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防洪规划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36602 上传时间:2021-11-05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146.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河流域防洪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黄河流域防洪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黄河流域防洪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河流域防洪规划(简本)、乙 刖 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经济开发历史悠久,文化源远 流长,曾经长期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黄河又是 一条多泥沙、多灾害河流,洪水泥沙灾害严重,历史上给中 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 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黄河的问题高度 重视,黄河治理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保障了黄淮海平原的 安全,保障了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由于黄河水少沙 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治理难度大,洪水泥沙威胁依然是中 华民族的心腹之患。水利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8年布置开展了全国防洪规划编制工作。根据 水利部统一部署,结合流域防洪形势的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 对防洪要求,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流域内各省(自治区)有 关部门开展了黄河流域防洪规划编制工作,提由了黄河流 域防洪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听取了专家意见,反复征2004 年 11 月, 邀请各方面专家、求了流域内各省(自治区)有关部门的意见 水利部组织召开黄河流域防洪规划审查会,流域内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规 划进行了审查。在进一步征求流域内各省(自治区)人民 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意见、对规划修改完善的基础上,报请国务院审批。国务院于 2008年7月以(国函200863 号)批复了黄河流域防洪规划。本规划在总结以往有关规划、研究成果和黄河治理 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调查、收集及勘测,获取了最新 的经济社会、水文、泥沙、地形、地质资料,开展了大量的 基础及专题研究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中央水利工 作方针,结合新的形势及黄河流域的实际情况,对黄河防洪 减淤有关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对防洪工程体 系和防洪标准进行了全面复核,提由了防洪减淤规划布局, 以及防洪减淤工程和防洪非工程重大措施。为今后20年黄河流域防洪减淤建设与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i第一章防洪形势1.1 流域概况1.1.1 自然概况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海拔10002000 米之间的世界上最大、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高原,海拔 100 米以下的黄淮海平原,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 75.3万平方公里。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为黄河上游,干流河道长3472公里,流域面积 39.6万平方公里,在黄河流域内该河段具有 三个特点,一是上部的兰州以上黄河水量的主要来源区、沙量相对较少;二是中部的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水力资源丰富;三是下部的河套平原是黄河流域最富饶的地区之一,存在一定的防洪防凌问题。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为黄河中游,干流河道长1206公里,流域面积 34.4万平方公里,该河段具有四个特点,一 是河口镇至三门峡区间为黄土高原地区,暴雨集中,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是黄河下游洪水和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二是上部的河口镇至禹门口河段和下部的潼关至小浪底河段水力资源较 丰富,并且距电力负荷中心近;三是河口镇至禹门口区间煤炭资源丰富;四是中部的禹门口至潼关河段,河道宽浅散乱,存 在一定的河道治理问题,三门峡水库运用对本河段以下的潼关至三门峡大坝河段也造成了一定塌岸问题。在本河段汇入的渭河和在中游下部汇入的沁河等重要支流的下游地区经济社会 较为发达,存在一定的防洪问题。桃花峪以下为黄河下游,干流河道长786公里,流域面积2.2万平方公里,除艾山附近为山区丘陵外,其余全靠堤防约 束洪水泥沙,由于泥沙淤积,使该河段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地上 悬河,河道成为淮河和海河的分水岭,堤防保护的是黄河在历史上决口改道淤积形成的、绝大部分属于淮河和海河流域的、 我国最大的平原-黄淮海平原,是我国经济社会的核心地区之一,历史上堤防频繁决口改道,黄河洪水泥沙对黄淮海平原带来巨大的灾难,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1.1.2社会经济概况黄河流域有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 9省(区)的340个县(市、旗),2003年 人口 11270万人,耕地面积 24362万亩,国内生产总值 8912 亿元,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流域战略地位重要, 区域优势明显, 土地、矿产资源特别是能源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在 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中,具有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黄河下游防洪保护区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有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和河北等 5省110个县(市),主要为淮河、 海河流域。2003年区内人口 9010万人,耕地11193万亩,GDP 7200亿元,是我国重要的粮棉基地之一。还有治淮治海水系、 灌溉排水系统、京广、京九等众多铁路和公路干线、胜利油田和淮北煤田等众多能源基地1.2 洪水特征 黄河洪水按其成因可分为暴雨洪水和冰凌洪水两种类型。1.2.1 暴雨洪水暴雨洪水主要来自中游地区和上游兰州以上地区,洪水发生时间为610月。兰州以上地区雨区广, 降雨强度较小,洪水洪峰流量不大, 历时较长,是黄河上游宁蒙河段的主要成灾洪水,但只能形成中下游洪水的基流。黄河中游地区暴雨频繁、强度大、历时短,形成的洪水具 有洪峰高、历时短、含沙量大、陡涨陡落的特点,是黄河下游 的主要成灾洪水。中游大洪水按来源区分为两种类型,以三门峡以上来水为主的洪水称为上大洪水工以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来水为主的洪水称为下大洪水工 上大洪水”与下大洪水”不遭遇。黄河主要控制站及区间设计洪水见附表1。1.2.2 冰凌洪水冰凌洪水主要发生在黄河下游及上游宁蒙河段,黄河下游多发生在2月,宁蒙河段多发生在 3月。冰凌洪水峰低量小、 历时短、来势猛、水位高,防守难度大。1.3 水沙特征黄河水沙具有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显著特点。主要表现三个特点:一是水少沙多,进入黄河下游花园口天然水量仅有560亿 立方米,输沙量高达 16亿吨,多年平均含沙量 28.5公斤千克 每立方米,实测最大含沙量 911公斤每立方米(1977年),输沙 量和含沙量均为大江大河之最。二是水沙异源,水量主要来自上游兰州以上,沙量主要来自河口镇至三门峡区间,兰州以上来水占全河 55.6 % ,远超过流域面积占全河流域面积30%的比例,河口镇至三门峡区间来沙占全河91%,远高于流域面积占全河46%的比例;三是天然水沙量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汛期 710月,水量约占全年的 60%,沙量更为集中,占 90%,且往往集中在 几场洪水;水沙量年际间变化也很大,沙量更为集中,往往集 中在几个大沙年份。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黄土高原地区大规模开展了水土 保持,20世纪70年代已经初见成效,到规划现状年,平均每 年可减少入黄泥沙 3亿吨左右,约占来沙量的20%,总减少量约达100亿吨,为减少下游河道淤积作由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用水发展,利用黄河河川水资源量已达 360400亿立方米,占黄河水资源量的6070%,年平均入海水量由20世纪5060年代的500亿立方米左右降低到 20 世纪90年代的119亿立方米。在水资源利用时,非防洪水库 对中常洪水拦蓄利用,使水流过程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与自然情况相比,水沙关系进一步恶化。到本世纪中叶,即使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按规划全面实 施生效时,年平均进入黄河的沙量仍有 8亿吨左右,仅占自然情况下的50%,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的增加,若不考虑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向黄河补水,在强化节水条件下, 黄河年平均缺水量将高达 104亿立方米,输沙入海水量将进一步被挤 占,水少沙多和水沙关系不协调的矛盾越来越突生。1.4 设计洪水位黄河下游、宁蒙河段、禹门口至潼关河段(以下简称禹潼 河段)等干流河段,以及渭河下游等支流河段,属于冲积性河 道,来沙量大,河道淤积严重,冲淤变化剧烈,设计洪水位一 般随着河道淤积逐步升高。当上游建设大型水库拦沙时,设计洪水位会在短期内降低,如小浪底水库建设, 使黄河下游设计洪水位短期内降低, 水库运用约20年后,若无其它拦沙设施, 下游设计洪水位又将恢复到建库前的情况。黄河下游设计洪水位采用2000年、2010年、2020年水平的最大值,主要站不同 水平年设计洪水位见附表 2o宁蒙河段设计水位采用设计洪峰 流量相应水位和历史最高凌洪水位的最大值。1.5 洪水泥沙灾害黄河是一条多泥沙多灾害河流,尤其黄河下游是举世闻名的 地上悬河历史上决口改道频繁,洪水泥沙灾害历来十分 严重。据不完全统计,从公元前 602年(周定王五年)至 1938 年的2540年间,下游决口泛滥的年份有 543年,决口达1590 余次,经历了 5次重大改道和迁徙。 洪水泥沙灾害波及范围西起孟津,北抵天津,南达江淮,遍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 和江苏等5省的黄淮海平原,纵横 25万平方公里,给中华民 族带来了深重灾难。近代有实测洪水资料的 1919年至1938年的20年间,就 有14年发生决口灾害。 如1933年8月,陕县站由现洪峰流量 22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沙量高达36亿吨,下游两岸发生50多处决口,受灾地区有河南、山东、河北和江苏等4省30个县,受灾面积 6592平方公里,灾民 273万人。在黄河下游河道不发生重大改道的前提下,现行河道洪水泥沙泛滥范围约 12万平方公里,涉及冀、鲁、豫、皖、苏五 省的110个县(市)。黄河堤防一旦决口,水冲沙压,除直接 经济损失十分巨大外,还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洪水居高临下,将导致人员大量伤亡,京广、津浦、陇海、新有、京九等 铁路干线、许多公路干线、大量生产生活设施、治淮和治海工 程、引黄灌排渠系都将遭受毁灭性破坏。洪水携带的泥沙将淤高城市、农村地面,淤堵灌溉排水渠系和治淮、治海河水系, 湮没铁路、公路路面,大片良田沙化,黄淮海平原生态环境将 遭受严重破坏,长长期难以恢复。将对打乱全国经济发展部署。 黄河下游防洪治理历来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史称 中华民族 心腹之患 是黄河防洪的重中之重。由于黄河下游改道和水少沙多的特殊性,为滞洪沉沙、减少地方加高幅度和频次的需求, 在改道后重新建设堤防时, 在 黄河下游两岸大堤之间预留有 3956平方公里滩区,从建设堤防开始滩区就居住有大量人口,目前已发展到179.3万。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下游较严重的洪水泥沙漫滩29次,在滩区沉积泥沙约70亿吨,为保证黄淮海平原安全做由了巨大贡献。 但却造成滩区累计受灾人口887.2万人次,淹没耕地2560.3万亩次,倒塌房屋153.5万间,给滩区居民带来巨大损失。目前 滩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十分落后。黄河上游宁蒙平原、中游关中平原和汾河盆地等地区是黄 河流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区内有西安、太原、西宁、兰州、银川、呼和浩特等重要城市,还有京包、包兰等国家重点铁路 干线,洪水泥沙灾害也很严重。1.6 防洪治理成就从1946年人民治黄以来,国家高度重视黄河下游治理问 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下游主要进行了三项重大措施:一 是建设堤防、河道整治工程约束洪水,排洪排沙入海;二是建 设滞洪区分蓄超标准洪水;三是在下游河道进行了清淤疏浚试验。在中游地区也主要进行了三项重大措施,一是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减少入黄泥沙;二是在中游干支流流修建水库,逐步 形成水沙调控体系, 拦蓄超标准洪水,利用骨干水库拦沙库容 拦沙,并调水调沙;三是在中游具有较大滩区的小北干流进行 了放淤试验。水土保持。截止 2003年,已累计在黄土高原地区初步治 理水土流失面积 21.5万平方公里,建成淤地坝8.7万座,其中 骨干坝4714座,年平均减少入黄泥沙3亿t左右。洪水泥沙调控体系。先后在黄河中游建干支流建成三门 峡、小浪底、陆浑和故县水库。有三项作用:一是联合调节洪 水,使黄河下游花园口千年一遇洪峰流量由42100立方米每秒削减至22600立方米每秒,下游超标准洪水得到有效控制。二是利用三门峡、小浪底拦沙库容拦沙,三门峡水库拦沙于20世纪60年完成,拦沙量约 60亿t;小浪底水库设计拦沙库容 75亿立方米 (拦沙约100亿t),目前已拦沙 24亿m3(约32亿 t);三是调水调沙,长期利用小浪底约 10亿立方米库容调水调 沙,年平均可以减少下游河道淤积约0.3亿to下游河防工程。现状临黄大堤长度 1371km,分别在1950 2003年进行了 4次加高,并开展了放淤固堤等堤防加固。在 进行堤防建设的同时,对保护堤防安全的险工进行了改建。为减少下游河势游荡摆动的问题,从下游至上游开展了河道整 治,目前有 521km长河道的河势得到基本控制,尚余铁谢至 高村299km河道的河势尚未得到控制。滞洪区。为了分滞黄河下游超标准洪水,先后在开辟了黄河下游左岸的北金堤、右岸的东平湖、左岸的北展宽区、右岸 的南展开区、左岸的大功五处滞(分)洪(凌)区。下游滩区滞洪沉沙和束水攻沙。下游堤防工程布局延续了明朝潘季驯的治河思想。在陶城铺以上堤距较宽,也称为宽河段,平均堤距为 7.5公里,平常行水的中水河槽宽度只有1公里左右,预留有约 3956平方公里滩区滞洪沉沙。在陶城铺以 下缩窄河道,也称为窄河段,平均堤距为2.8公里,约束水流,集中水势,多排沙入海。92亿吨,其中滩区淤积约 水流路,减小主流游荡范围,19501997年下游河道共淤积泥沙 65亿吨。开展的河道整治,理顺中 提高输沙能力。在上述措施的作用下,19501997年下游河道多年平均1.9亿吨,较自然情况的3.7亿吨减少1.8亿吨。小浪底水库拦 沙和以小浪底水库为主的连续多次调水调沙,下游最小平滩流量由2002年汛前的18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 2005的3600立方 米每秒左右,河槽形态得到初步调整。在上述重大措施加上沿河军民的严密防守,使黄河下游 60多年来伏秋大汛没有决口,扭转了历史上黄河下游频繁决 口改道的险恶局面,保障了黄淮海平原的稳定发展。通过上述长期实践,基本认识到需要按照T拦下排,两岸分滞”处理洪水和 叁、排、放、调、挖 ”综合措施处理泥沙 的方针进行治理, 对黄河下游河道采取宽河固堤的方略,才能确保下游安澜。在加强下游防洪治理的同时,进行了黄河上游宁蒙河段、 中游禹潼河段、潼三河段和渭河下游、沁河下游等重要支流治 理。1.7防洪形势及问题黄河是世界上最复杂难治的多沙河流,流域防洪减淤体系的构建任重道远。当前黄河水土流失治理减沙的比例,远小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今后这种局面还要长期存在,水少沙多问题更为突生,水沙关系更为不协调,下游上级悬河”加剧,地上悬河”形势严峻。小浪底水库拦沙期的拦沙和调水调沙作用,可以使下游河道在2020年以前基本不淤积,上级悬河”的局面得到遏制,但拦沙期结束以后, 水沙关系依然更加不协调,小浪底水库长水调水作用难以抵挡巨量的黄河泥沙,下游河道又要恢复全面淤积,中水河槽逐步萎缩,上级悬河”又开始发展。由于堤防质量差,河势游荡多变,大洪水和中常洪水仍有决堤的可能; 东平湖滞洪区围坝质量差,退水困难,湖区安全建设遗留问题较多,分洪运用难度很大;河口不断淤积延伸,引起下游河道 溯源淤积。下游滩区居住有 179.3万人,安全建设滞后,没有 淹没补偿政策,滩区经济发展与治河矛盾突生;洪水泥沙威胁依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黄河下游防洪减淤体系的构建任重道远。上游内蒙古河道由自然状况下的微淤型变为剧烈淤积河 道,渭河下游淤积问题还没有解决,潼关高程在328米高程居高不下,宁蒙河段、中游小北干流(禹门口至潼关河段)禹潼 河段和潼关至三门峡大坝库区等干流河段,以及沁河下游、渭河下游等主要支流防洪工程不完善。流域病险水库多,城市防洪设施薄弱;非工程措施不完善,流域防洪形势仍很严峻。加之人水关系不协调,人与河争地”、与河争水”现象严重,加剧了河道萎缩,排洪能力急剧下降,加上防洪保护区经 济社会发展对防洪减淤提由了更高的要求,防洪减淤面临的挑战增多,困难更大。第二章指导思想及目标2.1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认真总结黄河治理经验的基础 上,针对黄河洪水、泥沙的特点及经济社会发展对黄河防洪的 新要求,按照 T拦下排,两岸分滞”处理洪水和 叁、排、放、 调、挖”综合措施处理泥沙的方针,进一步完善黄河防洪减淤 体系;完善水沙调控措施, 逐步实现对洪水泥沙的科学管理与 调度;重视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建立和完善防洪社会化管理机制,提高抗御洪水泥沙灾害的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防洪安全保障。2.2 基本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保障人民 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有效地控制洪水和泥沙淤积,同时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给洪水泥沙以由路, 规范人们的水事行为。2、防洪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合理确定不同保护 对象的防洪标准和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总体布局,使防洪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3、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采 取多种措施,水沙兼治,突生流域防洪减淤体系的整体作用, 协调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一般保护对象与重点保护对象的关 系。4、因地制宜、突生重点。根据黄河的防洪减淤情势,以10下游为重点,兼顾上中游干流河段、主要支流以及大中型病险水库、城市防洪。5、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建立和完善洪水预警 预报系统和防洪减灾保障机制,加强洪水风险管理。6、坚持优先控制粗泥沙,按照先粗后细进行黄土高原水 土保持,淤粗排细进行小北干流放淤,拦粗泄细进行水库拦沙,尽量减少对下游河道严重淤积的粗沙。7、规划拟定的防洪目标、防洪标准及防洪工程布局,要 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其他相关规划相衔接协调。2.3 规戈U目标黄河治理开发的终极目标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保障流域及下游防洪保护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防洪减淤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服从这一总体目标,谋求黄河的长治久安。2.3.1 近期目标近期到2015年,河口村水库投入运行,开工建设古贤水利枢纽,进一步完善初步形成的下游水沙调控体系,结合水土保持措施,利用小浪底水库拦沙和调水调沙,逐步恢复主槽行洪排沙能力,实现下游河道不淤积和4000立方米每秒左右中水河槽的塑造。基本完成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强化河道整治,初步控制游荡性河段河势。实施东平湖滞洪区工程加固和安全 建设,保证分洪运用安全。利用初步建成的黄河防洪减淤体系基本控制洪水,加上沿河军民的严密防守,确保防御花园口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堤防不决口。ii基本控制人为产生新的水土流失,按照先粗后细的原则, 粗泥沙集中来源区 1.88万平方公里基本得到治理,平均每年 减少入黄泥沙达到 5亿吨。实施小北干流无坝放淤工程,淤粗排细,减轻小浪底水库及下游河道淤积,并为有坝放淤积累经验。基本完成滩区安全建设,建立滩区淹没政策补偿机制,保 障滩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加强河口治理,相对稳定入海流路。黄河上中游干流、主要支流,采取综合措施控制潼关高程 不超过328米,重点防洪河段的河防工程基本达到设计标准, 大中型病险库除险加固全部完成,黄河流域及下游沿黄防洪任务较重的14座省会城市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加强防汛洪指挥系统、防洪调度系统、调水调沙系统等信 息化建设,以信息化为突破口,以建设 数字黄河”工程为重点, 基本实现防洪非工程措施及管理现代化。2.3.2 远期目标远期到2025年,建成古贤水利枢纽,基本形成黄河下游 的水沙调控体系,利用古贤水库拦沙和以小浪底、古贤水库为主的联合调水调沙,2020年以后60年,下游河道由剧烈淤积 变为微淤状态,基本维持中水河槽过洪流量;开展挖河固堤淤背,局部河段初步形成 相对地下河”雏形;根据河道淤积情况, 适时加高加固堤防, 维持下游中水河槽稳定,基本控制下游游荡性河段河势。加上沿河军民的严密防守,确保防御花园口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堤防不决口。继续开展水土流失区的治理,按照先粗后细的原则, 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以外的多沙粗沙区5.98万平方公里基本得到治理,平均每年减少入黄泥沙达到6亿吨。开展小北干流有坝放淤,尽量延长古贤水库和小浪底水库拦沙库容使用年限,减轻下游河道淤积。完善现有政策补偿机制,为滩区群众建设小康 社会奠定基础。适时开工建设黑山峡水库,今后长期利用黑山峡水库对龙羊峡、刘家峡水库反调节,调水调沙,基本恢复和维持黄河上 游内蒙古河段自然情况下的冲淤变化特性,基本恢复和维持中水河槽排洪能力。潼关高程降低1.52米。黄河上中游干流、主要支流防洪河段的河防工程达到设计标准,重要城市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第三章总体规划3.1 防洪区划防洪区包括防洪保护区、蓄滞洪区和行洪区。黄河防洪保护区面积15.5万平方公里;其中黄河下游防洪保护区面积12万平方公里,有人口 9064万人,耕地1.1亿亩,是黄河防洪 的重点。现有5处蓄滞洪区面积 5212万平方公里,有人口 337万 人,耕地533万亩;其中东平湖、北金堤滞洪区面积2943万平方公里,有人口 208万人,耕地 288万亩。行洪区主要是滩区,黄河下游滩区面积3956平方公里, 现有人口 179.3万人,耕地 375万亩。3.2 治理方略对于黄河下游,采取上拦下排、两岸分滞”处理洪水和叁、排、放、调、挖 ”综合措施处理泥沙的方针。按照 稳定 主槽、调水调沙,宽河固堤、政策补偿”方略确定黄河下游河道治理方向和滩区群众问题处理政策。对于黄河上游宁蒙河段,采取骨干水库恢复中水河槽排洪 水沙功能,控制凌期洪水。对于干流其它河段和重要支流,采 取以河防工程为主的防洪方案。3.3 防洪减淤体系总体布局下游防洪减淤体系由水土保持、水沙调控体系、放淤工程、河防工程、分滞洪工程和防洪非工程措施组成,其中水 土保持、放淤工程和水沙调控体系构成控制黄河粗泥沙的三道 防线。3.3.1 水沙调控体系水沙调控体系主要由龙羊峡、刘家峡、黑山峡(规划)、磺口(规划)、古贤(规划)、三门峡、小浪底等 7座干流控制 性骨干工程,以及陆浑、故县、河口村(规划) 、东庄(规划) 等支流水库组成。就防洪减淤而言,水沙调控体系具有拦蓄超 标准洪水、拦减泥沙、调水调沙三大功能,对黄河下游及上中 游河道防洪减淤具有重要作用。3.3.2 水土保持重点加强中游1.88万平方公里的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淤地坝系建设为重点,生物和耕作等措施 并举,综合治理。同时搞好预防保护与监督,防止人为产生新 的水土流失。3.3.3 放淤工程黄河干流部分河段引洪放淤是处理泥沙的重要措施 之一。小北干流(禹门口至潼关)河段滩地面积广阔,居民稀 少,是堆放泥沙的理想场地。通过工程措施淤粗排细,将部分 粗泥沙堆放于此, 延长小浪底水库拦沙减淤寿命,减轻下游河道淤积。3.3.4 洞防工程河防工程建设重点是黄河下游,包括以放淤固堤为主的堤防加固、河道整治、挖河固堤及 上级悬河”治理、河口治理等, 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同时,加强黄河宁蒙河段、禹潼河段、潼三河段等上中游 干流河段,以及沁河下游、渭河下游等主要支流重点防洪河段 的堤防、险工、控导工程、护岸等河防工程建设。3.3.5 分滞洪工程黄河下游分滞洪区现有东平湖滞洪区、北金堤滞洪区、 大功分洪区、齐河及垦利展宽区等 5处。小浪底水库建成运用后, 大幅度削减了下游稀遇洪水,有效控制了凌期洪水。本次规划调整为:东平湖滞洪区作为重点滞洪区,分滞黄河设防标准以内的洪水;北金堤滞洪区为保留滞洪区,作为处理超标准特大洪水的临时分洪措施;取消大功分洪区、齐河及垦利展宽区。 东平湖滞洪区是今后分滞洪区建设的重点。黄河下游滩区是行洪、滞洪、沉沙的重要场所,鉴于黄河 泥沙问题复杂,今后继续发挥滞洪沉沙功能。为保障滩区群众和全国人民共同建设小康社会,规划安排抓紧落实滩区淹没补偿政策和安全建设。3.3.6 防洪非工程措施防洪非工程措施包括水情测报、防汛专用通信网、信息网、决策支持系统、洪水调度等数字防汛建设,加强防洪工程的统一调度和管理、防洪区管理,强化防汛机动抢险队建设,制定 完善有关政策、法规,加强水政执法,逐步形成适应防洪减淤 体系有效运作的管理保障体系。3.4 洪水泥沙由路安排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 是黄河复杂难治的 症结所在。黄河防洪不仅要控制洪水,更重要的是处理泥沙。3.4.1 洪水由路安排根据黄河下游分段设防流量,规划对黄河发生千年一遇和 万年一遇洪水由路安排如下:当黄河发生千年一遇洪水(1982年型, 下大洪水”)时, 相应花园口洪峰流量为42300立方米每秒,12天洪量为164亿立方米,经三门峡、小浪底、陆浑、故县四库联合调度,水 库拦蓄洪水49.9亿立方米,将花园口天然洪峰流量42300立方米每秒削减至22600立方米每秒,接近花园口设防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洪水演进至孙口洪峰流量为18100立方米每秒,东平湖滞洪区分洪7500立方米每秒,滞蓄洪量 13.4亿立方米,艾山干流下泄流量 10600立方米每秒。考虑南岸山 区支流加水1000立方米每秒,艾山以下流量为11600立方米每秒,超由设防流量600立方米每秒,需要利用北金堤滞洪区 末段张庄闸倒灌滞洪或者堤防超高强迫行洪。当黄河发生万年一遇洪水时,相应花园口洪峰流量为55000立方米每秒,12天洪量为201亿立方米。经三门峡、 小浪底、陆浑、故县四库联合调度,水库拦蓄水量70.7亿立方米,花园口洪峰流量由55000立方米每秒削减为 27400立方米每秒;利用堤防超高强迫行洪至渠村分洪闸向北金堤滞洪 区分洪7.1亿立方米,洪水演进至孙口洪峰流量为 17500立方 米每秒,再利用东平湖滞洪区分洪16.5亿立方米,艾山以下流量为11000立方米每秒。3.4.2 泥沙由路安排按照 及、排、放、调、挖”综合措施处理泥沙。在规划期内,水土保持平均每年减少入黄泥沙达到56亿吨;小北干流无坝放淤泥沙约 10亿吨;小浪底水库拦沙约100亿吨,古贤水库开始投入拦沙运用。此外,通过以小浪底水库为核心调水调沙,塑造中水河槽;并对下游局部卡口河段及河口挖河疏 浚,排沙入海。预计至规划期末,下游河床高程基本与2000年河床高程持平。本世纪中叶,将基本形成黄河防洪减淤体系,水土保持平均每年减少入黄泥沙达到8亿吨左右,小北干流放淤泥沙约100亿吨,古贤水库拦沙 138亿吨,磺口水库投入拦沙运用可 再拦沙144亿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向黄河补充充足水量,水沙调控体系调水调沙运用,塑造协调的水沙过程,排沙入海, 恢复和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依靠上述措施的综合作用,今后 100年内,下游河道可基本上不致大幅度淤积升高。第四章下游防洪减淤规划4.1 水沙调控体系4.1.1 调水调沙根据总体布局,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由龙羊峡、刘家峡、黑 山峡(规划)、磺口(规划)、古贤(规划)、三门峡、小浪底 等7座干流控制性骨干工程, 以及陆浑、故县、河口村(规划)、 东庄(规划)等支流水库组成。位于上游的龙羊峡、刘家峡、黑山峡(规划)水库为主构成黄河水量调控子体系。位于中游磺口 (规划)、古贤(规划)、三门峡、小浪底为主工程黄河洪水泥沙调控子体系。龙羊峡水库为多年调节水库,刘家峡和黑山峡水库为年调 节水库。这三座水库均投入运行以后,通过龙羊峡、刘家峡两 座调节,使黑山峡以上22座梯级电站发电效益达最大,在发电效益最大时,同时使上游来水均匀化,为全河枯水期供水创造由良好的条件, 黑山峡水库对下泄流量反调节,在保障全河供水后,将富裕水量需在水库中,汛期集中泄放,恢复宁蒙河 段中水河槽行洪排沙功能,同时恢复中游洪水泥沙调控子体系调水调沙来源于上游的动力。位于中游的洪水泥沙调控子体系调水调沙,调节水沙过程,改变黄河水沙不平衡的自然状态,使之尽量适应河道的输沙特性,可以减少河道淤积,恢复和维持中水河槽行洪洪能力。 其作用已在2002年2004年以小浪底水库为核心的黄河三次 调水调沙试验中得到检验。调水调沙是防洪减淤的一项重要措 施,针对不同的来水来沙条件、水库蓄水淤积及下游河道淤积情况,采取相应的调水调沙模式,坚持不懈地实施调水调沙, 减轻河道淤积、塑造并维持黄河下游中水河槽行洪排沙能力。4.1.2 水沙调控体系建设根据黄河防洪减淤体系的总体布局,在黄河干流修建古贤水库、磺口水库,继续深化黑山峡河段工程的前期论证,在支 流沁河修建河口村水库,与现有干支流水库联合运用,作为上拦工程及水沙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近期建成河口村水库,远期建成古贤水库。1、古贤水利枢纽古贤坝址位于黄河北干流峡谷下段,控制流域面积49万平方公里。枢纽的开发任务以防洪减淤为主,兼顾供水、发电 等综合利用。水库总库容153亿立方米,拦沙库容 104.5亿立方米,长 期有效库容48.5亿立方米,防洪库容 35亿立方米。水库通过拦沙、与小浪底水库联合调水调沙运用,可以减轻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延长小浪底水库拦沙寿命,降低潼关并控制高程;与 小北干流放淤结合,可塑造适合小北干流放淤的水沙条件,利于小北干流放淤。2、河口村水库河口村水库位于沁河最后一段峡谷由口五龙口以上约9公里处,控制流域面积9223平方公里,占沁河流域面积的68.2% ,占黄河小花间流域面积的25.7% o水库的开发任务是以防洪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发电并 为黄河干流调水调沙创造条件。河口村水库总库容3.47亿立方米,长期有效防洪库容2.39亿立方米。1.1 门峡、故县水利枢纽三门峡、故县水利枢纽是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重要工程, 针对两枢纽工程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进行处理。1.2 下游河防工程及河道治理1.2.1 堤防工程1、设防标准及堤防级别下游临黄大堤属于特别重要的1级堤防,设防流量仍采用国务院批准的防御花园口22000立方米每秒洪水标准, 具重现期近千年一遇,考虑到河道沿程滞洪,夹河滩21500立方米每秒、高村20000立方米每秒、孙口 17500立方米每秒,在东平 湖滞洪区分滞洪作用和长清、平阴山区支流加水后,艾山以下11000为立方米每秒,重现期约 2030年一遇。2、堤防加固对沁河口以下重要堤防全面加固。加固原则是:以放淤固堤为主,截渗墙加固为辅; 凡具备条件的堤段均采用放淤固堤 加固,对背河有较大村镇、搬迁任务较重的堤段采用截渗墙加固。规划加固堤段长 1273.3公里,其中放淤固堤1185.6公里、 截渗墙加固87.7公里(见附表 3)。放淤固堤宽度为 100米, 高度与设计洪水位平,顶部种植适生林。3、堤防加高帮宽各河段的堤防超高为:沁河口以上2.5米,沁河口至高村3.0米,高村至艾山2.5米,艾山以下2.1米;堤顶宽度12米, 加高帮宽堤段长 1190.9公里,其中堤防加高597.6公里已基本 完成(见附表3) o4、险工改建加固改建、加固险工坝垛数5279道,坝型采用乱石坝或扣石坝,坝顶比大堤顶部高程低1米。在中牟、原阳、长垣、兰考、濮阳等易发生严重顺堤行洪 的堤段修建防护坝 131道,对达不到标准的现有防护坝加高加 固。5、穿堤建筑物改建、加固引黄涵闸 30座,对麻湾分凌闸进行处理,对 现有11处虹吸全部拆除。6、堤防附属工程防浪林:在临黄大堤平工段临河侧种植防浪林,防浪林长1060.7公里;防浪林宽陶城铺以上50米,陶城铺以下 30米。堤顶硬化:安排堤顶硬化1218公里,参照三级公路建设。防汛道路及防汛屋:沿堤平均10公里修建一条上堤防汛道路,总长1370公里。防汛屋规模按每公里120平方米计,统一规划,集中建设。7、结合引黄沉沙淤筑相对地下河试点工程结合引黄沉沙淤高堤防背河地面是构筑相对地下河的措施之一。选择马扎子和人民胜利渠两处试点工程,由国家和地方共建,待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1.2.2 河道整治1、整治方案及规划治导线采用微弯型整治方案,整治流量4000立方米每秒。规划治导线主要参数如下:整治河宽为:白鹤至花园镇 800米,花园镇至高村 1000 米,高村孙口 800米,孙口至陶城铺 600米。排洪河槽宽度不小于 20002500米。2、控导工程建设黄河下游新建、续建控导工程 98处,长156.7公里,其 中高村以上111.4公里,占71% (见附表4)。修建控导工程坝 垛数1567道。加高加固控导工程 202处、坝垛4618道。1.2.3 二级悬河”治理陶城铺以上河段 上级悬河”发育,其中东坝头至陶城铺河 段最为严重。结合水库调水调沙及河道整治,通过疏浚主槽等措施,淤填堤河、淤堵串沟,治理上级悬河”。1.2.4 挖河疏浚挖河疏浚的重点是东坝头以下河段、畸形河段和河口段。对东坝头至渔洼 591公里河段的过渡段主槽进行开挖,挖生的泥沙用于加固堤防、二级悬河治理、淤筑村台。配合河道整治 工程对畸形河段疏浚,理顺河势,对河口过渡段主槽及拦门沙进行开挖,疏通尾闾,以利向深海输沙。1.3 东平湖滞洪区建设1、滞洪区工程围坝为1级堤防,超高2.5米。对77.8公里围坝采用截渗 墙加固,对围坝末端7公里坝段进行加高,对石护坡破损部分 进行翻修加高,对背湖侧坝脚残缺坝段进行固脚防护,对坝顶进行硬化。二级湖堤为4级堤防,规划二级湖堤加高9.6公里,加固8公里,石护坡翻修加高8.6公里。现已基本完成。疏通北排和南排通道,改建二级湖堤上的八里湾闸。对围坝及山口隔堤上的 8座灌、排险闸进行改建加固或拆除。2、戴村坝以下河防工程戴村坝以下大清河堤防,左堤为 2级堤防,超高2米;右 堤为4级堤防,超高1.5米。堤防加高帮宽 27.8公里,修筑后 仓戈14.4公里;对现有险工及控导工程改建加固。3、滞洪区安全建设老湖区建设村台面积391.6万平方米,将 6.5万人就近迁至村台顶部居住。 老湖区的剩余部分群众和新湖区,建设临时撤退道路117公里,当分洪运用时,将老湖区 8.6万人和新湖 区16.1万人临时撤离。1.4 滩区安全建设及政策补偿1、安全建设对距离大堤1公里以内村庄和 落河村”人口实施外迁,外 迁人口 46.7万人,按移民建镇标准建设;对封丘倒灌区人口 采取临时撤离措施, 修建撤退道路200公里;对其余人口修建 村台,将居民迁至村台顶部居住,村台防洪标准为防御花园口12370立方米每秒洪水(20年一遇),台顶超高1米,按人均 60平方米建设(见附表 5)。2、政策补偿黄河下游广大滩区是行洪、滞洪、沉沙的重要场所,从历 史及现状情况看, 滩区具有滞洪区的性质,应尽快建立淹没补偿机制,制定黄河下游滩区淹没补偿办法。1.5 河口治理规划期内仍行河清水沟流路。河口段设防流量 10000立方米每秒,左岸北大堤为1级堤防,超高2.1米;右岸南防洪堤为2级堤防,超高1.9米。对北大堤49.7公里加高帮宽,对北大堤及南防洪堤进行 堤顶硬化,并种植防浪林。续建险工3.9公里,加高加固 7.2公里。新建、续建控导工程7处,长11.8公里。加高加固控导工程11处,长23.1公里。根据河口流路延伸情况适时改走北汉,主要工程措施包括引河开挖及修建导流堤、截流坝、控导工程等。1.6 小北干流放淤工程小北干流(禹潼河段)两岸滩区面积广大,经济社会发展 相对落后,是实施大规模放淤堆沙的理想场地。小北干流放淤不仅可以减缓下游河道淤积,还可以减轻小浪底、 三门峡水库淤积,延长水库寿命,是处理黄河泥沙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按照全面规划、近远结合、分期实施的原则。近期实施无 坝放淤,放淤量约 10亿吨;远期实施有坝放淤,最终达到放 淤泥沙100亿吨左右。在放淤时尽可能淤粗排细。小北干流放淤的核心是淤积粗沙,有很多重大技术问题需要解决。2004年在连伯滩开展了无坝自流放淤试验,初步积 累了淤粗排细经验。 规划在此基础上, 继续开展无坝自流放淤 试验,加大放淤试验力度,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推广。有坝放淤是在禹门口河段修建水利枢纽壅高水位,两岸各修建一条输沙干渠,自上而下逐步修建放淤闸、围格堤、退水 闸等工程,分段自流放淤。鉴于禹门口水利枢纽库容较小,主 要起壅高水位的作用,水沙调控能力较弱,必须修建库容较大 的古贤水利枢纽,利用古贤水库人工塑造适宜小北干流放淤的 水沙过程。第五章 上中游干流、主要支流及城市防洪、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规划5.1 上中游干流防洪5.1.1 宁蒙河段防凌(洪)1、调蓄工程黑山峡水库是宁蒙河段防凌(洪)的控制性水库。利用该水库对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进行反调节,恢复并维持宁蒙河段的中水河槽行洪排沙功能,并拦蓄凌汛期水流形成河槽需水增 量,对宁蒙河段防凌(洪)安全具有巨大作用,继续深化黑山峡 河段工程的前期论证。规划期主要采用海勃湾水库拦蓄关键期 的河槽需水增量。2、堤防工程下河沿三盛公河段,防洪标准为二十年一遇,堤防工程级别4级;三盛公蒲滩拐河段, 左岸防洪标准为五十年一遇, 设计水位取设计洪水位和凌洪水位的上限。堤防级别为2级,右岸为三十年一遇,其中达拉特旗电厂附近67.7公里堤防级别为2级,其余堤段为 3级。堤防超高为:下河沿仁存渡 1.6米,仁存渡石嘴山 1.8米,石嘴山三盛公 1.9米;三盛 公蒲滩拐左岸 2.1米,右岸除电厂附近 2.1米外,其余堤段 2.0 米。加高帮宽堤防1393.4公里。采用后仓戈、填塘固基等措施 对堤防进行加固,其中后仓戈加固长748.2公里,对石嘴山以下现状堤防两侧的低洼地带进行填塘固基。将石嘴山以上河段 63条大的入黄山洪沟和排水干沟口、 对石嘴山以下河段十大孔兑等18条支流入黄汇口进行治理,入黄山洪沟及排水干沟治理标准,其级别较所在干流堤防级别低一级。对现有1266座穿堤建筑物进行统一合并、改建和新建, 使穿堤建筑物减少到 629座,以消除堤防隐患。3、河道整治宁蒙河段河道整治采用微弯型整治方案,整治流量为青铜峡以上河段2500立方米每秒,青铜峡以下 20002200立方米 每秒,整治河宽 300750米,排洪河槽宽 6002250米。规 划河道整治工程 253处(险工54处,控导工程 199处),长 559.3公里,坝垛 6934道。其中新建 498.5公里,坝垛 6180 道;现状工程直接利用41.1公里,坝垛510道;加固现有工程19.7公里,坝垛244道。5.1.2 禹潼河段、潼三河段对于禹潼河段,规划仍采用1990年国务院批准的治导控制线。根据近年来的河势变化情况,规划新建续建工程 21处,长55.7公里,其中控导工程 42.2公里,护岸工程 13.5公里。 加高加固工程 26处,长104.7公里。对于潼三河段,在上段进行河道整治,续建工程8处,长25.1公里;加高加固工程 7处,长18.6公里。在中下段修建 防冲防浪工程,新建、续建工程29处,长51.3公里;加高加固工程13处,长17.3公里。控制潼关高程。近期继续控制三门峡水库运用水位、实施潼关河段清淤、稳定裁弯流路、开展小北干流放淤,整治渭河口流路,并研究北洛河下游改道直接入黄工程等其它措施,将潼关高程控制在 328m o远期通过古贤等水库拦沙和调水调沙, 降低潼关高程。5.2 主要支流防洪5.2.1 支流治理范围及原则黄河支流众多,规划主要考虑部分防洪任务较重、洪灾损失较大的支流河段,包括沁河、渭河、汾河、伊洛河、大汶河 等33条支流的38个河段。治理原则为:对于河道较宽、洪水灾害以决溢为主、保护 区面积较大和人口较为密集的平原河段,采取以堤防建设为 主,同时对河势变化较大的河段进行河道整治工程建设。对于河道较窄、洪水灾害主要是塌岸、保护对象多为河谷JI地及沿岸村镇的山区峡谷型河段,原则上采用修建护岸工程进行防 护,严格控制新建堤防,避免与水争地,保持行洪通畅。5.2.2 沁河下游沁河下游的设防流量为小董站4000立方米每秒。河口村水库建成前,其重现期为25年一遇;河口村水库建成后,沁河下游设防流量的重现期可达一百年一遇。1、堤防工程左岸丹河口以上堤防为4级,超高1米;丹河口以下堤防为1级,丹河口至老龙湾超高 2米,老龙湾以下按临黄大堤标 准建设,超高3米。右岸为2级堤防,超高1.5米。堤防加高帮宽57.8公里。堤防加固101.5公里,其中放淤固堤59.5公里,后仓戈加固堤段长42公里。对1、2级堤防进行灌浆及堤顶硬化,长144.4公里。改建穿堤砖闸 13座。2、险工及河势控制续建险工17处,长10.3公里;改建加固险工坝垛 729道。 根据河势变化情况,修建必要的控导工程,控导河势。5.2.3 渭河下游1、控制性骨干工程规划近期建设东庄水库,利用东庄水库拦减泥沙,减轻河道淤积。东庄水库位于泾河峡谷段由口以上约20公里,坝址控制流域面积4.32万平方公里,占泾河流域面积的 95.1%,占 渭河华县站流域面积的 40.6% o水库的开发目标是主要是防洪 减淤。水库总库容 30.1亿立方米,调洪库容 7.3亿立方米,拦 沙库容22.0亿立方米。2、河防工程堤防。渭河下游除耿镇、北田堤段保护区较小,防洪标准 为20年一遇外,其它堤段防洪标准均为50年一遇。堤防级别分别为4级和2级,超高分别为1.5米和2.0米。对渭河下游 192公里干堤全部进行加高帮宽;加固堤段长 161.1公里,其 中灌浆104.1公里,淤背15.7公里,后仓戈41.3公里。河道整治。采用微弯型整治方案进行河道整治,新建、续 建河道整治工程 36处,长39.6公里,其中险工 3处,长1.3 公里;控导工程 33处,长38.3公里。南山支流游治理。对渭河下游石堤河、罗纹河、方山河、遇仙河、罗夫河等 12条南山支流进行治理。335米高程以上南山支流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尾闾段按渭河50年一遇,堤防级别为4级。335米高程以下南山支流按十年一遇设计、尾 闾段按渭河五年一遇复核,堤防级别为5级。主要措施是扩宽 堤距增大过流断面,堤防加高加固。加高加固堤防长70.5公里,移堤新建堤防长50公里。3、三门峡库区返库移民安全建设移民围堤防洪标准为五年一遇,加高移民围堤25.0公里,加固移民围堤 87.8公里。新修坝垛护岸 99座,长8.0公里。 改建、新建桥梁、涵洞14座。改建和完善撤退道路 67.9公里, 新建、改建避水楼面积 19.7万平方米。沿渭河五处低洼地带引洪放淤,放淤总面积2.34万亩,设计引水流量83立方米每秒;新建、改建排涝泵站7座。5.2.4 金堤河下游实施金堤河下游二期治理工程,主要包括:堤防、护城堤、围站堤加固,下游支沟防洪排涝闸站建设及张庄电排站改扩建 工程,以及生产桥改建和增建等。5.2.5 其它支流河段除上述3个支流河段外,本次对汾河、伊洛河、大汶河等 防洪问题突生的 32条支流的其它35个河段(含沁河上游、渭 河上中游)也进行了规划,防洪规划河段总长4546.0公里,防洪标准为1050年一遇,防洪工程以河防工程为主。规划 新建堤防长443.9公里,加高加固长2025.2公里;防冲护岸新建工程长1871.9公里,加高加固长170.3公里。各支流河段防洪工程规划见附表 6。5.3 城市防洪5.3.1 防洪标准列入规划的城市为黄河干支流沿岸的8座省会城市和黄河干流沿岸防洪任务较重的6座地级市,共14座。具设防等级分别为:济南、西安、太原、郑州4座城市为I等,防洪标准为二百年一遇(指主城区,下同) ;呼和浩特、兰州、西宁、 包头、洛阳、开封 6座城市为n等,银川、石嘴山、乌海 3座 城市为田等,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延安为 W等,防洪标准为 五十年一遇。5.3.2 防洪工程城市防洪工程体系一般包括拦洪水库、河道堤防、护岸、 排洪沟渠、防洪墙等工程,个别城市还有分滞洪区。规划新建 水库4座,堤防1221.6公里,排洪渠 318.7公里,护岸515.4 公里,防洪墙60.9公里,开辟滞洪区 9处;加固水库15座, 堤防845.3公里,排洪渠 459.9公里,护岸140.6公里,防洪 墙5.5公里,滞洪区17处(见附表8)。5.4 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黄河流域病险水库较多,规划对防洪任务重要、溃坝后将 造成严重损失的 12座大型和72座中型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 固。其中青海 3座,甘肃3座,宁夏12座,内蒙古6座,山西8座,陕西24座,河南2座,山东26座。重点处理水库防 洪标准不足、大坝及泄洪建筑物安全问题。截止 2004年,已 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36座,其中大型6座,中型30座。大 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成果见附表7 o黄河流域山洪灾害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其次是内蒙古高原的局部地区。山洪灾害防治要与支流治理和水土保持相 结合。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防治措施以非工程措 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特别是要抓紧编制山洪灾害风险图,建立山洪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和制定可行的以撤 退、救灾为主要内容的应急预案。第六章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规划6.1 水土流失概况及治理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极为严重,使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达 16亿吨,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面积最广、强度最大的 地区。流域内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45.4万平方公里,占其面积64万平方公里的70.9%。河口镇至龙门区间的 18条 支流、泾河的马莲河上游和蒲河、北洛河刘家河以上地区的多沙粗沙区面积 7.86万平方公里,具面积仅占黄土高原地区水 土流失面积的17%,但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高达11.8亿吨,占全河的63%,其中大于 0.05毫米粗沙量占全河粗沙总量的 73% ,是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泥沙的主要来源。在多沙粗沙区内,有粗泥沙集中来源区 1.88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以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为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