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专题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同构及产业定位,一、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问题的产业经济学分析,二、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问题的制度分析,三、长三角次区域的产业发展定位分析,一、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问题的产业经济学分析,联合国工发组织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提出了工业部门结构相似度的计算方法,计算公式,上式中,,i,和,j,表示两个区域,,x,in,和,x,jn,分别表示部门,n,在区,域,i,和区域,j,的工业结构中所占比重,,0S,ij,1,,当,S,ij,=1,时,说明两个区域的工业结构完全相同;当,S,ij,=0,时,说明,两个区域的工业结构完全不同。从动态来看,如果相似系,数趋于上升则工业结构区域相同;如果相似系数趋于下降,,则工业结构趋异。,表,1,江苏、浙江、上海工业部门结构相似系数,表,2,江苏、浙江、上海主要产业的相似系数,该产业相似系数是以各测算产业的主要产品产量指针为依据测算出来。,由表1和表2表现出来的产业相似系数的差异,也从某一个角度反映了长三角区域内部存在着产业水平分工。经济发展程度的接近,资源禀赋的相似,以及由要素和产品高频率的交流互动所体现出来的经济联系的紧密性,再加上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的高相似性,等等,这些信息已经揭示了在这一地区内部存在着紧密的产业水平分工。,以上分析表明,长三角内部各次区域间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某一范围内存在着产业同构问题,但是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这里有经济发展和产业水平分工的必然性因素,也有统计分析上的问题。,二、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问题的制度分析,长三角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基本上采取了一种地方分权,+,市场化的模式,市场化改革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地方政府和本地新兴企业家的联盟,在这种格局下,市场机制是在行政权力和市场行为混合作用的状态中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进入机制和退出机制的不对称,从时间序列的发展和市场化过程来看,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各类企业进入相关市场的通道首先被打开,这是走向市场化的必要的第一步,同时,也为“重复建设”打开了闸门。,但地方政府和地方新兴企业家联盟,具有“进入市场”的偏好,而对退出市场却存在着很大的抵抗力。,三、长三角次区域的产业发展定位分析,表,3,江苏、浙江、上海主要产业分布状况 单位:,%,产业发展是有自己的演进规律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和国内外产业分工结构的变化,作为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一员的浙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问题。,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一个进入门槛较低的产业,浙江具有发展劳动密集产业的资源优势,这主要是指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和与此相协调的企业家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也大量存在。,从国际经济的动态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固然可以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继续维持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的竞争优势,但是随着中国更深地融入世界经济,人民币汇率的变化,需要中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而沿海发达地区将会首先面临着加快产业结构转型的挑战。,指信息化带来的工业化的机遇。使得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有可能实现跨跃式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必须考虑到长三角地区正在形成过程中的国际意义上的广域的产业集聚。,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广域的产业集聚。我们从表3 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如化学纤维工业,长三角地区的产值已经占全国总产值的55.19%,其他如纺织工业、普通机械、服装工业、文化体育用品制造业等在全国的生产份额也达到了40%以上。,美国汽车产业的66.13%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包括中区的东北部和中区的西北部)。,欧洲汽车工业的69.16%集中在德国和法国,50%集中在德国的沃尔夫斯堡方圆150 公里处。,日本的汽车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从东京到名古屋,在南北大约80公里,东西大约300公里的地方,集中了丰田(名古屋、浜松)、日产(横滨、崎玉)、本田(崎玉)、三菱(东京、川崎)、富士重工(群马)、雅马哈(静冈)、铃木(静冈)等几乎日本所有主要的汽车工业的工厂。,中国的化学纤维工业的50%集中在上海及其两翼300公里的地方。,在长三角范围内,资源结构具有高度的匀质性,要在长三角各次区域之间划出产业分工边界,人为地规定浙江发展什么产业、江苏发展什么产业,以形成“错位”发展,是不现实的。,实际上随着国际制造业向长三角地区的转移,长三角内部的“产业同构”在某些方面还会得到加强。比如,迎合化学纤维工业在江浙地区的集聚,日本的三菱化学在浙江宁波建设化学纤维原料工厂,同一时期,日本的旭化成集团和美国合资在江苏的张家港地区建立生产树脂聚苯乙烯化纤材料的工厂。此外,台资在苏州生产笔记本计算机,联想集团在浦东生产笔记本计算机,而日商东芝公司则在杭州建立笔记本计算机工厂。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进行各区域的产业定位,那么可行的方案就是选择那些“同构”产业,因为正是这些“同构”产业,已经出现了在全国和全球范围内的向长三角地区“集聚”的效应,进入了自增强的发展轨道。,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制造业向中国沿海地区,特别是向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转移的趋势日趋明朗,大量外资的进入,使得一些地区出现了产业结构跳跃式演进的现实可能,加快了长三角各次区域之间产业结构的“同构化”步伐。,由于上海在长三角地区产业演进过程中处于“头雁”的地位,紧随上海的制造业产业发展的轨迹,确定长三角各次区域的产业结构演进方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形成了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等6大支柱产业,并将电子及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技术,以及光机电一体化等作为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上海支柱产业的发展,已经和必将继续对上海周边地区产生深刻的影响。紧密的经济联系和资源结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特征使得江苏、浙江地区和上海之间存在着一种产业发展的“雁行状态”。,随着上海,6,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扩散效应和集聚效应。,扩散效应是指这些产业的主要产品的元器件和零部件,以及各种配套产品会扩散到周边的浙江和江苏进行生产和加工,进而带来了技术转移和产业转移效应。,集聚效应是指,6,大支柱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会吸引国内外相关企业和产业向上海及其周边地区转移,促使这些地区的相关产业获得发展的机会,提升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以上分析表明:,长三角各次区域的产业定位应该着眼于自身要素结构的动态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比较优势的变化;,着眼于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向长三角地区转移以及由此而来的广域的产业集聚和对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正面效应;,着眼于利用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所带来的发展契机和产业分工效应;,选择一种和长三角其他次区域的产业发展相协调的“趋同”的产业发展定位,做到“基础产业协调发展、新兴产业共同发展、支柱产业互补发展”。,长三角地区的资源结构的相似性,内部经济联系的紧密化,以及这一地区相比中国其他地区所具有的整体性的区位优势和成为产业集聚诱因的先发优势,无疑构成了一个产业集聚的无差异平台。而这一地区的各次区域间“同构”的特定产业,实际上就是长三角地区的特征产业,正是这些产业具备了产业集聚的自增强属性,吸引全球的相关产业向长三角地区集聚。但是,那些从全球各个地区向长三角地区集聚的企业和产业,其在长三角内部的布局并没有太多的区域差别化主观意识,比如说,进入这一地区的某一国际电气企业,它选择长三角地区进行布局可能是必然的,但是在长三角区域内部的布局选择却常常是偶然的。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当国内外企业在向长三角地区转移和集中的过程中,由于这一地区投资环境的高度“匀质”化,他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并不一定会集中于这一地区的某一省,或某一市,而是因人因事地分布于资源结构和环境条件相类似的相关地区,比如,同样是电气机械企业,A,企业可能选择在苏南布局,B,企业可能选择在浙北布局,从而进一步强化了这些地区间的“产业同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