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题

上传人:阳*** 文档编号:46608742 上传时间:2021-12-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共政策概论(1)名词解释 5×210分 (2)单项选择题 1×1010分(3)多项选择题 2×510分 (4)简答题 10×330分(5)论述题或案例分析题 20×240分第一章 导论1、利益分配的动态性(1)利益选择(2)利益综合(3)利益分配(4)利益落实2、公共政策的概念 :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3、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2、超前性3、层次性4、多样性5、合法性4、公共政策的功能:1、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3、分配功能5、利益分配中谁容易获得利益:通常情况下,下列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3)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一般地说,政策受益的人越多,发生政策偏离的可能性就越小。6、拉斯韦尔与德罗尔2223拉斯韦尔概述了政策科学的特征:1、政策科学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2、政策科学的哲学基础建立在理性实证主义之上3、政策科学是一门对于时间和空间都非常敏感的科学4、政策科学具有跨学科的特点5、政策科学是一门必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6、政策科学必须具有“发展概念”从1968年至1971年,德罗尔发表的公共政策制定的再审查、政策科学探索、政策科学构想被称为政策科学三部曲。德罗尔批评了拉斯韦尔的过分推崇行为科学方法论的作用,分析了管理科学与行为科学方法的局限性,提倡系统群研究方法,确立了包含十二项内容的总体政策论。同时德罗尔与政策分析家E.S.奎德合作创办了政策科学刊物,倡导举办了政策科学国际培训班,为政策科学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第二章 公共政策主体及其能力1、公共政策主体及其构成: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它应该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即非政府公共组织,我们把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统称为非政府公共组织)和社会公众。2、公共政策的核心主体构成:政府主体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核心主体分为政府主体(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执政党。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及其构成:政策主体能力是各政策主体的能力与整个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的综合体。从整体上来说,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主要包括:(1)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2)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3)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 :公共决策是公共政策主体为了实现有效管理选择一种主观最满意的方案的动态过程。这个实现有效管理的过程也是对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4)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 :公共政策的本质决定了公共政策必须立足于解决对社会资源公平分配的问题。需要强调的是,公共政策主体的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与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都与公共政策主体自身的价值观和知识存量密切相关,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有机结合体。(5)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除了政府这个核心公共政策主体外,执政党与利益团体、社会团体、第三部门等准公共政策主体以及公众、新闻媒体等共同构成一个公共政策系统。4、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途径:第一,公共政策主体本身提升自身的公共政策能力。包括公共政策理念的转型,增强吸纳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能力。政策主体应该注重一般了解公众的心理预期,关注他们的需求和行为方式,与公众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而不是像在传统体制中的对立关系。第二,借助外部因素如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讯和网络等)、举行听证会等来鼓励和吸纳公民参与,推动公共管理的社会化。(1)公共政策主体转变政策理念政策理念是指政策主体进行公共政策时所秉持的价值观。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公共政策主体必须转变公共政策理念。具体来讲,政策理念应该包括:视政策对象公众为伙伴而不是对立者;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应是解决公共问题、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支持、鼓励准政策主体的发展;要具有前瞻性,注重“预防”而非“治疗”,重点掌握政策主动权。(2)改善和优化政策的外部环境提倡公共道德,强调公共责任,使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公共文化氛围;加强公共政策程序化、公开化的法制建设;最大限度地吸纳公民参与,推进公共管理的社会化。第三章 公共政策系统与决策体制1、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公共政策系统主要由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系统及监控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各有分工、相互独立,又密切配合、协同一致,促进公共政策大系统的运行得以顺利展开。1、信息系统信息是管理活动中各种消息情报、数据指令、密码、符号、文字、语言等讯号的总称。信息是进行有效公共决策活动的必要前提。(1)信息系统的职责:有计划、有规律、经常性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贮存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实的情况与数据,以保证公共政策能够及时获得适用、准确和充足的情报信息资料;有意识地收集、整理政策实施过程及结果等方面的情况、数据,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研究分析政策执行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政策的偏差或失误,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2)信息系统的构成公共政策的信息系统由信息流程体系和信息组织体系两大部分构成。信息流程体系包括信息收集、信息传递、信息加工、信息贮存等基本环节。通过如上信息的运转过程,建立起一个科学的情报信息网络,就能为公共政策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信息组织体系从我国的情况看,主要有四种类型,即专业性的社会统计系统;政策执行机构和监督检查机构的信息反馈系统;政策智囊机构设置的信息系统;政策中枢机构设立的信息系统。2、智囊系统(1)智囊系统在公共政策中的作用智囊系统在公共政策中的作用在于填补当代领导职责与其能力之间的差距,为领导服务。具体来说,这种作用大致包括:参与公共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为政策主体提供咨询服务,开阔政策主体的视野和思路;对政策问题进行“会诊”,找出问题的症结。 有效发挥智囊系统的作用有赖于智囊组织整体结构的合理性和智囊人员的素质。智囊组织的整体结构包括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2)智囊系统的构成根据与政策主体的不同关系,智囊系统主要划分为政府和政党组织体系之内的官方智囊机构和非官方的政策研究机构两个部分。前者在体制上隶属于政策主体,在研究工作中向政策主体负责;后者主要有三类:由政府资助和管理的专门研究机构;各种独立的、民间的研究机构;大学。它们在体制上不隶属于政府。2、决断系统的特征:权威性;主导性;组织性。决断系统在公共政策及其运行中的作用:界定政策问题;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选择政策方案。3、决断系统的活动规律:决断系统的活动应遵循反映政策客观规律的一些原则:果断原则创新原则系统原则择优原则4、公共决策体制的特征:1、专业性;2、统一性;3、整体性。5、中国共产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77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公共决策的权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中国共产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对国家的政治领导上。党的政治领导包括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政策的领导。凡是涉及有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各个领域的重要决策,都是首先由党制定和提出的。党在提出各项方针政策之后,要由国家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据此制定国家的法律和政策,使党的意志通过法定程序变成为国家意志。为保证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能够切实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并得到贯彻执行,党还决定和影响了各级政权机关的人事任免,推举共产党员执掌国家各级机关的重要权力,以实现组织上的领导。同时,党还确立了自己的指导思想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并通过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宣传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把党的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党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是互相联系的。其中,思想领导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的基础,组织领导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的保证,而政治领导是核心,是最重要的领导。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党的政治决策以及制定和运用政策在党的全部领导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了保证党的领导作用的实现,党还自上而下地建立了统一、严密的组织体系。党的组织体系包括中央、地方和基层三个层次。党的地方各级组织是与各级地方国家机构基本配套设置的,它们大致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的各级党委。各级地方党委是本地区的领导核心,它在地区性政策制定的权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党的基层组织,对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在本单位的贯彻实施进行保证和监督。我国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个制度中,共产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八个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领导,同共产党合作,共同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参政党,它们以参与者的地位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对国家大政方针、社会主义建设与统一战线内部重大问题进行充分协商、讨论,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有效政治机制。各民主党派经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形成的有关决策的各种意见和建议,按规定程序审定后,以正式文件的形式送达有关部门,从而对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执行活动产生重要作用和影响。6、西方国家利益团体对公共政策的影响791、通过对竞选的政党提供支持或撤销支持等手段对其政策纲领施加影响。2、通过院外活动对议员施加压力,使议会通过对其有利的政策法案,阻挠通过对其不利的法案。3、密切与政府重要行政机关的联系,影响政府有关社会福利、军事、援外等方面的具体政策,为自己的经济利益服务。4、通过资助等方式支持各种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的工作,以影响政府的政策。第四章 公共决策过程中的决策所谓决策目标,是指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决策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期望达到的结果。选择好决策目标是公共决策的主要内容。1、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1、目标具体明确2、目标有效协调3、目标具有可操作性4、目标与手段的统一2、拟定决策方面必须遵循的原则:1、多方案原则2、排斥性原则3、多要素原则4、可操作性原则。选择决策方案应遵循的原则:1、悲观原则,或称小中取大原则,由伍尔德提出。2、乐观原则,或称大中取大原则,由赫威兹提出。3、最小遗憾原则,或称大中取小原则,由萨凡奇提出。3、决策方案评估的标准有哪些 1、效益标准2、方案协调性标准3、方案的适应性标准4、决策方案力度标准。4、决策方案选择中共识的形成三种途径:交换、说服和强制。5、追踪决策的特征:1、回溯分析;2、非零起点;3、双重优化;4、心理效应。第五章 公共政策过程中的执行1、浴盆模型及其内容早期失效、偶然失效、耗损失效什么意思?1131、浴盆模型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与政策相对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每一项政策都有其失效过程。要保证政策执行的可靠性,就要控制它的失效性。依据可靠性理论分析,在政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失效”表现于三个阶段:(1)早期失效;(2)偶然失效;(3)耗损失效。这种政策失效率的变化,类似于浴盆状。人们把这种曲线也称为“浴盆模型”。实践证明,“浴盆模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它提醒人们,在政策早期失效时,不要为早期失效率一时较大的现象所迷惑,而应着重于失效的质的分析。切忌轻易地修改政策,造成政策不稳定。早期失效过程是难以避免的,除非分析结果确系政策本身错误,否则轻率改变政策必然引起振荡。在偶然失效时,要不断采取追踪检查,提出新措施,修正原方案,尽可能地使这一时期延长。而在耗损失效时,失效率反映政策老化的程度,要抓紧机会,做好政策创新,必须及时制定出新政策,取而代之。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一是模型的四个要素,即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二是这四个要素是互动的。2、政策执行者对待上级政策的三种态度:一是求神似,去形似,抓住政策的精神实质,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执行;二是不求神似,只求形似,机械地照搬照抄照转,执行中“上下一般粗”;三是既不求神似,也不求形似,而是自以为是,各行其是。3、人们接受政策的三个层次: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层次:服从、认同与内化。服从是接受政策的最低层次反应。因政府政策具有法律规范性,凡拒不接受政策的人,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认同是接受政策反应的中间层次。在通常情况下,政策对象对政府颁布的政策,总是认可的,这是由于对社会公共权威的遵从习惯造成的。内化是接受政策反应的最高层次,它表现为对政策内容及其意义准确而深刻理解,并积极地自觉行动。要取得理想的政策效果,必须要以群众的较高的政策心理承受能力为背景,但并非越高越好。政策实施的最好社会心理环境应该是群众有较高而且稳定的心理承受能力。4、政策对象接受政策的基本原因: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通过多年来的各种教育,已逐步形成一种政治行为模式,即对权威的尊重,包括对政府所作的各种决定的服从;自我利益的保护与发展,经常是部分政策对象是服从政策的重要原因;人们遵守一项政策,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政策合法性的认同;不少人是因为害怕惩罚才服从政策;对任何一个政策对象来说,都有个对政策从不一般了解到一般了解,从一般了解不多到一般了解较多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对政策的认识逐步加深,执行的自觉性也会不断提高。5、影响我国政策环境的因素:社会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学技术因素;文化因素;教育因素;人口因素;自然资源因素;生态因素;心理因素。第六章 公共政策评价1、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本内容:一个完整的公共政策过程,除了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有效的执行外,还需要对政策实施以后的效果进行判断,以确定政策的价值,并及时反馈。这种活动就是公共政策评价。它由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所组成:(1)规范,即确定公共政策评价得以进行的标准;(2)信息,即收集有关评价对象的各种信息;(3)分析,即评价者运用所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和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对政策的价值做出判断,得出结论。分析是公共政策评价最基本的活动;(4)建议,即对未来的公共政策实践提出建议,以决定现有的公共政策是否继续实行、修改或是终结,是否要采取新的公共政策。2、公共政策评价:把公共政策评价定义为: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A、近二十年来,公共政策评价的新特点主要有:1、公共政策评价走向职业化和学科化;2、公共政策评价的范围日益拓宽;3、公共政策评价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突破了早期模式,评价标准由对经济和效率的关注逐渐转向了对效益和“顾客满意”的关注。B、公共政策评价的产生与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政策评价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概括起来,它的产生与发展可以归结于四个方面的因素:1、学科与研究群体的推动2、政府外部动力3、政府内部动力4、技术手段的完备C、公共政策评价在公共政策运行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1)公共政策评价可以检验公共政策实施的效果、效率和效益;(2)公共政策评价有利于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3)公共政策评价监督着政策资源的有效配置;(4)公共政策评价能够在公共部门内部形成浓厚的竞争意识,提高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5)公共政策评价结论决定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3、非正式评价与正式评价: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重点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平时大量进行的评价都属于此类。正式评价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它在公共政策评价中占据主导地位,其结论是政府部门考察公共政策的主要依据。4、公共政策评价活动与一般评价活动的区别141公共政策评价指的是根据特定的标准,对公共政策进行衡量、检查、评价和估计,以利于判断其优劣的活动。公共政策的评价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价值判断,要坚持价值与事实有机结合,坚持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标准。5、我国公共政策评价所面临的障碍:1、公共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2、公共政策效果的多样性和影响的广泛性;3、政策行动与环境之间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4、有关人员的抵制;5、公共政策信息系统不完备,获取数据困难;6、公共政策评价的经费不易取得。第七章 公共决策的思维方法1、思维与思维方法1611、直觉思维通常认为,直觉往往是不自觉地发生的,它对对象意义的把握也常常是朦胧的。直觉思维具有的特征有:(1)反应的快速性;(2)认识的直接性;(3)完成的随机性。直觉思维的基本形式表现为直觉想象和直觉判断,后者有经验直觉和理性直觉两种类型。2、形象思维:(1)通过观察进行描述;(2)联想;(3)直觉猜测。3、灵感思维它的特征包括:(1)突发性;(2)偶然性;(3)独创性。灵感的诱发,大致有以下五道程序:一是境域。二是启迪。三是跃迁。四是顿悟。五是验证。4、立体思维:立体思维的特征可以分为内在特征和外在特征两类。2、灵感思维及其特征167: 灵感思维是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灵感思维也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它的特征包括:(1)突发性;(2)偶然性;(3)独创性。灵感的诱发,大致有以下五道程序:一是境域。二是启迪。三是跃迁。四是顿悟。五是验证。灵感思维是一种符合科学规范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平时思维的积淀上,通过偶然的动因激发的一种特殊思维方式,在公共决策中,灵感是可以诱发的;而灵感的诱发需要条件,决策者可以通过创造条件来给予激发灵感更大的概率。3、立体思维的内在特征169:在四维时空中,在综合处于动态过程中的决策对象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各种因素、各种规定的基础上,再现决策对象在一定时空的内在或外在结构、位置、网络,以及这种结构、位置、网络运动变化的立体形态或全息轨迹的开放思维形式,就叫做立体思维,或叫整体思维、空间思维。立体思维的特征可以分为内在特征和外在特征两类。4、完全理性思维与经济合理性思维170172:1、完全理性思维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完美主义类型的决策。他们认为,决策者可以搜集完备所有的决策因素,并且决策系统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分析这些信息,因此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完全理性思维中的决策普遍具有收敛性,即可以通过求极值的方法来获得一项公共政策的最大值或最小值,而且这种最大值和最小值可以在现实社会中得到验证与实践。完全理性思维的优点是,在这种思维类型的推动下,决策者具有很大的压力和动力。完全理性思维的缺点是,任何寻找公共事务极值的努力都是相当艰辛而成本高昂的。2、经济合理性思维公共决策中经济合理性思维的最大特点就是,基于上述完全理性思维的缺点和不足,而加入了对于经济成本的考虑。同时它还具有强烈地倾向于使用定量决策方法,使用系统分析方法的特点。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方式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将决策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可行性这个核心问题上,用经济的数量规则来限定无限的理性追求,将对于完全理性政策的美好愿望限制在预算约束之内。经济合理性的最大优点是,可以保证决策的可行性大大提高,而且可以控制决策成本和执行成本,而且经济合理性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一般来说具有更高的政策认同感和政策说服力,但极端的经济合理性思维方式必然导致公共性的缺失和决策的偏误。5、无为思维是否是一种被动消极的思维?174:无为思维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无为就是一种有为。所谓无为思维指的是政府采取不行动的决策方式,即政府在决策中采取一种搁置或静观其变的做法。无为思想是公共决策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原因就在于许多公共事务并不一定必须政府出面解决才行,更多的时候要“止,而后能行”。公共政策者必须明确界定自身的决策范围和决策对象,在此范围内的事务可以采取积极的决策方式来进行。而在边缘或者已经超出范围的事物需要作决定,必须三思而后行,适当的时候应当采取无为的思维方式,不去招揽和主动吸纳新的决策需求。这里的“无为”,其实恰恰是政府的一种“有为”。无为不等于不思考、不判断、不分析、不运作;与此相反,无为是必须经过和有为一样的斟酌和考虑之后的一种决策方式。6、头脑风暴法最先提出者及其优点:头脑风暴法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它是1948年由创造性思维专家奥斯本首先提出的一种加强创造性思维的手段。它可以用来产生大量关于解决问题的潜在办法的建议。它通过召集一定数量的专家(通常在1015人之间)一道开会研究,共同对某一问题做出集体判断。头脑风暴法的类型有:(1)直接的头脑风暴法;(2)质疑的头脑风暴法;(3)有控制的产生设想的方法;(4)鼓励观察的方法;(5)对策创造方法。头脑风暴法的优缺点:优点有1、它能够发挥一组专家的共同智慧,产生专家智能互补效应;2、它使专家交流信息、相互启发,产生“思维共振”作用,爆发出更多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3、专家团体所拥有及提供的知识和信息量,比单个专家所有的知识和信息量要大得多;4、专家会议所考虑的问题的各方面以及所提供的备选方案,比单个成员单独思考及提供的备选方案更多、更全面和更合理。缺点有1、与会专家人数有限,代表性不够充分;2、与会者易受权威及潮流的影响;3、出于自尊心等因素,有的专家易于固执己见等。7、德尔菲法的最先发明者及其原则:德尔菲方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它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的,以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可预卜未来的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命名。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为政府部门和工商业所采用,并扩展到教育、科技、运输、开发研究、太空探测、住宅、预算和生活品质等领域。传统的德尔菲方法强调的基本原则有:(1)匿名原则;(2)循环往复原则;(3)控制反馈原则;(4)团体回答统计原则;(5)专家共识原则。8、群体生态法的提出者戈登 180第八章 公共政策与系统分析系统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系统的基本属性可以归纳为:1、整体性;2、相关性;3、目的性;4、动态性;5、层次性;6、环境适应性。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从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而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系统方法用于公共政策分析所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1、整体性2、综合性3、最优化4、可行性综上所述,系统方法是一种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使整体与部分统一起来的科学方法。1、一般系统理论的提出者贝塔朗菲 1922、系统分析最早使用是兰德公司 1963、公共决策的分类 1994、系统分析学派与结构分析学派的代表2025、决策支持系统的首次提出者及其概念210: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米切尔S斯科特和彼德GW基恩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决策支持系统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模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面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计算机系统。6、系统分析不能解决哪些问题?213:、带有极强政治色彩的问题;、具有深刻社会含义的问题;、在决策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超理性因素的问题;、做出不同选择时,必须在观念(偏好)和实际价值(效用、价格)之间加以权衡的问题;、解决问题时所希望的战略不是考虑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平衡,而是要对现存系统进行剧烈的改变;、当不能经过现存组织,而必须通过新的机构去贯彻执行其政策时。系统分析指标体系通常包括的大类指标有:1、政策性指标2、技术性指标3、经济性指标(4、社会性指标5、资源性指标6、时间性指标第九章 知识经济时代的公共政策1、知识经济概念的最早提出者德鲁克 2172、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社会主体知识化、社会组织扁平化、政策信息公开化、民主参与大众化3、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新特点:、知识化与信息化、民主化、科学化、高效化4、罗尼莱森提出基础型、理性型与发展型管理理念 2235、发展型政策理念的内容 224:知识经济时代的公共政策主体必须树立发展型的政策理念。具体内容包括:1、人本观念2、公平优位观念3、科学化观念4、民主化观念5、法制化观念6、创新超前观念6、公共政策体制 2267、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建立多者博弈的公共政策体制的实质是公共决策权力的分散化与多元化 230:8、公共政策对于发展知识经济的推动作用(影响) 231: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公共政策的扶持和推动。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绝对不能忽视政府关于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战略的公共政策对知识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我们必须通过公共政策调整与创新,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从而实现我国的“赶超战略”。1、教育政策创新;2、产业结构调整;3、财政政策变革;4、优化税收政策;5、加大金融政策倾斜力度;6、加强政府宏观调控;7、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第十章 公共政策案例及其分析公共政策案例就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公共政策案例的特点(1)公共性(2)管理性。公共政策案例的类型:1、完全公共政策案例2、实时公共政策案例3、未来公共政策案例1、案例分析最早由哈佛大学兰德尔教授首创。2402、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243: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它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与其它案例分析方法相比,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内容以公共政策实践为重点,其目的是促进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的提高和进步,具有较强的公共性。3、燃油税政策及其迟迟出台的原因 260第十一章 公共政策的理念转型及其挑战1、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是公共问题 269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它泛指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乃至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需要动用全社会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可见,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广泛性。社会问题与公共问题并不是两个对等的概念,社会问题既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公共问题。2、公共问题的本质特征(1)公共问题影响的广泛性(2)公共问题的不可分性(3)公共问题的“公共性”特征,即公共问题首先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对于公共性,我们可作如下理解:公共性超越了私域范畴,存在于公域之中;公共性并不完全等同于共同性;公共性直接表现为“社会共享性”。根据这些属性,我们可以做如下界定: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2、公共问题的两个纬度:公共问题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问题有所不同,其核心要素是“公共性”。围绕这一核心,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深入考察公共问题。(1)公共问题的纵向层次维度这一维度的基本假设是:人类社会是一个最大的共同体,它依次由若干“次级共同体”组成;这些“次级”共同体包括:主权国家、作为国家组成部分的地区、在地区中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的社区。以这一基本假设为前提,公共问题可以区分为以下层次:全球性或国际性公共问题这是从相互依赖式的国际关系背景下来考察的。全球性公共问题既可能是公害问题,也可能是公益问题。这些问题既超越了国家的地理界限,又使各国几乎面临相同的处境。它们因为具有不可分性和公共性而成其为公共问题。全国性公共问题这主要是基于国家的地理界限或以主权为标志而进行的划分。除上述国际性公共问题作为国家发展的外部环境之外,一国内部也同样存在着类似的公共问题。这些问题的共同特点在于它们都极大地影响了一国的公共生活和社会发展水平。地区性公共问题这在分权体制下越来越具重要性。虽然它仍旧以地理界限作为主要的标准,但它却是以地区这个次级共同体作为现实依托的。从内容上来说,地区性公共问题与全国性公共问题基本相似,只是更加具体、更加接近于“共同体”成员的现实需求。地区性公共问题也会超越人为的地理界限。社区性公共问题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是现今大多数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一般认为,社区的本质因素包括社会互动、地域性和共同约束等等。这三个因素决定了社区生活具有公共生活的性质,因而探讨社区性公共问题也较具现实意义。(2)公共问题的横向性质维度管制性公共问题基础性公共问题服务性公共问题保障性公共问题公共问题既具有纵向上的层次差异,也具有横向上的性质差异。这是公共问题多样化的具体表现。探讨公共问题的两个维度对于公共问题的解决有两个意图:对纵向层次的划分有助于分清不同层次社会主体的责任和作用;对横向性质的划分,则有助于说明不同性质社会主体的责任和作用。这些特性将对当代公共政策产生变革性的影响。3、政策的核心问题是公共利益276:1、公共利益的基本属性:(1)公共利益的客观性(2)公共利益的社会共享性以上两种特性都是从抽象的意义上来讲的,但公共利益并不是完全虚幻的概念。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可以看作是公共利益的现实的物质表现形式。2、公共机构的特性:(1)公共机构有存在的必要性(2)公共机构有维护公共利益的能力(3)公共机构产出的独特性。4、公共利益是公众共享的资源和条件2744、公共文化的内容构成 2782805、公共政策的归宿是及时有效的解决公共问题 2916、公共政策的理念转型包括2817、公共政策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283案例分析重点案例(1) 燃油税政策出台始末燃油税政策为例,燃油税政策困境:等待还是积极实施案例问题:你如何理解燃油税的迟迟未出台答:开征燃油税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公路"三乱"(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问题。其长期目标是,从根本上减轻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清理事业性收费、理顺税费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同时按实际用油多少交税比较公平合理。燃油税政策迟迟不能出台的主要原因在于:油价居高和波动导致燃油税实施条件的不确定,上路不烧油的交通工具也有不少如何征收,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如何分配也是问题。(2) 公务用车改革问题:案例:公车改革:一盘难以下完的棋公车开支大于国防开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车消费持续升温。据统计车改革根本就没有启动;有些地方虽然名义上改了,实则换汤不换药,反而出现了新的乱摊派。事实上,从近期传媒和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在大多数地区,“公家”依然是汽车市场的最大“买主”,尤其在商务轿车和中高档轿车领域,公车消费所占的比例更是高达90以上。案例问题:试分析公车改革搁浅的原因。答:从我国改革的进程来看,触动既得者利益较小的改革推行起来一股都比较顺利:而那些动作幅度较大乃至伤筋动骨的改革,由于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利害关系,基本上进展缓慢,甚至有时还会出现倒退。公车改革这盘棋,从20世纪90年代初下到现在,局势一直不明朗,其原因大概也在于此:(1)既得利益不愿意放弃;(2)相关制度不健全;(3)决策部门的难言之隐。个中原因,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的因京之外,保护国内汽车工业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3) 个人所得税政策10 / 10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