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13市中考语文 按考点分项解析版汇编 文言文阅读专题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9856400 上传时间:2021-11-12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13市中考语文 按考点分项解析版汇编 文言文阅读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江苏省13市中考语文 按考点分项解析版汇编 文言文阅读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江苏省13市中考语文 按考点分项解析版汇编 文言文阅读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专题常州:(一)阅读两个文言选段,完成710题。(共13分)甲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选自曹刿论战)乙周武王克殷,封姬姓于巴,爵之,建都江州,为南土诸侯之首。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蔓子性行刚烈,晓畅军事,夙夜筹谋。遂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终救巴,蔓子亦身披坚执锐。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借楚之威,克弭祸难,诚许楚王城,然巴土不可分。宁死,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死国,以头授楚使。楚王叹日:“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之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摘自华阳国志,有删改)【注】季世:末代。弭:平息,消除。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牺牲玉帛: (2)齐师败绩: (3)夙夜筹谋: (4)楚使请城: (5)乃自刎以死国: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5分)l(1)彼竭我盈,故克之 (2)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 9乙文中楚王为何要“以上卿之礼”来厚葬巴蔓子将军?(2分) 10对两个选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文着力运用精彩的对话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和表现人物性格。B乙文主要是通过描述楚王的言行从侧面来刻画巴蔓子这一感人形象的。c甲、乙两文都略写战争过程,甲文是为了突出曹刿的谋略与机智,而乙文则是为了突出楚国军队的勇猛与强大。D曹刿的“肉食者鄙”、巴蔓子的“自刎以死国”、陈胜的“举大计”与诸葛亮的“兴复汉室”都表达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悲愤之情。7(1)祭祀用的猪牛羊等。(2)军队溃败。(3)日夜。(4)请求兑现承诺的城池。(5)为国而死。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字词含义的理解和把握。前两小题是课内部分,相对简单。后三题是课外内容。“夙夜”可联系出师表中的“夙夜忧叹”,而“死国”可联系陈涉世家中的“死国可乎”。8(1)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2)如果我能得到像蔓子那样的臣子,还要城池干吗! 解析:翻译时,要注意翻译的规则与技巧:(1)连猜带蒙,力争读懂;(2)逐字解释,用词慎重;(3)查漏补缺,句意要通;(4)注意句式,内外兼工。9巴蔓子为了国家的安危能够挺身而出,为了国家的完整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全,使楚王敬佩。 解析:本题主要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只要将巴蔓子的特点概括出来即可。10A解析:B项不是“通过描述楚王的言行”来刻画,而是对巴蔓子进行的正面描写。C项中乙文是为了刻画巴蔓子的人物形象。D项中巴蔓子的“自刎以死国”和诸葛亮的“兴复汉室”不能表达“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悲愤之情。【参考译文】【乙】周武王打败殷商后,把姬姓子弟分封在巴地,授予官职,在江州建都,成为南方诸侯的首领。周朝末年,巴国发生叛乱。将军蔓子性情刚毅勇猛,精通军事,日夜想办法平乱。于是向楚国请求军队支援,允诺给楚国三座城池。楚王最终救援了巴国,蔓子也亲自披上盔甲,拿起武器参战。巴国叛乱平定后,楚国的使者来要求兑现许诺的三座城池。蔓子说:“借助楚国的军力,消除我国的灾难,确实许诺给楚王城池,但巴国的土地不能分割。宁愿死,把我的头颅提给楚王谢罪,城池也不能给他。”于是自杀殉国,将头颅给了楚国的使者。楚王感叹说:“如果我能得到像蔓子这样的臣子,还要城池干吗!”于是用最尊贵的上卿丧礼的规格埋葬了他的头颅。巴国埋葬他的身躯,也用了上卿丧礼的规格。无锡;4下面文段中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A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崩:古代称皇帝死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秋:秋天C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懈:松懈D欲报之于陛下也 报:报答4B解析:此题考查对课内文言文字词含义的理解和把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秋”指的是“关头、时候”。(一)(14分)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确山知县。政务惠民,积粟二千石以备荒,垦荒田八百余顷。给贫民牛五百余头,核黄河退地进三十余顷以赋民。布政使刘浑成弟烂成,助妾杀妻,治如律。行太仆卿陈耀文家人犯法,立捕治之。汝宁知府丘度虑幼学得祸。言于抚按,调中牟。秋成时,飞蝗蔽天。幼学率民捕蝗,得千三百余石,乃不为灾。县故土城,卑且圮。给饥民粟,俾修筑,工成,民不知役。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给贫民牛种,贫妇纺具,倍于确山。越五年,政绩茂著。以不通权贵,当考察拾蹦迪,掌道御史拟斥之,其子争日:“儿自中州来,咸言中牟治行无双,今予殿,何也?”乃已。迁湖州知府,甫至,即捕杀豪恶奴。有施敏者士族子,杨升者人奴也,横行郡中。幼学执敏置诸狱。淫雨连月,禾尽死。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御史将荐之,征其治行,推官阎世科列上三十六事,御史以闻。诏加接察副使,仍视郡事。幼学年已七十,其母尚在,遂以终养归。母卒,不复出。天启三年,起南京光禄少卿,改太常少卿,俱不赴。明年卒,年八十四矣。中牟、湖州并祠祀之。(有删改)【注】抚按:官职名。7下列句中的“于”与“言于抚按”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苛政猛于虎也C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达于汉阴8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陈幼学担任确山知县时,致力于施惠百姓,积粟米二千石以备荒年,垦荒田八百多顷。B陈幼学任职中牟期间,率领百姓捕捉蝗虫,捉到一千三百多石,中牟最终没有出现蝗灾。C陈幼学不结交权贵,尽管他的儿子为他争辩,最终还是被权贵上报给朝廷。D陈幼学勤政爱民、秉公执法、孝顺母亲,去世后,中牟、湖州两地百姓为他立祠祭祀。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立捕治之: (2)咸言中牟治行无双: (3)御史以闻: (4)明年卒: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1)幼学执敏置诸狱。(2分) (2)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2分) 7A解析:此题考查对“于”这个字含义的理解和把握。“于”有下列意项:(1)介词(a在,如“生北京”b到,如“荣誉归老师”;c对,如“勤学习”;d向,如“出自愿”;e给,如“问道盲”;f自,从,如“取之民”;g表比较,如“重泰山”;h表被动,如“限水平”)。(2)后缀(a在形容词后,如“疏防范”b在动词后,如“属未来)。(3)姓。“言于抚按”的“于”应解释为“向”;下面四个选项的“于”分别解释为“向”“比”“给”“到”,故选A。8C解析:此题考查对课外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C项中“他的儿子”错误,应是“御史”的儿子;最终不是被权贵上报朝廷,而是未被御史斥退。9(1)惩治,治罪(2)皆,都(3)使听到(4)死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字词的理解和把握。可结合课内文言字词的解释。比如,“咸”可根据桃花源记中的“咸来问讯”;“闻”可根据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闻寡人之耳者”。10(1)幼学逮捕施敏,把他安置在监狱中。 (2)幼学大力推行治理荒灾的政令,救活饥民三十四万多。 解析:此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抓住关键字词,逐字逐句翻译,注意文言句式即可。【参考译文】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予确山县知县。在治理方面致力于施惠百姓,积存粟米二千石用来应对灾荒,开垦荒田八百多顷,给贫民提供五百余头耕牛,核实曾被黄河水淹没的土地一百三十多顷分给百姓耕种。布政使刘浑成的弟弟烂成,伙同小妾杀死妻子,陈幼学依法治罪。代理太仆卿陈耀文的家人犯法,陈幼学立即将他逮捕治罪。汝宁知府丘度担心幼学惹上祸端,请求巡抚、按察使,调幼学到中牟县。秋季果实成熟时节,飞蝗蔽天。幼学组织百姓捕捉蝗虫,提到一千三百多石,最终没有酿成蝗灾。县城旧有的土城,低矮并且已坍塌。供给饥民粟米,让:他们修筑城墙。城墙修好了,百姓却没有劳役之苦。幼学疏通河流五十七条,沟渠一百三十九条,都引入小清河,百姓大大受益。大庄的各村多水,为他们筑堤坝卡三道防备水患。给贫民提供牛种,贫妇提供纺车,数量是确山县的两倍。过了五年,政绩显著。因为不结交权贵,在考核官吏政绩时,掌道御史打算斥退他,御史的儿子争辩说:“儿自中州而来,人们都说中牟县令的政绩(治理水平)和人品天下无双,如今考核给予下等,为什么呢?”御史这才作罢。升任湖州知府,刚刚到任,就捕杀了横行霸道的恶奴。有个叫施敏的人是士族子弟,杨升是家奴,两人横行郡中。幼学逮捕施敏,把他安置在监狱中。大雨下了一月,禾苗都被淹死。幼学大力推行治理荒灾的政令,救活饥民三十四万多。御史将举荐他,征集他的冶理措施,推官阁世科将幼学的治理措施列举出三十六条上交御史,御史上奏给皇帝。皇帝下诏加封为按察副使,仍然负责本郡事务。幼学年已七十,他的母亲还健在,于是以回家养母为由,辞官归乡。母亲去世后也不再出仕。天启三年,起用为南京光禄少卿,改任太常少卿,幼学都没有赴任。第二年去世,终年八十四岁。中牟、湖州都为他立祠祭祀。苏州7(5分)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A便舍船,从口入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B复行数十步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C屋舍俨然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2)有人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没有写人,却处处见人。请作简要分析。【考点】DA:课内文言文阅读【分析】参考译文: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A句意: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入:进入;把他们家里的收入也尽数拿去(交租税仍不够)入:收入B句意: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行:走;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行:走C句意:房屋整整齐齐舍:房屋;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舍:舍弃D句意: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之:这(陈胜)停止耕作到田畔高地上(休息)之:去,往故选:B(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点句子的赏析,一般按照修辞+写出的内容+表达了的格式来作答这句话要结合全文写的桃花源内的景象和整篇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来思考答案:(1)B(2)文章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现出桃花源内井然有序、和睦安定的社会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点评】“然”的用法:然瓶未见满(可是)屋舍俨然(的样子)8(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关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沦浪亭记,日:“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日: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国于其偏。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节选自归有光沧浪亭记)【注】浮图,僧人。吴越,五代时十国之一。迨,到,等到。淮海纳土,指将国土贡献给宋王朝。(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昔子关之记,记亭之胜也。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考点】DB:课外文言文阅读【分析】参考译文 文瑛和尚居住在大云庵,那里四面环水,从前是苏子美建造沧浪亭的地方文瑛曾多次请我写篇沧浪亭记,说:“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记,是写亭子的胜景,您就记述我修复这个亭子的缘由吧” 我说:从前吴越建国时,广陵王镇守吴中,曾在内城的西南修建了一个园子,他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它的旁边修了园子到吴越被宋国灭亡时,这个园子还没有荒废最初苏子美在园中造了沧浪亭,后来人们又在沧浪亭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住进了和尚这是从沧浪亭到大云庵的演变过程大云庵至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了文瑛寻访亭子的遗迹,又在废墟上按原来的样子修复了沧浪亭这是从大云庵到沧浪亭的演变过程【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中重点词语有昔:以前;句意为:以前苏子美所记的,是沧浪亭的胜景中重点词语有之:的;句意为:在这荒茺残破的废墟上修复了苏子美时的建筑(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记述沧浪亭的历史变迁过程答案:(1)以前苏子美所记的,是沧浪亭的胜景在这荒茺残破的废墟上修复了苏子美时的建筑(2)记述沧浪亭的历史变迁过程【点评】词义积累:得二者不可得兼(能够)故不为苟得也(得到,获得)所识贫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南京8(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月食 明顾炎武 李鲈习西洋之学,述其言曰:“月本无光,借日之照以为光曜。至望日,与地,日为一线,月见地不见日,不得借光,以是以无光也。”或曰:“不然。曾有一年,月食之时,当在日没后,乃日尚未沉,而出地之月已食矣。东月初升,西日未没,人两见之,则地固未尝遮日月也,何以云见地不见日乎?”答曰:“于所见者非月也,月之影也,月固未尝出地也。何以验之?今试以一文钱置虚器中,前之却之,不见钱形矣,却贮水令满而钱见,则知所见者非钱也。乃钱之影也。日将落时,东方苍苍凉凉,海气升腾,犹夫水然,其映而升之亦月影也。如必以东方之月为真月。则是以水面之钱为真钱也,然乎?否乎?又如渔者见鱼浮水面,而投叉刺之,心稍下于鱼,乃能得鱼,其浮于水面者。鱼之影也。舟人刺篙,其半在水,视之若曲焉,此皆水之能影物也。然则月之受隔于地,又何疑哉。(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体。与地,日为一线成为不得借光能以是以无光也这犹夫水然好像(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舟人刺篙,其半在水,视之若曲焉 (3)根据上文完成题目用自己的话解说月影形成的原因,并从甲乙两图选一幅辅助说明。我选甲图,解说东方海气升腾,把正处于月食状态的月亮的影子投映在空中请说说,李鲈用问答的方式讲述西洋之学中月食道理的好处。【考点】DB:课外文言文阅读【分析】参考译文:李鲈学习西洋学问,他说:“月亮本来是没有光的,是借助太阳光才明亮的到十五日,与地球、太阳成一条线,月亮照见地球照不见太阳,不能借到太阳的光,所以没有光”有人说:“不是这样曾有一年,月食之时,当在日没后,乃日尚未沉,而出地之月已食矣东月初升,西日未没,人两见之,则地固未尝遮日月也,何以云见地不见日乎?”回答说:“你所见的不是月也,是月之的影子,月亮本来就不曾出地面用什么来验证呢?心在试着用一文钱放置在器皿中,前之却之,不见钱形矣,却贮满水而钱看见了,则知所见者不是钱是钱的影子日将落时,东方苍苍凉凉,海气升腾,好像是水的样子,其映而升之也是月影如果一定认为东方的月为真月则是以水面之钱为真钱也,是这样吗?不是吗?又如打鱼的人看见鱼浮在水面,而投叉刺它,要稍微在鱼之下,才能得鱼,那浮于在水面的是鱼的影子船工撑船,高一半在水里,看它像弯曲一样这都是水中的影子啊即然这样,那么月亮收到地球的阻挡,又有什么可怀疑的呢?【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句意:与地球、太阳成一条线为:成为 句意:不能借到太阳的光得:能 句意:所以没有光是:这句意:好像是水的样子犹:好像 (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若:好像句意:船工撑船,篙一半在水里,看它像弯曲一样(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参考 “日将落时,东方苍苍凉凉,海气升腾,犹夫水然,其映而升之亦月影也” 答案:(1)成为 能 这 好像(2)船工撑船,高一半在水里,看它像弯曲一样(3)选图甲东方海气升腾,把正处于月食状态的月亮的影子投映在空中用问答的方式既可以增强趣味性,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又可以说明事理的思路更清晰镇江(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912题。(共13分)宋学士濂,洪武中以文学承宠渥最久,后以老致仕,每值万寿节则来京贺,上与宴,恩数犹洽。一日,与登文楼,楼峻,陟级踬焉。上日:“先生老矣,明年可无来。”濂稽首谢。至明年万寿节前数日,上曰:“宋先生其来乎?”盖忘前语也。久之不至,曰:“其阻风乎?”使使视之江口,不至。日:“其有疾乎?”使使视之家,濂方与乡人会饮赋诗。上闻大怒,命即其家斩之。已而,入官。上食,孝慈命左右置蔬膳于侧,上问:“后何为食蔬?”日:“闻宋先生今日赐死,故为蔬食,以资冥福o。”上感悟,遽起,命驾前双马驰赦之,日:“不及罪死。”会前使阻风钱塘江,稍得延,后使至则已绑至市矣,宣诏得免。久之,其孙慎获罪,复执来京,将杀之。后复力救曰:“田舍翁请一先生尚有终始,濂教太子诸玉珂无师傅之恩?且濂居家,必不知情。”乃免。(选自明王鏊王文恪公笔记,有删减)【注】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宠渥:皇帝的宠爱与恩泽。致仕:交还官职,即辞官。万寿节:古代君主的生日。恩数犹洽:依然蒙受皇恩j陟:登。踬:跌倒。稽首:跪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孝慈:即孝慈皇后,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冥福:迷信的人指死者在阴闽所享之福。慎:人名,指宋慎。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至明年万寿节前数日: (2)孝慈命左右置蔬膳于侧: (3)上感悟,遽起: (4)会前使阻风钱塘江: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5分)(1)宋先生其来乎?(2分) (2)使使视之家,濂方与乡人会饮赋诗。(3分) 11从文中看,皇帝(朱元璋)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他既有爱惜人才、 等优点,更有冲动易怒、 等缺点。(2分)12孝慈皇后的劝谏使宋濂两次免死,她两次劝谏的方式有何不同?(2分) 9(1)第二年(2)近侍,侍从,近旁的人(3)立即,匆忙(4)适逢,正赶上(意思对即可)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字词含义的理解和把握。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明年”可根据岳阳楼记中的“越明年”;“左右”可根据晏子使楚中的“左右对曰”;“遽”可根据刻舟求剑中的“遽契其舟”;“会”可根据陈涉世家中的“会天大雨”。10(1)宋濂先生大概来了吧?(“其”,表揣测语气。意思对即可)(2)(皇上)又派使臣去他家查看,(发现)宋濂正和同乡聚会喝酒赋诗。(“使使”,派使臣;“方”,正。意思对即可)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完成时,应逐字翻译,注意关键词、句式和语气。比如第一句,就应注意关键词“其”“乎”;第二句,就应注意关键词“使使”。11尊老敬老(或:知错就改、重感情、善于纳谏、体贴臣子等)残暴(残忍、嗜杀、健忘等)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人物性格的把握。从朱元璋还是给辞官回家的宋濂和以前一样的待遇,可知其尊老敬老;从宋濂未来后,他不断询问,关心他是否受大风阻扰,可知其体贴臣子、尊老敬老;从“上感悟,速起,命驾前双马驰赦之”可知其知错就改、善于纳谏;从“命即其家斩之”可知朱元璋非常的残暴、残忍。学生在完成该题时,都免不了一次辨别人性优劣的过程。12第一次用吃素食的方式暗示、提醒皇帝,宋濂罪不及死;第二次“力救”宋濂直接陈说不该杀宋濂的两点理由(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完成时,可借鉴出师表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文章中对于劝谏方式的概括。【参考译文】宋濂学士,洪武年间凭借丈学成就蒙受皇恩最为长久,后来(他)因为年老辞官回家每年到了万寿节的时候就来京城祝寿,皇上赐他筵席,(他)所受恩宠和以前一样。一天(宋濂)和(皇上)登文楼,楼很高,(他)登台阶时跌倒了。皇上说:“先生老了,明年(万寿节)你就不要来了。”宋濂跪拜谢恩。到了第二年万寿节前的几天,皇上说:“宋先生差不多到了吧?”(他)大概忘记以前说的话了。过了很久宋濂也没到,(皇上)说:“他是不是因为大风受阻?”(于是)派人到江边查看,(发现宋濂还是)没到。(皇上)又说:“他是不是生病了?”又派人去他家查看,(发现)宋濂正和同乡聚会喝酒赋诗。皇上听了大怒,命令就在他家杀了他。不久,(皇上)回宫了。吃饭的时候,孝慈皇后叫近侍把蔬菜放在自己(或“皇上”)身边,皇上问:“皇后为什么只吃(或“安排”)蔬菜?”皇后答:“我听说宋先生今天要被赐死,所以只吃(或“安排”)蔬菜,来增加宋先生的阴间之福。”皇上突然省悟,立刻起身,命人骑他的驾前双马快速前去赦免宋濂,说:藩濂罪不及死。”恰好先派的使者因大风在钱塘江受阻,稍微耽搁了时间,后派的使者赶到的时候(宋濂)已被绑赴刑场,(在刑场上,后派的使者)宣读了赦免诏书,(宋濂)得以免死。又过了很久,宋濂的孙子宋慎犯了死罪,(宋濂)又一次被抓到京城,(皇上)将要杀他。孝慈皇后又极力营救宋濂,(对皇上)说:“种田人家为子孙请一个先生尚且有始有终,宋濂作为太子诸王的老师,怎能不感谢他的教导之恩呢?况且宋濂在家,一定不知实情。”皇上于是免去了宋濂的死罪。扬州10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记王忠肃公翱三事(节选)崔铁 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语女曰:“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固吝者乎?”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公固辞。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皆曰:“然。”公曰:“如有营,予佐尔贾。”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皆阳应曰:“诺。”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注:絟:量才授官白:告诉内:同“纳”放进寻找太监的晚辈贾:买(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恚而语女曰:怨怒 内所著披袄中:穿予佐而贾:帮助 出珠授之:交给(2)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C例句:而固吝者何?A学而时习之 (论语)B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C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刻舟求剑)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3)翻译句子公屡促之,必如约但少闲人入吾两人者耳呼而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4)从文中概括一则实例,并据此写出王忠肃公的优秀品质。【考点】DB:课外文言文阅读【分析】参考译文: 王公的夫人十分疼爱女儿,每当接女儿回娘家,女婿坚决不让走,他怨怒地对妻子说:“你父亲做吏部的长官,把我调任京城的官职,那么你就可以时时侍奉母亲;况且调动我就象摇下正在凋落的树叶罢了,可是你父亲硬要这样吝惜力气,是何道理?”女儿托人带话给母亲夫人一天晚上摆上酒,跪着禀告王公王公十分生气,拿起桌上的器物打伤了夫人,走出门外,坐车到朝房里住宿去了,十天后,才回到自己的府第女婿终于没有调进京城王公做都御史时,同太监某人镇守辽东这个太监也奉公守法,同王公相处得很好后来王公改调两广任职,太监哭着送别,赠给大宝珠四枚王公坚决辞谢不受太监哭着说:“这大宝珠不是受贿得到的东西以前先皇把僧保所买来的西洋珠赏赐给左右近臣,我得到八枚,今天拿一半给您赠别,您本来就知道我并不是贪财的人啊”王公接了宝珠,放进自己所穿的披袄,把它缝在里面后来回到朝廷,寻找太监的后代,找到了他的两个侄子王公安慰他们说:“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为贫穷所困吧?”二人都说:“是的”王公说:“如果你们要有所经营,我帮你们出钱”太监的两个侄子心里盘算,王公无法办到,只不过是表表老朋友的心意罢了都假装答应说:“是”王公几次催促他们,一定要按照说定的办于是他们就假造了一张买房子的契约,开列的价钱是五百两银子,告诉王公王公拆开披袄,取出宝珠交给他们那包裹的记号,仍然是原来的样子【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句意:他怨怒地对妻子说恚:怨怒句意:放进自己所穿的披袄著:穿句意:我帮你们出钱佐:帮助句意:取出宝珠交给他们授:交给(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例句句意:可是你父亲硬要这样吝惜力气,是何道理?而:表转折A句意: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习它而:表顺接B句意:我就小心翼翼地起来而:表修饰C句意:船已经划走了,然而剑还在水中原来的位置而:表转折D句意: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东坡(苏轼)而:而且故选:C(3)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屡:几次句意:王公几次催促他们,一定要按照说定的办重点词有:但:只是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重点词有:与:给句意:(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4)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本文着重叙述了他不为女婿谋京职和他与友人交往的事情,着重写他刚正无私和廉洁的一面答案:(1)怨怒 穿 帮助 交给(2)C(3)王公几次催促他们,一定要按照说定的办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4)他不为女婿谋京职,表现了他的刚正无私;他与友人交往,友人赠与他金子,他最终还给了友人的两个侄子,看出了他的廉洁南通(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17分)崇明老人记请陆陇其崇明具有吴姓老人者,年已九十九岁,其妇亦九十七岁矣。老人生四子,壮年家贫,鬻子以自给2,四子尽为富家奴。及四子长,咸能自立,各自赎身娶妇3,遂同居 而共养父母焉。伯仲叔季,列肆五间:每户一铺,另辟一间,为出入之所。四子奉养父母,曲尽孝道。始拟膳每月一轮,周而复始,其媳日:“翁姑老矣,若一月一轮,则必历三月后,方得侍奉颜色,太疏。”拟每日一家,周而复始。媳又日:“翁老矣,若一日一轮,则历三日后,方得侍奉颜色,亦疏。”乃以一餐为率,如蚤餐伯,则午餐仲,晚餐叔,则明日蚤餐季,周而复始。若逢五及十,则四子共设于中堂,父母南向坐,东则四子及诸孙辈,西则四媳及诸孙媳辈。分伯仲坐定,以次称觞献寿。率以为常。老人饮食之所,后置一橱,橱中每家各置钱一串,每串五十文。老人每食毕,反手于橱中随意取钱一串,即往市中嬉,买果饼啖之。橱中钱缺,则其子潜补之,不令老人知也。老人间往知交游,或对弈,或樗蒲。四子知其所往,随遣人密嘱其家佯输于老人,老人亦不知也。老人胜,辄踊跃归。亦率以为常。盖数十年无异云。(选自明清散文名篇集粹,有删改)【注】鬻(yu):卖。伯仲叔季:兄弟排行的次序。率(l):文中指频次。称觞(shng):举杯。率(shui):大致,一般。樗蒲(ch p):古代一种游戏。8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遂 同 居 而 共 养 父 母 焉9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1)及四子长 ( )(2)方得侍奉颜色 ( )(3)则明日蚤餐季 ( )(4)老人每食毕 ( )10.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3分)橱中钱缺,则其子潜补之,不令老人知也。11.文中两次写到“率以为常”,请依次分别概括所指的两件事。(4分)(1)第节中“率以为常”指 (2)第节中“率以为常”指 1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崇明老人的子女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发扬的中华美德。(4分) 8.遂同居而共养父母焉解析:“遂”是发语词,发语词后面要停顿;“而”前面往往要停顿。9(1)等到的时候(2)才(3)第二天(4)完,完毕 解析:这四个字的解释皆出自课本,要求熟记课本中重点字词解释。在此基础上再联系上下文活学活用。10.橱中的钱少了,那么他的儿子就偷偷地补上缺的钱串,不让老人知道。 解析:翻译句子要在把握句子大意的基础上,紧扣关键词的解释。比如“则”“潜”等,做到字字落实不扣分。11(1)四子奉养父母,曲尽孝道。 (2)四子让老人不缺钱花,老有所乐。 解析:第(1)处概括可用第节的中心句“四子奉养父母,曲尽孝道”,扣住一个“养”字。第(2)处的概括扣住一个“乐”字。12(1)能自立(2)兄弟和睦(3)曲尽孝道(4)用心使老人快乐解析: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可用文章原文直接作答,不能直接作答的就紧扣文本进行提炼概括。【参考译文】崇明县有一位姓吴的老人,已经九十九岁了,他的妻子也已九十七岁。老人生了四个儿子,年轻时家里穷,把这些儿子卖了后才能养活自己,于是四个儿子都成了富户家里的奴仆。等到四个儿子长大,都能独立了,各人就都自己赎身娶妻成家,于是一大家人又共同扶养父母亲了。兄弟几个有五阃门店,每个儿子一个店铺,中间留出一间,作为一家人出入的地方。四子赡养父母,百般孝敬。开始准备每家过一个月,按顺序轮转,他的媳妇们说:“父母都老了,如果一个月一家的话,那么要过三个月后,我们才能侍奉老人,太久了。”准备每天去一家,再按顺序轮流,媳妇们又说:“父母年纪大了,如果一天去一家,要过三天才能侍奉老人,也还是太长了。”于是以一餐为标准,如果早餐在大儿子家,那么午餐在二儿子家,晚餐就在三儿子家,明天早餐就在四儿子家,这样轮流。如果碰上逢五或十,四个儿子就在中堂聚餐,父母朝南坐,东边是四个儿子和孙子们,西边是媳妇和孙媳妇们。都按辈分坐好,按照次序斟酒祝寿,大概都是这样的。在老人饮食地方的后面,放一个壁橱,壁橱里每家各放一串五十文的钱。老人吃罢了饭,手反过去在壁橱里随便拿一串钱,就捌街上去游玩,买些水果糕饼吃。壁橱中的钱少了,儿子们就偷偷补上缺的钱串,不让老人知道。有时,老人到朋友家去下棋,或赌钱,四个儿子知道了,便派人悄悄拿了二三百文钱,放在老人所游玩的人家,并且告诉那人家,假装输给了老人,老人自己也不知道。老人胜后,常常很快乐地回来,这样也成了习惯了。大概有几十年没有变更过。泰州(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1题。(14分)东 坡 居 士 极 不 惜 书 ,然 不 可 乞 ,有 乞 书 者 ,正 色 责 之 ,或 终 不 与 一 字 。元 祐 中 锁 试礼 部 ,每 来 见 过 案 上 纸 ,不 择 精 粗 ,书 遍 乃 已 。性 喜 酒 ,然 不 能 四 五 龠(yu)已 烂 醉 ,不 辞 谢 而 就 卧 ,鼻 鼾 如 雷 ,少 焉 苏醒 ,落 笔 如 风 雨 ,虽 谑 弄 皆 有 义 味 ,真 神 仙 中 人 ,此 岂 与 今 世 翰 墨 之 士 争 衡 哉 ?(节选自黄庭坚题东坡诗后)【注】锁试:文中指东坡任主考官近两月间,不能与外界联络。龠(yu)古代容量单位。谑弄:开玩笑,嘲弄。翰墨:借指文章书画等。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有 乞 书 者( ) 不择精粗( )书遍乃已( )虽谑弄皆有义味(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东坡居士极不惜书 ,然不可乞A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幼时记趣A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晏子使楚B吴广以为然,乃行卜陈涉世家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然 不 能 四 五 龠(yu)已 烂 醉10.翻译下列句子(4分)(1)、正 色 责 之 ,或 终 不 与 一 字。(2分)译文:(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2分)译文:11.为什么黄庭坚称苏东坡是“神仙中人”?(用自己的话概括)8.(1)的人 选择 停止、止 即使【解析】这四个字的解释虽然来自课外的材料, 但根在课内。“者”,很常见,如“京中有善口技者” (口技)。“择”,来自“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八则)。“已”来自“是亦不可以已乎”( 鱼,我所欲也)“惧其不已也”(愚公移山)“不能自已”(一面)。“虽”见“虽乘奔御风”(三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口技)。在做题时,第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对词语的语境意进行思考,再结合熟悉的文章回忆词语的意义。另外,要注意检验,将想好的词义代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2).D【解析】例句中的“然”是转折连词,然而。A项中的“然”是“的样子”, B项是“这样”,C项是“正确”,D项是“然而”,与例句意思一样。9.然 /不 能 四 五 龠(yu)/已 烂 醉【解析】句首联词“然”后要停顿,“不 能 四 五 龠” 是一个联系紧密的短语,“已 烂 醉” 又是一个联系紧密的短语,自然这两个短语之间停顿。10.(1)(他都会)神情严肃地责问他,有时到底(最终)也不给(他)一个字。(2)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解析】翻译题要译准句子中的关键词,如第(1)句“正色”“诘责”“或“与”,第(2)句的“得”“寓”“酒”。课内翻译句子题,见“知识清单三十三醉翁亭记”。11.为人率真(自己喜欢书法,从不给别人;酒量不行也要喝醉);书法技艺高超(酒醒后写的字潇洒飘逸)。【解析】此题属于“领悟主旨”题。扣住“神人”,从内容分析称为“神人”的具体原因。附译文:苏东坡平时极不吝啬自己的书法,但却不可求他写。凡是求他写的,他都会严肃地拒绝,有时到底也不给一个字。元祐年间他在礼部任职,每次来见到桌上有纸,他会不择好坏地在上面写,写完了才停止。他天性好酒,然而饮上四五龠便会醉,不管什么场地,倒头便睡,鼾声如雷。不久醒后所写的字落笔如风雨般潇洒,即使是开玩笑也是非常有意味的,真像是神仙中的人呀!这哪里是当世的书法创作者能与他争高下的呢?盐城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乃西至秦,说惠王,弗用,乃东之赵,赵相奉阳君弗说之。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注释】说:劝说,说服少:轻视,贬低。(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饿其体肤使饥饿衡于虑同“横”, 梗塞,指不顺出游数岁游历期年,以出揣摩一年(2)用“/”为文中画线,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4)【乙】文苏秦的经历能否作为【甲】文论点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考点】DA:课内文言文阅读【分析】【甲】译文: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收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乙】译文:苏秦,东周洛阳人他往东去到齐国从师,曾在鬼谷先生那儿研习学问他出外游历了好几年,非常狼狈地回到家里他的哥哥、弟弟、嫂子、妹妹、妻子、侍妾都暗地里讥笑他,说:“周人的风俗,向来是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以博取十分之二的利润为目的如今你去掉了根本去搬弄口舌,穷途末路,不也应该吗?”苏秦听了这些话,心里感到惭愧而暗自伤心,就关门不出,把他的书都取出来,再次发愤阅读,说:“一个读书人已经埋头读书了,却不能用自己的知识去取得高位和荣耀,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于是,他从这些书中找出一本周书阴符,伏案攻读读了一年,他从书中找出了许多揣摩国君心意的诀窍,说道:“凭借这些知识,我可以去游说当代的国君了”他打算去游说周显王,显王的近臣们平素就熟悉苏秦,都轻视他不信任他于是他向西到秦国,游说惠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又向东到了赵国,赵国丞相命阳君弗劝说他,苏秦离赵又游历到燕国,经过一年多才见到燕文侯【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句意:使他忍饥挨饿饿:使饥饿句意:思虑阻塞衡:同“横”, 梗塞,指不顺句意:外出游历几年游:游历句意:一年后,研读揣摩揣摩学成期年:一年(2)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能否正确把握朗读节奏并准确断句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作为是划分依据一般句首发语词需要停顿,主谓之间需要停顿,并列短语之间也需要停顿需要结合句意和句式来判断“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意思:周人的风俗,向来是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根据意义划分为: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字词:所以,用来;动、忍,使动用法;曾,通“增”增加句意:用这些方法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动, 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重点字词:入,在国内;出,在国外句意: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国家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走向灭亡重点字词:乃,于是;遍观,全部阅读句意:(苏秦)于是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4)本题考查事实论据的运用能否做事实论据,要看能否有力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观点【乙】文通过写苏秦出游失败后遭受家人冷遇,然后刻苦读书,最后 取得成功的事例,证明生于忧患这一观点,符合【甲】文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可以作为【甲】文的事 实论据答案:(1)使饥饿 同“横”, 梗塞,指不顺 游历 一年(2)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3)用这些方法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动, 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国家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走向灭亡(苏秦)于是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4)能【乙】文通过写苏秦出游失败后遭受家人冷遇,然后刻苦读书,最后 取得成功的事例,证明生于忧患这一观点,符合【甲】文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可以作为【甲】文的事 实论据连云港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