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的分类课件

上传人:n85ho7****4h85bh 文档编号:252399989 上传时间:2024-11-15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43.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神疾病的分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精神疾病的分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精神疾病的分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精神疾病的分类,精神疾病的分类,历史沿革,1772,年,,William Cullen(,苏格兰,),划分了精神疾病的分类框架,-,将神经症、癫痫、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其他某些重性精神障碍划为广义的“神经症”,Pinel(,法国,),描述了四类精神障碍,-,忧郁症、躁狂症、痴呆(思维过程障碍)和白痴(智力障碍),历史沿革1772年,William Cullen(苏格兰)划,历史沿革,Kraepelin,创立的描述性精神病学是对现代分类学系统最主要的贡献,首先提出精神病是一个有客观规律的生物学过程,可以根据病因、特殊症状、典型的病程转归及病理解剖进行分类,提出早发性痴呆和躁狂抑郁症两大疾病系统,以后陆续提出了偏执狂与早发性痴呆、谵妄与痴呆、心因性神经症与病态人格的分类,历史沿革Kraepelin创立的描述性精神病学是对现代分类学,中国精神障碍分类的沿革,1958,年,6,月南京会议,提出了精神病分类草案(共,14,类),1978,年,7,月南京会议,公布了“精神疾病分类(试行草案),1,、脑器质性精神障碍,2,、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3,、精神分裂症,4,、情感性精神病,5,、反应性精神病,6,、其他精神病,7,、神经官能症,8,、人格障碍,9,、精神发育不全,10,、儿童期精神疾病,中国精神障碍分类的沿革1958年6月南京会议,提出了精神病分,中国精神障碍分类的沿革,1981,年的“苏州会议标准”,增加了中毒所致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和心身疾病,-CCMD-1,1989,年的“西安会议”,确立了,CCMD-2,,广泛用于临床、科研和教学,1994,年的,CCMD-2-R,开始尽量向,ICD-10,靠拢,同时吸取了,DSM-IV,的优点,中国精神障碍分类的沿革1981年的“苏州会议标准”,增加,分类指标,病因分类,-,如多发性梗塞性痴呆、酒精性幻觉症、苯丙酮尿症,但尚有大量的疾病的病因不明,使许多疾病无法按此分类,尤其是精神疾病首当其冲,症状群分类,-,依据症状诊断只能说明当时所处的状态、症状变化,主要症状改变,诊断可能随之改变,分类指标病因分类-如多发性梗塞性痴呆、酒精性幻觉症、苯,等级诊断,器质性,精神分裂症,情 感 性 障 碍,神 经 症,人 格 障 碍,等级诊断器质性 精神分裂症,按症状群的等级排列,谵妄综合征,痴呆综合征,遗忘综合征,中毒或戒断综合征,思维解体综合征,幻觉妄想综合征,系统妄想综合征,抑郁,/,躁狂症状群,神经症性症状群,躯体诉述症状群,按症状群的等级排列谵妄综合征,分类中的质取向与量取向,质取向的前提是假定各种精神疾病之间有质的区别,量取向的前提是精神疾病之间存在着疾病连续谱,如,AD,与,MID,之间的混合状态,精神分裂症与情感性精神障碍之间的,SAP,分类中的质取向与量取向质取向的前提是假定各种精神疾病之间有质,多轴诊断,轴,I-,临床症状群,轴,II-,人格障碍,轴,III-,躯体疾病或状况,轴,IV-,社会心理问题或环境问题,1,、基本支持;,2,、社会环境;,3,、教育,4,、职业;,5,、住房;,6,、经济;,7,、求医,8,、法律;,9,、其他,轴,V-,全面功能评定,多轴诊断轴I-临床症状群,DSM,系统的多轴诊断,有利于精神疾病诊断过程综合、系统评价,有利于同一诊断中不同个体的异质性的描述,促进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应用,DSM系统的多轴诊断有利于精神疾病诊断过程综合、系统评价,精神疾病的诊断和分类学的发展趋势,症状学分类占绝对优势,优点:不涉及病因、发病机理,容易为各家所接受,缺点:与其他学科以病因分类的主导方向背道而驰,倒退的倾向,精神疾病的诊断和分类学的发展趋势症状学分类占绝对优势,CCMD-3,系统,分类排序按照等级诊断的原则,编码与,ICD-10,基本相同,为避免与,ICD-10,混淆,编码前未加字母,F,仍保留神经症的诊断名称,癔症单列,分为癔症性精神障碍和癔症性躯体障碍,再进一 步分亚型,根据传统文化和精神障碍的传统分类,某些,ICD-10,有的分类,在,CCMD-3,中,3,列入。如性欲亢进、边缘性人格障碍、童年性身份障碍等,CCMD-3系统分类排序按照等级诊断的原则,ICD-10,与,CCMD-3,的分类比较,ICD-10,F00-F09,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F10-F19,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及行为障碍,F20-F29,精神分裂症、分裂型及妄想性障碍,F30-F39,心境(情感性)障碍,F40-F49,神经症性、应激性及躯体形式障碍,F50-F59,伴有生理障碍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F60-F69,成人的人格和行为障碍,F70-F79,精神发育迟滞,F80-F89,心理发育障碍,F90-F98,通常发生于儿童及少年期的精神及行为障碍,CCMD-3,(,0,)器质性精神障碍,(,1,)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3,)心境障碍,(,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6,)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8,)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ICD-10与CCMD-3的分类比较ICD-10CCMD-3,抑郁症的分类问题,抑郁症的多种表现以及异源性使分类有着巨大的分歧和争论,两个主题始终贯穿着争论,1,、内源性和外源性,(精神病性和神经症性),2,、单相和双相,抑郁症的分类问题抑郁症的多种表现以及异源性使分类有着巨大的分,内源性抑郁与外源性抑郁,首先,是否可以根据病因、临床特征和对治疗的反应将抑郁症分为两个主要类型呢?,Bright,描述的内源性抑郁的特点:,1,、没有任何外在诱因,2,、有一项生物学的临床症状,3,、躯体治疗有效,内源性抑郁与外源性抑郁首先,是否可以根据病因、临床特征和对治,内源性抑郁与外源性抑郁,实际应用是产生了很大的混乱,-,衍生出了“精神病性抑郁”和“神经症性抑郁”,“精神病性抑郁”,-,意味着存在幻觉和妄想,但在,ICD-10,之前的分类系统中并不要求存在幻觉、妄想,“神经症性抑郁”,-,轻度抑郁、有“神经症”特点的抑郁、反应性抑郁症、对心理治疗有效的抑郁症等,缺乏信度和效度,内源性抑郁与外源性抑郁实际应用是产生了很大的混乱-衍生,内源性抑郁与外源性抑郁,判别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诱因与临床表现和疗效的关系不大,从,DSM-III-R,开始将抑郁症划分为轻、中、重度,,ICD-10,与之相似,精神病性抑郁:有幻觉、妄想、抑郁性木僵,内源性抑郁与外源性抑郁判别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诱因与临床,关于单相与双相的问题,1957,年,Leonard,提出了双相(有躁狂病史)和单相抑郁的划分,1985,年,Angst,提出了四种类型:,MD,、,Md,、,mD,、,md,另外有躁狂家族史的单相,3,抑郁症被称为,BP-III,或假单相型,关于单相与双相的问题1957年 Leonard提出了双相(有,关于单相与双相的问题,DSM-IV,:,BP-I,型,-,躁狂发作(伴或不伴抑郁发作);,BP-II,型,-,伴轻躁狂发作的复发性重型抑郁发作,ICD-10,:,BP,要求两次独立的发作(,M,,,D,),关于单相与双相的问题DSM-IV:BP-I型-躁狂发,单相与双相分类的意义,双相发病年龄早、发作频繁、发作持续时间长;,单相患者女性是男性的两倍,双相无此差异,双相的遗传度比单相高,单,/,双相划分被认为是情感性障碍最适当的分类方法,单相与双相分类的意义双相发病年龄早、发作频繁、发作持续时间长,共病的概念,两个及两个以上不同特征的疾病在同一个病人身上同时存在,精神障碍的共病有三种含意:,a.,与躯体疾病的共病,b.,与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共病,c.,与纯精神问题(或所谓功能性精神障碍)的共病,共病的概念两个及两个以上不同特征的疾病在同一个病人身上同时存,共病的概念,纯精神障碍的共病又分为两种情况:,不同种类间的共病问题,如人格障碍和其它种类的精神障碍的共病、精神分裂症与心境障碍的共病、神经症与心境障碍的共病等,同类间不同亚类的共病,如神经症之间的共病、人格障碍之间的共病等,共病的概念 纯精神障碍的共病又分为两种情况:,共病的诊断问题,共病的诊断依据是二种诊断之间的异质性,即二者存在病理机制上或是病因上的不同,而这种区别在精神障碍的诊断上恰恰存在致命的弱点,DSM-,中水平层面的诊断评估,只能作为某单类疾病多层面、多因素的评估,,DSM-4,中的多轴诊断,不能被看作是“共病”的诊断特征,尤其是在轴,的范围中,从现象学上区分一类症状群是一种精神障碍的伴随症状,还是又独立和并列地的存在的另一类障碍是不可能的,共病的诊断问题共病的诊断依据是二种诊断之间的异质性,即二者存,多轴诊断与共病,在精神病理领域,共病诊断问题是很普遍的现象,可以说,自从有了精神障碍诊断,该问题就困扰着临床从业人员及研究者,临床医师之间诊断不一致的最大根源,在于临床中对症状学症状与性格病理学现象,何者是更基本诊断问题的抉择(,Beck,等,,1962,),DSM-III,以后将人格障碍归于轴二,正式鼓励临床人员进行多重诊断,多轴诊断与共病在精神病理领域,共病诊断问题是很普遍的现象,可,共病成因的理论模型,易感性模型(,vulnerability model,),并发症模型(,complication/scar model,),恶化模型(,pathoplasty/exacerbation model,),谱系模型(,spectrum model,),精神障碍领域的广泛共病,源自于,DSM,过分应用割裂化策略,以焦虑障碍为例,将原本神经症这一总类分解为多种诊断的做法,很少有证据表明带来了临床与理论上的实质性意义(,Tyrer,等,,2003,),共病成因的理论模型易感性模型(vulnerability m,精神分裂症的共病研究,心血管疾病、结核病、内分泌相关障碍(肥胖、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人格障碍,物质相关障碍,抑郁、焦虑、强迫症状群,精神分裂症的共病研究心血管疾病、结核病、内分泌相关障碍(肥,精神分裂症的抑郁症状,发生率在,7%-75%,之间。初发者约,50%,左右,复发者约,33%,。(因定义、观察的间隔、评定方法和病人的状态不同),Gary,等在,17,个国家对,1996,位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MRDRS,评价抑郁症状,发现约,50%,的患者有中度抑郁,精神分裂症的抑郁症状发生率在7%-75%之间。初发者约50%,精神分裂症的抑郁症状,急性期时点发生率为,22%,(,House et al.,,,1987,),80%,(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1973),慢性期时点发生率为,4%,(Addington et al.,1992),25%,(Knights et al.,1979),精神分裂症的抑郁症状急性期时点发生率为22%(House e,与精神分裂症的抑郁症状有关的诊断分类,分裂症后抑郁(,CCMD-3,,,ICD-10),最近一年内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分裂症症状好转但未完全痊愈时出现抑郁症状,此时以持续至少,2,周的抑郁为主要临床相,虽遗有精神病性症状,但不占主要。,排除抑郁症和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与精神分裂症的抑郁症状有关的诊断分类分裂症后抑郁(CCMD-,与精神分裂症的抑郁症状有关的诊断分类,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CCMD-3,ICD-10,DSM-IV,),指一组分裂症状和情感症状同时存在又同样突出,反复发作的精神病。分裂症状以妄想、幻觉和思维障碍等阳性症状为主,情感症状有抑郁和躁狂。,诊断要点:两组症状同时存在至少,2,周,且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