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设计撰写模板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27647698 上传时间:2021-08-19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1.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科生毕业设计撰写模板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本科生毕业设计撰写模板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本科生毕业设计撰写模板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毕 业 设 计专 业: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班级学号: 自动化0902-11号学生姓名: 林建平 指导教师: 韩春晓 教授 二一三年六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中文题目English title专业班级:自0902(用简称填写)学生姓名:林建平指导教师:韩春晓 教授学 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2013年 6月摘 要 对于转子直流励磁的同步电动机,若采用永磁体取代其转子直流绕组则相应的同步电动机就成为永磁同步电动机。而永磁同步电动机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损耗小、效率高、功率因数高等优点,主要用于要求响应快速、调速范围宽、定位准确的高性能伺服传动系统和直流电机的更新替代电机。由于永磁同步电动机对内部振动很敏感,所以引入了滑模变结构控制控制策略(SMC)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本文给出了一种变参数SMC方法,对SMC控制器进行设计并对其仿真和实验研究,该方案设计的SMC控制器表达式和PI控制一样简单,结果证明所设计的SMC控制器能有效的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和动态性。关键词:PI控制;永磁同步电动机;SMC控制;鲁棒性ABSTRACTTimes New Roman,三号,加粗英文摘要另起一页,内容应与“中文摘要”对应。使用第三人称,用现在时态编写。Key Words:(与上文之间空一行,内容应与中文“关键词”一致。词间用分号间隔,末尾不加标点。)目 录1毕业设计(论文)的结构31.1题目31.2摘要31.3目录31.4引言31.5 正文31.6结论4在该页面中点击鼠标右键,选择“更新域”,然后选择“更新整个目录”,即可自动生成目录。选择字体,一级标题为黑体小四号,二级标题和三级标题为宋体小四号。注意:删除此文本框。1.7参考文献41.8附录(或调研报告)41.9致谢42 正文要求52.1格式要求52.1.1页面设置及格式52.1.2标题要求62.1.3标题设置方法62.2语言表述72.2.1语言表述72.2.2行文要求72.3 图、表格和公式要求82.3.1图格式要求82.3.2 表格式要求92.3.3 公式103 规范表达注意事项113.1 名词术语113.2 外文字母113.2.1 斜体113.2.2 正体113.3 数字123.4量和单位124 装订注意事项134.1毕业设计(论文)装订顺序134.2外文翻译134.3装订规范要求13结 论14参考文献15附录1: 封面样例16致 谢1732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1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滑模控制永磁同步电动机调速系统1引言 近年来,随着电力电子技术新型电机控制理论和稀土永磁材料的快速发展,永磁同步电机得以迅速的推广应用。与传统的电励磁同步电机相比,永磁同步电机,特别是稀土永磁同步电机具有损耗少、效率高、节电效果明显的优点。永磁同步电动机以永磁体提供励磁,使电动机结构较为简单,降低了加工和装配费用,且省去了容易出问题的集电环和电刷,提高了电动机运行的可靠性;又因无需励磁电流,没有励磁损耗,提高了电动机的效率和功率密度,因而它是近几年研究较多并在各个领域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的一种电动机。在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对其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 调速系统中的主要部件之一的交流电机的数学模型是一个高阶、多变量、非线性、强耦合的系统,通过一系列的假设和坐标变换,我们得到了交流电机较简单的数学模型,从而交流调速系统得到近似线性化的数学模型,但该模型无法准确的反应调速系统的瞬态过程,使得常规的线性调节规律对交流调速系统有一定的局限性。传统PMSM控制器大多采用PI调节器,PI控制算法简单,能满足一定范围内的控制要求,但要求精确的数学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外界干扰及内部摄动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传统PI控制器很难满足高性能控制要求,难以得到满意的调速的定位性能,同时系统的鲁棒性也不够理想。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为PMSM高性能控制器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但控制方法的复杂性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滑模变结构控制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学者Utkin和Emelyanov提出了变结构控制的概念,研究对象:二阶线性系统。20世纪60年代,研究对象:高阶线性单输入单输出系统。主要讨论高阶线性系统在线性切换函数下控制受限与不受限及二次型切换函数的情况。1977年: Utkin发表一篇有关变结构控制方面的综述论文,系统提出变结构控制VSC和滑模控制SMC的方法。此后各国学者开始研究多维滑模变结构控制系统,由规范空间扩展到了更一般的状态空间中。我国学者高为炳院士等首先提出趋近律的概念,首次提出了自由递阶的概念。滑模控制对系统的参数摄动和外部干扰的不变性是以控制量的高频抖振为代价。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尝试将SMC应用于各类电机的位置伺服系统中,研究表明,它能有效改善摩擦非线性和负载时变性,提高系统的鲁棒性,也已有学者开始探索PMSM调速系统中应用SMC技术,入PMSM无位置传感器调速系统,提高了速度观测器精度。文献8将SMC用于PMSM直接转矩控制并进行相关实验,证明SMC能改善直接转矩控制存在的电流磁链和转矩脉动问题。本文在u的求取上采用s&形式的趋近律法,利用趋近律法自然满足s&0的稳定性条件方便求得控制量u,为了满足工程上的应用提出变参数趋近律法。文献9将速度环和电流环结合设计了一个SMC调节器,用于矢量控制的PMSM调速系统,研究表明系统鲁棒性和可塑性得到较大提高,但由于系统电气时间常数和机械时间常数不一致,电流环和速度环的综合设计令调试参数选取比较困难,不容易实现。文献10将趋近律与内模控制相结合应用到PMSM传动系统,但只给出了仿真波形。为验证趋近律滑模在PMSM调速系统中的有效性,进行了仿真分析和实验研究。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根据矢量控制PMSM调速系统的特点,设计了一种易于实现的SMC控制器。首先选择一阶滑模面,并选用状态反馈SMC控制方式,然后将控制输出经一积分器滤波,最终设计出的SMC控制器表达式和PI控制一样简单。文中将该方法应用于矢量控制PMSM调速系统,并与传统PI控制系统在同等条件下进行了比较研究。理论、仿真和实验结果均表明所设计的SMC控制器能较大地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和快速性,有效地改善了电机的动静态特性。2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当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定子通入三相交流电时,三相电流在定子绕组的电阻上产生电压降。由三相交流电产生的旋转电枢磁动势及建立的电枢磁场,一方面切割定子绕组,并在定子绕组中产生感应电动势;另一方面以电磁力拖动转子以同步转速旋转。电枢电流还会产生仅与定子绕组相交链的定子绕组漏磁通,并在定子绕组中产生感应漏电动势。此外,转子永磁体产生的磁场也以同步转速切割定子绕组。从而产生空载电动势。为了便于分析,在建立数学模型时,假设以下参数:忽略电动机的铁心饱和;不计电机中的涡流和磁滞损耗;定子和转子磁动势所产生的磁场沿定子内圆按正弦分布,即忽略磁场中所有的空间谐波;各相绕组对称,即各相绕组的匝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文献5将滑模控制应用于永磁直线同步电机,采用msat函数的固定边界层滑模控制技术来求取控制量(u);文献6将H鲁棒性控制和滑模控制相结合来提高永磁直线同步电机的鲁棒性,采用等效控制法求取u;文献7将SMC引数与电阻相同,各相轴线相互位移同样的电角度。利用磁场等效的观点,我们把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的模型由三相绕组上的电压方程简化为两相绕组上的电压方程,可以看出输出的电磁转矩与电流、以及有关,要实现电机输出转矩的控制就必须控制、的频率、幅值及相位,这样电机控制仍然很不方便。为了便于控制变换为d-q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如前述一样,利用一个旋转体来建立一个旋转磁场。在旋转体上放置两个直流绕组,并通入直流电,再让旋转体旋转就可得到一个圆形的旋转磁场,若该旋转磁场的特性与前述旋转磁场的特性完全相同,则可用它来等效后者,由此我们想到永磁同步电机的转子及其d-q坐标系。由于旋转磁场的等效,可以进一步把-坐标系下的电机数学模型变换为旋转坐标系(d-q)下的电机数学模型。即有: (3-38) (N2、N4为对应绕组匝数)图3-7 PMSM d-q坐标系按照3.3.3节建立d-q坐标系,如图3-7,d-q轴的旋转角频率为,d轴与轴的初始位置角为,选取d轴与转子主磁通方向一致,即,由式(3-29)和式(3-36),可得到d-q坐标系下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3-39)其中:、为d-q坐标系下定子电压、电流;、为-坐标系下定子等效电感。 将式(3-39)转化为电流形式: (3-40)磁链方程: (3-41)转矩方程: (3-42)运动方程: (3-43)其中:为电机负载转矩; 为电机阻尼系数; 为电机转动惯量。其他方程: (3-44) (3-45)由式(3-40)可知,在d-q坐标下对永磁同步电机的控制只需对、进行控制即可,这大大简化了控制方法,而永磁体的磁链幅值恒定不变,采用时的控制方案,控制最为简单,此时由式(3-42)知电机的电磁转矩只与有关,即控制的大小即可实现对转矩的控制。另外,对于永磁同步电机,和通常相差不大,因此可以近似认为。3控制器的设计3.1SMC 控制器的设计SM C 是基于相平面的控制,其基本思想是将从任 一点出发的状态 轨迹通过控制 作用引导到滑模面,同时保证系统在滑模面上的运动是渐近稳定的,即为滑动模态。 取系统的状态变量为 式中 w给定转速 w实际转速结合方程(2)、(3)得 令可得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为了使系统无超调地达到稳定,选择一阶滑模面 选择全部状态变量反馈的 SMC 控制方式 ,使控制输出形式和 PD 控制表达式类似由滑模运动的可达性条件 ss 0 : 解得 最后将控制输出经一积分器。一方面,由于控1制的非线性,系统存在抖振现象,输出经过积分器滤波,可削弱抖振。另一方面,使输出具有积分环节,消除了稳态误差。 由上可获得最终控制量 iq,其中1、2 按式(9)取值 3.2 稳定性分析由于系统动态过程由到达阶段和滑动模态运动阶段构成,故只要到达阶段趋近并进入滑动模态,保证滑模运动阶段稳定,系统稳定性即可保证。 利用 Lyapunov 稳定性理论分析。取 Lyapunov函数 对其求导得 由于 SM C 的可达性条件为 ss 0,故能保证V (x) 0,即能保证系统进入滑动模态。 一旦进入滑模面(s=0),系统即进入滑模控制状态。结合系统状态方程(6),得 SMC 下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 解此方程得 式中,C0 为常数。t时,x1 沿指数趋于零,即能无超调的实现转速跟踪,并使系统达到稳定。此时,系统的品质完全由开关面的参数 c 决定,而与系统的参数、扰动均无关,其达到稳定的时间也只与 c有关,因而具有很好的鲁棒性和快速性。 综上所述,SM C 控制下系统能实现全局稳定。 3.3 SMC 控制器与 PI 控制器比较 采用 PI 控制时,iq 为 结合系统状态方程(5),可得 PI 控制的系统运动微分方程: 比较系统运动微分方程(13)、(16)可见,PI控制的 PMSM 调速系统为二阶系统,只要 PI 参数选取合适,系统即能达到稳定。但 PI 参数的整定比较复杂。当系统工作在欠阻尼状态时,转速存在超调,其相平面的状态轨迹按螺旋线趋向原点稳定。而在 SMC 控制下,系统降阶为一阶系统。系统的稳定性设计只依赖于参数 c,只要 c 选取合适,系统即可按式(14)所示的指数规律达到稳定,故可实现快速性,也不存在超调。可见,SMC 参数整定简单,且简化了稳定性设计。 比较式(10)、式(15)所示的两种控制器,表达式极其类似。可见,SMC 控制并未增加控制器实现的复杂性。两者的区别在于,SM C 是变结构控制,其控制量是随1、2 取值不同而变化的。1、2 的变化由系统状态和滑模面决定。在进入滑模面之前,可视为普通的 PI 控制,一旦进入滑模面,系统即沿滑模面按指数趋于稳定。若穿过滑模面,系统的控制立刻发生改变,强行把系统运动拉回到滑模面。并以此往复,使系统渐近趋向原点稳定。由于系统始终在滑模线附近运动,故其在相平面上的状态轨迹是所设计的滑模线。若出现外界干扰TL,即系统参数 F 发生变化,由式(8)、式(9)、式(13)可见,SMC 控制参数的选取无需改变,其系统性能并未受影响。而在 PI控制下,由式(16)可见,在原来的 PI 参数下,系统的性能将会受影响。若电机参数(如 J、a、r )发生变化,即系统参数 a、F 变化,由式(8)、式(9)、式(13)可见,由于1、2 是在一定范围内取值,故只要保证在参数变化时2 的值仍满足该取值范围,系统最终运动轨迹并不受任何影响,即其性能未受影响。而采用 PI 控制时,各参数的变化均会影响系统的运行性能。可见,该 SM C 控制器对干扰及参数摄动具有不变性,比 PI 具有更强的鲁棒性。 SM C 控制器属非线性控制。实际系统实现时,理想的开关特性不可能实现。由于时间延迟、空间滞后等因素的影响,一般很难保证系统完全沿滑模线运动,而是在滑模线附近运动,导致控制的不断变化,故 SMC 控制存在抖振现象。抖振增加了电机损耗,对系统不利。但它和鲁棒性是并存的,设计 SMC 控制器时需折中考虑。而 PI 控制器是线性控制,能实现平滑跟踪。 综上所述,SM C 控制器和 PI 控制器一样简单,易于实现,而它比 PI 控制器鲁棒性更强,快速性更好,能满足高性能电机控制要求。 4 仿真和实验研究 为了验证所设计的 SM C 控制算法的正确性,对 PMSM 调速系统进行了仿真和实验研究。4.1 仿真结果系统采用如图 1 所示的控制方案。速度调节器可采用 SM C 控制或 PI 控制。图 2 为 SMC 控制和PI 控制下系统相平面上的状态轨迹。可见,在 SMC控制作用下,系统能达到滑模线s(x)=0,并沿滑模线到达原点,即该系统的稳定点。而 PI 控制下,系统是按螺旋线渐进趋向原点稳定。 图 1 调速 系 统框 图 Fig.1 The struc ture of speed contr ol syste m (a) SMC 相轨迹 图 3 为在 0.04s 时突加载的转速波形。可见,SMC控制下转速变化很小,能很快恢复到给定转速。而传统 PI 控制下转速有较大的波动,且稳定后有一定的转速误差,可见普通 PI 控制对负载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而 SMC 控制对转矩变化的自调整能力优于 PI 控制。另外,SMC 控制下系统能无超调地达到稳定,而 PI 控制下系统有超调 。 (a) SMC 突加载转速波形 4.2 实验结果 实验系统由 800W 的 PMSM,IPM(PS21546),DSP(TMS320LF2407)及调理和保护电路组成。硬件系统如图 4 所示。对系统进行轻载实验,控制算法均由 DSP 实现,IPM 开关频率设置为 16kHz。 图 4 系统 硬 件框 图 Fig.4 The str ucture of c ontrol system图 5 是 1500r/min 的转速波形和 d 轴电流波形。可见,SMC 控制下转速能无超调地达到稳定,调节时间约为 25ms,电机直轴电流控制在零,实现解耦。相比之下,PI 控制转速有超调,调节时间为 SMC的 3 倍多。图 6 是 250r/min 稳定运行时,突加扰动,其转速与转矩电流波形。可见,SM C 控制下转速几乎无影响,而 PI 控制下转速有微小的波动。证明 SMC控制鲁棒性更强。同时也可以看出,SMC 控制下,转矩电流存在波动,即存在抖振现象,而 PI 控制转矩电流平滑。图 7 是转速从 100r/mi n 突变为 1 000r/min 时的波形。显然,转速变化时,SMC 对参数变化不敏感,响应更快,无超调,具有更优异的动态性能。5 结论 本文设计了一种简单易行的SMC 控制器,应用于矢量控制的PMSM 调速系统,并对其进行仿真和实验研究。同时与传统 PI 控制的系统进行了理论、仿真和实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所设计的SMC控制器能有效提高 PMSM 调速系统性能,其优点在于:(1)算法简单,易于软件实现。它并未增加 PI控制算法的复杂性,但其参数整定比 PI 参数整定更容易。 (2)实时性好。PI 控制转速响应有明显的超调,调节时间较长。而 SMC 控制响应快速,转速无超调。 (3)鲁棒性强。SMC 控制对系统模型要求较低,对内部参数摄动、外部干扰、测量误差以及测量噪声等具有完全的自适应性。而 PI 控制对参数变化和外界干扰均较为敏感。 综上所述,本文设计的SMC控制器是一种有效的、可靠的控制器设计方案,能很好地提高 PMSM调速系统的动静态性能。 参考文献 1 Yasser Abdel Rady Ibrahim Mohamed. Adaptive self-tuning speed control for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drive with dead timeJ. I EEE Transactions on Energy Conversion, 2006, 21(4): 855- 862. 2 Fayez F M El Sousy. High-performance neural- network model- following speed controller for vector-controlled PMSM drive system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Technology, ICIT 04, 2004, 1: 418-424. 3 Shen Yanxia, Wu Dinghui, Ji Zhicheng. Model reference fuzzy adaptive control of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C. Proceeding of the Chinese Control Conference, 2006: 1522-1527. 4 胡海兵,胡庆波,吕征宇.基于粒子群优化的PID伺服控制器设计J.浙江大学学报 ,2006,1.40(12): 2144-2148. Hu Haibing, Hu Qingbo, L Zhengyu. PID controller design in servo system based on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Engineering Science), 2006, 40 (12): 2144-2148. 5 Vadim I Utkin, Sabanovic. Sliding modes applications in power electronics and motion control systemsC. Industrial Electronics, ISIE99, 1999, 1: TU22-TU31 6 姚琼荟 ,黄继起,吴汉松 .变结构控制系统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7 Mainali K, Panda S K, Xu J X. Position tracking of linear piezoelectric motor using sliding mode control with closed-loop filteringJ. Industrial Electronics Society, 2004, 3(2): 2406- 2411. 8 Zadeh, Yazdian, Mohamadian. Robust position control in DC motor by fuzzy sliding mode controlJ. Power Electronics, Electrical Drives, Automation and Motion, 2006, 23(26): 1413-1418. 9 Roy A Mc Cann, Mohammad S Islam. Application of a sliding-mode observer for position and speed estimation in switched reluctance motor drives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s, 2001, 37(1): 51-58. 10 张希 ,陈宗祥 ,潘俊民 , 等 . 永磁直线同步电机的固定边界层滑模控制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 2006,26( 22) : 115- 121. Zhang Xi, Chen Zongxiang, Pa n Junmin, et al.Fixed boundary layer sliding mode control of permanent magnet linear synchronous motor J. 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006,26(22): 115-121. 11 Kye Lyong Kang Jang Mok Kim, Keun Bae Hwang Kyung Hoon Kim. Sensorless control of PMSM in high speed range with iterative sliding mode observerC. APEC04, 19th IEEE Annual, 2004, 2: 1111-1116. 12 贾洪平 , 贺益康. 永磁同步电机滑模变结构直接转矩控制 . 电工技术学报 J. 2006, 21(1): 1-6.Jia Hongping, He Yikang. Variable structure sliding mode control for PMSM DTCJ. 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 2006, 21(1): 1-6. 13 In Cheol Baik, Kyeong Hwa Kim. Robust nonlinear speed control of PM synchronous motor using boundary layer integral sliding mode control technique J. I 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 2000, 8(1): 47-54. 14 Laghrouche S, Plestan F, Glumineau A, et al.Robust second order sliding mode control f or a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C.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Control Conference, 2003, 5: 4071- 4076. 15 周渊深.交直流调速系统与MATLAB仿真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正文的主体是对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可以分章论述。其内容包括:研究工作的基本前提、假设和条件;模型的建立,实验方案的拟定;设计计算的主要方法和内容;实验方法、内容及其分析;理论论证在课题中的应用,课题得出的结果,以及对结果的讨论等。页码为阿拉伯数字,五号宋体,居中,正文起始页为1论文中还应加入本研究的经济特性的分析,如投资效率、利润情况、对环境污染情况的讨论等。1.6结论结论是整篇论文的归结,对全篇论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必须单独书写。结论的内容不只是前面实验结果部分已经得出的研究结果的简单重复,而应该有进一步的认识。1.7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只列出作者直接阅读过、在正文中被引用过的文献资料。参考文献一律放在论文结束后,按文中引用的顺序一一列出。参考文献不能少于15个,包括近三年的科技论文和一定量的外文资料。1.8附录(或调研报告)附录不是必须,内容一般包括正文内不便列出的冗长公式推导、辅助性数学工具、符号说明(含缩写)、计算程序及说明等,也可以是调研报告。附录的内容应由独立的完整心,并应由题目以概括附录的内容。多个附录要按顺序编号,在正文中提到有关内容时要注明参看附录。1.9致谢限一页。对帮助过自己的人表达谢意不仅是一种礼貌,更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是治学者应有的思想作风。2 正文要求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正文是主体部分,要着重反映自己的工作,突出新的见解,例如新思想、新观点、新规律、新研究方法、新结果等。正文可以包括:调查对象、实验和观测方法、仪器设备、材料原料、实验和观测结果、计算方法和编程原理、数据资料、经过加工整理的图表、形成的论点和导出的结论等。正文要求论点正确,推理严谨,数据可靠,文字精练,条理分明,文字图表清晰整齐。利用别人研究成果必须附加说明。引用前人材料必须引证原著文字。在论文的行文上,要注意语句通顺,达到科技论文所必须具备的“正确、准确、明确”的要求。由于研究工作涉及的学科、选题、研究方法、工作进程、结果表达方式等有很大的差异,不对正文内容作统一硬性的规定。但是,必须实事求是,合乎逻辑,层次分明。小四号黑体,行间距20磅,段前0.5行,段后0.5行,序数顶格书写2.1格式要求2.1.1页面设置及格式纸型:A4(ISO)纸,单面打印。页边距:上3cm,下2.5cm,左3cm,右2.5cm。页眉:2cm,内容为“天津工程师范学院2007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采用五号宋体、居中,从正文第一页起始。页脚:1.75cm,页码为阿拉伯数字,五号宋体,居中,正文起始页为1。 装订线:0cm,左侧装订。封面:采用我院统一格式。 摘要:“摘要”二字为三号黑体,居中,行间距20磅,段前18磅,段后30磅,两字间空两个中文字符。摘要内容为小四号宋体。英文摘要“ABSTRACT”为三号Times New Roman,内容为小四号Times New Roman。键词,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关键词:关键词要与上文空一行,“关键词”三字为小四号宋体加粗,紧随其后为关键词,采用小四号宋体。“Key words”一词为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加粗,紧随其后为关目录:“目录”二字为三号黑体,下空二行为各级标题及其开始页码,一级标题采用小四黑体,其余采用小四号宋体。页码放在行末,目录内容和页码之间用虚线连接。低级标题比高级标题缩进两个中文字符。正文:小四号宋体,段落行间距为20磅,段前段后均未0。首行缩进2个中文字符。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四字采用一级标题,内容的字体为小四宋体。参考文献在文内的标注采用顺序编码制,对引用的文献,按它们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将序号置于上标方括号内,如“对此做了研究3”。注意只有文献第一次在文中出现时才编序号,即一篇文献只有一个序号,若某文献在文中被多次引用,在几个引用处都要标注同一个序号。若在正文的一处引用了多篇文献,标注时只用一个方括号,括号内列写这几篇文献的序号:若几个序号是连续的,只标注起、止序号,两序号之间加半字线“-”号;若几个序号不连续,各序号之间加逗号,如“3-5,8”表示在该处引用了3、4、5和8 号文献。附录:“附录:”及其标题用一级标题,内容的字体为小四宋体。附录中的图表公式另编排序号,与正文分开。致谢:“致谢”用一级标题两字中间空两个中文字符,致谢内容为小四号宋体。2.1.2标题要求标题要重点突出,层次要清楚,简明扼要。章节编号方法采用分级阿拉伯数字编号方法,即“1”、“21”、“321”等,两级之间用下角圆点隔开,各层标题均单独占行书写,每一级的末尾不加标点。第一级标题要另起一页,用三号黑体居中,行间距20磅,段前18磅,段后30磅,数字与标题之间空一格;第二级标题为四号黑体,行间距20磅,段前0.5行,段后0.5行,序数顶格书写;第三级标题为小四号黑体,行间距20磅,段前0.5行,段后0.5行,序数顶格书写。2.1.3标题设置方法标题设置方法如图2-1所示:1.选中设置为标题的字行。2.点击左上角的样式栏,选择标题级别。一级标题为标题1,二级标题为标题2,三级标题为标题3。3.按要求进行格式调整,如字体、对齐方式、字号等。4.所有标题设置完毕后,将光标移至目录页上,点击“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插入目录并按要求调整格式。如果已插入目录,修改时要用右键点击目录,选择“更新域-”,然后选择“更新整个目录”并按要求调整格式。1.选中设置为标题的行2. 点击左上角的样式栏3.按要求进行格式调整图2-1 标题设置方法2.2语言表述2.2.1语言表述1.正文应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推理严谨、立论正确。论述必须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对同行专业人员已熟知的常识内容,尽量减少叙述。2.正文应采用普通话,用词准确,语法正确、符合逻辑,文句力求精炼简明、深入浅出、通顺易懂。避免采用口语俚语、生涩词语以及非学术、专业术语。3.正文中如出现一些非通用性的新名词、新术语或新概念,需立即做出解释。2.2.2行文要求毕业设计或论文一律使用打印文稿,不准加贴补写正文或图表或图片的纸条,或随意接长截短。行文要按照1986年国务院重新发表的汉子简化字总表正确使用简化字,不使用非正式简体字,如圆周不要写成“园周”,零件不要写成“另件”。标点符号应符合国家标准GB/T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的规定。不要一个句子长达几十个字甚至一二百字,中间一个标点符号也没有;也不要使用过多的标点符号而使句子过于零碎。2.3 图、表格和公式要求图、表、公式等与正文之间要有一行的间距;文中的图、表、附注、公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章编号。如:图2-5,表3-2,等。2.3.1图格式要求插图须精心制作,线条清晰、美观,不得徒手画图,必须按国家规定标准或工程要求用计算机绘制。插图应与正文呼应,切忌与文字表述重复。不得插入与正文无关的图表或照片。插图应有图题,图序及图名居中置于图的下方,图中的术语、符号、单位等应同文字表述一致。插图一般为嵌入型居中排列。图中字体及大小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整。图2-2 跟随冷源对温度场的影响 由于图、表放置造成的空行,或表格断开请调整文字的位置填充空行或使同一表格在页上显示(参见图2-3、图2-4);如表格太长一页容不下时,须将首行项目栏复制到后续页上。移动通信就是移动体(包括人)与固定体之间及移动体相互之间的通信联络,传递信息的一种通信方式。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可以概括为第一、二、三代通信技术。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为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主要采用小区制蜂窝系统,是面向语音技术的模拟移动通信技术。图2.5 移动通信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于2001年在一些国家开始投入市场,比较有代表性的3G系统是CDMA2000、WCDMA和我国具有自主产权的TD-SCDMA。卫星通信是地面微波中继通信的发展,是随航天技术发展起来的现代通信方式。卫星通信的特点: 覆盖面积大,通信的距离远。 通信路数多、容量大。图表一图2.4 通信技术图表二不能有空行将此段文字提前图2-3 调整文字填充空行移动通信就是移动体(包括人)与固定体之间及移动体相互之间的通信联络,传递信息的一种通信方式。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可以概括为第一、二、三代通信技术。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为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主要采用小区制蜂窝系统,是面向语音技术的模拟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就是移动体(包括人)与固定体之间及移动体相互之间的通信联络,传递信息的一种通信方式。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可以概括为第一、二、三代通信技术。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为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主要采用小区制蜂窝系统,是面向语音技术的模拟移动通信技术。图2.5 移动通信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于2001年在一些国家开始投入市场,比较有代表性的3G系统是CDMA2000、WCDMA和我国具有自主产权的TD-SCDMA。卫星通信是地面微波中继通信的发展,是随航天技术发展起来的现代通信方式。卫星通信的特点: 覆盖面积大,通信的距离远。 通信路数多、容量大。 通信质量好、可靠性高。表一图2.5 移动通信表断开表一移动通信就是移动体(包括人)与固定体之间及移动体相互之间的通信联络,传递信息的一种通信方式。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可以概括为第一、二、三代通信技术。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为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主要采用小区制蜂窝系统,是面向语音技术的模拟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就是移动体(包括人)与固定体之间及移动体相互之间的通信联络,传递信息的一种通信方式。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可以概括为第一、二、三代通信技术。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为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主要采用小区制蜂窝系统,是面向语音技术的模拟移动通信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于2001年在一些国家开始投入市场,比较有代表性的3G系统是图2.5 移动通信CDMA2000、WCDMA和我国具有自主产权的TD-SCDMA。卫星通信是地面微波中继通信的发展,是随航天技术发展起来的现代通信方式。卫星通信的特点: 覆盖面积大,通信的距离远。 通信路数多、容量大。 通信质量好、可靠性高。表一调整内容让表移到下页图2-4 调整文字让同一表格在一页上显示2.3.2 表格式要求表中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的符号。表中字体及大小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整。表序号及表名称置于表的上方。表名称:正文中的表要有中文名称,表的中文名称为5号宋体字,不加粗,居中并位于表上;表尺寸:表尽量以一页的页面为限,一旦超限要加续表;表位置:表居中排列,表名与上文应留一行空格,表与下文留一空行;表格式:三线表。三线表的组成要素包括:表序、表题、项目栏、表体、表注。三线表通常只有3条线,即顶线、底线和栏目线。其中顶线和底线为粗线,栏目线为细线。如下表:表2-1 三线表顶线项目栏表体栏目线底线注 1)表中若有附注,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和右半圆括号按顺序编排,并写在表的下方;2)如有特殊要求可以使用竖线。 当然,三线表并不一定只有3条线,必要时可加辅助线,但无论加多少条辅助线,仍称为三线表2。如下表: 表2-2 销售统计表产品4月5月6月合计MP31281030U盘67518总计181515482.3.3 公式公式:编号用括号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虚线。公式序号:分章编号,如(3-1)、(3-2)、.。对其中字母代表意义的解释紧随其后。公式中的字符应调整到小四号字左右。如下公式: (2-1)其中,b,c,d:分别为矫正系数。公式位置:公式居左,并缩进2个汉字,公式上下分别要与正文间隔一空行,公式序号在公式所在行的最右边列出。一行写不完的长公式,最好在等号或运算符等数学符号前换行。将分数的分子分母平列在一行而用斜线分开时,应注意避免含义不清的情况,例如,a/bcosx会有(a/b)cosx和会有a/(bcosx)两种理解。公式中分数线的长短要写清楚,主要分数线要与等号对齐。3 规范表达注意事项3.1 名词术语毕业设计或论文中的科学技术名词术语应使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和国家标准、部标准使用工程技术名词术语。尚未编定可采用公认共知的或惯用的名称。表示同一概念或物理量的名词术语,全文中要前后一致。不同物理量的符号应避免混淆。除很熟知的外国人名(如牛顿、爱因斯坦等)只需按通常译法写外,其余一般使用原文,不必译出。一般的机关、团体、学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等的名称应使用全称,不得简称,如不得把北京大学写成“北大”。使用外文缩写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在括号中给出全称并予以解释,如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作者自拟的名词术语,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时,须加注说明。3.2 外文字母外文字母一律使用印刷体。文中出现的易混淆的字母、符号以及上下标等,必须打印清楚或缮写工整。要严格区分外文字母的文种、大小写、正斜体和黑白体等,尤其注意上下标字母的大小写、正斜体以及位置的高低。3.2.1 斜体斜体外文字母用于表示量的符号,主要用于下列场合:1.变量符号、变动附标及函数。2.用字母表示的数及代表点、线、面、体和图形的字母。3.特征数符号,如Re(雷诺数)、Fo(傅里叶数)等。4.在特定场合中视为常数的参数。5.矢量、矩阵用黑体斜体。3.2.2 正体正体外文字母用于表示名称及与其有关的代号,主要用于下列场合:1.有定义的已知函数(例如sin,exp等)。2.其值不变的数学常数(例如e=2.718)及已定义的算子。3.法定计量单位、词头和量纲符号。4.化学元素符号。5.机具、仪器、设备和产品等的型号、代号及材料牌号。6.硬度符号。7.不表示量的外文缩写字。8.表示序号的拉丁字母。9.量符号中为区别其它量而加的具有特定含义的非量符号下角标。3.3 数字毕业设计或论文中的测量、统计等数字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一般叙述中不很大的数字,不宜用阿拉伯数字,如“三力作用于一点”、他发现两颗小行星。约数可用中文数字表示,也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如“约八百公里”、“约二十五万人”,也可写成“约800公里”、“约25万人”。分数可用中文数字表示,也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但两者表示方式不同,如“5/8”(不要写成8分之5)或“八分之五”。3.4量和单位要严格执行GB31003102:93有关量和单位的规定(具体要求请参阅常用量和单位.计量出版社,1996);单位名称的书写,可以采用国际通用符号,也可以用中文名称,但全文应统一,不要两种混用。单位写在全部数值之后,如38.25m,或38.25米。非物理量的单位,如件、台、人、元等,可用汉字与符号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如:件/台h、元/km。在文中不要用物理量符号、计量单位符号和数学符号代替相应名称。例如:“钢轨每米质量”不要写成“钢轨每m质量”,“加15mol的硫酸”不要写成“+15mol的H2SO4”,“绕线电阻小于1”不要写成“绕线电阻1”。4 装订注意事项4.1毕业设计(论文)装订顺序1.封面、扉页;2.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全部内容;3.英文资料及中文翻译;4.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以及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报告;5.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包括指导教师用表、评阅人用表、答辩小组用表);6.院级答辩评审表(选项);7.设计图纸(大幅图纸须折叠成A4大小);8.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电子文档(光盘)9.封底4.2外文翻译每名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应完成不少于2万印刷符的外文翻译。译文不少于5千汉字。译文内容必须与题目(或专业内容)有关,最好是近五年出版的期刊(不可翻译有中文译文书籍),由指导教师在下达任务书时指定。译文应用标准A4纸单面打字成文,格式与正文相同。装订时原文在前,译文在后。译文应于毕业设计中期前完成,交指导教师批改。4.3装订规范要求须完整准确填写封面上各个项目,并检查三项评价表,指导教师、评阅人、答辩委员会评价表及评语,每份评语字数不可少于100字;任务书上所有内容要填写完整、正确;设计图纸采用计算机绘图并打印;毕业设计(论文)装订顺序规范。结 论结论是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的逻辑发展,是整篇论文的归宿。结论是在理论分析、试验结果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推理、判断、归纳的过程而形成的总观点。结论的措词必须严谨,逻辑性必须严密,文字必须鲜明具体。如果不可能导出应用的结论,也可以没有结论,但需进行必要的讨论。可以在结论或讨论中提出建议、研究设想、仪器设备改进意见、尚待解决的问题。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按在文中引用顺序排序,作者如超过两位时只列前两位,其他人用“等”、英文作者用“et al”表示)专著或文集类(序号 作者.专著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1 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2 杨庆,栾茂田等.边坡渐进破坏可靠性分析及其应用.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万国学术出版社,1999.期刊类(序号 作者.题(篇)名.刊名.出版年,卷号(或期号):起止页.)3 徐滨士,欧忠文等.纳米表面工程.中国机械工程,2000,11(6):707-712.4 Kuehnlw M R, Peeken H, et al. The Toroidal Driv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1981, 103 (2):32-39.会议论文类(序号 作者.篇名.会议名,会址,开会年:起止页.)5 惠梦君,吴德海等.奥氏体贝氏体球铁的发展.全国铸造学会奥氏体贝氏体球铁专业学术会议,武汉,1986:201-205.学位论文类(序号 作者.题(篇)名:(博(硕)士学位论文).授学位地:授学位单位,授学位年.)6 金波.采用并联型液压系统的水轮机调速器控制系统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1998.专利文献类(序号 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7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中国专利:881056078.1983-08-12国际、国家标准类(序号 标准代号,标准名称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8 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报纸文章类(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10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思路人民日报,1998-12-25(10)注意:请把文中所有蓝色文字或替换或删除,不要出现在毕业设计说明书或论文中。附录1: 封面样例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毕业设计专 业: 机械制造工艺教育 班级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