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指导纲要1

上传人:1888****888 文档编号:36493043 上传时间:2021-10-31 格式:DOC 页数:67 大小:4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指导纲要1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指导纲要1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指导纲要1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纲要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辅导提纲前言一,试题覆盖面100的章,70的节二、能力层次要求识记20%;领会40%;简单应用25%;综合应用15%;三、题型及分数分布1. 单项选择2. 简述3. 论述4. 案例分析三、助考原则1. 紧扣备课精神2. 实事求是四、助考目标1.理清心理学知识的结构2.明确重难点3.揭示考试方向4.提示记忆方法五、助考办法1.讲授2.问答 教育心理学纲要 学习理论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二章 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第四章 学习动机第五章 学习迁移 学习内容第六章 知识学习第七章 技能学习第八章 学习策略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形成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理论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第十四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第十五章 教师心理备忘:时间安排 第一天上午结束于第二章最近发展区 下午结束于第三章学习理论之布鲁纳 第二天上午结束于第六章知识学习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P3.1教育心理学旨在探讨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以及根据这些规律创设有效地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学习。P3.1.5-8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1.五要素 2.三过程五要素*学生 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课程*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环境 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三过程*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P6)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是什么解释、为什么预测和控制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P9-12心理学,1879,莱比锡 冯特(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 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学生的发展概述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一 、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P13.D22.特征P13.D1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3. 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特点: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特点: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学习准备.定义;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P15.D1.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动态)关键期P16.2.提出者: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动物身上存在 “印刻”).定义: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奥国生物学家劳伦茨(1937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观察鸟的行为,于1937年写出鸟类的感情世界,首先提出“印刻”(Imprinting)。 关键期(Critical Period):是指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个体形成某些心理特性或行为方式最有利的“时机”或最佳时期。.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已有研究表明: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P16.2.D6二、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P16-18.代表人物:皮亚杰1896年8月9日生于瑞士的纳沙特尔,16岁时便成了国内外知名的软体动物学家;1918年,22岁博士毕业;1920年在巴黎做西蒙的助手;1921年,25岁在卢梭学院工作,任研究部主任;1929年,33岁任卢梭学院院长;1950年发表发生认识论;1955年建立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1980年9月16日病逝,享年84岁。.内容: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 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P18-19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教学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 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02岁)特点: 感觉和动作分化;后期思维开始萌芽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27岁)特点: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思维受直觉表象的束缚;思维特征: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性;不可逆。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711岁)特点:思维可逆,能进行逻辑推理;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115岁)特点: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思维灵活。最近发展区提出者:维果斯基(前苏联)定义: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P19.3意义:1.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2.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三、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一)人格的发展1.定义: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P19 2.发展阶段: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使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发展健全的人格。P20.2.4埃里克森认为:儿童的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过8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时期。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使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发展健全的人格。见书P20-21(1)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2)自主感对羞怯与怀疑(23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3)主动性对内疚感(45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3.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P22-23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二)自我意识的发展1.定义: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P232.组成: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P23.2.23.发展阶段P23-24(1)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2)社会自我(至少年期成熟)(3)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四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认知过程: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体现为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个别差异认知方式差异:.定义: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P24.D12.认知差异表现:场独立与场依存;提出者:威特金P25.2场独立性的人对事物的知觉和判断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常根据自己的内部参照,独立进行分析判断; 场依存性的人较多地依赖外在参照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沉思型与冲动型;学生对问题解答的速度和准确性方面的差异。所谓沉思型是指对问题的解答速度较慢但错误较少的类型;所谓冲动型是指对问题解答速度较快但错误较多的一种类型辐合型与发散型:提出者:吉尔福德P25.D1智力差异.智力反映了一个人的聪明程度,而且这种聪明程度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所测定的分数(智商IQ)来衡量;.最有名(不是最早)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比率智商)P26 最早是1905年法国比奈、西蒙编制的比奈量表 后经斯坦福大学的推孟修订而闻名于世。 IQ= 韦克斯勒量表(离差智商).差异表现: (1)个体差异(P27.11)智商呈常态分布(见图),即:全人口中,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者均为少数,多数人的智力处于中等水平。(2)群体差异P27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目前的结论如下:男女智力总体大致相等,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有优势领域。教育含义(如何因材施教)P27.D2.1认知方式没有优劣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1.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P282.差异表现P28(1)性格特征差异(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2)性格类型差异 (外倾性和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3.教育含义:性格的个别差异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学校教育应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学习的实质与类型联结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一、学习的实质与类型(一)学习的心理实质.广义学习:指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P30(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 。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本质的区别 :.人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 ;.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 ,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P32.1.D2学习内容: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二)学习的一般分类(P32-33).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P32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八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P33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 ;态度 3.我国的分类知识的学习 、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二、联结学习理论(P34-43)(一)理论要点1.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P342.强化起重要作用;3.个体学到的是习惯,是反复练习和强化的结果;4.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代表学说: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二)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把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P35.2.1-3P35三个学习规律,即: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效果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因伴随着满意的结果而增强,因伴随着烦恼的结果而减弱练习律是指任何联结,练习运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而不练习则会使联结力量减弱准备律是指当学习者有准备时,联结实现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联结不实现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联结实现也会感到烦恼(三)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P37)基本规律:(理解)1.获得与消退2.刺激泛化与分化(四)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P39)基本规律:(理解)1.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定义理解)P38.D1经典性条件作用可以解释应答行为的产生,而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可以解释操作行为的产生。2.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P39.2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定义理解)(五)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P40)“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是操作性条件理论在教育领域中最有代表性的应用之一。20世纪第一次世界性教学改革运动。(六)程序教学P40.D11.教材分为小步子2.学生对所学内容反应积极3.反应后有即刻反馈4.尽量低的错误率5.教学允许学生自定步调(七)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P41)1.理论要点2.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信息流控制结构:期望事项(学习动机)执行控制(认知策略)3.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三、认知学习理论(一)理论要点P34.31.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2.学习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3.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代表学说: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二)苛勒的完形顿悟说(P43-44)基本内容:1.学习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2.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对完形派学习理论的评价:1.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把学习视为个体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在反对行为主义学习论的机械性和片面性具有重要意义;2.完形派在肯定顿悟的同时,否定试误的作用,是片面的(三)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P45-47)1.布鲁纳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掌握学科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理解)3.教师应如何做(P47)(四)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1.学习分类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从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又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2.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P48-49)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P48.D1.1-2意义学习的条件P49 (1)客观条件: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2)主观条件:A.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B.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接受学习的实质和技术(P49-50)(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高中要求)P51-531.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2.基本观点: 知识观 学习观 学生观源自德国Schwank教授第四章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概述学习动机的理论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一 、学习动机概述(P5458)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P54功能:激活、指向、强化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P54.D11.组成:学习需要 、学习期待P55.12.种类: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P57.23.与学习效果的关系P58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二、学习动机的理论1.强化理论P59提出者: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观点: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评价:该理论过分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具有较大的局限性。2.需要层次理论P59-60提出者: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观点:附:需要层次图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教育意义: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3.成就动机理论提出者:阿特金森观点:成就动机(P61)教育意义:4.成败归因理论提出者:维纳(美国心理学家)观点:(P61-62)三维度、六因素评价:5.自我效能理论提出者:班杜拉观点:(P62-63)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直接强化 替代强化 自我强化结果期待 效能期待三、学习动机的培养(P63-65)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四、学习动机的激发P67-70创设问题情境,时是启发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第四章 学习的迁移学习迁移概述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迁移与教学(一)学习迁移的概述1.定义: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P712.种类(P72-74)正迁移与负迁移;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2.作用(P74)(1)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二)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1.早期的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P75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 (2)共同要素说(桑代克 )P75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3)经验类化说(贾德)P76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4)关系转化说(格式塔心理学家)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2现代的迁移理论P77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加特纳、吉克主张认知结构中的某些成分是决定迁移能否发生的根本条件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强调通过社会交互作用与合作学习,促进迁移的产生三、迁移与教学(P78-83)1.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P78-81)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2.促进迁移的教学P81-83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第五章 知识的学习知识学习概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保持一 知识学习概述(P84-88)1.知识定义: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P84类型: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反映活动的深度)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反映活动的形式)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2.知识学习P85-87类型: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同化的三种方式:下位学习、下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1.类属学习(下位学习) 这是新教材与学生已有观念之间最普遍的一种联系,即新学习的内容类属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包摄性较广的观念。(1)派生类属 A 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 新学习的概念 a5 a1 a2 a3 a4 图 派生类属同化模式例如,原有观念“哺乳动物”(A),由猫(a1)、狗(a2)、牛(a3)、羊(a4)等从属概念所组成。现在学习者要学习的概念是“鲸”,指导者说“鲸是哺乳动物,而不是鱼”。通过讲解和理解,学习者知道鲸是哺乳动物中的一种特殊动物,形状象鱼,具有胎生和哺乳两个特征。(2)相关类属 X 原有的有关概念 新内容 Y U V W 图 相关类属同化模式 例如“抗日”(X)是总概念,从属概念是“和鬼子面对面的战斗”(U)、“运送伤员”(V)、“深入敌人内部刺探情报”(W)。现在学习“在后方搞生产”(Y),它是原有“抗日”观念的不断加深,获得了新的意义。 两种下位学习的区别:前者,新观念纳入原有观念时,新观念的本质属性不变;而后者则使原有的观念的本质属性发生变化,因此后者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更大。1. 总括学习(上位学习) 当学生学习一种包摄性较广,可以把一系列已有观念类属于其下新命题时,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 新概念 A 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 a1 a2 a3 图 总括学习同化模式 例如,掌握了“苹果”(a1)、“香蕉”(a2)、“菠萝”(a3)等概念后,再学“水果”(A)这个总括性的概念时,新概念总括了原有的一些观念,新概念就具有了新意义。3.并列结合学习 新知识A B C D 图 并列学习模式 例如,原有观念是“热量和体积”(B)“遗传和变异”(C)、“质量与能量” (D)等等关系,现在要学习的新知识是“需求与价格”(A)。过程:P87-88知识获得知识保持知识提取作用: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三点P88)二、知识的获得1.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2.条件P89.1(1)必须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直观);(2)必须对所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充分的思维加工(概括):知识的获得是通过直观和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的。3.什么是直观?P89.2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4.直观的分类:P89-91知识直观;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5.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P91-93(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先进行模象直观,在获得基本概念和原理后再进行实物直观。(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3)应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强度率;差异率;活动率;组合率(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6.什么是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P937.知识概括:感性概括、理性概括P938. 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P94-97(1)配合应用正例和反例(2)正确应用变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9. 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另解:概念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的变化。三、 知识的保持1.记忆系统P97-98贮存时间 容量 信息来源 信息处理瞬时记忆:0.25-2秒 大 刺激 注意短记未注意消失短时记忆:5秒2分钟72组块 感觉记忆 复述长记(直接记忆)不复述消失组块:CHUNK或CHUNKING;有意义的语言单位。长时记忆(工作记忆) 解决问题长时记忆:1分钟-终生 无限度 短时记忆 遗忘瞬时记忆 提取知识遗忘1.遗忘进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P99)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2. 遗忘理论(P100-101)-遗忘原因(1)痕迹衰退说(最古老 亚里士多德、桑代克)(2)干扰说(占统治地位 )前摄抑制、倒摄抑制P100(3)同化说(奥苏伯尔)(4)动机说(弗洛伊德)3.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P101-104)(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应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技能的一般概述操作技能的形成心智技能的形成一、技能的概述(一)定义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特点(三点P105-106 )(二)种类 (P106-107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三)作用(P108)二、操作技能的形成(P108-113 )形成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P111-113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三、心智技能的形成(P113-121)1.理论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P113-114动作的定向阶段;物质与物质化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内部言语动作阶段。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P114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我国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P116-120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二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高中要求部分)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第八章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概述典型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的训练一、学习策略概述(一)定义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P122(二)特征1 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2 是有效学习所需的3 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 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有规则和技能构成(三)分类P123结构图1.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2.元认知策略: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3.资源管理策略: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资源和环境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略。二、典型的学习策略(高中要求)(一)认知策略1.复述策略(1)定义: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2)常用的几种方法: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 画线.2.精细加工策略(1)定义: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2)常用策略: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减和编歌决、谐音联想 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语义联想);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3.组织策略(1)定义:使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2)常用策略列提纲; 利用图形;利用表格.(二)元认知策略(1)概念: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包括: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元认知知识(知道做什么):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对任务的认识;对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元认知控制(何时、如何做什么)(2)常用策略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三)资源管理策略1.学习时间管理2 .学习环境的设置3.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4.学习工具的利用5 .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三、学习策略的训练1.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P133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的监控、个人自我效能感2.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P133-136 (1)指导教学模式 (2)程序化训练模式 (3)完形训练模式 (4)交互式教学模式 (5)合作学习模式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问题解决概述创造性及其培养一、问题解决概述(一)概念1.问题: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景。P137河的一边有3个小孩和3个野人,岸边有一条一次能坐2个人过河的小船。目标是让所有这6个人都过河,但任何时候在河的任何一边,野人的数都不能超过小孩的数(否则,小孩会被吃掉)。怎么过河呢?2.问题的成分:任何问题包括三个基本成分:给定的条件;要达到的目标;存在的限制和障碍。P1373. 问题解决: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4.问题分类P138有结构的问题,无结构的问题。5.问题解决有两种类型:常规的问题解决、创造性的问题解决。P139.2(二)问题解决的特点P138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三)问题解决的过程P139-1411.发现问题-问题解决的首要环节2.理解问题-形成问题的表征;在头脑中形成问题空间。3.提出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算法式、启发式)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两种:启发式、算法式。P140.D2.2主要采用算法式策略和启发式策略两种。算法式策略,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所有方法都列出来,具体化,逐一加以尝试。相当于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式:“尝试”、“重复”、“改正”和“碰巧成功”。启发式策略是在日常经验中信手拈来的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它是帮助我们找出问题解法的一种提示或经验估计。相当于“顿悟” 式。4.检验假设 -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直接检验、间接检验)(四)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P141-142)1.问题的表征; 表征问题的形式:一是心理表征(内在表征),它是问题解决者在头脑里考虑问题;二是外在表征,问题解决者将问题以图表、模型等具体的东西表示出来。外在表征的形式很多,常见的形式有:第一,将问题写下来。第二,绘制图表。有一个和尚要到山顶上一座庙里烧香,不得不在庙里过一夜,山路绕山而上,这个和尚日出是步行而上,日落时才到达山顶。在山上过了一夜,烧了头香,第二天日出时下山,只用了半天时间,中午就到达了山底。请问:山路中是否有这个和尚上山下山时同时经过的一个地方。(用这样一种表征的方法可使这问题变得容易,假想有两个和尚,日出时一个从山顶上往下走,一个从山底往上走,他们能相遇吗?肯定能。) 第三,列出树状图。 第四,列出方阵。 第五,建立操作模型。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是指人们用一种特定的方式作出反应的倾向。4.个体的个性心理特性。(五)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P142-144)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二、创造性及其培养一个美国学生家长诉讼小学语文老师。原因是老师教学生说“O”读“OU”,认为老师的做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一)概念1.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P145.22.创造有真正的创造和类似创造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产品的活动;后者产生的产品并非首创,只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P145.33.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究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P145.D14.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特征主要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P145.D1.D1 (二)影响创造性的因素P146-148环境智力:1.低智力者是难以有创造性的;2.高创造性者,智商多数在120以上或120左右;智力高的未必有创造力。个性(三)创造性的培养(P148-151)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1)保护好奇心(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1)发散思维训练(2)推测与假设训练(3)自我设计训练(4)头脑风暴训练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一、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一)态度1.定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P1522.实质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态度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3.态度的结构P153认知成分、情感、行为成分(二)品德1.定义:使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使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P1532.实质: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3 .心理结构P154-155道德认识 -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道德情感 -直觉的、想像的、伦理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看,主要包括三种: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伦理的道德情感。P155.2道德行为-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技能、习惯)(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1.相同点(实质、结构)2.区别:范围不同:态度大;品德小.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态度有五种水平(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 品德是价值观念性格化时的稳定态度.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P156-161)(一)理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P156-157他律道德 自律道德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两难故事法)P157三水平六阶段56号教室美国洛杉矶霍佰特小学的雷夫.艾斯奎斯被纽约时报尊为天才和圣徒。其教学法则之“小红花”不如明是非第一档,我不想惹麻烦靠惩罚起作用第二档,我想要奖赏靠贿赂起作用第三档,我想取悦于某人靠魅力起作用第四档,我要遵守规则-靠自律起作用第五档,我能体贴人靠仁爱之心起作用第六档,我奉行既定的准则-靠境界起作用 (二)基本特征P160-16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三、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P162-1165) (一)过程P162-163依从认同内化 (二)条件P163-165外部条件(家庭的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个体其他因素)四、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P165-171)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约定价值辨析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概述心理评估(高中)心理辅导一、心理健康概述(172179)1.概念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173.1.32.心理健康标准(六条)P173.2对现实的有效知觉;自知与自尊与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能力;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3.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P173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4.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P178.3二、心理评估(高中要求P179-182)1.定义: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资料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2.参考架构健康模式、疾病模式3.意义4.常用方法: (1)心理测验(2)评估性会谈技术: (3)其他方法三、心理辅导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P183.1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与咨询(6)小组辅导2.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3.心理辅导目标 P183.3学会适应-基本目标寻求发展-高级目标4.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P183.D1面向全体学生;预防和发展相结合;尊重联结学生;学生主体性;个别化对待;整体性发展。5.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P183-187行为改变方法(强化、代币奖励、行为塑造、示范、惩罚、自我控制)行为演练方法(全身松弛、系统脱敏、肯定性训练)改善学生认知方法(艾里斯 理性情绪辅导)情绪ABC理论:A: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C: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我们的情绪反应C是由B决定的。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设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教学策略一 设置教学目标1.概念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P1882.分类:布卢姆认知(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 (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动作技能(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3.教学目标的表述行为目标的陈述具备三个要素:具体目标;产生条件;行为标准。P193.14.任务分析:是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二 组织教学过程基本要素(一) 教学事项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加涅)P194-1971.引起学生注意2.指示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与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讲解法、演示法、课堂提问、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下载 > CAD图纸下载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