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公共危机管理期末考试参考资料参考资料一第1章 危机界定和风险评估一、公共危机的界定和特征(一)公共危机是指突然发生的,可能造成或已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群体恐慌、社 会负而影响等社会危害中的一种或多种,危及公共安全乃至国家安全,亟待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防范和 应对的紧急事件。(二)公共危机管理是指,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以政府为主体、全社会参与,为有效预防和 科学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通过事前防灾减灾备灾、事中应急处突救援、事后恢复重建整改,来有效防控社 会风险、科学应对突发事件,达到防止和减少公共危机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公共危机造成的损害, 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的一系列管理工作与活动。(三)就全球实践而言,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公共性、复杂性等共性特征。公共危机的突发性是指,公共危机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不确定性、不可预知性和不可控性,在一定程度 上雄识别和难应对,进而导致危机突发和难防难控的局而。公共危机的公共性是指,公共危机的发生过程和后果不仅对个体利益产生影响,还可能牵涉一定规模 或范围的群体利益和公共利益。公共危机的复杂性是指,公共危机的来源、发展、演变等多方面具有复杂的规律、特征、机理,这加 大了公共危机防范和应对的难度。二、公共危机的分类与分级(一)四类突发公共事件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公共 危机进行分类,按照危机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4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 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1. 自然灾害类事件是指,由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损伤、财产损失、社会失序、资源被破坏等一 系列后果的公共危机事件。常见的自然灾害具有三个特征:第一,不可抗力;第二,破坏程度大;第三, 恢复难度大。2. 事故灾难类事件是指,在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发生的,直接由人类活动引发,并旦造成人员伤亡、 经济损失或环境污染的公共危机事件。常见的事故灾难一般呈现出三个特征:第一,事故灾难的环境较复 杂;第二,事故灾难的救助难度较大;第三事故灾难的救助专业性要求高。3. 公共卫生事件类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公共危机 事件。常见的公共卫生事件呈现出以下4种特征:第一,诱因复杂;第二,影响而广;第三,控制难度大;第四,应对专业性强。4. 社会安全事件类事件是指,由人为因素引起,由极端敌对分子制造或人民群众参与,有一定组织 性和目的性,对社会公共秩序、群众人才安全、政府公共管理造成负而影响的突发性公共事件。近年来我 国社会安全事件呈现出以下三项特征:第一,后果严重,影响恶劣;第二,成因复杂,急剧爆发;第三, 处置不当易导致恶性衍生灾害。三、公共危机的风险评估(-)风险评估的“三重危机”理念“三重危机”是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典型风险方针,是指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维度对公共危机进行 考量,适当拓展危机范畴,达成更加科学合理的危机界定和评估标准。其中,生理层面的公共危机,包括 人员死伤和财产损失;心理层面的供应危机,包括民众精神损害和群众群体恐慌;社会层面的公共危机, 包括负而影响和公信受损。(二)风险评估的科学方法在对“三重危机”中的“人员死伤和财产损失”进行评估时,可应用“损失程度-影响范围指标, 对风险爆发为危机后所导致人才损失程度及其影响范围进行评估。也可应用“发生概率-发生后果”指标, 对风险爆发为危机的后果损失和发生概率进行评估。针对“三重危机”进行综合评估时,可应用RI模型, 也即“社会责任-负而影响”两个维度的评估模型,开展联动分析,评估风险程度。参考资料二第2章 机构设置和预案管理一、应急综合准备的界定和要素(-)应急综合准备是指,为应对常见灾种和频发危机,公共危机管理主体在制定应急预案、设置应 急机构、落实应急保障等方面所做的事前准备工作。(二)事前的应急综合准备主要由机构设置和职能设定、应急预案、综合保障三要素组成。二、公共危机管理的机构设置和职能设定(一)机构设置和职能设定也称“三定方案”一一定机构,定职能,定编制。以定机构为依托,以定 职能为核心,以定编制为保障。(二)机构设置和职能设定的基本原则包括统一领导的原则,综合协调的原则,分类管理的原则,分 级负责的原则,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三)机构设置和职能设定的设置规律包括,以本国政体为基础,通常由行政首长担任最高领导;以 各级政府为载体,设置应急的统一领导机构;常设的应急管理机构,负责日常事务和紧急协调;在主管部 门牵头下,成立应急管理的专项工作机构;组建专家顾问组,提供专业咨询和对策建议。三、公共危机的应急预案管理(-)应急预案的规范管理1. 应急预案的编制。应急预案的编制过程如下:第一,明确预案编制主体,第二,制定预案编制组 织,第三,明确预案编制流程。2. 应急预案的演练。应急预案的演练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明确预案演练基本要求; 第二,确定预案演练相关部门;第三,开展预案演练评估。(二)应急预案管理的情景构建情景构建借鉴采用PDCA模型,在实际操作中形成“策划一一实施一一检查改进”的闭环,具有 情景筛选,情景开发,情景应用,情景优化4个主要环节。参考资料三第3章危机决策的机制一、危机决策的界定和特征(-)危机决策的特征:由于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紧迫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公共危机决策面临着环 境复杂,时间紧迫,信息不对称,条件受限等挑战。(二)危机决策信息来源于内部和外部两方而危机决策的内部信息,包括两类,第一类是公共危机管 理部门的内部环境相关信息,第二类是通过内部人员和专业手段获取的信息。二、“局限理性模型”和科学决策支持系统(-)危机决策的“局限理性模型”危机决策,不适用经济决策领域的“完全理性模型”和行为决策领域的“部分理性模型”,而适用“局 限理性模型”。“局限理性模型”遵循“多害相比取其轻”的原则,甚至采取“排除法”的方案,抓住重点, 当机立断,制定可用方案,并在执行时调整优化。(二)危机决策的科学决策支持系统,包括科学决策支持系统的情报信息网,基本情况库,决策支持 库,研判预警关,科学决策关和督查考核关。三、危机决策的风险控制(-)在风险控制的具体操作中,应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的状况,有针对性的选择合 适的风险控制策略。1. 风险规避风险规避是指,对于严重违背风险准则的情况,采取规避的风控措施,避免重大损失和严重后果。2. 风险消除风险消除是指,在不违背风险准则的前提下,对风险源采取可行且可控的消除方法,形成更有利于决 策执行的局而。3. 风险干预风险干预是指,在不违背风险准则的前提下,对风险源采取降级、对冲等方法,来阻止危机爆发,减 轻损害后果,提高应灾承受力,形成更有利于决策执行的环境。4 .风险控制措施的综合应用在风险控制的具体操作中,应根据不同的社会环境和风险特质,综合应用“风险规避-风险消除-风险 干预”的“三重过滤式”集成路径。参考资料四第4章应急响应一、危机预警和应急响应的要素和流程(一)危机预警的界定危机预警是指,公共危机管理主体和决策部门,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或危机监测信息,发布有关危机爆 发的警报,以提醒相关主体开展提前或实时的应急响应,危机处置,安全防护,救援逃生等应对措施,来 规避风险,减少损失。(二)应急响应的基本原则应急响应是指,获得危机预警后,相关责任主体根据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性质特点和危害程度,立即 启动相应等级的预案,组织有关部门,召集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力量调动属地应急物资和设备,采取专业 应急处置措施,开展应急处突与紧急救援工作,必要时开展区域之间的联动和部门之间的合作,寻求利于 最优势的应急资源来应对危机。应急响应,遵循速度专业比例的原则。速度原则:快速反应;专业原则: 专业处置;比例原则:分级响应。二、应急响应的联动管理(一)跨层级的联动响应及其管理1. 中央制:基层政府兜底,必要时向上移交指挥权。2. 联邦制:地方政府主导,必要时争取联邦支援。参考资料五第5章公共危机的调查追责一、调查追责的界定和原则(一)事后调查追责的基本原则调查追责应遵循法治客观、准确、公正的基本原则。法制原则是指按照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制度规 范,国家标准等相关要求,依法依规严肃开展调查。公正原则是指,事故调查要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也要公开透明,将调查过程和结果予以公开,从而保障官方公信力,并在一定程度的减轻 和缓解负面影响。二、调查追责的主要步骤一般而言,事后调查追责可分为准备阶段,调查取证阶段,分析定责阶段,处理阶段。三、公共危机的科学追责机制(-)公共危机的科学追责机制1. 从严从紧从实的追责机制2. 事故责任人的终身追责机制3. 法律和党纪的双重追责机制4. 追责与负而影响防范相结合的机制(二)“标本兼治”的追责机制1. 事后追责助推事前风控的机制应急管理部成立后,确定“以防为主,防抗救结合,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从注重灾后救助 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的宗旨。基于此,事后追责机制在设置中, 应加强对事前风险防控责任的调查和追究,以带动事前风控,2. “上中下游”三段式追责机制公共危机的科学追责机制,既要根据需要追究事后处置的责任,也即“下游”责任,也要根据调查情 况追究事中执行监管的责任,也即“中游”责任,还应根据事故原因追究事前规划决策的责任,也即“上 游”责任。(三)追责与容错的兼容设计容错是指,对有关单位和个人在履职担当、改革创新过程中,未能实现预期目标,或出现偏差失误, 但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勤勉尽责,未牟取私利的,敦促纠错改正,但不作负面评价,已免除相关责 任或从轻减轻处理。参考资料六第6章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一、突发事件新闻发布的原则和要素(-)新闻发布的作用和意义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公共危机管理的新闻发布部门应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发布有关公共 危机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新闻发布贯穿公共危机管理的全过程,并在以下6个方而发挥重要作用:第一,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 权;第二,应对谣言缓解恐慌;第三,正确引导舆论,规避社会负而影响;第四,争取多方支援,推动应 急有效开展;第五,强化社会监督,促进科学决策与实施;第六,维护公信力,塑造政府良好形象。(二)新闻发布的主要原则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应遵循以下5个原则:依法依规、有效发布;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快速发布、快 捷获取;权威可靠、保障攻心;归口管理、口径一致。二、突发事件新闻发布的全媒体布局(一)新闻发布的全媒体特征1.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呈现融合共生效应,2. 人工智能促进新闻发布的精细化和人性化,3. 互联网加导致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升级,三、突发事件新闻发布的科学策略突发事件新闻发布的科学策略包括:突发事件新闻的主动发布策略,创新突发事件新闻的内容与形式, 拓展突发事件新闻发布的渠道和平台。参考资料七第7章危机公共关系的机制一、危机公共关系的原则和架构(一)新闻发布的作用和意义危机公共关系是指,在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基础上,公关主体通过官方发布、媒体报道、记者采访、专 家解读、公众互动、危机沟通等工作,以降低或规避负而影响、维护公信力为目标,以处理好媒体关系、 公众关系为核心,策划并实施的公共关系。危机公共关系遵循“两场-三维”的操作机理,其中“两场”是指“现场”和“舆论场”,三维是指 “事件进展” “信息管道” “群众态度”。二、危机公共关系的“责任模型”(一)单一责任的危机公共关系模式1. 无责任的速战速决模式2. 完全责任的以退为进模式3. 部分责任的社会协商模式(二)复杂责任的危机公共关系方案1. 复合情况下的切割责任方案2. 交融情景下的厘清责任方案三、危机公共关系的运行机理(一)应对舆情来源的“181”议题设置法新媒体时代的舆情受众态度呈现出1: 8: 1对的比例分布,简称为“181”模型。具体是指:正态常 态下的社会心态成正态分布,其中80%是总体倾向于中立的态度;另外两个10%分别为极端支持态度和极 端反对态度。参考资料八第8章现场秩序管理和过渡安置一、灾区的现场秩序管理灾区现场秩序管理是指,对灾区社会秩序进行全方位管理。公共危机后,需有效恢复和切实管理的社 会秩序主要包括:救援救灾、灾民安置、城市运转、社会治安、市场秩序、生产秩序等检验灾区秩序管理 情况的标准,包括个体层面的守序标准和整体层而的可逆标准。(一)灾区现场秩序管理的要件1. 救援救灾的秩序管理2. 灾民安置的秩序管理3. 城市运转的秩序管理4. 社会治安秩序管理5. 市场秩序管理6. 生产秩序管理二、灾区民众的心理疏导(一)心理疏导的基本原则1. 遵循规律的原则2. 多措并举的原则3. 区分重点让人群4. 尊重当地的文化背景(二)灾民心理疏导的“三阶段”路径1. 事发应激阶段2. 灾后冲击阶段3. 恢复重建阶段(三)灾区民众心理疏导的方式方法1. 心理疏导的心态调适2 .心理疏导的沟通技术3 .心理疏导的倾听技术参考资料九第9章负面影响防范和舆情管理一、公共危机的舆情分析和负面影响评估(-)公共危机的“舆情画像”1. 舆情事件画像2. 舆情传播画像3. 舆情受众画像二、公共危机的舆情引导(-)公共危机舆情引导的科学策略1.正面引导,改善舆论生态正面引导的舆情引导策略是指,相关主体所开展的一系列正而引导媒体舆论和社会态度的工作,一般 在常态时就应做好相关工作,危态时根据需要持续使用,从而有效改变舆论生态。具体操作中可使用以下 三种方法:宣传说理式引导宣传说理式引导,是指相关主体通过直接向受众说明情况,说清政策,讲明道理,以达到说服对方正 而引导的效果,既是对受众知情权的充分尊重和保障,也能发挥沟通说服的作用,消除群众对应急工作的 质疑和误解,引导群众配合相关工作。互动参与式引导互动参与式引导是指,与群众开展互动交流,邀请群众参与常态风控或危态应急的工作,让其了解相 关工作的性质、意义、难度来正而引导民意,降低社会阻力。转移视线是引导转移视线是引导是指,可能引发民众质疑的危机。事件发生后通过解读现有政策,展现以往类似问题 处置,剖析国外同类问题应对,发布民众自保指南和自救攻略等的话题带入和大量报道,将民众的关注点 从当前世界上转移出去,引导其关注更全面,更客观,更有益于其切身利益的事实或问题。参考资料十第10章灾区重建和安全风险防控对遭受严重损失的灾区进行恢复与重建,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以“生理-心理-社会的三维重 建为目标,对直接利益相关群体予以多维度抚恤、补助、补偿、援助,以输血加造血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主导执行、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的重建机制,全而开展重建规划与 实施,力争在恢复到之前水平的基础上,该区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有更高的进步和发展。安全风险防控的目标,一是降低应灾的“脆弱性”。二是达成全而的“就绪状态”,三是提升公共危 机承受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