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总复习 第十章 化学实验 课时作业31 物质的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新人教版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8924034 上传时间:2021-11-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总复习 第十章 化学实验 课时作业31 物质的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化学总复习 第十章 化学实验 课时作业31 物质的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化学总复习 第十章 化学实验 课时作业31 物质的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时作业31物质的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一、选择题1根据侯氏制碱原理制备少量NaHCO3的实验,经过制取氨气、制取NaHCO3、分离NaHCO3、干燥NaHCO3四个步骤。下列图示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基本实验原理及选用装置的正误判断,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操作能力。A项,制NH3需要用NH4Cl固体和Ca(OH)2固体加热进行反应,错误;B项,CO2应从长导管进短导管出,错误;C项,制得的NaHCO3为固体,用过滤法分离,正确;D项,加热时NaHCO3会分解,错误。答案:C2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将少量液体甲逐滴加入到固体乙中,试管中试剂为丙,则下表中现象与结论均正确的是()选项甲乙丙试管中现象A浓硫酸Na2SO3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B浓氨水生石灰AlCl3溶液先沉淀后消失C醋酸碳酸钙BaCl2溶液变浑浊D浓硝酸铜水试管口出现红棕色解析:A选项,SO2只能使石蕊溶液变红,不能漂白石蕊溶液,错误;B选项,氨水不与Al(OH)3沉淀反应,错误;C选项,CO2不与BaCl2溶液反应,错误;D选项,浓硝酸与铜反应生成NO2,NO2与水反应生成NO,NO遇空气变为红棕色NO2,正确。答案:D3下列设计的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制备Al(OH)3悬浊液:向1 molL1 AlCl3溶液中加过量的6 molL1 NaOH溶液B提纯含有少量乙酸的乙酸乙酯:向含有少量乙酸的乙酸乙酯中加入适量饱和NaOH溶液,振荡后静置分液,并除去有机相的水C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Fe2:取少量待检验溶液,向其中加入少量新制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观察实验现象D探究催化剂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在相同条件下,向一支试管中加入2 mL 5% H2O2和1 mL H2O,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2 mL 5% H2O2和1 mL FeCl3溶液,观察并比较实验现象解析:NaOH过量,Al(OH)3会被溶解生成NaAlO2,A项错误;饱和NaOH溶液可以与CH3COOH反应,同时也与乙酸乙酯反应,B项错误;待测液中先加氯水,则无法确定溶液中原来存在的是Fe2还是Fe3,或二者都有,C项错误;H2O2的浓度相同时,一支试管中加催化剂,一支不加,通过观察生成气泡的快慢来探究催化剂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D项正确。答案:D4实验室可将硬质玻璃管改装为燃烧管(如图所示),挤压软塑料瓶瓶壁,向装有固体B的锥形瓶中加入液体A,同时往燃烧管中通入气体C并点燃,可看到明显的燃烧现象(金属网用以防止气体混合爆炸)。若用此装置模拟工业制氯化氢,则关于试剂选择正确的是()选项溶液A固体B气体CA稀硫酸ZnCl2B浓盐酸MnO2H2C稀硝酸FeCl2D浓盐酸KMnO4H2解析:Zn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在燃烧管中不能与氯气充分混合,不能燃烧,A项错误;该装置不需加热即可获得氯气,而二氧化锰和浓盐酸的反应需加热才能发生,B项错误;金属铁和硝酸反应不会产生氢气,C项错误;浓盐酸和高锰酸钾在不加热的条件下可以生成氯气,氯气和氢气在燃烧管中混合均匀可以获得氯化氢,燃烧时产生苍白色火焰,D项正确。答案:D5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图甲装置用Cu和浓硝酸可制取NOB图乙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备Cl2C图丙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D图丁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分离CO和CO2解析:Cu和浓硝酸反应生成NO2,NO2可以与水反应生成NO,故可以用甲装置制取NO,A正确;KMnO4具有强氧化性,在常温下就可以把浓盐酸氧化为Cl2,故乙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备Cl2,B正确;乙酸乙酯在强碱性溶液中可以完全水解,故不能用烧碱溶液吸收,并且导管伸入到液面以下,易倒吸,C错误;CO2可以先被碱液吸收,在球胆中收集CO气体,再通过分液漏斗向试剂瓶中加入酸液,CO2即可放出,故丁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分离CO和CO2,D正确。答案:C6某学习小组拟利用如图装置制备氮化钙(化学式为Ca3N2,极易与H2O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打开活塞K通入N2,试管A内有气泡产生,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BU形管中盛放的干燥剂既可以是碱石灰,也可以是浓硫酸C将产物Ca3N2放入盐酸中,只能得到一种盐D反应结束后,先熄灭酒精灯,待反应管冷却至室温后再关闭活塞K解析:若通入N2的气流较大,即使装置气密性不好,也能在试管A内产生气泡,A项错误;U形管中不能盛放液体干燥剂,B项错误;将Ca3N2放入盐酸中可得到两种盐:CaCl2和NH4Cl,C项错误;如果先关闭活塞K,再熄灭酒精灯,有可能引起倒吸,D项正确。答案:D7实验室某些物质的制备装置如图所示(省略夹持装置和净化装置),仅用此装置和表中提供的物质完成相关实验,最合理的是()选项a中的物质b中的物质c中的物质d中的物质e中的物质A浓硫酸Na2SO3(NH4)2SO3浓氨水CaOB浓硝酸CuH2SO4稀盐酸Na2SC稀硫酸ZnHCl稀盐酸MnO2D浓硫酸CH3CH2OHCH2BrCH2Br溴单质CCl4解析:a、b中的物质反应生成SO2,e、d中的物质反应生成NH3,SO2和NH3在c中生成(NH4)2SO3,故A正确;e、d中生成的H2S会溶解在稀盐酸中,故B错误;MnO2与稀HCl不能生成Cl2,故C错误;浓硫酸和乙醇在常温下不反应,Br2会溶于CCl4中,不能生成Br2,故D错误。答案:A8铵明矾NH4Al(SO4)212H2O是分析化学常用的基准试剂,其制备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过程反应:2NH4HCO3Na2SO4=2NaHCO3(NH4)2SO4B检验溶液B中阴离子的试剂仅需BaCl2溶液C若省略过程,则铵明矾的产率明显降低D向铵明矾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先后观察到:刺激性气体逸出白色沉淀生成白色沉淀消失解析:NaHCO3的溶解度较小,过程可以产生NaHCO3沉淀,符合离子反应的条件,A项正确;过程调整溶液的pH2,溶液中不含有CO,故仅需BaCl2溶液即可鉴别SO,B项正确;若省略过程,因CO与Al3的水解相互促进,导致铵明矾的产率降低,C项正确;向铵明矾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Al3结合OH的能力比NH强,应先产生白色沉淀,后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再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白色沉淀逐渐溶解并消失,D项错误。答案:D二、非选择题9如图是用于气体制备、干燥、性质验证、尾气处理的部分仪器装置(加热及夹持固定装置均已略去)。请根据下列要求回答问题。(1)若烧瓶中盛装锌片,分液漏斗中盛装稀硫酸,则:当仪器连接顺序为ACBBD时,两次使用B装置,其中所盛的药品依次是CuO、无水CuSO4粉末。此实验的目的是_,D装置的作用是_。为了使B中CuO反应充分,在不改变现有药品的条件下,可采取的方法有(写一种)_。加热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2)若烧瓶中盛装Na2O2固体,分液漏斗中盛装浓氨水,慢慢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则:烧瓶内产生的气体主要有(写化学式)_。用产生的气体做氨的催化氧化实验,各装置按气流方向从左到右的连接顺序是(填字母)_E。试管B中的反应方程式为_。解析:(1)装置A中锌片与稀硫酸反应产生H2,装置C是对H2进行干燥,然后依次通过分别盛有CuO、无水CuSO4粉末的装置B;通过CuO时,氢气与CuO反应生成Cu和H2O;通过无水CuSO4粉末时,可以检验生成的水。故实验目的是验证H2的还原性并检验其氧化产物;装置D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水分进入装置B,干扰产物H2O的检验。使B中CuO反应充分,在不改变现有药品的条件下,可以减缓A中产生氢气的速率,如控制硫酸的滴入速率、控制烧瓶的温度等。加热前必须检验装置中空气是否排尽(即检验氢气是否纯净)。(2)滴入浓氨水,则Na2O2与H2O反应生成O2,放热使氨水分解,氨气逸出。做氨的催化氧化实验,装置A为O2、NH3的发生装置,由于产生的O2、NH3中含有水蒸气,需要通过装置D干燥后进入装置B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答案:(1)验证H2的还原性并检验其氧化产物防止空气中的水进入装置,干扰H2氧化产物的检验控制分液漏斗的活塞,使稀硫酸缓慢滴下(或在烧瓶中加水或将烧瓶放入冰水中或用冰毛巾捂着烧瓶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检验装置中空气是否排尽或检验氢气是否纯净(2)O2、NH3ADB4NH35O24NO6H2O10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重要的工业盐,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亚硝酸钠进行多角度探究:.亚硝酸钠的制备。(1)实验中用恒压滴液漏斗,相比普通分液漏斗,显著的优点是_。(2)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C中制备NaNO2的离子方程式为_。.探究亚硝酸钠与硫酸反应的气体产物成分。已知:NONO22OH=2NOH2O气体液化的温度:NO2为21 ,NO为152 (3)反应前应打开弹簧夹,先通入一段时间氮气,目的是_。(4)为了检验装置A中生成的气体产物,仪器的连接顺序(按左右连接):A、C、_、_、_。(5)在关闭弹簧夹,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滴入70%硫酸后,装置A中产生红棕色气体。确认装置A中产生的气体含有NO,依据的现象是_。装置B的作用是_。.设计实验证明酸性条件下NaNO2具有氧化性。供选用的试剂:NaNO2溶液、KMnO4溶液、FeSO4溶液、KI溶液、稀硫酸、淀粉溶液、KSCN溶液_。解析:本题考查亚硝酸钠的制备及性质探究实验。.(1)恒压滴液漏斗可以将滴液漏斗与烧瓶连通,平衡滴液漏斗与烧瓶中压强,便于硝酸滴下。(2)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C中产生CO2,故C中NO、O2通入Na2CO3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4NOO22CO=4NO2CO2。.(3)先通入一段时间氮气,排尽装置中的空气,目的是防止生成的NO被氧化,干扰产物气体的检验。(4)在装置A中制取气体,用浓硫酸(C)对气体进行干燥,然后用冰水浴(E)检验NO2,再用O2和热水浴(D)检验NO,最后用NaOH溶液(B)进行尾气处理。所以仪器的连接顺序(按左右连接)为A、C、E、D、B。(5)确认装置A中产生的气体含有NO,依据的现象是装置D中通入氧气后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发生反应:2NOO2=2NO2。由于NO、NO2都是大气污染物,装置B的作用是尾气处理,吸收氮氧化物,防止空气污染。.要证明酸性条件下NaNO2具有氧化性,则证明酸性条件下NaNO2能将Fe2氧化为Fe3(或将I氧化为I2)即可。答案:.(1)平衡滴液漏斗与烧瓶中压强,便于硝酸流下(2)4NOO22CO=4NO2CO2.(3)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生成的NO被氧化,干扰产物气体的检验(4)EDB(5)D中通入氧气后,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尾气处理,吸收氮氧化物,防止空气污染.取硫酸亚铁溶液并滴加稀硫酸酸化,滴加几滴KSCN溶液,溶液仍为浅绿色,滴加少许NaNO2溶液,此时溶液由浅绿色变为红色,证明NaNO2具有氧化性(或者取KI溶液并滴加稀硫酸酸化,滴加淀粉溶液,无明显现象,滴加少许NaNO2溶液,溶液变蓝,证明NaNO2具有氧化性)11PCl3可用于半导体生产的外延、扩散工序。有关物质的部分性质如下:熔点/沸点/密度/gmL1其他黄磷44.1280.51.822P(过量)3Cl22PCl3;2P(少量)5Cl22PCl5PCl311275.51.574遇水生成H3PO3和HCl,遇O2生成POCl3POCl32105.31.675遇水生成H3PO4和HCl,能溶于PCl3(一)制备:如图是实验室制备PCl3的装置(部分仪器已省略)。(1)仪器乙的名称是_。(2)实验室用漂白粉加浓盐酸制备Cl2的化学方程式为_。(3)碱石灰的作用是_。(4)向仪器甲中通入干燥Cl2之前,应先通入一段时间的CO2,其目的是_。(二)提纯:(5)粗产品中常含有POCl3、PCl5等。加入黄磷加热除去PCl5后,通过_(填实验操作名称),即可得到PCl3的纯品。(三)分析:测定产品中PCl3纯度的方法如下:迅速称取4.200 g产品,水解完全后配成500 mL溶液,取出25.00 mL加入过量的0.100 0 molL1 20.00 mL碘溶液,充分反应后再用0.100 0 molL1 Na2S2O3溶液滴定过量的碘,终点时消耗10.00 mL Na2S2O3溶液。已知:H3PO3H2OI2=H3PO42HI;I22Na2S2O3=2NaINa2S4O6;假设测定过程中没有其他反应。(6)根据上述数据,该产品中PCl3的质量分数为_。若滴定终点时俯视读数,则PCl3的质量分数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解析:(1)仪器乙为冷凝管。(2)用漂白粉加浓盐酸制备Cl2的反应为Ca(ClO)24HCl(浓)=CaCl22H2O2Cl2。(3)根据PCl3遇水能发生反应,氯气有毒知,碱石灰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并吸收多余的Cl2。(4)甲中通入干燥Cl2之前,先通入CO2,是为了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O2和水与PCl3反应。(5)PCl3、POCl3的沸点相差较大,可以利用蒸馏的方法分离。(6)根据提供的反应,有n(H3PO3)n(Na2S2O3)n(I2),则25.00 mL溶液中n(H3PO3)0.100 0 molL10.02 L0.100 0 molL10.01 L0.001 5 mol。根据PCl33H2O=H3PO33HCl,则4.2 g产品中n(PCl3)0.001 5 mol200.03 mol,PCl3的质量分数为100%98.21%。由于滴定管“0”刻度在上,若滴定终点时俯视读数,则计算时Na2S2O3溶液的体积偏小,根据n(H3PO3)n(I2)n(Na2S2O3)知n(H3PO3)偏大,故PCl3的质量分数偏大。答案:(1)冷凝管(2)Ca(ClO)24HCl(浓)=CaCl22H2O2Cl2(3)吸收多余的Cl2,防止污染环境;防止空气中的水分进入,影响产品纯度(4)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O2和水与PCl3反应(5)蒸馏(6)98.21%偏大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粗放式增长模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因: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