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与FDI-第三章

上传人:ch****o 文档编号:253002874 上传时间:2024-11-27 格式:PPT 页数:221 大小:3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国公司与FDI-第三章_第1页
第1页 / 共221页
跨国公司与FDI-第三章_第2页
第2页 / 共221页
跨国公司与FDI-第三章_第3页
第3页 / 共2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跨国公司与直接投资,第三章 直接投资理论与政策,主要内容,第一节 出口、许可证和,FDI,第二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第三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第四节,FDI,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第五节,FDI,的国家政策,案例:汇丰银行,相对于制造业而言,服务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但最近的发展速度令人咋舌,在各个国家里都占据了越来越多的,GDP,份额。,目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以上,主要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即使是中低收入国家也达到了,43,的平均水平。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很多大型的跨国公司:在,2006,年的世界,500,强排名中,属于服务业的大约有一半。,汇丰集团简介,总部设于伦敦的汇丰集团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银行及金融机构之一,,2006,年世界,500,强排名第,26,。汇丰集团在欧洲、亚太地区、美洲、中东及非洲,82,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约,10000,间附属机构,在伦敦、香港、纽约、巴黎及百慕达等证券交易所上市,全球股东约有,200000,,分布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汇丰集团的税前利润,39.5%,来自亚洲,,31.5%,来自欧洲,,21.1%,来自北美,,7.9%,来自拉丁美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汇丰可以说是一个“无国际化”的集团了。不仅如此,汇丰非常注重自己的全球化的身份,其广告词就是“环球金融,地方智慧(,The worlds local bank,)”。,汇丰银行发展历史,汇丰银行的名字,HSBC,来源于汇丰的创始成员,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Ltd,)。,在,19,世纪,60,年代之前,中国沿海地区的航运贸易融资都是由欧洲的贸易中心或者贸易港所把持着,专业的银行并没有进入这一区域。随着当时这一区域贸易的增长,当地的商人们越来越迫切的希望有一个大而健全的金融机构提供专门的银行服务。,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1865,年三月,汇丰银行在香港成立,次月,上海分部开业,同年,7,月,在伦敦开设办事处。开业后不久,汇丰就在世界各地设立了分支机构,但始终立足于亚太地区,专注于贸易金融,在,19,世纪末成为亚洲首屈一指的金融机构。,进入,20,世纪后,由于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期间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萧条,汇丰的业务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但是在战后,通过参与香港经济的重建,汇丰本身也迅速得到恢复,,1954,年,汇丰的资产相比,1940,年翻了,3,倍,达到了,36,亿。,然而,另一方面,由于在,1949,年到,1955,年期间,中国大陆除了上海办事处以外所有的机构都被关闭。此消彼长,汇丰陷入了利润来源过于集中的境地,为了摆脱潜在的风险,汇丰进行了一系列的联盟和并购活动,来使自己的业务多样化。,1959,年收购了孟买商业银行,,1965,年控股香港恒生银行,,1972,年成立招商银行,Wardley,有限公司,再加上,1959,年收购的英国中东银行以及,1955,年成立的汇丰银行加利福尼亚分行。到,20,世纪,70,年代,汇丰基本形成了他们自己的并购和投资方式。,到了上世纪,80,年代,汇丰开始注重拓展尚未完全进入的市场,这次扩张主要是和米德兰的合作。,1980,年汇丰购入海洋米德兰银行(美国),51%,的股份,,1987,年完成了全部的收购,同年得到米德兰银行(英国),14.9%,的股份并达成协议以巩固和改善其国际活动的交互转账业务。最终,,1992,年汇丰完全收购了米德兰银行。,在广泛的收购之外,汇丰还注重整个集团的内部整合。,1991,年成立控股公司,把整个集团纳入控股公司之下。,1998,年汇丰集团采取统一化策略,把旗下绝大多数的银行同一到汇丰的名字下,以增进集团的整体价值。,服务业与制造业跨国公司的不同,通过汇丰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服务业跨国公司与传统制造业的跨国公司在很多地方有着显著的不同。而这些不同,则是由于不同产业的不同获利方式而导致的。,两种企业最根本的不同在于他们全球化扩张的目的几乎是相反的。制造业主要是面向资源的扩张,通过不同国家不同的资源禀赋,劳动力价格,法律条款等差异,得到成产成本的最低化,从而获得最大化的利润。,这种扩张需的前提就是市场的不完全性,只有各地有了显著的差异,才会使跨国公司有利可图,当全球市场完善时,那些跨国公司就会自动消失。,然而,相比之下服务业跨国公司则显得更为高一层次。他们的扩张是市场导向的。为了贴近不同地方的不同客户,了解他们与众不同的需求和偏好,服务型跨国企业不得不在各个客户集中的地方开设分支机构,以获得最及时的消息和最准确的反映。从这个方面来说,汇丰近来屡屡在媒体上刊登的广告就是最好的诠释。,由于他们扩张的目的不同,造成了两者完全不同的扩张方式。与制造业习惯于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每到一处就大兴土木相反,服务业的跨国公司在扩张的时候往往采取收购、合作、特许经营等相对温和的方式。其原因主要是这样能够整体获得当地对应企业第一手的资料,而不用再对一个不了解的地方重新摸索。,当然,并不是说服务业跨国公司的扩张和原来的方式没有一点相同。跨国公司最基本的统一化,规模化带来的优势始终是存在的,也是跨国公司与一般公司最大的区别。在这点上,无论是制造型的还是服务型的都是相同的。,1,出口、许可证和,FDI,为什么即使有直接出口和许可这两种方式,跨国公司还是更愿意把直接投资作为进入外国市场的途径?,出口是指在本国生产产品然后将其运往接受国销售。,许可是指给外国企业(受许可人)生产和销售本公司产品的权利,为此公司对销售出的每一单位的产品收取许可权使用费。,案例:伊莱克斯,瑞典的伊莱克斯是世界上最大的家用电器(洗衣机、洗碗机、电冰箱、吸尘器等)生产商之一,,2003,年的销售额超过,1240,亿瑞典克朗,(170,亿美元,),,拥有员工,77000,名。由于瑞典的国内市场比较小,所以伊莱克斯要想发展就必须开发国外市场。,2004,年,全球最大家电企业惠而浦和欧洲最大家电企业伊莱克斯分居全球家电第一、二位。,伊莱克斯在,90,年代初期进行的一次公司计划审议中得出结论:西欧和北美对家用电器的需求已经成熟。公司在这些地区的未来发展只能来源于替代需求和人口增长所带来的需求,所以销售额的年增长率不可能超过,2-3%,。,伊莱克斯的首席执行官里夫,约翰森(,Leif Johansson,)认为公司过于依赖这些成熟的市场,要想保持公司现在的增长率,必须积极打入新的亚洲和东欧市场。公司估计,在未来,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这些地区对家用电器的需求会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于是,在,1994,年,约翰森为伊莱克斯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发展目标:公司要将其在这些新兴市场的销售额翻一番,即从,1994,年的,13.5,亿美元,或者说其总销售额的,10%,扩大到,1997,年的,27,亿美元。他还制定了另一个目标:到,2000,年,伊莱克斯要成为东南亚地区最大的三个家用电器供货商之一。,除了这些地区明显的发展潜力之外,伊莱克斯做此决定的另一个原因是其主要的全球竞争对手,美国的通用电器公司和惠而浦公司以及德国的西门子公司最近都宣布了类似的计划。伊莱克斯认为它必须尽快行动,否则它将失去这些新兴市场上赚大钱的机会。,确定发展目标后,伊莱克斯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实现这些宏伟目标。,成本因素加上进口壁垒使公司把在北美和欧洲的工厂生产的产品直接出口到新兴市场不合算。,于是,它在不同地区和国家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买进现有的公司、新建的工厂、建立合资企业和加强营销等都是可选方法。伊莱克斯称它准备每年花两亿美元以扩大公司在新兴市场的业务。,1991,年,伊莱克斯购买了匈牙利最大的家用电器生产企业里海尔(,Lehel,),由此迈出了打入东欧的第一步。伊莱克斯已决定在俄罗斯、波兰和捷克共和国建立自己的公司。而要在亚洲取得发展,需要公司在更大程度上适应当地的条件。,比如,印度和中国关于外国所有权的规定迫使伊莱克斯必须采用与当地公司进行合资的形式。,在中国这一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市场,该公司已建立了压缩机、吸尘器和水净化设备合资生产企业,并决定在,1997,年之前在中国再建五家生产厂。,在东南亚市场,伊莱克斯的重点是推销公司在中国生产的产品而不是在当地生产。,伊莱克斯迷失中国,1,价格战与盲目扩张,换来了市场损害了形象,带有鲜明本土色彩的营销方式,不仅没有增加跨国品牌对消费者的亲和力,反而使本土消费者失去了对洋品牌的“崇拜”,这为伊莱克斯未来的发展埋下了地雷。,2,定位迷失:高端,vs,高价值,伊莱克斯希望走一条既要市场份额,又可不放弃高档形象的“两全之路”。但“鱼与熊掌不能兼得”,“两全”则意味着“都不全”。,3,管理迷失:本土化,vs,全球化,伊莱克斯原来本地化的中层管理人员全部换成老外,伊莱克斯要用这一支欧洲团队告诉消费者,自己是地地道道的欧洲品牌;但不久后,对中国家电市场陌生的洋总裁就将空调业务外包给由旧部组成的伊欧电器。,市场结局,2003,年,伊莱克斯由于在中国市场的表现欠佳,使其在欧美以外地区的销售额比,2002,年同期减少了,19.48,亿瑞典法郎。,FDI,的劣势,FDI,的费用高是因为一个公司必须要在外国建立生产设施或者购买一家外国企业;其风险大是因为在一个“游戏规则”和文化背景与本国相差很大的国家做生意会遇到很多问题。,一家公司第一次到国外做,FDI,时,由于对当地情况缺乏了解,它比本地公司更有可能犯下严重的错误。而如果单纯做出口,就不必承担与,FDI,有关的费用,与出口相关的风险也可通过使用当地销售代理而得以减少。,同样,当一个公司给国外企业生产许可权时,它也不必承担与,FDI,相关的风险,因为这些风险都已转移给受许可人。,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公司倾向于选择,FDI,而不是出口和许可做法呢?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可以看出,其答案在于出口和许可在开拓外国市场方面有一些局限性。,出口的局限性,出口策略的成功往往受到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的制约。当把运输成本加到生产成本上去时,长距离运输某些货物就无利可赚了。那些价值与重量比很低且可以在任何地点生产的产品就是如此(比如,水泥、软饮料等)。,对这类产品而言,出口就不如,FDI,或许可有吸引力。但对价值与重量比很高的产品来讲(比如,电子元件、个人电脑、医疗设备、电脑软件等),运输成本一般只是总的到货成本中的很小一部分,因此,对外国公司来讲,出口、许可和,FDI,三种方式的吸引力没有太大差别。,大多数的外国直接投资都是针对进口关税或配额等实际存在或进口国威胁将要采取的贸易壁垒而进行的。一国政府对进口产品征收关税可能导致外国公司对该国出口的成本高于,FDI,和许可的成本,用配额方法限制进口吸引力。,比如,,80,年代,日本汽车公司之所以纷纷到美国进行,FDI,,一部分原因是美国国会对日本施加保护主义压力,同时也对从日本进口的汽车实行配额限制。,对日本汽车公司来讲,这些因素降低了出口的利润率而增加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利润潜力。一个公司选择,FDI,而不选择直接出口并不一定是因为有实际存在的贸易壁垒,有时,进口国只是发出设置贸易壁垒的“威胁”就足以使公司做出进行,FDI,的决定。,许可的局限性,国际化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公司往往更倾向于采用,FDI,而不是许可作为进入外国市场的策略。,根据这一理论,许可作为开发利用外国市场的策略有三点不足。,第一,许可方式有可能使一个公司的宝贵技术诀窍被潜在外国竞争对手得到。,比如,,60,年代,美国无线电公司(,RCA,)将其先进的彩电技术特许给了很多日本公司,包括松下和索尼公司。当时,美国无线电公司认为许可生产可以使公司不用承担与,FDI,相关的成本和风险就可利用其技术诀窍在日本市场上获得可观收益。,但是,松下和索尼公司很快吸收了美国无线电公司的技术并运用这些技术打入美国市场与美国无线电公司展开竞争。结果,现在美国无线电公司在国内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很小,倒是松下和索尼公司占去了大部分市场。,第二个问题是许可不能使公司严格控制在国外的生产、营销和经营策略,而这种控制对于实现公司利润最大化来讲是很必要的。,在许可制下,对生产、营销和经营策略的控制权都转给了受许可人,公司只是收取许可使用费。但是,出于战略和业务运营两方面的原因,公司需要对这些方面加以控制。公司需要控制外国企业的经营策略是因为它希望国外的子公司能采取得力的产品定价和营销措施以控制某一外国竞争者。,目前柯达公司在日本采取的正是这样的策略。柯达的日本子公司发起的竞争攻势使其主要对手富士公司忙着防守其在日本的竞争地位,同时它也不得不撤消了原来采取的在美国市场向柯达发起猛攻的策略。,但是与一个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不同,受许可人不大可能接受许可人的这种要求,因为这种策略意味着受许可人可赚的利润很少,或者不得不承受一定的亏损。,公司想要对外国企业的业务运营加以控制,是因为它希望能利用国家间的要素成本的差异在某一国家只生产其最终产品的某一部分,而从生产成本更低的别的国家进口其他部分。同样,当一个公司想要对外国企业进行严格控制时,采用,FDI,的形式比许可更好。,许可的第三个问题是,如果一个公司的竞争优势不是以产品为基础,而是建立在与产品生产有关的管理、营销和制造能力上,则这些能力不适于以许可的形式进行转移。外国受许可人也许能够根据许可协定生产公司的产品,但它却不易学到并掌握公司在管理和营销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它的运作效率也往往不如公司本身的效率高。这样一来,受许可人就不能帮助公司充分挖掘和利用外国市场的利润潜力。,以丰田公司为例。该公司在全球汽车工业中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它对汽车的设计、工程、制造和销售整个过程的良好管理能力,也就是说,它的竞争优势在于其管理和组织能力。丰田公司最早开发了一种被称作高效生产的新的生产过程,这使它能以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生产高质量的汽车。,虽然丰田公司可以通过许可的方式将某些产品的生产权转移出去,但其真正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它的管理和生产过程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和技巧是很难用语言明确表达的,也无法用简单的许可协议来界定。它们与整个公司的组织结构有关,而且是经过许多年才发展完善起来的。,它们并不是体现在某一个人身上,而是广泛分布在公司的方方面面。换句话说,丰田公司的技能体现在它的组织文化上,而文化是无法以许可的形式进行转移的。,因此,如果丰田公司将生产丰田汽车的权利许可给某一个外国企业,受许可人的生产效率不可能达到丰田公司的水平,这样,受许可人充分开发产品市场潜力的能力就会受到限制。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丰田公司更倾向于在国外市场进行直接投资,而不采用许可的做法。,FDI,的优势,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当运输成本、贸易壁垒使得出口无吸引力时,公司往往会选择做,FDI,;,而当公司希望对其技术诀窍或者业务运作和商业策略进行控制时,或者公司的能力不适于用许可方式转移时,它也会选择做,FDI,。,2,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同一行业的公司往往同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而且它们的投资方向也往往一致。这一部分要讨论的几种理论意在解释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动模式。,p130,一、垄断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立理论,它产生于本世纪,60,年代初,在这以前基本上没有独立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1960,年美国学者海默(,Stephen Hymer,)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以垄断优势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以后美国学者金德尔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以及其他学者又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发展和补充。,海默研究了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工业部门构成,发现直接投资和垄断的工业部门结构有关,美国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具有独特优势的少数部门。美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充分利用自己独占性的生产要素优势,以谋取高额利润。,所谓独占性的生产要素是指企业所具有的各种垄断优势,这些优势具体表现在技术先进、规模经济、管理技能、资金实力、销售渠道等方面。海默认为,其他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也与部门的垄断程度较高有关。,海默还分析了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性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在市场完全的情况下,国际贸易是企业参与国际市场或对外扩张的唯一方式,企业将根据比较利益原则从事进出口活动。,但在现实生活中,市场是不完全的,这种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性为对外直接投资打开大门。,市场的不完全性也就是指市场上存在着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存在着一些障碍和干扰,如: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存在,少数卖主或买主能够凭借控制产量或购买量来影响市场价格决定的现象的存在,政府对价格和利润的管制等等。,正是由于上述障碍和干扰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减少了贸易带来的益处,从而导致企业利用自己所拥有的垄断优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参与国际市场。,二、竞争跟进理论,有一种理论是基于这样的观点,即公司往往跟随国内竞争者去海外投资。这一理论最初是由弗里德里克,尼克博克(,Knickerbocker,)提出的,并在解释寡头垄断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因此该理论又称寡头反应理论。,寡头垄断行业是指由少数大公司组成的行业(如果在一个行业中,四家公司控制了,80%,的国内市场,这一行业就是寡头垄断行业)。,这种行业的一个重要竞争特点是大寡头之间的相互依存:一个公司的行动会对其主要竞争对手产生直接影响,从而迫使它们很快抢夺走其竞争者的市场份额,这些竞争对手也就被迫降价保持它们的市场份额。,寡头垄断行业中的这种跟随行为可以有很多形式。一个公司降价,其他公司也会随之降价;一个公司扩大生产,其对手也会采取同样的行动,否则它们在将来的竞争中就要处于劣势。,根据这一规律,尼克博克提出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也有同样的特点。,假设在美国的一个寡头垄断行业中有三家大公司,,A,、,B,和,C,。,A,公司在法国投资建立了一家子公司,,B,和,C,公司认为如果,A,公司的投资取得了成功,就会危及它们两公司在法国的出口业务,并且使,A,公司获得先发优势。另外,,A,公司也有可能在法国发现某些能提高其竞争力的要素并把它们带回美国。考虑到这些,,B,公司和,C,公司决定跟随,A,公司去法国投资建厂。,事实证明,这种跟随行为确实会引发,FDI,。尼克博克分析了战后,1948-1967,年间美国,187,家大型跨国公司进入国外市场的资料,研究表明,大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确实呈现出“追随潮流”效应 (,Bandwagon effect,)。处于寡头垄断行业的公司往往会模仿彼此的,FDI,行为,这种现象在欧洲和日本公司也存在。,比如,本田公司在美国和欧洲直接投资设厂后,丰田和日产公司也随之到美国和欧洲进行,FDI,。同样,伊莱克斯公司向东欧和亚洲的发展,一部分原因是其全球竞争对手惠而浦(,Whirlpool,)和,GE,公司已经采取了类似的行动。,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Raymond Vernon,)提出的,这一理论既可以用来解释产品的国际贸易问题,也可以用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弗农认为,产品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是创新阶段或称为新产品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创新国垄断着新产品的生产技术,因此,尽管价格偏高也有需求,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很低,生产成本的差异对公司生产区位的选择影响不大,这时最有利的安排就是在国内生产,并通过出口满足国外市场的需要。,第二阶段是产品成熟阶段。这时产品的生产技术基本稳定,市场上出现了仿制者和竞争者,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增大,降低成本成了竞争的关键。这时由于国外劳动成本低于创新国,同时也为了避开关税壁垒,创新国企业开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子公司进行生产。投资地区一般是那些收入水平和技术水平与创新国相似,但劳动力成本低于创新国的地区,如美国公司对欧洲的直接投资。,第三阶段是产品的标准化生产阶段。在这一阶段,价格竞争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产品的生产技术已经普及,而且创新国的优势也已丧失,此时只能将生产进行转移。一般情况下,企业都将生产向低收入低成本国家和地区转移,产品返销到跨国公司母国或其他国外市场。,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是遵循产品生命周期即产生、成熟、下降的一个必然步骤。假定世界上有三类国家,一是新产品的发明国,通常为发达国家;二是发达程度略低的国家,通常为较发达国家;三是落后国家,通常为发展中国家。弗农认为,新产品随其产生、成熟到下降将在这三类国家间进行转移,其转移过程是:,(一),产品在发达国家发明或革新,并开始在发达国家销售。在一个阶段内,产品的国内生产和销售持续增长,直至生产能力接近饱和。,(二),发达国家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继续增长,但是以递减的速度增长。至此,产品的生产均在发达国家进行,但产品开始向较发达国家出口,小部分向发展中国家出口。主要原因有:第一,较发达国家的市场与发达国家的市场相似,这些国家存在着对发达国家产品的需求;第二,由于销售迅速增长,产品价格因大批量生产而下降;第三,较发达国家达到收入水平较高,购买力水平也较高。,(三),产品在较发达国家的销售开始下降。由于较发达国家对产品进一步熟悉,它们在本国生产该种产品的可能性增大。这一阶段,较发达国家内其他公司已发明类似的产品或替代品,与发达国家的产品展开价格战。其结果是,较发达国家政府提高关税或规定进口限额,鼓励发达国家的企业在国内投资。基于这些原因,发达国家的企业在这一阶段作出在较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决策。于是产品开始在较发达国家生产,发达国家对外出口的速度开始减慢,有时甚至下降。在这一阶段,发达国家继续向没有该产品生产基地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出口。,(四),产品在发达国家的销售继续下降,直至停止出口。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由较发达国家的生产基地(发达国家的子公司)提供,这是因为在同等运输费用和关税条件下,较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较低,其产品更具竞争力。,(五),发达国家的国内市场开始面临来自较发达国家进口商品的竞争。这是因为较发达国家的生产也达到足够的规模,成本下降,并开始向发达国家出口。与此同时,较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开始由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基地(发达国家的子公司)所代替。,(六),发展中国家的生产代替较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生产,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向较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出口。,弗农认为,在国外投资设厂为当地消费市场或其他出口市场生产某一产品的往往是母国市场上发明这种产品的公司。,例如,施乐公司最初在美国市场上推出了复印机,也是施乐公司最早在日本(富士,-,施乐)和英国(兰克,-,施乐)建立了复印机生产厂为当地市场服务。,弗农认为,公司往往是在它们最先发明或推出的产品的寿命周期的某一阶段进行,FDI,。当其他发达国家对该产品的需求达到一定程度时,公司就会在这些国家投资建厂(施乐公司就是如此)。,当产品的标准化和市场饱和造成了价格竞争和成本压力后,它们就会将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因为那里的劳动力成本更低,所以在这些国家的投资被看作是降低成本的最佳途径。,弗农的理论有一定的道理。当国外某个市场的需求足以支持当地生产时,公司确实会到那个市场进行投资;而当成本压力越来越大时,公司也确实会去低成本的国家进行投资。,但是,弗农的理论却没有解释为什么在这些时候公司进行,FDI,更有利可图,而从本国市场直接出口或者给外国企业生产许可给公司带来的利润却没那么大。,某个国家市场的需求足以支持当地生产并不一定意味着当地投资生产是赚取利润的最佳选择,也许在母国生产,然后向那个市场出口利润更大(在某一个地点生产,然后向全球市场销售,这样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同样,给外国企业生产并在当地销售本公司产品的许可权可能利润也更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忽视了后两种选择,而只是简单地认为,一旦某个国外市场的需求足以支持当地生产时,公司就会进行,FDI,。这一理论没能说明在什么时候去国外投资是有利可图的,因而它对,FDI,模式的解释的全面性及其对企业的实用性就减弱了很多。,四、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也称市场内部化理论,它是,70,年代以来西方跨国公司研究者为了建立所谓跨国公司一般理论时所有、提出和形成的理论,是当前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比较流行的理论。这一理论主要是由英国学者巴克莱(,Peter Bukley,)、卡森(,Mark Casson),和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lianRugman),共同提出来的。,内部化是指企业内部建立市场的过程,以企业的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从而解决由于市场不完整而带来的不能保证供需交换正常进行的问题。,内部化理论认为,由于市场存在不完整性和交易成本上升,因此企业通过内部市场的买卖关系不能保证企业获利,并导致许多附加成本。因此,建立企业内部市场即通过跨国公司内部形成的公司内市场,就能克服外部市场和市场不完整所造成的风险和损失。,内部化理论建立在三个假设的基础上:,1.,企业在不完全市场上从事经营的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2.,当生产要素特别是中间产品的市场不完全时,企业就有可能以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统一管理经营活动;,3.,内部化超越国界时就产生了多国公司。,市场内部化的过程取决于四个因素:,1.,产业特定因素,这与产品性质、外部市场的结构和规模经济有关;,2.,区位特定因素,如区位地理上的距离、文化差异和社会特点等;,3.,国家特定因素,如有关国家的政治和财政制度;,4.,公司特定因素,如不同企业组织内部市场的管理能力。,在这几个因素中,产业特定因素是最关键的因素。因为如果某一产业的生产活动存在着多阶段生产的特点,那么就必然存在中间产品,若中间产品的供需在外部市场进行,则供需双方无论如何协调,也难以排除外部市场供需间的剧烈变动,于是为了克服中间产品的市场不完全性,就可能出现市场内部化。市场内部化会给企业带来多方面的收益。,五、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日本学者小岛清(,Kiyoshi Kojima,)教授在,70,年代提出来的。小岛清认为,由于各国的经济状况不同,因此,根据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状况而推断出来的理论无法解释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相比有三点明显的不同:,第一,美国的海外企业大多分布在制造业部门,从事海外投资的企业多处于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或部门;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自然资源开发和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这些行业是日本已失去或即将失去比较优势的行业,对外投资是按照这些行业比较成本的顺序依次进行的。,第二,美国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多是拥有先进技术的大型企业;而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以中小企业为主体,所转让的技术也多为适用技术,比较符合当地的生产要素结构及水平。,第三,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是贸易替代型的,由于一些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而减少了这些行业产品的出口;相反,由于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业是在本国已经处于比较优势而在东道国正在形成比较优势或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的行业,所以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会带来国际贸易量的扩大,这种投资是贸易创造型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以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优势的产业(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这些产业是指已处于比较劣势的劳动力密集部门以及某些行业中装配或生产特定部件的劳动力密集的生产过程或部门。凡是本国已趋于比较劣势的生产活动都应通过直接投资依次向国外转移。,小岛清认为,国际贸易是按既定的比较成本进行的,根据从比较劣势行业开始投资的原则所进行的对外投资也可以扩大两国的比较成本差距,创造出新的比较成本格局。,据此小岛清认为,日本的传统工业部门很容易在海外找到立足点,传统工业部门到国外生产要素和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地区进行投资,其优势远比在国内新行业投资要大。,六、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又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是,70,年代由英国著名跨国公司专家、里丁大学国际投资和国际企业教授约翰,邓宁(,John Dunning,)提出的。,邓宁认为,自,60,年代以来,国际生产理论主要沿着三个方向发展:,1,、以垄断优势理论为代表的产业组织理论。,2,、以戈登的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理论。,3,、厂商理论即内部化理论。但上述三种理论对国际生产的解释是片面的,没有能够把国际生产与贸易或其他资源转让形式结合起来分析。,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吸收了多种理论的主要观点,并结合区位优势解释跨国公司从事国际生产的能力和意愿,解释它们为什么在对外直接投资、出口或许可证安排这三种参与国际市场的方式中选择对外直接投资。这一理论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在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研究领域中最有影响的理论,并广泛被用来分析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和优势。,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一个企业要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同时具有三个优势,即所有权(,Ownership,)优势、内部化(,Internality,)优势和区位(,Location,)优势。,所有权优势主要是指企业所拥有的大于外国企业的优势。它主要包括技术优势、企业规模优势、组织管理优势、金融和货币优势以及市场销售优势等。,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在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其资产或所有权内部化过程中所拥有的优势。也就是说,企业将拥有的资产通过内部化转移给国外子公司,可以比通过市场交易转移获得更多的利益。企业到底是选择资产内部化还是资产外部化取决于理论的比较。,区位优势是指企业在具有上述两个优势以后,在进行投资区位要素选择上是否具有优势,也就是说可供投资地区是否在某些方面较国内优势。区位优势是东道国固有的、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优势,包括:劳动成本、市场需求、自然资源、运输成本、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政府对外国投资的政策等。,如果一家企业同时具有上述三个优势,那么它就可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这三种优势的不同组合,还决定了对外直接投资的部门结构和国际生产类型。,邓宁强调的区位优势是指通过利用国外某一地点的资源禀赋或有利条件所获得的优势以及公司认为值得与自己的独特条件(比如公司的技术、管理和营销能力)结合在一起的优势。,邓宁同意国际化理论的观点,即公司很难将其独特的能力和技术决窍通过许可的形式进行转移。因此,他认为要将某一地点的有利条件或资源禀赋与公司自己独特的能力结合起来往往需要在这一地点直接投资建立生产设施。,邓宁理论中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自然资源这类要素,比如石油或其他矿藏,它们往往富藏在某些地点。邓宁提出,要想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公司必须进行,FDI,。,显然,这一观点可以解释世界很多大的石油公司所做的,FDI,,它们不得不在产油地进行投资以便将它们的技术和管理能力与石油这一价值很高的地点资源结合起来。,另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人力资源,比如低成本、高技能的劳动力。各个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和技能水平差别很大。,因为劳动力还不具有国际流动性,所以邓宁认为,一个公司应该在那些当地劳动力的成本和技能最适合某种生产过程的国家投资设厂。,比如,伊莱克斯公司目前在中国建厂的一个原因是中国有丰富的低成本但受过良好教育且技能水平较高的劳动力。除了别的因素外,仅这一点就使中国成为当地市场和其他出口市场生产家用电器的良好地点。,但是,邓宁理论所涉及的并不局限于矿藏和劳动力等基础设施,也包括高级要素资源。,以电脑和半导体工业的世界中心硅谷为例,世界上很多大的电脑和半导体公司,比如苹果公司,,SGI,公司(,Silicon Graphics,)和英特尔公司等都集中在加州的硅谷。因此,世界上电脑和半导体领域的最先进的研究与开发活动都发生在这里。,邓宁认为,硅谷正在创造与电脑和半导体的设计和生产有关的知识,而这些知识是世界任何其他地方都无法提供的。虽然随着知识的商业化,在硅谷产生的知识会传播到世界各地,但是就创造与电脑和半导体行业有关的知识而言,硅谷是最有优势的。,用邓宁的话说,这就意味着硅谷在产生与电脑和半导体工业有关的知识方面具有区位优势。,从一定程度上讲,这种优势源于人才在硅谷的高度集中,另一方面也源于在硅谷,各公司之间有一种非正式的联系,这种联系使它们能够从彼此的创造知识的活动中受益。经济学家把这种知识的传播称作外在化。有一种理论认为,公司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地点安排在知识的发源地附近而从外在化中获益。,有鉴于此,国外的电脑和半导体公司应该在硅谷投资建立研究或生产设施,以便从那里产生的相关知识中获益。知识的外在化可以使位于硅谷的公司比位于别处的公司更早地了解和利用新知识,从而使它们在世界市场上获得一种竞争优势。,正是因为它们想从硅谷地区的知识外在化中获益,欧洲、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电脑和半导体公司正在硅谷地区进行投资。因此,邓宁的理论似乎对前面讨论的各种理论是一种有用的补充,因为它解释了其他理论没有解释到的区位因素对,FDI,方向的影响。,3,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投资发展阶段论,约翰,邓宁提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用以解释发达国家国际对外投资行为后,又进一步针对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和对外投资提出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该国所拥有的,OLI,(即所有权、区位和内部化)优势。,根据人均,GDP,指标,邓宁区分了发展中国家的,4,个经济发展阶段及其对应的投资情况:,第一阶段,人均,GDP,低于,400,美元。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很低,只能获得少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并且没有对外直接投资。,第二阶段,人均,GDP,在,400,到,2000,美元之间,这类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断上升,未来发展的良好预期以及区位优势的上升使得他们吸收国外,FDI,的数量显著增加,但本国对外直接投资量仍然极少,净对外直接投资为负。,第三阶段,人均,GDP,在,2000,到,4750,美元之间,这阶段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尽管得到的外国直接投资量仍然大于其对外直接投资量,但是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净对外投资额不断缩小。,第四阶段,人均,GDP,大于,5000,美元,这类国家的所有权和区位优势不断加强,对外直接投资大于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净对外投资呈正数增长,在国际投资体系中的地位趋于成熟和稳定。,由此可见,在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问题时,邓宁将吸收,FDI,和对外投资的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结合起来。,他认为,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与人均,GDP,成正比,人均,GDP,越高的国家在国际投资体系中越处于核心地位,他们无论是在吸引外资还是在对外投资方面均具有高的竞争优势。,从跨国公司和直接投资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和国际投资的地位和变化基本上符合邓宁的投资周期理论。,此外,邓宁继承了他一贯坚持的关于全球政治经济体系的动态分析方法,他进一步指出,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数量并不代表真实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法律体系和市场环境,教育科技文化水平,以及政府管理能力都是衡量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在分析方法上存在较严重的缺陷。邓宁用人均,GDP,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进而与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联系起来,这是值得推敲的。,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国家在人均,GDP,方面往往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而人均,GDP,相同的国家也很难保证就是处在相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此外,净对外投资这个相对概念并不能够真正反映一国国际投资地位,位于吸引,FDI,和对外投资低端的最不发达国家与高端的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处于净对外投资的平衡状态,但这种平衡状态体现了截然不同的投资状况。,二、小规模技术理论,刘易斯,威尔斯在,1977,年发表的,第三世界跨国企业,一书中,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小规模技术理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低生产成本,这种低生产成本上与其本国市场规模小、需求有限等特征紧密相关。,关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生产成本的竞争优势,威尔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拥有为小规模市场需求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大多数不发达国家对工业制成品的需求比较小,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大规模生产技术无法在这些小市场中实现规模经济效应。而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由于从发达国家获得生产技术并开发出适合不发达东道国小规模市场的小规模技术而获得竞争优势。小规模技术往往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有很大的灵活性,适合容量较小的市场。,第二,发展中国家在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生产上具有优势。当发展中国家企业把此类产品和服务延伸到海外子公司时,就表现出较强的垄断和竞争优势。当然,此类国际化生产和服务主要对象是本民族的海外聚居群体,如东南亚和欧美地区的华人集团带动了中式餐饮、食品加工和文化等方面的跨国需求。,第三,价格优势也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低廉的价格和质量不低的产品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力武器。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巨额广告和研发费用投入不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一般花费较少的广告支出,在研发和创新方面多采取技术转移和引进等策略。,威尔斯的核心理论观点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产生与这些国家自身的市场和企业特征具有紧密地联系。小规模技术理论对于分析经济落后国家企业走向国际化并且如何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不过,小规模技术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所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使标准技术生产的成熟产品或者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主要是填补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遗留的市场空白。,换句话说,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生产和服务领域基本出于辅助性或边缘性的位置。尽管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技术上的吸收和改造活动赋予他们独特的竞争优势,但是,发展中国家及其企业在未来的技术和经济竞赛中始终处于落后的格局。,三、技术地方化理论,1983,年印度学者桑加亚,拉奥出版了,新跨国公司:第三世界企业的发展,一书,在对印度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和投资动机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了技术地方化理论。,拉奥认为,尽管第三世界跨国公司的技术特征表现为规模小、使用标准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但正是这种技术特征反映了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创新活动,而创新使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产生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显著区别的竞争优势。,拉奥指出,以下几个条件促使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形成自身特有的竞争优势:,第一,由于缺乏发达国家成熟的市场条件,发展中国家吸收、消化和改造先进技术往往是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进行,该国的资源配置、自由竞争以及价格机制等因素决定了技术当地化的程度和效果。,第二,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和服务有很强的针对性,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市场需求促使了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的目标,并由此形成能够很好满足其它发展中国家市场的竞争优势。,第三,发展中国家企业竞争优势还得益于产品和服务的差异性以及多元化市场的发展趋势。生产和服务与东道国市场的紧密结合,开发和研制适合不同群体需要的消费品,通过技术知识当地化来顺应东道国的要求,从而确保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对于分析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和直接投资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指出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而且指出形成这种竞争优势的根源是企业的创新活动。,在拉奥看来,发展中国家对外国先进技术的吸收、消化和改造不是一种被动的模仿和复制过程,而是蕴含着创新内涵的技术当地化活动。正是这种技术当地化形成了发展中国家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四、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这一理论是由英国里丁大学的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共同提出的。他们针对,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从技术累积论出发,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这一过程动态化和阶段化了。,他们提出了两个基本命题:,(,1,)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说明了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自身的稳定提高和扩大,这种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结果。,(,2,)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与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直接相关的。现有的技术能力水平是影响其国际生产活动的决定因素,同时也影响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形式和增长速度。,在上述两个命题的基础上,该理论的基本结论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的,并且是可以预测的。,根据坎持韦尔等人的研究,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海外直接投资遵循下面的发展顺序:首先是在周边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充分利用种族联系;随着海外投资经验的积累,种族因素重要性下降,逐步从周边国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扩展直接投资;最后,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之上,为获取更先进的复杂制造业技术开始向发达国家投资。,由此可见,坎特韦尔等人的阶段发展模式是以地域扩展为基础,以技术累积为内在动力的。随着技术累积固有的能量的扩展,,FDI,逐步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从资源依赖型到技术依赖型投资。,4 FDI,的政治经济分析,政府的政策往往受政治观念的驱动。从历史上讲,政府对,FDI,有两种基本态度,一是敌视所有,FDI,的激进态度,另一个是自由市场经济学所主张的不干涉态度。在这两种极端态度之间是一种可称作实用的民族主义的态度。,一、激进的马克思主义,持激进观点的理论家认为,跨国公司(,MNCs,)是帝国主义统治的一种手段。他们把跨国公司看作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母国为给自己谋求最大利益而对东道国进行剥削的一种工具。他们认为,跨国公司从东道国获取最大利润带回母国,却没有给东道国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关键技术由跨国公司牢牢控制,跨国公司在国外的子公司中的重要工作也都由母国的人而不是东道国的人来承担。因此,根据激进观点,来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跨国公司的,FDI,使不发达国家越来越落后,而且在投资、就业和技术方面严重依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所以,一个国家应该限制外国公司来本国做投资,因为它们绝不会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而只会统治本国经济。,从,1945,年直至,80,年代,激进观点在世界经济中很具影响力。,19891991,年东欧巨变以前,东欧和其他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反对任何,FDI,,激进观点也得到了许多亚非拉欠发达国家的拥护。,很多亚非拉国家独立后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将外国企业国有化。,在那些政治意识更倾向于民族主义而非社会主义的国家里,激进观点也很盛行,在伊朗和印度就是如此。,这两个国家都采取了强硬政策限制,FDI,,并对很多外国公司实行了国有化。伊朗政府是一个伊斯兰政府,所以它的情形很有意思。尽管该国政府拒绝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但它却基本拥护了跨国公司,FDI,是帝国主义统治手段这一激进观点。,然而,到了,80,年代末,激进观点开始衰退,这其中有三个主要原因:,东欧巨变;,此类国家经济状况很糟糕;,对,FDI,持友好态度的发展中国家地区经济表现很好(如亚洲四小)。,二、自由主义,自由市场观点可追溯到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古典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理论。自由市场观点认为,国际化的生产应该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在各国间进行分散。也就是说,各个国家应该专门从事其生产效率最高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而跨国公司是将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在全球效率最高的地点进行分散的一种途径。因此,跨国公司和,FDI,是增加世界经济整体效率的一种方式。,主张自由主义市场观点的国家基本上是一些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英国、智利、瑞士、新加坡、香港、荷兰和丹麦,,90,年后,东欧很多国家也开始拥护这种观点,特别是波兰、捷克和匈牙利,它们都在积极寻求外国资本和投资。,但实际上没有哪一个国家采取的是纯粹意义上的自由市场观点或者纯粹意义上的激进观点。即使英美这些对,FDI,最为开放的的家,他们的政府也时常对,FDI,进行干预。,英国对,FDI,的干预体现在如果外国公司对英国公司的购买被看作是“有违国家的安全利益”或者有可能“降低竞争程度”,则英国有权利阻止这种购买。,美国对,FDI,的控制基本上是出于政治原因。如美国限制本国公司在古巴和伊朗进行,FDI,。,此外,西方国家对,FDI,的流入也有一定的限制。美国禁止外国人购买任何美国航空公司的,25%,的股份或者在美国的电视广播网中控股。从,1989,年开始,政府有权以保护“国家安全”为理由对外国投资进行审查。,三、实用的民族主义,很多国家对,FDI,采取的既不是激进政策,也不是自由市场政策,而是一种可以称作是实用的民族主义政策。实用的民族主义观点认为,,FDI,既有好处也有不利。,FDI,可以带来资本、技术、技能和就业机会,因而对东道国是有利的;但这些好处也伴随着一些不利。外国投资的利润都流向了国外,外国拥有的生产厂总要从母国进口很多零部件,这对东道国的国际收支有不利影响。,基于这种认识,持实用的民族主义观点的国家采取的是尽可能扩大民族利益、减少不利影响的政策。根据这种观点,只有当,FDI,的好处大于不利时,政府才批准,FDI,。,日本是一个典型的采取实用的民族主义观点的国家,它的政策可能是采取这种观点的国家中对,FDI,限制最强的。,日本认为,管理能力很强的外国公司(特别是美国公司)直接打入日本市场对日本本国的工业和技术的发展是不利的。这一观点促使日本驳回了很多外国公司对日本投资的申请。但是,这一政策总有例外。,如果那些拥有重要技术的外国公司保证它们将自己的技术许可给日本公司,或与日本企业进行合资生产,它们就会获准在日本进行,FDI,。从日本政府的角度讲,这种情况下的,FDI,的好处,这些公司可能给日本经济注入刺激力,大于可见的风险。,实用民族主义的另一个方面是采用这种政策的国家往往对那些符合本国利益的,FDI,给予鼓励,其措施包括以减免税的形式给外国跨国公司提供补贴。,欧盟国家也在用给予外国公司减免税的优惠和补贴等方法争夺美国和日本的,FDI,。英国在吸引日本对该国汽车工业的投资方面是最成功的。除了日产公司以外,丰田和本田在英国也设有生产厂。这三家日本公司都把英国当作它们向欧洲其他地方出口的基地,这对英国的就业和国际收支显然是有好处的。,四、观念的变化,最近几年里,世界各国政府对,FDI,的观念强烈地转向自由市场观点。尽管没有哪一个国家采取的是纯粹的自由市场政策,但确实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倾向于采用这种政策,并且放松了它们的外资政策。,这其中包括很多东欧的前社会主义国家和非洲的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和直到最近还在对,FDI,采取实用民族主义政策的国家(比如,日本、韩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大多数拉美国家)。,这种转变的一个结果是世界范围内的,FDI,总量激增;另一个结果是流向最近放松了,FDI,政策的国家,比如,中国、印度和越南的,FDI,数额有明显增加。,案例:越南汽车工业中的直接投资,1975,年,4,月,越南开始对外国投资者实行了门户封闭政策。但今天,国门又打开了。虽然现在的越南仍然是共产党执政,但最近几年里,它采取了经济自由化政策,这一政策在很多方面与中国所采取的政策很相似。越南进行了以市场为基础的改革,取消了对很多领域的价格控制,放松了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然而,越南要想达到其他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的人均,GDP,只有,600,美元。而且,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和保护不善,该国的大多数基础设施都处于瘫痪状态。,但是,越南有,7000,多万人口,,90,年代,,GDP,增长率超过了,8%,,而且它处于东南亚的战略要地,这些因素预示越南将有光明的发展前景,而这是外国投资者所不能所忽视的。,因此,流向越南的,FDI,数额迅速增长,特别是在汽车工业。到,1995,年初,福特、克莱斯勒、奔驰、丰田、铃木和日本与印度尼西亚的一些公司组成的名为,VINDACO,的联合企业都已向越南政府申请在当地建立生产厂。它们的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