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类基础综合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46272856 上传时间:2021-12-11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5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学类基础综合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艺术学类基础综合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艺术学类基础综合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 艺术学类基础综合第一篇 艺术的本质、特征与特征第一章 艺术的本质一、 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传统观点1、 艺术史上对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1)“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艺术观)(2)“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代表人物是德国古典美学开山祖康德。(主观唯心主义艺术观) 旧唯物主义艺术观、形式唯物主义艺术观(3)“模仿说”或“再现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认为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再现”。代表人物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二、马克思主义的艺术本质观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是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之一,它通过感性的形象来反映世界;艺术是为着审美目的、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审美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第二章 艺术的特征艺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1.形象性。艺术必须借助形象来完成;艺术形象是感性的、直观的或可感知的;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内容与形式、个性与共性的统一。2.主体性。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3.情感性。艺术创造、艺术欣赏都具有明显的情感性;艺术中的情感的几种表达方式。4.审美性。艺术能够激发人的审美愉悦;传统美学的两种范畴:优美与崇高;现代美学对美的拓展。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的结晶;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第三章 艺术的功能一、审美功能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艺术生产是通过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来满足人的审美需要。 艺术具有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等多种社会功能,但审美价值却是艺术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特性。艺术始终把创造和实现审美价值来满足人的审美需要,作为自己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功能。二、教育功能1.含义: 艺术是作用于人的灵肉,是艺术家与欣赏者的一种心灵对话,艺术家把自己的生命意识和审美体验融入作品之中,欣赏者通过作品获得二度体验。这种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之中的“对话”,使艺术成为一种感性生命的创生和传达,成为主体间的一种深层精神活动。就这个意义而言,艺术成为人们心灵沟通的渠道,成为人的灵魂净化之所,人的精神家园。2.中外思想家对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视 孔子礼乐相济、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教育、净化、快感3.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特点: a、以情感人(柴可夫斯基的音乐) b、潜移默化(历代爱国诗) c、寓教于乐4.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1) 美育与艺术教育 a、古代思想家把美育视为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 b、席勒正式提出美育的概念,并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为实现人性的复归这一更为深刻的层面来论述美育,成为提倡审美教育的代表人物。代表作:美育书简c、近代中国审美教育的提倡者王国维、蔡元培 d.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人的审美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但是艺术是对个人目的明确施加审美影响的基本手段。2)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a.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 优秀艺术作品塑造出生动的艺术形象,鞭挞丑恶,颂扬美好,因而可以培养人的高尚审美趣味,帮助人们提高审美判断力。 b.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训练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c.陶养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 艺术审美能够使处于日常感性中的人获得全新的审美体验,从而超越日常生活中的平庸、麻痹,而感到一种新的感性的境界。美的艺术形象总是能鼓舞人们产生一种向上的意愿。三、认知功能1.认识社会、历史、人生(通过直观可视的艺术形象,展示古今中外的社会生活)2.认识自然现象(科教片、风景片、科幻片) 科教片:人体漫游、走近科学、探索发现等3.艺术独特的审美认知功能四、娱乐功能1.含义:主要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2.艺术作品之所以特别受人欢迎,在于它能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通过欣赏文艺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精神上产生一种愉悦、美感。3.使劳动者得到积极的休息,从而以新的精力投入到新的工作。第二篇 艺术的起源和发展第一章 关于艺术起源的不同观点关于艺术起源的六种观点是什么?答:1、 “模仿说”。代表人物是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 “模仿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或现实生活的模仿。对“模仿说”的评价模仿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合理性:一、它揭示了史前人类一种比较普遍的心理特点,即人有一种模仿的天性。二、模仿可能是人类最早采用的艺术创作方法。局限性:一是他虽然承认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它将模仿归结为人的本能和天性,却不能解释这种本能和天性从何而来,为什么模仿此物而不模仿彼 物,其间显然忽略了人的社会实践因素和情感因素。二是,模仿说只强调机械的描模自然生活,却将艺术中占有很大比重的表现性因素置之一边,这当然就很难全面把握艺术的起源和人们从事艺术活动的基本动机。对于原始艺术来说,“模仿”更多的是一种手 段,而不是目的.2、 “游戏说”。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席勒和斯宾塞。他们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a、 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b、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 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这种说法又叫“席勒斯宾塞”理论。对“游戏说”的评价: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种说法将艺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揭示出了艺术的部分特殊性。如艺术和游 戏一样,都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要,都是超功利的。局限性:a、游戏说把游戏和艺术看成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是错误的论断,因为艺术活动与审美活 动仅仅属于人类社会所专有。b、游戏的目的是发泄过剩的精力或是某种活动的练习,而艺术的目的广泛而深刻;c、游戏是短暂的,而艺术的生命力是长久的;d、游戏不需要观众,是个人的自娱,艺术是情感的交流,必须有观众;e、儿童喜欢游戏却未必喜欢艺术,艺术家喜欢艺术却不喜欢游戏。这种说法仅仅从生物学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未能揭示出艺术产生的最终原因。3、 “表现说”。代表人物是克罗齐和科林伍德。认为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而已,是艺术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 其美学思想核心是“直觉即表现”说。对“表现说”的评价合理性:表现说无疑是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情感在推动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上有着 不可忽视的动力作用,它从本质的角度体现出艺术一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因此,今天仍然有许多学者坚持从情感表现的意义上来分析和认识艺术。局限性:首先,仅仅局限于“表现说”,很难将再现性艺术、创造性艺术的起源解释得十分清楚。其次,人类表现情感的方式是多样的,艺术之外的许多语言动作和表情都可以表现情感,仅仅强调感情的冲动和宣泄还不能完全说明艺术产生的真谛。4、“巫术说”。代表人物是爱德华泰勒和弗雷泽,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巫术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民族的巫术仪式活动。这一理论是西方在艺术起源问题上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巫术说”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三点:1、万物有灵论;2、巫术是人与物沟通灵魂的方式;3、巫术仪式本身就是艺术活动。对“巫术说”的评价:合理性:巫术说以考古学、人类学、文化学的证据作为支持,把对于艺术起源的探究引向原始人 的生存斗争和社会实践提供了依据。从而使艺 术发生学带上了科学的性质。局限性:没有揭示艺术发生的最根本原因,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原始艺术都与巫术有关。比如因为 饱餐后的满足而产生的原始歌舞就与巫术无关。5、“劳动说”。代表人物是普列汉诺夫和恩格斯。认为艺术发生于劳动,“劳动先于艺术”。 对“劳动说”的评价合理性:劳动起源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指出了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与早期艺术活动的紧密联 系,指出了功利先于审美的艺术发生秩序,以及艺术活动的社会性和实践性。局限性:对从劳动到艺术之间的中间环节未予以充分说明过分注意劳动与艺术发生的直接关系,也不免有些简单化。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却不是社会生活的全部。劳动以外的其他社会生 活的内容,也与艺术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6、“多元复合论”。原始文化、原始劳动、原始宗教、原始艺术的长期融合。认为艺术起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是多因的,是多元的,不是单一的。艺术起源是多种因素复合作用的结果,概括的讲,艺术起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以劳动为前提,以情感为动力,以巫术为中介, 以模仿为手段,以集体为纽带;其基本发展线索是从实用到审美,作为其推动力的情感的性质是原始人的生产愿望。不论是劳动、巫术,还是原始艺术,都是原始人的社会实践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从劳动到艺术的诞生,曾经过了巫术礼仪、图腾歌舞等等中介形式,巫术、原始宗教和艺术长期混合不分。肇始于生存愿望的社会实践是艺术起源全部因素的聚焦点。你是怎样认识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的?答:艺术的起源或艺术的发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艺术的发生虽然是多元决定的,但是巫术说与劳动说更为重要。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第二章 艺术的发展艺术是发展变化的,而发展是有规律的,探讨艺术发展的规律是艺术理论的重要任务。而我们研究艺术发展规律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艺术发展的他律性;二是艺术发展的自律性。一、艺术发展的自律性艺术发展的自律性就是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继承与革新 (一)历史继承性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 所谓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就是前代艺术对后代艺术的巨大影响以及后代艺术对前代艺术的积极成果的继承保留。它揭示了艺术发展历史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这是古今中外一切艺术发展都应遵循的普遍规律。无论个体艺术家还是一个时代的艺术都不可能凭空诞生,但是在前代艺术传统之上生成的。继承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方面:1、艺术作品思想内容的继承2、艺术作品形式的继承 3、艺术种类和艺术创作方法的继承(二)革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继承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创新,每当一种艺术风格或者题材、主题乃至创作方法达到高峰状态时,新的艺术潮流就在孕育,这是艺术发展的新陈代谢规律。因为艺术的任务是反映生活,而生活是发展的,因此艺术也必然是发展的,这是艺术革新的客观必然性;同时艺术欣赏者的审美需求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总是在求新、求异、求变,这也必然要求艺术不断变化创新才更有生命力。二、艺术发展的他律性 艺术发展的他律性就指在艺术发展的过程中,艺术与其他事物,如经济、政治、哲学、宗教、道德和科学等文化因素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也就是揭示外因是怎样制约和推动艺术发展的。 1、经济对艺术发展影响 (1)经济决定艺术的发生 任何艺术的发生,都以经济的一定发展为前提。经济创造了艺术发生的条件,经济创造了艺术发生的动因,经济甚至决定了艺术的内容与形式。还是以原始艺术的出现为例子,如果没有经济的物质生产的需要,也不会出现早期艺术的创作内在动因。(2)经济决定艺术的性质 经济决定了艺术的不同的阶级性质。由于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在生产关系中地位不同,有人占据着统治阶级的地位,有人处于被统治阶级的地位。因而必然有表现统治阶级思想感情的艺术,也有表现被统治阶级思想感情的艺术。 例如,十八世纪法国的路易十五终生奢糜,纸醉金迷,愉快优雅奢华感就成了统治阶级的普遍追求,于是以布歇、弗拉格纳尔为代表的崇尚奢华、精致、装饰性甚至轻佻的洛可可风格的艺术应运而生。(3)经济决定艺术的发展 艺术是发展的,推动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经济的发展。 举例来看,在中国古代,当奴隶制的生产关系确立之后,一个充满了剥削、压迫、流血的社会产生了,与此相适应,青铜器上狞厉恐怖的饕餮纹张开了它吃人的大口。(4)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艺术繁荣与经济高涨,并不总是如影随形、亦步亦趋的绝对平衡的关系,而是复杂的、包含差别的关系,这就是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宗白华先生写道:“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画,云岗、龙门壮伟的造像,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田园诗,无不是光芒万丈,前无古人。”2政治对艺术的影响(制度文化对艺术的影响)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整个上层建筑的核心,政治要求艺术为自己服务,用物质的、精神的力量去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革命的政治是这样,反动的政治也是这样。 这种影响就像一柄“双刃剑”,开明的政治会为艺术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和保障,以及广阔的创作天地;但腐朽反动的政府也会艺术的发展设下重重阻碍。:艺术与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它主要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领域中带有普遍性的根本规律。 哲学对艺术思维的渗透不仅体现在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而且包括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反过来艺术也扩大和深化着特定的哲学流派和思潮的影响。(1)哲学对艺术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艺术家的影响上。这是最显而易见的,艺术家对生活的态度、对艺术的追求无不受制于自己所信奉的哲学思想。(2)哲学对艺术的影响还表现在促成了一批有哲理性的艺术作品的出现。哲学思想对艺术创作的影响还会渗透到艺术的主题、题材、情节、场面等范畴,直接影响和改变艺术的形式和手段。()哲学对艺术的影响,更表现在它能起到促进艺术潮流形成的作用。比如西方现代派艺术中出现最早影响力比较大的一个艺术流派就是象征主义。这一思潮出现在19世纪80-90年代,这一艺术思潮广泛影响到艺术创作的各个领域,绘画、文学、戏剧等。而象征主义艺术思潮的哲学基础是共同受到叔本华、尼采的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强调用象征、寓意和暗示等手段来表现人们内心的精神世界(而这一世界往往是黑夜、死亡、梦境,充满了神秘、怪诞和恐怖)。所以说艺术思潮总是与一定的哲学观相联系,具有各自不同的哲学基础。哲学对艺术的影响是相对的,并不是每个艺术家都在自己的艺术作品里表露哲学观点,更不是每件艺术作品都非得具有深刻的哲学理性。同时艺术作品也对哲学产生一些影响,艺术可以启迪哲学家的思维,艺术作品往往也可以传播特定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哲学家对艺术的思考往往会成为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黑格尔、叔本华、尼采均是如此。、宗教与艺术宗教是一种对社群所认知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多数宗教是对超自然力量、宇宙创造者和控制者的相信或尊敬,它给人以灵魂并延续至死后的信仰体系。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历史几乎同人类文化史一样久远。宗教是一种社会行为,它包括指导思想(宗教信仰),组织(宗教组织,如教会,宗侣),行动(宗教组织内的活动,如祭祀,礼仪),文化(宗教建筑,宗教绘画,宗教音乐)等等方面的内容。一种成功的宗教能够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并且对某一时代人类的社会发展形成较大的影响。宗教对艺术的影响:()宗教对艺术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利用各门类艺术来宣传宗教,为艺术提供了宗教题材和内容。()宗教对艺术的影响表现在具有推动和阻碍艺术发展的两种相反作用上 宗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艺术的发展,比如中世纪漫长的一千年中出现了很多教会文学,基本主题就是宣传基督教教义、宣扬“原罪”、禁欲主义和宿命论,产生了大批低劣的福音书赞美诗和宗教剧使这个时期的艺术沦为宗教神学的婢女,极大破坏和阻碍了欧洲艺术的发展.A:宗教文学在历史上地位和影响很重要。西方基督教经典文学代表著作圣经、17世纪弥尔顿的失乐园,中国的西游记、封神演义都受到与宗教相关的故事的影响。B:绘画在宗教艺术中也有重要的地位不少艺术家的巨型壁画只有在教会或者寺庙的支持下才能实现。创世纪、西斯庭圣母、雅典学院;中国石窟艺术中敦煌、云岗中大量的宗教题材绘画和雕塑更是直接用造型艺术讲述了“舍身饲虎”、“割肉贸鸽”等佛经故事。、艺术与道德所谓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等等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道德认识、道德关系、道德活动等等内容。相比之下,东方美学比西方美学更重视道德与艺术的联系。总体上西方美学史上大多数是“哲人”对艺术的思考,而中国美学史上则更多的是“贤人”对艺术的要求。孔子认为“善”比“美”更加重要,是更根本的东西,非常重视艺术的社会伦理道德功能。毛诗序中认为艺术的目的就是要“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可见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强调艺术在伦理道德上的感染作用,是中国美学一个显著的特征。()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题材、情节、人物、思性、倾向性、内在意蕴等体现出来。()道德对艺术的影响尤其表现在对艺术家世界观和道德观对艺术创作的重大影响上。当艺术作品表现进步的道德标准和高尚的理想情操时,往往会产生持久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艺术与科学从文化学角度来看,科学技术也是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文化现象。各种自然科学理论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通过技术的形式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创造出人类的物质文化。从艺术与科学联系的角度看,科学技术对艺术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除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应用到艺术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以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家文化心理结构的改变,从而推动艺术创作观念和创作方法的革新,推动艺术形态的发展。第三篇 艺术创作第一章 艺术创作主体艺术家一、艺术家的主体性艺术创作主体艺术家:是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创造者的总称。应当具备艺术的天赋和艺术的才能,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和技巧,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艺术的修养,能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满足人们特殊的精神需要即审美需要。艺术家是艺术生产的发起者和创造者。l 艺术家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的主要特点有哪些?答:艺术家是艺术产品的创造者,艺术家至少具有五个方面的特点:1、艺术家内部有多种多样的职业和分工。2、真正的艺术家往往具有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3、具有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想象能力。4、具有卓越的创造能力和鲜明的创作个性,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5、具有专门的艺术技能,熟悉并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和专业技巧。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艺术家应当具有艺术才能与文化修养。二、艺术家的社会性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和艺术创造的产物。因此,艺术创作从主客体两个方面来看都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1、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因此,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就显得十分重要。2、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总是属于一定的民族和时代,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仅需要从社会生活中吸取创作的素材和灵感,而且要对社会生活作出判断和评价,自觉或不自觉地表明自己的情绪和态度,从主观方面也折射和体现出社会生活的影响。艺术家的地位是社会分工及观念变化的结果;艺术家的身份来自艺术世界的授权;艺术家的创作收到社会影响与制约。三、艺术家的才能与修养艺术才能是指艺术家创作艺术形象的能力,它是先天禀赋和后天训练培养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创造力。(一)艺术家修养的五个方面敏锐的感知和丰富的情感;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力;精湛高超的技艺;丰富的生活阅历和体验:丰富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材料和前提条件;深厚的文化修养与深刻的思想力;对艺术的信仰和献身精神。(二)艺术家修养的最高目标:不断优化艺术心理定势第二章 艺术创作过程艺术创作活动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技巧,通过艺术的加工和创造,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情感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艺术作品。艺术创作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艺术体验活动、艺术构思活动和艺术传达活动。一 、艺术体验“眼中之竹”艺术体验活动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是艺术创作的起始,也是艺术创作的基础。艺术体验是指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把艺术家长期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乃至萌发不可遏制的创作欲望。艺术体验的几种类型:有意体验、无意体验、直接体验、间接体验二 艺术构思胸中之竹艺术构思是艺术家在深入观察、思考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加工、提炼、组合并融会艺术家的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形成主体和客体统一、现象与本质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审美意象。对于艺术构思来说,多种审美心理因素都在发挥积极作用,其中想象和情感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想象是艺术构思的核心,情感是艺术构思的动力。三 艺术传达手中之竹艺术传达活动是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物态化,成为可供其他人欣赏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 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传达是融合在一起的。第三章 艺术创作心理一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灵感思维1、形象思维是运用一定的形象来感知、把握和认识事物,也就是通过具体、感性的形象来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认识的一种思维形式。形象思维是艺术创作基本的和主要的思维方式。特点是:第一,形象思维过程始终不能离开感性形象。第二,形象思维过程始终依靠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第三,形象思维具有整体性的特点。说说形象思维以及它的三个特点。2、抽象思维是指运用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一种思维形式。在艺术构思与创造的过程中,诸如作品体裁的选择、主题的提炼、结构的安排、人物性格的设计、表现手法的选择等,或多或少都离不开抽象思维活动。3、抽象思维在艺术活动中,必须服从于形象思维的规律,有机融合在形象思维之中。4、灵感思维是指在创造活动中,人的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形式,它是在一定的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突如其来地产生出新概念或新意象的顿悟式思维形式。灵感的出现与潜意识或无意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但也与自觉的显意识活动的长期积累紧密相关。二意识与无意识无意识或称潜意识和下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在普通心理学中,无意识指人的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从总体上看,艺术创作无疑是艺术家有目的、有意识的创作活动,意识在艺术创作中起着主要和支配作用。然而,在艺术创作中又确实存在着一些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活动,这种无意识或下意识常常成为激发顿悟、灵感的契机,也常常成为表演艺术二度创作的最佳瞬间。第四章 艺术风格 艺术流派 艺术思潮一艺术风格艺术风格就是指艺术家的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1、艺术风格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多样性。第一,首先来自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第二,艺术风格的形成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和艺术追求。第三,来自审美需求的多样化。2、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艺术风格的民族特色归根结底根源于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与经济基础。也离不开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艺术风格的时代特色是指同一时代的艺术作品常常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体现出这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二 艺术流派艺术流派是指在中外艺术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艺术流派的形成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由一批具有相同艺术主张的艺术家们,自觉结合而形成的艺术流派。由一批艺术风格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们,不自觉而形成的艺术流派。艺术家们本身并没有形成流派的计划或意愿,甚至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属于某一流派,只是由于艺术风格的相似或相近,被后世人们在艺术鉴赏或艺术批评中将其归纳为特定的流派。三艺术思潮1、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艺术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2、艺术思潮与艺术流派、艺术风格的关系艺术风格是指艺术作品所呈现的美学特征,艺术流派是指艺术风格相近的艺术家集团,而艺术思潮则是指一定历史时期的艺术潮流。艺术流派有自己的艺术风格,但艺术风格并不就是一个艺术流派,更不是一种艺术思潮。一个艺术流派可能成为一种艺术思潮,但是,一种艺术思潮常常包含多种艺术流派与艺术风格。艺术思潮往往跨越艺术门类的界限,而艺术流派一般局限于一种艺术门类。艺术风格、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是艺术史上存在的复杂现象,它们与社会思潮、哲学思潮有紧密的关系,但又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对应与图解,因为艺术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艺术风格、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分别针对个体、群体以及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具有相当规模的较大全体而言。第四篇 艺术作品第一章 艺术作品的层次从艺术分析的角度看,艺术作品可分为内容和形式;从艺术感知的角度看,艺术作品可分为艺术语言、艺术形象和艺术意蕴三个层次。一、艺术语言1、艺术语言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特性和艺术特征。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就叫艺术语言。艺术语言是指用以完成艺术表达的独特媒介。所有艺术作品都是通过艺术语言来完成的,没有艺术语言就没有艺术作品。2、艺术语言是用来完成艺术形象的。艺术语言成功与否,要看它是否成功地塑造了艺术形象。艺术语言也有创生、发展与衰落、更新的过程。因此,艺术革新往往从艺术语言入手。法国的新浪潮电影、印象派绘画、邓肯的表现派舞蹈、未来主义的诗歌等新的艺术流派都是通过艺术语言的更新进行艺术变革。最有说服力的证明就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从文言到白话的转变是新文化运动的标志。3、艺术语言与科学语言是迥然不同的两种语言体系。从语言的性质和功用上区分,艺术语言是感性的、审美的,科学语言是理性的、实用的。艺术语言拥有具体可感的形象,包含着主观情感和美学倾向,它的功能不是说明,而是表现;科学语言一般是用理性的抽象语言来说明一件事情,表述是客观的,不夹杂主观情感,它的功能是说明,而不是表现。二、艺术形象艺术形象是艺术家通过艺术语言创造出来的形象,是具体可感性与概括性的统一。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核心。艺术形象:是文艺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是具体可感的,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艺术形象的类别: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综合形象、文学形象。根据艺术感知方式的不同,艺术形象可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视听形象与文学形象。视觉形象是指通过视觉感知的艺术形象,如绘画、雕塑、建筑等。它们大多存在于二维空间或三维空间中,可以用眼睛观看。听觉形象是指通过听觉感知的艺术形象,如音乐等。听众只能根据自己的感知来重塑听觉形象,带有浓郁的主观特色,难于作出明确的意义判断。视听形象是指同时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感知的艺术形象,如电影、戏剧和舞蹈。它们既存在于空间中,又存在于时间里。观众需要调动眼睛和耳朵一起感知艺术作品,在时间的流动和空间的延展中重塑艺术形象。艺术形象是人类精神探索的结晶,一个时代的艺术形象总是带有这个时代独特的艺术精神和文化气氛。中国艺术在漫长发展中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形象,如书法等,它们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三、艺术意蕴艺术意蕴是指艺术形象里所蕴涵的形而上美学意味,它往往表现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哲理玄思或美学意境。黑格尔说:“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意蕴要显现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对于艺术作品里的艺术意蕴,观众只能以心灵去感悟,去接近,但永远不会也不可能穿透。艺术意蕴往往具有模糊性,不容易用一个明确的概念来规范、限制,即贝尔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中的“意味”。对于一些艺术巨作,它们的艺术意蕴就更难以把握。作为一种形而上美学意味,艺术意蕴象征了艺术作品的高度。并非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有艺术意蕴,或都能达到同等的丰富性与深厚度。许多作品仅仅停留在艺术语言或艺术形象的层次,艺术意蕴缺席或匮乏,导致艺术作品浅陋粗俗、生命短暂。艺术意蕴是艺术魅力的源泉,是优秀艺术作品的标志。只有富于艺术意蕴的作品才具有永恒价值。第二章 典型与意境典型与意境是艺术意蕴的两种类型的代表。典型来自西方,主要适用于叙事型作品,如小说、戏剧、电影等艺术样式;意境源于中国艺术理论,主要适用于抒情型作品,如抒情诗、中国画、音乐、书法、建筑等艺术样式。一、典型典型: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或典型形象,指艺术作品中塑造得成功的人物形象。典型说产生于西方。17世纪以前,典型说主要停留于类型说的范畴,强调形象的普遍性和类型性;18世纪以来,典型说开始注重艺术形象的个性。1、“典型”理论黑格尔开始重点论述典型的个性特征。别林斯基更进一步地探讨了典型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别林斯基已经注意到典型的重要特性,即它的概括性与新颖性,典型既有普遍的共性,又有新的发现。恩格斯不仅科学地阐释了典型的特性,还进一步阐明了典型的生成语境,即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他还认为,典型人物是高度概括性与鲜明个性的统一。2、典型举例人类艺术史上曾经产生了大量杰出的典型形象。(1)阿Q形象分析阿Q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为成功的典型形象。鲁迅以精神胜利法作为阿Q性格的总特征,概括了中国农民在长期封建统治下所形成的性格特征;同时,精神胜利法不仅是农民,也是工人、知识分子等所有中国人的共同性格特征。阿Q质朴愚昧而又圆滑无赖,率真任性而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而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而又盲目趋时,排斥异端而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而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而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而又安于现状。他纠集了这些复杂的性格,用精神胜利法来获得自我满足。阿Q是中国国民性的一个代表,是在典型环境下产生的典型人物。(2)哈姆雷特形象分析优柔寡断是哈姆雷特的主要性格特征。这代表了当时欧洲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因此,哈姆雷特的性格千百年来为人们所钟爱。3、小结典型形象不仅是艺术作品成功的标志,同时也构成了人类深层精神生活的画廊。我们可以说,艺术史上的典型形象是时代心态的忠实反映,记录着人类精神发展的历程。二、意境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重要范畴,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1、“意境”理论但是,作为艺术理论的范畴,最早形成于唐代。据传王昌龄所作的诗格把诗分为三种境界:物境、情境、意境。此后,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美学范畴,已经关注到意境的主要元素:情、景、虚、实。意境是一种美学创造,是人与自然的精神遇合孕育的心灵之花。意境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审美境界,是艺术意蕴的最高层次。2、中国艺术中的意境中国艺术家从来都注意艺术意境的创造,而最能体现艺术意境的是中国书法、诗词和山水画。张旭把草书和生命融为一体,日月星辰和喜怒哀乐相形,汇融成一个整体意象,他把全部灵魂都投注于疯狂旋转的笔墨中。因此,他的书法才达到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最高境界。诗词最讲究意境。风格或豪放,或婉约,都以意境为上。中国文人画也以意境为旨归,追求逸韵,力戒俗浅,表现了中国有节操的文人所崇尚的理想人格境界。意境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艺术的理想境界。因此,作为艺术意蕴的最高层次,意境和典型一样仍将是艺术作品追求的目标。3、 从中外优秀艺术作品的赏析来理解典型与意境。答:典型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或典型形象,是指艺术作品中塑造得成功的人物形象。比如:水浒传中勇猛鲁莽、见义勇为的鲁智深,秉性刚烈、性格倔强的武松,脾气暴躁、心地善良的李逵;三国演义中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诸葛亮;狡猾奸诈、欺世盗名的曹操,粗豪威猛、急噪暴烈的张飞等都是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正是这些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使得这些优秀作品长期受到人们的喜爱,广为流传。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它是若有若无的朦胧美、有限无限的超越美和不设不施的自然美。例如:郑板桥以竹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理想追求,以竹的自然特性来象征高风亮节、正直坚贞的美德。他还一诗、书、画统一与画面,风竹图上就题诗表明自己的精神追求“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第五篇 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第一章 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与审美心理艺术鉴赏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的审美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区分为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和审美升华三个阶段。w“直觉与感知(包括通感)体验与想象理解与创造”过程一、 艺术鉴赏的发生阶段及其审美心理:悦耳悦目发生阶段的审美心理:感知、直觉。所谓审美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一切,聚精会神地观赏它,全部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许多西方美学家都提到过审美与艺术活动中的直觉性。审美直觉的重要特点是直观性直接性。直观性是指鉴赏主题必须亲身参与和直接感受。而直接性常常表现为一种不假思索地直接把握或领悟,这种把握或领悟又常常是在一瞬间完成,无须通过逻辑判断或理性思维。艺术鉴赏活动的真正开始,应从感知艺术作品起。艺术作品首先是以特殊的感性形象作用于人们的感觉器官。艺术之所以区分为视觉艺术(如绘画)、听觉艺术(如音乐)和视听艺术(如电影),正是由于这些艺术门类采用了不同的艺术媒介和艺术语言,因而作用于人们不同的感觉器官。w 艺术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w 审美感知是指人们在注意审美对象形式特点的同时,也已开始关注审美对象的意义。w 17世纪英国美学家夏夫兹博里认为:“眼睛一看到形状,耳朵一听到声音,就立刻认识到美,秀雅与和谐。” 二、艺术鉴赏的发展阶段及其审美心理:悦心悦情发展阶段的审美心理:想象、联想、情感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作为整个审美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达到艺术审美活动的高潮阶段,调动再创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激起丰富的情感,设身处地地生活到艺术作品之中,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把外在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转化为鉴赏者自身的生命活动。审美体验阶段主要是鉴赏主体反作用于艺术作品,整个心理活动处于一种主动状态,体现为一种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在审美体验中,鉴赏主体的审美想象越丰富,审美理解越透彻,那么他的审美情感就会越强烈、越深刻。w 审美体验中,想象和联想最为活跃。w 艺术鉴赏活动既包括再造想象也包括创造想象。 w 由于艺术作品提供的形象,仅仅是提供艺术鉴赏的对象,要把它变为鉴赏者内心的艺术形象,就必须通过审美的联想和想象,进行新的、再创造的活动,才能变成鉴赏者自身的东西。所以,联想和想象的作用表现在它们在艺术鉴赏中填补了艺术作品的空白。w 接受美学提出了文学作品结构的召唤性问题,认为任何作品都必然存在着“空白”或“不确定性”,有待于读者在阅读活动中去参与作品意义的创造。 联想在审美心理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联想,不仅使得艺术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而且能使感知的形象内容更加丰富深刻,从而使艺术鉴赏活动不只是停留在对艺术作品感性形式的直接感受上,而且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感性形式中蕴含的更为内在的意义。音乐欣赏中,联想这一心理活动大量存在。艺术鉴赏中的联想必须以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作为依据,不能离开作品的内容和情绪。这种联想应当是在作品的启发下,针对艺术形象而进行。三、艺术鉴赏的高潮阶段及其审美心理:悦神悦志高潮阶段的审美心理:共鸣、理解、启悟w 理解既包括对于作品的形象、情境、形式、语言的审美认知,也包括对于作品整体价值的追寻。 w 鉴赏过程中,对作品从形式到内容再到意蕴的把握都离不开理解与创造。尤其是在对意蕴的理解方面,只有调动审美心理的理解与创造因素,才能真正领会和感悟到作品中深邃的人生哲理和艺术蕴味。w 中国美学中,常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旨”;西方美学中,也追求一种“寓意、意蕴”或哲理”。可见中西美学都把这种追求看作是审美的极致。w 但这种理解也可能会造成误解。这是由于“期待视野”的存在,欣赏者对于作品必然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成分,即阐释学理论所指出的“前理解”。这种“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构成的“对话”关系是复杂的,既可能相应,也可能相悖。 艺术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至少有以下三层含义 首先,对于艺术作品内容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 其次,对于艺术作品形式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 最后,对于每一部艺术作品内在意蕴和深刻哲理的认识,更不能脱离理解因素。w 所谓共鸣,是指在艺术鉴赏过程中,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进而深深地被艺术作品所感动、所吸引以至于达到忘我的境界,使鉴赏主体与艺术形象之间契合一致、物我同一,物我两忘。w 共鸣是鉴赏过程中情感、想象等多种心理功能达到最强烈程度的表现,同时也离不开对作品意蕴的深入的感受和理解。因此,共鸣不仅具有艺术鉴赏审美心理的各种特征,而且也是艺术鉴赏活动的高峰和极致。w 鉴赏活动的共鸣,是艺术作品自身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 w 产生共鸣两个原因: 一是作品本身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二是鉴赏者的期待视野中须含有与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见解与情感体验。作为艺术鉴赏活动的最高境界,审美升华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境界,通过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艺术鉴赏的审美升华,实际上就是鉴赏主体通过审美再创造活动,在鉴赏对象(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 中直观自身,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从而引起审美愉悦,产生美感。 艺术鉴赏是一个从初级到高级、从外部到内部、从感性到理性、从浅层感受到深层体味的过程,三个阶段是彼此依托、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第二章 艺术批评一、 艺术批评的作用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的关系:由于艺术批评是一种偏重于理性分析的科学活动,它同艺术鉴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来讲,艺术鉴赏偏重于感性,艺术批评则偏重于理性;艺术鉴赏更多带有个人主观性的特点,艺术批评则需要符合客观规律性。1、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2、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 艺术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生产,艺术家需要广大读者、观众、听众和批评家的帮助,才能深刻地认识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敢于攀登艺术的高峰。3、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科学的繁荣发展。 一般来讲,艺术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艺术理论、艺术史和艺术批评三方面的内容。艺术批评的主要任务是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同时也包括对于各种艺术现象(如思潮、流派)的考察和探讨。二、艺术批评的特征: 艺术批评具有科学性,具有艺术性。 一方面,艺术批评具有科学性。艺术批评家需要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哲学、美学和艺术学理论,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并且作出判断与评价,为人们提供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知识。另一方面,艺术批评又应当具有艺术性。艺术批评作为一门特殊的科学,与其它的科学不同,它既需要冷静的头脑,也需要强烈的感情,既离不开理性的分析,更离不开艺术的感受。艺术批评的二重性特点,还决定了艺术批评既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又具有客观的共同标准。因此,艺术批评的标准应当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思想性是指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思想意义和所达到的思想水平,它是艺术作品内在的灵魂。 艺术性是指艺术作品在艺术构思、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特别是从整体上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具有独创的艺术风格。当然,凡是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达到了思想与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艺术批评也应当从这种统一的角度去评价艺术作品。艺术批评作为艺术鉴赏的深化和发展,在艺术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艺术设计第一篇 艺术设计概论第一章 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一、 艺术设计的定义艺术设计,就是将艺术的形式、美感结合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因素,再现于和我们生活精密相关的设计当中,使之不但具有审美功能,还具有使用功能。换句话说,艺术设计首先是为人服务的(大到空间环境,小到衣、食、住、行、用等),艺术设计应是人类社会一定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完美结合,是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艺术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作用于生活二、艺术设计的特征三、艺术设计的方法第二章 艺术设计的分类行社一、产品设计的定义(工业设计)1964年国际工业设计会对工业设计的定义:产品设计或工业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目的是决定工业产品的造型质量,不但是外部特征,而且主要是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宁从生产和使用者的观点把一个系统转变为连贯的统一。二、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三、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四、服装与服饰设计的基本概念五、展示设计的基本概念六、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七、数字媒体艺术的基本概念第三章 艺术设计的关联性一、设计与绘画艺术二、设计与科学技术科学与技术的关系:1,科学是在技术的基础上发生和成长起来的2,科学的目的是在于推进知识的进展,而技术的目的则是改选特定的实在,科学旨在获得关于实在的新信息,而技术则在于将信息注入,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亦是不能互相取代的3,与科学结合,成为现代技术的根本特征之一,技术的科学化是技术发展方向,与是未来技术的主体。4,科学同样得益于技术的发展,亦向着科学技术化的方向发展5,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人生活的贡献和影响是通过产品设计和产品形式实现的。人体工学是现代设计中的新兴学科,也是现代设计艺术进一步科学化的标志。三、设计与社会生活第四章 设计师一、设计师演变的历史过程 从“制造工具的人”到现代意义上的设计师,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我们还不能非常准确地判定在何时何地首先出现了专业设计师,只能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勾勒出一条大概的演变线索。 1.1 “制造工具的人”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人类所有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原创活动都可以称为设计。因而广义上的第一个设计师,可以远溯到第一个敲砸石块、制作石器的人,即第一个“制造工具的人”。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设计,也创造了设计师,人类通过劳动设计着他的周围和人类自身,人类是这个星球上唯一的、伟大的设计师。 1.2 工匠和百工距今七八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人类社会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专门从事手工艺生产的工匠(craftsman)。 他们的辛勤劳动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丰富实用的劳动工具与生活用具,推动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地向前发展。在这个基础上,社会分工不断细化,为专业设计师的产生预备了必要的社会条件。另一方面,手工工匠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设计制作知识与经验,为专业设计师的 产生预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 4、从事民间建筑和生产工具设计制造的有木匠、铁匠、泥匠、瓦匠、石匠;从事日用品设计制造和维修的有陶匠、竹匠、篾匠、铜匠、锡匠、焊匠;从事服饰和日常生活服务业的有织匠、染匠、皮匠、银匠、鞋匠、剃头匠;从事文化、信仰和娱乐业的纸匠、画匠、吹匠、塑匠、笔匠、影匠和乐器匠等。5、手工匠人有自己独特的行业特征。比如祖师崇拜,鲁班是木匠、瓦匠、泥匠、石匠的祖师;铁匠、铜匠、银匠、锡匠的祖师是老君(李耳);织匠的祖师是黄帝、嫘祖和黄道婆;染匠和画匠的祖师是葛洪 6、在古希腊,工匠行列中也包括画家和雕塑家,他们的地位一般来说是比较低下的,像雕刻家和普通的石匠之间就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两者都被称为石工。1.3 工匠,专业设计师出现1、古罗马时期设计分工更趋精细,在制陶和建筑行业中首先有了设计分工的需要和专职的可能,出现了“观念和制作之间的分离”,即出现了脱离实际生产操作的最早的专业设计师。 古罗马的制陶作坊由于采用了青铜翻模技术,实现了快速化、标准化、批量化的生产,产生了专门从事陶器造型与装饰设计的工匠设计师。 建筑业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艰巨性,需要有很多不同专业的工匠和工人协作完成。为了保证稳固的质量,事前必须有个系统的计划,起初由众多工匠的协商最终集中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熟悉建筑各种建造工序和善于整体计划的工匠身上,他们除了制定计划,还能测量、计算应力等,但已不再参与实际的施工建造,而成为专门的建筑设计师。 2、中世纪时期的工匠除了被宫庭、庄园或修道院雇佣服务的工匠以外,其他自由手工艺人大都在市镇里开设家庭式手工作坊,成立“手艺行会”。行东(会员)既是店主、作坊主,又是熟练的工匠,集中设计、制作、甚至销售于一身,通常还雇有学徒和帮工。3、当时的封建贵族妇女中也有不少灵巧的工艺师,她们通常是为了消遣或恪守妇道的缘故。例如著名的“巴约挂毯”的设计制作就与“诺曼征服”者威廉的妻子玛希尔达密切相关( 图6.13)。另外,修道院里的僧侣也不乏能工巧匠,堪称早期书籍装帧杰作的“林迪斯芳福音书”的设计者就是林迪斯芳的主教伊德弗雷兹。1.4 工匠、艺术家、专业设计师出现1、 文艺复兴时期,工艺和艺术在观念上有了区分,艺术家作为学者和科学家的观念产生了,“艺术家终于获得了自由。”瓦萨里 (Giorgio Vasari , 1511 1574 年 )的传记记载了不少著名的艺术家,如吉贝尔蒂 (Lorenzo Ghiberti ,1378 1455 年 ) 、波提切利 (Sandro Botticelli , 1445 1510 年 ) 、韦罗基奥 (Andrea del Verroechio , 1435 1488 年 ) 等都是从工匠作坊中开始他们的艺术生涯。切利尼 (Benvenuto Cellini , 1500 1571 年 )的自传则详细记述了他从普通工匠发展成为艺术家的不平凡的经历。 2、1851年的“水晶宫”博览会之后,英国的莫里斯为自己的商行进行“美术加技术”的工艺设计,倡导了“工艺美术运动”,被誉为“现代设计之父”。科班出身的德雷瑟是第一批自觉扮演工业设计师角色的设计师。 1.5 现代专业设计师出现1915年,英国成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