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上传人:hong****2021 文档编号:46187603 上传时间:2021-12-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一等奖,供大家参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1 1、知识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 (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如: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 (4)结合解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 (3)学习古人的论证方法。 3、德育目标 (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让学生认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一、 情景导入 二、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论证结构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示范朗读带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角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估计时间 第一板块(认读) 一、 情景导入 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中国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处几位呢?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方法。 二、 资料助读(多媒体展示)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_、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000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_、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 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播放本课泛读带。多媒体展示一些字词读音。 郭(gu) 粟(s) 亲戚(qng qi) 2、复读课文,注意读出语句的停顿。 3、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赛读课文。(教师评点) 1、学生分组讨论,作出回答。 2、学生听讲,思考,究竟是什么方法? 3、找一名普通话比较标准的学生朗读,其他人听读,了解记忆对孟子的简单介绍。 4、学生听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字音和不会读的断句。 5、学生按要求齐读课文。 6、学生赛读。读得好的,加以鼓励。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2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初浅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结合解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3)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积累文言词汇,如一词多义,虚词的作用及通假字现象,“郭、池、委、去、固、域、兵革、亲戚”等字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理解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2)反复练习诵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在读中品味文言韵味,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探疑解疑,在读中走近孟子。 (3)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解决疑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2)感悟孟子超人的智慧。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 1、掌握重要字词的含义,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文章的论述特点 2、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基本理清的论证思路,运用所学议论文知识分析文章。 四、教学方法:预习法,诵读法,讨论法,讲读法,体验法,说学法 (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成语吧!这个成语是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个成语吗?对,是拔苗助长,那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成语出自哪本书?这个成语出自孟子一书。其实,有很多我们常见的成语,如成仁取义,出尔反尔,始作俑者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性活用等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朗读视频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 路,把握说理方法,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品味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讲淮海战役中民工支前导入:得民心者的天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名 ,字 ,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 、 、 。他是 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 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 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_著书立说。 是孟子及其_万章等著,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及句子停顿。 2.听了课文的朗读,你知道怎么读了吗?关键是读出文章的气势。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学习文言文朗读是第一步,那么接下来第二步我们该做什么了 呢?好,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翻译课文,弄懂课文意思。不懂的做上符号,待会可以举手提问。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五、研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六、讨论课文论证的语言:逻辑严密、气势磅礴(对比、排比的运用) 七、小结:孟子借谈作战取胜的条件来阐明他的政治观念。 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才能治理好国家,让国家长治久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4 一、直接导入 二、确立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背诵、理解词句,把握文意。 2、理清文章行文脉络,把握相关文体知识。 3、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三、简介、作品 1、学生交流积累。 2、出示孟子孟子知识。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引导学生注意:读音停顿、重音节奏。 2、随师齐读课文巩固、体会。 3、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议论的中心。 五、翻译理解文意 1、出示重点字词、句交流。 2、请学生质疑、补充。 3、重点检测。 六、朗读巩固男女生分读 七、深入研析 质疑: 1、文章怎样论述文章中心论点的?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行文条理。) 2、在第一个事例中,哪些词最能突出“天时不如地利”? 3、第二个事例中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4、提纲试背 5、举完两个例子后得出什么结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道”与“人和”有何关系? 7、战争与治国,哪个是最想表现的?为什么从战争入手? 八、一分钟试背、涵咏 九、结合现实、历史,请学生再举一两个例子证明人和的重要性 十、小结 十一、诵读中结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5 教学目标 1、复习逐层论证的写法; 2、体会在叙述和议论中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 3、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对“和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2、复习逐层论证的写法。 课型、课时 导读课,一课时 教学方法 导拨法、自读法、讨论法、分层教学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同学们,.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有一位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大师是谁?(孟子)面对他所处的.现实,谁知道孟子提出了哪些主张?(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投影,介绍孟子及其政治主张,学生齐读投影内容) 投影一 孟子:(约前372-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投影二 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投影三 主张:孟子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希望君以民为贵,反对暴政害民,反对掠夺性战争,盼望贤明的君王统一国家。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孟子的一篇文章,出自孟子二章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书课题) 二、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生听课文录音,在舒缓的音乐中感知课文内容。 (二)学生伴随音乐试读课文,初步领会语句的意思。 (三)学生串讲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结合工具书及课下解释疏通文意) 1、每四名学生为一组进行讨论。 2、教师指名代表对课文进行试讲,其他学生补充更正。(文段比较容易翻译,学生能够较轻松地完成。教师对试讲的学生要及时鼓励、肯定)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章是针对当时那些好战者的心理,阐明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心向背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从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那么是如何进行论证的呢? (一)学生分组对文章内容逐段设疑、释疑。(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作答) (二)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教师出示投影,分别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 投影四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二段中: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 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 这场战争结果怎样? 原因何在? 3、第三段中: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 战争结果如何? 为什么? 明确: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 第二段中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板书) 攻城一方攻势很大,“环而攻之”。 结果攻城失败。“环而攻之而不胜”。(板书) 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 第三自然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板书) 结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板书) 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承接问题,教师进一步启发:“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方法?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 明确:双重否定句;排比修辞;极力强调这种条件的优越,以示理应守住。 师:从第2、3自然段来看,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什么?(人和)那么孟子认为“人和”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人心所向,上下团结)。作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况会怎样?不得“人和”,结果又如何呢?(齐读最后一段,学生回答) 明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书) 投影五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这三句话什么意思? 2、这三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3、这样写有何用意? (同桌之间进行交流,各层次学生回答) 明确:1、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运用了排比修辞。运用排比,使文章气势更雄壮、奇伟,使人感觉到一种不容怀疑,无可置辨的论辨力量。 3、以“域民”、“固国”、“威天下”为引申推论,推出新的论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揭示了“人和”的核心内容。 师启发:要想得人和,君主应该怎样做呢?(得道,施仁政) 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学生讨论,各层次学生各抒己见) 师归纳: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民心的事情,注定要失败的。 四、总结: 师生齐读课文,回顾课文结构。(指名学生总结) 明确: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援引战例,以攻城而未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最后引申到治国,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全文采用了逐层论证的写法。 五、巩固练习(出示投影,各层次学生回答) 投影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委而去之 环而攻之 池非不深也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亲戚畔之 2、翻译下列句子: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不以兵革之利。 投影七 填空: 1、全文论述的中心句是 。围绕它展开论述,其意图借论战争来阐明什么? 2、在“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这个问题上,孟子和曹刿有着基本一至的看法,孟子认为在于 曹刿认为是 。 3、2021年5月,美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改选中落选,印证了孟子关于人心向背的重要规律,即 。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翻译全文。 2、预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论点 论据 结论 天时不如地利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 地利不如人和 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委而去之 失道寡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