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收获机的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上传人:1666****666 文档编号:36901695 上传时间:2021-11-01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铃薯收获机的设计毕业设计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马铃薯收获机的设计毕业设计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马铃薯收获机的设计毕业设计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目 录摘 要.1关键词.11 前言.11.1 马铃薯收获机发展概况.21.1.1 国内马铃薯收获机发展概况.31.1.2 国外马铃薯收获机发展概况.31.2 我国马铃薯收获机发展趋势.41.2.1 马铃薯生产现状.41.2.2 马铃薯收获机发展趋势.51.2.3 我国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趋势.52 马铃薯收获机械的类型及技术要求.52.1 马铃薯收获机械的类型.52.2 马铃薯收获机的技术要求.52.3 马铃薯收获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62.4 马铃薯收获机械的发展建议.73 整体结构的确定.73.1 总体结构.73.2 工作原理.73.3 主要性能参数.84 挖掘部件的设计.84.1 挖掘铲的设计.84.1.1 设计依据.84.1.2 平面铲主要参数的确定.94.2 切土圆盘的设计.135 分离部件的设计.135.1 转动输送筛式分离装置.145.2 摆动筛式分离装置.166 结论.19参考文献.19致 谢.201马铃薯收获机的设计马铃薯收获机的设计 摘 要:马铃薯为地下产物,且是块茎繁殖,收获受季节和天气限制。由于马铃薯的收获费时费力、劳动强度大且季节性强,因此给农民造成极大的困难。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就国内外马铃薯收获机现状、马铃薯收获机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介绍和分析,设计了组合分离式马铃薯收获机。对该机的主要参数进行了选择,对主要零部件的设计进行了理论计算。关键词:马铃薯;收获机;农业机械;机械;挖掘铲 The Design of the Potato Harvester Abstract: Potato is an underground plant. Its harvest is limited by the crown of the year and weather. Since the potato harvesting process has some difficult problems for farmers such as being strenuous and time consuming, great in labor intensity and urgent in seasonal demand. The paper analy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otato harvest, and a combined separation potato digger has been developed through selection of principal parameters and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for the design of essential parts.Key words: potato; harvester; agricultural machinery; machinery; digging shovel1前言马铃薯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市场潜力巨大。在国外,大约占 40%的马铃薯加工成食品后进入消费市场。在国内,一向被国人视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马铃薯产品也突然间在市场上风靡起来。在北京、上海、广州及西安等全国大中城市,以马铃薯条、马铃薯泥为基本原料的麦当劳、肯德基食品已占据我国快餐市场的半壁江山,而从各种渠道进口的其它油炸薯片或膨化食品等也滚滚而来。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屈东玉博士在日前召开的中国马铃薯学术年会上指出:“马铃薯是一种产量高、适应性强、经济价值大的作物,应把马铃薯主产区列入国家粮食商品粮基地,享受与水稻、小麦等商品粮基地同样的财税待遇,这将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有效手段。 ”马铃薯作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越来越大,而传统的马铃薯收获手段费时费事,劳动强度大且季节性强,因此给农民造成极大的困难。马铃薯种植区大部分在潜山和2腰山地区,落后的人工收获方式造成马铃薯冻害和减产等不必要的损失,农民对马铃薯收获机械的要求十分迫切。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推广应用小型马铃薯收获机势在必行。应用马铃薯收获机可以大大提高收获效率,降低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增产增收,减少收获损失,为我国马铃薯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我国马铃薯收获机械多年研制生产经验可以看出,日本、意大利、美国等国外机具适应垄作,很难适应我国平作种植形式。各类型机械需要进行多地域、多收获季节的田间试验和多轮改进,才能提高适应性。1发展马铃薯生产,对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脱贫致富及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马铃薯为地下产物, 且是块茎繁殖, 其收获方式以挖掘机为主。马铃薯收获机可以大大提高收获效率, 降低劳动强度, 减少损失, 为马铃薯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收获方式的落后极大的制约了马铃薯生产发展。为促进马铃薯生产地发展,解决机械化收获问题势在必行。马铃薯收获机械化的关键矛盾是配套动力与机具性能要求之间的矛盾。鉴于动力的限制,与 14kw 一下拖拉机配套机具的性能不宜要求功能全,只要完成起薯环节,让署块基本露于地面即可,其他工序由人工捡拾完成。从发展看这类机械作为与目前农村具有的小型拖拉机相配套的过渡性机型予以开发、推广。随着近年来马铃薯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对马铃薯收获的机械化水平的需求越来越大。1.1 马铃薯收获机发展概况马铃薯是我国北方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在内蒙、甘肃、宁夏、河北、山西、黑龙江、河南等省大面积种植,特别是内蒙、甘肃、河北北部等地因常年干旱少雨,气候寒冷,沙质土壤多,不利于其它作物的生长,马铃薯使成为这些地区的主产粮食作物。近几年来,马铃薯迅速以经济作物走向市场,大量销售到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各大城市,美国百事食品有限公司等国外企业也纷纷在我国以承包大面积种薯地形式而参与到马铃薯种植和深加工行业。随着马铃薯向规模化种植的发展,农民要求机械化收获的愿望日趋强烈。由于各地土壤、气候、地形及种植习惯的差异,种植机械发展相对滞后,多采用犁翻人工点播种植,行距不统一。小行距平作与大行距垄作形式共存,平作行距在 400-550mm 之间,垄作在 600900mm 之间。近几年,随着早上市鲜薯需求量的增加,收获季节提前,马铃薯茎叶生长旺盛,薯皮鲜嫩,机械收获更易破皮和缠绕拥土,使农艺要求与机械收获适应性的矛盾更加突出。机械化收获马铃薯技术,关键问题是收获机械适应性差,伤薯率高。因此,研制开发性能优良,适应性强,伤薯率低,多型号,价格适中,并能同大中马力拖拉机配套的收获机械是3非常必要的。21.1.1国内马铃薯收获机发展概况新中国成立初期, 我国收获马铃薯采用人工刨或旧犁挖掘的落后方式。直到 20世纪 60 年代中期,马铃薯收获机具的研制工作才逐步发展起来。研究人员在研究原西德、原苏联、日本、瑞士等国外机具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升运链式马铃薯收获机,但是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没能实现大面积推广和使用。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由于手扶拖拉机的大量推广应用, 国内又掀起了为手扶拖拉机配套的马铃薯收获机的研制高潮, 成功研制了鼠笼式马铃薯收获机, 但受当时的配套动力限制, 未能生产和推广。1979 年,12 国农机展览会后,国家将全部马铃薯收获机样机都投放在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从而为马铃薯收获机的研究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 由于国产小四轮拖拉机的大量推广和应用, 研制马铃薯收获机已被列入重要日程。而此后, 其市场需求旺盛, 先后有小型升运链式马铃薯收获机和振动式马铃薯收获机投放市场,并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1.1.2国外马铃薯收获机发展概况从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来看,马铃薯收获机发展较迟缓,只是近 50 年才发展到较高水平。国外马铃薯机械化收获起步早、发展快、技术水平高。在 2O 世纪 4O 年代初前苏联、美国就开始研制推广应用马铃薯收获机了,5O 年代末期全面实现了生产机械化。7O8O 年代,德、英、法、意大利、瑞士、波兰、匈牙利、日本和韩国亦相继实现了马铃薯生产机械化。国外马铃薯收获机械的技术水平相当高,不但生产率高而且高新技术已融于机具之中。如采用振动、液压技术进行挖掘;采用传感技术控制土壤喂人量、马铃薯传运量以及分级装载;采用气压、气流、光电技术进行碎土和分离及利用微机进行监控操作等。原苏联是生产收获机最早的国家。1960 年,马铃薯联合收获机保有量是 3 万台,1976 年,保有量是 6 万台,1979 年,马铃薯收获机械工业化程度达到 77%(其中国营农场为 84%,集体农庄为 73%);到 20 世纪 90 年代除,马铃薯收获机共有 16 种机型,其中 10 种是联合收获机,其中劳动生产率比其他 2 行收获机提高 1-2 倍。美国在 1948 年以前用收获机来收获马铃薯,然后人工捡拾。直到 1967 年,开始使用联合收获机,劳动生产率达到 100kg/(h人)。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联合收获机和分段收获的面积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 85%,其中联合收获已经达到 50%以上、20 世纪到 90 年代,美国已经基本实现了马铃薯收获机械化。4德国 20 世纪在 40 年代主要生产和使用抛掷式收获机;50 年代主要生产和使用升运链式收获机和捡拾装载机,进行分段收获;到 1970 年保有量达到 6205 台;70 年代开始生产联合收获机,机型有 20 多种,均是原联合收获机的变型,其保有量达到 6万台;90 年代开始生产收获-捡拾装载机和具有自动分选装置的联合收获机。日本在 1955 年以前使用畜力挖掘机,1955 年到 1965 年生产悬挂式的抛掷式和升运链式收获机。70 年代开始引进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联合收获机,并研制适合日本国情的联合收获机。目前,国外马铃薯收获机械大多采用升运链条式联合作业,技术上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由于国外马铃薯采用机械化垄作种植形式,适应这种特点而设计的收获机械在中国难以适应平作收获。以内蒙百事食品(中国)有限公司种薯基地进口机为例,其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种植方式采用垄作,行距为 900mm,收获机械为牵引式双行联合作业,多级链输送,配套动力在 597kW 以上,一次完成挖掘,土、石、薯、秧分离,并可实现薯块大小自动分捡、自行装车等功能该机为全液压操纵,各机构可实现自动折叠运输,伤薯率极低。机体与薯块可能接触部位均用橡胶件保护。又如,芬兰康克公司生产的双行马铃薯收获机为牵引式,配套动力为 336kW 以上,在拖拉机右侧实现挖掘,土、薯、茎叶分离,薯块直接装袋装箱。同时,该机可作为捡拾机使用,后部工作台为液压升降式,薯块或石头可直接运至田地头。日本生产的主要为单行履带自走式联合作业机,行走与输送链 HST 无级变速,发动机为水冷 4 冲程 3缸柴油机。1.2 我国马铃薯收获机发展趋势1.2.1马铃薯生产现状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17 世纪由荷兰人带到我国台湾。它是重要的粮食兼用和工业原料作物。目前,全世界主要种植马铃薯的国家有 148 个,总面积达1838 万 hm ,总产量 3 亿吨。近年来,种植业结构调整、马铃薯加工业的蓬勃发展、2西式快餐大量兴起、方便食品的不断涌现、加工产品的大量开发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以 10 万 hm /年的增长速度逐2年增加,2001 年达到 472 万 hm ,产量居世界第一位;2003 年,黑龙江省种植面积260 万 hm 产量达到 960 万吨。所以从机械化角度来看,马铃薯种植和收获机械蕴涵2着巨大的商机。31.2.2马铃薯收获机发展趋势(1)在我国,马铃薯收获机向集机电和液压技术为一体的大型化方向发展,从而5提高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2)向联合作业方向发展,实现多功能作业,降低作业成本和设备投入费用。(3)向自走式发展,装有分级装置,降低劳动强度。(4)注重产品质量,提高可靠性,实现互换性。1.2.3我国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趋势(1) 要加大公关力度,提高机具性能指标,使其尽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定型生产,占领国内市场,替代进口产品。(2) 提高“三化”水平,增加作业功能,以满足农业生产需求。(3) 提高机电、液压一体化和检测水平,开展联合作业机具的研制。(4) 提高生产企业的加工工艺水平,保证设备制造质量。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大幅攀升,这对我国马铃薯收获机机械生产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但同时也是一种挑战。总的来说,马铃薯收获市场潜力巨大,如果能充分抓住这个大好时机,认清国内马铃薯收获机械的应用现状,有选择地引进和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并及时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马铃薯联合收获机,将为我国马铃薯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2马铃薯收获机械的类型及技术要求 此处省略 NNNNNNNNNNNN 字。如需要完整说明书和设计图纸等.请联系 扣扣:九七一九二零八零零 另提供全套机械毕业设计下载!该论文已经通过答辩2.1 马铃薯收获机的技术要求国内马镥薯收获机械技术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各类型机均应具备以下技术要求:(1)挖净率要求挖深在 150200ram 之间,每行挖掘宽度在 350500ram 之间,挖净率应不低于 98。(2)明薯率收获机必须具有良好的分离机构,能将薯块与土壤分离,使分离后的薯块集堆或集条以便于人工捡拾明薯率应达 95。6(3)破损率收获时应尽量减少马铃薯破皮、切伤等损失,破损率应小于 5 。(4)生产率机械收获的目的在于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适时收获。因此,收获机作业时应具有一定的作业速度。(5)其它要求马铃薯收获机在尽可能减少自身动力消耗的情况下,其配套动力应具有一定的储备。分离机构应具有排石、去秧功能,以适应土壤、地形等方面的变化,以及收获后田地应平整,不能影响以后农田作业要求。42.2 马铃薯收获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动力配套问题1114kW 拖拉机虽是目前农村拥有量最多的动力机械,但问题的核心是小型拖拉机不适宜于配套单行收获机,动力不能满足一次完成挖掘、分离、薯块集堆或集条作业,更谈不上完成去秧、排石、装箱等功能。实践表明,不管收获机械如何改进,马铃薯收获仍然需要较高动力消耗,现在与小型拖拉机配套的收获机普遍存在动力不足的问题。虽然与 1822kW 以上拖拉机配套的单行收获机和 38kW 以上拖拉机配套的双行收获机克服了动力不足、适应性差的问题,作业质量也较好,但农户拥有该类型拖拉机数量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马铃薯收获机械的发展。(2)生产规模与种植形式目前,农村小规模生产方式制约了大中型马铃薯收获机的发展,收获机市场出现了先小型,后小中型并举的现象。马铃薯种植形式不统一也直接影响收获机作业性能。(3)机具性能问题目前我国各地研制的收获机普遍存在可靠性差,作业质量不稳定,适应性不强,功能不全等问题。2.3 马铃薯收获机械的发展建议(1)机具类型多样化、系列化、标准化。我国马铃薯收获机械的设计开发要适合国情,不但要适应我国广大农村现有的配套动力条件,还要适应各地不同的农艺要求。(2)提高机具可靠性。马铃薯收获机械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零部件易腐蚀、磨损或断裂,因此在设计时应从结构特性、制造工艺和材料处理等几方面综合分析,改7善零件的可靠性,进而提高整机的可靠性。(3)多功能联合收获。目前许多机型只有挖掘功能,没有分离清选和输送功能,生产率相对较低,实际收获时的成本较高。因此,要通过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进一步优化挖掘、分离、清选和输送功能,提高生产率。同时要提高机具的适应能力,完善根茬、残膜的收集功能,使其真正实现多功能联合作业。(4)加强基础性能的研究。研究土壤性质,可准确确定机具的受力特性,理地选择结构参数;研究马铃薯性状,可减少其破损量,提高分选效率。深入研究土壤和马铃薯特性有助于优化机器结构,提高其使用性能。3整体结构的确定3.1 总体结构本任务设计的马铃薯挖掘机与80-100马力的拖拉机配套作业,挂接方式为后悬挂,作业时需对行。该机主要由悬挂机架、转动输送筛、挖掘铲及铲架、切土圆盘刀、传动机构、摆动筛等机构组成。铲架通过螺栓安装在悬挂机架的侧板上,在铲架上安装有挖掘铲。在机架上焊有2点悬挂的地方,与拖拉机的悬挂机构相连。在机架中部安装有传动机构,它由传动箱、一对锥齿轮和传动轴组成。传动机构通过传动轴与拖拉机的动力输出轴连接,拖拉机的动力传动到转动输送筛和摆动分离筛上,使转动输送筛转动,将挖掘出的马铃薯输送到摆动筛上达到分离效果。转动输送筛的主动轴的转动作用由链条带动,从而使转动筛达到转动的效果。传动机构末端上有一偏心轮,偏心轮使与其相连的连杆一端作回转运动,在连杆另一端带动摆动筛使其摆动,使马铃薯和土壤达到分离的效果。53.2 工作原理 拖拉机通过悬挂机构牵引马铃薯收获机前进,拖拉机的动力输出轴与收获机的机传动机构通过传动轴相连接,在拖拉机启动后,结合动力输出轴使其转动,并通过传动机构传送动力,使转动输送筛转动、摆动筛转动摆动;在拖拉机前进过程中,挖掘铲挖出土垡,土垡沿挖掘铲传到转动输送筛上进行初次分离,然后由传动筛输送到摆动分离筛上再次分离,在摆动筛的摆动作用下薯块和泥土分离,并将薯块成条状铺放在挖掘机的后面,以便捡拾。63.3 主要性能参数马铃薯收获机主要性能参数见表1所示:表1 马铃薯收获机主要性能参数Table 1 Main performance parameters of the Potato Harvester项目 数值 项目 数值 8项目 数值 项目 数值 工作宽度 1800mm 纯小时生产率 0.250.60hm h 作业行数 2 行 集薯类型 铺条作业深度 200mm 理论明薯率 95%主轴转速 540r/min 理论挖净率 98%配套动力(拖拉机) 80-100 马力 理论破损率 5%作业速度 0.61m/s 行距 700900mm4挖掘部件的设计挖掘部分的作用是把薯块和土壤一起挖起,并把薯块和土壤输送到分离筛上。对挖掘部件的要求如下:(1)在尽量少挖取土壤的情况下挖净薯块;(2)挖掘深度稳定不损伤薯块,并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3)挖掘铲应有较强的碎土能力,对粘重土壤保证土垡能顺利通过,以便为分离薯块中的土壤提供有利条件;(4)要求挖掘部件的牵引阻力小,刃口的耐磨性好。为满足上述要求,采用了组合式挖掘部件。这种挖掘部件由三角平面多铲、铲架和切土圆盘刀组成。挖掘铲与铲架通过螺钉连接,铲架固定在机架上。切土圆盘刀安装高度可调节。4.1 挖掘铲的设计挖掘铲是挖掘机的主要部件,而挖掘铲的参数的选择是马铃薯挖掘机的设计基础。4.1.1设计依据主要依据是薯块的分布宽度、结薯深度和薯块成簇性等生长状况, 以及土壤土质和根系的抓土程度。按收获农艺相关指标挖净率、伤薯率、明薯率等, 对挖掘铲的设计要求是: (1)将所有薯块掘起, 保证挖净且不铲薯;(2)能流畅地将掘起物送往分离装置;(3)尽早漏土, 减小挖掘阻力, 避免机前壅土,且减小筛分部件负荷, 提高整机收获的明薯率。固定式三角平面多铲是挖掘机的主要工作部件之一,结构比振动式挖掘铲和主动圆盘挖掘部件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不需要动力传动。其缺点是容易产生壅土现象。壅土现象产生的原因:(1)土壤板结,有大土块、大石块和杂草缠绕;9(2)悬挂连接尺寸不正确,挖掘铲工作倾角过大或过小;(3)挖掘深度和前进速度超过设计值。但在土壤条件好的情况下,正确使用挖掘机是可以避免和减少壅土现象发生的。因此,固定式三角平面多铲在国内外仍得到广泛应用。74.1.2平面铲主要参数的确定三角平面多铲的铲面为平面,且常用在链杆式挖掘机上。因此,该机采用三角平面多铲,由11个三角平面铲组成,材料为65Mn。固定方式是通过铲柄固定在铲架上,并在各铲之间留有滑草间隙。(1)挖掘铲主要参数如:图1、图2图1 挖掘铲参数1Fig l Digging shovel parameter 12图2 挖掘铲参数2Fig 2 Digging shovel parameter 2铲刃斜角铲的倾角L铲的长度B铲的宽度10H铲后端高度(2)受力分析:铲刃斜角为了保证铲刃的自动清理,可由图3的受力分析确定。图3 受力分析Pig 3 Stress analysis2图4 铲尖受力分析Pig 4 Stress analysis of the scraper tip由公式 P0 sin(90 ) F (1)使土壤在铲刃上的滑切能力克服摩擦力,土壤与铲刃做相对运动。公式中P0作用在铲刃的阻力(N) F 土壤对铲刃的摩擦力(N) F = Ntg土壤对铲刃的摩擦角由摩擦定律知F = Ntg11N = P0cos(90- )将其代入(1)式得 90 (2)一般土壤对铲刃的摩擦角为=26.535,故取 =55为易。过大,茎杆和杂草不能被切断,而且会引起铲前堵塞;但是减小时,要达到同样的挖掘宽度,则必须增加铲的长度,这会增加工作阻力,并且需加强铲的强度。挖掘铲的倾角和铲的长度L可由图3的受力分析求得。根据土壤在挖掘铲上的受力分析可建立如下平衡方程式:PcosFG=0 (3)sinN Gcos Psin = 0 (4)F = tg (5)f式中:P 沿着挖掘铲移动掘起物所需的力(N) N 铲对土壤的反作用力(N) G 铲面上土壤的重力(N) F 土壤对铲的摩擦力(N) 土壤对铲的摩擦系数f将式(3)、(4) 、(5)联立解得: (6)pfGarctgfPgP = Gtg(+) (7)挖掘铲在工作过程中必然受到阻力的影响,工作阻力不仅只是由于铲起的土壤沿铲移动而产生的,同时,由于切割土壤的作用也会产生阻力,因此这部分力为P1=KA (8)如果不考虑土壤沿着铲面移动速度的影响,则铲的总阻力为R=P+ P1 =Gtg(+)+KA (9)式中: 土壤对钢的摩擦角= tgfK 犁沟土壤比阻(N/m )2A 铲面上土壤的横断面积(m )212轻质土K =1600020000N/m2中等轻质土K =2000024000N/m2中等坚实土K =2400030000N/m2(3)铲面的水平倾角铲面的水平倾角的理论值可由图5中对铲面移动的掘起物作用力的平衡方程确定。TRVh2GPCh图5 铲面水平倾角及铲的末端离地高度示意图Pig 5 The end of the horizontal Angle and the shovel shovel from the height mapP cos-T -G sin =0R -Gcos-P sin =0式中:P沿铲面移动掘起物所需的力R铲面对土壤的反作用力G掘起物的重力T铲面对掘起物的摩擦力T = R(为土壤对钢的摩擦系数) ff由此可得: =arctg( PG)/( P + G)ff如果超过上述值,则掘起物就会壅在铲面上,使薯块从铲侧滚落,同时也加大了工作阻力。实际中,角根据挖掘铲需要提升掘起物的高度和对松碎土壤的要求来确定,角增大,有利于破碎土块,但铲的工作阻力增加;角过小,影响入土深度。根据试验,取=1825。铲的长度L可由挖掘深度h与倾角计算,即:L = h / sin (10)铲的宽度B为130mm,边铲取宽度B1=165mm,总铲宽度B2=1800mm。由条件可13知,所要求的挖掘深度h =200mm,在此深度条件下马铃薯才能完全从土壤里挖掘出来,且不致铲坏马铃薯。取铲的倾角= 23,= 30(中等轻质土),则铲的长度L =355650mm,取L =340mm;铲的总阻力R =3542kN。挖掘铲主要参数见表2: 表2 挖掘铲主要参数Table 2 main parameters of the Digging Shovel项目 数值 项目 数值铲的倾角 23 铲的宽度 B 130mm边铲宽度 B1 165 mm 总铲宽度 B2 1800mm三角平面铲个数 11 个 铲间隙 27mm铲的长度 L 340 mm 铲刃斜角 55挖掘阻力受土壤类型、挖掘深度、铲的形状和铲的倾角等影响很大,因此该机采用三角平面多铲,由11个三角平面铲组成,各单铲之间留有27mm的间隙,间隙过大,易漏掉马铃薯,间隙过小会增大挖掘阻力。4.2 切土圆盘的设计在工作时,平面铲挖起的土垡容易散落在机器两侧,造成薯块丢失。为了客服这一缺点,本设计的挖掘铲两侧装有切土圆盘。圆盘不仅能阻挡薯块丢失,而且还切断茎叶和杂草,防止在铲侧堵塞。该机切土圆盘设计直径为D =530mm,厚度t=6mm,用65Mn钢制成。切土圆盘可以将垄两侧切割为土垡,切断互相缠绕的草蔓,避免在工作时平面铲挖起的土垡散落在机器两侧,造成薯块丢失,同时还可通过调整切土圆盘的安装高度来调节挖掘深度。如果调高切土圆盘的高度,挖掘深度增加;反之,则挖掘深度随之减少。8 95分离部件的设计配置在挖掘铲后面的分离部件在工作时承受的负荷大,其单位宽度的喂入量达100150kg/s.m,且要求分离掉的土壤达70%80%。该部件工作可靠,对薯块的损伤小,并在分离的同时把剩余部分向后输送,以便进行下一步的清选和分离。作业时为了防止石块卡在挖掘铲和转动输送筛之间,避免转动输送筛喂入口堵塞,在挖掘铲和转动输送筛之间设计了防石装置。被分离物料的成份主要有土壤、薯块、茎秧、杂草等。根系土壤交织粘合在一起,要想在较小的结构尺寸下提高分离明薯率,亦是设计难题之一。本设计采用转动输送筛和摆动筛组合式分离装置,转动输送筛为有效分离面积较大的杆式链组成,它相当于栅格式闭合回转筛。在输送筛上输送边的中部设有偏心抖动轮,起到边输送边抖动掉土壤的效果。摆动筛连接在输送链的后部, 垂直机器前进14方向振摆, 完成二次筛分和向机后铺放薯块的作用。5.1 转动输送筛式分离装置转动输送筛分离装置(运动简图见图6)具有较强的分离性能,并且在倾角达30时仍有良好的输送能力,结构简单,但是金属用量较大,金属链磨损较快。输送筛是由杆条和连接这些杆条的平胶带、被动式抖动轮、侧壁、架子等部分组成。杆条是由直径为10mm的圆钢,按一定间距固定在两条带子上组成。在输送筛上工作面的杆条下,设置有随动型的抖动轮,抖动轮直接与输送筛的升运链工作面的杆条相接,由升运链杆条带动,其转动的圆周速度与输送筛的工作速度相同,椭圆形抖动器的长半径和短半径之差使输送筛工作面的运动方向发生瞬时的周期性变化,从而抖动输送筛上的掘起物。WMNZ图6 输送筛运动简图Pig 6 Kinematic sketch of the monveyor mesh决定抖动强度的因素有抖动器长短半径之比、抖动器的数量以及输送筛的紧度和强度等。输送筛工作过程中并不完全作直线运动,在抖动器作用的某一瞬间可视为圆周运动。抛起土块时抖动器所需的最低转速由输送筛速度来决定。在粘土地工作时,最佳速度为2m/s。被动式抖动轮在工作时由输送筛的带条带动。抖动轮的形状设计为椭圆形,其振幅由前至后逐渐增大。椭圆形抖动轮工作较温和,产生的冲击力小,制造方便,工作稳定,可以满足在正常工作条件下的使用要求。被动式抖动轮结构简单,但是调节振幅和频率时必须更换不同形状的抖动轮。(1)初选椭圆形抖动轮参数:R= 65mmr= 45mm式中:15R 抖动轮大节圆半径r 抖动轮小节圆半径(2)椭圆形抖动轮的周长L按以下近似公式计算:1.5()LRrR r 3.141.5 (6545)65 45= 688 mm(3)能抛起物体的输送筛最低线速度计算公式:1min21gRVk式中:K 小节圆半径r与大节圆半径R之比,即 =0.69rKRg 重力加速度输送筛最低线速度1minV经验表明,K值取0.60.7时可获得较好的分离效果。因此选取R=65mm,r=45mm较为合理。那么, (11)1min29.8 0.0651.1/1 0.69Vm s(4)在收获机最大收获速度(1m/s)情况下,如能顺利输送,输送筛在此条件下最低输送速度应满足: =2minVcosv式中:在收获机最大收获速度下输送筛最低输送速度2minVV收获机最大收获速度输送筛工作倾角(本设计输送筛倾角为20)那么,= =0.94 m/s (12)2minV1 cos20由式(11)、(12)得: =1.1m/sminV为提高输送筛的输送和分离能力,应适当加大输送筛的线速度。而线速度过大会使工作功率提高,且容易伤薯。取:V=1.6m/s(5)被动式抖动轮的转速与输送筛线速度和抖动轮的周长有以下关系:16=134 r/min336060 1.610688 10VnL式中:n 抖动轮转速L 抖动轮周长V 运链线速度(6)抖动轮抖动频率f可按下式计算:f =Zn/60 =8 134/60=18 Hz式中:Z 抖动轮的凸顶数n 抖动轮转速(7)抖动轮结构见表3表3 抖动轮结构Table 3 Structure of the Shaking Wheel项目 数值 项目 数值抖动轮类型 椭圆形 转速 134r/min抖动频率 18Hz 大节圆半径 85mm小节圆半径 60mm 系数 K(K=r/R) 0.69输送筛线速度 1.6m/s(8)转动输送筛结构见表4表4 输送筛结构Table 4 Structure of the Conveyor Mesh项目 数值 项目 数值抖长度(轴距) 1542 mm 宽度(两带中心距) 1756 mm杆条直径 10 mm 杆条间隙 50 mm工作倾角 15 抖动轮个数 2平胶带式输送链是以带子的弹性变形来代替金属的交接摩擦,因此使用寿命长,工作时噪音小。带式输送筛是由链轮拨动杆条,因而造成杆条的磨损。为了提高胶带的强度,带中有用合成纤维制成的筋。转动输送筛式分离装置结构简单,而且在完成分离工作的同时还可以进行与水平成20的升运工作。5.2 摆动筛式分离装置偏心轮式摆动筛结构简单,工作可靠,非常适合作辅助清理部件。筛子采用有效分离面较大的条杆筛, 筛架由曲柄连杆机构驱动。除了筛子结构和安装角度外,影响摆动筛分离和输送能力的主要动力因素是筛体的加速度。由平面筛的运动分析可知, 筛体加速度的大小与筛面的倾角有关, 倾角加大则所需的加速度也17应加大。(1)初选摆动筛参数见表5:表5 摆动筛参数Table 5 Parameters of the Vibrating Screen 项目 数据 项目 数据筛面倾角 1015 筛条长度 490520 mm振幅 2638 mm 筛总宽 17601850 Hz(2)摆动筛的主要参数有:曲轴转速、曲轴偏心半径、筛面倾角、筛子摆动方向与水平之间的夹角、筛子摆动方向与筛面之间的夹角。物料在筛面上一面后滑移,一面被抛起,物料只有被抛起才能达到振动的效果,以使得土块和马铃薯分离。摆动筛运动简图见图7:物料在筛面上的运动形式和方向是由筛子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决定的。筛子加速度由下式决定: a = Rcost2土壤在筛上向下移动的条件为cossincossinfagf图7 摆动筛运动简图Pig 7 Kinematic sketch of the Vibrating Screen式中: 曲柄角速度(rad/s) R 区柄偏心半径(m)t 区柄转动时间(s)g 重力加速度(m/s2)18f 滑动摩擦系数,土壤和薯块对金属筛面的摩擦系数分别为0.50.8 和0.43 筛子摆动方向与水平面间的夹角() 筛面倾角() 筛子摆动方向与筛面之间的夹角()(3)筛面倾角和曲轴转速摆动筛结构如图8所示:图8 摆动筛结构Pig 8 Structure of the Vibrating Screen为了在筛面上抛起土垡,必须具备下列条件:a、筛子速度的法向分量(即对筛面垂直线的投影)应该向上;b、是筛子加速度的法向分量 应该向下,并且其绝对值应等于或大于重力加速度的法向分量,1即: (12)1 g cosa或 = R cost (13)2cossing查农业机械设计手册(下册)可知,对于对于放置在机器后部的辅助分离筛可19选定为=15;为了保证良好的输送能力,筛子摆动方向与筛面之间的夹角可选定为=20;选定曲轴偏心半径R=35mm。将选定的参数带入(12)或(13),取cost=0.5可计算曲轴转速:n=465 r/min取主轴转速:n=540r/min6结论中国作为世界的制造中心,正在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迈进,同时制造业又是整个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基石。制造也和农业的结合会给中国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马铃薯收获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我国加入 WTO 之后,马铃薯种植和收获农业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峻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更好的发展机遇。为了能够真正的抓住这个机遇,就需要马铃薯种植机和收获机的帮助,就必须用一些技术先进、挖掘效率高且伤薯率低的设计制造技术来提高我国马铃薯收获机制造行业的竞争能力和综合经济效益。本文的对马铃薯收获机的主要参数和结构进行设计,并且参考了一些现有的马铃薯收获机,对前人的设计进行了改进,期间主要完成了如下工作:(1)材料的搜集整理查阅相关资料查阅相关文章,并对相关的文章进行搜集、整理,选出与设计有关的资料备用,并且找出自己设计的产品与国内外的不同之处,说明其优点所在,拟定设计步骤,采用多方案设计,通过比较,选出最佳方案。(2)理论与计算设计,全部参数的设计 清楚的表达出挖掘机的结构,及相关设计参数,总体布置设计。(3)完成总装图,主要部部件图,撰写设计说明书主要完成与方案相符合的文章的撰写,包括摘要、前言、设计步骤、内容、参考文献等。图纸的绘制、总装图、部件图。参考文献1 张伟,徐树来,秦春兰.农业机械学上册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02 张伟,徐树来,秦春兰.农业机械学下册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0:456-4773 曹崇文翻译.收获机械M.北京: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1984:2324 王启平.机械制造工艺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1021595 田嘉海,赵清华.机械原理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5.12:34102206 吕金庆.马铃薯挖掘机、挖掘铲的设计M.农业机械出版社:15767 上海市大专院校机械制造工艺学协作组.机械制造工艺学:971258 农业部农机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编.农机化适用新技术读本M.兵器工业出版社,20009 沈再春.农产品机械与设备M.农业出版社,1993:126610 李自华.农业机械学M.农业出版社:12211 张耀宸主编.机械加工工艺设计手册M.航空业出版社,1987:10218012 戴曙.金属切削机床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658413 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第七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779914 刘鸿文.材料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668815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机械设计大典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90391216 崔洪斌,方忆湘,张嘉任等.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718817 罗锡文.农业机械化生产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8 李宝筏.农业机械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9 刘鸿文.材料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20 Nitsch, A. New harvesting approach. Market-ready potatoes from the field due to the Rowadest systemJ.Neue Landwirtschaft, 2007, 0(11):65-66.21 Richard Crow Hurst. Better harvesting J.Horticulture Week, 2011,(Jun.3):37 -39.致 谢在四年的大学生活期间,感谢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们!本课题是在导师罗海峰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至此在论文定稿之日,谨向恩师致以衷心的感谢,感谢导师在各方面的帮助,感谢导师的信任和支持。在论文编写的过程中,还得到了各位同窗好友无私的帮助和热情的鼓励,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工学院的各位老师在我四年的学习生活期间,对我思想、生活、学习上的指导和关心,使我不断的成长。最后,特别感谢的是我的父母,他们是我这四年最主要的动力,是他们时刻的关心、理解和支持才使我能够顺利完成学业!21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 ,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 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作 者 签 名: 日 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 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作者签名: 日 期: 22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23注 意 事 项1.设计(论文)的内容包括:1)封面(按教务处制定的标准封面格式制作)2)原创性声明3)中文摘要(300 字左右) 、关键词4)外文摘要、关键词 5)目次页(附件不统一编入)6)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 、正文、结论7)参考文献8)致谢9)附录(对论文支持必要时)2.论文字数要求:理工类设计(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 1 万字(不包括图纸、程序清单等) ,文科类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 1.2 万字。3.附件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 。4.文字、图表要求:1)文字通顺,语言流畅,书写字迹工整,打印字体及大小符合要求,无错别字,不准请他人代写2)工程设计类题目的图纸,要求部分用尺规绘制,部分用计算机绘制,所有图纸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规范。图表整洁,布局合理,文字注释必须使用工程字书写,不准用徒手画3)毕业论文须用 A4 单面打印,论文 50 页以上的双面打印4)图表应绘制于无格子的页面上5)软件工程类课题应有程序清单,并提供电子文档5.装订顺序1)设计(论文)2)附件:按照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次序装订3)其它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分类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