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站枢纽工程钻孔及灌浆施工技术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41370132 上传时间:2021-11-2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电站枢纽工程钻孔及灌浆施工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水电站枢纽工程钻孔及灌浆施工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水电站枢纽工程钻孔及灌浆施工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电站枢纽工程钻孔及灌浆施工技术(水电站质量监督工程师培训教材) 审核: 编写: 目 录1 概述32 灌浆材料及方法,注浆方式32.1 水泥、砂32.2 灌浆方法33.1 一次升压法53.2 分级升压法54 钻孔54.1 钻孔方法与结构54.2钻孔技术要求65 钻孔冲洗与压水试验75.1 钻孔冲洗75.2 钻孔冲洗技术要求75.3 灌浆前的压水试验76 灌浆86.1 基础固结灌浆86.2 基础帷幕灌浆107 岸坡接触灌浆141 概述为了保证水电站厂坝枢纽工程钻孔和灌浆的质量,根据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DL/T5148-2001)及国内有关基岩灌浆工程的经验,并结合本工程大坝基坑的地质条件编写本教材。灌浆工程是隐蔽性工程,主要包括:钻孔、冲洗、压水试验、灌浆、封孔等,其中灌浆又分为:基础固结灌浆、帷幕灌浆、回填灌浆、钢衬接触灌浆、砼坝体接缝灌浆与岸坡接触灌浆;钻孔则包括:勘探孔、观测孔、灌浆孔、检查孔、排水孔等。施工中必须及时、如实、准确地记录,在作业开工前42天,承包人要上报各种灌浆施工计划,报监理部审批,该计划包括内容如下:1.1 钻孔和灌浆工程的施工平面布置图;1.2 钻孔和灌浆的材料和设备;1.3 钻孔和灌浆的程序和工艺;1.4 钻孔和灌浆质量保证措施; 1.5 钻孔和灌浆的施工人员配备;1.6 施工进度计划;1.7 各项灌浆施工条件。2 灌浆材料及方法,注浆方式每批水泥、外加剂、掺和料等,均应符合有关的材料质量标准,并附有生产厂家的质量证明书和产品使用说明书,每批材料入库前均应按规定进行检验验收。2.1 水泥、砂用于回填灌浆和固结灌浆水泥强度等级不应低于32.5,用于帷幕灌浆,接缝灌浆,以及接触灌浆的水泥强度等级不应低于42.5,且所用水泥的细度宜为通过80m方筛余量不大于5%。水泥必须符合质量标准,严格防潮并缩短有效时间,受潮结块水泥不得使用,超过出厂日期三个月的水泥应经检验各项指标合格者方可使用。在夏季气温高于30时,拌浆用水的温度不得高于30。砂应采用质地坚硬的天然砂或人工砂,粒径不宜大于2.5mm,细度模数不宜大于2.0,SO3含量不宜大于1%,含泥量不宜大于3%,有机物含量不宜大于3%。2.2 灌浆方法常用的灌浆方法有全孔一次灌浆法,全孔分段灌浆,孔口封闭灌浆法等。2.2.1 全孔一次灌浆全孔灌浆就是把全孔作为一个灌浆段来进行灌浆,一般对浅孔、岩体完整,漏水量较小的情况下,如无其他要求,可考虑全孔一次灌浆。2.2.2 全孔分段灌浆全孔分段灌浆可分为自上而下分段灌浆,自下而上分段灌浆,综合分段灌浆2.2.2.1 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是自上而下分段钻进,逐段灌浆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常用于:a) 岩石破碎,孔壁不稳固,孔径不均匀并可以变换的地方;b) 竖向节理,裂隙发育;c) 渗漏情况严重。2.2.2.2 自下而上分段灌浆就是将钻孔钻到设计孔深,然后自下而上逐段进行灌浆,在岩石比较完整,裂隙不很发育,渗透性不大的岩石中进行灌浆时,常采用此法。2.2.2.3 综合分段灌浆是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分段灌浆方法,在地质条件较复杂而钻孔又较深的情况下,可采用综合分段灌浆方法。最终采用何种方法应通过现场生产性灌浆试验确定。2.2.3 孔口封闭灌浆方法孔口封闭灌浆,即在孔口埋设封闭器用小口径钻孔、孔口封闭浆液孔内循环,自上而下分段灌浆。这种灌浆方法就是把灌浆塞设置在预埋的孔口管上,自上而下分段钻进和灌浆,一般可不待凝。该方法目前已广泛用于灰岩地区坝基或陡倾角岩层坝基帷幕高压灌浆。2.3 灌注浆液方式常用的灌注浆液方式通常有纯压式和循环式两种。2.3.1 纯压式灌浆灌入灌浆孔(段)内的浆液,直接向岩石裂隙中扩散,不再返回,称之为纯压式灌浆,在岩石漏水量很大或孔径很小难以下入循环塞的情况下使用纯压式灌浆。在裂隙不甚发育,渗透性不大的孔段,一般不宜选用纯压式灌浆。这是因为浆液在孔段内流动缓慢,水泥颗粒易于沉淀,这样将会过早地堵塞孔壁上裂隙的进口,影响浆液的扩散范围。2.3.2 循环式灌浆灌浆泵以一定的排量压送浆液,在泵的排浆量大于岩石的吸浆量的情况下,进入孔循内的浆液一部分进入裂隙而扩散,余下的部分浆液经回浆管返出孔外,流回浆液搅拌机中,这种方法称为循环式灌浆。采用循环式灌浆可使灌浆段内浆液始终保持着循环流动的状态,减少灌浆段内浆液沉淀现象,有利提高灌浆质量。3 灌浆压力控制方式灌浆压力一般是指灌浆孔段所受的全压力,也就是孔口处压力表上指示的压力,压力表至灌浆段浆柱的压力与压力表至灌浆段之间管路的摩擦压力损失三种压力的总和。由于灌浆总压力需要计算确定,在灌浆施工中难以直接应用,所以施工技术要求所指灌浆压力一般多是将其换算为在孔口处压力表上应达到的压力值。采用循环式灌浆,压力表应该安装在孔口回浆管路上;采用纯压式灌浆,压力表应安装在孔口进浆管路上。压力读数宜读压力表指针摆动中的中值,当灌浆压力为5Mpa或大于5Mpa时,也可读峰值,压力表指针摆动范围应小于灌浆压力的20%,摆动幅度宜做记录。灌浆过程中,灌浆压力的控制可分为以下两类:3.1 一次升压法灌浆开始时,将压力一次性升到规定的压力,单位吸浆量不限。在规定压力下,每一级浓度浆液的累计吸浆量达到一定限度后,变换浆液配合比,逐级加浓,随着浆液浓度的逐级增加,裂隙渐渐填充,单位吸浆量逐渐减少,直至达到结束标准时,即结束灌浆。一般施工技术要求规定,在可能的情况下灌浆应尽快达到设计压力,此方法适用于漏量较小的孔段灌浆。3.2 分级升压法在灌浆过程中,将压力分为几个阶段逐渐升高到规定的压力值,灌浆开始累计吸浆量大时,使用低一级的压力灌注,当单位吸浆量减少到一定限度(称为下限),再升高一级压力.在灌浆过程中,如果单位吸浆量超过一定限度(称为上限),则降低一级压力进行灌浆,待单位吸浆量达到下限时,再提高到原一级灌浆压力,继续灌注。如此进行下去,直至在规定压力下,单位吸浆量达到结束标准时,即结束灌浆。压力分级不宜过多,一般可采用0.4P1、0.7 P1、1 P1(P1为规定压力)或0.5P1、0.8 P1、1 P1等三个阶段分级。至于单位吸浆量的上限和下限,可根据岩石的透水性,灌浆部位以及灌浆次序而定,一般上限可定为6080L/min,下限可定为3040L/min。4 钻孔4.1 钻孔方法与结构4.1.1 钻孔方法水电工程灌浆钻孔目前一般多采用硬质合金钻头或金刚石钻头回转钻孔及气动冲击钻孔钻等工艺。需要钻取岩心的各类灌浆孔,检查孔,抬动变形观测孔及超声波测试孔应采用金刚石、回转钻进。钻孔的孔径根据不同的施工技术要求采用不同的规格。浅孔固结灌浆或地下洞室灌浆等工程,一般采用气动冲击钻钻孔,其孔径不宜小于38mm,以满足循环式灌浆装置安装的要求。采用回转钻进的灌浆孔,孔径一般为59-91mm,检查孔的孔径要求稍大一些,一般为75130mm。4.1.2 钻孔的结构钻孔结构的主要参数有:a) 孔位:钻孔孔口的位置;b) 孔径:钻孔的直径;c) 钻孔编斜角:钻孔轴线与铅垂直线之间的夹角;d) 方位角:钻孔轴线在地面(水平面)的投影与正北坐标轴之间的夹角;e) 孔深:入岩的设计深度。4.2钻孔技术要求4.2.1 灌浆孔开孔位应符合施工设计文件要求,帷幕灌浆的开孔孔位与设计位置的偏差不得大于10cm。因故变更孔位时,应征得设计同意。实际孔位要有记录,孔深应符合设计规定。4.2.2 帷幕灌浆孔宜选用较小孔径,但最小孔径不得不小于46mm,固结灌浆孔孔径不得小于38mm,钻孔孔壁应平直完整,孔深不得低于设计规定的深度。4.2.3 所有帷幕灌浆孔均应进行全孔测斜,发现钻孔偏斜超过设计规定时,应及时纠正或采取补救措施。要求5m10m测量一次,孔底偏差不得大于表4-1的规定。4.2.4 垂直或顶角小于5的帷幕灌浆孔,其孔底偏差值 不得不大于表4-1规定的数值,顶角大于5和深度大于60m的帷幕灌浆孔,其孔斜应根据施工设计技术要求执行。表4-1 钻孔孔底最大台许偏差值孔深(m)2030405060最大台许偏差(m)单排孔0.250.450.701.001.30二或三排孔0.250.500.801.151.504.2.5 钻孔过程中,遇岩层,岩性变化,发生掉钻、坍孔、钻速变化、回水变色,失水、涌水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准确详细记录,并报监理经灌浆处理后再钻。4.2.6 灌浆孔(段)在钻孔结束后,进行钻孔冲洗、孔底沉积厚度不得超过20cm。4.2.7 灌孔结束或当施工作业暂时中止时,孔口均应堵盖,妥加保护。5 钻孔冲洗与压水试验5.1 钻孔冲洗5.1.1 灌浆孔在灌浆前进行孔壁或裂隙冲洗,是为了提高灌浆效果。冲洗可采用压力水冲洗,风水联合冲洗或脉冲冲洗,应根据不同地质条件通过现场试验确定。5.1.2 一般冲洗技术要求压力采用灌浆压力的80%,压力超过1Mpa。采用1Mpa。冲洗风压采用灌浆压力的50%,压力超过0.5Mpa,采用0.5Mpa。5.2 钻孔冲洗技术要求5.2.1 灌浆孔(段)在灌浆前应进行钻孔冲洗,孔内残留厚度不得超过20cm。5.2.2基础帷幕灌浆孔段在灌浆前宜采用压力水进行孔壁和裂隙冲洗,若用风力冲洗可采用灌浆压力的50%,该值大于0.5Mpa,采用0.5Mpa。裂隙冲洗直至回水清净后10min结束,且总的时间要求单孔不少于30min,串通孔不少于2h。冲洗压力为灌浆压力80%,该值若大于1Mpa时,采用1Mpa。采用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时,各次序灌浆孔段在灌浆前全孔应进行一次钻孔冲洗和裂隙冲洗。5.2.3 基础固结或地下洞室围岩固结灌浆孔应采用压力水进行裂隙冲洗,直至回水清净为止。冲洗压力为灌浆压力的80%,该值若大于1Mpa时,采用1Mpa。因故中断超过24h者,应在灌浆前重新进行裂隙冲洗。5.2.4 在岩溶、断层、大裂隙等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帷幕灌浆孔(段)是否需要进行裂隙,冲洗以及如何冲洗,应通过现场灌浆试验确定。5.3 灌浆前的压水试验5.3.1 试验目的与方法压水试验是测定岩石渗透性最常用的一种渗透试验方法。在先导孔,灌浆质量检查孔内进行压水试验是为了准确评价灌浆前后岩石的渗透性,通常采用单点法或三级五点法压水试验。而非先导孔各灌浆孔施灌段,灌浆前为了大致了解岩石的渗透性,为灌浆提供参考,一般只进行简易压水。试验孔数不宜少于总孔数的5%。5.3.2 压水试验技术要求a) 单点法或三级五点法压水试验压力选用表5-1中的规定值在稳定压力下,每35min测读一次压力流量,连续四次读数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小于最终值的10%,或者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小于1L/min时,本阶段试验即可结束,取最终值作为计算值。表5-1 压水试验压力值选用表灌浆工程类别钻孔类型坝高(m)灌浆压力(Mpa)单点法压水试验压力(Mpa)五点法压水试验压力(Mpa)备 注基岩帷幕灌浆先导孔110.3、0.6、1.0、0.6、0.3Ho为坝前水深(m)均以正常蓄水位为准,分别从河床基岩面和帷幕所在部位基岩面算起:1m水头0.01Mpa1.5Ho大于2Mpa时采用2Mpa10.30.1、0.2、0.3、0.2、0.10.3灌浆压力质量检查孔1001或1.5Ho基岩固结灌浆孔和水工隧洞围岩固结灌浆灌浆孔和质量检查孔131/1灌浆压力的80%/b) 简易压水可在裂隙冲洗后或结合裂隙冲洗进行,压力可为灌浆压力的80%,该值若大于1Mpa时采用。当压力小于1.0Mpa时取0.3Mpa。压水20min,每5min测读一次压入流量,取最后的流量值作为计算流量。c) 帷幕灌浆孔的压水试验在岩冲裂隙冲洗后进行,先导孔必须逐段做压水试验。其他孔段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确定,原则上多做一些为宜。d) 帷幕灌浆孔采用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时,先导孔仍应自上而下分段进行压水试验。e) 固结灌浆孔灌浆前的压水试验应在裂隙冲洗后进行,采用单点法,试验孔数不宜少于总数的5%。在监理人员认为有必要的部位可采用5点法进行压水试验。f) 在岩溶地质充填物和遇水性能易恶化的岩层中,灌浆前可不进行裂隙冲洗宜少做或不做压水试验。6 灌浆6.1 基础固结灌浆6.1.1 施工条件大坝基础固结灌浆一般要求尽可能在有混凝土覆盖的情况下进行,这样岩石表面有混凝土盖板后,能防止岩石表面漏浆,且可以使用较大的压力,对灌浆质量有利。钻孔灌浆必须在相应部位的混凝土达到50%设计强度后开始。为了防止灌浆产生基础和混凝土结构抬动,必要时,灌浆前应安设抬动监测装置,防止抬动值超过设计规定。混凝土结构的允许抬动值为0.1mm,基岩允许抬动值设计初拟为0.2mm。进行固结灌浆时,应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6.1.2 施工次序灌浆应按照“围、挤、压”加密的方法,即先将灌浆区围住,再在中间插孔灌浆挤密,最后逐序压实这样易于保证质量。固结灌浆孔的布置一般多为方格形,梅花形、和六角形,也有用菱形或其他形式布设。基础固结灌浆应按照排间分序、排内加密的原则进行,基础固结灌浆一般分二序或三序施工。浅孔基础固结灌浆,在地质条件比较好,岩石较为完整的情况下,灌浆施工可采用两个次序进行;地质条件不良地段及深孔和中深孔固结灌浆,为保证灌浆质量,多分三个次序施工。施工时先钻,灌第一序孔,而后开始钻、灌第二序孔、三序孔,依此类推,这样可以随着各次序孔的循进,及时的检查灌浆效果。6.1.3 灌浆方法和注浆方式基岩段长小于6m的浅孔基础固结灌浆,可采用全孔一次灌浆;大于6m,应分段灌浆。注浆方式宜采用循环法灌浆,其注浆管距底部大于0.5m。浅孔固结灌浆亦可纯压式灌浆。固结灌浆相互出现串浆,当吸浆量大时,宜一泵一孔灌注;吸浆量小时,可采用群孔并联灌注,严禁串联。并联的孔数不宜多于3个。群灌时应控制压力,防止抬动。深孔灌浆,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时,灌浆塞应塞在已灌段段底以上0.5m处,以防漏灌。6.1.4 灌浆压力灌浆压力是决定灌浆效果的重要手段,在可能条件,固结灌浆应以采用较大的压力为好。一般基础固结灌浆压力应根据坝基岩体条件,以及灌浆不至造成岩体及水工建筑物产生有害变形而定。一般情况下,浅孔固结灌浆的压力,在没有盖重可采用0.20.4Mpa,在浇注1.53m厚混凝土后再行灌浆时,可采用0.40.7Mpa。注入率较大时,宜分级升压(参见表6-1)并根据试验及施工过程进行相应调整。表6-1 固结灌浆压力表段次建基面以下深度(m)灌浆压力(Mpa)1020.32250.635101.0因特殊目的需要进行高压固结灌浆时,应先进行试验,取得论据后再行施工。施工过程应注意混凝土底板抬动。灌浆压力控制采用一次升压法,即尽快达到设计压力,但对断裂构造发育,注入率较大的孔数采用分级升压至设计压力,即以压水试验压力为基础,按每0.05Mpa为一级,逐级升压至设计压力。分级升压的纯灌时间不少于15min。6.1.5 浆液配比与变换基础固结灌浆浆液的浓度应遵循由稀到浓的原则逐级变换。浆液的水灰比可采用31、21、11、0.61、(或0.51),也可采用21,11,0.61,或11,0.81,0.61三个比级。基础固结灌浆浆液的变换技术要求为:a) 当灌浆压力保持不变,注入率持续减少时,或当注入率不变而压力持续升高时,灌浆工作应继续下去,不得改变水灰比;b) 当某一比级浆液的注入量已达300L以上或者灌浆时间已达30min,而灌浆压力和注入率均无改变或改变不显著时,应改浓一级水灰比;c) 当注入率大于30L/min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越级变浓。6.1.6 各灌浆段结束条件在该灌浆段最大设计压力下,当注入率不大于1L/min后,继续灌注30min可结束。6.1.7 固结灌浆封孔固结灌浆封孔可采用“导管注浆注封孔法”或“全孔灌浆封孔法”,对封孔质量应进行抽样检查,抽样数量不小于3%,出现不合格的封孔时,加倍抽样检查孔数,并对不合格孔进行处理。6.1.8 固结灌浆工程质量的检查。可采用压水试验(按总数5%)进行,检查时间在灌浆结束37d后,合格率在85%以上,不合格试验段的透水率不大于设计值150%,且不集中为合格。6.2 基础帷幕灌浆基础帷幕灌浆主要用于减少基础渗流,降低基础杨压力,保证坝基渗透稳定和大坝安全。6.2.1 工作条件原则上应在水库蓄水前完成坝基帷幕灌浆工程,如果条件不具备,应保证大坝蓄水前完成蓄水初期最低库水位以下的帷幕灌浆及其质量检查和验收工作。蓄水后,帷幕灌浆应尽量在低库水位高程时施工。同一地段的基础帷幕灌浆必须在固结灌浆完成7天后进行。必要时灌浆前应安设抬动监测装置,以便灌浆过程中经常观测和记录,防止抬动值超过设计规定。基础帷幕后面一般设置有主排水孔和杨压力观测孔,但必须在帷幕灌浆完成后方能进行其钻孔。6.2.2 施工次序帷幕灌浆必须按分序加密的原则进行。分序加密的优点是:浆液逐渐挤密压实,可以促进灌浆帷幕的连续性;能够逐序升高灌浆压力,有利于浆液的扩散和提高浆液结石的密实性;根据各次序孔的单位注入量和单位吸水量的分析,可以反映出灌浆效果和灌浆质量情况,为增、减灌浆孔提供依据;减少邻近孔的串浆现象,有利于施工。帷幕体透水率要求不大于3Lu。基础帷幕一般由一排孔、二排孔或三排孔组成。单排孔组成的帷幕,应分三序进行灌浆。两排孔组成的帷幕,应先灌注下游排,后灌注上游排,每排可分三分序进行灌浆。三排孔组成的帷幕,应先灌注下游排,再灌注上游排,最后灌注中间排,边排孔宜分三序,中间排可分二或三序。同一排孔施工应先一序孔,后二序孔,再三序孔进行。基础帷幕灌浆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时,一个坝段或一个单元工程内,后序排上的第一序孔宜在前序排上最后次序孔在岩石中均灌完15m后再开始钻进。同一排上相邻的两个次序之间,以及后序排上第一序孔与其相应部位前序排上最后次序孔之间,在岩石中钻孔灌浆的间隔高差不得小于15m。6.2.3 灌浆方法与注浆方式序、序孔前10m孔段应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或孔口封闭法分段灌浆,序孔可采用一钻到底,自下而上分段不待凝孔内循环灌浆施工。当帷幕灌浆孔基岩段小于6m时,可采用全孔一次灌浆法;大于6m时,可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综合灌浆法或孔口封闭灌浆法。帷幕灌浆应优先采用循环灌浆方式,射浆管距孔底不得大于50cm。有断层破碎岩体部位应各序孔均采用自上而下或孔口封闭分段灌浆法施灌。灌浆塞应阻塞在灌浆段顶以上0.5m处,防止漏灌。坝体混凝土和基岩的接触段应先行单独灌浆并应待凝,起始段长度不得大于2m,以下灌浆段长度宜采用5-6m,特殊情况可适当加长,但不得不大于10m,因故超过10m,对该段宜采用补救措施。灌浆塞应塞在已灌段底以上0.5m处,以防漏灌。采用孔口封闭灌浆法时,钻孔孔径宜为60mm左右。孔口管必须镶铸牢实,埋入岩石深度随使用的最大灌浆压力而定,最大压力为5Mpa时,埋入岩石深度不宜小于2m。灌浆过程中,灌浆管应转动和升降灵活,孔口封闭器封闭可靠不漏浆。孔口封闭灌浆必须采用循环式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方法,各灌浆段灌浆时必须下入灌浆管,灌浆管的外径与钻孔孔径之差不宜大于20mm,若用钻杆作为灌浆管,应采用平接头连接。6.2.4 灌浆压力灌浆压力宜通过灌浆试验确定,也可通过公式计算或根据经验先行拟定,而后在灌浆施工过程中调整确定。帷幕灌浆宜采用一次升压,并尽快达到设计压力,但注入率大时应分级升压。按照规范要求,根据地质情况和水头大小综合考虑,按孔深分级设计,灌浆压力按孔深分级见表6-2、6-3。采用孔口封闭灌浆法时,孔口管段以下3(或4)个灌浆段。段长宜短,压力宜快,段长和灌浆压力应通过现场灌浆试验确定。再往下各的灌浆段段长宜为5m,灌浆压力可提高到设计的最大压力。灌浆宜尽快达到设计压力,但灌浆过程中必须注意控制压力,压力与入住率必须相适应,当灌浆压力大于4Mpa时,注入率宜小于10L/min。表6-2 河床部位帷幕灌浆参数设计表段次建基面以下深度(m)灌浆压力(MPa )1020.42240.73471.047121.4以下各段12(每段5m)2.0表6-3 灌浆平洞部位灌浆压力表段次坝顶以下深度(m)灌浆压力(MPa)1020.32240.63470.847121.0512171.4以下各段17(每段5m)2.06.2.5 浆液配比与变化6.2.5.1 帷幕灌浆的配比基础帷幕灌浆的浓度,应遵循由稀到浓逐级变换的原则。灌浆水灰比可采用51、31、21、11、0.81、0.61(0.51)等六个比级(重量比)灌注细水泥浆液,可采用水灰比为21、11、0.61、,或采用11、0.81、0.61三个比级。浆液的粘度控制在30s35s左右。6.2.5.2 浆液变换技术要求及原则:a) 当灌浆压力保持不变,注入率持续减少时,或当注入率不变而压力持续升高时,不得改变水灰比。b) 当某一比级浆液的注入量已达300L以上,或灌入时间已达30min,而灌浆压力和注浆率均无改变或改变不显著时,应改浓一级水灰比。c) 当注入率大于30Lmin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越级变浓。d) 灌浆过程中,灌浆压力或注入率突然改变较大时,应立即查明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处理。当采用高浓度浆液施灌,而浆液注入量很大,并且无减少趋势时,应向监理人汇报,可采用间歇灌浆法。e) 灌浆过程中应定时测记浆液密度,必要时应测记浆液温度。灌注稳定浆液时还应测记浆液黏度和析水率。采用孔口封闭灌浆法时,灌浆过程中应经常转动和上下活动灌浆管、回浆管宜有15Lmin以上的回浆量,以防灌浆管在孔内被水泥浆凝住。各灌浆孔段,不论透水率大小均应按技术要求进行灌浆。6.2.6 灌浆结束标准与封孔6.2.6.1 结束标准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结束标准:在该灌浆段最大设计压力下,当注入率不大于1Lmin时,继续灌注60min,灌浆即可结束;采用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结束标准:在该灌浆段最大设计压力下,当注入率不大于1Lmin时,继续灌注30min,灌浆即可结束;采用孔口封闭灌浆法结束标准:在注入率不大于1Lmin时,继续灌注60min90min,灌浆即可结束;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或采用孔口封闭灌浆时,孔口无涌水的孔段,灌浆结束后可不待凝。但在断层、破碎带等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则宜待凝,待凝的时间应根据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确定。孔口有涌水的灌浆孔段,在灌浆前应测试涌水压力和涌水量,根据涌水情况,可选择下列措施综合处理:a) 自上而下分段灌浆;b) 缩短灌浆段长;c) 提高灌浆压力;d) 灌注浓浆;e) 屏浆;f) 闭浆;g) 纯压式灌浆;h) 灌注速凝浆液;i) 待凝。灌浆段注入量大,灌浆难于结束时,可选用下列措施处理:a) 低压、浓度、限流、限量、间歇灌浆;b) 浆液中加速凝剂;c) 灌注混合浆液或膏状浆液。6.2.6.2 封孔a) 帷幕灌浆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时,灌浆封孔应采用“分段灌浆封孔法”进行封孔;所谓“分段灌浆封孔法”即:全孔灌浆结束后,自孔底向孔口采用0.5:1灌浆液进行纯压式灌浆封孔,压力为相应段最大灌浆压力,持续时间一般为30min。b) 帷幕灌浆采用自下而上法式或孔口封闭法灌浆时,封孔应采取“全孔灌浆封孔法”,所谓“全孔封孔灌浆法”即:全孔灌浆结束后,先采用导管注浆法将孔内余浆置换成为水灰比为0.5:1的浓浆,而后将灌浆塞塞在孔口,继续使用这种浆液进行纯压试封孔灌浆。封孔灌浆压力不小于1.0Mpa,封孔灌浆持续时间不应小于1h。c) 灌浆封孔后,待孔内水泥浆液凝固后,灌浆孔上部空余部分,大于3m时,应采用机械压浆法继续封孔;小于3m时,可使用更浓的水泥浆或砂浆人工填筑密实。7 岸坡接触灌浆7.1 岸坡接触灌浆必须等待坝块混凝土的温度达到稳定温度后方可进行。7.2 岸坡接触灌浆可采用钻孔埋管灌浆法,预埋管灌浆法或直接钻孔灌浆法,应按照DL/T5148的规定执行。7.3 整个灌浆系统形成后,应对灌浆系统通水进行整体检查并作好记录,确保管路系统符合要求。通水压力为设计灌浆压力的80%。7.4 灌浆前应对缝面充水浸泡24h,然后放净(或用压缩空气排除缝内积水)方可开始灌浆。7.5 灌浆过程中必须控制灌浆压力和缝面增开度,若灌浆压力未达到设计要求,而缝面增开度已达到设计规定值时,应以缝面增开度为准,限制灌浆压力。一般情况下,灌浆压力可采用0.2MPa0.3MPa;缝面增开允许值为0.5mm。7.6 浆液水灰比可采用2、1、0.6三个比级,一般情况下,开始可灌注水灰比为2的浆液,待排气管出浆后,浆液水灰比可改用1。当排气管出浆水灰比接近1,或水灰比为1的浆液灌入量约等于灌区容积时,即改用水灰比为0.6的浆液灌注,直至结束。7.7 先从上、下游边缘开始灌,然后再自下而上分层分序进行灌浆,上、下游边缘也灌浆的浆液浓度应适当加浓,压力适当降低。7.8 灌浆结束条件:当排气管排浆达到或接近最浓比级浆液,且管口压力或缝面增开度达到设计规定值,注入率不大于0.4L/min时,持续20min,灌浆即可结束。7.9 根据灌浆施工纪录和成果资料分析,如排气管排浆密度均达到1.5g/cm3以上,且有压力,其中半数排气管管口压力已达到设计压力的50%以上,其他情况其本符合要求,灌浆质量可评为合格。接触灌浆区的合格率在80%以上,不合格灌区的分布不集中,工程质量即可评分合格。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