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六章 病毒与宿主的关系,第六章 病毒与宿主的关系,1,人类及动物病毒与宿主间相互关系,昆虫病毒与宿主间相互关系,植物病毒与宿主间相互关系,人类及动物病毒与宿主间相互关系,2,一、人类及动物病毒与宿主间相互关系,、感染成功的基本条件,、病毒感染机制,、宿主对病毒感染的免疫反应,、病毒逃避宿主免疫的机制,一、人类及动物病毒与宿主间相互关系、感染成功的基本条件,3,、感染成功的基本条件,1.1、病毒的感染性,1.2、合适的感染途径,1.3、宿主机体的易感性,、感染成功的基本条件1.1、病毒的感染性,4,病毒感染,病毒感染,:病毒被易感染细胞所接受,并能在其中持续或非持续生存,与机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为病毒感染,病毒感染病毒感染:病毒被易感染细胞所接受,并能在其中持续或非,5,1.1、感染和发病因素,制病性:感染过程的潜在能力。,毒力:不同株制病性的差异,强弱取决宿主和病毒两方面的因素。,病毒量:毒力强弱决定致病需要病毒的量,1.1、感染和发病因素制病性:感染过程的潜在能力。,6,病毒侵入机体的途径,病毒侵入机体的途径,7,1.2、合适的感染途径,亲代和子代间的垂直传播,:即存在于母体的病毒,经过胎盘或产道进入胎儿或新生儿体内形成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垂直感染常导致先天性病毒感染综合征、先天性畸形、流产、死胎或早产等。,水平传播:,是指在人群个体之间的传播,包括人与人,也包括经由媒介动物参与的传播。,1.2、合适的感染途径亲代和子代间的垂直传播:即存在于母体的,8,垂直传播,通过胎盘或产道,病毒由母亲传给胎儿的方式,胎盘,产道,垂直传播通过胎盘或产道,病毒由母亲传给胎儿的方式胎盘产道,9,病毒的感染与免疫,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病毒侵入机体的三大重要门户,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病毒的感染与免疫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病毒侵入机,10,1.3、,宿主机体的易感性,细胞表面的病毒受体,宿主细胞的免疫状态,其他物理因子,1.3、宿主机体的易感性细胞表面的病毒受体,11,感染的类型,向外播散病毒,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急性感染,持续性感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感染的类型向外播散病毒急性感染 隐性感染显性感染,12,慢性感染:,病程长病毒可检出 如HBV,潜伏感染:,可反复激活,急性发作,病毒只有在急性发作时才被检出,如 HSV,慢发病毒感染:,潜伏期长,,发病后为亚急性进行性直至死亡,寻常病毒,非寻常病毒,prion,麻疹病毒,持,续,性,感,染,慢性感染:病程长病毒可检出 如HBV潜伏感染:可反复激,13,2、病毒感染的机制,致病的基础是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导致宿主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变,并扩延到多数细胞,便可形成组织器官的损伤及功能障碍。,2、病毒感染的机制致病的基础是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导致宿主,14,2.1、病毒感染引起宿主细胞的变化,病毒对细胞的致病作用包括来自病毒的直接损伤和机体免疫病理应答两个方面。敏感的宿主细胞被病毒感染后,两者相互作用下可表现为:,杀细胞性感染,稳定状态感染,细胞凋亡,包涵体的形成,细胞增殖和转化,病毒基因的整合,2.1、病毒感染引起宿主细胞的变化病毒对细胞的致病作用包括来,15,(1)杀细胞性感染,病毒在宿主易感细胞内增殖造成细胞破坏与死亡,这种感染称杀细胞性感染。,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变性、死亡裂解的作用称病毒的细胞病变效应(CPE)。,(1)杀细胞性感染病毒在宿主易感细胞内增殖造成细胞破坏与死亡,16,杀伤性感染机制,病毒的早期蛋白影响宿主细胞,病毒蛋白的毒性作用,引起细胞内溶酶体膜破裂,细胞膜受体破坏引起细胞免疫病理损伤,对细胞器造成损伤,杀伤性感染机制,17,病毒培养时出现的,CPE,病毒培养时出现的CPE,18,人与动物病毒与宿主课件,19,(2)稳定状态感染,一些不具有杀细胞效应的病毒(多为有包膜病毒)所引起的感染称稳定状态感染(steadystate infection)。,病毒在感染宿主细胞的过程中,对细胞代谢、溶酶体膜影响不很大。,(2)稳定状态感染 一些不具有杀细胞效应的病毒(多为有包膜病,20,(3)细胞凋亡,细胞凋亡(cell apoptosis)是由细胞基因自身指令发生的一种生物学过程。,有些病毒(腺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等)增殖可直接诱导细胞凋亡,也可通过病毒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间接作用下诱发细胞凋亡。,(3)细胞凋亡细胞凋亡(cell apoptosis)是由细,21,(4)包涵体的形成,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看到有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称为包涵体(inclusion body or ibclusion)。,包涵体的本质:有些病毒的包涵体就是病毒颗粒的聚集体;有些是病毒增殖留下的痕迹;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反应物。,可作为诊断依据和鉴定病毒的参考。如从可疑为狂犬病的脑组织切片或涂片中发现细胞内有嗜酸性包涵体,即内基小体(Negri body),可诊断为狂犬病。,(4)包涵体的形成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22,人与动物病毒与宿主课件,23,人与动物病毒与宿主课件,24,(5)细胞转化增生和病毒基因组的整合,某些DNA病毒的全部或部分核酸,或RNA病毒基因组经逆转录后产生的DNA,结合至细胞染色体中,称为整合。,整合作用可使细胞遗传性状发生改变,即转化(transformation)。转化的细胞生长、分裂失控,细胞可发生恶性病变。,(5)细胞转化增生和病毒基因组的整合某些DNA病毒的全部或部,25,2.2、病毒感染引起的机体变化,组织器官的损伤及组织器官的亲嗜性,免疫病理损伤,病毒感染对免疫系统的影响,2.2、病毒感染引起的机体变化 组织器官的损伤及组织器官的亲,26,(1)组织器官的损伤及组织器官的亲嗜性,病毒对细胞的杀伤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必然导致组织和器官的损伤和功能障碍。,病毒对人体组织的致病作用是有选择性的。,例如:流感病毒和鼻病毒对呼吸道粘膜有亲嗜性。,(1)组织器官的损伤及组织器官的亲嗜性病毒对细胞的杀伤作用,,27,(2)免疫病理损伤,体液免疫病理作用,细胞免疫病理作用,由于某些病毒可引起免疫病理性损伤,因此,一般在临床上不宜应用免疫功能增强剂治疗这类疾病。,病毒感染早期所致细胞损伤主要是病毒引起,感染后期由免疫复合物、补体活化、ADCC作用、CD4,+,T细胞介导的复杂反应引起机体局部组织器官的严重损伤和炎症,。,(2)免疫病理损伤体液免疫病理作用,28,(3)病毒感染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抑制,病毒感染对免疫活性细胞的杀伤,病毒感染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3)病毒感染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抑制,29,2.3、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病毒感染与细胞膜的相互关系,抑制细胞转录,病毒进入细胞后高水平转录机制,病毒同宿主RNA的加工过程之间的关系,病毒同翻译系统的相互作用,病毒同细胞DNA复制的相互关系,DNA病毒确保DNA复制装置有效性机制,2.3、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病毒感染与细胞膜的相互关系,30,(1),病毒感染与细胞膜的相互关系,吸附蛋白与细胞受体相互识别、结合过程。,(1)病毒感染与细胞膜的相互关系吸附蛋白与细胞受体相互识别、,31,(2)抑制细胞转录,抑制宿主细胞mRNA的转录,导致宿主细胞蛋白质合成关闭。,(2)抑制细胞转录抑制宿主细胞mRNA的转录,导致宿主细胞蛋,32,(3),病毒进入细胞后高水平转录机制,病毒粒子内装配有病毒基因组编码的RNA聚合酶。,病毒粒子装配有一个转录活化子,利用增强子确保早期基因的高效转录,晚期病毒基因的活化机制,(3)病毒进入细胞后高水平转录机制病毒粒子内装配有病毒基因组,33,(4)病毒同宿主RNA的加工过程之间的关系,RNA剪切和转移到细胞质内是经常被病毒用来从核内到质内使mRNA成熟的细胞途径。,(4)病毒同宿主RNA的加工过程之间的关系RNA剪切和转移到,34,(5)病毒同翻译系统的相互作用,抑制宿主翻译,降解宿主mRNA,竞争宿主翻译装置,改变宿主翻译系统的特异性,(5)病毒同翻译系统的相互作用抑制宿主翻译,35,(6)病毒同细胞DNA复制的相互关系,抑制宿主细胞DNA合成,病毒DNA能取代在正常位点复制的细胞DNA,为病毒DNA复制提供原料,促使细胞DNA降解,(6)病毒同细胞DNA复制的相互关系抑制宿主细胞DNA合成,36,(7)DNA病毒确保DNA复制装置有效性机制,病毒能编码一种新的复制装置,病毒能诱导细胞DNA的合成,(7)DNA病毒确保DNA复制装置有效性机制病毒能编码一种新,37,3、抗病毒免疫,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特异性抗病毒免疫,3、抗病毒免疫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38,3.1、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先天不感受性,:,主要取决于细胞膜上有无病毒受体。,屏障作用:,解剖学屏障:,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生物化学屏障:,这主要是存在于正常人或动物血清和体液中的非特异抑制物。,细胞作用:,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干扰素及其作用,:,干扰素由病毒或其他IFN诱生剂诱使人或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类糖蛋白。它作用于机体细胞可表现出,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3.1、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先天不感受性:主要取决于细胞膜上有,39,3.2、特异性抗病毒免疫,体液免疫的抗病毒作用:,受病毒感染后,机体即可产生特异性抗体。按其作用可分为,中和性抗体,、,补体结合抗体,及,血凝抑制抗体,等。,细胞免疫的抗病毒作用,抗病毒免疫应答的形成和持续时间,免疫病理作用,3.2、特异性抗病毒免疫 体液免疫的抗病毒作用:受病毒感染后,40,4、病毒逃避宿主免疫的机制,主动感染宿主的免疫系统,抑制免疫系统某一功能或某一环节达到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杀死的命运。,借病毒自身编码的肽链模仿素质蛋白上的抗原决定簇。,伪装:主动和被动两种形式。,4、病毒逃避宿主免疫的机制主动感染宿主的免疫系统,抑制免疫系,41,THE END,THE END,4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