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拉构件和预应力混凝土构

上传人:wuli****0220 文档编号:253004210 上传时间:2024-11-27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3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受拉构件和预应力混凝土构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受拉构件和预应力混凝土构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受拉构件和预应力混凝土构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七章 受拉构件和预应力混凝土构件,7.1受拉构件简介,轴心受拉构件,偏心受拉构件,单向偏心受拉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小偏心受拉构件,注意:拉力由构件中的纵向钢筋承担,外围混凝土对钢筋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一、轴心受拉构件承载力计算,计算公式,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为了控制受拉构件在使用荷载下的变形和裂缝开展,规定轴心受拉和小偏心受拉构件的fy大于300Nmm2时,仍应按300Nmm2取用。,轴心受拉构件的钢筋用量并不总是由强度要求决定的,在许多情况下,裂缝宽度验算对纵筋用量起决定作用。,二、偏心受拉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两种偏心受拉构件的判别,a.小偏心受拉构件,b.大偏心受拉构件,(一)小偏心受拉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二)大偏心受拉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适用条件:,7.2预应力混凝土概述,一、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概念,1.在荷载作用下的受拉区混凝土预先施加一定的压应力,使其能够部分或,全部抵消由荷载产生的拉应力,这种利用混凝土较高的抗压能力来弥补其,抗拉能力的不足,就是预应力混凝土的概念。,预应力混凝土施加了预应力的混凝土;,普通钢筋混凝土不施加顶应力的钢筋混凝土,也简称钢筋,混疑土。,2.预应力混凝土的优点,a.预应力提高了构件的抗裂能力和刚度,使构件在使用荷载,作用下可以不出现裂缝或可以使裂缝宽度大大减小,有效地,改善了构件的使用性能,提高了构件的刚度,增加了结构的,耐久性。,b.预应力混凝土采用高强材料,因而可以减小构件截面尺,寸,减少材料用量并降低结构物的自重。,c.预应力受弯构件在施加预应力的同时,可以使构件产生反,拱,减小了构件工作时的挠度。,d.预应力可以作为结构的一种拼装手段和加固措施。,3.预应力混凝土的应用,a.工作中存在受拉区的构件,如受弯、轴心受拉、偏心受拉及大,偏心受压等构件;,b.大跨度结构,如大跨度桥梁、体育馆和车间以及机库等大跨度,建筑的屋盖、高层建筑结构的转换层等;,c.用于对抗裂有特殊要求的结构,如压力容器、压力管道、水工,或海洋建筑,还有冶金、化工厂的车间、构筑物等;,d.用于某些高耸建筑结构,如水塔、烟筒、电视塔等;,e.用于某些大量制造的预制构件,如常见的预应力空心楼板、预,应力预制桩等。,f.在一般的房屋结构中,如果建筑设计限定了层高、屋楼盖梁等,的高度,或者限定了某些其他构件的尺寸,使得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难以满足要求,也可以考虑使用预应力混凝土。,4.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抗裂等级,由于各种预应力构件所处的环境不同、使用要求不同,抗裂安全储,备也不同,所以,规范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抗裂等级划分三级:,a.一级为严格要求不出现裂缝的构件;,b.二级为一般要求不出现裂缝的构件;,c.三级构件则允许在使用中开裂,但要求计算所得的裂缝宽度小,于限值。,二、施加预应力的方法,1.先张法,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张拉预应力筋的方法称为先张法;在浇筑混凝土,之后张拉预应力筋的方法称为后张法。,a.先张法的施工工序,(1)先在台座上张拉预应力筋,并将它临时锚固在台座上;,(2)架设模板,绑扎普通钢筋骨架,浇筑构件混凝土;,(3)待混凝土达到要求的强度后,切断或放松预应力钢筋,让,钢筋的回弹力通过钢筋与混凝土间的粘结力传递给混凝土,使其获,得预压应力。,先张法的施工工序如,图7-4,。,b.先张法主要适用于大批量生产以钢丝或d16mm钢筋配筋的中、,小型构件,如常见的预应力混凝土楼板、轨枕、水管、电杆等。,2.后张法,后张法是先浇筑构件混凝土,待混凝土结硬后,再张拉预应力筋的,方法。,a.后张法的施工工序,(1)在制作构件时,预先在构件中留出穿预应力筋的孔道;,(2)当构件混凝土达到规定强度(规范规定70设计强度),后,将预应力钢筋穿入预留孔道内,再将千斤顶支承于混凝土构件,端部,张拉钢筋,使构件也同时受到压缩;,(3)待张拉到一定拉力后,即用特制的锚具将预应力钢筋锚固,于混凝土构件上,使混凝土获得并保持其压应力。,(4)在预留孔道内压注水泥浆,以保护钢筋不致锈蚀,并使钢,筋束与混凝土粘结成为整体。,后张法的施工工序如图7-5。,b.后张法主要适用于以粗钢筋或钢绞线配筋的大型预应力构件,,如桥梁、屋架、屋面梁、吊车梁等。,3.先张法构件与后张法构件的比较,a.先张法构件预应力筋的回弹力是通过钢筋与混凝土间的粘结力,传给混凝土的,在构件上无需任何锚具;后张法构件的钢筋回弹力,必须通过构件端部的锚具才能使混凝土建立起预压应力。因而锚具,必须永远留在构件上。,b.先张法构件中的预应力钢筋可布置为直线形或折线形,多为直,线形。后张法构件中的预应力钢筋可以做成曲线形。,c.当以相同的张拉应力张拉钢筋时,两种方法在混凝土中所建立,的预压应力是不等的,先张法低,后张法高。在先张法构件切断或,放松预应力钢筋后,由于预应力钢筋回弹带动混凝土缩短,因而预,应力钢筋本身将缩短,应力将降低。在后张法中,混凝土的压缩与,张拉预应力钢筋同步发生,混凝土压缩造成的钢筋回弹随时得到补,偿,钢筋应力在张拉到预定的数值后不会再因混凝土压缩而减小。,所以,先张法构件混凝土截面上所建立的压应力常比后张法构件低。,三、夹具和锚具,1.夹具和锚具的作用:固定预应力钢筋;,2.夹具:能重复使用,一般用于先张法构件;,3.锚具:不能重复使用,一般用于后张法构件;,四、机具设备,1.张拉设备,2.制孔器,3.灌孔水泥浆及压浆机,五、预应力混凝土材料,1.混凝土:快硬、早强和收缩、徐变小,一般不低于C40;,2.钢材:强度高、塑性好和表面有刻痕。,7.3 张拉控制应力和预应力损失,一、张拉控制应力,1.定义:张拉控制应力,N为总张拉力,可由仪器读出;为预应力钢筋截面面积;,2.为何要控制张拉应力,(1)太小时,产生的预应(压)力不足以抵消荷载产生的拉应力;,(2)太大时,会使构件开裂、构件破坏无预兆和预应力钢筋脆断。,3.控制要求,(1)与张拉工艺有关;,(2)同条件下,先张法,的大于后张法;,(3)规范的数值见表7-1;,(4)一定条件下可略有提高。,二、预应力损失,概念:在施工和使用阶段,预应力钢筋中的预应力(如张拉完毕时的控制应力)降低的现象。,可能有六种原因将导致此现象发生。,1.锚具变形导致预应力钢筋内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1)计算公式为(7-1);,(2)一般在先张法构件中产生(直线形构件);,(3)减小 的措施:A选择变形小的锚具和减少锚具个数;,B增加台座长度;,2.预应力钢筋与孔道摩擦引起的预应力损失,(1)计算公式为(7-2);,(2)一般在后张法构件中产生;,(3)减小 的措施:A两端张拉;B超张拉。,3.养护构件时预应力钢筋与台座之间的温差引起的预应力损失,(1)计算公式为(7-3);,(2)一般在先张法构件中产生;,(3)减小 的措施:A两次升温;B预应力钢筋与台座同时升温。,4.预应力钢筋应力松驰引起的预应力损失,(1)计算公式视不同情况分别为(7-4a)(7-4b);,(2)一般在先、后张法构件中均会产生;,(3)减小 的措施:超张拉。,5.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1)计算公式根据先张法、后张法、受拉区和受压区分别为,(7-5)(7-6);,(2)一般在先张法和后张法构件中均会出现;,(3)减小 、的措施:A采用高标号水泥;B提高密实性;,C加强养护。,6.由于螺旋预应力钢筋对混凝土的挤压产生的预应力损失,(1)一般在后张法环形(或圆形)截面构件中产生;,(2)减小 的措施:避免采用小直径构件,三、预应力损失值的组合,1.预应力损失的特点,(1)有的在先张法构件中产生,有的在后张法构件中产生,有的 在先、后张法构件中均产生;,(2)有的是单独产生,有的是和别的预应力损失同时产生;,(3)前述各公式是分别计算,未考虑相互关系;,2.我国规范规定应进行相应组合,如表7-4。,3.预应力损失的最低值,(1)先张法构件:,(2)后张法构件:,4.减少预应力损失的措施,a.采用强度等级较高的混凝土和高强度的水泥,b.控制预应力钢筋放张时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c.对预应力钢筋进行超张拉,d.对后张法构件采用两端张拉的方法,e.选择变形小的钢筋、内缩小的锚夹具,减少垫板的数量,7.4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计算,一、预应力产生的截面应力,二、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截面面积,三、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1.抗裂度验算,2.裂缝宽度验算,3.挠度验算,四、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挠度验算,7.5,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构造要求,一、预应力构件的截面形式,1、轴心受拉构件,通常采用矩形或正方形截面。,2、受弯构件,宜选用T形、I形或其他空心截面形式。,3、受弯构件的截面形式沿构件纵轴可以变化,如跨中为I形,而在,支座附近做成矩形,以便承受较大的剪力,并能在端面有足够的面,积布置锚具和提高其局部承压能力。,二、预应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受弯构件:,截面高度一般取 ,最小可为 ,大致为非,预应力受弯构件截面高度的70;,腹板厚度可取,三、预应力构件的配筋方式,1、先张法构造应保证钢筋与混凝土之间有可靠的粘结力,宜采用,变形钢筋、刻痕钢丝、钢绞线等,以加强自锚性能。先张法构件的,端部混凝土加强如图10.19。,2、后张法构件中的预应力钢筋的预留孔道应符合一系列要求。孔,道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25mm;孔道至构件边缘的净距不应小于25mm,,且不宜小于孔道直径的一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