级商务中心和苏州市中央商务区u教育科研功能u高新技术产业功能u文化创意产业功能u居住和消费性服务业功能u旅游服务功能 v4.3苏州新城主要功能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q人口规模n现状人口规模2004年,苏州新城城镇总人口为38.9万人。其中新城城区城市总人口362482人,新城吴淞江地区城镇总人口26780人。 n规划人口规模根据本版总规提出的要求,综合考虑苏州新城的土地等资源条件、发展定位要求,确定:2020年苏州新城城镇人口规模为124万人,其中新城城区110万人,新城吴淞江地区14万人。 v4.4本版规划规模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n园区现状用地规模:2004年现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97.4平方公里。序号用地代号用地名称总面积(ha)占总城市建设用地比例(%)合作区内面积(ha)占合作区内城市建设用地比例(%)1R居住用地2161.022.19697.415.462C公共设施用地738.97.59459.810.193M工业用地4647.547.732148.647.624W仓储用地117.31.20005T对外交通用地230.82.37006S道路广场用地1081.711.11889.819.727U市政公用设施用地206.92.12115.02.558G绿地553.15.68201.04.469D特殊用地00.0000合计城市建设用地9737.21004511.6100现状工业用地比例过高,是典型的工业区。q用地规模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n现状人口规模2004年苏州新城现状城市建设用地121.4km,其中新城城区现状城市建设用地97.4km,新城吴淞江地区现状城镇建设用地24km。 以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20平方米推算,2020年苏州新城的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148.8平方公里,其中新城城区132平方公里,新城吴淞江地区16.8平方公里。 q用地规模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n1.前言n2.认识篇n3.解析篇n4.定位篇n5.空间篇n6.结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u1994年的情况n园区是“两头在外”的资本“高地”。应采取一定程度的封闭式管理,以保障企业培育的制度环境。n在空间结构中确定了东西向中心轴线和环金鸡湖景观带,能够指导合作区的规划建设。u当前重整空间结构的目的n突破“孤岛”困境,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n落实新一轮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n统筹园区与周边市、镇、乡村及保护地区的关系。n完善和加强合作区内与合作区外的空间结构和功能联系。?u重整空间结构的目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u重点解决的空间问题n内外空间的衔接l3个层次苏州新城与周边地区的关系;新城城区与新城吴淞江地区的关系;城区内的中心区与周边三片的关系。l4个类型与城的关系(苏州、昆山);与镇的关系(巴城、阳澄湖、甪直等);与乡村的关系;周边生态背景、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的关系。u用地比例和空间结构依据新的园区定位,确定城市建设用地总量和各类用地比例,提出合作区、周边镇以及辖区外部周边地区相互协调,衔接顺畅的空间结构,及其相关的道路、绿地、景观系统结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q地位u5.1苏州东部地区的地位及发展策略苏州东部地区是苏州市未来的首要发展方向。是未来长三角地区沿沪宁交通走廊都市连绵带的重要区段,也是体现江南水乡特色和苏州文化精神的重要空间载体。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q苏州总规对东部地区的判断1)位于“区域中轴”之上n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城镇群构成长三角经济圈的“区域中轴”。n苏州市域的“沿沪宁城镇聚合轴”是“区域中轴”的重要区段,是市域“一心、两轴、一带”结构的重要部分。n苏州市域空间发展战略:“强化区域中轴、打造市域核心、构建南北通廊、协调沿江轴带、保育生态绿心”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2)苏州首要发展地区,落实“东进沪西”战略的空间载体 n都市区空间发展二十字“和合战略”:“东进沪西,北拓平相,南优松吴,西控太湖,中核主城。”n确定了东部是苏州中心城区的首要发展方向。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3)“五楔”中的“两楔” 苏州总规对中心城区开敞空间结构的概括为:“一带,三环,五楔”。苏州东部地区的阳澄湖地区和澄湖地区为其中“两楔” 苏州东部地区的北部和南部是由湖泊、农田等要素构成的放射状绿楔,是苏州都市区“四角山水”格局的“两角”,也是市域开敞空间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苏州“鱼米之乡”的特色。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南北二楔望江河,东西三带贯苏沪”q苏州东部地区空间发展策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u“南北二楔望江河”策略:控制由金鸡湖向东南延伸至太浦河和向东北延伸至长江的两条放射状生态绿楔,分别打造人文和自然特色景区。北部绿楔由阳澄湖、盛泽荡、傀儡湖、沙家浜、昆承湖向东北延伸至长江的自然景区和生态廊道。南部绿楔由独墅湖、澄湖、淀山湖向东南延伸至太浦河的江南水乡和湖荡地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u“东西三带贯苏沪”策略: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进行空间整合和系统优化,打造横贯苏沪的三条功能带。北部高新技术产业带:依托沪宁铁路和沪宁高速公路,打造长三角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在园区形成生产性服务中心。中部公共设施服务带:依托地铁和快速路,打造“新区古城苏州CBD昆山花桥安亭虹桥机场上海老城区浦东新区”的公共设施服务带。南部旅游及文化产业带:依托机场路和苏沪高速公路,打造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带;依托旅游专线公路,打造江南水乡旅游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三条功能带”:高新技术产业带、公共设施服务带、旅游及文化产业带。空间特点城镇空间的东西“三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北部“高新技术产业带” 是苏州过去十年创造“奇迹”的载体。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南部“旅游及文化产业带”将是苏州未来创造“新奇迹”的载体。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中部“公共设施服务带”是苏州可持续发展的“脊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南文,北娱,东连,西协,中枢”u5.2苏州新城与周边地区空间整合策略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q南文北娱南北三廊通湖荡“南文”以南部环澄湖和淀山湖为核心,同里、周庄、甪直、锦溪、淀山湖、千灯等江南水乡特色古镇为基础,打造“江南水乡古镇人文景区” ,弘扬传统文化产业。“北娱”以北部盛泽荡、阳澄湖、傀儡湖为核心,阳澄湖、巴城等生态旅游区为基础,打造“江南水乡自然景区和生态农业区”,开发旅游娱乐业和生态农业。“南北三廊”以西部的“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澄湖”、中部的“稚城湖巴城湖鳗鲤湖傀儡湖中央公园南部湖荡地区”、东部的“新浏河夏驾河千灯浦赵田湖淀山湖”为三条南北向生态廊道,连通南部和北部开敞空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q东连西协东西四线贯苏昆“东连”东部跨绿楔与昆山市区连接。建议昆山市区中心由铁路北部移至铁路南部(现为吴淞江工业园),通过公共设施服务带连接苏州新城和昆山市区。“西协”西部跨苏嘉杭高速和东环路与苏州主城连接,与主城共生发展,形成“双城”结构。重点做好交通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衔接。“东西四线”以城际铁路、城市地铁、快速路和主干道连接苏州主城、苏州新城和昆山市,实现三个城市组团的“同城效应”。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q中枢交通导向的城市开发模式延伸苏州市的东西向地铁至新昆山市区中心,形成横贯苏州主城、苏州新城和昆山市的生产性/生活性公共服务设施走廊和城市中心区。实现以交通为导向的TOD城市开发模式。在公共服务设施走廊两侧形成依托地铁的混合土地利用地区。将吴淞江打造为贯穿园区和昆山市中心区的城市景观廊道。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q用地布局示意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开发强度分区呈东西向带状分布,由中部的公共设施服务带向南北逐级降低,共分为“五带”。由北至南的开发强度等级分别为:严格限建、中、高、低、严格限建。u5.3苏州新城空间管治分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q园区双阳路、昆山市城北路以北n开发强度:遵循总规提出的“严格限建区”标准n用地模式:生态保护区和生态旅游区n用地功能:“江南水乡自然景区”和“生态农业观光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q沪宁铁路两侧n开发强度:遵循总规提出的“适建区”标准,中等强度n用地模式:工业园和多层工业楼宇n用地功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工业用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q沪宁高速至机场路之间n开发强度:遵循总规提出的“适建区”标准,最高强度n用地模式:高层办公楼和住宅楼,大型综合商场和娱乐设施n用地功能:依托地铁发展“串状” 公共服务设施带;两侧为混合用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q机场路至绕城高速南环苏沪高速公路之间n开发强度:遵循总规提出的“一般限建区”标准n用地模式:创意园和文化“岛”n用地功能:以研发、文化创意、文化房地产为代表的文化产业用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q绕城高速南环苏沪高速公路以南n开发强度:遵循总规提出的“严格限建区”标准n用地模式:人文保护区和人文旅游区n用地功能:“江南水乡古镇人文景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u5.4 定构n整体空间结构本次规划确定园区的整体空间结构为“带状组团式”结构。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n用地功能结构规划用地功能可分为南北三带:北部高新技术产业带、中部公共设施服务带、南部旅游及文化产业带。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n公共空间结构“十字轴,三心,三边,四横,四纵”。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n南北向两条主要绿色廊道:“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澄湖”和“稚城湖巴城湖鳗鲤湖傀儡湖中央公园南部湖荡地区” n南北向三条次级绿色廊道n东西向绿色廊道:娄江、斜塘河及两侧绿地n城市景观中轴:中央河及周边绿地、高层建筑n滨水景观通廊:吴淞江n公共空间结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q道路交通结构n“一轴”:依托地铁M1线形成东西向中心轴线。建议在远期延伸M1线地铁至昆山新市区。n“两横三纵”的快速路系统:以原312国道、新机场路、星湖街、星华街、唯胜路作为城市快速路,形成“两横三纵”的格局。n延伸快速路和主干路:星湖街北延跨阳澄湖连相城区,苏胜路东延至昆山新市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u5.5 定业n生产性服务业纳入苏州CBD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国际会展业教育科研产业n生产功能 高新技术产业两大基本功能三大服务功能n居住功能城市型房地产业水乡型文化房地产业n消费性服务业市级商业市级文化娱乐业旅游服务业休闲度假业片区级综合消费性服务业社区服务业n新兴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u5.6 定点苏州新城区n中心区一期苏州CBD(金鸡湖西岸)市级商业(公共中心轴线上,结合地铁M1线站点布置)城市型房地产业n中心区二期苏州CBD(金鸡湖东岸)国际会展业(金鸡湖东岸)市级商业(公共中心轴线上,结合地铁M1线站点布置)市级文化娱乐业(金鸡湖东岸)城市型房地产业高新技术产业n中心区三期现代物流业高新技术产业片区级综合消费性服务业城市型房地产业n城北片(唯亭镇)现代物流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服务业(阳澄湖自然和生态景区旅游服务业用地,布局于唯亭镇悬珠村、夷陵山村、阳澄湖村)综合交通枢纽片区级综合消费性服务业城市型房地产业n城东片(胜浦镇)高新技术产业旅游服务业片区级综合消费性服务业城市型房地产业n城南片(娄葑镇,扣除原车坊镇新城路以南地区)教育科研产业休闲度假业片区级综合消费性服务业城市型房地产业新城中心区新城城区三片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u5.6 定点苏州新城吴淞江地区教育科研产业水乡型文化房地产业文化创意产业 郭车片区郭南片区休闲度假业旅游服务业 甪直片区旅游服务业(临澄湖人文景区旅游服务业用地,布局于镇区)水乡型文化房地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u居住用地新城城区33km,新城吴淞江地区6.3km u工业用地3540km u公共设施用地中:n政府行政办公用地0.8 km n商业设施用地4.55.5 km n商务设施用地(包括苏州CBD)2.22.8 kmn苏州CBD外金融设施用地0.120.18km n文化娱乐设施用地1.451.72km n体育用地1.191.64km n医疗卫生用地0.61.0kmn教育科研用地新城城区6.3km,新城吴淞江地区6km u5.7 定量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u仓储用地1.4kmu对外交通设施用地22.5kmu道路广场用地19.323.8kmu市政公用设施用地2.23.0km u绿地2025km u文化创意产业用地45km u5.7 定量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q发展时序n先西后东n先中轴后两侧n保护“南文”、“北娱”地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n1.前言n2.认识篇n3.解析篇n4.定位篇n5.空间篇n6.结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u发展模式转变 园区应改变发展模式,从单纯依靠资金和土地资源投入的“外延式”增长转向依靠技术、管理、文化投入的“内涵式”增长,以解决园区未来10年、乃至更长远时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实现模式转变的途径是盘活存量、产业集群、功能综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u产业发展策略 苏州新城应当形成以中央商务区为核心、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为三大支柱产业、门类齐全、设施完善的产业体系。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u定位:苏州市现代化新城和苏州市中央商务区,长三角地区的次级商务中心,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之一。 u发展目标:打造现代服务业中心,建设适宜居住和创业的国际化、现代化新城。 u定位和发展目标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u规划2020年苏州新城人口规模为124万人,其中新城城区110万人,新城吴淞江地区14万人。u以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20平方米推算,2020年苏州新城的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148.8平方公里,其中新城城区132平方公里,新城吴淞江地区16.8平方公里。u人口和用地规模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u苏州东部地区的空间发展策略为“南北二楔望江河,东西三带贯沪西” 。 u苏州东部地区空间发展策略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u苏州新城的空间发展策略为“南文,北娱,东连,西协,中服务”。u苏州新城的开发强度分区呈东西向带状分布,由中部的公共设施服务带向南北逐级降低,共分为“五带” 。由北至南的开发强度等级分别为:严格限建、中、高、低、严格限建。 u园区的整体空间结构为“带状组团式”结构。u规划用地功能可分为南北三带:北部高新技术产业带、中部公共设施服务带、南部旅游及文化产业带;u公共空间结构为“十字轴,三心,三边,四横,四纵”;u城市交通结构为“一轴、两横、三纵”。 u空间发展策略、空间管制分区和空间结构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建议将中新合作区范围扩大,向东扩充胜浦镇用地30平方公里,向南扩充蒌葑镇用地40平方公里,最终由目前的70平方公里扩充至140平方公里。u中新合作区扩区建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为适应园区的发展目标,打造“区域中轴”和连接沪西的三条功能带,本次规划对园区目前的用地布局进行了适当调整,包括:u打通和延伸公共中心轴线u在南部临吴淞江地区集中布局文化创意产业用地u形成“三心,三边,四横,四纵”的公共绿地系统u用地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1汇报完毕,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