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考试 经济基础 考前老师划重点 掌握必过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7665316 上传时间:2021-08-1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83.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级经济师考试 经济基础 考前老师划重点 掌握必过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级经济师考试 经济基础 考前老师划重点 掌握必过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级经济师考试 经济基础 考前老师划重点 掌握必过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年中级经济师考试 经济基础 考前老师划重点 掌握必过第一部,经济学基础需求: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服务数量。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产品价格(最重要),消费者偏好,消费者收入,替代品价格,互补品价格,预期,其他(商品的品种、质量、广告宣传、地理位置、季节、国家政策等。)需求函数:价格之外的其他各因素不变,消费者随价格的变化愿意购买的数量。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需求的变化情形有两种:1.需求数量变动: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需求和价格的关系,需求量的变化是沿着既定的需求曲线进行的(点移动)。2.需求变动:收入和消费者偏好等因素的变化引起需求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移。(线移动)供给的影响因素(同“生产”挂钩):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预期,相关产品的价格。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供给的两种变化情况如下:1.供给数量变动: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供给和价格的关系,供给量的变化是沿着既定的供给曲线进行的(点移动)。2.供给变动:由于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如成本变动引起供给的相应变动,这种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移(线移动)。产品价格不变,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技术提高等因素会导致供给曲线向右平移。均衡价格是市场供给力量和需求力量相互抵消时所达到的价格水平,即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时的价格,此时的供求数量为均衡数量。任何市场上供求平衡都是偶然的、暂时的、相对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E 1表示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即需求量的变动率大于价格的变动率。0两种商品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会随着它的替代品的价格的变动呈同方向的变动。(如煤气和电)需求交叉弹性系数E 0两种商品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即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会随着它的互补品价格的变动呈反方向的变动。(如汽车和汽油) 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的变动和引起这一变动的消费者收入之比,用以衡量需求变动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的商品,称为“高档品”; 需求收入弹性小于1的商品,称为“必需品”。 需求收入弹性小于0的商品,称为“低档品”。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供给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1)时间是首要因素。短期内,供给弹性一般较小;相反,在较长的时间内,供给弹性一般比较大。(2)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对于农产品来说,短期内供给弹性几乎为0,价格对供给的影响往往需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3)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相同:均用来分析消费者行为,二者得出的分析结论基本是相同。 不同:基数效用理论运用边际效用论分析,序数效用理论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来分析;基数效用论下效用可加总,而序数效用论效用不能加总。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定:1完备性,保证消费者总可以把自己的偏好准确的表达出来。 2可传递性,保证消费者偏好的一致性。3多比少好。无差异曲线是一条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曲线,在这条曲线上的所有各点的两种商品组合带给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是完全相同的,消费者对这条曲线上各个点的偏好程度是无差异的。无差异曲线的特征: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的偏好程度越高。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能相交。无差异曲线从左向右下倾斜,凸向原点。商品边际替代率是指在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商品时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预算约束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预算线的斜率是两种商品价格的负比率。在预算约束线内的点,表示在两种商品上的花费并未用尽全部收入(收入有剩余)。在预算约束线外的点,表示支付能力达不到的购买选择(买不起)。影响预算线变动的因素是消费者可支配的收入m、两种商品的价格P1,P2。在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收入改变,会使预算线出现平行移动。满足效用最大化的商品组合必定位于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的点上。 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商品边际替代率=商品的价格之比。在一定的预算约束下,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应该选择商品的最优组合,使得两种商品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价格比。MNP连接起来得到的就是 “价格-消费曲线”,表示消费者收入不变,与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相联系的两种商品的效用最大化组合(也就是理性的消费者随着X 商品价格的变化,会沿着这条曲线调整X1、X2这两种商品的购买数量,使得这两种商品的购买数量始终保持在最佳水平,这样才能实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收入效应:指在名义收入不变时,因为该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消费者所购买的该商品数量的变化。替代效应: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因为该商品价格的变化引起的相对价格变化所导致的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只有低档物品的收入效应是同方向变化的,该商品的价格降低,消费者实际收入提高,消费者会降低其购买量。其他效应闭着眼睛选反方向变化。上面说的一大段比较难理解,看不懂不如不看,浪费时间。企业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或交易成本而产生的,企业的本质特征是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交易成本的节约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的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信息的不完全性。生产要素一般划分为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种类型。 当各种投入要素可变时,一般是研究企业的长期行为;当某种或几种要素不可变时,一般是研究企业的短期行为。生产函数表示一定时期内,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边际产量(MP):在其他投入保持不变条件下,由于新增一单位的投入而多生产出来的数量或产出。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也称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保持不变条件下,连续追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总是存在着一个临界点 ,在这一点之前,边际产量递增,超过这一点,边际产量将出现递减的趋势,直到出现负值。左图:AP为平均产量。L1时边际产量最大;L2时平均产量最大;L3时总产量最大,边际产量为0。 规模报酬也称为规模收益,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同比例 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的变化。企业只有在长期中才能改变全部生产要素的投入,进而影响生产规模。 规模报酬递增: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规模报酬不变: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规模报酬递减: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当企业规模较小时,扩大生产规模,报酬递增,此时企业扩大规模以得到产量递增所带来的好处,将生产保持在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此后如果企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出现规模报酬递减。因此多数行业会有一个适度最佳规模或适度规模,此时企业单位生产成本最小。隐成本:企业本身所拥有的、并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是自己拥有并使用的资源的成本,它实际上是机会成本。企业所追求的最大利润,指的是最大的经济利润。正常利润:是指企业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正常利润是生产成本的一部分,是作为隐成本的一部分计入成本的。短期成本函数和长期成本函数的区别在于是否含有固定成本。固定成本是指在短期内不随产量增减而变动的那部分成本,如厂房设备的折旧,以及管理人员的工资费用。 可变成本是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那部分成本,如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以及生产工人的工资费用。边际成本: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时总成本的增加额。边际成本是产量变动引起的可变成本的变动,(因为短期内固定成本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 平均总成本曲线开始时随产量增加而迅速下降,达到M点时平均总成本最低(与边际成本曲线相交),在M点后,平均总成本又随产量增加而上升。 平均可变成本曲线开始时随产量增加而逐步下降,达到M点时 (与边际成本曲线相交)平均可变成本最低,在M点后,平均可变成本又随产量增加而上升 。 平均固定成本曲线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逐渐向横轴接近 边际成本曲线开始时随产量的增加而迅速下降,达到最低点后,便随产量的增加迅速上升,无 论是上升还是下降,边际成本曲线的变动都快于平均变动成本曲线。 平均总成本、平均可变成本、边际成本曲线都是先下降后上升的曲线。 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总成本曲线交于平均总成本曲线的最低点M。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交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最低点M。边际成本曲线最早达到最低点,其次是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总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出现的最慢,且高于边际成本曲线及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最低点。上面说的一大段比较难理解,看不懂不如不看,浪费时间。市场结构就是指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竞争状态和竞争程度。 根据竞争的不同:市场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四种类型。 划分市场结构的主要依据有:1本行业内部的生产者数目或企业数目。本行业只有一家企业,为完全垄断市场;有少数几家大企业,为寡头垄断市场;企业数目很多,为完全竞争或垄断竞争市场。2本行业内各企业生产者的产品的差别程度。本行业内各企业生产者的产品的差别程度是垄断竞争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的主要区别。3进入障碍的大小。自然垄断与规模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规模经济就是企业或厂商的平均总成本会随着产量的扩大而不断下降。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价格就是由整个行业的供给和需求曲线决定的,整个行业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两条曲线交点的价格就是整个行业的均衡价格。 完全竞争市场中个别企业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水平线。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边际收益MR=平均收益AR=单价P。单个企业的平均收益线AR、边际收益线MR、需求曲线是同一条线。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产量决策的基本原则:边际收益MR边际成本MC,此时的产量为最优产量。所以,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既可以作为利润最大化均衡条件,也可称为亏损最小的均衡条件。 边际收益:增加一个单位产品的销售时总收益的增加量。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的边际成本曲线是其供给曲线。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就是行业的需求曲线,二者完全相同,这是完全垄断企业和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的一个重要区别。 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在完全垄断市场上,企业的平均收益单位产品的价格,企业的边际收益平均收益。完全垄断企业平均收益曲线与需求曲线是重合的;但是由于单位产品价格随着销售量的增加而下降,因此边际收益小于平均收益,所以边际收益曲线位于平均收益曲线的下方,而且比平均收益曲线陡峭。完全垄断企业进行产量和价格决策的基本原则:边际收益=边际成本。 在完全垄断条件下,企业向市场供应的产品数量较少。完全垄断企业并不可以随意提价,在价格决策时,也必须考虑到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价格歧视也叫差别定价,是指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对同一产品,规定不同的价格。 一级价格歧视,是企业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也称作 “完全价格歧视”。也就是企业对不同的购买者所购买的每一个批量单位的产品收取不同的价格,因此,所有消费者剩余都被垄断者占有了。二级价格歧视,是指按不同价格出售不同单位产量。就是我们常说的批量作价。三级价格歧视建立在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的基础上,分别对各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条件:第一,必须有可能根据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划分出两组或两组以上的不同购买者;第二,市场必须是能够有效的隔离开,同一产品不能在不同市场之间流动。企业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原则是,不同市场的边际收益相等并且等于边际成本。垄断竞争市场上企业的需求曲线和完全垄断市场上的企业相同,均向右下方倾斜。垄断竞争企业与完全垄断企业需求曲线的不同:1垄断竞争企业需求曲线不是市场需求曲线,而是每一个具体企业的需求曲线。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既是企业的需求曲线,也是市场的需求曲线。2垄断竞争企业的需求曲线比完全垄断企业需求曲线具有更大的弹性。 寡头垄断市场上价格形成的模型:协议价格制和价格领袖制。卡特尔:联合起来一起行动的企业集团,世界上最著名的特尔是石油生产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一个卡特尔与完全垄断者的差别:1卡特尔很少能控制整个市场,因此它们必须考虑它们的定价决策会如何影响非卡特尔企业的行为。2一个卡特尔成员并不是一个大公司的一部分,它们可能在利润诱惑下违反协议。3是违法行为。领袖企业在确定产品价格时,不能只考虑本企业利益,还必须考虑到整个行业的供求状况。当居民和企业分别实现了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供求都相等时,经济就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或瓦尔拉斯均衡状态。当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即瓦尔拉斯均衡状态时,资源便实现了最优配置。资源实现最优配置的标准是:当一种资源的任何重新分配,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坏。即如果资源在某种配置下,不可能由重新组合生产和分配来使一个人或多个人的福利增加,而不使其他任何人的福利减少。此时社会实现了资源最优配置。(社会整体福利不变) 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能够在其他人福利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通过重新配置资源,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福利水平有所提高,则称这种资源重新配置为帕累托改进。(社会整体福利因资源重新配置而提高 )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资源配置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又被称作经济效率。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具有经济效率的,不满足帕累托状态就是缺乏经济效率的。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1经济主体是完全理性的,2信息是完全的,3市场是完全竞争的,4经济主体的行为不存在外部影响。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资源最优配置或帕累托最优状态通常不能得到实现。只有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的生产成本从长期看才是最低的。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生产者生产的产量不是最大的产量,市场价格不是最低的价格。由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广泛存在,市场机制很难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资源不可能实现最优配置。政府对垄断的干预:1法律。2公共管制,主要是进行管制或规定限价,或规定利润率。外部性:是指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人或其他企业造成了影响,但是却没有因此付出代价或得到利益。 外部经济 (正外部性):给社会带来好处,却不能得到补偿。如:企业研发新技术,导致技术扩散;修复历史建筑;教育。外部不经济 (负外部性):给社会带来损害,却不必补偿。例如: 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废气污染农田使农民受损(昆明东川小江变牛奶河)。对于产生外部经济的生产者,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缺乏生产积极性,产出水平低于社 会最优产出水平。造成产品的供给过少。外部性导致资源配置失当,即使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由于存在外部性的影响,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也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消除外部性的传统方法:1、税收和补贴。2、合并相关企业使外部性得以 “内部化”。3、明晰产权。科斯定理: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是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不同产权制度,会导致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 私人物品两个特征:竞争性和排他性。竞争性是指你用了别人就少用了。排他性是指你用了,别人就不能用了。公共物品的特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公共物品的特征决定了绝大多数的公共物品消费中必然出现“搭便车”。所谓“搭便车”就是某人不进行购买而消费某物品。 纯公共物品是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完全的非排他性,如国防、治安、公共卫生等,只能由政府提供。准公共物品是指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教育、医疗卫生、收费公路等。私人物品的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在水平方向,即数量上的求和。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在纵向,即价格方向求和。政府承担公共物品主要提供者的职责。例如政府提供国防、治安、消防和公共卫生。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形式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是劣币驱逐良币。道德风险是采取不利对方的行动。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 (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GDP 的形态: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价值形态:是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收入形态:是初次收入之和。 产品形态:是最终使用的*。国民总收入(GNI):是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国民总收入是一个收入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生产概念。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它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原始收入的角度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劳动者报酬为居民所得;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为企业、单位所得;生产税净额为政府所得。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构成,是从社会最终使用的角度计算的。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支出法下的GDP包括消费支出、固定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四个部分。两部门:消费者和企业。投资等于储蓄。总供给等于总需求。三部门:消费者,企业和政府。投资=私人储蓄+政府储蓄。政府净收入=总税收-转移支付。四部门: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I=S+(T-G)+(M-X)其中:投资=储蓄+政府净收入+外国在本国的储蓄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消费随之增长;但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重却不断减少。这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小于平均消费倾向。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各个家庭的消费要取决于他们在生命周期内所获得的收入与财产,也就是说消费取决于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如果社会上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提高,如果中年人口的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降低。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根据他的当前收入决定的,而是根据他的持久收入决定的。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总是等于收入。决定投资的因素主要有实际利率、预期收益率和投资风险等。预期通货膨胀率和折旧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资。 投资的成本是利息。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投资乘数k为边际储蓄倾向S的倒数。两部门:均衡国民收入=消费+投资三部门:均衡国民收入=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总需求影响因素:利率(反向),货币供给量(同向),政府购买(同向),税收(反向),预期,价格总水平(反向)。财富效应:由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引起居民收入及财富的实际购买力的反向变动,从而导致总需求变动的现象。利率效应:由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引起利率变化并进而与投资、消费及总需求的反方向变化的现象。出口效应:由价格总水平通过汇率变动影响出口需求的变化并与总需求成反方向变化的现象。决定总供给的基本因素是价格和成本。从长期看影响价格总水平的是总需求。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 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率并不能全面反应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经济发展既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伴随经济增长过程而出现的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制度变迁、福利改善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和谐等方面的内容。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劳动的投入数量,资本的投入数量,劳动生产率,资本的效率。两因素分解法: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把经济增长率按照劳动和劳动生产率两项因素进行分解。经济增长率=工作小时数的增加率+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三因素分解法:经济增长按照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等三个因素进行分解,计算这三项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经济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劳动份额劳动增加率)+ (资本份额资本增长率)。 全要素生产率(简称TFP),即将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数量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扣除之后,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古典型周期:经济运行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为负增长。增长型周期:如果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率为正值,即经济总量只是相对减少而非绝对减少,我国经济周期属于增长型。经济波动的一般原因:1、投资率的变动,2、消费需求的波动,3、技术进步的状况, 4、预期的变化,5、经济体制的变动,6、国际经济因素的冲击。我国的经济周期属于增长型周期波动。一致指标:如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先行指标:如制造业订货单,股票价格指数和广义货币M2。滞后指标:如库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的提高,以人为本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内容。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内容:促进 “三个转变”。 (1)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学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价格总水平也叫一般价格水平,是全社会各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状态的平均或综合,一般用价格指数来度量。 我国目前是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衡量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基本指标。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包括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总产出、总需求和总供给。MV=PT (费雪方程式),或:P=MV/T 。价格总水平=货币供给*货币流通速度/商品交易数量。价格的变动主要取决于M(货币供给)的变动。 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与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成正比,而与总产出的变化成反比。实际工资的变动与名义工资的变动成正比,与价格总水平变动成反比。实际利率=名义利率-价格总水平变动率。实际利率取决于名义利率与价格总水平变动率之差。在名义利率不变时,实际利率与价格总水平变动成反比,在价格总水平不变时,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相等。 汇率实际上由两国价格总水平变动之比决定。在两个国家的模型中,如果本国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率高于外国的价格水平上涨率,本国货币就会贬值,以本币表示的汇率就一定会上升。我国统计部门计算和公布的就业和失业水平方面的指标主要是城镇登记失业率。 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因为劳动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偏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引起的失业,也就是由于劳动者从一个工作转换到另一个工作的过程中出现的失业。二元结构,是指现代技术传统技术并存,也就是现代工业和传统农业并存。奥肯定律表明了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政府应当把促进经济增长作为降低失业率的主要途径。 菲利普斯曲线表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当失业率降低时,通货膨胀率就会趋于上升。通货膨胀和失业替代关系只是在短期内才是可能的,长期内则不存在。从长期看,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和横轴垂直的直线。绝对优势理论:绝对差异导致*比较优势理论:只要两国之间存在生产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方处于完全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会发生,而且贸易会使双方获得收益。要素禀赋理论: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的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出口能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储备比例上的差别。当代贸易理论:解释相似资源储备国家之间和同类工业品之间的双向贸易现象。该理论认为:大规模的生产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是现代国际贸易的基础。汇率水平贬值出口增加,升值进口增加。如果一国货币汇率下跌,即对外贬值,可能会增加出口,同时也有利于增加本国旅游收入及其他劳务收入。如果一国货币汇率上升,即货币升值,就要扩大进口。政府对进口贸易的干预:1关税限制,2非关税限制,如进口配额制、自愿出口限制、歧视性公共采购、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等。政府干预出口贸易以刺激出口增加的主要措施是出口补贴:包括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间接补贴包括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WTO 规定,确定产品正常价值可依据的标准有:1原产国标准,2第三国标准,3合理成本加利润。注意,就是没有受害国标准。掠夺性倾销:不合理的低价,再重新提价。 持续性倾销:无限期的持续以低价。 隐蔽性倾销:进口商以倾销性的低价抛售,其亏损部分由出口企业予以补偿。 偶然性倾销:出为处理这些产品而以倾销。 倾销的影响:对进口国:1、阻碍进口国相关产业的发展,2、传递错误的价格信号,3、抑制发展。对出口国:1、过度价格竞争。2、维持较高的垄断价格。对第三国:市场份额减少。 反倾销是贸易救济措施。反倾销税的税额不得超过所裁定的倾销幅度。 反倾销税的纳税人是进口商,出口商不承担。反倾销税必须符合以下要求:有事实,有损失,有因果关系。 资本流动的内在动力:资本流动给流出国与流入国都能带来收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国际直接投资应该拥有国外企业股权的25%以上方为外国直接投资。国际资本流动的动因:收益率的差异,汇率变动以及国际收支,风险因素,其他如投机、规避贸易保护、国际分工。资本流入的消极影响:造成金融秩序混乱,并引发金融危机。加重外债负担,陷入债务危机。成为资本输出国的附庸。资本流出的消极作用:导致输出国经济增长停滞,并减少本国的就业机会。干预的手段主要有:外汇管制;颁布法规条例;偿债能力控制;政策手段。第二部分,财政公共物品是指增加一个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同时减少其他人消费。非竞争性:增加一个人消费的边际供给成本为零。强调了集体提供公共物品的潜在收益。非排他性:通过市场机制提供公共物品的潜在困难。两个特征中非竞争性是主要特征,非排他性是派生特征。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政治机制(投票,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办法)显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私人物品是自愿的市场交易实现的;公共物品是强制性的政治交易实现的。公共物品的供给包括两重含义:一是融资,二是生产。1政府融资:政府应作为公共物品供给的资金提供者,以强制税收的形式融资。缺点是难以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需求。2私人融资:非排他性成为对自愿融资起阻碍作用的关键因素。由收费的集体行动而被自愿提供,缺点是供给的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平衡。3联合融资:政府以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私人机构提供公共物品。1政府生产,2合同外包是公共服务提供私有化的表现,3其他:特许经营、合同委托等。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结构:决策制度,是核心,融资制度,生产制度,受益分配制度。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政府在其中的责任是为基本服务提供制度保障,并作为最后出资人。公共财政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职能。资源配置职能含义:资源集中,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财政资源配置范围:市场失灵,又社会公共需要。如国家安全支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如公共卫生、科技、公共工程,如矫正外部效应,维护市场竞争。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通过政府直接投资、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和调节社会投资方向,实行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提高财政自身管理和运营效率。公共财政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调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结果的职能。旨在实现公平收入分配的目标。明确市场和财政对社会收入分配的范围和界限;加强税收调节;发挥财政转移支付作用,将资金直接补贴给地区和个人,增加对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地区的转移性支出,增加社会保障,收入保障,教育和健康等个人转移性支出等;提供社会福利。财政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四大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推动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通过税收、财政补贴、财政贴息、公债等,调节社会投资需求水平,通过财政直接投资,调节社会经济结构,调节社会有效供给能力;通过税收等调节个人消费水平和结构。公共选择是关于 “政府失灵”的理论,分析个人(包括投票人、政治家、官僚)行为。理论基石:个人主义方法论,经济人假设,作为一种交易的政治过程。在政治市场上,个人以自己同意承担的成本份额(或税收),交换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与服务。根据少数服从多数原则,那些持不同意见的少数派只能接受对其不利的方案。 常见的政府失灵表现为:1“理性的无知”与“理性的非理性”,2选票极大化,3投票循环,4官僚体系无效率,5利益集团与寻租。理性的无知:理性的个人投票与否,取决于参加投票的期望净收益。选民没有动力花费时间和成本去搜寻有关选举的信息。理性的非理性:选民胡乱投下、自己那神圣的一票。投票循环的核心思想:“三个选民-三个选项,两两表决、得多数票者获胜”。官僚最大化本部门的总预算。财政支出规模(花多少钱),是指财政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财政支出结构(干多少事),是指在财政支出总额中各类支出所占的比重。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具体是怎么花的),是指各项财政支出的具体经济构成。支出功能分类按产出性质。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即政府的钱到底被拿来做了什么事(是用于办教育了,还是加强了国防。)具体有:一般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社保,转移性支出等。支出经济分类按成本投入。反映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说明政府的钱是怎样花出去的(办教育的钱是发了工资,还是买了设备、盖了校舍)。具体有:工资福利,商品服务,转移性支出,补助,赠与,利息等。支出经济更为明细。根据交易的经济性质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拨付但并不获得相应的物品与劳务)。利用这一分类体系,可以考察政府其职能是偏好于资源配置(购买性支出比重大),还是收入再分配(转移性支出比重大)。财政支出绝对规模是按当年价格,也可以按不变价格。总量是不断增长的。财政支出相对规模是按:1当年财政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2当年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反映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程度。3人均财政支出反映人均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正常情况下:支出占总值是上升的,中央占全国是稳定的,人均是增长的。国家财政支出规模先是持续增大,后来渐渐稳定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上。政府活动扩张法则: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对政府活动的需求,需要政府增加公共支出。梯度渐进增长理论:阶梯式的,非连续性的。公众可容忍的税收负担是财政支出的最高限度。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财政支出数量的变化随着作用的变化而变化。初期阶段:基础设施等政府投资比重较大。中期阶段:政府投资比重有所下降。成熟阶段:环境、交通、教育、通讯等政府投资比重加大。非均衡增长理论:分析公共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状况,将国民经济部门分为不断提高(进步部门)与提高缓慢(非进步部门)两类。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生产率偏低的部门规模会随进步部门工资率的增长而增长,导致政府支出快速增长。 公共选择学派的解释:分别从选民、政治家、官僚行为及民主制度等方面*。财政支出的重点由经济建设向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转变。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与发达国家横向比较):1、购买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长期偏大,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处于较低的水平;2、相对于消费性支出而言,投资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近年来虽然略有下降趋势,但仍徘徊在较高的水平上;3、社会性支出的比重近年来虽有上升,但仍有待进一步增加数量和改善质量。政府应当更多的关注再分配问题,相应压缩购买性支出,扩大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向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倾斜。 控制并调减投资性支出的规模,严控行政性公共消费。严控一般性开支,降低行政成本。财政支出绩效的核心是把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些理念融入财政预算支出管理中。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是政府及其财政部门;对象是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或机构;内容是公共委托-代理事项。3E原则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经率果平。财政支出绩效考评制度是确保公共财政体制有效运行的重要管理措施。考评方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公众评价法;成本效益分析法。确定合理的绩效考评指标是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的关键。关比要经。财政收入是政府筹集一切资金的总和。国际政府收入的分类:税收、社会缴款、赠与和其他。我国政府收入分为:1税收收入;2社保收入;3非税收入;4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5债务收入;6转移性收入。最小口径仅指税收。小口径包括:税收收入及非税收入,即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的收入。不包括政府债务收入、社会缴款。最为常用。中口径包括:公共财政预算(即一般预算)加社保。财政集中度,通俗地称为宏观税负,是指从国民经济收支环流中截取并运用的资金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税收的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和负税人一致;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纳税人和负税人不一致。课税对象是不同税种间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比例税率不随征税对象数量的变动而变动。定额税率适用于从量计征。税收收入按征税对象的不同,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资源税和行为税。 流转税是以流转额为征税对象,是主体税种。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等。增消营关。财产税包括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契税。行为税包括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税收按计量标准划分,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划分,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按税负能否转嫁划分,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直接税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财产税。间接税如流转税(增消营关)。按税收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分类,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以及中央和地方共享税。中央税如消费税、关税。中地共享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证券交易印花税。拉弗曲线说: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征税有 “禁区”,要注意涵养税源。 最初缴纳税款的法定纳税人不一定是该税收的最后负担者。税收负担转嫁的最后结果形成税负归宿。前转又称顺转,转移给商品的购买者或消费者。最普遍,多发生在流转税上。 后转又称逆转,转给生产要素供给者。消转:增加利润来抵消税负。实际税负并没有转嫁。旁转也叫侧转,购买者或者供应者以外的其他人负担。税收资本化也称 “资本还原”,现在承担未来的税收。典型的是对土地交易的课税。是后转的一种特殊。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1应税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弹性。需求弹性较大,供给弹性较小,不容易转嫁。2课税商品的性质。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税负容易转嫁。3课税与经济交易的关系。与经济交易无关而直接对纳税人课征的税,不容易转嫁。4课税范围的大小。课税范围越广泛越容易转嫁。国债具有自愿性、有偿性和灵活性的特征。 国债又被称为 “金边债券”。能够上市流通的国债多为中短期国债,不能上市流通国债多为长期国债。国债功能:1.弥补财政赤字,2.筹集建设资金,3.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4.调控宏观经济。财政赤字可以通过向中央银行借款;增加税收;发行国债方式弥补。发行国债弥补赤字,产生的副作用较小。衡量国债相对规模有两大指标:(1)国债负担率:是指国债累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反映国家累积债务的总规模和整个国民经济对国债的承受能力。国际公认的国债负担率的警戒线为发达国家不超过60%,发展中国家不超过45%。(2)债务依存度: 当年债务收入/当年财政支出。反映了财政支出有多少是依靠发行国债来实现的。国际公认的债务依存度警戒线在15%20%之间。李嘉图等价定理认为政府无论用债券还是税收筹资,其效果等价。 决定发行条件的关键是国债的发行方式。公募招标:在金融市场上。承购包销:和一组银行或金融机构。直接发行:亲自向投资者推销。随买发行:向小投资人发行不可上市。国债发行市场包括中央政府、发行中介机构和投资购买者。 国债流通市场基本职能是为国债投资者提供转让变现的机会。分为:分为现货(常用)、回购、期货和期权。政府预算以预算平衡表的形式体现。体现了政府的年度工作重点和方向。是政府理财的主导和基本环节。是政治行为。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政府预算制度最早出现在英国。政府预算的职能:反映、监督和控制。政府预算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超出范围的,以预算调整案的形式提交同级人大委员会审议批准。复式预算一般由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组成。经常预算以税收为来源,以行政事业项目为支出;资本预算主要以国债为来源,以经济建设项目为支出。增量预算(保持了连续性)和零基预算(不考虑以前年度,并不是一切都要重新开始)。中期预算一般不具有法律效力,不需要经过国家权力机关的批准。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改变,撤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审查,批准,撤销。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组织,改变撤销。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具体组织,具体编制,提出。审计机关:审计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政府预算体系包括:1公共财政预算(是基础)、2政府性基金预算、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4社会保障预算。公共财政预算以税收为主体。我国每年统计公报公布的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赤字的数字,是就公共财政预算而言。政府性基金预算的管理原则是以收定支,专款专用,结余转下年。向社会征收基金、收费以及出让土地、发行彩票等方式。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不列赤字。核心是调整国家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社会保险基金不能用于平衡其他预算,但其他预算可补助社会保险金。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编制。不得随意调整。政府预算制度是财政制度的核心。通过 “预算法”的形式予以确定。由基层单位开始编制,逐级上报汇总。涵盖部门各项收支。部门预算制度是预算管理的基本形式。 部门收入预算编制采用标准收入预算法。支出采用零基预算法。基本支出预算实行定员定额管理。部门作为部门预算主体的地位,实行综合预算。预算外收入(不含教育收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教育收费作为本部门的事业收入,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中央部门预算外收入全部上缴中央国库。交通运输部集中的航道维护收入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以集中为主,分散为辅。财政政策由预算政策、税收政策、支出政策、国债政策等组成。 财政政策的功能:协、导、稳、控(谐音:斜倒稳控)财政政策目标包括:促进充分就业;物价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稳定增长。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有预算、税收、公债、公共支出、政府投资和财政补贴等。 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繁荣,抑制总需求):缩小支出规模、保持预算盈余。提高税率、减少税收优惠来增加税收。降低政府投资支出。减少财政补贴。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时,可以增加长期国债、提高利率。财政政策类型:根据调节周期划分为自动稳定和相机抉择。自动稳定是一种内在的、不需要政府干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累进所得税,政府福利支出。相机抉择又包括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 汲水政策的特点:自发机制为前提,以扩大规模为手段,有限性,短期。补偿政策是指有意识的反向调节。按不同功能来划分,分为扩张性、紧缩性和中性财政政策。扩张政策: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减税、增加财政支出等手段。中性政策:收支基本平衡。“紧”的政策措施:减少财政支出、增税、提高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缩小信贷规模。社会总需求明显大于社会总供给,则应该采取 “紧”的政策措施。财政政策乘数包括税收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税收乘数为负值,政府增税时,国民收入减少,减少量为税收增量的b(1b)倍。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为正数。购买性支出乘数大于税收乘数。这说明增加财政支出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减税政策。平衡预算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增加税收会减少国民收入,但如果同时等额增加政府支出,国民收入也会等额增加。这意味着即使实行平衡预算政策,仍具有扩张效应,其效应等于1。当政府投资或支出扩大、税收减少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扩大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扩张效应。财政政策的五种时滞:认识时滞(内在)、行政时滞(内在)、决策时滞、执行时滞以及效果时滞。(后三种外在)认识时滞取决于行政部门掌握经济信息和准确预测的能力。财政政策时滞的存在,可能使财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与政策制定初衷相反的效果。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改革。第三部分,货币与金融货币需求指在既定的收入和财富范围内能够并愿意持有货币的行为。货币需求是经济需求,是有效需求,是派生需求。货币具有流通、支付和贮藏等职能。货币需求量是对货币的客观需求量。现金交易数量说,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物价水平与货币量成正比。现金余额数量说,货币的价值由货币供求的数量关系决定。现金余额数量说的货币也包括贮藏货币。这是两说的区别。相同点是:物价和货币价值的升降取决于货币量的变化。凯恩斯流动性偏好论,应付日常的、临时的或投机的需要。影响流动性偏好的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构成交易性需求,是国民收入的增函数。投机动机构成投机需求,由利率的高低决定,是利率的减函数。流动性陷阱:当利率降到某一低点时,货币需求会无限增大,此时无人愿意持有债券,都愿意持有货币,流动性偏好具有绝对性。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建立在 “未来的不确定性”和 “收入是短期资产”两个基本假定之上。弗里德曼现代货币数量说,货币需求理论。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1)财富总额:恒久性收入越高,所需货币越多。(2)财富构成:人力财富比例越高,所需准备的货币就越多。(3)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和机会成本(反向)。(4)其他。货币供应量是指非银行部门持有的货币资产数量,即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依据资产的流动性,划分不同货币层次。M0(现金)=流通中货币 M1(狭义货币量,重点调控)=M0+单位活期存款 M2(广义货币量)=M1+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存款+其他存款(财政存款除外) 财政存款不属于准货币。信用创造货币的功能为中央银行所掌握。商业银行不能无限制地创造派生存款。受到三类因素的制约:1交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2提取现金数量,3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缴付税款。基础货币的扩张倍数取决于存款准备金率,以及货币结构比率。货币均衡的特征:大体一致而非数量上完全相等,动态过程,经济总体均衡。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时更多的注意总量性失衡。社会总供给是以商品价格总额形态表现,表现为国内生产总值(GDP)。 社会总需求是以货币形态出现,表现为社会购买力(MV)。必须使流通领域中货币数量的增长幅度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相互配合。货币供应量应当与GDP 同步增长。若考虑物价自然上升的因素,流通领域中货币数量的增长应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物价自然上涨率通货膨胀是种普遍的超额需求,即太多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马克思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纸币的过度发行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的定义有两点:有效需求大于有效供给,物价持续上涨。通货膨胀的成因分为:需求拉上型;成本推进型;输入型;结构型。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指社会总需求过度增长。特点:自发性,诱发性,支持性。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因成本自发性增加而导致。分为:工资推进型,利润推进型。按照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分为公开型(物价上涨)和抑制型(人们普遍持币待购而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过度的信贷供给是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主要有紧缩的需求政策和积极的供给政策。紧缩需求政策包括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增收节支)包括: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发行公债。紧缩性货币政策包括: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出售有价证卷)中央银行处于金融中介体系的中心环节,是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它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实施金融监管。中央银行制度是指由中央银行代表国家管理一国金融业。金融体制。建立中央银行制度的必要性:1集中货币发行权,2代理国库和为政府筹措资金,3管理金融业,4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实行干预。 独占银行券的发行权是中央银行产生的第一个标志。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处理中央银行和政府之间关系。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特征:不营利,不经营一般性银行业务或非银行金融业务,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相对独立。货币发行是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法定的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中央银行对银行的业务:集中准备金,最后贷款人,全国清算。中央银行的信贷业务主要有再抵押放款,再贴现,再贷款。全国清算业务为中央银行的主要中间业务。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总负债包括储备货币(货币发行、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和*。我国的支付清算网络体系以中国人民银行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为中枢。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票据支付系统和境内外币支付系统由中国人民银行建设并运行,是银行间支付清算的主渠道。货币政策并不等同于金融政策,通过货币量、利率或其他中介指标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手段。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存放在中央银行的最低比率。对货币乘数的调节。是自动稳定机制。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货币乘数减少,起到收缩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的效果。缺陷:反方向抵销,作用力度很强,成效较慢、时滞较长。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持客户贴现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请求贴现。再贴现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中央银行根据政策需要调整再贴现率。再贴现的优缺点:主动权操纵在商业银行手中。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国债、发行票据的活动。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相比较,更具有弹性、更具优越性。优点:直接影响;央行可以主动出击;进行微调。局限性:一是金融市场不仅必须具备全国性,而且具有相当的独立性。二是必须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配合。传统的三大货币工具,都属于对货币总量的调节,以影响宏观经济。选择性货币政策包括: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优惠利率、预缴进口保证金。消费者信用控制: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包括首付最低金额,还款最长期限,适用的耐用消费品种类等。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中央银行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下载 > CAD图纸下载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