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红烛,闻一多,红烛闻一多,1,闻一多先生,你熟悉他吗?,他是谁?,他是学者?,他是诗人?,他是战士?,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闻一多先生,你熟悉他吗?,2,闻一多先生,他出生于书香世族,,14,岁考入北京清华学校,,22,年赴美留学深造,,25,年回国,32,年到清华任教。抗战胜利以后,随清华南迁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闻一多先生,3,“,五四”前后开始进行新诗创作,有著名诗集,红烛,、,死水,,从生活中捕捉具体的形象,以诗的意象再现生活的美。,一个诗人,“五四”前后开始进行新诗创作,有著名诗集红烛、死水,4,32,年到清华任教以后,全力专攻古典文学,潜心钻研古籍,无所不通。,清华大学一多亭,一个学者,32年到清华任教以后,全力专攻古典文学,潜心钻研古籍,无所不,5,1944,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投身到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洪流中去,并为之付出生命。,一名战士,1944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投身到反对国,6,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1925,年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红烛,。,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艺术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7,浓烈而真挚的爱国情思是其诗歌的灵魂。,朱自清曾称赞闻一多是五四时期,“,唯一的爱国诗人。,”,闻一多诗歌理论的核心是讲究,“,三美,”,:,音乐美:,主要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追求诗歌的韵律感;,绘画美:,主要指辞藻的华丽,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建筑美:,主要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讲究节与节的匀称和行与行的整齐。,闻一多,湖北浠水人,前新月派诗人和新格律诗理论的奠基者,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新歌创作的主要成就是两部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浓烈而真挚的爱国情思是其诗歌的灵魂。朱自清曾称赞闻一,8,他潜心钻研古籍,从唐诗出发,到楚辞、庄子、诗经、周易、神话,进而金石甲骨,.,他在古代文化领域里尽情遨游,涉猎之广,用功之勤,考核之精,得到了郭老的高度赞扬。,闻一多先生是著名的爱国诗人、学者、民主斗士。,1946,年,7,月,15,日,因怒斥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而遭特务用卑鄙手段暗杀于昆明。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指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这是对其不屈精神的高度评价。,他潜心钻研古籍,从唐诗出发,到楚辞、庄子、诗经、,9,二、诵读感知,(一)诵读诗歌,把握节奏,1.播放朗诵视频,2.,自由读:读两遍。,3.,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诗歌的内容。,要求:学生自由读文,划出节奏,同组同学相互校正。,二、诵读感知要求:学生自由读文,划出节奏,同组同学相互校正,10,红烛,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 吐出你,11,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请将你的脂膏,,12,1.,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二、诵读感知,(二)整体感知,初步把握诗歌内容,1.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13,2.,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2.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14,3.,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三处问:,第,1,节为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第,2,节为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第,6,节为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3.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15,1.,小组合作探究,分小组研读诗歌,探究的主要问题(不必面面俱到,可侧重其中的一两各方面):,这一(几)节写了什么内容?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诗人有哪些困惑?有哪些感悟?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感悟?语言上有哪些特色?哪些词用得比较好?,全班分为五个小组,分别探究第一节、第二三节、第四节、第五六七节、第八九节。,要求:小组分工合作,讨论交流。在书上圈点标注,然后派代表交流分享。,三、合作探究,1.小组合作探究三、合作探究,16,2.,分享交流探究成果,每组派,1-2,名代表,上台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和收获。,2.分享交流探究成果,17,3.,讨论探究的主要要点,第一小节: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绘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3.讨论探究的主要要点,18,第二、三节: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这两节诗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作者认为,躯体和灵魂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解的,认为红烛自己“一误再误”,诗人认为这真“矛盾”,自相冲突,不可理解。但诗人最终理解了红烛,彻悟了,对先前的认识来了一个彻底的自我否定。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的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第二、三节: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19,上一节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下一节说“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形之下,更强烈的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上一节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20,第四节: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既制了,便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天职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第四节: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21,“,烧罢!烧罢!,监狱!”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烧罢!烧罢!监狱!”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22,第五至第七节: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使用,拟人手法,,一开始,首先揭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这一节开头的呼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的呼唤。,第五至第七节: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23,第六节,诗人驰骋想象,亲切的问讯红烛:“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同情,惊疑,思索。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漩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诗人经过一番求索,他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他寻求到的答案,是还有“残风”的存在。红烛“心火发光”,自身“烧蜡成灰”,世上并非都像诗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恶的势力不但毫无敬意,相反“来侵你的光芒”。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他要充分的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他“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么?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造光明,不但要牺牲了自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第六节诗人驰骋想象,亲切的问讯红烛:“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同,24,第八、九节:深情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作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就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那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第八、九节:深情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25,4.,小结:,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诚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表明作者的诗歌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诗篇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辉。,4.小结:,26,第七小节,托物言志,,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诗行,这些诗行中有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唤起他们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统编版红烛课件,27,学了这首诗歌,结合初中学过的,最后一次的演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