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兴文建设文化强县的瓶颈及对策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8364185 上传时间:2021-08-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制约兴文建设文化强县的瓶颈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制约兴文建设文化强县的瓶颈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制约兴文建设文化强县的瓶颈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制约建设文化强县的瓶颈及对策兴文县文广体局 庞建康摘要:2012年1月5日,中国共产党兴文县委根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市委四届二次全会精神,全面总结了近年来兴文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和经验,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文化建设的重大问题,就加快建设与兴文丰厚的文化资源和人文底蕴相适应的文化强县作出了重大决定。这个决定为推动我县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但是,建设文化强县将面临很多瓶颈的制约: 如机制不活,文化设施和设备等基础比较滞后,文化行政管理队伍和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基层文化活动乏力等。为此,只有把决定落到实处,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而激活社会自觉文化,才能突破制约建设文化强县的瓶颈,推动兴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键词:文化强县 瓶颈 对策 一、制约建设文化强县的瓶颈“十五”至“十一五”期间,我县各行事业在跨越发展的领域中,同教育、科技、卫生、旅游相比,文化的腿显得更短,发展的难度更大,这已成为今天不少有识之士的共识与呼声。其实历届县委、政府都很重视文化事业,试图通过努力,让兴文文化事业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事与愿违,到今天都不是县委、政府和广大民众想看到的结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存在制约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很难突破,这些瓶颈,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运行机制不活,公益性文化设施和设备等基础比较滞后,文化信息共享资源相对乏力。1、运行机制不活,主要是在管理体制方面:一是没有完全建立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良性机制,因而难免限制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内部活力的充分发挥。不少干部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认为只要搞好经济就行了,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现象。认为经济建设是实的,短期就可以取得效益,能够体现出政绩,而文化建设是虚的,一时不能见效,政绩一时难以体现出来。所以,有的口头上强调要重视文化事业建设,而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导致公益性文化设施简陋,无法起到宣传教化、休闲娱乐的作用。 二是多头管理、职能交叉、部门分割、各自为阵,有利的事情争着管,无利的事情互相推诿没人管,在管理体制的层面上尚未形成文化事业发展的合力。三是管理部门职能错位、缺位现象依然存在,往往把对意识形态的主导和对产业经营活动的干涉混淆起来,在对企业的生成、行业准入、融投资、具体经营活动等方面设置了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手段,而对本当履行的如宏观调控、维护公平公正的文化市场秩序、提供公共服务等职责却有所削弱。2、在激励机制方面不健全。一是十一五期间,县委、政府出台了文化创新(含体育)奖励办法,但一直没有具体落实,这在一定层面上挫伤了热爱兴文文化的民众积极性。二是县有关部门没有对文化企业实施正确的市场引导,企业本身存在家数多,规模小,有悖于文化市场经济的先天缺陷。三是个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仍然存职责不够明确,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不足,缺乏做强做大的竞争意识。四是用人机制不活,影响了人才智慧的充分发挥。五是激励机制不健全。没有统一设立政府奖,对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奖励都分散在各个部门,缺乏权威性,缺乏影响力。3、公益性文化设施和设备等基础滞后。一是受地理条件制约,县城困扰在钢筋丛林中。开发商为了自身利益,在县城改造新建过程中,人们休闲、娱乐、健身场地考虑较少,居民小区住宅几乎是大楼紧挨大楼。二是公益性文化设备设施落后。县文化馆设备实施严重失缺,没有灯光音响,重大节庆演出靠租借;没有诗、书、画、摄展厅,每次展出都要寻找场地;剧场仅是电影院,根本不符合演出需求,并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培训室、辅导室、排练厅等基础设施缺乏。这些诸多原因,导致县文化馆的基本功能(组织、创作、辅导、培训)得不到有效发挥。县文物管理所由于受场地、人员限制,兴文厚重的历史和人文底蕴不能正常地展示于世人和发挥应有的功用。县图书馆地处闹市区楼层较高的位置上,群众无法适应在这里读书、看报、学习这样的环境;电子阅览室不能正常开放,人们查找资料困难,资源信息共享相对乏力。四是健身场地欠缺,没有公益的田径场和游泳馆,学校体育场地因教育教学的特殊性,民众是无法进入其中体育锻炼。乡镇各种活动、工作场地因管理部门不同,上级相关硬件设施配套经费渠道不同,很难将各部门资源整合,发挥更大的后续作用。(二)政策执行力度尚未到位“十五”至“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国家有关部委、省委、省政府府出台了不少有关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虽得到了贯彻,却有相当部分并未落到实处。比如:文化事业建设经费的投入不足。早在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7号文件即明确要求“确保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但事隔10年后的2011年,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上年平均增长16.7%,而文化系统的文化事业投入仅增长0.7%,只占全县财政一般支出的0.11%。目前全县农村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仅0.04平方米,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文管所、体育馆全年无固定设备购置费。民营文化企业属于新生事物,诸多经营领域在税收方面没有相应的政策依据,税务部门一直参照娱乐场所征税,致使新型文化产业的发展严重落后,实现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更为艰巨。县委、政府根据上级文件要求、也相应出台了一些有益于地方文化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决定,但未落实。比如2006年制定的关于体育强县意见和2010年文艺作品创作奖励办法,公之于众,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按意见和要求予以实施,群众参与热情受到挫伤,造成社会力量参与缺位。(三)文化市场布局问题突出。目前,兴文未能完全建立起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由于县城在不断改造和建设中,县城规划,没有文化部门的人员参与,文化市场布点往往与准入条件相冲突。比如歌舞娱乐、网吧等文化市场准入条件必须是商用楼,然而兴文县城普遍是商住楼,为繁荣我县文化市场,壮大我县文化产业,文化部门也通过一些听证的法律程序,准予这些业主在商住楼经营,但投诉不断,一定程度上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又比如县图书馆、县文管所场地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必须远离文化经营场所、闹市区,但我县图书馆、文管所所处位置却在“泰完美歌城”楼上。文化经营店布局零乱,这个本身处于劣势的我县文化执法队伍,在文化市场管理上带来很大被动,文化市场管理的行政执法力量薄弱。导致了市场机制的失灵,也使资源的价值难以充分体现。其次城乡文化市场分割失衡,农村文化的供需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乡镇、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普遍单调贫乏。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文化企业势力不强,投入不足,许多文化经营点尚未形成规模经营。 (四)文化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欠缺一是文化行政部门管理人员配置严重不足。根据2011年县编委兴编发【2011】31号文件,兴文文广体局应配备管理干部21人,这些人根据各自岗位职责的不同,将涉入乡镇、社区、学校、机关,组织指导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群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未成年人文化和老年文化工作等。但目前文广体局实际人数只有11人,除去7名领导干部,工作人员只有4人,且平均年龄在56岁以上,其业务股室名存实亡,管理队伍人员严重不足,加之少数管理干部的知识结构的缺陷,往往习惯于粗放管理,难以应对新形势下各种新课题的挑战。文化执法队伍除去领导,工作人员只有1人,很难想象文化执法工作开展的难度。三是专业人才欠缺。全县文化系统从业人员(含局机关13人、电视台46人)86人,专业技术人员仅21人,尤其县文化馆和县文管所专业欠缺,县文管所尤为严重。目前老一代文化艺术人才逐渐退出,后继人才有些青黄不接,特别是一些在宜宾市内外有重大影响的领军人物退出后,缺乏理想的接班人。四是新兴的文化产业人才严重匮乏。既懂文化,又具备经济、法律知识,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奇缺。上述制约文化建设的瓶颈,既归因于我县是“吃饭财政”的传统惯性思维模式的束缚,更说明文化建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在一些领导和部门尚未真正取得认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是三点:一是历史形成的原因,文化体制的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起步较晚,积累的问题较多。二是思想观念的束缚,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三是条块利益的格局,客观上增添了阻力和难度。 二、落实加快建设文化强县决定,是突破制约文化建设瓶颈的对策(一)创新体制、激发内在活力。决定第三项第一款,明确了各级领导和各部门加强文化建设的职责。把文化事业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目标责任制和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建立了高规格的权威性的领导协调机构和协调机制。在这里建议政府每年年初召开全县文化工作会议,在总结过去一年文化建设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决定和文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本县来年工作计划,表彰文化建设工作中突出的先进个人和集体。文化行政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做到政事分开,建立科学的岗位责任制和奖惩制度,以调动干部和职工的积极性,使公益性文化单位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充分尊重民营文化企业的积极性,放手为他们依法自主经营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重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和民间文化组织的作用,增强其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二)、实施“六大工程”是建设文化强县的重大举措 。决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程”、“文化精品创作工程 ”、“文化品牌打造工程”、“公共文化惠民工程”、“文化产业培育工程”、“宣传舆论拓展工程”,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之一,是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它是面向社会、面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事业及其相关载体。实施“六大工程”,肩负着传播知识、宣传教育、示范指导、向群众提供优质精神文化产品、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重任。为我县广大群众提供更多的文化宣传阵地和休闲娱乐场所,进一步提高城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同时也直接促成了政府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服务资源、管理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观众资源、设备资源等各类文化资源要素的全面整合与有效利用。特别是实施“文化产业培育工程”,既活跃文化市场、壮大我县文化产业;又建立了开放统一、繁荣有序的市场。兴文应该在加强研究、保护的基础上继承创新兴文悠久的苗族文化和民俗文化,组织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使民族、民俗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苗族花山节、大坝高桩节是我县标志性文化品牌,把苗族花山节作为民族文化产业化的突破口,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打造石海民族艺术团,整合现有资源,采取适应市场的灵活的演出机制,做强做大,使之成为川南有影响、有规模、有效益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立民俗、民族艺术品生产企业。抓紧培养新一代工艺品(根雕、竹雕、石刻等)大师和特殊人才,建立工艺品研发机构,促进继承和创新的有效结合。引导民间传统艺术品生产。充分挖掘民间手工艺资源,吸收社会各类资金,大力扶持发展苗族蜡染、刺绣、服饰手工艺品制作业。突出特色、创新设计、打造品牌,使小产品、小作坊实现规模化、社会化生产与经营。开发以游客为主要消费对象的民族手工艺品、纪念品,逐步壮大民族民间手工艺加工业。实施“文化产业培育工程”, 充分利用我县旅游资源,实现文化和旅游业结合。旅游业是跨文化的交流,旅游文化服务是文化产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进行民族文化资源与自然生态资源的组合开发。以打造集生态观光、苗族文化艺术欣赏、人文历史鉴赏为一体的石海文化生态游。以展示苗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为主的兴文民族风情游;以保护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为主的僰王山生态度假游;以僰人悬棺和大坝、建武古镇为主的,感知历史进步、领悟文明发展的历史文化游。以历史和现代卓越人物业绩为主的人文文化游和反映我县革命史的红色旅游;以民族标志性建筑、园区、设施为主的光明坝新城现代文明游;发展文化旅游开发项目,重点开发光明坝新区的民族、民俗旅游商品文化产业一条街、好吃街等。努力挖掘我县文化资源,运用文艺表演形式使之成为展示给游客的文艺精品,提升旅游档次,丰富旅游内涵。集中人力财力,依托苗族花山节、大坝高桩节等平台,打造12个标志性演艺活动,提高演出团体演艺水平,使其成为兴文文艺演出特色品牌和拳头产品。实施“文化产业培育工程”,发展体育健身服务业。结合我县体育产业发展的实际,选择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竞赛表演、体育技术培训作为加快发展的重点,为全民健身活动提供各类服务。不断引进、创新健身娱乐、竞赛表演的形式和内容,建设群众健身场地,健全群众体育活动组织,举办群众性体育活动。加快发展群众喜爱、有群众基础的健身秧歌、健身气功、武术、自行车等群众性体育项目。拓展青少年体育、苗族体育、社区体育,增加体育消费。积极培育健身、竞赛、技术培训等专业市场。设立健身、羽毛球、乒乓球、台球、篮球协会或俱乐部。推进协会实体化。申办综合性大型运动会,立足兴文实际,积极发展苗族体育表演业,把苗族竞技体育如挤芦笙表演项目上刀山等展示给游人。通过市场化运作,专业部门技术指导、推介到演出市场。 让这些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长壮大,优胜劣汰。这“六大工程”的实施,能进一步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体现了县委、政府的人文关怀、实现文化权益、促进文化提高、完善人的全面发展的独特功能。(三) “培育人才,壮大队伍 ” 是建设文化强县的重要基础 。决定第三项第二款明确了“培育人才,壮大队伍 ”的指导思想。其内容中的“四个着力”充分说明县委建设文化强县的决心。2012年是建设文化强县的关键年,笔者认为要落实“培育人才,壮大队伍 ”的任务,应该从以下九个方面着手。一是人力资源部门应首先从人力上解决目前文化系统人力匮缺的尴尬局面。按兴编发【2011】31号文件,解决文广体局局机关文化股、体育股、办公室等业务部门的人员配置。这些人员,必须既熟悉意识形态工作、而又善于领导文化事业发展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会管理,有号召力和创新能力的人员。二是解决县文化馆、县少儿体校、县文物管理所、乡镇文化站专业技术人员的配置。三是整合目前县级行政执法队伍资源,成立市场综合执法大队,主要避免因部门利益互相推诿等现象发生,同时,也节约一定的人力资源和行政成本。四是文化主管部门要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五是政府建立健全奖励机制。建议提高对建设文化强县的奖励规格,像对自然科学成果一样,设立县政府颁发的建设文化强县优秀成果奖、杰出人才奖和基层文化传承奖。通过激励先进,发挥导向作用。六是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对一些重大文化建设项目的论证评审,应注意征询他们的意见。在各级政协委员和常委的构成中,应增加文化精英特别是文化建设突出贡献者和民营文化企业家的比重,为他们提供参政议政的渠道。七是建立人才信息库。要及时发现和选拔一批专业带头人,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领军作用。八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要切实保护文化人的合法权益,确保文化创意者的劳动成果及其权益得到应有的尊重。九是县文联要在加强规范现有文体社团建设的基础上,鼓励乡镇、社区成立各种传统民俗文化专业协会。建设文化强县是一项以人为对象的工作,所以必须树立人才是建设文化强县第一资源的观念。建立起开放的文化人才培养、引进、选拔和激励机制,培养和引进当前迫切需要的人才,并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建议县级相关部门制定发展规划,创造良好条件,把培养、使用文化人才纳入财政预算,在住房、职称、待遇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使一大批优秀人才参加到建设文化强县的事业中来。领导们也要善于发现身边的人才,善于利用好现有人才,对人才不能求全,要多看特长专长,多看优点长处。要采取选送深造、在职轮训、联合办学(班)、以工代训等形式,培养一批在各专业领域能独挡一面的专业人才。(四)“加大投入,确保增幅” 是建设文化强县的重要保障 。 决定在第三项第三款中要求,从2012年起,县财政每年新增文化事业发展资金不低于100万元,重点用于支持重大文艺创作、地方历史文化专著的出版、文化人才培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群众性文化活动;每年安排文化产业发展资金不低于100万元,重点用于县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和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每年安排新闻媒体建设发展专项资金不低于100万元,重点用于宣传媒体和网络文化建设。 这三个“100万元”,是我县打开建设文化强县新局面的重要支撑,也是我县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将彻底改变设备设施窘迫的现象,也可解决部分文艺创作生产、群众文化活动、文化产业开发经费等;但这些经费必须做好充分的预算,保证每一分钱都要用在用得着的地方,尽管在目前物价水平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不能彻底改变一些现状,但新的起点必定会带来建设文化强县新的起色。(五)“落实政策,推动转化” 是建设文化强县的重要保证。决定第三项第四款要求,如果完全执行,这等于突破了“政策执行力度尚未到位”的瓶颈。依据决定,建议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下,县级各部门协同联动,对上级相关政策体系进行梳理。 在全面系统清理现有各类政策的基础上,由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建设文化强县的两份综合配套文件:1、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文件(内容包括建设文化强县奖励办法等内容);2加快发展兴文文化产业的文件。建议此项工作由县政府部署,县发改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税务、银行、工商、国土、住建、旅游、统计以及文化等主管部门,在认真调查研究、充分征询文化企事业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各自提出方案,由县政府统筹协调形成文件初稿,并征询县委宣传部的修改意见,交县委常委会讨论后由“两办”联合下达。文件制定应突出体现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机制,加大财政对公共服务的投入,优先安排落实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文化服务项目。每年人代会代的财政工作报告,应将用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数量及增长幅度单列公布,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对基本文化权益享有知情权。决定第二项第三款提出,“增加文化部门为城乡规划委员会成员单位,促进城乡建设中公共文化设施优化布局、科学配套、加快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县体育馆和广播影视中心大楼的新建实践证明,基础设施兴,则文化事业兴。文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一方面是可以为广大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另一方面是能够让人们生活在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之中,更重要的是能以此帮助人们培养更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因此,我们要结合实际,在旧城改造、光明坝新城规划和建设一批既有民族特色、地域风格,又具有时代特征、为大众认可的文化设施。如文博馆、地标性的多功能的民族文化广场(田径场)、剧场、全民健身园地、社区文化活动园、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并真正发挥好它们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播阵地和发展天地的现实功能。总之,只要把中共兴文县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县的决定落到实处,才能突破制约我县建设文化强县的瓶颈,相信随着兴文文化强县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文化塑造灵魂的社会教化功能,满足人民群众休闲、娱乐、求知、审美、健身、交际等方面需求的服务功能,就会不断发挥作用,老百姓将拥有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和选择,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成果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分享。参考文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决定中共宜宾市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决定中共兴文县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县的决定兴文县第九、第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兴文县文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二0一二年三月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