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室间隔穿孔的介入治疗,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于波 孙 勇,简述,急性心肌堵塞侵及室间隔者约占6370,但引起室间隔穿孔者仅12。一般发生在急性心肌堵塞后2周内,其中60发生在5天内,90的发生在10天内。,简述,穿孔后心功能减退,25当天死亡,5060第一周内死亡,80902个月内死亡,仅7病例能生存超过一年。,穿孔大体标本,穿孔直径分别为1.5,2.0,1.0,2.5cm;其中,病人1有后乳头肌坏死,病人2形成室壁瘤。,病理生理,梗死后第3到5天会发生凝固性坏死,大量的嗜中性粒细胞进入坏死区,加速梗死的心肌破坏。存在壁内血肿的心梗患者可较早发生破裂穿孔。,室间隔破裂形态学上分为单纯型和复合型。单纯型是指在室间隔上出现一个直接通道,穿孔两侧处于室间隔同一水平。复合型是指室间隔上有不规那么的匍行通道,常致大量出血。,外科困惑,如室间隔缺损位于心尖区,有局部左心室梗死区已形成室壁瘤,那么手术十分困难。急性室间隔穿孔处左心室面往往大于右心室面,如经右心室切口进路,在诸多肌小梁间不易找准穿孔的边缘,修补十分困难。,国外介入治疗现状,德国,Leipzig 大学心脏中心 Holger Thiele1,Carl Kaulfersch等人研究目前较新、较全面研究,European Heart Journal(2021)30,8188,病人一般资料,国外介入治疗现状,病人数:2003年9月-2021年2月,29例室间隔穿孔病人;,堵塞至穿孔发生时间:平均2天1-4.5天;,穿孔发生到介入封堵时间:平均1天;,年龄:平均72岁48-84岁;,治疗:介入封堵;,随访时间:平均730天;,国外介入治疗现状,封堵器:包括Amplatzer ASD及VSD肌部及PI封堵器,,介入成功率:86%;,Qp/Qs:由术前3.3降至术后1.4,并发症:剩余分流、左室破裂及封堵器栓塞等发生率41%;,30天生存率:35%;,死亡率:心源性休克与非心源性休克相比死亡率为88%:38%;,European Heart Journal(2021)30,8188,国内介入治疗,国内较大的介入中心开展数例到十余例不等的介入治疗;,我中心总数:14例外院3例;死亡:2例。生存时间最长达5年。,介入操作过程,左心室造影:导管一定要送至心尖部。,建立动静脉轨线:颈静脉或股静脉途径;,鞘管选择:选用房缺或室间隔缺损输送鞘;,堵塞装置的安放:,顺向途径:长鞘经颈静脉插入右室,经VSD达左室安置堵塞装置;,逆向途径:当肌部VSD接近心尖,右室面肌小梁多或右室面缺损较小难以顺向途径插入。,封堵器选择:腰部长度7mm的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或腰部长度10mm专用封堵器进行封堵。,单个穿孔,AMI致肌部室缺病例1,封堵前,封堵后,建立轨道,5年随访,UCG:LV65mm,与术前相比未增大;,病例2,病例2,两处穿孔,病例3,超声心动图:室间隔近心尖部连续中断,10mm,,心尖部无明显残端。,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左前降支近段,95%,的局限性狭窄;室间隔尽心尖部,2,处穿孔,上方破口约,8mm,、下方破口约,10mm,;,入院诊断: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病例3,治疗:,介入封堵治疗:分别应用14mm及16mm Amplatzer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成功。,因经济原因欲择期行冠脉支架术。,病例3,外伤室间隔穿孔,难点,由于心梗患者室间隔穿孔部位周围组织坏死脆弱,经破裂部位通过封堵装置可能会使破裂面积增加。,前壁心梗的患者破裂部位通常靠近心尖部,下壁心梗的患者通常靠近后部。因此,很难做到完全不扭曲左右心室而翻开封堵器。,下壁心梗的患者室间隔破裂通常位于后部,可阻碍二尖瓣和三尖瓣的运动,因此,放置和翻开封堵装置可能损害这些瓣膜,引起二尖瓣或三尖瓣返流。,操作要点,建立轨道推进右室侧输送鞘管过室间隔时,要同时缓慢左室侧导管。,封堵器种类的选择:根据穿孔位置可选择腰长为7mm或10mm的封堵器。,封堵器大小的选择:不宜选择过小。,观点,传统观点:急性心梗后短期内心肌脆弱,不能平安地进行室间隔修补,应当推迟4到6周手术,这时心肌组织水肿根本消退,穿孔周围的坏死组织已纤维化,手术较为平安。,目前观点:破裂后1周内病死率为70,能够等到1个月后手术的患者仅为15,故主张早期治疗。ACC/AHA对于急性心梗治疗的最新指导标准是:应对室间隔破裂的患者进行急诊手术,而不管临床状况如何,因而,介入封堵是否应该尽早实施值得探讨。,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