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42357555 上传时间:2021-11-2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53.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道之行也导学案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2、朗读并背诵课文。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4、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学习重点】 1、朗读成诵,并能准确默写课文。 2、疏通文意,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预习参考】1、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全书共49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运,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2、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课前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幼有所长( )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 货恶其弃于地也( )2、解释“大道”、“大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现代社会也有很多人憧憬着“大同”的理想社会。像孙中山、谭嗣同、康有为等人。毛泽东更是提出了与之类似的共产主义的理想,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之不懈努力,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儒家经典著作,出自礼记的大道之行也。二、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3、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初步感知文意。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a大道之行也: b选贤与能: c讲信修睦: d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e矜、寡、孤、独: f皆有所养: g男有分: h货恶其弃于地也: i不必藏于己: j谋闭而不兴: k盗窃乱贼而不作: 4、归纳整理(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2)一词多义修:讲信修睦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亲:故人不独亲其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 独:故人不独亲其亲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古今异义 贼:古: 今: 大道:古: 今: 归:古: 今: (4)本文成语5、根据理解,自主翻译课文。三、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四、研读探究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2、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基本特征) 3、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五、难点突破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2、如何评价“大同”理想?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六、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七、延伸阅读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送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注释】大人世及:大人,天子诸侯;世及,世代相传。纪:纲纪,准则。知:通“智”。 著:明,说明。 执:职位。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大道既隐: (2)天下为家: (3)以睦兄弟: 2、 这段文字阐述了小康社会的哪些特点? 3、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用“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挈领,然后分层论述,条理清楚,论理分明。B. 文章先从道理上解说小康社会的特点,然后列举事例加以证明,从而全面具体地阐 述了小康社会的纲领准则。C. 文中所谓的“小康”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小康”含义相同。D. 文章简洁有力,论述性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4、小康社会与“大同”社会的根本区别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学习重难点】1、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2、揣摩品味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培养初步的鉴赏分析能力。【预习参考】1、作者: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 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读书和壮游时期。 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长安十年时期。 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应试求官。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战乱流离时期。 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2、背景:(1)关于望岳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代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在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2)关于春望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诗人赴奉先县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泸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解至长安;因他官职卑小,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是诗人趁隙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3)关于石壕吏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课前预习】1、给加粗字注音。(1)岱宗夫如何岱( )(2)决眦入归鸟眦( )(3)白头搔更短搔( )(4)浑欲不胜簪簪( )(5)老翁逾墙走逾( )(6)三男邺城戍邺( )戍( )(7)如闻泣幽咽咽( )(8)老妪力虽衰妪(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1)造化钟神秀钟: (2)阴阳割昏晓阴:阳:(3)会当凌绝顶会当: (4)浑欲不胜簪浑:(5)吏呼一何怒一何: (6)老翁逾墙走逾:走:(7)急应河阳役应: (8)独与老翁别别:3、填空(1)杜甫是_代大诗人,字_,他被称作“_”,其诗作被称作_,都收集在_ _ _。(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_、_、_;“三别”是指他写的_、_、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二、学习望岳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3、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4、分组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5、朗读背诵并尝试默写。三、学习春望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2、指名读课文或学生齐读。3、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4、分组交流,研读赏析。(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2)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3)学生想像颈联、尾联的画面及形象(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5、合作探究:(1)比较望岳、春望两首诗风格的异同(2)春望与望岳比较,诗歌风格发生了显著变化,试分析其原因。 6、朗读背诵并尝试默写。四、学习石壕吏1、导入:在前面已经讲解了杜甫的两首写景抒情的诗,大家也了解到杜甫是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称道的。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面对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2、朗读诗歌。3、学生参照注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4、小组合作,研读探究。(1)本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遭遇。(2)“有吏夜捉人”,为什么是夜捉人? (3)请分别用文中一个字来概括“吏”和“老妪”的表现,并由此分析其特点。 (4)这首诗为什么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5)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6)结尾以“独与老翁别”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感受,你能具体说说吗?5、朗读背诵并尝试默写。短文两篇导学案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诵读课文。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3、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4、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2、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预习参考】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采取一些改革措施,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最终招致失败,但始终不屈。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屋。据说是刘禹锡被贬安徽时修建的。有一正房,两厢房,正房中有石碑一面,上刻篆书“陋室铭”三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屈,他酷爱莲花,亲自率领属下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并写下了传诵千古的佳作爱莲说。2、文体简介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警戒之意。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本文就是一篇咏志讽世的散文。3、写作手法托物言志就是通对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例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例子(1):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例子(2):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自主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陋室铭( ) 德馨( )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周敦颐( ) 甚蕃( ) 淤泥( ) 濯( ) 清涟( )蔓( ) 亵玩( ) 隐逸( ) 噫( ) 鲜有闻( ) 2、陋室铭选自 ,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3、 爱莲说选自 ,作者 ,是 时著名的 家,“元公”是他的 。【学习过程】陋室铭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我们发现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这些客观之物就有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松、竹、梅,如高山、名川、清风、明月。一所简陋的房屋也可以寄托作者的志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刘禹锡的传世佳作陋室铭。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陋室铭(1)找出文章的韵脚,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有延长音。(本文韵脚:名ing,灵ing,馨in, 青ing,丁ing,经ing,形ing,亭ing)(2)前四句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文意。(3)“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美感,以下六句写室中生活图景,虚写的文句(“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应读得轻一点,才有韵味。(4)“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顿,然后用肯定的语调读最后两句。2、学生根据朗读指导自由放声朗读课文,力求读出韵味。3、学生大声齐读课文。4、学生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 )是陋室,惟( )吾德馨( )。苔痕上( )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 )素琴,阅金经。无丝竹( )之乱耳( ),无案牍( )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 )陋之( )有?5、口头翻译课文,巩固文意的理解。三、研读探究,合作交流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山水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3、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陋室不陋?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上”“入”的妙处。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到诸葛亮和杨子云有何作用?6、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和作用?7、说说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8、找出文中使用对偶修辞手法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四、课堂小结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莲说一、导入新课莲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殊不知,莲花还是高洁的象征呢,这恐怕得归功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爱莲说(1)第一段介绍情况,当用陈述语气读;第二段发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应读出不同的语气来。(2)第一段首句是总说,当用提顿的语气读;“可爱者甚蕃”要读得分明。以下依次说菊、牡丹、莲,其间应有明显的停顿,“牡丹”后的停顿应长一些。(3)“予独爱莲”是统领语,“之”要轻读,后面的内容应读出层次感,即生长环境、长成后的形象和品格,表示品格的句子宜读得稍重一些。(4)“菊之爱”应读出惋惜之意,莲之爱”读出慨叹之意,“牡丹之爱”应读出讽刺意。2、学生根据朗读指导自由放声朗读课文。3、学生大声齐读课文。4、学生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 )爱菊;自( )李唐来,世人盛( )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 )不染( ),濯( )清涟( )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 )不枝( ),香远益( )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焉。 予谓( )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 )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 )乎众矣。5、口头翻译课文,巩固文意的理解。三、研读探究,合作交流1、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3、作者爱莲花什么呢? 4、具体地说说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5、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6、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四、课堂小结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短文两篇导学案 参考答案【自主预习】1、略。2、全唐文 唐代 刘禹锡3、周元公集 周敦颐 北宋 哲学 谥号【学习过程】陋室铭三、研读探究1、(1)从山水写起,目的引出陋室,暗示陋室不陋,点明文章的主旨。(2)采用比兴的修辞手法,构思新颖,使文章显得起伏多姿,对陋室起到渲染烘托的效果。2、“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3、从陋室的自然环境优美、室中往来人物不俗、陋室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三方面来写陋室不陋。4、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让人感觉陋室环境的春意正浓,生机盎然。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修辞+内容+情感)5、运用类比,作者以古代贤人自比,表明自己也有古代贤人的志趣和抱负,暗示了陋室不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教师点拨:作者采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它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如此吗?除此之外,似乎还隐含着自己的远大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6、含义:有力地表现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作用: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开头“惟吾德馨”相照应。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原句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只引用孔子答话的后半句,省略前半句,语意却在前句,言外之意,自己就是君子,品德高尚、安贫乐道,所住的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7、托物言志。8、本文对偶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调素琴,阅金经。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达效果:使句子整齐,音调和谐,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音乐美。爱莲说二、4、疏通文意“水陆军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 “可爱者甚蕃”者:结构助词,与前面词“可爱”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可爱的(花)”。 “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唯独。 “世人甚爱牡丹”甚:很”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而:连词,表转折,却。 “濯清涟而不妖”而:连词,表转折,却。 “中通外直”:(茎)中间通透,外形笔直。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越发清香。益:更加。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连词表转折,却。焉:助词,可不译。 “予谓菊”谓: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之:结构助词,的。 “陶后鲜有闻:鲜:少。(xin)三、研读探究,合作交流1、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2、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2、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3、作者爱莲花什么呢?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4、(1)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2)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3)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5、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5、莲花代表的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6、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6、 (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核舟记导学案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记”这种文言体裁的特点,了解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空间说明顺序。2、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激发我们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学习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准确翻译并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难点】理解难懂字词,品味有关语句,赏析核舟雕刻之巧与文章说明之妙。【预习参考】1、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嘉兴)人。敏而好学,善为文,一生没有做过官。他父亲魏大中因弹劾权宦魏忠贤而遭诬害,他自己也因受阉党威逼悲愤而死。2、微雕: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3、“记”: “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4、“大苏游赤壁”:大苏,即苏轼,又名苏东坡,后人习惯用大苏和小苏来称呼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名无实的官职,实际是流放;但他以读书和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元丰五年他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下文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苏武在这两次游览中未后见到的景象,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雕刻品“核舟”就是用文坛上的这个掌故作题材的。5、虞初新志:课文选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器皿( ) 罔不( ) 贻( ) 有奇( ) 黍( )箬篷( ) 糁( ) 峨冠( ) 髯( ) 衣褶( )诎( ) 一楫( ) 椎髻( ) 壬戌( ) 虞山( )篆章( ) 不属( )2、填空。(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 。作者是 ,字 , 嘉善人。(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 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 中的句子。(3)黄庭坚是 (朝代)的文学家,字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谁来讲给我们听听呢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动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核舟记。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4、疏通文意中有哪些疑难问题期待解决?请写在下面三、整体感知,理清结构1、这是一篇说明文,是作者在全面而又精细的观察基础上写成的,作者是抓住哪一特征来写的?(找出文中的一个词) 2、作者是以什么结构、什么说明顺序来描绘“核舟”的? 3、全文可分为几部分,试做结构分析。 四、内容探究1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2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3“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5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6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五、归纳整理(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通假字)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2诎右臂支船( ) 3左手倚一衡木( )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5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二)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一词多义)1木:能以径寸之木( ) 以至鸟兽、木石( ) 2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文曰“初平山人”( )3奇:明有奇巧人( ) 长约八分有奇( ) 4有:明有奇巧人( ) 长约八分有奇( )5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不以木为之者( ) 为人五;为窗八( )6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启窗而观( )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7可:高可二黍许( ) 珠可历历数也( ) 8云:盖大苏泛赤壁云( ) 此中人语云( )9其:其两膝相比者( ) 其船背稍夷( )则题名其上( )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一:通计一舟( ) 为念珠各一( )11之:能以径寸之木( )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 )石青糁之( ) 左臂挂念珠倚之(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12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 其人视端容寂( )(三)找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字,并解释。(词类活用)1石青糁之。(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3居右者椎髻仰面 ( )4篛篷覆之。( )5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四)古今异义。1尝贻余核舟一 尝古义: 今义: 2高可二黍许 许古义: 今义 3其两膝相比者 比古义: 今义: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曾古义: 今义: (五)说出下列句子属于何种特殊句式。(特殊句式)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2其两膝相比者( )3各隐卷底衣褶中( )4尝贻余核舟一 ( )六、课堂小结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桃花源记导学案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3、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用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4、了解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朗读、背诵课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学习难点】正确评价“桃源式”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学法指导】1、熟读成诵,注意古文的朗读韵律和停顿,不要将句子读破。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翻译课文。3、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4、文言文的学习方法:(1)多读 由于文言文的写作年代离我们久远,语言表达习惯不同,必须在反复朗读中培养语感,加深理解;(2)注意积累文言词语,特别是 “之、其、而、则、以、于、为、因、所、者、且、也、焉、乎、与”等常用的15个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注意实词的一词多意,一词多用,词语的古今异义等;(3)记住文言文的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五种句式的特征;(4)掌握正确的文言文翻译方法(文言文的基本翻译方法有直译和意译。具体方法有:留、删、补、换、调、变。)【预习参考】1、“记” “记”,古时候的一种文体,相当于现在的“序”。桃花源记实际上是桃花源的序。2、作者陶渊明,东晋大诗人,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出生于一破落官僚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江参军、彭泽令等职务。因不满当时士族把持的政权的黑暗,在任彭泽令不足三个月时即辞官归隐,并作归去来兮此以明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清贫生活,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辞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极其在农村的生活情景。代表作品有:归去来兮此、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3、背景东晋末年,士族地主把持朝政,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公元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废晋恭帝自立称帝,建立了历史上的南朝宋政权。饱经战乱的人民渴望过上安定的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这一时期所作,代表了民众的这一心声。【自主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晋太元中( ) 缘溪行( ) 便舍船( ) 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 ) 阡陌( ) 男女衣着( ) 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 ) 遂与外人间隔( )( ) 及郡下,诣太守( )( ) 刘子骥( )2、填空。本文作者 ,名 ,字元亮, (朝代)文学家,诗人,自号 ,后人称为 , 诗派的创始人,著有 、 、 等【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 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二、诵读课文。1、听课文范读(一读) 要求:听范读的时候听准字音,断句,尽量模仿默读。2、学生自读课文(二读) 要求:自由朗读,放开声音,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要读出节奏。3、全班齐读课文(三读),尝试背诵课文。三、文意感知,知识归纳1、疏通文意。要求: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内合作疏通文意,不会的做好记录。(教师巡视,参与小组交流,个别指导。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 )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 )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 )异之。复( )前行,欲穷( )其林。 林尽( )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 )船,从口入。初极狭,才( )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 )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恰然自乐。 见渔人,乃( )大惊,问所从来。具( )答之。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人,咸( )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 )与外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 )叹惋。余人各复延( )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 )云:“不足( )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 )向( )路,处处志( )之。及郡下,诣( )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 规( )往。未果( ),寻( )病终。后遂无问津者。2、口译课文,巩固对文意的理解。 要求:对照课文原文翻译,脱离辅导资料。3、归纳整理。【1】通假字:便要还家: 具答之: 【2】古今异义: 鲜美:古( ) 今( )交通:古( ) 今( )妻子:古( ) 今( )绝境:古( ) 今( )无论:古( ) 今( )不足:古( ) 今( )【3】一词多义:乃:乃大惊( ); 乃不知有汉(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