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四

上传人:阳*** 文档编号:46374322 上传时间:2021-12-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四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四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四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四)诸灵康 曹怿岚 顾伟 陆锦花 徐董梅31. 王羲之机智 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风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纵横,信其熟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智。(选自世说新语·假谲) 注释 屏bng:命人退避。逆:背叛,叛逆。 文化常识 右军。古人称谓有直称姓名、称字、称号、称谥号、称斋名、称籍贯、称官名等。上文中“王右军”即是以官名称呼。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故称其为王右军。又如,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恒_须臾_ 觉_方_ 信_熟_全_ 2.翻译: 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 _ 3.选择:“年减十岁”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_ 十岁左右 大于十岁 不满十岁 十岁32. 物各有短长 甘戊使于齐,渡大河。船人曰:“河水间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长:谨愿敦厚,可事主,不施用兵;骐骥騄駬,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人以治木,不如斤斧。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子亦不如戊矣。”(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 骐骥騄駬:四种骏马的名称。狸:猫。治木:劈削木头。斤:斧。刃横的叫“斤”,刃纵的称“斧”。 启发与借鉴 扬长避短。上文甘戊所说“物各有短长”,是用辩证的观点阐明了在人才的选用上要扬长避短。“物各有短长”的哲理对知人论事乃至自身发展方向的选择,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间jiàn_愿_事_ 主_ 施_干将_ 乘(shèng)_ 2.翻译: 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 _ 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 _33 张仪报复楚相 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选自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注释 说shuì:劝说,说服。已而:不久。盗:盗窃,偷东西。笞:用竹板、荆条打。文言知识 释“相”。“相”是个多义词。一、解为“互相”、“彼此之间”。二、解为表示动作偏指一方,非互相关系,带有指代色彩。“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黔之驴)三、解为“仔细看,审察。”。“伯乐教其所憎者相千里之马,教其所爱者相驽马。”(韩非子·说林下)四、解为“容貌”、“状貌”。“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荀子·非相)五、解为“辅助”、“帮助”、“佐助”。上文中“张仪既相秦”中的“相”,即解为“佐助”。六、解为“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吏”,后来称作“宰相”、“臣相”、“相国”。上文中“必此盗相君之璧”及“尝从楚相饮”中的“相”,即解为“宰相”。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亡_意_ 执_掠_ 不_若_ 而_顾_ 2.翻译: 仪贫无行 _ 安得此辱乎 _34. 刘颇解囊破瓮 渑池道中,有车载瓦瓮,塞于隘路。属天寒,冰雪凌滑,进退不得。日向暮,官私客旅群队,铃铎数千,罗拥在后,无可奈何。 有客刘颇者,扬鞭而至,问曰:“车中瓮值几钱?”答日:“七八千。”颇遂开囊取缣,立偿之。命僮仆登车,断其结络,悉推瓮于崖下。须臾,车轻得进,群噪而前。(选自李肇唐国史补) 注释 铎:大铃。缣jin:细绢。络:网 文化知识 钱帛兼行。在我国货币史上,唐代可以称为一个“钱帛兼行时期”。在这个时期里,绢帛也“当作流通手段发生机能”,成了“货币商品”,它和铜钱同时流通。这种状况,唐时就叫做“钱帛兼行”。上文“颇遂开囊取缣立偿之”即表明绢帛在当时起着货币的作用。 思考与练习 1.解释:隘_属_ 向_立_偿_噪_ 2.翻译: 颇遂开囊取缣_ 悉推瓮于崖下_ 3.选择:与“日向暮”中“向”同义的一句是_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4.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_35. 狼子野心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之而取其革。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 觉:睡醒。阳:表面上。阴:暗地里。 文言知识 释“颇”。作为程度副词,“颇”的含义不易把握,有时作“很”解,有时又作“稍微”解。如说某人“颇有名声”,就很难确定是“很有名声”呢,还是“稍有名声”,这要视上下文而定。上文“亦颇驯”中的“颇”,明显地指“很”。又,“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弈喻)中的“颇”也是此意。“颇”亦可作“稍微”解,如,“家贫,颇蓄薄酿”即是“家庭贫困,稍微储藏了一点淡酒”的意思。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其_未觉_野心_信_ 逸_不测_贻_ 2.翻译: 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_ 狼子野心,信不诬哉 _ 3.上文最后一句是反问句,请用现代汉语改成陈述句: _ 4.这个故事的寓意是: _36. 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选自后汉书·班超传) 注释 徐令:徐县县令。徐县,汉时属临淮郡,今江苏泗洪县一带。彪:班彪。执勤者:干辛劳的事。固:指班固,汉书的主要作者。校书郎,官名,负责校勘书籍,订正讹误。为官佣书:给官府雇佣抄写书籍之类。研:同“砚”。 文化常识 投笔从戎。这已成了成语或典故。班超投笔从戎是历史的美谈。后来他果真率领30多人奔赴西域,制止了鄯善、于阗贵族对汉朝与匈奴的挑拨,巩固了汉在西域的统治。他在西域活动前后达31年,封为定远侯,如愿以偿。后人用“投笔从戎”来形容文人从军、弃文就武。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修_孝谨_ 耻_涉猎_诣_效_ 2.翻译: 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_ 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 _ 3.下列哪首词中运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_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范仲淹的渔家傲陆游的诉衷情37. 泽人网雁 具区之泽,白雁聚焉。夜必择栖,恐人弋己也,设雁奴环巡之。人至则鸣,群雁藉是以瞑。泽人熟其故,爇火照之,雁奴戛然鸣,泽人遽沉其火。群雁皆惊起,视之无物也。如是者再三,群雁以奴绐己,共啄之。未几,泽人执火前,雁奴不敢鸣,群雁方寐,一网无遗者。(选自燕书) 注释 具:古湖泊名,即今太湖。雁奴:雁栖宿时往往千百成群,有雁在周围负责警戒,如遇袭击,则鸣叫报警,称为“雁奴”。爇(ruò):点燃。 文言知识 释“藉”。上文“群雁藉是以瞑”中的“藉”,读jiè,解为“凭借”,已简写为“借”。又解为“垫”,“压着”。“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捕蛇者说)又读jí,意为践踏。“羸兵为人马所踏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藉”作后二解时则不可简化,仍写作“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栖_弋_ 环_沉_ 未几_遗_ 2.翻译: 百雁聚焉 _ 如是者再三,群雁以奴绐己,共啄之 _ 3.群雁的结局给我们的启示是_38. 孙叔敖为楚今尹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益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选自说苑·敬慎)注释 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人,三度为楚相,有贤名。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老文:老人,下文中“文”,即此老人。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岂有说乎:莫非有什么要说的吗?擅权:擅弄职权。再拜:拜了两拜,表示礼节之隆重。敬受命:聆听您的教训。文言知识 “敬”及其他。上文“敬受命”中的“敬”是表敬副词,无义。又,“子路再拜曰:敬受教。”(子路收缴)其他表敬的副词还有“请”、“幸”、“谨”、“窃”、“伏”、“仰”、“敬”等。“战则请从”(曹刿论战)“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欲与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鸿门宴)这些表敬的词,一般可不译出,如果一定要译出,那可译为“请允许我”(请)、“荣幸地”(幸)、“冒昧地”(敢)等。思考与练习 1.解释:一_国_ 吊_不肖_ 垢_谨_ 2.翻译: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_ 3.上文“衣粗衣”中,前一个“衣”作动词,释为“穿”,后一个“衣”作名词,释为“衣服”。请找出上文中用法与此相似的词句。_4.从上文可见孙叔敖是个怎样的人?_39宋太祖怒责宋白太祖时,宋白知举,多受金银,取舍不公。恐榜出,群议沸腾,乃先具姓名以白上,欲托上旨以自重。上怒日:“吾委汝知举,取舍汝当自决,何为白我?我安能知其可否?若榜出,别致人言,当斫汝头以谢众!”白大惧,而悉改其榜,使协公议而出之。(选自 司马光涑水纪闻) 注释 知举:主持考试。取舍:录取或落选。 文言知识 释“谢”。在现代汉语中它多作“感谢”、“推辞”解。但在文言中有一个义项要特别注意,即“谢”可作“道歉”、“谢罪”解。上文“当斫汝头以谢众”中的“谢”,就应该理解为“道歉”、“谢罪”。因为宋白营私舞弊,理当砍头谢罪,若理解为“感谢”就错了。又,“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鸿门宴)“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种古今异义的现象在阅读时要注意。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具_白_ 决_致_ 2.翻译: 欲托上旨以自重 _ 白大惧,而悉改其榜,使协公议而出之 _ 3.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两句是_ 乃先具其姓名以白上。 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 当斫汝头以谢众。岂可以示天下。40强弩之末 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燕人也,数为边吏,习知胡事,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不如勿许,兴兵击之。”安国曰:“千里而战,兵不获利。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彊,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彊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群臣议者多附安国,于是上许和亲。(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 注释 下议:交臣下讨论。大行:职官名称。安国:即韩安国,字长孺。迁徙鸟举:迁徙如同鸟飞一样。彊:同“强”。不属为人:不可能真心归属汉人。虏以全制其敝:敌人凭养精蓄力利用汉军的疲劳而取胜。 文言知识 互文见义。互文,即互文见义,意思是指上下文义互相阐发,互相补充。上文“彊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两句,句式相同,表达的意思互相补充,其中“极”与“末”的含义相近。这种现象就是互文见义。贾谊的过秦论中也有较多互文见义现象,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这是四个排句,表达的内容相同,其中“席卷”、“包举”、“囊括”、“并吞”意思相同。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习_率_ 倍_信_ 兵_负_ 罢_冲_ 2.翻译: 且彊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 _ 3.成语“强弩之末”的意思是_7 / 7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