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账单》教学资料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47058539 上传时间:2021-12-1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妈妈的账单》教学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妈妈的账单》教学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妈妈的账单》教学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点 ·线 ·圆 妈妈的账单教学反思特级教师盛新凤有着她的独特教学特色:给课堂找一个点,拉成一条线,画成一个圆,我很欣赏这样的课堂,于是在妈妈的账单一课中有了积极的尝试。 “理解妈妈给小彼得的那份账单的含义,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是本科教学的难点,要突破这一难点,必须紧紧地围绕两份账单展开教学,让学生充分对比读悟,再重点研读妈妈的那份账单。对比两份账单,找到最大的不同之处报酬,这就是我教学的切入点。围绕这个点,拉出一条线:为什么妈妈的账单上写的都是“0”芬尼?怎样以这条线画出一个圆?我精心设计了导语,创设了一个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动人的画面?”从账单的款项里跟着小彼得回忆成长中母亲给予的爱。在学生有感情地读完妈妈的账单后,我用这样的话打开孩子们的想象之门:“谢老师也是一位母亲了,读着这份妈妈的账单,我从为他生病时的护理里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小彼得六岁时的一个深夜,下着大雪,小彼得突然发起了高烧,爸爸没在家,妈妈背着小彼得,冒着大风雪来到医院,陪着他打点滴,给他讲笑话,后来小彼得安安静静地睡着了,而妈妈一夜没合眼。孩子们,读着这份账单,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此时课堂里静静的,有思绪在流淌,有情感在酝酿。一分钟后,有学生这样说:“小彼得刚出生时又哭又闹,妈妈一直抱着他哄他笑,直到他睡着了,妈妈才合了一下眼,可没多久,小彼得好像做了恶梦突然睁开眼不停地哭起来,妈妈又逗他笑,給他泡牛奶,忙个不停。”我及时点评:“小时候的你也是这么闹的吧,妈妈多辛苦!你的想象真具体真有感染力呀!”还有学生这样描述:“一个大冬天,下着大雪,外面的饭店都关门了,家里停电了,煤气也没有了,小彼得饿得哭了起来,妈妈想尽办法,找尽家里的所有事物给小彼得吃,自己没吃一点东西。”我评:“你是从为他十年中的吃喝引发的联想吧。孩子们,妈妈就是这样,宁可饿着自己,也要喂饱自己的孩子!”“每当小彼得犯了错误,妈妈都会轻柔地跟他讲道理,从不打他骂他。”“你的妈妈是不是也是这样慈爱地对你?”“是的!”通过我的引导,学生从多角色、多层面地触摸了语言、揣摩了语言,将无声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真正用心地去思考、去咀嚼、去体验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着的思想感情,他们的想象有根基,那就是自己的生活实际,他们的想象有依托,那就是“妈妈账单”里一条条的款项,所以他们的想象是那样丰满而立体。此时,我话锋一转,出示阅读资料母亲的工资片段,对比妈妈账单中的“0”芬尼,孩子们震撼了,自然而然地有了他们对母爱的独特领悟:“母爱是最强大的,是妈妈与孩子共有的幸福。”“母爱是无私的,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多为父母做家务,并且不要报酬。”“母爱是无价的,金钱无法来衡量。”“母爱是一生中最美好的东西,我们要好好珍惜。”他们从这个“0”芬尼里感悟到了很多很多,丰富了“0”芬尼的内涵,画出了母爱无私、无价、无声的圆,自然也解决了之前的疑问:0为什么会大于60,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寻点、拉线、连成面,一堂课的“骨架”撑起来了,再以“血肉”充实之,这课就变成立体的了,就有了活力和气韵。 )怎样有效实施“点 ·线 ·圆”和美语文1、和美语文的设计程序“和美语文”是一种教育教学的美好境界,具体到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操作程序,基本操作程序为“寻点拉线丰枝画圆”。 (1)寻点。“和美语文”是一种教学境界,更是一种教学追求,它的落脚点应是“和”与“美”。如何才能使课堂呈现“和美”的境界呢?盛老师认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先“寻点”。一堂课,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呈现,必须有一个主轴、一个中心点,这个“点”如同是一堂课的“课眼”。一堂课有了“课眼”,就可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从不同文体的文章看,诗有“诗眼”,词有“词眼”,小说、散文,都有自己独特的“眼”,从“眼”入手,可以窥到文里无限的“风景”,从“眼”中可折射出文章的语言、情意、信息等浓缩的精华。“课眼”有时可以和“文眼”相叠,有时又可另辟蹊径,独立存在。“课眼”可以是文章的语言点,可以是本课的语文能力训练点,也可以是文章蕴涵的情意点。我们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确定相关的点作为“课眼”。人教版第7册 妈妈的账单一课中 “理解妈妈给小彼得的那份账单的含义,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是本科教学的难点,要突破这一难点,必须紧紧地围绕两份账单展开教学,让学生充分对比读悟,再重点研读妈妈的那份账单。对比两份账单,找到最大的不同之处报酬,这就是我教学的切入点这个点可以说是个情意点,是文章的文意所在。确定了文章的“课眼”、整堂课就有了主心骨,有了方向。(2)拉线。一堂课的设计,在确定了中心点后,还应该“拉线”,力图使课的结构“主干分明”。“拉线”的过程也是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而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决定一堂课成败的基础。教材内容大于教学内容,文本呈现的是个茂密的语言“大森林”,如何从这“大森林”中“披荆斩棘”开辟出一条道来,找到最集中的重点内容进行突破是关键。妈妈的账单教学中围绕:“报酬”这个点,拉出一条线:为什么妈妈的账单上写的都是“0”芬尼?这条主线,贯通了文里文外,贯通了语言的吸收与表达,给学生留下无限启迪与思考,所以说,这是一条具有流畅性、延伸性功能的“直线”,而不是“曲线”,更不是“线段”。(3) 丰枝。“和美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不仅追求课的“主干分明”,还特别强调“枝叶茂盛”。在“点”和“线”的牵引下,还需“上挂下联,左右逢迎”,做到方方面面整合,前前后后贯通。把跟主线相关的文化、语言、知识等信息都整合进来,使课堂内知识点统整,使课内外信息融通,使课堂丰厚、充盈,以点带面连体,形成立体课堂结构。 妈妈的账单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导语,创设了一个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把文本读厚,采用想象补白的方法:“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动人的画面?”从账单的款项里跟着小彼得回忆成长中母亲给予的爱。在学生有感情地读完妈妈的账单后,我用这样的话打开孩子们的想象之门:“谢老师也是一位母亲了,读着这份妈妈的账单,我从为他生病时的护理里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小彼得六岁时的一个深夜,下着大雪,小彼得突然发起了高烧,爸爸没在家,妈妈背着小彼得,冒着大风雪来到医院,陪着他打点滴,给他讲笑话,后来小彼得安安静静地睡着了,而妈妈一夜没合眼。孩子们,读着这份账单,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此时课堂里静静的,有思绪在流淌,有情感在酝酿。一分钟后,有学生这样说:“小彼得刚出生时又哭又闹,妈妈一直抱着他哄他笑,直到他睡着了,妈妈才合了一下眼,可没多久,小彼得好像做了恶梦突然睁开眼不停地哭起来,妈妈又逗他笑,給他泡牛奶,忙个不停。”我及时点评:“小时候的你也是这么闹的吧,妈妈多辛苦!你的想象真具体真有感染力呀!”还有学生这样描述:“一个大冬天,下着大雪,外面的饭店都关门了,家里停电了,煤气也没有了,小彼得饿得哭了起来,妈妈想尽办法,找尽家里的所有事物给小彼得吃,自己没吃一点东西。”我评:“你是从为他十年中的吃喝引发的联想吧。孩子们,妈妈就是这样,宁可饿着自己,也要喂饱自己的孩子!”“每当小彼得犯了错误,妈妈都会轻柔地跟他讲道理,从不打他骂他。”“你的妈妈是不是也是这样慈爱地对你?”“是的!”通过我的引导,学生从多角色、多层面地触摸了语言、揣摩了语言,将无声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真正用心地去思考、去咀嚼、去体验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着思想感情,他们的想象有根基,那就是自己的生活实际,他们的想象有依托,那就是“妈妈账单”里一条条的款项,所以他们的想象是那样丰满而立体。此时,我话锋一转,出示阅读资料母亲的工资片段,对比妈妈账单中的“0”芬尼,孩子们震撼了,自然而然地有了他们对母爱的独特领悟:“母爱是最强大的,是妈妈与孩子共有的幸福。”“母爱是无私的,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多为父母做家务,并且不要报酬。”“母爱是无价的,金钱无法来衡量。”“母爱是一生中最美好的东西,我们要好好珍惜。”他们从这个“0”芬尼里感悟到了很多很多,丰富了“0”芬尼的内涵,画出了母爱无私、无价、无声的圆,自然也解决了之前的疑问:0为什么会大于60,可以说是水到渠。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寻点、拉线、连成面,一堂课的“骨架”撑起来了,再以“血肉”充实之,这课就变成立体的了,就有了活力和气韵。 指导要点: (1)尊重学生的选择,为学生创造最大限度的自由2) 用真情潜心创设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评课议课:郭湘辉老师:寻点、拉线、连成面,一堂课的“骨架”撑起来了,再以“血肉”充实之,这课就变成立体的了,就有了活力和气韵。这样的课堂,离充满了雅俗之美、生命气息的“和美”之境也就不远了。建议更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究那个点,通过小组合作拉线连成面。 彭燕 老师:“和美语文”的教师导语要努力使语言与教师个性、文章特性、课堂课境巧妙融合在一起,努力追求语言的文雅之美。沈豪英老师:要给学生一个支点,让他们自己到课外再去拉线、画圆。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画一个“开放的圆”。指导要点: (1)尊重学生的选择,为学生创造最大限度的自由3) 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4) 用真情潜心创设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童的年龄特征,易于为儿童接受,有助于发展儿童的心智,启迪儿童的智慧。教师应摒弃一切庸俗、低级趣味的方式。   【案例片段】一位老师教小镇的早晨一课,在上到“小镇的早晨是热闹的”一节时,让学生扮演老农卖东西,夸自己的产品价廉物美。结果学生的怪异表演引得大家哄堂大笑。这是一种低级趣味的课堂活动,使课堂庸俗化,可谓“不雅”。盛老师教秦始皇兵马俑一课时,引导学生以不同的身份体会并表现军阵的威武雄壮:“文学家研究作者的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军事家画军阵示!意图;导游练说解说词;播音员读出军阵的威武雄壮。”这样的学习方式,遵循了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又渗透了人生理想的教育。方式简洁,便于操作,使学生在一个单位时间里通过合作共享,获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可谓事半功倍。 结构闲雅。临事从容不迫被称为闲雅。盛老师认为,“和美语文”在课堂展开的过程中,要遵循一个画圆规则:找到一个原点、拉出一条线、画成一个圆,让课形成一种圆形的立体多维结构。课堂结构是在从容不迫中缔造形成的,其间有一唱三叹的回环往复,有一锤三击的反复捶打,有细节重点处的多次照应等等,最终使课在从容中生成一个动态多维开放的圆形结构。   【案例片段】卢沟桥的狮子一课的教学,可找到的点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马可波罗)。根据这个点可拉出一条课堂教学的主线:和平年代狮子的可爱、淘气以及战争年代狮子的痛苦、沧桑。教师应在教学过程的展开时反复回环到原点“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上,反复敲打,多处照应。整堂课的结构是一个圆,而且是个圆中套圆的同心圆结构。教学过程也是教师从容不迫地画圆的过程。总之,盛老师认为,以“雅”见长的语文课,应是一个美的艺术品,不仅具有很强的可观性,但同时又有很强的实用性。“大雅即大俗”,在成就“雅”的特性的同时,又蕴涵着“俗”的特质,雅和俗是相互转换的。(2)“俗”中生“味”。盛老师指出,以“俗”见长的课应该是回归儿童本体、语文本体的语文课。这种课应充分玩味语言,在语言文字上做足文章,采用多种语言训练形式,对语言文字沉潜品味,领悟语言文字表达规律,悟用结合,迁移运用,使课堂呈现浓浓的语言味、儿童味。这样的课,也许缺少了些架空的情感渲染,缺少了许多的“调料”,但“味正”,是原味、本味。这样的课,姑且把它称之为“下里巴人”的语文课。“下里巴人”的语文课追求“绿肥红瘦”(实实在在,适合孩子的需要,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训练繁茂些、“肥”些;架空的情感渲染稀少些、“瘦”些);以“俗”见长的语文课也是美的,一种如出水芙蓉般自然、实用的美。语言味。咬文嚼字,沉潜品味。盛老师指出,汉语言的一大魅力是语言造境,而这个“境”之美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李清照词中“绿肥红瘦”一词,所蕴涵的情味与意象之美是任何语言无法诠释的,诠释得越清楚,美感便消失得越多。汉语语意的模糊性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学对有些语言的品味应不求甚解,所谓的留一份朦胧留一份美。然而有些语言现象,特别是名家名篇,作者的炼字造句可谓匠心独运,对这样的语言现象,应引导孩子品词析句,甚至咬文嚼字,“嚼”出语言背后的情味、意味、韵味,“嚼”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通过“咀嚼”语言,引领孩子走进文本的内核,享受深层的人文陶冶与情感震撼。   【案例片段】人教版实验教材燕子专列,在学瑞士居民寻找燕子一节时,可引导孩子这样体会“纷纷”一词。师问:都有哪些人去寻找燕子了?学生想到可能有老人,有孩子,有政府官员,甚至还有残疾人。师再问:这么多不同年龄、不同职务、不同性别的人都加入了寻找燕子的队伍,你能想象到他们走出家门时的心情吗?学生说“迫不及待、心急火燎、三步并作两步、急匆匆”等等。师最后总结:这么多人怀着这样的心情走出家门,这就是“纷纷”啊!盛老师认为,这个对“纷纷”一词的品味过程,是个“细嚼慢咽”的过程,是个极力铺陈渲染的过程,是个把“薄”书读“厚”的过程。所以,对这样的语言现象,不着力“品”,不细细“嚼”,是无法品出个中之“味”的。品味词语的方法很多,如分层品味、挖掘深意、以词串文、归类辨析、辩论解词、表演解词、体验解词、动作+联系文境解词、情境(表演)解词、文境解词、多向感悟解词、读悟结合解词、读演结合解词等,只有抓住重点词句沉潜品味,就能使沉睡在纸面上的静止的语言符号“活”起来、“立”起来,就能使课上出语言的味道来。 迁移训练,悟用结合。语言的理解、积累、运用是语言学习的三部曲,语用是最终目的。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感悟语义的同时,应感悟语言规律,理解为什么这么写?并适时将语言表达形式迁移运用。这是直指语言本质的有效的语言训练。读中衍生的迁移训练形式很多,如仿式迁移、转换比较、想象拓展等。盛老师认为,语言的品味和运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当我们的语文课既能充分玩味语言,对经典语言“细嚼慢咽”,又能适时进行迁移运用、内化经典的语言范式时,我们的语文教学可真算是走到“正道”上来了。有“语言味”的语文课,“俗”得实用、本真,所以也是美的,一种本色的美。儿童味。盛老师认为,“小学语文”首先是“语文”,其次是“儿童的语文”。“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更多地关注儿童的心态,儿童的感受,儿童的兴趣特征和思维方式一句话,应当更多地去追寻儿童精神,莫让童心过早地消逝。”语文教学,要特别关注童心、童趣,努力建构儿童课堂文化,让高雅、深度、艺术都浸润童真、童趣,使语文课真正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案例片段】盛老师上人教版四年级课文去年的树,在指导朗读小鸟到处急切询问,打听大树的下落时,让两名学生扮演小鸟在教室里自由地“飞”,一边飞一边向“树根、大门、小女孩”询问大树的下落,他们在谁的跟前停下来,谁就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与“小鸟”对话。这个环节的设计,利用学生喜爱的表演活动,通过表演创设课堂情景,还原课文意境,营造了一个浓浓的情意场,学生很快捕捉到了文本情感的基调,找到了和课文情感契合点的最短程。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契合儿童的情感、认知和兴奋点的。盛老师指出,儿童味还表现在语文课要引导学生品味、理解、积累经典的语言范例,然后与儿童自己内部的言语认知结构进行同化、顺应,最后建构成儿童自己的语言。语文课就要担负起帮助儿童建构自己语言的重任。比如,我们的语文阅读课,经常安排学生把读文的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读到这,你有什么话想说吗?你想对文中的 ××说什么?你有什么独特的感受?等等,这些,都是在引导学生把读文后的思考、感受转化成自己的语言信息,此过程就是建构儿童语言的过程。盛老师认为,以“俗”见长的语文课,首先是“语味浓浓”的课,其次是“童心盎然”的课。一句话,是儿童的语文课。这样的课,也许缺少了些许渲染和噱头,但“味正”、“实效”,如同青橄榄,虽一上口有点涩,但经得起品咂,且越品越有味。俗到及至便是雅,“大俗既大雅”的论点照样成立。俗到极至,直指儿童本性和语文本质的课,难道不是一种最高境界的雅致?所以,雅和俗各自做到及至,则互相推进,会在更高层面上相互转化、融通。其次来分析“雅而俗”的模式。盛老师认为,孔子中庸思想的第二种形态是“甲而乙”式,可以把它转化为“雅而俗”的和美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和美语文着力追求一种“雅中有俗,俗中有雅”的境界,用“雅”来补“俗”的不足,用“俗”来补“雅”的缺憾,做到“雅”“俗”两个特性相互补充、调剂,相辅相成。其具体表现是:(1)人文性与儿童性融通。盛老师认为,语文之美,美在情感的陶冶、精神的滋养、思想智慧的启迪。然而如果这思想的提炼、情感的升华、精神的陶冶超越了学生可接受的“度”,那么这一切就都变成了水中月、镜中花,被虚化了。时下的语文课堂,特别是公开课的教学,老师们为了追求“舞台效应”,着力挖掘文本文意,并把自己对文本解读的结果不加转换地强塞给学生,使教师和学生都“疲于奔命”,“曲高和寡”,结果造成师生在课堂上“水油难融”的尴尬局面。要使文本的思想、情感、精神契合儿童的认知,教师必须把自己钻研文本的结果进行适当的转换、调整,要适当地“降”、“减”,“降”是一个“深入浅出”的过程,即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合适的方法,把教师解读文本后获得的文意进行“深入浅出”的传递。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先生指出,文意的传递途径有四种方式:浅入深出、浅入浅出、深入深出、深入浅出,这四种方式其实按顺序呈现了四种教学境界。“深入浅出”无疑是最高境界。“减”是对教师钻研文本所获做一个选择性传递。教师钻研文本过程中收获的情感、思想、精神、信息,择其精要加以传递,其余则作为“库存”准备随时调用。“适合”是最好的。   【案例片段】盛老师在第二次执教如梦令时,对教学设计做了调整,由开始的追求厚重到后来的回归简约,把人文点定在“感受大自然的美和郊游生活的无穷乐趣”上,引导学生从儿童的视角去观察美,用儿童的心灵去体验、感受美,把词中所传递的美景和美的情怀深深印刻在学生心灵的底板上,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上完课,笔者又做了这样的教学反思:在今日的教坛,老师们的观课口味越来越重,就像今天有很多人爱吃“麻辣烫”一样。对如梦令一课的教学设计的调整,在对课“削枝斩叶”、删繁就简的过程中,我对自己的课境追求也在悄然变化淡淡清词淡淡吟,让我的课“绿叶”(实实在在,回归孩子的需要,回归语文的本体)再繁茂些,“红花”(架空的情感渲染)再稀少些。“绿”,虽然没有“红”的绚丽夺目,但它养眼、怡心,是生命的颜色。“绿肥红瘦”,何尝不是一种至高的语文境界呢!(2)人文性与工具性融通。盛老师认为,雅俗共赏的课,应是人文性和工具性融通、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课。人文和工具融合的过程也是个言中有意、意中有言的过程。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努力地在语言中建构精神,在精神的建构中发展语言,因为两者是个互渗互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过程。   【案例片段】人教社义教版教材四年级卢沟桥的狮子一文中,描写狮子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一段,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串联,语言很有规律,用人格化的写法写出了狮子的可爱,读后让人惊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高超。盛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设计了两个版块的语言训练,使言意巧妙融合在了一起。第一版块:让学生在抒情轻音乐的伴奏下,顺着作者的思路继续想象:有的狮子(     ),好象(     )。第二版块:在枪炮声的渲染下,让学生改写和补写文本。有的狮子,蹲坐在石柱上,好像(                      )。有的低着头,好像(                                 )。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狮子的怀里,好像(               )。有的小狮子藏到大狮子的身后,好像(                   )。这两个版块的设计,学生既有语言训练,又不是在纯粹机械地进行语言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融合了很多情感因素: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叹之情,对在“七七”事变中英勇牺牲的勇士的敬佩、怀念之情,还有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之情。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建构精神,在精神的建构中发展了语言,语言和精神在训练过程中同构共生。盛老师指出,语言是精神建构的土壤,只有当精神的建构扎根在丰厚的语言土壤,才能使精神在学生生命中生根、发芽,否则,精神便成了符号,成了空洞的说教。反之,语言作为一种符号,却承载了太多的情和义,语言的流畅表达需要情感的催发,“情动而辞发”。当学生的身心被情感浸润时,课堂便会焕发出如痴如醉的人化情境。当我们的教学能同时兼顾语言和精神,让学生在理解、感受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享受丰富的文化大餐,经历难忘的精神之旅时,学生就能幸福地栖居在和美的语文课堂上了。总之,盛老师提出和实践的“两极融通”,既是对两极的包涵,又是对两极的超越。高雅、雅致的语文课是美的,实用、契合儿童需要的语文课是美的,雅俗共赏的语文课更是美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追求“雅”、“俗”两极各自独特的美,更要追求“两极融通”后生成的“和”之美。陶渊明有诗云:“奇文共欣赏,雅俗相与析”。“以俗为雅、俗不伤雅、雅俗互动、雅俗共赏”的语文课,是对雅俗两极的包容和超越,生成的言意相生的和美境界是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3、和美语文的实施策略(1)尊重学生的选择,为学生创造最大限度的自由做到“气清”。盛老师认为,气清者画面饱满而不轻薄,含蓄而不单纯,有和润清新之气扑人眉宇,细审,则有灵动之气相贯,法度自成而机趣隽永,其韵细长也。这是在“虚”上下工夫。明人沈石田风雨归舟图,只画提上柳数条迎风而舞,远沙一抹,孤舟蓑笠一渔翁。有人问:“雨在何方?”画论家方熏说:“雨在画处,又在无画处。”所谓“画处”,就是画面的实处,“无画处”即画面上不着笔的空白处。只有这样,才使画面“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语文课堂也讲究虚实和谐,老师的言行有如画面的实处,学生的参与有如画面的虚处。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始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生对教育影响具有选择性,他们可以积极地接受某种影响,也可以消极地抵制某种影响。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就要给学生选择学习的权利,这样才能达到国画中“笔愈简而气欲状,景愈少而意愈长”的境界。   【案例片段】教学中,盛老师引导学生由游园不值中的“一枝红杏”引出对满园春色的遐想,又放媒体请学生欣赏了满园的春色,在声情并茂中,请学生用学过的或课外看到的诗文尽情的描绘。一时间,教室里快诵的声音此起彼伏。而学习春日时,盛老师巧妙地将它与游园不值联系起来,说这首诗的好几句也可以用来描绘满园的春色。请学生找出句子后,让学生任选一句或几句,或用朗读,或用自己的话来描绘。学生探其深幽时,逐渐感受到了诗句的美,这就很自然地让学生在自己选择的学习方式中任意品味意蕴深长的诗句,尽情想象诗句描述的画面。案例中,盛老师用不多的话语,抓住“一枝红杏”为学生提供了契机,营造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空间,使得学生的表现多于老师,似国画中的“飞白”,流动着回味无穷的意境美。而教学最后的作业布置,又变老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让学生自己来设计作业,或画、或说、或写、或背、或演、或默可说是五花八门,让学生选择,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给学生创设了“心灵的自由”,使学生摆脱了“行为控制”,创设了“行动的自由”,消除了学生的“思维控制”,同时还创造了思维的自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展现了学生的思想个性。(2)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做到“骨雅”。盛老师认为,骨雅者无笨拙、滞涩之笔,而有苍润、浑厚、拙朴、老辣之骨。像明代徐渭的墨葡萄,藤条错落低垂,枝叶纷披,泼辣豪放的笔法,形成了动人的气势,同时又不失形象的真实。有人说,画面上若没有几笔泼辣粗犷的笔致,一幅画看上去就少有精神,而泼辣粗犷的几笔,正是一堂课老师要着意训练的内容。盛老师很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强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并形成一种特色。整堂课上,你可以不断地听到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可以感觉到许多问题自然而然地在读中解决了。盛老师的朗读指导,可以说是别具匠心而又不着痕迹,一些胆小的学生也会急不可奈地读给人听。【案例片段】请看盛老师教学游园不值最后两句的片段(这一处朗读指导): 师:正当诗人有点垂头丧气的时候,猛一抬头,看到什么了?(生答“一枝红杏”)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齐读,引导学生说成感叹句和反问句)。生: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呀!(呀!一枝红杏伸出墙外来啦!)生:满园的春色怎么能关得住呢?(一枝红杏不是伸出墙外来了吗?)师:说出了诗人的惊喜的心情,该怎么读这两句?(自由读,男女分工读)读出心情的变化,这只是第一个层次的要求,在教学完春日后回归到这两句时,问学生为什么把“出”字读得特别带劲?此时,学生已在读时领略到了春的力量,甚至还有一些哲思。俗话说,一叶知秋。一个短小的片段,我们可以发现,盛老师把启发式贯穿在“读”中,以读促思,读思结合,集多种教学方法于一体,融看、想、说、读、写于一炉,进行“以读为主”的语文综合训练,使整堂课的教学统一于“以读为主线”的整体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带着目的与渴求投入地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使读者有感染性、愉悦性,使“死读书”变成了“活读书”,一些纯洁语言训练被伴随着审美愉悦的“沉浸浓郁,含英咀华”所取代。(3)用真情潜心创设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做到“神秀”。盛老师认为,神秀者无柔弱、死板、刻画之神态,而能得山川之灵气、天地万物之生机,以灵活多变之笔墨表达气韵生动之意境。为求得神秀,画家们集激情、构思、精力于一体,力求“咫尺之间,写百千里之景”,以情带意,以意带笔,笔到情到,情随笔迁,用饱蘸激情之笔,夺造化之功,使得“情凝笔端而情满青山”而境由心生。因此,盛老师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使课堂焕发活力,必然需要老师真情的注入,使得学生没有任何负担,全身心地投入,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展现各自的想法、做法。【案例片段】在盛老师的课上,我们会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她真诚的笑容、友善的情态和亲切的语气,这不仅是老师一片爱心的表现,更是开启学生智慧闸门的钥匙。学生上台板书“一枝红杏”,字写得不错,盛老师马上夸一句:“字写得真漂亮!”学生对古诗朗读得不到位时,盛老师微笑着说:“再读一次,我相信你会读得很不错的。”谁都有被赏识                                                                                                                                                                                                           的渴望,何况是喜欢争强好胜的孩子?老师的情不仅融在对学生的态度中,而且渗透在教学过中的点点滴滴上。教学开始,盛老师为学生动情地朗诵了朱自清春的最后三句话,向学生描绘了万物复苏、繁花似锦、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学生看着多媒体,朗诵了脑中写春的诗文后,盛老师带着学生又一次诵读这三句话,传达着对春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学完两首诗后,再次齐读这三句话,并让学生思考可以和学的哪几句古诗联系起来,不仅让学生产生了理解了的满足,发现了喜悦,还有与老师、与诗人、与朱自清在情感上的共鸣,可以说是一波三折,令人荡气回肠。画家画人,讲究“传神”;画景,追求“意境”。盛老师认为,一堂示范课所追求的不应只是完美与精致。所以盛老师的课,不仅传达着先进的教育理念,也展现了其独特个性色彩,更使得孩子们在流动着“水墨诗情”的课堂中,愉快地学习,大胆地表现。盛老师用和美语文的理念和方法教学的古诗四首一课,也给人一种清新酣畅之感,仔细琢磨盛老师的这堂课也暗含了国画作品所追求的气清、骨雅、神秀。 (湘乡市东方红学校 谢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