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树种培育项目实施方案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3222090 上传时间:2021-10-16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殊树种培育项目实施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特殊树种培育项目实施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特殊树种培育项目实施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有林场特殊树种培育项目(20122015年)实施方案二一一年六月目 录第一章 项目建设背景与意义3第一节 我国珍稀及特殊树种培育现状3第二节 我国特殊树种培育项目实施的意义3第二章 指导思想、建设原则与目标.7第一节 指导思想7第二节 建设原则8第三节 编制依据9第四节 发展目标10第三章 建设范围与总体布局10第一节 实施范围与区域选择10第二节 分区与布局10第四章 建设内容与规模.10第一节 营造林建设任务10第二节 营造林技术措施.12第三节 能力与保障体系建设.17第五章 投资估算.18第一节 估算依据与说明.18第二节 投资估算.19第三节 资金来源.19第六章 效益分析.20第一节 生态效益.20第二节 社会效益. 21第三节 经济效益.22第七章 保障措施.23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23第二节 注重能力建设.23第三节 强化技术推广.24第四节 严格项目管理.24第五节 加强资源保护.25附表1、特殊树种培育项目建设范围表2、特殊树种培育项目区林地现状统计表3、特殊树种培育项目建设内容与任务表4、特殊树种培育项目投资估算表5、特殊树种培育投资来源表第一章 项目建设背景与意义第一节 我国珍稀及特殊树种培育现状为保障我国木材安全,缓解木材供需矛盾,2000年国家启动了“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工程建设内容包括培育浆纸材、人造板材和珍贵大径级材。2005年启动全国珍稀树种培育基地建设示范项目,到2008年,中央投资7140万元,在27个省、3个森工集团的140多个县级单位对60多个珍贵树种开展了培育基地建设示范。建成示范基地28.5万亩。项目得到了地方林业部门的热烈欢迎和高度关注,在项目管理、组织实施、培育模式、技术成果推广应用,质量监管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充分发挥了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实施大径材培育项目,通过调整林分结构,增强林木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林木品质,提高木材利用等级和木材总产量,有助于减少森林病虫害和森林火灾,提高森林的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功能,对巩固生态成果,优化资源结构,增加木材资源储备,维护国家木材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节 我国特殊树种培育项目的意义一、缓解木材供需结构性矛盾,保障国家木材安全的需要当前,国内木材供需性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国防等事业发展,社会对特殊林木材的需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我国特殊树种资源匮乏,供应不足,根据我国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硬阔叶树种面积占乔木用材林面积的14.5%,蓄积15.1%,其中水曲柳、胡桃楸、黄波罗面积只占乔木用材面积的0.31%,蓄积占0.36%,至于楠木、樟树等树种就更少;软阔叶树种类椴树面积占乔木用材林面积的0.39%,蓄积占0.62%;与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相比,云冷杉、云南松等一些乡土树种和珍贵树种面积蓄积减少,次要树种逐渐占优势,残次林相增多。我国特殊林木材目前主要依靠进口解决。2009年我国的原木进口量达2806万立方米,占世界原木出口量的比例高达28.93%;2010年1-12月原木进口大幅上升到3435万立方米,其中热带原木进口量达到749万立方米。全国木材及木制品进口折合成原木,已占国内总消耗量的43.6%,对外依存度很高。但随着世界范围的森林认证制度的逐步推行,以及一些木材出口国家由于自身的利益或迫于国际上环保组织的压力限制或禁止木材出口,从国外进口珍稀树种木材必将遭遇越来越大的阻力和限制。这样的国际环境不允许我国长期依赖国外进口来满足对特殊树种材及木制品需求,只能依靠国内自己培育特殊用材树种,来逐步解决木材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和满足社会对特殊木材的日益旺盛的需求。因此,实施特殊树种培育项目,对缓解木材供需矛盾、保障国家木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二、保护特殊树种种质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需要我国是森林植物质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全国约有9000种乔灌藤树种,居世界北半球地区首要位置,其中特有的针叶树有水杉属、银杉属、金钱松属、水松属、油杉属等;阔叶树各类更为丰富,特有属主要的杜仲属、珙桐属、旱莲属等。在种类繁多的树种中,有很多珍贵树种,如水杉、银杏等是人所共知的活化石,水曲柳、黄波萝、核桃楸、油杉、白豆杉、柳杉、水松、珙桐、柚木、桃花心木、坡垒、绿楠等,都是我国特殊树种,具有很高的用材价值,由于乱砍滥伐、过度利用等原因,使珍贵树种资源逐年减少,有的甚至消失。目前,濒危树种占17%,约90%树种呈现出渐危群体与濒危群体态势,而且破坏和侵蚀仍在加剧。近200年来,已有两万多种植物从自然界消失,其中珍贵树种占十分之一左右。此外,由于人们以前对天然林的认识不足,在开荒垦殖、低效林改造、营造速生丰产林等活动中,不注意保护原生植被,一些乡土树种遭受严重破坏,特别是珍稀的阔叶树种种群越来越小。实施特殊树种培育项目,逐步增加珍稀树种种群,对于保护和发展森林植物资源,维持生物多样性,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三、增加造林树种,优化人工树种结构的需要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我国人工乔木森面积近6亿亩,其中按面积比例排名前十位的优势树种(组)杉木、杨树、马尾松、落叶松、桉树、油松、湿地松、柏木、华山松和云南松的面积占74.4%,杉木、杨树、马尾松和落叶松前四个树种面积占55.8%。可以看出、我国人工造林的树种比较单一,北方地区主要以发展杨树、落叶松为主,南方地区主要造林树种是杉木、马尾松、桉树等。这样会造成林分遗传结构简单,地力衰退,林地生产力不高,林分稳定性差。而许多乡土特殊树种是经过千万年来自然选择的结果,具有很好的适生性,是我国各种不同立地条件最佳造林树种。实施特殊树种培育项目,是促进造林树种多样化、树种结构合理化、林分结构最优化需要,对于推动我国各具特色的区域林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四、加速特殊树种培育,探索发展模式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在特殊树种的良种繁育、栽培技术、混技术等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技术条件,已选育出部分以乡土树种为主的优良种源区、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在人工林培育方面,建立了南方红豆杉、花梨木、银杏、榉树、椿树等珍稀树种的基地,总结了一些栽培技术和管理模式并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自2005年开始,国家相继启动了全国珍贵树种培育基地建设示范项目和速丰林工程大径材培育试点项目,中央每年在珍贵树种培育方面安排一定的补助资金。但由于特殊树种培育成本高、生长周期长、短期效益低,中央有限的补助资金难以有效调动各地培育特殊树种的积极性。因此,迫切需要加大中央投资力度,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一方面拓宽特殊树种示范面,加快特殊树种资源培育速度,另一方面,通过示范培育,探索特殊树种培育与发展模式。五、提高碳汇贮量,提高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以气候变暖为主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日益关注的热点,也是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2007年6月发布实施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并把林业纳入我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2009年6月召开的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指出: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特殊地位,并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在2009年国家林业局出台的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中,将加快珍贵树种用材林培育作为林业减缓气候变化的15项行动之一。珍贵树种作为特殊树种之一,其生长和经营周期较长,在其生长过程过,特殊树种不断吸收二氧化碳,增加碳汇。同时,培育特殊树种不需要频繁地进行炼山,挖坑、种植、除草等人为活动,与经营短轮伐期用材林相比,碳排放较少,对环境的干扰和影响相对少,有得减缓温效应,是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章 指导思想、建设原则与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就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为契机,以实现森林面积和蓄积“双增”为导向,以建设特殊树种资源战略储备、提高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等为目标,以发展优质乡土树种资源为重点,以国家投入为主体,采取人工造林、有林定向培育和中幼林抚育相结合的措施,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营水平,分区施策,长中短互补,推进特殊树种后备资源培育,保护生物多样性,缓解木材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保障国家木材安全,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二节 建设原则一、坚持统筹规划,重点突出的原则项目建设要与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地方土地利用规划和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规划等宏观规划和衔接;要重点选择林地资源丰富、技术力量雄厚的区域实施,同时,重点发展具有特色的乡土特种。二、坚持示范带动,以点带面的原则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要求管理,打造一批规模较大、经营水平较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示范基地,带动和引领全局特殊树种培育的总体推进。三、坚持因地制宜,造改结合原则按照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特殊林木材的需要确定建设树种,适地适树,宜造则造,宜改则改,做到宜林地造林与现有林改造相结合,分区施策,长中短互补,全面提高项目建设水平。四、坚持集约经营,科学培育的原则遵循树种特性和自然规律,确定科学的营造林模式和经营措施,采用良种壮苗,开展集约经营,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五、坚持国家扶持,多渠道筹资的投入原则特殊林木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后备资源,特殊树种资源培育示范项目应该以中央政府投入为主、地方配套为辅,同时鼓励企业、个人等多种经营主体共同参与,拓宽特殊树种培育投资渠道。六、坚持工程管理,项目带动的实施原则做到按工程项目规划,按设计组织施工、按工程进度安排建设资金、按标准进行验收,实行工程监理制、招投标制、造林检查验收制,以确保项目高质量。第二节 编制依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规划全国木材战略储备征税基地规划中国主要栽培珍贵树种参考名录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06)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6000-1999)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LY/T1690-2007)地方林业部门提供的南方红豆杉、银杏、楠木、香樟、檫木、榉木等树种培育技术规程。第四节 发展目标通过采取人工造林、现有林定向培育和中幼林抚育等方式,增加我国特殊树种资源储备,以达到缓解我国木材供需结构性矛盾,保护种质资源与生物样性、优化人工林树种结构、提高碳汇贮备,为我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做贡献。同时,通过项目示范,探索特殊树种培育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该项目实施达到如下具体目标:-完成人工造林2000亩,现有林定向培育2000亩,有计划、分阶段开展中幼林抚育4000亩,形成树种结构合理、生态系统稳定、森林健康多样的规模化特殊树种资源。-项目实施完成后,可以新增64000立方米的特用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对特殊林木材的需求。-逐步掌握我国特殊树种生长发育规律,摸索出配套的培育技术和管理模式,为进一步推进特殊林木材树种培育奠定基础。第三章 建设范围与总体布局第一节 实施范围与区域选择根据基地建设的原则和标准,确定我场舜皇、大坳、大龙江和西岭四个工区为项目建设单位(详见附表1)。在建设布局确定的三大片基地建设区范围内,选择林地资源比较多、立地条件相对较好,交通比较便利、领导高度重视、科技力量较强,选择的示范林场人工新造林面积,一般不少500亩。第二节 分区与布局我场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中亚热带气候区,主要培育树种为樟树、银杏、榉木、鹅掌楸、南方红豆杉、楠木等。以发展常绿硬木类为主要方向。第四章 建设内容与规模第一节 营造林建设任务一、人工造林选择水热条件好,立地指数高的宜林和采伐迹地,进行特殊树种人工造林。在树种选择上,以乡土特殊用材树种为主,大力发展阔叶树种。规划新造林2000亩,各工区新造林任务详见附表3。二、现有林定向培育在现有中幼林中,选择立地条件好、相对集中连片、树种组成中有较多珍贵树种,尤其含有地带性建群树种的天然次生林,通过抚育改造、人工促进更新等措施,调节树种组成,促进目的树种生长,改造特殊树种基地。各工区现有林定向培育任务详见附表3。三、中幼林抚育是指本项目所有人工造林、现有林改造成林后(郁闭度达到0.2)对其进行的抚育伐、生态疏伐、管护等系列手段,是保障特殊树种成林、成材的重要环节,是特殊树种培育的重要措施。本项目成林抚育时间为10年。规划中幼林抚育总面积4000亩。详见附表3。第二节 营造林技术措施一、造林技术种子与苗木的选择在种子和苗木选择时,要遵循如下原则,一是严格执行森林植物检疫制度、种苗质量检验制度,并接受有关部门监督;二是要采用具有生产经营许可证、植物检疫证书、质量检验合格证书和产地标签的种子和苗木以及其它系列材料;三是禁止使用带有病虫的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四是种子的质量应达到(GB7908标准,同时要优先选用优良种源和良种基地生产种子;五是植苗造林要使用GB6000规定的级苗木;六是尽量选择实生苗。树种配置与造林密度为提高人工林的抗逆性能和综合效益,维护和提高林地生产力,尽可能营造混交林、树种配置与混交方式参照造林树种天然分布区中的树种种类组成。造林密度的具体要求执行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06)。一般红木类的适宜初植密度25-833株/公顷,落叶硬木类的适宜初植密度是1600-3000株/公顷,针叶树的适宜初植密度是1000-2500株/公顷。在合理的初植密度范围内,水热条件好的区域可适当大些,水热条件差的区域要适当小些。整地整地方式包括穴状整地、带状整地、全面整地,不同的立地条件和气候条件选择不同的整地方式,为了不破坏地表原生植被,建议尽量采取穴状整地的方式,在造林地清理时,采取团状清理方式。种苗处理和施肥在病虫害比较严重的地区,特别是对于针叶树种子,在播种前可利用药剂进行拌种处理,或用药液进行浸种或闷种,对于皮厚和小粒种子还可用适度热水浸种。对于常绿阔叶树种的苗木或带叶栽植的落叶阔叶树种苗木,可采用去梢、剪枝或去叶等措施;对于栽植手恢复期较长树种的苗木,或不易生根的种殖材料,可采用促生根材料处理。为提高生长速度,可施肥和追肥,基肥宜采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在栽植前结合整地施于穴底;追肥宜采用复合肥,一般在栽植后1-3年施用。播种和植苗播种量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种子质量、立地条件和造林密度确定。播种方式有穴播和条播2种方式,穴播后覆土镇压,覆土厚度一般为种子直径2-3倍;条播后覆土厚度一般为种子直径3-5倍。雨季适宜于小粒种子播种造林;秋季适宜于大粒、硬壳、休眠期长、不耐贮藏的种子播种造林。根据林种、树种、苗木规格和立地条件选用适宜的栽植方法。栽植时要保持苗木立直,栽植浓度适宜,苗木根系伸展充分,并有利于排水、蓄水保墒。根据立地条件与苗木性质可采取穴植、缝植、沟植等不同的栽植方式。雨季、秋季适合于全国各地造林。未成林抚育未成林抚育的技术环节包括灌溉、补植、整形修枝、松土、除草、管护、保护等,造林时或造林后,应及时进行浇灌;造林成活率没有达到合格标准的造林地,应在造林季节及时进行补植、补播,播种造林要及时地进行间苗定株,植苗造林的补植应用同龄苗木;松土和除草连续进行5年,每年3次,松土应做到里浅外深,不伤害苗木根系,深度一般为5-10厘米。二、现有林定向培育技术对象改培的对象是:珍稀树种株数比例不少于10%的天然幼龄林;珍稀树种株数比例不少于30%天然中龄林;适宜培育珍稀树种的低质(效)林;适宜采用林冠下造林方式培育珍稀树种的林分;适宜培育珍稀树种的疏林地和灌木林地。技术目标通过定向培育,分不同林龄、不同培育方向,达到如下技术目标:确定为培育对象的天然幼龄林,在保护好现有珍稀树苗的基础上,合理补植,使珍稀树种株数比例至少达到35%以上;确定为培育对象的天然幼龄林,采用定向定株抚育方法,调整林分条件和树种特性,确定抚育次数和强度,抚育后使珍稀树种株数和生长量有较大幅度增长;适宜彩林冠下造林方式培育珍稀树种的林分,林下植苗株数应达到相应树种新造林规定初植密度的40%以上;适宜培育珍稀树种的人工低质(较)林,对于采用疏伐改造方式的,林下植苗株数应达到相应树种新造林规定初植密度的40%以上;对于采用全面或带状改造方式的,执行新造林的技术要求。改培方式与关健技术根据现有林分状况及改培目标,分为下列几种改培方式:1、补植改造技术:在疏林地或低产林分中的林隙中营造珍稀树种,采取“先造后抚”的措施,根据林分内林隙的大小与分布特点,采用不同的补植方式。均匀补植方式用于林隙面积较大、形状各异,分布极不均匀的林分。2、林冠下造林技术:在林木分布均匀的条件下,采取林冠下均匀造林,形成复合混交群落。3、单株定向培育技术适用于天然林中分布的珍稀树种呈混交和散生状态。技术内容包括幼林定植和疏伐定株。4、全面改造技术:适用于珍稀树种无培育前途的残次林和低产林,在改造过程中注意保留面积不能大于5公顷。5、综合改造技术:主要适用于林相老化型和自然灾害木,引进与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相适应的珍稀树种进行造林。一次改造强度控制在蓄积的20%以内,迹地清理后进行穴状整地,整地规格和密度随树种、林种不同而异。三、中幼林抚育抚育对象是指珍稀树种成林后(郁闭度达到0.2)对其进行的抚育伐、生态疏伐、管护等手段,规划的成林抚育时间为10年,抚育对象为新造行改培的所有珍稀树种,抚育面积为4000亩。抚育方式和技术该规划采用的抚育方式包括补植、割灌、透光抚育、定株抚育、生态疏伐和卫生伐。1、补植:对造林成活率没有达到合格标准的造林地,在造林季节及时进行补植。植苗造林的补植应用同龄苗木。2、割灌:当幼树受周围的灌草遮蔽、盖压而影响生长时,需采取割灌措施。根据珍稀树种生长需要,有计划地砍伐上层木、灌木和一切影响幼树生长的非目的树种的萌发枝条,以促进幼树的正常生长发育。3、透光抚育:在幼龄林阶段进行,林冠尚未完全郁闭或已经郁闭、林分密度大,林木受光不足,需要进行透光伐,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珍稀树种与非目的树种、草本植物之间的矛盾,保证珍稀树种不受任何压抑而加速其生长。4、定株抚育:在幼龄林出现营养空间竟争前进行,伐除对目的树种构成营养与水分竟争的非目的树种,以促进目的树种生长、达到调整树种结构的目的。5、生态疏伐:在抚育阶段,伐除生长过密和生长不良的林木、将立木密度调整合理,使保留木具有较好的营养空间,促进林木的干形生长,培育优良木。6、卫生伐:伐除病腐木、枯立木等严重影响珍稀树种培育的林木。第三节 能力与保障体系建设一、种苗工程根据项目建设的营造任务,在充分评估项目区种苗生产现状基础上,选择基础好、潜力大的苗木生产企业作为项目苗木定向供应商并事先对其生产进行适当补助,以保障木材生产基地建设所需的良种壮苗供应。种苗补助标准为100元/亩,纳入基地苗木费投入中。二、森林防火针对相对集中连片分布,且现有森林防火设施薄弱的基地建设区域,建设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包括瞭望监测、生物隔离带,以及必要的扑火机具和工具。三、森林病虫害防治针对相对集中连片的基地建设区域,以及培育的主要树种和主要病虫害种类,建设森林病虫害防治基础设施,包括预测报点建设,必要的防治机具和药物。四、科技支撑体系结合木材生产基地建设选定一批能深入生产一线的科技单位,选取推广一批先进、实用、成熟的科技成果和建设模式,形成比较完善的科技支撑体系。本次项目确定一家科技支撑单位,以基地投资的3-4%作为科技支撑费用。五、森林监测体系在原有监测和信息管理体系基础上,依据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监测样点,采用“3S”及设置样地等技术方法,构建包括营造林管理系统,效益综合评价系统、森林资源监管系统等主要内容的项目监测体系,做好详细的监测计划,明确监测内容,真正发挥监测作用。第五章 投资估算第一节 估算依据与说明本项目建设投资主要由营造林投入(宜林地造林、现有林改培、成林抚育)、支撑体系(防火防病、林道、灌溉、科技支撑等)建设和其它费用,预备费等组成。营造林投入主要包括造林地清理费、整地费、种苗费、水肥费、栽植费、抚育管护费等;支撑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修筑必要的林道、提供必要的灌溉条件、开展病虫害防治和科技指导推广工作所发生的人工和材料等的费用;其它费用包括前期工作费、可研报告编制费、工程设计费、监理费、检查验收和建设单位管理费等;预备费包括基本预备费和涨价预备费。经调查,分析和汇总,本项目区整地费用为150-250元/苗,种苗费160-220元/亩,水肥费100-160元/亩,栽植费50-100元/亩,抚育管理费165-200元/亩,支撑体系建设费20-25元/亩,其他费用35元/亩,预备费20元/亩。统筹考虑本项目实际情况,根据树种造林难易程度及建设方式(新造和改造)不同,确定本项目投入标准如下:培育树种为南方红豆杉、香樟、楠木、银杏、檫木等,宜林地造林1000元/亩,现有林改培600元/亩。第二节 投资估算按照以上技术经济指标估算和项目建设规模,本项目需投资240万元,其中,人工造林150万元,现有林改造90万元。期中2011年投资48万元。第三节 资金来源特殊树种培育周期较长,风险大,见效慢,应坚持中央投入为主的原则。本项目投资来源为中央投入70%、地方配套30%。因此,“十二五”期间,本项目建设投资240万元中,中央投入168万元,地方配套72万元;2011年建设投资48万元中,中央投入33.6万元,地方配套14.4万元。详见表5.1、附表4、附表5。表5.1 特殊树种培育投资来源表 单位:万元内容总投资中央投入地方配套“十二五”期间240168722011年4833.614.4第六章 效益分析本项目建设能够摸索,总结特殊树种培育模式,积累丰富的管理经验,示范带动适宜地区大规模培育特殊树种,为保障我国木材安全做出一定贡献,同时,还具有较大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第一节 生态效益特殊树种大多是常绿树种而且树型高、冠幅大、根系发达,在保水、保土、保肥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特殊树种是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我国生物多样性宝库中贡献率最高的类群之一。根据珍稀阔叶树种的生物学特征,只要在造林整地、施肥时注意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项目的实施将在改善森林结构、调整林种树种组成,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功能,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方面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现有林改造可改善林地环境,使其森林结构向珍稀树种顶级群落方向发展,高速林种树种组成,形成乔木、小乔木、藤刺灌、草、地被组成的森林群落,增强森林的景观效果。通过对公益林的改培,提高森林的生物多样性和调整其森林结构,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同强度降水时,每公顷荒地土壤流失量为75.0吨,而林地仅为0.05吨,每公顷林地每年持水量达2000立方米,从而增强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功能、提高土壤肥力等。第二节 社会效益特殊树种培育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有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帮助农民拓宽致富渠道、支持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新的森林旅游景观为森林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育广大人民群众保护环境实现森林与人类和谐相处等方面。增加社会就业机会。从种植和管护、采伐,完成本项目4000亩基地建设任务,按基地建设用工25个日/亩年计算,需要10万工日/年,平均每年需2万人左右,20年经营期内,需吸纳劳动力40万个,一定程度上减轻社会压力。提高农民收入,拉动经济发展。本项目建设240万元,其中40%为劳力投入,可转化农民收入;60%为不同形式、不同渠道的货币投入,这些投入可提高林区购买力,增加财政税收,拉动经济发展。本项目实施后,可进一步完善项目区森林经营生产基础设施,提高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增加科技投入和科技含量。通过项目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建设高标准的珍稀树种培育林,可以示范、辐射并带动周围集体、个体等多种形式培育方式,振兴地方经济。本项目的实施,更能增强当地村民对珍稀树种的保护意识,对特殊树种合理开发的认识在较大提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带来的发展。第三节 经济效益发展特殊树种将从增加珍稀树种木材资源,缓解木材供需矛盾的、高速木材需求结构、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收入以及因特殊树种资源增长而节约的外汇支出等方面产生的效益。特殊树种种质资源数量增加。本项目实施,将会使我国特殊树种数量大幅度提高,为特殊树种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种质资源基础。调整特殊树种木材的需求结构,节约外汇。本项目实施,可培育更多、优质的特殊树种大径级材,将会必改变我国特殊树种材利用的需求结构,降低对外的信赖程度。节约外汇。经济收入的增加,保守测算,特殊树种成熟后,平均蓄积量可达16立方米/亩,出材率按0.6计算,本项目实施并到达经营期后,蓄积可达6.4万立方米,可生产木材3.8万立方米,单位价格按2000元/立方米计算,仅木材生产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就达7600万元人民币。第七章 保障措施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特殊树种培育项目的组织领导,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林场成立特殊树种培育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担任组长,*、*、*等党政领导为副组长,林场资源管理科、计财科、办公室等职能科室负责人及项目工区支书为成员。加强项目宏观决策和组织协调工作。各工区要把重点特殊树种培育项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目标,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项目实施方案,严格监督与考核;设立专管机构或由专职人员分管,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和有效的运行机制,统筹管理,协调监督、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第二节 注重能力建设能力建设是本项目的基础和保障,要遵循满足需要、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包括路网建设、林业机构设备及森林保护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努力降低森林火灾可能赞成的损失和影响;积极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严禁危险性病虫害的入侵和蔓延;利用遥感、信息、计算机等现代技术和手段,建立快捷、有效的监测评价和信息 管理体系,这管理者的最终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科学的依据。第二节 强化技术推广为了提高项目建设科技含量,林场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作为科技支撑单位,科技支撑投资应占总建设投资的3-4%。特殊树种造林难度大,要以科技支撑单位为依托,把科技保障和科技创新贯穿于特殊树种培育的全过程。一是总结、筛选、组装配套实用的特殊树种培育技术,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和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做到科技成果上山入林,进村入户,提高科技成果贡献率。三是围绕特殊树种良种选育、快繁、造林、管护等技术开展科技攻关;利用高新技术,提高珍贵树种生长潜力,缩短培育周期。三是搞好特殊树种营造技术的培训工作,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林业科技水平。第四节 严格项目管理要按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要求加强特殊树种培育项目的管理,按照国家造林技术规程对培育工程进行规划设计,按整地、苗木、栽植、抚育等环节进行质量管理和验收,做到按设计施工,按各五一节质量标准验收,确保造林质量、对国家投资规模50万无虑以上特殊树种用材林建设工程,实行工程公开招标制、工程监理制,对基地建设实行全过程的科学管理与监督,以保证资金的有效投放和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一是坚持按规划搞设计,按作业设计施工,按标准检查验收,按验收拨付资金;二是坚持设计审批制度,要按规定标准、条件、程序审批,加强监督;三是项目法人制度;四是严把施工质量关,施工期间要有技术人员在现场进行指导,确保符合质量标准;五是坚持检查验收制度,工程竣工后,要及时组织检查验收;六是建立特殊树种培育技术管理档案。第五节 加强资源保护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要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要对工程区域实行封山育林,在主要路设立标志牌,在牲畜出入地带设立围栏,制定管护制度,确定专人管护,确保特殊树种培育项目成果不受破坏;要加强林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滥砍滥伐、盗伐和私拉资运等毁坏天然林资源行为;搞好森林防火和病虫防治,建立健全森防制度,禁止防火期野外用火,实行野外 用火许可证制,加强森林检疫和防疫。加强特殊树种资源保护,对特殊树种集中分布区实行挂牌保护,专人巡山保护,落实专人看管。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