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资料:内科名解

上传人:努力****83 文档编号:41243426 上传时间:2021-11-1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资料:内科名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医学资料:内科名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医学资料:内科名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科学名解made by LC1. COPD 慢性阻塞性肺病: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并进行性进展,是呼吸道对有害气体和有害颗粒的反应,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可伴气道高反应。2. 缩唇呼吸:用鼻吸气用口呼气,呼气时口唇缩拢似吹口哨状,持续慢慢呼气,同时收缩腹部。3. 中叶综合征/Brock综合征/Graham-Burford-Mayer综合征:是指由于支气管受管外肿大淋巴结的压迫阻塞,引起右肺中叶(或左肺舌叶)肺不张,肺叶缩小或并炎症实变。单纯性炎症等引起的肺中叶收缩性不张不属此综合征。4.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所致。5. 肺炎综合征:6. CAP/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致病菌以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支原体等多见。7. HAP/医院获得性肺炎/NP/医院内肺炎: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后在医院内发生的肺炎。8. 慢性肺心病:由于慢性肺或胸廓疾病或肺血管病变,所引起肺循环阻为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引起右心室肥厚、扩大、甚至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病。9. 间质性肺疾病(ILD):是一组主要累及肺间质、肺泡和(或)细支气管的肺部弥漫性疾病,通常亦称作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DPLD)。10.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的增加,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11. CAN / 咳嗽变异性哮喘:以顽固性咳嗽为唯一临床表现的一种非典型支气管哮喘,无喘息症状。12. 支气管激发试验(BPT):对呼吸功能正常的支哮病人,若吸入组胺、乙酰甲胆碱或过敏源后,FEV1或PEF下降20%,则为BPT(+),有助于支哮的诊断。13. 支气管舒张试验(BDT):对于通气功能低于正常的支哮病人,若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或PEF测定值增加=15%,则为支气管舒张试验(+),有助于哮喘的诊断。14. 呼衰: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于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客观指标:海平面大气压下、静息状态、呼吸空气的条件下,PaO250mmHg15. 型呼衰:由于换气功能障碍所致呼衰、PaO260 mmHg PaLO250 mmHg16. 型呼衰:由于通气功能障碍所致呼衰、PaO250 mmHg。17. 肺性脑病:慢性胸肺疾病患引起型呼吸衰的病人,由CO2潴留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而会出现神经精神症状,由缺CO2和CO2潴留而引起的精神障碍症候群。18. 机械通气:借助于人工装置的机械力量产生的增强病人的呼吸动力和呼吸功能。是治疗急性呼衰和慢性呼衰急性加重最有效的手段。19. 氧气治疗:应用O2纠正缺氧的一种治疗方法。20. Koch(科赫)现象:将结核分支杆菌皮下注射到未感染的豚鼠,1014d后局部皮肤红肿、溃烂,形成深的溃疡,不愈合,且结核分支杆菌大量繁殖,播散至全身,豚鼠死亡。但对36周前受少量结核分支杆菌感染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转动物给予同等剂量结核分支杆菌皮下注射,23d后局部出现红肿,形成表浅溃疡,继而较快愈合,无淋巴结肿大,无播散和死亡。这种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再感染和初感染所表现出不同反应的现象称为Koch现象。21. PPD实验(结核菌素试验):结核菌素的纯蛋白衍化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PPD)方法:左侧前臂曲侧中上部1/3处皮内注射0.1ml(5IU),试验后4872h观察和记录结果。结果判断:硬结直径4mm为阴性,59mm为弱阳性,1019mm为 阳性,20mm或虽20mm但局部出现水泡和淋巴管炎为强阳性反应。22. 原发综合征:原发型肺结核时,肺部原发病灶、引流淋巴管炎和肿大的肺门淋巴结称为原发综合征,X线呈哑铃状阴影,临床上症状和体征多不明显。23. 原发型肺结核:多见于少年儿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多有结核病家庭接触史,结核菌素试验多为强阳性。根据胸片的表现可分为原发综合征和胸内淋巴结结核。前者X线胸片表现为哑铃型阴影,即原发病灶、引流淋巴管炎和肿大的肺门淋巴结,原发病灶一般吸收较快,可不留任何痕迹。后者X线胸片只有肺门淋巴结肿大,可呈团块状、边缘清晰和密度高的肿瘤型或边缘不清、伴有炎性浸润的炎症型。24. 结核球:多由干酪样病变吸收和周边纤维膜包裹或干酪空洞阻塞性愈合而形成。内有钙化灶或液化坏死形成空洞,同时80以上有卫星灶。直径在24cm之间,多小于3cm。25. 结核性风湿症:原发性肺结核患者中,可出现的多发性关节炎,结节性红斑为主,类似风湿病经过的临床表现,称为结核性风湿症。26. 气胸:各种原因导致胸膜破损使空气进入胸膜腔,集聚造成肺脏被压缩。27. 闭合性(单纯性)气胸:胸膜破裂口较小,随肺萎缩而闭合,空气不再继续进入胸膜腔。胸膜腔内压接近或略超过大气压,测定时可为正压亦可为负压,视气体量多少而定。抽气后压力下降而不复升,表明其破裂口不再漏气。28. 交通性(开放性)气胸:破裂口较大或因两层胸膜间有粘连或牵拉,是破口持续开放,吸气与呼气时空气自由进出胸膜腔。胸膜腔内压在0cmH2O上下波动;抽气后可呈负压,但观察数分钟,压力又复升至抽气前水平。29. 张力性(高压性)气胸:破裂口呈单向活瓣或活塞作用,吸气时胸廓扩大,胸膜腔内压变小,空气进入胸膜腔;呼气时胸膜腔内压升高,压迫活瓣使之关闭,致使胸膜腔内空气越积越多,内压持续升高,使肺脏受压,纵膈向健侧移位,影响心脏血液回流。此型气胸的胸膜腔内压测定常超过10cmH2O,甚至高达20cmH2O,抽气后胸膜腔内压可下降,但又迅速复升,对机体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最大,必须紧急抢救处理。30. Hamman 征:左侧气胸或分并纵隔气肿,可在心前区闻及与心脏搏动向一致的噼啪音。31. 心衰: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表现。32. 劳力性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系因运动使回心血量增加,左房压力升高,加重了肺淤血。引起呼吸困难的运动量随心衰程度加重而减少。33. 端坐呼吸:肺淤血达到一定程度时,患者不能平卧,因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多而横膈上抬,呼吸更为困难。高枕卧位、半卧位甚至端坐时方可使憋气好转。34.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已入睡后突然因憋气而惊醒,被迫采取坐位,呼吸深快,重者可有哮鸣音,称之为“心源性哮喘”。大多于端坐休息后可自行缓解。其发生机制除因睡眠平卧血液重新分配使肺血量增加外,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加,小支气管收缩,横膈高位,肺活量减少等也是促发因素。35.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肺损伤(ARDS/ALI):是指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性呼吸衰竭。ARDS是严重的ALI。36. 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指机体对不同原因的严重损伤所产生的系统性炎症反应,并至少具有以下临床表现中的2项:体温38或36;心率90次/分钟;呼吸急促、频率20次/分钟,或过度通气、PaCO232mmHg;血白细胞计数12109/L或4109/L,或未成熟(杆状核)中性粒细胞比例10%。37.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SIRS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阶段,指机体在遭受急性严重感染、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等突然打击后,同时或先后出现2个或2个以上器官功能障碍,以至于在无干预治疗的情况下不能维持内环境稳定的综合征。MODS不包含慢性疾病终末期发生的多个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38. 心源性哮喘:左心衰竭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多见于老年人有高血压或慢性心瓣膜病史,发作时必须坐起,重症者肺部有干湿性啰音,甚至咳粉红色泡沫痰。39. 肝颈静脉反流征:轻度心衰病人休息的颈静脉压可以正常,但按下右上腹时上升至异常水平。40.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畸形的心脏病变引起的心肌收潜力明亮降低,或心室负荷加重而导致急性排血量显著,急剧地降低,体循环或肺循环压力突然增高,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肺淤血的临床表现。41. 难治性心衰: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经合理的强心剂、利尿剂及血管扩张剂等药物治疗均无效而持续恶化,称难治性心衰。42. 舒张性心衰:由于舒张期心室的主动松弛能力受损和心室顺应后降低,导致心室在舒张期的充盈障碍,心室压力一容积曲线向左上方移位,同而心搏量降低,左室舒张末压增高,而发生心力衰竭,而代表心脏收缩能力的 分数正常。43. 心律失常: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顺序的异常,几乎见于所有人。有心脏疾病者更易出现44. 人工心脏起搏:通过人工心脏起搏器发放电脉冲刺激心脏,使心脏激动和收缩,用以介入性诊断和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45. 期前收缩: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可以起源于窦房结以外的任何部位。分为房性、交界性和室性期前收缩。以室性期前收缩最常见。可见于正常人和心脏病患者。病因包括心脏外疾病及各种原因的心脏病,临床表现有心悸不适46. 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的频率超过100次/分称窦速。可见于生理状况和病理状况下。也可由药物引起47. 窦性停搏:由于各种原因使窦房结不能按时产生冲动48.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是由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病变所导致的窦房结功能减退,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病症。临床上可出现一系列与心动过缓有关的心、脑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的症状49. 房室传导阻滞(AVB):是指房室之间的传导障碍。可发生于房室结、希氏束或左右束支。50. 房室结双径路:是指(快)路径传导速度快而不应期长;(慢)路径传导速度缓慢而不应期短。51. 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VF):简称室颤,是指心室发生无序的激动,致使心室规律有序的激动和舒缩功能消失,其均为功能性的心脏停跳,是致死性心律失常。52.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指心房内产生350-600次/min不规则的冲动,心房内各部分肌纤维极不协调的乱颤,从而丧失了有效的收缩.53. 预激综合征/WPW综合征:是指心电图呈预激表现(心房冲动提前激动心室的一部分或全体),临床上有心动过速发作。54.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55. 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56. 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以血压升高(收缩压 140mmHg和(或)舒张压 90mmHg)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简称高血压。57. 胰岛素抵抗(IR):是指必须以高于正常的血胰岛素释放水平来维持正常的糖耐量,表示机体组织对胰岛素处理葡萄糖的能力减退。58. 恶性或急进型高血压:少数患者病情急骤发展,舒张压持续130mmHg,并有头痛、视力模糊、眼底出血渗出和乳头水肿,肾脏受损害突出,持续蛋白尿、血尿与管型尿。病情进展迅速,如不及时有效降压治疗,预后很差,常死于肾功能衰竭、脑卒中或心力衰竭。病理上以肾小动脉纤维样坏死为特征。59. 高血压危象:因紧张、疲劳、寒冷、嗜铬细胞瘤阵发性高血压发作、突然停服降压药等诱因,小动脉发生强烈痉挛,血压急剧上升,影响重要脏器血液供应而产生危机症状。在高血压早期与晚期均可发生。危象发生时,出现头痛、烦躁、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急及视力模糊等严重症状,以及伴有痉挛动脉累及的靶器官缺血症状。60. 高血压脑病:发生在重症高血压患者,由于过高的血压突破了脑血流自动调节范围,脑组织血流灌注过多引起脑水肿。临床表现以脑病的症状与体征为特点,表现为弥漫性严重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精神错乱,神志昏迷、局灶性或全身抽搐。61. 顽固性高血压:使用了3种以上合适剂量降压药物联合治疗,血压仍未能达到目标血压62. 高血压急症:短时期内(数小时或数天)血压重度升高,舒张压130mmHg和(或)收缩压200mmHg,伴有重要脏器组织的严重功能障碍或不可逆性损害。63. 药源性高血压:是指由于药物的使用导致患者血压升高并超过正常范围,或者高血压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使血压进一步升高或使本已降至正常的血压出现反跳,有的甚至出现高血压危象。属于继发性高血压,是由于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毒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所致。64. 冠心病(CHD):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IHD)。6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表面破损或出现裂纹,继而出血和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不完全或完全性阻塞所致的一组综合征,临床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约占冠心病患者的30%。6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颅内血管病变引起的一过性或短暂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失语、瘫痪或感觉障碍为特点,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通常在60min内完全恢复。67. 心肌桥:冠状动脉及其分支通常行走于心脏表面的心外膜下脂肪中或心外膜深面,当一段冠脉被心肌所包绕,该段心肌称为心肌桥,该段冠脉称为壁冠状动脉。心肌桥可能与冠心病的发病局部因素有关,也可能引起心肌缺血。68. 心源性晕厥:是由于心输出量突然降低引起脑缺血而诱发的晕厥。严重者在晕厥发作时可导致猝死,是最严重的类型。是否存在器质性心脏疾病是影响晕厥患者预后最关键的因素。存在器质性心脏病或左室功能不全的患者若出现晕厥应高度警惕猝死的危险。69. 无脉症:肢体的脉搏明显减弱或缺如,血压明显降低或测不出,即称无脉症。无脉症作为异常的动脉搏动,是临床上常见的体征,尤其多见于心血管疾病,也可见于非心血管疾病。无脉症为大多数动脉疾病的诊断提供可靠的线索和依据。70. 心绞痛: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心前区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71. 稳定型心绞痛: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可逆的缺血与缺氧综合征。其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尺侧,常发生于劳力负荷增加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72. 不稳定型心绞痛:劳力型心绞痛以外的缺血性胸痛统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73. 变异型心绞痛:继发于大血管痉挛的心绞痛,特征是心绞痛在安静时发作,与劳累和精神紧张等无关,可因卧床休息而缓解,并伴有ST段抬高的一种特殊类型,它能导致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包括室速、室颤)和猝死。74. 梗塞后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发生后一个月内又出现心绞痛,由于供血的冠脉阻塞,发生心肌梗塞,但心肌尚未完全坏死,一部分未坏死的心肌处于严重的缺血状态下又引发疼痛,有随时发生再次心肌梗塞的可能。75. 心肌梗死(MI):心肌缺血性坏死;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得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导致心肌坏死76.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于心肌梗死后数周至数月内出现,可反复发生,表现为心包炎、胸膜炎或肺炎,有发热、胸痛等症状,可能为机体对坏死物质的过敏反应。77. 梗死扩展:78. 心脏瓣膜病(valvular heart disease):由于炎症、黏液样变性、退行性改变等原因引起的单个或多个瓣膜结构的功能或结构异常,导致瓣口狭窄及(或)关闭不全。二尖瓣最常受累,其次为主动脉瓣79. Osler结节:为指和趾垫出现的豌豆大的红或紫色痛性结节,较常见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80. 扩张型心肌病(DCM):主要特征是单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心肌收缩期功能减退,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本病常伴有心律失常,病死率较高,男多于女。81. 肥厚性心肌病(HCM):是以左心室(或)右心室肥厚为特征,常为不对称肥厚并累及室间隔,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态的心肌病。根据左心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又可分为梗阻性肥厚型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82. 限制型心肌病(RCM):以单侧或双侧心室充盈受限和舒张容量下降为特征,但收缩功能和室壁厚度正常或接近正常。以心脏间质纤维化增生为其主要病理变化。83. 缺血性心肌病(ICM):是指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从而产生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引起心脏扩大或僵硬、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综合征。84. 心肌炎:指心肌本身的炎症病变,有局灶性或弥漫性,也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总的分为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85. 缩窄性心包炎:是指心脏被致密厚实的纤维化或钙化心包所包围,使心室舒张期充盈受限而产生一系列循环障碍的病征。86. 风湿性心脏病(RHD):简称风心病,是风湿性炎症过程所致瓣膜损害,主要累及40岁以下人群87. 感染性心内膜炎(IE):为心脏内膜面的微生物感染体赘生物形成。瓣膜为最常受累部位,但感染也可发生在间隔缺损部位或腱索与心壁内膜88. 胃食管返流病(GERD):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可引起返流性食管炎(RE),以及咽喉、气管等食管临近的组织损害。89. Barrett食管:EG连接齿状线2cm以上的食管下段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代替,内镜下的表现为正常呈现均匀粉红带灰白的食管黏膜出现胃黏膜的橘红色,分布可为环形、舌形、岛形90. 急性胃炎: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炎症。临床上急性发病,常表现为上腹部症状。若主要病损是糜烂和出血,则称之为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因这类炎症多由药物、急性应激造成,故亦称急性胃黏膜损害91. 慢性胃炎:是指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性病变,表现为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侵润92.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粘膜已发生了萎缩性改变的慢性胃炎,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可分为多灶萎缩性胃炎和自身免疫性胃炎两大类。前者表现为萎缩性改变在胃内呈多灶性分布,以胃窦为主,多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这类型胃炎相当于以往命名的B型胃炎;后者表现为萎缩改变主要位于胃体部,由自身免疫引起,这类型胃炎相当于以往命名的A型胃炎。93. 异型增生:慢性萎缩性胃炎可出现的一种病理表现。增生的上皮细胞核增大失去极性,细胞拥挤而有分层现象,粘膜结构紊乱。中度以上异型增生称为癌前变,应积极随访,最好手术治疗。94.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因溃疡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95. 复合溃疡:指胃和十二指肠同时发生的溃疡。DU往往先于GU出现。油门梗阻发生率较高。96. 幽门管溃疡:与DU相似,胃酸分泌一般较高。幽门管溃疡上腹痛的节律性不明显,对药物治疗反应较差,呕吐较多见,较易发生幽门梗阻、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97. 球后溃疡:DU大多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以下的溃疡称球后溃疡。多发生在十二指肠乳头的近端。具DU的临床特点,但夜间痛及背部放射痛多见,对药物治疗反应较差,较易并发出血。98. 巨大溃疡:指直径大于2cm的溃疡。对药物治疗反应较差、愈合时间较慢,易发生慢性穿透或穿孔。99. 老年人消化性溃疡:临床表现多不典型,GU多位于胃体上部甚至胃底部、溃疡常较大,易误诊为胃癌。100. 无症状性溃疡:约15%消化性溃疡患者可无症状,而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为首发症状。可见于任何年龄,以老年人较多见;NSAID引起的溃疡近半数无症状。101. 炎症性肠病:是以肠道炎症为主要表现的不同疾病的总称,如感染性肠炎、中毒性肠炎、放射性肠炎、自身免疫性肠炎及慢性非特异性肠炎等102.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习称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或肉芽肿性肠炎,是病因未明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变多见于末段回肠和临近结肠,呈节段性分布。临床上以腹痛、腹泻、腹块、瘘管形成和肠梗阻为特点,可伴有发热、贫血、营养障碍及关节、皮肤、眼、口腔黏膜、肝脏等肠外损害。有终生复发倾向,重症患者迁延不愈,预后不良。103. 溃疡性结肠炎(UC):病因未明的直肠和结肠炎性病变,病变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表现:反复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104.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由不同原因引起的,以肝脏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 。多系统受累,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晚期常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肝脏仅有纤维组织增生或仅有肝细胞结节增生均不能称为肝硬化。如先天性肝纤维化和局灶结节性肝细胞增生。105. 肝掌:当患了慢性肝炎特别是肝硬变后,在大拇指和小指的根部的大小鱼际处皮肤出现了片状充血,或是红色斑点、斑块,加压后变成苍白色。这种与正常人不同的手掌称为肝掌。106. 小肝癌:孤立的直径小于3cm的癌结节或相邻两个癌结节直径之和小于3cm者称为小肝癌。107. 肝性脑病(HE):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其主要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又称肝性昏迷(hepatic coma) 108. 肝肾综合征(HRS):是发生在严重肝病基础上的肾衰竭,但肾脏本身无器质性损害,又称功能性肾衰竭。主要见于伴有腹水的晚期肝硬化或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临床表现为自发性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和血肌酐升高,稀释性低钠血症、低尿钠。109. 肝肺综合征(HPS):指发生在严重肝病基础上的低氧血症,临床特征为严重肝病、肺内血管扩张、低氧血症/肺泡动脉氧梯度增加的三联征。110. 难治性腹水:经限钠水、利尿等常规治疗6周无明显好转111. 原发性肝癌:自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112. 门体分流性脑病(PSE) :强调门静脉高压,肝门静脉与腔静脉之间有侧枝循环存在,从而使大量门静脉血绕过肝流入体循环,是肝性脑病发生的主要机制113. 亚临床或隐性肝性脑病(HE):指无明显临床表现和生化异常,仅能用精细的心理智能试验和/或电生理检测才可作出诊断的肝性脑病114. 急性胰腺炎:是由于胰腺分泌的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及胰周围组织自我消化的急性化学性炎症。临床以急性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血尿淀粉酶增高为特点。病变轻重不等,分水肿(间质)型和坏死型115. Cullen征:脐周围皮肤青紫及两侧肋腹皮肤灰蓝色为腹腔内大出血的征象,见于宫外孕破裂或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也见于其他内脏破裂的腹腔内大出血。116. Grey-Turner征:重症急性胰腺炎时,少数患者因胰酶、坏死组织及出血沿腹膜间隙与肌层渗入腹壁下,致两侧胁腹部皮肤呈暗灰蓝色,称为Grey-Turner征。117. 上消化道大出血: 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数小时内失血量1000ml或失去循环血容量的20%,主要表现为呕血和(或)黑便,多伴有周围循环衰竭。118. 大量出血: 短期内失血量1000ml或失去循环血容量的20%。表现:呕血和(或)黑便,常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119. 真性蛋白尿/肾性蛋白尿:是因肾脏的一系列病变导致产生的蛋白尿。可分为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肾组织性蛋白尿三类。120. 功能性蛋白尿:是指健康人的尿中出现暂时性、轻度、良性的蛋白尿,主要成分以白蛋白为主。121. 肾炎综合征:以血尿、蛋白尿及高血压为特点的综合征。可分为急性肾炎综合征(指急性起病,病程不足一年者)、急进性肾炎综合征(指肾功能急性进行性恶化,于数周至数月内发展为少尿或无尿的肾衰竭者)和慢性肾炎综合征(指病程迁延一年以上)。122. 急性肾小球肾炎(AGN):以急性肾炎综合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特点为急性起病,患者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并可伴有一过性氮质血症。多见于链球菌感染,其他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亦可引起。123.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RPGN):以急性肾炎综合征、肾功能急剧恶化、多在早期出现少尿性急性肾衰竭为临床特征,病例类型为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一组疾病。124.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系指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病。125. 无症状细菌尿:是指患者有真性细菌尿,而无尿路感染的症状,可由症状性尿感演变而来或无急性尿路感染病史。致病菌多为大肠埃希菌,患者可长期无症状,尿常规可无明显异常,但尿培养有真性菌尿,也可在病程中出现急性尿路感染症状。126. 再发性尿路感染:包括重新感染和复发:(1)重新感染:治疗后症状消失,尿菌阴性,但在停药6周后再次出现真性细菌尿,菌株与上次不同,称为重新感染。多数病例有尿路感染症状,治疗方法与首次发作相同。 (2)复发:治疗后症状消失,尿菌阴转后在6周内再出现菌尿,菌种与上次相同,且为同一血清型,称为复发。127. 肾病综合征(NS):是各种肾脏疾病,主要是肾小球疾病所致的临床综合征,诊断标准是:大量蛋白尿(3.5g/d);:低血浆白蛋白(Alb30g/L);:程度不等的水肿;:血脂升高。其中项为诊断所必需。128. 肾淀粉样变性:好发于中老年,肾淀粉样变性是全身多器官受累的一部分,主要累及肾脏、肝和脾等器官。常需肾活检确诊129. IgA肾病:是指肾小球系膜区以IgA或IgA沉积为主的原发性肾小球病。是肾小球源性血尿最常见的原因。130. 急性肾衰竭(AFR):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在短时间(几小时至几天)内突然下降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131. 慢性肾衰竭(CFR):是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它发生在各种慢性肾脏病的基础上,缓慢地出现肾功能减退而至衰竭。132. 补液试验:有容量不足、体液丢失等病史,皮肤和黏膜干燥、低血压、颈静脉充盈不明显者,应首先考虑肾前性少尿。可补液并注射袢利尿剂,以观察输液后循环系统负荷情况。如果补足血容量后血压恢复正常,尿量增加,则支持肾前性少尿的诊断。133. 贫血: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Hb)浓度来代替。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134.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的检测值均低于正常值以下,即可诊断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即MCV80fl,MCH28pg,MCHC32%。常见疾病有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135. 血红素合成异常性贫血/缺铁和铁利用障碍性贫血: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贫血。缺铁和铁利用障碍影响血红素合成,故有学者称该类贫血为血红素合成异常性贫血。该类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变小,中央淡染区扩大,属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136. 缺铁性贫血(IDA):贮存铁耗竭(ID)引起红细胞内铁缺乏(IDE),继而引起缺铁性贫血(IDA)。分为单纯性IDA和非单纯性IDA。137. 单纯性IDA:因机体需铁量增加,铁摄入不足,或慢性失血、多次献血致体内铁缺乏138. 非单纯性IDA:机体铁缺乏同时合并有感染、炎症、结缔组织病、肝脏疾病及恶性肿瘤。139.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骨髓出现病态造血,外周血全血减少。临床主要表现为贫血、感染、出血部分患者发展为急性白血病。包括RAEB,RAEB-T,CMML,RA,RAS.140.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指原发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免疫抑制治疗有效。141. 溶血性贫血(HA):是指红细胞遭到破坏,寿命缩短,使得红细胞破坏速度超过骨髓造 血代偿功能时所引起的贫血。142. 白血病(leukemia):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因白血病细胞自我更新增强、增殖失控、分化障碍、调往受阻,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积累,使正常造血受抑制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143. 完全缓解:是指白血病的症状和体征消失,血象和骨髓象基本正常,血片中找不到幼稚细胞,骨髓中原始细胞5%。144. 急性白血病(AL):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大量增殖并抑制正常造血,广泛浸润肝、脾、淋巴结等各种脏器。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浸润等征象。145. 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指3-5个以上的原幼粒细胞或早幼粒细胞聚集呈簇位于小梁旁区和小梁间区,可见于几乎所有RAEB,RAEB-T,CMML,半数以上的RA,RAS.其具有易转变为急性白血病的可能。146.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又称为慢粒,发生在多功能造血干细胞上的恶性骨髓增生性疾病,主要涉及髓系。外周血粒细胞显著增多并有不成熟性。病程发展缓慢,脾肿大。由慢性期(CP)、加速期(AP)、最终急变期(BP/BC)组成。147.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其特点为外周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临床皮肤黏膜或内脏出血为主要表现。148.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在许多疾病基础上,凝血剂纤溶系统被激活,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出血及微循环衰竭的临床综合征。149. 甲亢:广义上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甲状腺合成和/或释放过多的甲状腺激素(TH),而导致的以高代谢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中以自身免疫紊乱所导致的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状腺功能亢进、即Graves病(GD)最为常见 。狭义上指甲状腺本身合成并分泌过多的甲状腺激素,释放到血液,产生甲状腺毒症。150. 甲状腺毒症:组织暴露于过多的甲状腺激素条件下产生的高代谢综合征151. Graves病: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有:.甲状腺毒症.弥漫性甲状腺肿. Graves眼病.胫前黏液性水肿和指端粗厚152. 甲状腺危象:是甲状腺毒症急性加重的一个综合征。发生原因:(1)血液中甲状腺激素(FT3,FT4)急剧增高(2)应急因素使机体各系统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急剧增高。诱因:感染,手术,创伤,放射性碘治疗等。临床表现有:(1)高热,体温超过39,大汗(2)心动过速,心率超过140次/分,房颤,房扑(3)神志障碍,躁动,昏迷(4)恶心,呕吐,腹泻,偶有黄疸(5)循环衰竭休克(6)心衰,肺水肿153. 甲状腺毒症性心脏病:由于甲亢长时间未控制所并发的心脏并发症,特点为:(1)心律失常:房颤最常见。10%甲亢发生房颤(2)心脏扩大:心房和心室均可扩大(3)心力衰竭:右心衰或者全心衰(4)甲亢治疗后心衰可明显好转154. 淡漠型甲亢:多见于老年患者,高代谢症和甲状腺肿大以及眼征不明显,消瘦,腹泻,房颤,易患甲亢心脏病,表情淡漠155. T3型甲亢:T3升高,T4正常,TSH降低。见于缺碘地区和老年患者(病因可为GD,毒性结节和腺瘤)156. T4型甲亢:T4升高,T3正常,TSH降低。见于碘甲亢和伴全身严重疾病患者157. 胫前黏液性水肿:为GD相关自身免疫性病变在皮肤部位的表现,皮肤增厚、粗,结节。汗毛增生,皮损融合,似橡皮腿158. Cushing综合征:又称皮质醇增多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以皮质醇为主)过多导致的临床综合征,伴肾上腺雄性激素以及盐皮质激素不同程度分泌增多159. Cushing病:Cushing综合征中最多见者为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亢进所引起的临床类型,成为Cushing病160. 肾上腺危象:为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急骤加重的表现。常发生于感染、创伤、手术、分娩、过劳、大量出汗、呕吐、腹泻、失水或突然中断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等应急情况下。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或腹泻、严重脱水、血压降低、心率快、脉细弱、精神失常、常有高热、低血糖症、低钠血症,血钾可低可高。如不及时抢救,可发展至休克、昏迷、死亡。161. 糖尿病(DM):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而引起,导致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水、电解质等代谢异常。162. 葡萄糖调节受损:即糖尿病前期,主要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减低(IGT)。IGT和IFG两者均代表了正常葡萄糖稳态和糖尿病高血糖之间的中间代谢状态,表明其调节(或稳态)受损。目前认为IGT和IFG均为发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是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标志。163. 糖耐量减低(IGT):是葡萄糖不耐受的一种类型,现普遍将其视为糖尿病前期.164. 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指一类非糖尿病性空腹高血糖,其血糖浓度高于正常,但低于糖尿病的诊断值。165. 妊娠(期)糖尿病(GDM):指妊娠期间发现的糖尿病或糖耐量减退。不论是否需用胰岛素,不论分娩后是否持续,均可认为是GDM。166.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主要由微血管病变及山梨醇旁路代谢增强以致山梨醇增多等所致,其病变部位以周围神经为最常见,通常为对称性,下肢较上肢严重,病情进展缓慢。167. 糖尿病足: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踝关节或踝关节以下的部分)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168.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OGTT应在清晨进行。WHO推荐成人口服75g无水葡萄糖或82.5g含一分子水的葡萄糖,溶于250300ml水中,5分钟内饮完,2小时后再测静脉血浆糖量。儿童按每公斤体重1.75g计算,总量不超过75g。169. 黎明现象:采用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后,夜间血糖控制良好,也无低血糖发生,仅于黎明短时间内出现高血糖,可能由于清晨皮质醇、生长激素等胰岛素拮抗激素分泌增多所致。170. Somogyi效应:采用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后,夜间曾有低血糖,在睡梦中未被发觉,但导致体内胰岛素拮抗激素分泌增多,继而发生低血糖后的反跳性高血糖。17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胰岛素严重不足及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引起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以高血糖、高血酮为主要临床表现172. 类风湿关节炎(RA):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73. Felty综合征:是指RA患者伴有脾大、中性粒细胞减少、有的甚至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的症状。174. 晨僵:早晨起床后病变关节感觉僵硬(日间长时间静止不动也可出现),如胶黏着样的感觉,持续时间至少1小时者意义较大。持续时间和关节炎症的程度成正比。175.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表现有多系统损害症状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患者血清具有以抗核抗体为主的多种自身抗体,以病情缓解和急性发作交替为特点。176. 神经精神狼疮(NP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有25%患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尤以累及脑为多见,故称有此器官受累者为神经精神狼疮。表现为头痛、呕吐、偏瘫、癫痫、意识障碍;或为幻觉、妄想、猜疑等各种精神障碍症状。有NP狼疮表现的均为病情活动者。177. 强直性脊柱炎(AS):多见于青少年,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也可累及内脏及其他组织的慢性进展性风湿性疾病。典型病例X线片表现骶髂关节明显破坏,后期脊柱呈“竹节样”变化。178. 雷诺现象:是指患者受寒冷或紧张的刺激后,手指(脚趾)皮肤突然出现苍白,随后变紫、变红,伴局部发冷、感觉异常和疼痛等短暂的临床现象。179. 扑翼样震颤:是由于既有基底节病变又有小脑性共济失调而引起。此种震颤粗大,节律稍慢,通常呈对称性,累及上肢及下肢,肌张力高低可变。当病人平伸手指及腕关节时,腕关节突然屈曲,然后又迅速伸直,加上震颤多动,类似鸟的翅膀在扇动,故称扑翼样震颤。多见于代谢性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肝昏迷以及尿毒症等;也见于呼吸衰竭时肺性脑病。180. 阿托品化:用阿托品后临床出现瞳孔较前扩大、口干、皮肤干燥和颜面潮红、肺湿啰音消失和心率加快。181. 中毒(poisoning):有毒化学物质进入人体,达到中毒量而产生损害的全身性疾病。182. 毒物:引起中毒的化学物质称毒物。183. Bell (贝耳)麻痹:既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指茎乳突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184. 癫痫持续状态(SE):是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不自行停止。185. 院外感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