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综合检测(一)人民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6777347 上传时间:2021-08-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综合检测(一)人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专题综合检测(一)人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专题综合检测(一)人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新高考】2016届高考历史 专题综合检测(一)人民版(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1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06年,周王在封鲁公至鲁时,除分给他殷民六族,还“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封康叔于卫时,不但确定封疆的四至界限,而且“授土,陶叔授民,命以康诰”,并教导他“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可见分封制在当时( )A传播了周文化B妥善安置了殷商遗民C拓展了疆土封界D稳定了诸侯王的统治解析:选A。依据材料内容可知,西周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以及其由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的地区,从而传播了周王朝代表的中原文化,故A项正确;材料中安置殷商遗民不是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故B项错误;拓展了疆土封界只是其表面的影响,故C项错误;D项材料信息未体现,故D项错误。2学者金庸说:“我们民族由于有了严密的继承制度,从而避免了内部的争斗和战争。一些游牧民族本来很强盛,但往往在关键的时候闹分裂。父亲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或者三个儿子抢父亲位子,罗马也有这种情况。一抢位子,就要打架,就要内乱。”金庸的观点是( )A宗法制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B宗法制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C分封制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D分封制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解析:选B。材料中“严密的继承制度”是指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故A项错误;材料说宗法制“避免了内部的争斗和战争”,故B项正确;材料与分封制无关,故C、D两项错误。3鲁僖公九年,管仲在齐国葵丘召集了诸侯盟国开会,订立了葵丘之约,以周天子的名义宣布了如下五个条款:“毋雍泉,毋讫籴,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毋使妇人与国事。”条款表明( )A诸侯拥戴周天子B诸侯国积极推行宗法制C诸侯反对分封制D诸侯国彼此能和平共处解析:选B。从条款的订立者和条款的内容可知都没有体现出诸侯服从拥戴周天子,故A项错误;从“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毋使妇人与国事”可知材料表述的是不得换太子,不能把妾转正为妻,不能让妇女参与国事,体现出继续推行嫡长子继承制和以父系血缘为主的宗法制,故B项正确;条款中没有体现出反对等级森严的分封制,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中没有体现出诸侯国彼此能和平共处,故D项错误。4礼记坊记中说:“家无二主,尊无二上。”司马光在涑水家书议中说:“凡为人子者,毋得蓄私财。俸禄及田宅收入,尽归父母,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与。”材料反映了( )A家庭伦理关系中鲜明的尊卑等级观念B政治隶属关系对家庭伦理关系的影响C家庭收支情况的公开化和透明化D俸禄和田宅收入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解析:选A。据材料“家无二主,尊无二上”“凡为人子者,毋得蓄私财”和“俸禄及田宅收入,尽归父母,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与”可知家庭伦理关系中鲜明的尊卑等级观念,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治隶属关系,不能说明其对家庭伦理关系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家庭收支情况的公开化和透明化,故C项错误;据材料“俸禄及田宅收入,尽归父母,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与”可知材料说明俸禄及田宅收入该如何使用,无法体现俸禄和田宅收入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故D项错误。5晚清七十年载:“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形态之发展,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这次转型( )A摧毁了宗法观念B发展了分封制度C确立了专制政体D创立了科举制度解析:选C。宗法观念至今还存在,故A项错误;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故B项错误;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转型,故C项正确;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度,故D项错误。6.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解析:选C。A项是对郡县制进行的描述,是史实,故A项错误;B项是单纯对郡县制的评论,属于史论,故B项错误;史识是在分析大量的史实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C项涉及整个中国历朝历代组织结构的形式,显然是在科学研究中国历朝历代国家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得出来的结论,故C项正确;D项属于史实,故D项错误。7下图是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它从根本上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完善B中央机构的精简C行政效率的提高D君主专制的强化解析:选D。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与图中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无关,故A项错误;从中央机构官制的改革中看不出是否进行了机构精简,故B项错误;行政效率的提高只是官制改革的作用之一,并非中央官制改革的根本性问题,故C项错误;从秦到明清的中央官制变化,明显呈现出相权不断被分割、直至被废除的过程,反映出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故D项正确。8(2016天津和平区模拟)唐太宗即位之初担任门下省属官的魏征,对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尽管已经过皇帝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敕,该敕书终没有颁下施行。此后门下省逐渐具有封还敕书的权力。此外,尚书省的奏抄也都要经过门下省审驳。上述现象主要说明了( )A门下省在日常政务中居枢纽地位B唐代初期皇权与相权形成制衡C门下省具有独立的行政决策权力D三省制是唐代的最高决策机制解析:选A。题目中主要突出门下省不只可以对中书省已经过皇帝签署的敕书不进行签署,后期还具有封还敕书的权力,尚书省的奏抄也都要经过门下省审驳,可以看出门下省在日常政务中居枢纽地位,故A项正确;本题中不仅涉及皇权受到一定的限制,还有中书省与尚书省也受到制约,故B项错误;唐代中央设三省,中书省负责起草和颁发政令即决策机构,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故C项错误;三省制是唐代的最高决策机制与题目无关,故D项错误。9唐会要载:“元和二年十二月敕:自今已后,州府所送进士,如迹涉疏狂,兼亏礼教虽薄有辞艺,并不得申送。如后举事发,长吏奏停现任。并量事轻重贬降,仍委御史台常加察访。”由此可见,唐朝科举( )A地方可直接举荐进士B注重对士人品德的考察C不看重士人诗文水平D由御史台主持考试事务解析:选B。科举需要通过层层考试授予不同官职,不能直接举荐,故A项错误;从“如迹涉疏狂,兼亏礼教”就不得申送,“如后举事发”还会被停职可知科举制重视对品德的考察,故B项正确;结合史实可知隋唐时期把诗赋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故C项错误;“仍委御史台常加察访”可知御史台是负责监察的,故D项错误。10“唐代科举从形式上看和过去的孝廉、秀才有继承关系,只是当门阀盛时被举为秀才孝廉的人必定出于世族,而唐代并无此限制。”材料旨在说明唐代科举制( )A继承了选官方式B促进了经学发展C扩大了举荐范围D淡化了门第出身解析:选D。唐代科举制是考试选官制度,只是形式上与察举制有继承关系,但二者有本质区别,故A项错误;唐代科举制考试以儒学经义为主要内容,促进了经学发展,但材料没有体现科举考试内容,故B项错误;唐代科举制是考试选官制度,不是举荐,故C项错误;从材料“只是当门阀盛时被举为秀才孝廉的人必定出于世族,而唐代并无此限制”说明淡化了门第出身,故D项正确。11旧唐书载,(杨绾)上疏条奏贡举之弊曰:“今之取人,令投牒自陈,非经国之体也。望请依古制,县令察举孝廉,审知其乡间有孝友信义廉耻之行,加以经业,才堪策试者,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自县至省,不得令举人辄自陈牒。”材料反映杨绾( )A主张恢复察举的古制B反对科举取士的制度C要求完善科举的流程D注重科举的品德考察解析:选D。从“(杨绾)上疏条奏贡举之弊”可知,杨绾指出了科举制的弊端,因而材料是对弊端提出解决措施,而不是主张恢复察举制,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针对弊端提出解决措施,而不是反对科举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流程变化的内容,故C项错误;从“今之取人,令投牒自陈,非经国之体也”和“望请依古制,县令察举孝廉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可知为改革科举制的弊端,要增加对孝、廉品德方面的考察,故D项正确。12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主要是指( )A官员的职责经常变动并要受制于中央政府B官员的任职地域经常变动C官吏来源有一定社会性且由中央任免调遣D所有官员完全听命于皇帝解析:选C。“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是指选官的手段,并不是指官员的职责,故A项错误;“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也并不是指官员任职地域的变动,故B项错误;“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是指选官的手段,官吏来源有一定社会性能够不断补充新鲜血液进入专制集权制度体系之内,故C项正确;所有官员完全听命于皇帝是指“君主专制的刚性”,故D项错误。13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统合功能”在政治上的主要作用是( )A维护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B加强了中央集权C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D提高了官员素质解析:选B。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能起到维护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作用,但这是思想上的作用,不符合题干“政治上”的限定,故A项错误;科举制度以才能取士,为统治者笼络了各阶层的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把官员的任免权从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体现了科举的“统合功能”,故B项正确;“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是科举考试的特点,不是政治上的作用,故C项错误;“统合功能”是指科举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提高了官员素质”不符合“统合功能”,故D项错误。14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行政机关的职权特点。据此推断该行政机关( )A唐朝尚书省B元朝中书省C明朝内阁 D清朝军机处解析:选C。唐朝尚书省、元朝中书省均是中央正式的行政机构,与材料“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不符,故A、B两项错误;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形成时间较长,始终没有法定的地位,不能正式统率六部,受制于司礼监的太监,故与六部、司礼监等矛盾重重,故C项正确;清朝军机处并未与“皇权矛盾重重”也并未“受制于司礼监太监”,故D项错误。15明置提刑按察使司,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兼具司法和监察职能。据此可知,提刑按察使司的设置( )A实现了司法独立B有利于整顿吏治C加强了地方权力D实现了权力制衡解析:选B。“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兼具司法和监察职能”可知提刑按察使司的设置并没有实现司法的独立,故A项错误;提刑按察使司掌“刑名”,兼具司法和监察职能,身兼多职有利于正风肃纪,澄清吏治,故B项正确;提刑按察使司的设置本质不为加强地方权力,故C项错误;提刑按察使司的设置看不出实现了政治权力的有效制衡,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40分)16(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西欧政治传统和思想文化中,分权自治的观念可谓源远流长,古希腊罗马就有许多关于分权政治的实践和思想。(雅典)公民大会的职责是选举五百人议事会成员、制定法律、决定重大事项,另有一项特殊的权力,即对被怀疑有独裁倾向的官员和军事将领进行投票并将其驱逐出境,此即有名的“陶片放逐法” 执政官是最高的行政长官,军事将领统率军队,负责防务,他们虽然拥有巨大的权力,但其权力受到多方面的约束:一是任期短暂,如执政官的任期只有一年;二是受公民大会驱逐制度和议事会的约束;三是受陪审法庭的制约,任何希腊公民,不一定是受害者,都可以控告国家官员。刘田玉中西权利监督模式的演化和特征材料二所以唐代政府定旨出命之权,是操于中书省。皇帝只同意画敕而止。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每一命令,必须门下省副署,始得发生正式效能。如门下省不同意副署,中书命令便不得行下。诏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而于决定命令则无权过问。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约束雅典执政官权力的制度和机构。如何看待“任何希腊公民,不一定是受害者,都可以控告国家官员”这种现象?(10分)(2)据材料二,指出唐代中央行政制度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积极作用。(6分)(3)概括材料一、二中权力机构运行方式的相同之处。(4分)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中的“陶片放逐法”“一是任期短暂受陪审法庭的制约”可以总结:选举制;任期制;“陶片放逐法”;国家权力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的制约。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中信息和雅典民主政治的意义可以得出有利于约束官员的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维护民主政治,但这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容易走向极端,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2)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中的“唐代”“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等可以得出为三省制;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二中的“所以唐代政府定旨出命之权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可以得出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三省间相互牵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3)结合第(1)问中的约束机制和第(2)问中的分权与制衡原则,可以得出实行分权;相互牵制;权力监督。答案:(1)约束制度和机构:选举制;任期制;“陶片放逐法”;国家权力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的制约。(任答其中三点即可)看待:有利于约束官员的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维护民主政治,但这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容易走向极端,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2)制度:三省制。作用: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三省间相互牵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3)相同:实行分权;相互牵制;权力监督。(任答其中两点即可)17(2016江苏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调研)(20分)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在君主专制时代发挥了相当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汉书百官公卿表材料二唐朝建立了另一套更有效的谏官系统,虽然谏官以皇帝为监察对象,把皇帝当作国家最高官吏,对传统的以法治官,不失为一项重大突破。谏官,职能为对君主言行等违失进行直言直谏,劝使其改正错误。谏官系统作为皇帝的监察镜,及时纠正不少决策错误,避免祸国殃民之政。虽受到皇帝和谏官自身政风的局限制约,但其监察功能是毋容置疑的。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材料三明清时,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同样,对官员的监察制度也达到了顶峰。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独立于六部。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同时设督抚,各省的提刑按察司也有监察权,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可谓严密。清朝,科道合一,地方依明制。同时,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监察法典钦定合规。至此,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达到了顶峰。杨鸿年、欧阳鑫中国政制史材料四权力应当是居于制度、法律之下,权力应当是相对被动和受控制的。遗憾的是,中国传统的人治政治,造成权力无限、为所欲为的后果。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方面政治制度与法制十分发达,一方面却是贪污腐败盛行的矛盾现象的总根源。王亚南先生甚至认为,一部二十四史就是一部贪污史。曾小华强力与无奈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政治分析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御史大夫的地位与职能。(6分)(2)据材料一、二,唐朝的监察制度相对于秦汉有何突破?(2分)(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监察制度达到顶峰的表现。(6分)(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发展到顶峰的清代监察制度为何不能肃清官员贪腐?(6分)解析:(1)第一小问地位,据材料一中御史大夫“掌副丞相”进行归纳;第二小问职能,据“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回答。(2)唐朝监察制度的突破,据材料二“建立了另一套更有效的谏官系统”“以皇帝为监察对象”“谏官,职能为对君主言行等违失进行直言直谏,劝使其改正错误”概括回答。(3)明清监察制度达到顶峰的表现,据材料三“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独立于六部”“形成地方三重监察”“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监察法典钦定合规”回答即可。(4)第一小问特点,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严密,但始终是为皇权服务;第二小问原因,中国古代是人治社会,这决定了监察制度作用有限。答案:(1)地位:副丞相(丞相助手)。职能:执掌奏章;监察百官(负责监察系统)。(2)突破:设置谏官;劝谏皇帝。(3)表现:废谏院;中央监察独立(监察与行政分离);地方形成三重监察;形成完整的法规。(4)特点:监察权力与皇权相连(维护专制);逐步严密。原因:为君主专制服务,属于人治。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