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网络信息对大学生信仰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权威资料 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摘 要:庞杂的网络信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而对信仰的确立产生一定的作用力,本文旨在对这些影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对网络时代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信息;大学生;信仰 信仰作为人类内心深处最高的价值目标,承载着营造人类美好精神家园与指引人类抵达幸福彼岸的重任。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以其多渠道、多角度、扩散迅速、影响范围广泛的特点逐步取代传统的电视、广播等,成为文化娱乐资讯传播的重要阵地。网络信息正强烈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相对闭合的大学生信仰教育环境已经不复存在。大学生不仅接受着来自教育者的影响,也会主动在外部环境中接受教育和寻求自我教育。网络信息在给大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掺杂着负面的效应。信息量剧增,以及大学生自身信息处理能力的局限等,都有可能引起教育偏离预期目标。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大学生信仰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网络信息对大学生信仰确立的积极影响 (一)开放的网络信息增强了大学生信仰确立的自主性 网络突破了地域时间的限制,以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向大学生适时地传播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及价值观,使大学生在一个比以往更加广泛的社会环境中积累社会知识,发展并形成自己的观念,更好的参与社会生活。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使大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教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主动在网络空间中寻求教育。在这种学习模式中大学生是作为主体,自主搜索的教育信息更符合他们的发展需要,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使大学生从心理上认可接收到的信息,这种认可区别于传统教育中被动的、灌输式的认可,是自主选择的认可。信仰的确立过程正是人自主选择所认可的最高价值观念进而确立为自己人生的最高准则。网络信息的这一特性缓解了大学生对传统的信仰教育的反感和排斥,在选择和确立自我人生信仰的过程中把握了自主性。 (二)丰富的网络信息促进大学生信仰确立的独立性 丰富的网络信息给大学生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认知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思想是没有边界的。处于信仰确立过程中的大学生,不再仅仅是局限于家庭与学校提供的某些思想,某些资料,他们更多的是自由地访问所需站点,主动了解各种信息资源,再经过自身的判断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网络信息的丰富多彩给了大学生更大的独立思考空间,增强了他们独立判断的能力。他们既读西方的经典,也读中国的传统,既有机会了解中国的主流信仰,也有机会了解其他的信仰和文化。信仰必须是建立在一个人长久思考和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由自我认可而形成。大学生通过不断的过滤和选择,最终将自我认可的观念确立为自身的信仰,在这个过程中,独立性越强,就会对所信仰的内容越坚定,外界因素对此信仰的冲击力就越小。 (三)多样化网络信息奠定了大学生信仰的情感基础 网络信息传播为大学生信仰教育开创了一个新的教育空间。作为课堂教育的延伸平台,网络信息不仅是文字性的传播,更有图像化、形象化的信息,如视频、图像等方式。其内容覆盖面广,集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和娱乐性于一身,对思想活跃、闲暇时间相对较多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形式多样的网络信息能够做到寓教于乐、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贬恶扬善、滋养心灵、升华思想,这使大学生从情感上更亲近这样的教育方式,不排斥这些教育内容,久而久之,曾经被大学生们看作晦涩难懂的信息能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被他们的主动接受,并在以后的成长中逐步内化为他们的行为准则,进而奉为人生信仰。 二、网络信息对大学生信仰的消极影响 (一)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影响大学生信仰 大量的网络信息为上网的大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开拓了他们的眼界,大大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但是这些信息都是没有加工筛选的原始信息,良莠不齐。在各种信息、观点自由表达的网络上,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等价值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追求奢侈等腐朽生活方式以及注重感官刺激的庸俗情趣,乘信息大潮汹涌而来。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但由于身心发育处于趋近成熟的过程而非达到成熟,以及人生阅历的局限,其认知、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对于网络上的一些不良信息难以作出较为理性的判断和分析,常常以自己的直觉或者相对浅显的社会经验进行简单判断、作出取舍。有时不免会把其中的某些低俗行为引为时尚而在同伴中炫耀,不仅自身受到低俗侵袭,还会让身边的伙伴连带受到不利影响。在他们的网络世界里,这些不良信息到处可见,以至于对于社会道德的认知渐渐模糊。这些不良信息对大学生信仰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其危害是极其深远的,一旦大学生将负面的价值观确立为其人生信仰,这种观念将影响他一生的发展。 (二)西方价值观念影响大学生信仰 “今后的时代,控制世界的国家将不是靠军事,而是信息能力走在前面的国家。”这是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尔勒的预言。网络的开放性特征带来了大量的世界各地的信息和发达国家的先进观念,这对于在说教灌输环境中受教育的中国大学生无疑是巨大的冲击。西方价值观主张及时享乐,追求和向往舒适的物质生活和感官的快乐。冲击着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中大学生所学到的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观念。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垄断网络信息的优势,极力传播“淡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无用论”、“社会主义灭亡论”等信息,竭力美化、宣扬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贬低、丑化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从而使部分大学生崇尚西方民主政治、自由、人权,淡化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这些信息悄无声息的呈现在大学生的浏览器中,对他们产生影响和渗透。这种影响是渐进的、长期的,极易使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内容发生畸变。 (三)片面的信息影响大学生信仰的确立 片面的信息一是指信息传播过程中片面的表达。二是指大学生接收信息时片面的接受。首先,网络信息的时效性致使对于所传播的内容无法对其历史原因、各种主客观因素等详细说明,供人评判思考。绝大部分的网络信息呈现在人面前只是事件的结果,没有人有时间和精力去对每一条接收的信息都进行深入的了解,而只能了解网络已有的信息,因此,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一些大学生在被动的接受某个信息时,一旦认为这个信息与自己的认知相符合,就会把它当作是正确的。久而久之,这些自我认为是正确的东西会成为满足自我知识的一些储备。但有些信息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对阅历尚浅的大学生来书如果不能认真分析和筛选,就会造成他们看待问题片面性和极端化。其次,大学生在接受教育时是具有主动性的。这种主动性即为主动选择性,对来自四面八方的传播内容不是全盘接受,他们往往只注意到某些信息或者信息的某些方面而忽视了其他,会以不同的方式对立感悟并自己做出解释。若这些残缺的、理解偏差的信息内化为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则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负面作用将是长期的、顽固的、不易消除的。 三、网络信息对大学生信仰影响的研究对策 (一)加强监管网络信息的力度 在信息量空前增加、信息冗杂的网络空间里,大学生信仰教育必须从源头治污,认真地解决好信息源发送出信息的质量问题。首先,各级政府部门应设立信息质量监控机构,对进入社会流通的信息进行审查。同时强化大众传媒对信息源质量的监督,限制低质、虚假信息的传播,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以及选择和确立自身的信仰创造一个绿色的环境。其次,大学校园网内,组织包括高校教师、校园网管等人员,对杂乱无章的海量信息进行甄别辨伪、加工整序、去伪存真,方便大学生了解和利用。及时对大学生提出的困惑、讨论的热点问题加以引导,避免偏激、负面的言论产生或传播。对于已出现的错误言论,先要避免信息的大面积扩散,防止有大学生跟风致使局面无法控制。然后,由教育者与学生进行真诚的沟通交流,引导其走出错误的思想的困扰,鼓励其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二)把握主流网站的信息导向性 主流网站的发展对于意识形态方面的信仰教育有着导向性作用。不难发现社会上有些重大事件,对于真相的追究都是由网络或者网民个人发起的,然后逐渐形成一种影响力和压力,最后才是政府部门解决。在信息庞杂而过剩的网络时代,人们的时间、精力有限,往往来不及反复比较鉴别,容易先入为主。主流网站要敢于直面社会热点、难点,在面对突发性事件等涉及政治、道德、民生利益等的热点问题时,要抢占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力争把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处理问题的态度、解决问题的做法最早最快的告诉广大网民,压缩不良信息传播空间,释疑解惑、化解矛盾,把公众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只有创造一个真诚度和透明度较高的网络舆论环境,在网络空间中畅游的大学生们才能够在认清事件本质的情况下,不被某些带有较强反动目的的言论所蛊惑。在这样良好的信息氛围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良性开展,才能更好的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而正确的信仰。 (三)加强大学生对信息分辨的能力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直接告诉大学生哪些网络信息是有利的,哪些是有害的,容易使他们产生厌倦逆反心理,也并不能起到实质性的帮助。最好的方式是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教育力度,使大学生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的对待庞杂的网络信息。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而不是人云亦云、一味跟风,最终受到不良信息的蛊惑。科学的思维方法帮助大学生将不良信息屏蔽掉,用东西方文化之精粹武装自己的头脑,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有用人才。 (四)提高主流信仰的竞争力 网络信息中传播的西方的自由民主、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观念,甚至使大学生产生西方价值观优于东方价值观的想法。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中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仰、道德信仰等被大学生认为是枯燥的、说教式的、不适合个人发展需要的。要加强大学生主流信仰的培养,就要提高主流信仰在意识形态领域与西方价值观念相抗衡的竞争力,提高其认同度。意识形态的认同效果受表达方式的影响和制约。如果表达方式呆板生硬,意识形态的魅力就会减弱。网络时代的信仰教育,要求转变以往以口号宣传、道德教化和舆论控制为主,政治性、符号性过强的话语方式、传播模式,逐渐以教化力与亲和力相结合,官方话语与草根话语相包容的方式赢得大学生的好感,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信仰教育的形式不是单一枯燥的,更应该针对教育对象具体特点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方法,可以采取角色模仿、音乐、舞蹈、摄影、展览、辩论、游戏等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教育并在网络上加以传播。实践证明,亲和力是使信仰深入人心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李军松.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主体素质与信息污染的防治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2 雷芳,韦建忠.网络信息资源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4). 3 孙海亮.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信仰危机表现及对策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1). 作者简介: 曹雯堯,女,河南南阳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研究生在读。 阅读相关文档:高校大学生“三个自信”培养路径探析 郑州市富士康青年农民工思想道德现状分析 关于大学生寒假“宅”现象的调查研究 如何帮助他走出女友自杀的阴霾 基于人际需要理论的大学生“宅人”发展质性研究 关于高校党组织加强青年教师思想建设的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的价值分析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之例外探讨 促进云南两型社会建设的技术支撑体系探寻 论学与兴 被制度化学校教育遗忘的儒家传统 河南省城镇化动力机制的实证分析 从大部制改革谈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 “空巢村”的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提高农民素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边疆少数民族山区生态移民与脱贫政策研究 论高校*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我将尽快处理,多谢。*最新最全【学术论文】【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领导讲话】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分析报告】 【应用文档】 免费阅读下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