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11(共12页)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47235518 上传时间:2021-12-1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积极心理学11(共12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积极心理学11(共12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积极心理学11(共12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积极心理学的临床研究与应用 【关键词】 积极心;消极心理学;临床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由美国当代心理学家Seligman倡导,“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力量与美德的”1,对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个体特征及促进它们的制度体系开展科学研究。Seligman认为积极心理学与传统临床心理学存在一种互补关系2。积极心理学的临床研究受到众多心理学家的关注,基于积极心理学所建立的临床体系已得到广泛,并且建立了积极心理学取向的病因学、诊断系统和干预体系。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一般出发,对其临床体系及干预实践介绍如下。1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 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研究。Seligman认为,心理科学本应具有三项使命:精神疾病;使人类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富有意义;鉴别并培养有天赋的人3。从二战以后,心理学放弃了它的后两项使命,成为一门治疗心理疾病的科学,其研究焦点包括各种心理疾病的成因、疗法以及有关婚姻危机、物质滥用、青少年犯罪等方面的主题,而对人类积极的发展因素未予重视,这致使传统主流心理学被认为是病理心理学、消极心理学(Pathology Psychology)。 消除心理疾病并不意味着个体就能获得幸福和快乐。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意识到,“消极心理学”模式不可能真实、全面的理解与解释人的本质,也不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健康。即便那些患有最严重的心理疾病的人,也不只是要求减轻痛苦,他们需要更多的满意、愉悦与快乐,需要一种建构力量,需要一种有意义、有目的的生活,而这些并不会因为痛苦的减轻就会自动产生2。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也应对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治疗不仅仅是对损伤、缺陷的修复和弥补,也是对人类自身的潜能、力量的发掘;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也是关于工作、爱、成长和娱乐的科学4。积极心理学试图打破“消极心理学”模式在心理学领域的“大一统”局面,从而使心理学研究在各领域,尤其在临床领域达到某种平衡。2 积极心理学的临床体系 积极心理学利用心理学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与测量手段进行了大量研究,建立了积极心理学取向的病因学、诊断系统和干预体系。2.1 病因学与诊断系统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疾病的病因学提出如下假设:心理障碍的“真正”根源是某种性格力量或美德的缺失,而不是抑郁和物质滥用等症状的堆积5。性格力量与心理障碍的病因之间有可能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即一种特定的力量能减轻一组特定障碍的发展。 病因学的发展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诊断与评估标准,如果依旧使用以心理障碍为取向的诊断与评估体系,积极心理学在临床领域就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在2004年,性格力量与美德·分类手册(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CSV)一书出版。与以临床精神障碍为核心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相对应,CSV以人类的力量为核心,制定了性格力量与美德的分类目录,建立了24种性格力量的10个标准,这些性格力量被归纳为六种美德:智慧与知识、勇气、爱、公正、节制与超越6。性格力量与美德的分类有可能带来心理障碍诊断模式的转变,可以补充或取代精神病理学模式下的诊断标准,为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及预防措施提供依据5。在性格力量与美德分类目录的基础上,积极心理学研究者尝试制定对性格力量的有效、稳定而可靠的测量工具,目前使用的有力量行动价值量表(VIAIS)和青少年力量行动价值量表(VIAYouth),这两个量表都被用来测量被试24种性格力量的程度。虽然VIAIS和VIAYouth还没有在临床人群中广泛使用,但却具有作为诊断工具的潜在作用2,并且这两个量表以一般人群为样本(n=20000)进行了信度与效度的验证。 性格力量的缺失导致个体精神症状的出现,Lubin和Van Whitlock认为使用症状进行评估的方法并不如期望的那样有效7,而对主观幸福感、快乐等主观体验的评估有助于深刻理解心理障碍背后的心理过程。积极心理学研究者已经编制了一些关于主观体验的测量工具,其中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是这一领域的热点。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有Diener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量表,Lyubomirsky和Lepper编制的主观幸福感量表及Fordyce编制的幸福感测量表等。2.2 干预体系 积极心理学认为目前的心理治疗存在三大:第一,在心理治疗是否具有效果的研究中,各种疗法整体效果的非实验研究结果远大于某一特定疗法效果的实验研究结果;第二,将两种疗法相比较时,各自的特点倾向于淡化,即几乎没有一种心理治疗技术在与另一种心理治疗技术相比较时能显示出显著的特定的效果,或显示的特定效果很小;第三,在几乎所有的心理治疗和药物的研究中几乎都可以发现明显的“安慰剂”效应4。这说明,在有效的心理治疗中,治疗师都有意或无意地运用了“非特异性”的“技巧”和“深度策略”。在积极心理学看来,技巧是指:关注、权威形象、和睦关系、言语技巧、信任等;深度策略是指:灌注希望、塑造力量和叙述等,这些技巧与策略被称为“积极干预”,其内涵是增强被治疗者的力量而不仅仅是修正其缺陷5。积极的心理干预将成为以缓解痛苦为取向的传统心理干预的有益补充,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新治疗技术将促使人类力量最大化。转预防是积极心干预机制中最重要的环节。积极心理学关于预防的普遍观点是: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是来自于个体内部系统地塑造各项能力,积极的人类力量与美德是对抗心理疾病发生的缓冲器5。心理学家们已经发现许多的人类力量可以成为抵御和减轻精神疾病的缓冲器:包括勇气、未来意识、乐观主义、人际交往技能、信仰、工作伦理、希望、忠诚、毅力、适应潮流的能力、洞察力等8。总之,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识别、发掘、调动与建构处于困境中的人自身的力量,就可以做到有效的预防,而单纯地关注个体身上的弱点和缺陷不能产生有效的预防效果。 3 积极心理学的临床实践 临床者在已经建立的积极心理学临床体系的基础上,针对非临床参与者开展了较多的积极干预实践,但最近也有研究者尝试对临床患者实施积极干预。3.1 非临床参与者 Fordyce是最早通过实证研究验证积极干预的研究者之一。在一项研究中,Fordyce将参与者按班级随机分配到干预组和控制组,干预组接受增进幸福的策略的指导,而控制组不接受任何信息或者接受降低幸福的策略的指导,在学期末干预组成员比控制组成员感到更幸福以及更少的焦虑与抑郁。Burton和King采用随机分配和安慰剂控制的实验设计,检验书写干预对情绪和躯体健康的,干预组成员记录强烈的积极体验,控制组成员记录中性的主题,结果表明书写积极体验可以导致情绪的短期促进。在Emmons和McCullough的研究中,被试被随机分配到干预组和两个控制组,干预组成员记录他们觉得需要感恩的事情,两个控制组成员记录日常争吵或中性生活事件;与控制组相比,干预组成员对生活普遍感觉更良好,对未来的1 w感觉更乐观,与他人的关系感觉更密切,有了更多的积极情感2。 Seligman领导的研究小组在一项随机分配、安慰剂控制的研究中,将471名被试随机分配到5个干预组和1个控制组,干预组分别接受如下5种干预:“你的最美好时光”、“3件好事”、“感恩拜访”、“认可你的力量”、“使用你的力量”。研究发现,“感恩拜访”、“使用你的力量”和“3件好事”3种干预能持久地提高幸福感而减轻抑郁症状2。3.2 临床参与者 积极干预实践的中心是如何将那些基于非临床参与者所建立的干预于临床患者。Seligman认为积极干预对大多数心理障碍可能都有效9,已有临床研究者对抑郁患者开展了积极干预的研究。Grant等人在一项未受控制的研究中,对16名抑郁症患者实施了积极干预,这些参与者阅读和讨论关于提高生活满意度的策略的材料,其中13名在完成干预后达到了减轻抑郁的效果。 Seligman等人通过实验研究检验了积极干预对抑郁的有效性9。在以轻度抑郁患者为被试的研究中,将40名被试者随机分为积极干预组与非组,经过1 a的追踪,结果表明积极干预组显著地降低了抑郁水平。在另一项对单相重度抑郁患者的研究中,将45名被试者随机分为积极干预组和常规组及常规药物组,常规组接受一般心理疗法,而常规药物组接受一般心理疗法与药物治疗,结果表明积极干预组效果优于常规组及常规药物组。4 不足与展望4.1 基础仍显薄弱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现状是,研究主题较多,但缺乏成熟的理论基础。而传统心理学具备完整的理论框架,并且以其为基础的临床心理学建立了高度可传递的体系。积极心理学要使心理学在临床领域取得某种平衡,就必须与“消极心理学“相抗衡的理论基础。4.2 临床体系尚待完善 积极心理学为发展新的临床体系提供了新的视角,但积极心理学目前所建立的诊断系统、干预体系仍缺乏有效性与操作性。力量与美德的分类目录并没有如DSM一样对每个分类都制定出明确的诊断标准,可能还只是具有“反DSM(unDSM)”的意义;积极干预仍需要认知疗法、行为疗法与药物治疗的配合,有人认为积极干预还只是一种先进的治疗理念。积极心理学要在临床中得到有效地应用,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进一步完善其临床体系。4.3 干预效果有待验证 积极干预所指的某些“技巧”和“深度策略”并不属于特定的某种疗法,这致使干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存于治疗情境与治疗师的主体性。从积极干预的实践来看,较多研究是以非临床参与者为被试的,而以临床患者为被试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并且也没有预后效果的纵向研究。因此,积极干预的效果有待进一步的临床检验。 尽管积极心理学的临床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其有助于拓宽临床心理学的视野,打破仅仅关注于缺陷与痛苦的局限。建构积极心理学取向的临床体系必将成为传统临床心理学的有益补充。在这样的愿景下,心理科学既可以满足干预心理问题的需要,也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及的进步。【】 4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23(3):68江雪华,申荷永.美国积极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现状J.健康心理学志,2006,14(4):463积极心理学文章来源:林紫心理咨询中心 文章作者:中小学生心理咨询网 发布时间:2006-12-14 一种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叫做积极心理学,它正是由故事的主人公、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提出并倡导的。积极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它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从主观体验上看,它关心人的积极的主观体验,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第二,对个人成长而言,积极的心理学主要提供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等;第三,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一个人的社会性,作为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对待别人的宽容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成为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员。幸福与财富无关。幸福的人不一定是富人,一个穷人也可以是很快乐的。积极状态的人不一定富有,但一定是幸福、快乐和乐观的。快乐人生的证明有人调查了一些中过巨额彩票的人,如果这个人是具有抑郁情绪的不快乐的人,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不快乐,那么中奖后会快乐半年左右,但半年后他们又陷入了不快乐之中,重新变得抑郁。也就是说金钱只能使一个原本不快乐的人获得暂时快乐与幸福。但从一生的角度看,金钱导致的快乐是很短的。一个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积极情绪的人比一般人更能忍受痛苦。一个将手伸进冰冷的凉水的实验是这样的。在冰水中普通人伸手,只能忍受60到90秒,但在积极情绪测量中最出色的人,得分最高的人,或者一个具有积极的情绪的人,往往能忍受的时间要长一些。快乐的人更喜欢与别人交朋友,而不是独处。他们愿意主动接触生人,愿意为他人捐钱,更具有利他主义精神,更关心周围的人,而很少考虑自己的利益。富有与幸福低相关,研究表明,富有人只比普通人稍有一点幸福。而亲人离去,配偶的死亡,对人幸福影响长达7至8年。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启示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启示 【关键词】 心理学;精神卫生;健康教育;学生保健服务 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心理机能,重视人潜能的发挥,把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激发与培养 人的积极情绪、帮助人们快乐与成功、引导人们走向幸福当作自己的历史使命。 “积极”是针对传统心理学中的“消极”层面与现状而言的,积极心理学认为传统主流心理 学是消极的心理学,因为传统主流心理学在理论与实践探求中遵循消极、悲观的研究路线与 模式,将研究与实践的重点放在人及人类社会诸如精神疾病、人格问题、暴力、色情、酗 酒等消极的问题上,而忽略了心理学应有的其他使命。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致力于研 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并以此为出发点,对心理学重新进行诠释,给心理学注入新的动力与活 力,以促进心理学的繁荣与发展。 1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目前主要包括3个方面1:一是主观层次,主要研究个体的 主观体验,包括主观幸福感和满足 、希望、乐观主义、快乐和充盈等,重点是对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 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二是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的人格特质,包括 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 未来、洞察力、才能与智慧等,积极心理学希望寻找到一条能使个体具备这些积极人格特质 的有效途径;三是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致力于 研究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系统,以培养公民的美德,使公民具有责任感、有利他主 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 具体来讲,积极心理学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强调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来挖掘人的潜 力与创造力,激发人的活力,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寻求获得美好幸福生活 的观念等。 2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2.1 整合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2002年教育部下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 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 质,充分开发他们的 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笔者认为,在传 统主流心理学背景下,纲要中的目标 是很难实现的。原因如下:首先,虽然纲要强调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但在传统主流 心理学背景下,教师常常把学生当作“问题的来源”,常常以学生存在的问题当作心理健康 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即使在面向全体学生的时候,采取的也常常是先呈现问题,然 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教育模式,在面对个别学生的时候,更是以问题为把手,这 样不仅造成了师生关系的对立,而且还导致了没有问题的学生开始注意自己的心理问题,促 使学生养成关注自身消极层面,忽略自身积极品质培养的思维定势。其次,在传统主流心理 学背景下,教师具有的消极问题意识也使得教师本人和学生只关注心理问题的消除,而忘却 了心理健康教育其他的职能,即帮助学生挖掘潜能、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在对传统主流心理学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应该强调个体和群体的积极层面,关注 个体正在经历的知足、满意等主观感受,注重个体体验过去的良好状态,对未来保持乐观和 充满希望,关注培养积极的社会群体与组织。这不仅是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意识与消极取向 的一个警醒,更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消极目标与积极目标、全体目标与个体目标、总目标 与具体目标)的整合变成了可能。 2.2 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传统主流心理学背景下,对心理健康标准 采取的是消极的取向模式,研究工作的重点集中在心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上。 显然,这种价值取向是片面的、消极的。积极心理学强调应该从积极的层面来研究与探讨心 理健康问题,认为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注重培养人们的积极心理 品质,而不仅仅是消极的心理疾病的预防矫正。从这种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学深化了心理健 康教育的内涵,也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2.3 改善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客体关系 虽然在传统主流心理学背景下,心 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 的平等,也认为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也强调心理咨询中应该娴熟地运用 有效的沟通技巧与手段;但这些美好的愿望与原则常常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来访者即 问题学生”的观念下,变得不切实际与形同虚设,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理想的 、平等的主客体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变得对立起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常常把自己当作教育 者的角色,而把学生当作是“问题学生”,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无非是想获得学生的信 任,降低学生的心理防御机制,从而走入学生的内心深处,帮助其消除心理问题,以回到心 理健康的水平。 积极心理学认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成长的、发展的个体,不再 是 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教师不仅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发展中的学生,重视学生自我成长 的经验、流畅的思维和情感,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还要善于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关注自 身的健康成长;教师还应多使用平等的、积极的词汇,如尊重、分享、快乐、体验、感受等 ,鼓励学生发展潜能等。积极心理学的这种观点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 师生关系:教师不仅是心 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可以积极地影响学生,同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客体,受学生积极 心理的影响;学生不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客体,被动地受教师的影响,同时也是主 体,可以通过挖掘自身的潜能,培养优秀的、积极的品质对教师加以影响。与此同时,对教 师和学生每个个体自身而言,他们都既是有潜能的主体,又是待开发与认识的客体。因此, 积极心理学改善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充分调动了教师与学生的主观性与积极性, 促进了二者的健康相长。 2.4 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许多学校或教 师强调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缺乏。目前许多心理健康教 育课大多是以“ 心理问题”为专题,首先摆出学生在处理生活、学习、交友和娱乐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其次,或举例说明,或阐述,对这一“心理问题”进行探讨;再次,给出消解这些问题的建 议、方法与策略,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进行讨论。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教育模式,是因 为理论者与实践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的错误理解:认为心理健康就是 没有心理问题,就是没有心理疾病。这种取向偏离了对学生潜能的开发与心理素质的培养这 一重要目标,使心理健康教育聚焦在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上,使人们曲解了心理健康教 育的应有内涵。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自我心理的调适者,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 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这种价值取向给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丰富了心理健康 教育的内容。这些丰富的内容就在每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上和周围,既可以是积 极的思维活动,也可以是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既可以是积极的习惯养成,也可以是积极人 格的培养;既可以是积极的认知方式,也可以是积极的意志品质;既可以是个人的主观幸福 获得,也可以是周围积极的组织与群体等等。这些内容既来源于日常生活,带有鲜明 的个性色彩,又带有普遍的社会性,新颖变化,鲜活生动,富有价值,每时每刻都可以产生 。只要用心去关注,努力挖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会充满灵气,并且取之不尽,用 之不竭。 【关键词】 心理学;精神卫生;健康教育;学生保健服务 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心理机能,重视人潜能的发挥,把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激发与培养 人的积极情绪、帮助人们快乐与成功、引导人们走向幸福当作自己的历史使命。 “积极”是针对传统心理学中的“消极”层面与现状而言的,积极心理学认为传统主流心理 学是消极的心理学,因为传统主流心理学在理论与实践探求中遵循消极、悲观的研究路线与 模式,将研究与实践的重点放在人及人类社会诸如精神疾病、人格问题、暴力、色情、酗 酒等消极的问题上,而忽略了心理学应有的其他使命。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致力于研 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并以此为出发点,对心理学重新进行诠释,给心理学注入新的动力与活 力,以促进心理学的繁荣与发展。 1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目前主要包括3个方面1:一是主观层次,主要研究个体的 主观体验,包括主观幸福感和满足 、希望、乐观主义、快乐和充盈等,重点是对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 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二是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的人格特质,包括 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 未来、洞察力、才能与智慧等,积极心理学希望寻找到一条能使个体具备这些积极人格特质 的有效途径;三是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致力于 研究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系统,以培养公民的美德,使公民具有责任感、有利他主 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 具体来讲,积极心理学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强调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来挖掘人的潜 力与创造力,激发人的活力,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寻求获得美好幸福生活 的观念等。 2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2.1 整合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2002年教育部下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 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 质,充分开发他们的 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笔者认为,在传 统主流心理学背景下,纲要中的目标 是很难实现的。原因如下:首先,虽然纲要强调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但在传统主流 心理学背景下,教师常常把学生当作“问题的来源”,常常以学生存在的问题当作心理健康 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即使在面向全体学生的时候,采取的也常常是先呈现问题,然 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教育模式,在面对个别学生的时候,更是以问题为把手,这 样不仅造成了师生关系的对立,而且还导致了没有问题的学生开始注意自己的心理问题,促 使学生养成关注自身消极层面,忽略自身积极品质培养的思维定势。其次,在传统主流心理 学背景下,教师具有的消极问题意识也使得教师本人和学生只关注心理问题的消除,而忘却 了心理健康教育其他的职能,即帮助学生挖掘潜能、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在对传统主流心理学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应该强调个体和群体的积极层面,关注 个体正在经历的知足、满意等主观感受,注重个体体验过去的良好状态,对未来保持乐观和 充满希望,关注培养积极的社会群体与组织。这不仅是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意识与消极取向 的一个警醒,更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消极目标与积极目标、全体目标与个体目标、总目标 与具体目标)的整合变成了可能。 2.2 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传统主流心理学背景下,对心理健康标准 采取的是消极的取向模式,研究工作的重点集中在心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上。 显然,这种价值取向是片面的、消极的。积极心理学强调应该从积极的层面来研究与探讨心 理健康问题,认为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注重培养人们的积极心理 品质,而不仅仅是消极的心理疾病的预防矫正。从这种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学深化了心理健 康教育的内涵,也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2.3 改善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客体关系 虽然在传统主流心理学背景下,心 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 的平等,也认为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也强调心理咨询中应该娴熟地运用 有效的沟通技巧与手段;但这些美好的愿望与原则常常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来访者即 问题学生”的观念下,变得不切实际与形同虚设,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理想的 、平等的主客体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变得对立起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常常把自己当作教育 者的角色,而把学生当作是“问题学生”,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无非是想获得学生的信 任,降低学生的心理防御机制,从而走入学生的内心深处,帮助其消除心理问题,以回到心 理健康的水平。 积极心理学认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成长的、发展的个体,不再 是 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教师不仅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发展中的学生,重视学生自我成长 的经验、流畅的思维和情感,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还要善于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关注自 身的健康成长;教师还应多使用平等的、积极的词汇,如尊重、分享、快乐、体验、感受等 ,鼓励学生发展潜能等。积极心理学的这种观点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 师生关系:教师不仅是心 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可以积极地影响学生,同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客体,受学生积极 心理的影响;学生不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客体,被动地受教师的影响,同时也是主 体,可以通过挖掘自身的潜能,培养优秀的、积极的品质对教师加以影响。与此同时,对教 师和学生每个个体自身而言,他们都既是有潜能的主体,又是待开发与认识的客体。因此, 积极心理学改善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充分调动了教师与学生的主观性与积极性, 促进了二者的健康相长。 2.4 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许多学校或教 师强调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缺乏。目前许多心理健康教 育课大多是以“ 心理问题”为专题,首先摆出学生在处理生活、学习、交友和娱乐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其次,或举例说明,或阐述,对这一“心理问题”进行探讨;再次,给出消解这些问题的建 议、方法与策略,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进行讨论。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教育模式,是因 为理论者与实践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的错误理解:认为心理健康就是 没有心理问题,就是没有心理疾病。这种取向偏离了对学生潜能的开发与心理素质的培养这 一重要目标,使心理健康教育聚焦在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上,使人们曲解了心理健康教 育的应有内涵。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自我心理的调适者,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 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这种价值取向给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丰富了心理健康 教育的内容。这些丰富的内容就在每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上和周围,既可以是积 极的思维活动,也可以是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既可以是积极的习惯养成,也可以是积极人 格的培养;既可以是积极的认知方式,也可以是积极的意志品质;既可以是个人的主观幸福 获得,也可以是周围积极的组织与群体等等。这些内容既来源于日常生活,带有鲜明 的个性色彩,又带有普遍的社会性,新颖变化,鲜活生动,富有价值,每时每刻都可以产生 。只要用心去关注,努力挖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会充满灵气,并且取之不尽,用 之不竭。 2.5 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在传统心理学背景下,心理健康教 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过于单一,常常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区别于学校教育的其他工作,使之游离于学校的其他工作之外,采取的途径与方法也不外乎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咨询(如个体咨询、电话咨询、信箱咨询、团体咨询等)、开 设讲座等。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采取的方法取决于心理学对人性的认识,取决于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及内涵的理解。在传统主流心理学背景下,行为主义心理学把人比做动物与机器,精神分析 心理学把人当作精神病人,认知心理学把人隐喻为一种信息加工系统,这些对人性的认识与 假设只能使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对立起来,只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趋向单 一与贫乏。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存在巨大的潜能,都具有多种基本需要,都重视自我发展,这种 人性观决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必将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1)重视教师发 展和运用自己的积极心理。鼓励教师在课堂中利用积极心理,帮助发展学生的积极心理。( 2)重视与学校其他工作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关系 不是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而是融合的关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不仅包括积极 的教师,也包括积极的学生。(3)努力烘托与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氛 围,使生活于其中的师生感受到满足、乐观与充满希望。这样,就形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中一种互动多维的交叉网络,也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单一渠道与各学科教育、各教育因素融合 在一起。(4)重视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只有重视学生积极的心理体 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真正把学生当作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学生的主体性与发展性 才能得到保障,工作的实效性才能显现。 3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3.1 兼顾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问题的消解 消极心理学取向背景下的心理 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问题,采用的教育手段与 方法以问题为载体和抓手,把解决学生的问题当作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立了师生关系, 削减了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功能。积极心理学在对传统主流心理学总结与反思的基础上,提 出心理学不仅应该削减问题,而且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优秀的积极的心理品质与人格特征。 问题的减少与没有问题并不代表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不仅指心理问题的减少,而且指积极因 素的增多。 3.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消极心理学取向背景下,心理健康教 育诚然也强调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但与此同时,教师却 把学生当作问题的来源,常常带着有色眼睛看待学生,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扼杀 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把学生置放在了被动的位置。只有把学生当作是充满 潜力的个体,把培养学生的积极的心理品质与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的价值与享受幸福的生 活当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个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才能得以发挥,问题意识才能 得以削减。 3.3 注意学生的自我体验2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重视 学生潜能的发 挥,把培养学生的积极的心理品质当作是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注重激励和调动学生的自觉 性、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关心自己的心理发展,注重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工 作中的参与与活动,让学生具有深刻的心理体验。 3.4 善于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 摒弃以往心理健康教育以问题为靶子的模式 ,强调学校中的一切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可供利用的资源。因为学校是学生真实生活的 情境,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才是最真实的教育,才是着眼于学 生潜能的教育。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向,虽然为心理学的研究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 一个广阔的视觉与新的研究取向,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并不成熟,与传统主流心理学相比, 尚存在留停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研究,纵向研究更少,尚须不懈努力。 4 参考文献 1 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心理科学进展,2003,1 1(3):321-327. 2 王希永.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6(4):52-55. (收稿日期:2006-12-12)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启示 钱兵国论文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 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受到重视,发展较快,全国各大高校基本都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些误区,认为没有心理问题就是健康,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 保持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并未实现。然而,关注人类积极力量,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以帮助所有人获得幸福为目标的积极心理学在这方面却表现出独特的潜力,它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结合,势必为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生机,以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1什么是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在西方心理学界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或思潮,主要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有着相似的倡导,具体内容包括人的主观体验,如幸福感、满意度、快乐等;个体水平上的积极人格品质,如爱的能力、激情,潜能等;群体或组织水平上的积极的社会制度,如利他行为,礼貌等n。它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应从过去对心理问题的过分关注而转向于对人类积极力量的关注,主张心理学要以人类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机能等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并在这过程中寻找到帮助所有人在良好的条件下获得自己应有的幸福的各种因素。积极心理学并不是一个新的心理学科,而是将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以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在这一点上,与以往关注问题为中心,以修复会消除人类心理问题而达到健康为己任的消极心理学是相对立的,积极心理学更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和价值,是对消极心理学的批判继承 。积极心理学对于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状态的关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结合既有理论上的可能性,还有现实的必要性。因此,我们可以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向。2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与积极心理学相结合与积极心理学的结合缘于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困境。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Seligman说过:“现在的心理学家们已经能够精确地测量和定义我们以前曾经很模糊的概念,如消沉、精神分裂症和酒精成瘾等,我们也了解了这些问题是怎么样影响我们的生活过程以及引起它们的内在基因因素、生物化学因素和它们的心理学过程。不仅如此,我们也学会了怎样去克服这些问题? ? 。但这种进步电让我们付出了很高的代价,我们似乎只学会了把人类从不幸或痛苦中拯救出来而不知道怎样帮助人类在良好的条件下过上幸福的生活。”21现实的必要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受到消始起效,2周后显效率818,有效率909。该药物的临床特点是起效快,尤其是对幻觉、妄想、兴奋等精神病性症状改善较快,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较好,缩短了治疗过程,可考虑作为治疗多种急性精神病的首选药物之一。极心理学价值观念的影响,以学生心理问题为焦点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走进了一系列的误区。211从教育目标上看 出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不平衡。实践中更多的高校注重心理问题的防治,而忽视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212从教育内容来看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广大学生的需要以及社会的要求有一定程度的脱节。近7O8O的学生心理是健康的,阳光的,他们也更加需要提高自己积极的心理品质而不仅仅是知道被动预防心理问题的方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即可,而是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人才。213从教育机构的作用来看 高校心理教育机构更多的时候被视为“救火队” 恶性事件例如自杀一定与心理教育机构相联系,但是大多数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表现却很少与心理教育机构有关,导致心理教育机构的功能出现偏移,工作内容缩小,方式单一。214从教育的价值取向上来看?消极的价值取向以心理问题和障碍为中心,重点在心理问题的解决上。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积极价值取向的引领,缺少从根本的角度考虑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2?1 5从教育的效果来看近年来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问题的关注而大幅度减少,反而恶性事件频发,心理障碍的比率逐年上升。以纠正或消除心理问题为己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带来了教育发展的困境,难以更好地发挥本应有的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些误区背后的深层原因就在于忽视对广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也就从实际上削弱了学生预防心理问题的基础。积极心理学对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状态的关注视角却极大的改变了这一取向,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更大的生机和活力。2、2理论上的可能性 积极心理学进展和成果2、2、1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引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回归,平衡了教育目标,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主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关注所有人的潜力发挥和生活幸福,不是把人的优点仅当作克服心理问题的工具,而是超越这一层面,将培育人类的积极品质作为根本目标,有利于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说,在积极心理学引导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回归最终目标,激发和培养学生内在的积极品质,培养积极的归属感、责任感,成为有社会能力和良好心理状态的积极的人。222积极心理学对每个人积极力量研究的强调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和社会的需要 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要集中在积极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等方面,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个人,通过培养或扩大人固有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而使人真正成为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这完全符合个体的发展需求。具体来说,积极心理学在3个层面上有关积极力量的研究即积极情感、积极人格和积极组织的研究。这些内容符合学生和社会的需要也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式和途径,更有利于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充分发挥心理教育的功能。223积极心理学提倡对问题做出积极地解释,并使个体能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这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目标有较大的影响 与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一致,促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产生使自己生活更美好的改变,积极分析自己的行为和观点、问题。教育的干预目标也因此成为宽容理性的面对问题和失败,并且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从而更加确信自己而不断的进步。积极心理学对消极心理学的批判继承为心理健康教育摆脱困境带来了希望,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各要素和目标的整合提供了途径。3与积极心理学相结合的实现积极心理学由于其工作目标与人性目标高度一致,因此,它能使人与社会和睦相处,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也会因为其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关注和培养而使校园更加和谐。那么,积极心理学该如何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结合?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31与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的结合,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进行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被纳入到德育教育体系之中,但是以往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并没有实现其良好的育人目标,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为引导,对各要素和目标进行整合,以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和干预目标的积极改变为手段,修改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价值取向,达到以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替代疾病的预防目标。32与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的结合,拓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培养积极情感和塑造积极人格为主要内容,营造促使学生积极本性发展的环境积极心理学的三大支柱性内容为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组织系统。认为尽管先天的生理因素不可缺少,但人格的形成主要还是依赖于后天的社会生活体验,因此,积极心理学把增进个体后天的积极体验作为培养个体积极人格的主要途径,特别强调研究人积极的现实能力和潜在的能力在个体良好人格特质形成或发展中的作用 。从这一点出发,建议在目前的心理健康课程,心理辅导和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三级教育模式中融人积极心理学的思想。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可以更多地涉及积极心理学的内容,提供积极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6大积极品质,引导学生关注和培养自身的主观幸福感、福乐体验、自我决定性、乐观、自尊、自信、宽容、同情、慷慨、责任、希望等积极的人格品质5,构建积极的自我概念。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作为教育的重要环节,可以更多地结合积极心理学的观念进行宣传,营造促使学生积极本性发展的环境,促进更多地人参加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来,通过社会、家庭、校园、院系、班级、宿舍的氛围和组织来影响每一个学生,深入广泛、生动切实有效地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第三,心理辅导和咨询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可以加强积极心理学观点的引导,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例如将咨询中认知行为疗法的技术与积极心理学的原则相结合共同作用Is,或以组织团体心理辅导或者朋辈积极教育为主要手段,开展积极情绪的培养和乐观精神的辅导,使其在快乐和成功中体验积极辅导的魅力。总之,在对消极心理学的批判继承而非完全否定的基础之上,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主要从主观层面,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3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现实的乐观态度和积极的人格特质。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