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导读第七讲——中庸课件

上传人:29 文档编号:252596174 上传时间:2024-11-18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512.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导读第七讲——中庸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论语》导读第七讲——中庸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论语》导读第七讲——中庸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东方大智慧,中庸,“,中庸”即中和,不是平庸碌碌无为,而追求的是不 亏不盈,可进可退,不急不缓、不过不及、不骄不馁,得人生大智慧与为人处事中较为完美的平衡点。,东方大智慧中庸 “中庸”即中和,不是平,“,中”字在先秦古籍中有三层意义:一指中间或两者之间;二指适宜、合适、合乎标准;三指人心、内心的和谐境界。,“中”表征为一个恰切的“度”,是在面对复杂对象时精确把握事情的“分寸”。“中”强调的度既不能过,又不能不及。同时,“中”还意味着合乎一定的标准或法则,意味着与人的生命和谐感具有某种同行同构的心理内在性。,“庸”一般解释为平常、日常。,三国何晏将“庸”解释为“常行之常”,北宋程颐解释为“不易”,南宋朱熹则解释为“平常”。,冯友兰认为:“庸”是社会中现存的常规。既是常规,就是定理,。,“中”字在先秦古籍中有三层意义:一指中间或两者之间;,不偏之谓中;夫子程子说:不偏就叫做中;不易之谓庸。不变叫做庸。中者,天下之正道。中是天下的正路,庸者,天下之定理。庸是天下一定的道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这篇是孔子门生中可以口传的要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於书,以授孟子。子思恐怕时间久了而有差错,所以把它写在书上,传授给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这本书起初只说一个道理,中间散开为万事,最后又合为一个道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舒展开来可以填充整个宇宙,收卷起来却可以藏在极其细微的地方。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它的味道没有止境,都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会读书的人,仔细去探讨,便能得到其中的道理,用这道理去做人做事,那就一辈子也用不完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孔门心法,不偏之谓中;夫子程子说:不偏就叫,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译文,】,人心危险,道心精微,要精研要专一,诚实保持着中道。,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原文,】,尧曰,201,尧曰,(1),:“咨,(2),!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3),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注释,】,(1),尧曰:下面引号内的话是尧在禅让帝位时给舜说的话。,(2),咨:即“啧”,感叹词,表示赞誉。,(3),允:真诚,诚信。,【,译文,】,尧说:“啧啧!你这位舜!上天的大命已经落在你的身上了。,诚实地保持那中道吧!,假如天下百姓都陷于困苦和贫穷,上天赐给你的禄位也就会永远终止。”,【原文】,理论:中庸之道(天人合一),中庸是儒家“至德”,【,原文,】,雍也,629,子曰:“,中庸,(1),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注释,】,(1),中庸:中,谓之无过无不及。庸,平常。,【,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论语,导读第七讲,中庸(共,36,张,PPT,),论语,导读第七讲,中庸(共,36,张,PPT,),理论:中庸之道(天人合一)中庸是儒家“至德”论语导读第七,【,评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一条。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论语,导读第七讲,中庸(共,36,张,PPT,),论语,导读第七讲,中庸(共,36,张,PPT,),【评析】论语导读第七讲中庸(共36张PPT)论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第一章),天命之谓性,人的天性是善良的。,率性之谓道,人的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天性办事情。,修道之谓教,自我教育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论语,导读第七讲,中庸(共,36,张,PPT,),论语,导读第七讲,中庸(共,36,张,PPT,),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论语导读第七讲中,如何自我教育,慎独,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1,)。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2,);发而皆中节(,3,),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4,)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第一章,【,注释,】,(,1,)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见(,xian,):显现,明显。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2,)中(,zh,ng,):符合。,(,3,)节:节度法度。,(,4,)致,达到。,论语,导读第七讲,中庸(共,36,张,PPT,),论语,导读第七讲,中庸(共,36,张,PPT,),如何自我教育慎独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译文,】,“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在独处时能谨慎地进行内心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监督,),中庸总方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论语,导读第七讲,中庸(共,36,张,PPT,),论语,导读第七讲,中庸(共,36,张,PPT,),【译文】“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就是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完善,以求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诚、至仁、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论语,导读第七讲,中庸(共,36,张,PPT,),论语,导读第七讲,中庸(共,36,张,PPT,),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就是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实践:不偏不倚,合乎中(度,天人合一之道,即自然规律),一、性格上不狂不狷:,【,原文,】,子路,1321,子曰:“不得中行,(1),而与之,必也狂狷,(2),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注释,】,(1),中行:行为合乎中庸。,(2),狷:音,,拘谨,有所不为。,【,译文,】,孔子说:“我找不到言行合乎中庸的人和他相交,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评析,】,“,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论语,导读第七讲,中庸(共,36,张,PPT,),论语,导读第七讲,中庸(共,36,张,PPT,),实践:不偏不倚,合乎中(度,天人合一之道,即自然规律)一、,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竹林七贤,论语,导读第七讲,中庸(共,36,张,PPT,),论语,导读第七讲,中庸(共,36,张,PPT,),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 竹林七贤论语导读第七讲,【,原文,】,先进,1116,子贡问:“师与商,(1),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2),与?”子曰:“过犹不及。”,【,注释,】,(1),师与商:师,颛孙师,即子张。商,卜商,即子夏。,(2),愈:胜过,强些。,【,译文,】,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评析,】“,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中庸,说,过犹不及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这就是对本章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既然子张做得过份、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论语,导读第七讲,中庸(共,36,张,PPT,),论语,导读第七讲,中庸(共,36,张,PPT,),【原文】论语导读第七讲中庸(共36张PPT)论,【,原文,】,先进,1122,子路问:“闻斯行诸,(1),?”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注释,】,(1),诸:“之乎”二字的合音。,(2),兼人:好勇过人。,论语,导读第七讲,中庸(共,36,张,PPT,),论语,导读第七讲,中庸(共,36,张,PPT,),【原文】论语导读第七讲中庸(共36张PPT),【,译文,】,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评析,】,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论语,导读第七讲,中庸(共,36,张,PPT,),论语,导读第七讲,中庸(共,36,张,PPT,),【译文】论语导读第七讲中庸(共36张PPT)论语,2018,北京卷高考语文第,13,题,(二)根本要求,完成第,13,题。(共,5,分),13.,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子路问:,“,闻斯【,1,】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注释:【,1,】斯:就。【,2,】兼人:勇于作为。,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论语,导读第七讲,中庸(共,36,张,PPT,),论语,导读第七讲,中庸(共,36,张,PPT,),2018北京卷高考语文第13题(二)根本要求,完成第13题。,【答案】,三次回答内容:孔子说:,“,父亲和兄长还活着,怎么可以,(,不先请教他们,),听到了就去做呢?,孔子说:,“,听到了应该立刻就去做。,”,孔子说:,“,冉求畏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进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提醒他退让些。,”,短文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结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其不同的品质,给予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言语指导。,论语,导读第七讲,中庸(共,36,张,PPT,),论语,导读第七讲,中庸(共,36,张,PPT,),【答案】论语导读第七讲中庸(共36张PPT)论语,论语,导读第七讲,中庸(共,36,张,PPT,),论语,导读第七讲,中庸(共,36,张,PPT,),论语导读第七讲中庸(共36张PPT)论语导读第七,二、行为上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323,),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1522,),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思可矣。”(,5-20,),澹泊之士,必为浓艳者所疑;检饰之人,多为放肆者所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