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精品课件,*,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二级,三级,四级,五级,精品课件,*,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二级,三级,四级,五级,精品课件,*,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1,精品课件,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1精品课件,中药的性能,序三个概念,中药治病基本原理,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达到治愈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中药的药性(中药的性能),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药性理论,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2,精品课件,中药的性能序三个概念2精品课件,中药的作用,1.治疗作用药物治病防病的基本作用。,2.不良作用副作用,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毒性作用,指用药后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与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有关,也与人的体质因素有关。,3,精品课件,中药的作用3精品课件,第一节 四气,一、四气的概念及起源,四气: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起源: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序录“药有酸 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论述。,4,精品课件,第一节 四气一、四气的概念及起源4精品课件,二、四气的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异,大寒,寒,微寒,凉,平 阴,大热,热,温,微温,平 阳,平性指药物寒热界限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如党参、山药等,有人认为实际上平性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如甘草,性平,生用偏凉,炙用偏温,也是相对而言,仍属于四气范畴。,5,精品课件,二、四气的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异5精品课件,三、四气确定的依据和基准,以药物所治疾病为依据;,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阳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药物。,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阴寒证的药物,属于热性或温性药物。,6,精品课件,三、四气确定的依据和基准6精品课件,四、四气,所表示的药物,作用,1,、温热性的作用,温里散寒,:治疗里寒证及表寒证。,补火助阳,:治疗阳虚证。,回阳救逆,:治疗亡阳证。,温通气血,:治疗寒凝气滞血瘀证。,副作用,:伤阴液。,7,精品课件,四、四气所表示的药物作用7精品课件,2,、寒凉性的作用,清热泻火,:治疗里热证及表热证。,养阴,:治疗阴虚内热证。,凉血,:治疗血热证。,副作用,:伤阳气,8,精品课件,2、寒凉性的作用8精品课件,五、四气的意义,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神农本草经“药有寒热温凉四气”,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寒热错杂证寒热药并用,9,精品课件,五、四气的意义9精品课件,六、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对基础代谢的影响,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四性的物质基础?,药效学研究,对植物神经,系统的影响,10,精品课件,六、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对中枢神,1.,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临床,:,热证,中枢兴奋症状,(,表现,),寒证,中枢受抑状态,(,表现,),温热药,寒凉药,改善,动物实验,:,热证模型,寒证模型,寒凉药,温热药,单胺类神经递质,兴奋,抑制,NA,DA,5-HT,大鼠痛阈值和惊厥阈值,大鼠脑内,TH,活性,寒凉药,具有中枢,抑制,作用,(,抗惊厥、解热、镇痛等,),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活动量等),11,精品课件,1.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临床:热证中枢兴奋症状(表现)寒证中枢,2.,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临床,:,热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寒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温热药,寒凉药,改善,植物神经平衡指数,植物神经平衡指数,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唾液分泌量、心率、体温、呼吸频率、收缩压和舒张压,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12,精品课件,2.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临床:热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寒证,动物实验,:,寒证模型,寒凉药,心率,尿中儿茶酚胺排出量,DH,耗氧量,阳虚证模型,甲状腺切除,体温,温热药,寒凉药,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低下,温热药,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亢进,13,精品课件,动物实验:寒证模型寒凉药心率尿中儿茶酚胺排出量DH耗氧量阳,临床,:,热证、阴虚,交感神经,-,受体,-cAMP,系统,寒证、阳虚,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温热药、助阳药,寒凉药、滋阴药,改善,动物实验,:,T,3,、,HCA,注射大鼠阴虚脑、肾,-R,最大结合点位数;,M-R,甲硫氧嘧啶,po,小鼠“甲减”阳虚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滋阴药,+,温热药,+,寒凉药,抑制交感神经,-,受体,-cAMP,系统功能的亢进,温热药,抑制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功能的亢进,14,精品课件,临床:热证、阴虚交感神经-受体-cAMP系统寒证、阳虚,3.,内分泌系统功能,寒凉药,抑制内分泌系统功能,温热药,增强内分泌系统功能,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血清激素水平、,代谢产物排泄或激素生成的反应速度、,受体水平及亲和力、,基础体温等,寒凉药、,温热药,不同动物模型,15,精品课件,3.内分泌系统功能寒凉药抑制内分泌系统功能下丘脑-垂体-肾,4.,基础代谢,热证、阴虚,基础代谢率偏高,寒证、阳虚,基础代谢率偏低,临床,:,血清,T,3,、,T,4,血清,T,3,、,T,4,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寒凉药、,温热药,“甲亢”阴虚或“甲低”阳虚动物模型,动物实验,:,16,精品课件,4.基础代谢热证、阴虚基础代谢率偏高寒证、阳虚基础代谢率偏,寒证、阳虚,红细胞膜钠泵活性,ATP,临床,:,温热药,改善,动物实验,:,寒凉药,温热药,红细胞膜钠泵活性,红细胞膜钠泵活性,寒凉药,降低基础代谢率,温热药,提高基础代谢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红细胞膜钠泵活性,17,精品课件,寒证、阳虚红细胞膜钠泵活性ATP 临床:温热药改善动物实,第二节 五味,一、五味的含义及起源,1,、五味的含义,指药物的真实滋味,包括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滋味,以及药物的作用。除五种基本滋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习惯上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故称“五味”。,2,、确定依据:口尝实践和药效归纳。,3,、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18,精品课件,第二节 五味一、五味的含义及起源18精品课件,二 五味的作用,1,、,辛味,能散 发散,能行 行气、行血,辛散:辛味能发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治疗表证。,辛行:辛味能促进气血运行,故有行气、行血的作用。治疗气滞血瘀证。,辛香:辛味除能散能行之外,还有芳香、辟秽、开窍的作用。治疗窍闭、湿滞中焦证等。,“辛以润之”: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润养补肺。,19,精品课件,二 五味的作用19精品课件,2,、,甘味,能补补益,能缓缓急止痛,能和调和药性、和中、解毒,甘补:甘味有补益的作用。治疗虚证。,甘和:甘味有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治疗脾胃不和证,入复方调和诸药。,甘缓:甘味有缓急止痛、缓解毒性的作用。治疗腹部或四肢挛急疼痛、药物或食物中毒。,另外,甘味还有滋润的作用,能润燥。,20,精品课件,2、甘味 能补补益,3.,酸味,能收收敛,能涩固涩既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可用于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诸证。,另外,酸味药还具有生津、开胃、消食、安蛔等作用,21,精品课件,3.酸味 能收收敛,能涩固涩既具有收敛固涩作用。21,涩味,能收敛固涩。,本经“涩为酸之变味,涩味能收,与酸味同”。即涩附于酸之意。,涩味与酸味作用基本相同,故酸涩并称。但涩味与酸味有不同之处,涩味不具有酸味的生津、开胃、消食、安蛔等作用。,22,精品课件,涩味 能收敛固涩。22精品课件,4.,苦味:,能泄、能燥、能坚,苦泄含义有三,通泄通实邪如,泻下通便,治疗便秘。,降泄降逆气如,降肺气、降胃气的咳喘、呕吐等。,清泄清火邪如,清上焦之热、清中焦之热、清下焦湿热等。,苦燥即指燥湿作用。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寒湿证;,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均属湿证。,坚阴或称“存阴”,即泻火存阴,用于火热亢盛,灼伤阴液者。坚阴是泻火的结果。苦味药通过泻火消除了灼伤阴液的火热之邪,使得阴液得以保存,故称之为“坚阴”、“存阴”。与苦泄有关,而非苦味能补阴液。,23,精品课件,4.苦味:能泄、能燥、能坚23精品课件,5.,咸味,能软咸味有软坚散结的作用。治疗瘰疬、瘿瘤。,能下咸味有泻下的作用。便秘。,淡味,能渗、能利即有渗利水湿的作用。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等。,24,精品课件,5.咸味 能软咸味有软坚散结的作用。治疗瘰疬、瘿瘤。2,三、气味配合原则(,一药只能有一性,但可以有数味,),气味配合规律:气味俱同则功效相似,气味不同则功效各异,一药数味者功效相兼。,25,精品课件,三、气味配合原则(一药只能有一性,但可以有数味)25精品课件,四、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五味,药物的五类基本作用,26,精品课件,四、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五味 药物的五类基本作用 26,辛味药,化学成份: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次 为苷类、生物碱等。,药理作用:发汗、改善微循环、抗,菌、抗病毒、解痉、镇痛,27,精品课件,辛味药化学成份: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 27精品课件,化学成份:单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单涩味药主要含鞣质。酸涩药也,含有大量的鞣质。,药理作用:抗菌,抗炎或使组织蛋白沉淀凝,固,在创面形成保护膜,起收敛止,泻、止血。,酸味药,28,精品课件,化学成份:单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酸味药 28精品课件,甘味药,化学成份: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药理作用:补养机体,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毒能力,29,精品课件,甘味药 化学成份: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29精品课,化学成份:生物碱、苷类,药理作用:抗菌、抗炎、解热、利胆、泻下、止血,苦味药,30,精品课件,化学成份:生物碱、苷类苦味药30精品课件,化学成份: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药理作用: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泻下、补益,咸味药,31,精品课件,化学成份: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咸味药 31精品课件,第三节 升降浮沉,1 升降浮沉的概念及起源,升降浮沉的概念:,32,精品课件,第三节 升降浮沉 1 升降浮沉的概念及起源32精品课件,第三节 升降浮沉,一、概念:,指,药物进入人体后四种不同作用趋势,。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向外)是发散、外行,沉(向内)是收敛、固藏。,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性质的概念之一。是药物作用的定向概念。,二、阴阳属性,升、浮,阳,降、沉,阴,33,精品课件,第三节 升降浮沉一、概念:33精品课件,升上升提举,作用趋势向上,降下达降逆,作用趋势向下。,浮向外发散,作用趋势向外(向上)。,沉向内收敛固藏、泄利二便,作用趋势向内(下),34,精品课件,升上升提举 作用趋势向上34精品课件,三、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四气五味,药物的质地轻重,炮制,配伍,35,精品课件,三、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35精品课件,四、临床应,掌握药物升降浮沉的药性,可以指导临床正确的选择用药。,1,、病势向上,用沉降药。,2,、病势向下,用升浮药。,3,、病位在上,用升浮药。,4,、病位在下,用沉降药。,临床意义:顺其病位。,逆其病势,。,36,精品课件,四、临床应36精品课件,1,、,药物的质地,:,质轻主升浮,质重主沉降,(诸花皆升,唯旋覆花独降;诸子皆降,唯蔓荆子独升),2,、药物的性味:,辛、甘升浮,酸、苦、咸沉降;温热药升浮,寒凉药
展开阅读全文