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上传人:dfg****19 文档编号:47058035 上传时间:2021-12-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 河津市第五中学: 杨娜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品味语言,体味文中的意境美。2.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拟人、通感、动词、叠词的巧妙运用。(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2.识记重点的字音、字形和成语的意义3.背诵精彩语段(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品味荷塘月色的宁静、淡雅、柔和与朦胧2.培养学生鉴赏美文的审美能力。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文章,把握结构安排,抓住全文两条线索,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2.体会作者运用的语言技巧和写作手法;3.通过对文章重点段落的学习,掌握鉴赏散文的方法教学难点:学习动词、叠词的巧妙运用的语言技巧,掌握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能够将这些方法和技巧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导入: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赞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出了荷花艳丽的色彩。杨万里小池曰:“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写出了荷花的动态。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可以说,荷花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写荷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 (二)诵读全文 理清脉络学生配乐诵读全文并讨论,教师归纳,全文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作者夜深人静时去荷塘观赏月色的缘由。第二部分(第自然段):全文的主体,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静,抒发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写江南采莲习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1. 阅读全文和背景资料,回答:作者在观赏荷塘月色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怀着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些句子最能表达这样的感情?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并做具体分析多媒体投影时代背景: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点拨:有淡淡的喜悦也有淡淡的哀愁蕴含在文中。作者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暂时忘却掉白天的身不由己,独自一人夜赏荷塘(一个"且"字写出了作者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喜悦之情),希望孤独、寂寞、郁闷的心得以暂时逃避,暂时超脱。但赏荷之后更加深了失望的心情,一个"但"字,表明绵绵的愁绪依然难以消解。(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黑暗的社会现实。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作者看不到光明的前途,苦闷彷徨,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黑暗的社会中的精神苦闷。 作者的家庭陷入深刻的危机。父子、母子、婆媳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作者为了应付这些矛盾在事业和感情上做出了巨大的损失。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实在不易。生活的烦恼,“内忧外患”。 (2)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自己是个自由的人,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里。 这是暗示作者精神极度苦闷的一段重要文字。“便觉自己是个自由的人”反衬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很不自由,为物质生活所累,精神生活所累,精神生活的苦闷,都可对入哲学意义上的不自由。 家庭矛盾的激化,生活的贫穷,加上社会环境带来的许多烦恼,使得作者生活很累。那种精神苦闷和人生感伤只有在这不宁静的月色下得到抚慰,而这种抚慰又是暂时的。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暂且、暂时,在无边的荷香月色中获得片刻逍遥。自由、宁静,也给他带来喜悦。 (4)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一听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猛地袭上心头,其可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剪不断,理还乱是“忧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人生的多少忧伤,多少无奈,多少孤独,多少寂寞,多少喟叹,尽在此言中。 (5)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告诉我们,采莲的热闹,采莲的盛况,采莲的欢乐只属于过去,只属于记忆。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快乐,只能在记忆中追寻。 (6)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作者生于江南,作者想到了自己的家乡。白居易有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霜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生活这样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这样想着”表明作者沉醉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中,但憧憬毕竟是梦,梦早晚是要醒的,“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家的门前”,醒过来面对的仍是无可奈何的现实。 家门出来,又回到家门,充满了人生的感伤和无奈。李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作者是“借景消愁愁更愁”。2. 朗读第4自然段(要求学生把本段所用的比喻划出来)作者从哪几方面写荷塘的景色?文章是怎样写出荷叶、荷花的动态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了哪种修辞格?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文中还有运用“通感”这种修辞格的语句吗?说说它的表达效果?(让学生自己分析)教师归纳:按照作者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描写荷塘的景色。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最后写送来的缕缕的荷香。作者先展示三者的静态,用 贴切生动的比喻描绘它们的神韵。把荷花比作“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把缕缕荷香比作“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教师归纳:文中运用“颤动”、“传过”、“闪电”、“霎时”等词,把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恰当地表现出来,把只能意会的细微之处,确切地言传出来,可见作者用词之精妙。本自然段中多用比喻,是一个特点,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真切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喻,有时用一个,有时用两个,凡是连用两个以上比喻的,称为“博喻”。如本自然段中用“明珠”、“星星”比喻荷花就是这种修辞手法,能够使事物的特征更加具体鲜明,起到加深印象的作用。明确:通感(通感就是在描写客观事物时,凭借人们各种感觉间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一感观上的感受移到另一感观上,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表达效果:"清香"本来是属于嗅觉的,作者巧妙地把它转化为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使人把花散发出的清香若有若无、轻淡幽香与远处高楼里传出的歌声的时断时续、隐约缥缈的情形相沟通,从而产生出特殊而美妙的艺术效果。明确:"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是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用“名曲”来形容,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光与影的白黑块,仿佛变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这是化静为动的写法激发读者的想像和联想;其次深处此境,提到梵婀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小夜曲之类的名曲,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有某种相通之处,两相烘托,也是意象的叠加,给原有的意境带来温馨、幽雅的氛围。3读第5自然段作者是怎样写荷塘的月色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作者先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荷叶上的景色,作者活用“泻”、“浮”、“洗”、“笼”等动词,勾勒出十分迷人的梦一般的幻景。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赏景的角度,也不断变换。4自读第6段,看它写了什么内容?与写荷塘月色有什么关系?明确: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写了杨柳树、远山、灯光、蝉声、蛙声,目的是以树写月,进一步表现月色的朦胧,荷塘环境的幽暗,浓淡相宜,疏密有致,富有别样的诗情画意。(四)课后总结作者一路写景,也一路抒情,醇香中带有苦涩,喜悦中带有忧伤,或许这种人生忧伤虽轻犹重,孤独苦闷似淡还浓。 希望多年以后,我们依然会记起美丽的荷塘,朦胧的月色!板书设计:1.文章线索和感情基调明线:月夜出门荷塘月色观后联想暗线: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缘由:心情颇不宁静(情感基调,下文不断揭示和照应)2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景交融情 荷塘 不静 月色 暂得宁静 四周 失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